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汽车
icon
搜索文档
智驾不等于自动驾驶,公安部明确驾驶人“脱手脱眼”要担责
贝壳财经· 2025-07-23 22:25
行业监管动态 - 公安部明确现阶段"智驾"系统仍属辅助驾驶范畴,驾驶人才是行车安全第一责任人,若出现"脱手脱眼"行为将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及刑事追责三重风险[1] - 公安机关将联合相关部门推动细化《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0-2级辅助驾驶系统的法律属性,并探索将自动驾驶分级标准纳入驾驶人教育培训体系[6] - 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文要求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管理,压实车企主体责任,规范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及OTA升级功能[11] 法律责任界定 - 现行法律框架下驾驶员责任仍是核心原则,智能驾驶系统不构成免责依据,违反交通安全行为将面临警告、20-200元罚款及扣3分等处罚[4][5] - 若因"脱手脱眼"导致事故,驾驶人需承担民事赔偿(含维修费、医疗费、死亡赔偿金等)及刑事责任(最高七年以上有期徒刑)[5] - 法律难点在于定义"人机共驾"责任切换点,L2级系统接管提示时机及驾驶员响应时间缺乏量化标准[6][7] 车企合规要求 - 车企被要求明确系统功能边界,杜绝夸大宣传,并严格履行新用户培训义务,确保用户掌握辅助驾驶使用方法和禁止事项[10] - 上汽MG表示其辅助驾驶传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未来将继续维护行业规则[11] - 行业需建立统一的车载数据标准(如EDR存储格式、加密方式),以解决事故责任判定中的证据有效性争议[7][8] 技术发展现状 - 当前产业格局呈现分化:传统车企加速L2+级普及,造车新势力主攻L3/L4级技术,"车路协同"被视为未来技术风口[11] - 华为余承东公开案例显示,现有智驾系统仍强制要求手扶方向盘,长时间离手会触发系统处罚(如停用功能3分钟)[3] - 系统误判导致事故时,车企产品责任认定需突破传统"驾驶员全责"框架,建立分级责任机制[7]
长城汽车计划再投资元戎启行 金额8亿—10亿元
经济观察报· 2025-07-23 21:50
长城汽车投资元戎启行 - 长城汽车相关主体公司计划向元戎启行投资8亿—10亿元人民币,相当大一笔资金将用于购买算力卡 [1] - 元戎启行成立于2019年2月,专注于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研发与商业化应用,其智驾方案量产上车已超2万台 [1] - 2024年11月元戎启行获得由长城汽车独家领投的C1轮1亿美元融资 [1] - 元戎启行第六大股东保定讯奇科技的上一层控制主体间接持股长城汽车22.11%的股份 [1] 元戎启行VLA模型技术进展 - 元戎启行VLA模型将在2025年三季度量产,支持激光雷达与纯视觉方案,具备"思维链"推理能力 [2] - 长城魏牌将在三季度推出一款对标理想L9的旗舰SUV,搭载元戎启行VLA模型,基于英伟达Thor-U芯片开发 [2] - VLA模型核心优势在于可解释性,能向用户展现系统推理过程 [2] - 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已分别推出或计划推送VLA相关技术 [2] 英伟达Thor芯片的影响 - 元戎启行VLA模型基于英伟达Thor芯片,算力达2000 TFLOPS(Orin的8倍),但量产多次延迟可能影响上车时间 [3] - 行业人士预测Thor芯片SOP时间可能延迟至2026年 [3] 长城汽车智能驾驶战略调整 - 长城汽车因毫末智行发展遇困(城市NOA多次跳票、核心团队离职)更重视与元戎启行合作 [3] - 长城汽车通过资本纽带将元戎启行深度纳入智能驾驶技术体系,实现技术自主可控 [3] - 2024年初元戎启行推出国内首个不依赖高精地图的"端到端"智驾方案DeepRoute IO [4] - 魏牌蓝山、高山车型的智驾版本采用元戎启行算法,蓝山车型热销带动元戎启行热度 [4] - 长城汽车同时引入卓驭科技(原大疆车载)为平价车型开发智驾方案,应用于哈弗、欧拉等车型 [4]
