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含权理财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存款利率“1时代”,理财公司抢攻含权产品,有四点需注意!
南方都市报· 2025-06-08 22:44
5月降准降息落地,存款利率开启新一轮下行。六大国有行活期存款逼近"零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跌 破1%。低利率时代不仅深刻影响着老百姓"钱袋子",改变家庭资产配置逻辑,同时如一场压力测试, 推动金融行业加速转型与蝶变。 作为连接居民财富与资本市场的重要桥梁,理财公司如何在收益承压的环境中寻求突破?近日,南都· 湾财社正式推出"金融新消费之理财新知"栏目,深度展示理财投资新趋势,为投资者传递理财"新知", 把脉理财新范式。本期,南都·湾财社专访信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信银理财")。 在信银理财看来,低利率环境下,未来理财行业仍将以固收类产品为主导,但"固收+"、混合、权益类 产品占比势必持续提升;与此同时,信银理财给投资者在购买含权理财产品时列出了"自查清单"。 理财产品降收益预期 "固收+"成增厚收益抓手 曾经,银行理财凭借刚性兑付和资金池运作两大"法宝",实现规模快速扩张,银行理财也一度被客户视 作具有存款替代属性的资管产品。这某种程度决定了理财产品风险等级普遍较低。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4年)》(下称《报告》)显示, 截至2024年末,风险等级为R2(中低 ...
利率调降引存款搬家“多米诺效应”调查
经济观察报· 2025-05-30 18:28
面对低息存款,民众倾向将存款转向银行理财、基金等资管产 品。对银行而言,这令负债端资金获取压力加大,如何通过优 化存款结构留住存款与提升负债端资金稳定性,将是银行面临 的一大新挑战;面对存款流向理财,银行理财产品如何有效应 对债券收益率下行并提升资产配置收益率,满足用户对低波 动、高收益的投资诉求,挑战同样不小。 作者:陈植 封图:图虫创意 "吸存压力相当高。"刘辉向记者感慨说。 作为一位国有大型银行华东地区分行柜台人员,她发现过去一周将存款转向理财产品的用户明显增 加。究其原因,5月20日,大型银行率先拉开新一轮存款利率调降序幕,这意味着一年期定期整存 整取挂牌利率低于1%。 "我好几次想建议用户将钱留在存款,但一想到一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不到1%,或许我自己都会将资 金投向理财。"她向记者坦言。 普益标准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截至 5 月29日,银行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到31.35万亿元,较1 月底增加1.49万亿元。 这背后,是降准降息预期令存款再度搬家,流向理财产品。 面对新一轮"存款搬家",银行继续通过发行同业存单募资以缓解负债端资金获取压力。然而,尽管 5月20日7天期逆回购利率从1.5%降至1.4% ...
招银理财总裁助理董倩:将重心放在R3含权产品线,保持绝对收益基本盘
财经网· 2025-05-29 19:37
如果说,价值投资是穿透市场迷雾的灯塔,那么,长期主义便是跨越市场周期的舟楫。两者合力,让资本于喧嚣中沉淀,令价值于浪潮里绽放。 2024年4月,资本市场新"国九条"出台,"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持续壮大长期投资力量"作为重要议题之一,是金融机构助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指引。此后,推动 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先后出台,着力打通各类中长期资金的堵点痛点,推动形成"长钱长投"的制度环境。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30万亿体量的银行理财资金在政策支持长钱入市的号角下,持续为资本市场注入源头活水,润泽实体经济、托举产业巨轮。近期,财经网发起"长期资 金稳步入市 资管行业开启新篇"专题报道,对话招银理财总裁助理董倩,就理财公司如何通过布局权益资产锚定价值投资航向、强化投研实力拓宽客户接受度边界等问题进行探 讨。 provis t of the 1 招银理财总裁助理 董倩 依托母行大财富管理优势,招银理财深耕权益市场投资多年,早在2019年便设置独立的权益投资部门,积极引入及培养专业的投研团队,率先进行费率创新,推出业内首只"净值 低于1不收取管理费"的权益类产品。目前已打造"全+福"多资产多策略理财品 ...
银行理财规模继续“摸高”
金融时报· 2025-05-27 09:41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继4月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摸高"至31.1万亿元后,5月份继续扩容。数据显 示,截至5月20日,银行理财存续规模总计达31.28万亿元。 "银行存款利率的下调为银行理财带来短期利好,但长期挑战依然存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 鹏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短期利好效应明显 5月20日,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至3.0%,5年期以上LPR下调至3.5%,均下降10个基点。随 后,六大行及多家股份制银行相继下调存款利率。 "下调存款利率使银行理财的短期资金成本降低,债券市场短期受益,固收类产品收益上升。此外,'比 价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存款资金流向银行理财市场。"一位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告诉《金融时报》 记者。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4月份债市整体走强,固收类产品过去3个月收益上升6个基点,6个月收益上升5个 基点。随着存款利率下行,银行理财作为"存款替代"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值得一提的是,短期利好效应也体现在产品类型方面。可以看到,规模增速较快的产品是短期理财产 品。根据普益数据,截至5月中旬,根据不同产品期限来看,每日开放型产品规模约11.3万亿元,1个月 (含 ...
