银行理财
搜索文档
中银理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党贵: 加大科创资产配置力度 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证券时报网· 2025-10-20 07:31
(原标题:中银理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党贵: 加大科创资产配置力度 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编者按:科技浪潮,奔腾不息;金融活水,汩汩向前。作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理 财、保险资管坚持守正创新,躬身实践并勇于探索,奋力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即日起,证券时 报社联合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推出"银保资管业探路科技金融"系列专栏,敬请关注。 证券时报记者 谢忠翔 银行理财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资管形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资管业的排头兵和生力军。作为连接近 31万亿元理财资金与实体经济的重要桥梁,银行理财行业在支持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方面肩负重 要使命。 "要积极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注入到国家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中去,努力形成'科技—产业—金 融'良性循环,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科技强国建设。"近日,中银理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党贵在接受 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说。 在黄党贵看来,银行理财用好这些资金,发挥好"桥梁"优势,把握好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要求,既能 助力发展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又能实现居民财富的保值增值,这是理财需要探索的路 径和方法。 加大科创领域配置力度 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 ...
中银理财黄党贵:加强跨境投资将成为银行理财破局的“关键一招”|快讯
华夏时报· 2025-10-19 23:33
核心观点 - 加强跨境投资是理财行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破局的关键策略 [2] - 跨境投资为理财产品在低利率环境下增厚收益提供多元化选择 [2] - 跨境理财通的扩大发展为理财公司带来更多机遇 [2] 资产配置策略 - 跨境投资为赋能企业“走出去”提供强大金融支撑 [2] - 利用境外经济体因通胀较高、降息偏缓而维持的高收益率来增厚产品收益 [2] - 一些新兴经济体因国际经贸新格局和中国企业全球布局呈现较好增长前景 为资管机构跨境投资带来新选择 [2] 行业发展机遇 - 预计跨境投资渠道和额度进一步放开将推动国内资管机构境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2] - 跨境理财通参与人数大幅增加 截至7月末个人投资者达16.46万人 [2] - 跨境理财通汇划额超过1200亿元 未来丰富产品种类和参与群体将增强市场活力 [2]
银行理财产品9月榜单发布!这类产品竞争激烈
中国证券报· 2025-10-17 21:27
市场整体表现 - 9月股票市场持续活跃,半导体、消费电子、储能电池等高景气度科技成长板块表现亮眼 [1] - 债券市场承压,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小幅上行2个基点至1.86%,各品种利率债及信用债收益率普遍上行 [1] - 截至2025年9月底,全市场银行理财产品总数量为43954只,较8月增加798只,其中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数量达29850只,环比增加723只,占比69.56%,较8月提升2.42个百分点 [1] - 9月新发理财产品2653只,理财子公司新发产品占比达74.53% [1] 