上海临港新片区亮相英国伦敦,中外企业聚焦前沿产业与科技创新
第一财经· 2025-07-23 16:05
临港新片区对英招商成果 - 已有近70家英国企业在上海临港落户,覆盖医药、金融、高端制造等多个行业 [1] - 2025临港全球投资促进活动首站选址伦敦,聚焦高端制造、跨境金融与科技创新领域合作 [1] - 活动由临港管委会联合英国中国商会、中银集团投资主办,吸引英工商界及中资机构参与 [1] 政策与产业集群优势 - 临港实施"五自由一便利"政策体系(投资、贸易、资金、人员、数据自由及运输便利),建立国际接轨治理机制 [3] - 加速形成集成电路、智能汽车、生物医药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吸引特斯拉、波音、GSK等头部企业入驻 [3] - 中国银行在临港投资建设滴水湖国际中心,探索智能制造、跨境金融等中英合作创新模式 [3] 英企实践案例 - GSK在临港设立全资子公司,以CMO模式运营Viread与Seroxat两款核心产品 [7] - 赫力昂利用临港产业集群优势,实现研发、制造到供应链全链条本地化 [7] - 波音将浦东基地整体迁至临港,建设高标准航空维修设施,预计2026年投用 [7] 中英合作展望 - 48家集团俱乐部强调中国通过国家规划实现跨越式发展,上海在某些领域已超越伦敦 [5] - 伦敦出口公司计划组织英企赴沪参加国际机器人博览会,关注中国在智能制造领域进展 [7] - 英国中小企业关注临港作为进入中国的"制度通道"潜力,认为中英产业互补性强 [8]
观车 · 论势 || “人机共驾险”落地打响明辨智驾事故责任第一枪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23 09:16
行业创新与解决方案 - 平安产险联合中汽中心与问界推出全国首个"人机共驾"事故责任判定解决方案,解决智能驾驶时代责任认定难题 [1] - 方案通过明确不同场景下的责任边界,构建"技术可信、责任可溯、司法可依"的保障体系 [1] - 传统车险逻辑建立在"驾驶员过错"单一责任主体上,而L2级辅助驾驶事故涉及多重因素导致责任认定困难 [1] 技术实现机制 - "人机共驾险"通过"数据存证—智能判责—司法鉴定"三重机制改写行业规则 [2] - 中汽中心研发指纹存证技术,实时加密上传车辆运行数据形成不可篡改的"数字证据链" [2] - 系统结合深度学习算法快速生成《事故原因分析与责任判定报告》,精准划分责任比例 [2] - 采用"AI智能研判+人工专家复核"双轨机制确保判责客观公正 [2] 责任划分与保险创新 - 按自动驾驶级别明确责任主体:L2级及以下驾驶员为主责,L3/L4级车企为主责 [2] - 比亚迪承诺在智能泊车场景下发生的事故由公司全面兜底赔偿 [2] - 保险公司可基于动态数据推出分级保险产品,使用频率高的车主保费上浮20% [3] - 通过实时监控车辆状态推送风险预警,实现从被动赔付向主动风险管理转型 [3] 行业影响与优化 - 精准责任追溯推动车企重视"边界场景"优化,构建"全场景数据闭环"提升算法鲁棒性 [3] - 新机制依据"驾驶员监控状态"和"系统提示记录"判定车企责任,促使车企以安全可靠性为核心 [4] - 方案打开了万亿级智能驾驶风险市场,推动保险业从"赔付经济"向"预防经济"转型 [4] - 扫清商业化落地障碍,使技术迭代与法规完善形成良性循环 [4]
连狗都看得懂的世界,AI却还在学!世界模型到底牛在哪儿?