利率下行催生比价效应 银行理财打造财富蓄水池
中国证券报· 2025-05-22 04:34
● 本报记者张佳琳 存款利率开启了新一轮调降,目前六家国有大行以及多数股份制银行均已下调活期存款利率与定期存款 利率。在此背景下,大众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关注度有所提升,"比价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存款资金流 向银行理财市场。北方某城商行理财公司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从短期来看,低风险的固收类理财 产品会受到投资者欢迎;从长期来看,随着底层资产收益率走低,银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会调降。 在市场利率下行期间,银行理财公司应抓住布局权益类理财产品的战略机遇。 "银行理财公司始终有较大的资产管理规模,能够保持对权益投资能力建设的持续投入。在债券收益率 持续下行以及非标占比不断压降的背景下,在产品风险收益特征范围内,适当提升权益资产投资比例, 利用资本市场机遇为客户争取获得更高收益率的机会,是理财公司的迫切需求。银行理财投资者风险偏 好较低,银行理财机构的权益研究、投资要区别于公募基金,淡化相对收益的理念,努力为客户增厚收 益。"杭银理财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存款资金或流向理财市场 "这次降息后,短期内会有部分存款资金转移到银行理财市场。目前,存量的固收类理财产品持有大量 债券、ABS等资产,此类资产会受益于利率下行, ...
增配科创债:银行理财进阶“耐心资本”新范式
券商中国· 2025-05-15 12:29
根据官方信息,5月9日,中银理财参与了市场首批科技创新债券发行。截至目前其已支持吉利控股、新微科 技、兴业银行等民营企业、地方国企及大型金融机构等多家主体的科创融资,参与品种涉及公司债、商业银行 债等多种工具。 中银理财甚至还有这么一句值得称道的表述:"一直以来都优先配置高端装备等硬科技领域债券。" 这句看起 来再平常不过的话,要实现起来其实是有难度的。它需要整个理财公司的投研决策、审批机制、风控管理等环 节对科创型资产的理解与支持是高度适配的。 如果说在低利率、薄利差、强波动的新常态下,增配权益、基准下探、减费让利已成理财行业常规经营关 键词,那么5月份理财最具特色的经营动态,毫无疑问是"支持科创债"。 支持科创债,银行理财也来了,用的是提高科创债在资产组合中占比的方式。这一动向不仅折射出理财资金对 政策红利的敏锐捕捉,更构筑了其服务实体经济的新范式。 正在批量发行的科创债,可能与传统债券和权益资产有着不完全相同的风险收益特征,甚至与宏观经济周期的 相关性都呈现较低属性。目前科创债的发行人以国央企居多,如果发行人扩容至更多的民营企业、新兴企业, 这就意味着理财公司需要对科创债发行人的技术实力、市场前景、财务 ...
增配科创债银行理财向“耐心资本”进阶
证券时报· 2025-05-15 02:32
证券时报记者刘筱攸谢忠翔 如果说在低利率、薄利差、强波动的新常态下,增配权益、下探基准、减费让利已成理财行业常规经营 的关键词,那么在今年5月理财市场颇具特色的经营动态中,"支持科创债"毫无疑问就是更关键的词。 在支持科创债的市场力量中,银行理财首度现身,主要以提高科创债在资产组合中占比的方式发力。近 日,中银理财参与了市场首批科技创新债券发行。截至目前,该机构已支持吉利控股、新微科技、兴业 银行等民营企业、地方国企及大型金融机构等多家主体的科创融资,参与品种涉及公司债、商业银行债 等多种工具。 发行"科技金融"主题产品、从资产配置层面参与科创企业股权融资,是目前银行理财助力科技金融的两 种较为直接、有效的主流方式。 中银理财表示:"一直以来,都优先配置高端装备等硬科技领域债券。"从行业实践来看,要实现这个目 标其实很有难度,它需要理财公司在投研决策、审批机制、风控管理等环节,对科创型资产的理解与支 持保持高度适配。 例如,中银理财此前已发行指数型跟踪策略的含权理财产品,"十四五"期间对科技企业累计投资规模超 2000亿元;平安理财于去年下半年与工行私人银行部合作发行了某款科技金融主题产品,该产品主要的 投向 ...
30万亿理财规模拉锯战背后: 固收类占比超97% 含权产品破冰难
中国证券报· 2025-04-30 05:38
近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一季度)》显示,一季度 末,全市场共存续产品4.06万只,存续规模29.14万亿元,与2024年末相比,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减少约 8100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一季度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有所减少,主要是受到银行流动性偏紧以及债市回调等因素影 响。同时,较弱的理财产品收益表现也阻碍了其规模扩张。但4月以来,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已现回暖迹 象,在存款利率下行、理财收益率回升等因素带动下,存款搬家有望为理财市场带来增量资金,预计二 季度理财产品规模将重回扩张期。 此外,从产品结构来看,固定收益类产品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为97.22%,较去年同期进一 步提升,含权理财产品未见起色。基于此,理财产品资产配置仍以固收类资产为主,权益类资产、公募 基金、金融衍生品等投资占比甚微。业内人士认为,从长期来看,在低利率环境下,固收类资产收益率 下行趋势难以改变,理财产品依靠高利率存款"躺赚"的模式将成为过去时。理财公司后续应注重多元化 投资,加大"固收+"投资力度,积极通过权益、期权、委外等途径增厚旗下产品收益。 ● 本报记者石诗语 多重因素致规模环比缩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