理财产品榜单结构 - 榜单涵盖七大类产品,包括定期开放6个月以内"固收+"、定期开放6个月及以上"固收+"、定期开放纯债固收、定期开放混合、最短持有期"固收+"、最短持有期纯债固收、最短持有期混合 [3][4][5][6][7][8][9][10] - 产品按规模区间分类展示,例如2-10亿元、1-2亿元、0.3-1亿元等,并区分发行机构为银行理财子公司或未设立理财子的城商行、农商行 [4][5][6][7][8][9][10] - 风险等级涵盖R-I(低)至R-IV(中高),9月四级(中高)风险产品占比达7.62%,较8月上升0.95个百分点 [10][12] 上榜产品及机构特征 - 9月上榜的105只理财产品来自32家机构,其中国有行、股份行理财子公司具备显著竞争优势 [13] - 工银理财、信银理财、兴银理财、华夏理财、中邮理财、农银理财、建信理财、招银理财、交银理财等表现居前 [13] - 理财子公司在上榜机构数量占比71.88%、上榜产品数量占比89.52%、连续上榜机构数量占比76.00%、连续上榜产品数量占比84.91%方面均占主导地位 [14] - 城商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上榜机构及产品数量占比较小 [14] 产品策略与市场趋势 - 权益市场上涨有益于提升中高风险、中长期限理财产品的业绩持续性,9月最短持有期"固收+"及混合类产品榜单留存率显著上升 [13] - 连续上榜的最短持有期"固收+"类产品普遍配置高等级信用债、国开债、银行永续债等,并通过基金积极参与权益市场,把握美联储降息预期及高景气赛道投资机遇 [13] - 产品关注固态电池、储能、算力产业链上的行业龙头公司,并配置科创主题基金、科创板100ETF、黄金ETF、红利低波ETF等 [13] - 从榜单产品留存率看,共有25家机构旗下53只产品连续上榜,产品留存率达50.48%,各榜单产品留存率均环比上升,但定期开放"固收+"类产品留存率依然较低,竞争激烈 [14] 榜单方法论与行业观察 - 榜单采用2024年2月1日至2025年9月30日总计20个月的公开数据,对公开募集、开放式净值型人民币理财产品进行分类计算 [16] - 通过年化加权收益率、收益波动、下行风险、购买成本等多维度进行月度综合分析,并借助Z-Score模型进行指标综合评价 [16] - 上榜"固收+"及混合类产品的"同类不同级"现象较为突出,即将施行的《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需按产品整体风险划分等级,销售机构应按孰高原则采用评级结果 [17]
2025年9月银行理财市场月报:银行理财大事记:政策重塑流动性管理,指数化布局与科技金融成创新焦点-20251017
华宝证券· 2025-10-17 17:3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 [2][3][4] 报告核心观点 - 政策与市场动态重塑行业格局,公募销售费用新规影响银行理财负债与资产端,债券ETF或成流动性管理新选择 [4] - 理财公司积极进行产品与业务创新,重点布局指数型产品、科技金融主题及黄金相关产品,并通过代销合作拓展市场 [4][5] - 市场存续规模符合季节性特征小幅下降,但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收缩而最小持有期等固收类产品稳步扩张 [6] - 新发产品规模环比上升,产品谱系保持固收+主导、封闭式为主、1-3年期为主的特征,业绩基准普遍下调反映利率长期低位共识 [7] - 产品到期表现分化,封闭式产品达标率环比上升,而定开型产品达标率环比下降 [7] 存续市场情况总结 - 2025年9月全市场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30.80万亿元,环比小幅下降0.48%,同比上升6.30% [6][27] - 现金管理类产品存续规模6.50万亿,环比下降0.51个百分点;固收类产品中最小持有期型、封闭式和日开型存续规模分别为9.48万亿、5.77万亿和3.75万亿 [30] - 现金管理类产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录得1.30%,环比下降1.86BP;纯固收产品年化收益率为1.27%,环比下降0.50个百分点;固收+产品年化收益率为1.11%,环比下降0.70个百分点 [6][33] - 全市场理财破净率指标9月继续回升至5.32%,环比上升1.5个百分点 [6][44] 新发产品市场总结 - 9月理财公司新发产品规模环比上升,固收+产品新发规模3,385.09亿元,占据主导地位 [7][48] - 1-3年期产品以1,786.78亿元募集规模占据绝对优势;封闭式产品发行体量为3,958.96亿元 [48][49] - 新发理财产品业绩基准多数延续下调趋势,1年-3年期纯固收产品业绩基准均值为2.49%,环比下降11BP [54] 到期产品表现总结 - 9月封闭式理财产品达标率为86.09%,较8月环比上升1.37个百分点 [7][57] - 9月定开型理财产品达标率为54.35%,较8月环比降低5.75个百分点 [7][57] 行业动态与创新焦点总结 - 公募销售费用新规发布,规定持有期7日、30日、6个月以内的赎回费分别不低于1.5%、1%和0.5%,影响银行理财资金配置 [13] - 理财公司密集发行黄金理财产品,如招银理财"招睿焦点联动黄金5号"、光大理财"阳光青臻盈7期"等,产品多采用封闭运作模式 [13] - 四川省几家银行联合申请理财子公司牌照,理财公司与中小银行代销合作持续升温,以拓展下沉市场并优化收入结构 [4][13][15] - 多家理财公司推进指数化布局,如招银理财发布"招银理财湾区全球资产优选配置指数",交银理财发布"中诚信-交银理财多元策略大类资产配置指数" [5][20][22] - 理财公司大手笔布局科创债ETF,成为该类产品重要投资主体,以应对流动性管理需求、分散风险并响应政策导向 [16][17] - 理财公司加大含权产品布局与上市公司调研,三季度以来24家理财公司总调研次数达601次,重点聚焦新能源、科技等行业 [19] - 同业创新活跃,案例包括浦银理财推出"科技五力模型"精选产品、宁银理财参与公募REITS打新、建信理财发行黄金鲨鱼鳍结构化产品等 [5][24][26]
【银行理财】银行理财大事记:政策重塑流动性管理,指数化布局与科技金融成创新焦点——2025年9月银行理财市场月报
华宝财富魔方· 2025-10-17 17:08
文章核心观点 - 9月银行理财行业在政策引导和市场环境下,呈现监管动态活跃、产品创新加速、规模结构优化以及积极把握权益市场机遇的特点,行业整体在净值化转型中持续深化发展 [3][4][5] 9月银行理财大事记 - 公募销售费用新规发布,推动理财公司负债端吸引力提升及资产端债券ETF成为流动性管理新工具 [8] - 黄金价格突破3500美元/盎司,理财公司密集发行挂钩黄金的封闭式固收类或结构化理财产品 [9] - 四川省多家银行联合申请理财子公司牌照,若成功将重启审批并为中小银行提供区域联合示范 [9] - 理财公司与中小银行代销合作升温,中小银行借代销优化收入结构,理财公司借此拓展下沉市场,代销渠道数量领先的为兴银理财(543家)、杭银理财(241家)和信银理财(205家) [9] - 上半年行业头部公司地位稳固,招银理财净利润13.64亿元居首,宁银理财规模增速26.95%领跑行业 [9] - 理财公司推进指数化布局,通过跟踪成熟指数或自建指数发行产品,以降低主动管理风险并提升透明度 [9] - 理财资金大手笔布局科创债ETF,动机包括流动性管理需求、分散风险捕捉Beta收益及响应政策红利 [9] - 理财公司以"产品端扩容+投研端深化"双管齐下策略把握权益市场回暖,三季度24家理财公司参与上市公司调研总次数达600次 [9] 同业创新动态 - 招银理财发布自研"湾区全球资产优选配置指数",通过多资产动量因子量化评估与风险平价模型控制波动 [10] - 浦银理财推出"科技五力模型"精选产品,从科技创新力等五个维度系统评估科技企业价值 [10] - 招银理财与中诚信联合发布防御50融智指数,基于高回报、低估值等防御因子,历史回测呈现熊市有超额特征 [11] - 交银理财发布多元策略大类资产配置指数,2024年全年收益率11.37%,2025年区间年化收益率31.14%,夏普比率1.42优于市场基准 [11] - 浦银理财首发挂钩科创债指数产品,样本券达514只覆盖325家主体,为科创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11] - 宁银理财成为首批通过产品直接参与公募REITs打新的理财公司,REITs具备高分红、中低风险属性 [11] - 华夏理财与华夏基金合作构建"指数生态圈",天工系列指数产品已布局20只覆盖多类资产 [11] - 中邮理财参与禾赛科技港股IPO锚定投资及奇瑞汽车港股IPO基石投资(获配2000万美元),布局硬科技与新能源领域 [11] - 浦银理财发行首款"上海科创金融主题"理财产品,募集规模2.2亿元,80%资金投向上海地区科创企业债券 [11] - 建信理财发行黄金鲨鱼鳍结构化产品,通过固收资产与黄金期权衍生品组合满足投资者黄金增持需求 [11] 存续规模与收益率 - 9月全市场理财产品存续规模30.80万亿元,环比下降0.48%,同比上升6.30%,呈现季末收缩、季初回升的季节性特征 [13] - 现金管理类产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1.30%,环比下降1.86BP;货币型基金收益率1.22%,环比上升3.28BP [5] - 纯固收产品年化收益率1.27%,环比下降0.50个百分点;固收+产品年化收益率1.11%,环比下降0.70个百分点 [5] - 全市场理财破净率回升至5.32%,环比上升1.5个百分点 [5] 产品结构演变 - 现金管理类产品存续规模6.50万亿元,环比下降0.51%;最小持有期型、封闭式和日开型固收产品存续规模分别为9.48万亿、5.77万亿和3.75万亿 [14][15] - 2024年以来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持续收缩,最小持有期型、日开型等固收类产品规模稳步扩张,反映投资者流动性需求与收益性诉求的平衡 [15] 新发产品特征 - 9月新发产品规模环比上升,产品谱系以固收+、封闭式、1-3年期为主导,业绩基准多数下调,反映理财公司对利率长期低位的定价共识 [5] 到期产品表现 - 9月封闭式理财产品达标率86.09%,环比上升1.37个百分点;定开型产品达标率54.35%,环比降低5.75个百分点 [6]