电动车公社· 2025-07-22 23:27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历程 - 37年前贝尔实验室的杨乐昆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用于文本数字识别的卷积神经网络 证明神经网络可以像人类一样学会"看见" [1][2][3] - 当前人工智能正经历从"工具智能"到"认知智能"的跃迁 神经网络通过类似人类学习的过程找到数据关联性 构成AI算力基础 [5][6] 辅助驾驶技术演进 - 2016年前系统仅能处理静态环境 定位精度以米为单位 功能限于ACC自适应巡航和车道保持 [12][14] - 2020年深度学习技术带来空间认知范式转变 但仍依赖标注数据和高精度地图 存在逆光/遮挡场景误判问题 [15][16][18] - 激光雷达普及后形成摄像头互补 行业开始采用轻地图+实时感知混合架构 但BEV二维模型高度信息不足 [20][21][22] - 2023年引入OCC 3D栅格环境模拟 摆脱地图依赖 可识别施工栏杆等异形障碍物 [23][25] 世界模型的核心突破 - 世界模型使AI具备空间想象重构和时间推演能力 实现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决策的跨越 [46][47][48] - 蔚来NWM可在100毫秒内推演216种事故轨迹 每0.1秒动态更新模拟世界寻找最优解 [61][62] - 实际应用场景包括自主寻找停车场出口 无车道线道路的智能避让 被追尾预防辅助等 [51][54][56] 行业技术发展现状 - 蔚来/小鹏等车企正重点布局世界模型 以解决AI缺乏因果推理能力的核心缺陷 [30][65] - 当前技术仍处早期阶段 存在算力消耗大 模拟精度待提升等问题 需持续迭代优化 [63][66] - 行业类比1980年代神经网络发展初期 当前处于AI技术爆发前夜的关键积累期 [67][68][69]
地平线的“无人区”突围
华尔街见闻· 2025-07-22 20:06
作者 | 周智宇 这个"智驾基带论",不仅是对当前行业主流信仰的直接挑战,更是余凯一以贯之的"反共识"哲学的集中体现。 如今汽车行业里每一个参与者也都需要重新思考一个根本性问题:在智能汽车的下半场,究竟什么样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才更具生命力?是赢家通吃 的"垂直帝国",还是专业分工的"开放联盟"?地平线和它的"反共识"盟友们所走的这条路,其最终的成败,将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写下至关重要的一笔。 从边缘到牌桌上 当下的智能汽车行业,一个词被奉为圭臬——"灵魂"。 编辑 | 张晓玲 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智能化"军备竞赛"已达白热化,一个观念被所有头部玩家奉为圭臬:智能驾驶是汽车的"灵魂",必须"全栈自研",牢牢掌握在自己 手中。从新势力到科技巨头,无数企业耗费百亿重金,只为在这场"灵魂之战"中占据高地。 然而,地平线创始人余凯,一位科学家出身的"闯入者",却为这场狂热的豪赌提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反共识"预言。 他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表示,今天被车企视为"灵魂"和核心壁垒的智能驾驶,终将演变成一个标准化的"功能价值"产品,如同智能手机中人人使用却无人自 研的通信"基带"。在他看来,绝大多数车企未来都将放弃自研智驾 ...
汽车创新链:链接上下游,链动中外“朋友圈”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22 09:37
智能汽车产业链展示 - 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聚焦智能汽车产业链,汇聚30余家企业和机构,展示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创新技术 [2] - 黑芝麻智能展示华山系列和武当系列芯片产品,行业对汽车智能化认知更深刻 [3] - 小鹏汽车展示飞行汽车和陆地航母产品,提出"面向全球的AI汽车公司"战略目标 [3] - 特斯拉展示机器人、汽车及超级工厂三大板块,强调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公司定位 [3] - 高通公司通过骁龙数字底盘技术与中国主流车企合作推出超210款车型 [4] - 视比特机器人展示PaintPro漆面缺陷检测系统,采用AI+3D视觉技术 [4] - 亿航智能展示飞行汽车,2023年交付216架无人驾驶航空器并实现盈利 [4] 电动化技术创新 - 多氟多新能源展示第三代"氟芯"大圆柱电池,优化温升和循环性能 [5] - 博世展出智能集成制动系统、DPB 2.0制动系统等本土化电气化创新成果 [5] - 宁德时代展示钠离子电池技术,强调绿色回收和循环再生理念 [5][6] - 广汽零部件和宁德时代等企业以"阵营"形式参展,展现多领域协同发展 [5] 上游材料与核心技术 - 贝特瑞发布BTR S+i石墨长续航负极材料解决方案,解决锂串扰效应等行业痛点 [7] - 瓦克化学推出4款新能源汽车材料新品,包括耐火材料和导热硅胶等 [7] - 力拓与宝武联合展示西坡铁矿项目,强化上游材料供应链 [7] 产业协同与多元发展 - 吉利汽车展示"醇氢科技",包括甲醇汽车和醇氢电动动力链等创新技术 [8] - 溧阳智能网联汽车先行先试区建设测试场地,推进干线物流和Robotaxi项目 [8] - 北京中德经济技术合作示范区聚焦新能源智能汽车等"3+1"主导产业 [8]
车型有边界,享界 S9T 没有
晚点Auto· 2025-07-21 23:28
鸿蒙智行战略布局 - 鸿蒙智行已推出7款车型覆盖不同动力形式和车身类型,包括问界M9、享界S9等中高端市场代表车型[2] - 公司下一阶段目标聚焦旅行车细分市场,首款车型享界S9T定档2023年秋季上市,预计售价40万元[2] - 该车型旨在填补自主品牌在豪华旅行车市场的空白,挑战保时捷Panamera Sport Turismo等传统燃油车型主导地位[4] 产品设计与技术特性 - 享界S9T车身尺寸5160×2005×1492毫米,轴距3050毫米,采用1:2轮高比与大倾角D柱设计,风阻系数优于SUV[5][13] - 搭载"寰宇美学"设计语言,配备星河大灯、贯穿式星云尾灯及仙踪绿车色,车尾采用一体成型鸭尾扰流结构[7] - 提供纯电/增程双动力,增程版CLTC续航达1305公里,支持车顶行李架扩展,后备箱容积超同级[7][9] 智能化配置突破 - 搭载HUAWEI ADS 4智能驾驶系统,覆盖全国50万停车场车位到车位导航,支持高速/城市NCA功能[9] - 感知硬件配置包括192线主激光雷达+3颗固态雷达,或新增分布式4D毫米波雷达强化静态物体识别[10] - 可选装百万像素智慧大灯、智能电动门及电子外后视镜,科技配置对标百万级豪华车型[10] 市场定位与竞争策略 - 目标用户为预算40万元、在轿车与SUV间摇摆的消费群体,强调"设计+空间+智能"综合体验[11][15] - 电动车低重心特性与旅行车结构结合,提升高速稳定性,差异化竞争传统SUV[13] - 享界S9基于6月交付4000台的销量基础,S9T进一步强化功能延展与视觉辨识度[14] 行业趋势洞察 - 智能化重塑旅行车品类价值,电动化技术解决传统旅行车风阻与续航痛点[13][15] - 新势力车企打破传统车型定义框架,以场景化需求驱动产品创新[14] - 中国旅行车市场仍缺兼具设计完成度与智能体验的自主品牌主导车型[4]
汽车行业2025年中期投资策略:产业升级,出海加速
西南证券· 2025-07-21 20:46