13家理财公司,9月规模回落8700亿!“含权”产品逆势增长
券商中国· 2025-10-17 15:20
银行理财总规模变动 - 14家主要理财公司9月末合计管理规模为24.19万亿元,较8月末下降约8300亿元 [2][5] - 14家公司中有13家规模下降,合计减少约8700亿元,仅华夏理财当月录得375亿元增长 [2][5] - 这是继二季度末回落约9500亿元后,三季度末再次出现规模回落 [5] 不同类型理财公司规模变动 - 6家国有行理财公司9月末规模合计下降约6540亿元,占13家规模下降公司总降幅的75% [4][5] - 单月下降规模超1000亿元的公司有3家,分别为农银理财、工银理财和建信理财,中银理财降幅也近1000亿元 [5] - 股份行理财公司中,兴银理财、招银理财和华夏理财在含权产品领域增幅明显 [6] 不同类型产品规模变动 - 固定收益类中的纯债型产品规模降幅显著,14家理财公司环比减少约6700亿元,其中国有行理财公司降幅约4400亿元 [2][5] - 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持续收缩,14家理财公司9月末余额为5.67万亿元,较上月末减少约2800亿元,较年初减少约5700亿元 [6] - 含权益资产的"固收+"和混合型理财规模逆势增长,12家理财公司的权益增强型固收产品9月合计增长约1100亿元 [2][6] - 14家公司混合类产品规模接近7300亿元,较年初增长约2200亿元 [6] 销售渠道结构变化 - 理财公司持续发力母行以外代销渠道,截至9月末,14家理财公司行外代销规模合计超6.94万亿元 [8] - 行外代销规模占比接近或超过50%的理财公司已达4家,其中交银理财占比高达78%,光大理财占比68% [8] - 部分国有行理财公司对行外代销依赖度较低,工银理财、建信理财和农银理财的行外代销占比均低于10%,而中银理财占比提升至27% [8] 含权产品发行与投资动态 - 含权类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呈"放量式"增长,截至10月16日,存续权益产品达49只,远超去年全年的2只,混合类产品达1056只,去年全年为169只 [11] - 理财公司积极参与上市公司调研,9月以来23家理财公司总调研次数达168次,对创业板和科创板个股关注度超过半数 [12] - 理财公司开始参与港股IPO基石投资,例如中邮理财在奇瑞汽车港股IPO中获配2000万美元份额 [12] - 打新主题理财产品发行提速,今年新发7款名称含"打新"的产品,其中9月以来推出4款 [13] 行业策略方向 - 在股票市场上行周期中,行业策略核心是在坚守稳健根基前提下,积极优化策略,适当增加权益等风险资产预算 [14] - 多资产策略被视为核心解决方案,后续探索将包括商品、量化策略、衍生品工具、跨境资产等,以构建收益来源更多元的产品线 [14] - 含权理财或股票型基金已成为商业银行做大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抓手 [3][9]
信银理财破局:2.13万亿元背后的“第二曲线”与差异化打法
新华网· 2025-10-17 10:16
行业整体格局与规模 - 截至2025年6月末,理财公司产品存续规模达27.4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44% [2] - 股份行理财子公司强势崛起,信银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位列行业存续规模前三甲 [2] - 行业从初期摸索走向深度创新发展新阶段,呈现“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格局 [1] 主要公司规模与盈利 - 截至2025年6月末,信银理财产品规模达2.1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00% [2] - 截至2024年末,招银理财以27.39亿元净利润位居行业第一,兴银理财、信银理财净利润分别为26.94亿元、24.92亿元 [3] - 大行理财子公司如工银理财、建信理财净利润分别为14.22亿元、15.26亿元,但部分股份行理财子在盈利规模上更具优势 [2][3] 产品创新与结构优化 - 信银理财构建“6+2+2”产品体系,覆盖六大资产领域及特色系列,截至2025年9月底非货产品规模达1.83万亿元 [4] - 公司加快中长期限与含权产品布局,一年期及以上产品存续规模达7299.03亿元,占新产品比例34.64%;含权产品规模达2070.80亿元,占比从9.68%提升至9.83% [5] - 创新推出“理财+慈善”模式,“温暖童行”品牌已发行29期产品,累计募集资金超225亿元,实现捐赠超1500万元 [4] 发展战略与行业趋势 - 银行理财子公司核心在于加强多元布局和精准定位,将固收产品作为第一增长曲线,含权产品作为第二增长曲线 [6] - 信银理财着力布局“第二增长曲线”,建立“多资产多策略投资组合+投资顾问服务全程陪伴”的双轮驱动模式 [6] - 行业发展的核心逻辑是灵活创新的策略、精准差异化的定位以及多元均衡的产品布局,驱动可持续增长 [7][9]
四大证券报精华摘要:10月17日
新华财经· 2025-10-17 08:23
三季报业绩与机构布局 - A股市场进入2025年三季报披露窗口,部分公司已发布三季报,超百家公司发布三季度业绩预告,不少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实现较大增长 [1] - 公募基金提前布局绩优公司,先达股份、英联股份等业绩增幅较大的公司获基金大举增持,北方稀土、立讯精密等绩优公司被较多基金持有 [1] 理财与私募产品表现 - 银行理财资金稳步布局权益市场,作为对冲固收资产收益压力的工具,权益类和混合类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增加 [2] - “固收+”策略被广泛采用,通过在固收类产品中搭配权益资产和衍生品实现权益增配并贡献收益弹性 [2] - 截至9月30日,今年以来私募基金平均收益达25%,正收益产品占比超过90%,股票策略领跑,平均收益超30% [6][11] - 前三季度私募整体分红超140亿元,其中股票策略占比超70% [6] - 具体来看,全市场9363只私募基金平均收益率达25.00%,其中91.48%的产品实现浮盈 [11] - 股票策略涵盖的5976只基金平均收益率高达31.19%,其中93.52%的产品实现浮盈,多资产策略1191只基金平均收益率为18.92% [11] 机构调研与行业观点 - 截至10月16日,10月以来已有近160家公司接待机构调研 [3] - 电力设备行业公司容百科技、帝科股份均接待超100家机构调研,机械设备行业最受关注,共有24只标的获调研 [3] - 券商观点认为,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为材料体系和设备环节带来增量需求,工程机械板块有望迎来业绩与估值双重提升 [3] - 创新药、科技、新消费等板块行情轮番演绎提振私募业绩,科技、创新药及互联网等行业结构性行情有望持续 [7] 港股IPO与中资券商 - 截至10月16日,今年以来有73家企业在港交所上市,IPO募资总额达1886.98亿港元,同比增长227.75%,稳居全球新股融资额榜首 [4] - 中资券商在港股IPO中角色关键,头部机构如中金香港、中信证券(香港)、华泰香港、中信建投国际在承销榜上名列前茅 [4] - 为抢抓机遇,中资券商显著加快国际化布局,将香港作为“桥头堡”,通过新设子公司、拓展业务牌照加码投入 [4] 跨境理财通扩容 - 跨境理财通产品迎来扩容,部分香港银行更新“南向通”条例和细则 [5] - 招商永隆银行将“指定理财投资产品”定义大幅修改,删除了对投资范围的具体限制,修订于2025年10月27日生效,意味着将结构性存款等产品纳入合资格投资范围 [5] 光伏产业政策动态 - 有关部门将出台新的光伏产能调控政策 [8] - 多晶硅收储平台成立的传闻不实,潜在的收储需要近千亿元资金支持,方案落地还需破除较多障碍 [8] 银行理财规模变化 - 管理规模1万亿元以上的14家理财公司中,有13家9月末余额环比下降,合计减少约8700亿元 [9] - 固收类产品中的纯债型理财规模降幅明显,而配置权益资产的“固收+”、混合型理财等产品因股市表现较好,规模明显见涨 [9] 经济学家调查与政策预期 - 2025年三季度经济学家问卷调查显示,多数受访者积极评价三季度股市表现,看好四季度股市景气度 [10] - 受访者对未来经济发展预期持续改善,对物价水平、民间投资信心走势预期更积极 [10] - 着眼于四季度稳增长,受访者建议提前下达部分明年“两新”额度,采取更多增量措施反“内卷” [10] - 对于“十五五”,受访者最期待财税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0] 上市公司可持续披露 - 证监会表示上市公司可持续披露扩面、提质,下一步将指导交易所丰富编制指南,并做好明年强制披露后的政策评估 [12] - 证监会不盲目追求披露家数,会综合考虑政策评估和企业实践能力来扩大覆盖面 [12] 监管执法动态 - 山东如意毛纺服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路桥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均公告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13] - 今年以来截至10月16日,89家公司披露了公司或相关方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公告 [14] - 从立案情况看,8家公司因涉嫌定期报告财务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7家公司在退市后收到立案调查告知书,传递“退市不免责”信号 [14]