核心观点 智能汽车 - 特斯拉FSD入华,2025年城市NOA渗透率有望达12.2%,利好相关零部件标的;Robotaxi元年开启,智驾平权时代到来,重塑主流汽车消费市场格局;爆款及新车型持续催化,加速高阶智驾技术迭代与突破 [4] 新能源汽车 - 2025H1销量累计693.7万辆,同比+40.3%,渗透率达44.3%,预计25年批发销量达1623万辆,同比+32.1%,出海有望贡献重要增量 [4] 商用车 - 2025年重卡销量或因新能源、国四报废更新及非俄出口支撑达102.0万辆,同比+13.1%;客车行业上半年销售26.52万辆,同比增长25.5%,老旧客车报废更新和新能源客车出海成增量主力 [4] 两轮车板块 - 电自三季度产销两旺,行业格局有望改善;摩托车2025上半年交付831.71万辆,同比增长16.11%,大排量车型成增长核心引擎 [4] 相关标的 - 智能汽车推荐伯特利、经纬恒润 -W等;新能源汽车推荐上汽集团、长安汽车等;重卡与客车推荐中国重汽、宇通客车等;两轮车推荐爱玛科技、九号公司 -WD等 [6] 汽车行情回顾 整体表现 - 年初至7月6日,申万汽车行业上涨8.2%,子板块中商用载客车、乘用车、商用载货车、汽车零部件、汽车服务分别上涨1.8%、3.6%、3.7%、10.5%、3.2% [15] - 4月下旬以来估值触底回升,截至7月6日,申万汽车行业PE(TTM)为25倍,在申万行业中排第17位,累计涨幅排第8位 [22] 各细分市场 智能汽车 - 中高阶智驾爆发,Robotaxi元年到来 [7] 新能源汽车 - 渗透率再度提升,政策带来新机遇 [7] 商用车 - 重卡报废更新政策效果释放,客车出口未来可期 [7] 两轮车 - 电自迎来政策机遇,摩托车出口强劲扩容 [7] 汽车行业供需及市场情况 需求端 - 政策和促销联动支撑需求,2025H1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1565.3万辆/693.7万辆,同比分别+11.4%/+40.3%;国家以旧换新补贴资金扩至3000亿元,截至6月30日补贴申请量达412万份 [26] 供给端 - 2025H1乘用车产量1352.2万辆,同比+13.8%,6月产量244万辆,同环比分别增长12.1%/5.5%;二季度产能利用率达71.3%,同比降1.7pp,环比降0.6pp [34] 出口端 - 2025H1汽车累计出口量308万辆,同比增长10.37%,出口金额底盘和零配件分别为596.4/477.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1%/4.4%,上半年出口均价1.7万美元,同比 -8% [36] 库存端 - 经销商库存系数年初较高后逐步下降,6月略有回升至1.42;5月以来库存预警指数同比下降,6月因半年度考核回升至56.6%,整体库存合理波动 [40] 价格情况 - 2025年乘用车市场价格竞争激烈,4月均价15.61万元,同比降9.4%,环比降0.4%;终端优惠2.95万元/辆,同环比分别+19.4%/+4.2%;未来价格竞争成主要手段 [43] 成本情况 - 2025年初至7月7日,汽车主要原材料中钢材综合价格指数降13.3%,铝价涨2.6%,铜价涨4.03%,天然橡胶价格涨9.9% [45] 政策端 - 2025年国家多项政策助力汽车产业智能化升级,如金融监管总局等多部门发布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征求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意见等 [57][58] 智能驾驶 发展趋势 - 符合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趋势,配备ADAS功能汽车可减少50%以上交通事故发生率,消费市场对智能驾驶和座舱关注度提升 [63] 技术变革 - AI定义汽车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简化开发流程、提升测试和部署效率及数据闭环效率,推动汽车从交通工具向“超级智能体”演变 [65][67] 智驾方案 - VLA智驾方案兴起,理想、华为、小鹏、小米、吉利等企业积极布局,拥有数据、算力和爆款车型的企业将掌握行业话语权 [70] 渗透率提升 - 城市NOA渗透率持续提升,2025年1 - 4月为10.1%,预计全年达12.2%,2027年达17.5%;中高阶智驾渗透率也在提升,2025年4月L2.9装配率达11.1%,L2.5 + L2.9渗透率达22% [73][81] 智驾平权 - 2025年是智驾平权爆发年,15万左右车型高速NOA + 城市NOA成竞争热点,城市NOA将成国民出行“普惠品” [77] Robotaxi发展 - 2025年成Robotaxi元年,行业进展不断,Waymo、萝卜快跑订单量增长,特斯拉Robotaxi上路;预计2030年中国和全球市场规模分别达4888亿/8349亿元,2035年分别达1.6万亿/3.2万亿元 [84][89] RoboX行业爆发 - Robovan用于无人配送,政策推动其从试点迈向规模化商用,新石器获多地路权,九识智能有望下半年港股IPO [102] 智能汽车零部件 产业秩序重塑 - 电子电气架构从分布式向云端集中式转型,主机厂与供应商关系变为合作共生,关注增量零部件机会 [105] 激光雷达 - 2021 - 2024年国内乘用车前装标配激光雷达交付量快速增长,2025Q1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华为合计占92%市场份额 [108] ADAS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 - 2024年ADAS摄像头前装标配搭载7615.34万颗,同比增长39.20%;前装标配舱外毫米波雷达2868.08万颗,同比增长29.3% [112] 域控出货量 - 2024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座舱域控制器交付674.99万套,前装标配搭载率29.45%;前装标配辅助驾驶域控方案上险量358.69万台,渗透率15.65% [115] 线控制动与5G车联网 - 2024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电子液压制动(EHB)交付新车1182.27万辆,搭载率51.58%;前装标配5G车联网功能交付348.69万辆,同比增长101% [119] 智能汽车板块投资建议 投资逻辑 - 特斯拉FSD入华,城市NOA成标配,利好相关零部件标的;Robotaxi元年开启,利好运营商、整车商及供应商;爆款车型催化,加速高阶智驾技术迭代 [121] 相关标的 - 整车推荐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等;智能驾驶推荐传感器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智能座舱推荐数字大屏及液晶仪表德赛西威、华阳集团等 [123] 新能源汽车市场情况 销量及结构 - 2025H1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693.7万辆,同比+40.3%,渗透率达44.3%;纯电占63.6%,销量441.5万辆,同比+46.2%,插混销量252.1万辆,同比+11.4% [131] 以旧换新政策 - 促进新能源中低端车型增长,25年1 - 5月各价格段销量有不同程度变化,10万元及以下价格段发力明显 [133] 海外市场 - 出口呈高速增长态势,25H1出口101.1万辆,同比+71.3%;插混出口走强,25H1出口36.2万辆,同比+186.3%;地域集中在亚洲、欧洲,拉美需求猛增;美国渗透率低于10%,欧盟销量增长,渗透率为20.8% [139][143][148] 销量测算 - 假设25年乘用车批发销量增速8%,内销增长30%,外销增长50%,预计25年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1623万辆 [149] 投资建议 - 新能源需求提升,政策发力,出口强势,建议关注比亚迪、吉利汽车等具备出海竞争力的优质公司 [153] 商用车市场情况 重卡行业 销量表现 - 2025H1累计销量53.9万辆,同比+7.0%,行业集中度高,中国重汽集团占龙头地位 [159][164] 支撑因素 - 新能源重卡增速亮眼,2025年1 - 6月累计销量7.9万台,同比+185.7%,渗透率达22.3%;非俄市场支撑出口,25年1 - 5月非俄市场出口累计11.7万辆,同比+30.8% [169][181] 发展机会 - 2025年是重卡报废更新拐点;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纳入天然气重卡,若油气价差扩大,其销量增速有望转正 [182][184] 销量预期 - 预计2025年重卡销量达102万辆,同比+13.1%,内销74万辆,同比+21.2% [191] 客车行业 销量趋势 - 2025年上半年销售26.52万辆,同比增长25.5%,大中客车市场集中度高且呈提升趋势 [193][198] 新能源客车 - 2025年上半年销量8.03万辆,同比增长52.4%,渗透率为30%;出口持续增长,2025年上半年出口8843辆,同比+108.9% [200][214] 出口市场 - 亚洲、中东、拉美为燃油客车主要出口地区,欧洲、亚洲、拉美为新能源客车主要出口地区,宇通客车出口份额最高 [222][227][241] 板块观点 - 新能源、非俄出口和政策刺激支撑重卡销量增长,客车市场稳健,出口空间广阔,推荐重卡中国重汽、潍柴动力等,客车宇通客车、中通客车 [243] 两轮车市场情况 电自行业 政策机遇 - 