理财公司增配权益资产“固收+”加出收益新弹性
中国证券报· 2025-10-17 04:12
市场趋势与资金流向 - 下半年A股市场持续活跃,主要指数震荡走高,市场信心增强,增量资金逐步入场 [1] - 银行理财资金将权益市场作为对冲低利率环境下固收资产收益压力的工具,权益类资产配置提速 [1] - 截至上半年末,全市场32家理财公司穿透后的权益类资产总投资规模超过6000亿元,规模有望进一步增加 [1][4] - 保守测算2025年下半年及2026年全年合计将有超千亿元理财资金增配权益市场 [4] 产品策略与发行 - 理财公司权益布局显著提速,权益类和混合类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增加 [1] - 行业广泛采用“固收+”策略,在固收类产品中搭配权益类资产和衍生品,以实现权益增配并贡献收益弹性 [1] - 今年以来华夏理财等六家理财公司共发行13只权益类理财产品,而去年全年仅发行2只,被动跟踪指数的产品成为主流 [2] - 纯权益类理财存续规模占比较低,因要求权益仓位≥80%,减仓压力大,故银行理财多发行混合类及“固收+”产品 [3] 投资方式与工具 - 理财公司通过直接投资或间接方式持续增持ETF,ETF已成为布局权益市场的重要手段,目前以大盘价值类ETF为主 [2] - 配置权益类资产形式不断丰富,工银理财、中邮理财参与港股IPO基石投资,光大理财以A类投资者身份参与网下打新 [4] - 工银理财推出“固收+港股IPO”策略系列产品,重点关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领域港股IPO机会 [4] - 目前理财公司参与权益市场主要途径仍是委托投资,穿透前权益资产投资规模仅为550多亿元,与穿透后规模相差超十倍 [5] 投研能力与市场调研 - 增加对权益市场的直接投资与提升权益投研能力相辅相成,理财公司需推进权益投研组织建设和框架搭建 [1] - 已有26家理财公司参与调研上市公司,调研公司数量近1800家,次数超2150次,科创板和创业板公司占比过半 [5] - 含权产品发行规模扩大催生调研需求,调研深度广度的提升能为产品筛选高质量标的提供支撑 [5] - 多数理财公司权益投研能力处于起步阶段,激励机制缺乏、容错空间不足导致难以留住人才,需补齐短板 [6] 客户行为与市场接受度 - 三季度以来客户对含权理财产品申购踊跃,推动理财公司增加权益资产配置 [1] - 市场波动已成常态,客户对净值波动的认知显著深化,投资行为更趋理性,甚至会在低位补仓、高位止盈 [3] - 含权产品的资金流入主要来自存量客户,客户开始愿意配置净值波动较大的产品,为理财公司开展权益投资奠定更坚实基础 [3] - 银行客户经理在股市回暖时会向能接受波动的投资者建议“固收+”产品,此举得到不少客户认可 [3]
理财公司增配权益资产 “固收+”加出收益新弹性
中国证券报· 2025-10-17 04:12
下半年以来,A股市场持续活跃,主要指数震荡走高,市场信心有所增强,增量资金逐步入场。随着权 益市场"赚钱效应"凸显,银行理财资金蹄疾步稳进行布局,将权益市场作为对冲低利率环境下固收资产 收益压力的利器。 从产品端来看,理财公司的权益布局在显著提速。除了权益类和混合类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增加外,利 用"固收+"策略,在固收类产品中搭配权益类资产和衍生品,成为行业更广泛采用的方式,以此实现权 益增配并贡献收益新弹性。 记者梳理各家理财公司2025年上半年理财业务报告,截至上半年末,全市场32家理财公司穿透后的权益 类资产总投资规模超过6000亿元。下半年以来"固收+"含权产品供销两旺,助推理财公司一面借道资管 产品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一面加大直接投资力度。业内人士表示,增加对权益市场的直接投资和权益投 研能力的提升,如同硬币的一体两面,为了更好适应直接投资需求,理财公司应进一步推进权益投研组 织建设和框架搭建。 ● 本报记者李静薛瑾 含权理财产品供销两旺 "纯权益类理财存续规模占比一直较低。纯权益类理财要求权益仓位大于等于80%,在市场向下反转 后,减仓压力大。所以权益团队捉襟见肘、客户风险偏好低的银行理财,发行的多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