新老国标切换,厂家8月31日停生产、渠道11月30日停销售老国标产品;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显著,25H1换新量是2024年的6.1倍 [247][264] 行业格局 - 长期格局有望改善,头部品牌如九号、爱玛份额增长 [265] 摩托车行业 整体表现 - 2025上半年交付831.71万辆,同比增长16.11%,内销小排量车型需求疲软,大排量车型成增长核心引擎 [270] 细分市场 - 大排量细分市场内外双爆,1 - 6月累计销量突破50万辆,同比激增50%;出口市场分化,拉美、欧洲增长强劲 [277][286] 市场格局 - 大排量市场格局多维变化,内销春风领先,外销隆鑫相对稳定 [288][295] 板块观点 - 电自三季度产销两旺,行业格局改善;摩托车海外需求爆发,推荐爱玛科技、九号公司 -WD等 [297] 重点推荐标的 禾赛科技 - 全球激光雷达龙头,预计2025 - 2027年营收CAGR为44.3%,维持“买入”评级 [300][301] 耐世特 - 全球转向系统龙头,盈利能力回升,预计2025 - 2027年EPS分别为0.37/0.47/0.59港元,归母净利润CAGR为45.4%,维持“买入”评级 [305] 伯特利 - 线控制动龙头,营收利润稳健增长,预计2025 - 2027年EPS分别为2.49/3.27/4.18元,归母净利润CAGR为28%,维持“买入”评级 [309] 华阳集团 - 汽车电子快速增长,新产品不断突破,预计2025 - 2027年EPS分别为1.67/2.21/2.72元,归母净利润CAGR为29.9%,维持“买入”评级 [314] 宇通客车 - 销量持续增长,产品矩阵丰富,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CAGR为14.0%,维持“买入”评级 [320] 中通客车 - 客车产品竞争力强化,新能源出口可期,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CAGR为39.1%,维持“买入”评级 [325] 中国重汽 A股 - 费用管控好,内需和非俄出口利好,预计25/26/27年归母净利润17.5/22.2/25.1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330] H股 - 内需受政策刺激,抢抓新能源机遇,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70.4、82.0、91.7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336] 爱玛科技 - 产品结构优化,盈利能力提升,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7/34.5/38.4亿元,未来三年复合增速为24.5%,维持“买入”评级 [341]
中证港美上市全球智能汽车主题指数报6417.32点,前十大权重包含NVIDIA Corp等
金融界· 2025-07-21 19:55
指数表现 - 中证港美上市全球智能汽车主题指数报6417.32点,以2016年12月30日为基日,基点为1000点 [1] - 该指数近一个月上涨9.75%,近三个月上涨33.38%,年初至今上涨5.95% [1] 指数构成与样本 - 指数从香港和美国市场选取50只业务涉及感知定位、决策规划、控制执行、智能座舱及车联网等智能汽车领域的上市公司证券 [1] - 指数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调整时间为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 [2] 前十大权重股 - 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约61.95%,其中NVIDIA Corp权重最高,为11.08% [1] - 权重股包括Marvell Technology Group Ltd(9.89%)、Tesla Motors Inc(9.79%)、理想汽车-W(7.9%)及小鹏汽车-W(5.8%)等 [1] 市场板块分布 - 指数持仓主要集中于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占比65.34% [1] - 香港证券交易所占比22.91%,为第二大市场板块 [1] 行业分布 - 指数样本中,乘用车行业占比最高,为17.12% [2] - 其他行业包括数字媒体(2.75%)、光学光电子(2.48%)和汽车零部件与轮胎(0.5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