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工装备
icon
搜索文档
全国各地发挥计量作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铺路架桥”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5-19 15:46
浙江省产业计量体系建设 - 浙江省即将发布《浙江省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计量体系建设方案(2025年版)》,聚焦专用测量装备缺乏、关键参数测量方法缺失等问题,提供全产业链、全溯源链、全寿命周期的计量测试服务 [1] - 浙江省计划推出10余个产业计量三年行动计划,覆盖绿色石化、磁性材料、生命健康、数字安防、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 [1] - 浙江省已累计建设无人机等国家和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14个,制定社会公用计量标准3947项,具有校准测量能力7000余项 [2] - 浙江省建成国际法制计量组织电能表实验室和民用"三表"等18个国家型式评价实验室 [2] - 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计量三年行动计划包含筹建国家/省级计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筹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19个方面的任务 [3] 北京市计量创新进展 - 国家石墨烯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自主研发石墨烯相关测量装置和标准样品,助力打造国际竞争力的石墨烯材料产业体系 [4] - 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承担多项国家和市场监管总局科技项目,拓展计量校准能力22项 [4] - 北京市高质量建设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汽车自动驾驶),实现自动化数据资产盘点和实时安全监测 [4] - 北京市20个案例获评计量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全国优秀案例、典型案例,数量居全国之首 [4] - 北京市持续开展"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等活动,共帮扶中小企业5006家,开展计量培训7852人次 [5] 安徽省产业计量发展 - 安徽省聚焦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三样"产业,规划建设产业计量测试中心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 [6] - 安徽省投入5500万元用于基础建设和提升能力,正在申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4家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先进测量实验室 [6] - 安徽省在全国产业计量"揭榜挂帅"活动中计量供需对接33项,位居全国第二 [7] - 安徽省各产业计量中心突破产业关键计量技术28项,研发产业专用测量设备32台/套 [8] - 安徽省梳理摸排产业计量需求661个,已解决526个,解决率79.6% [8] 内蒙古碳计量体系建设 - 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正在开展国产碳排放在线监测设备安装与核算法比对研究 [10] - 该中心首次牵头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撑碳交易数据质量提升的NQI协同创新及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通过立项 [10] - 中心参与编制国家标准16项,牵头地方标准43项、团体标准8项,发布全国首个省级《零碳产业园区计量评价规范》 [11] - 中心建成"碳达峰碳中和在线监测系统",初步实现部分行业碳排放数据的高效整合与精准监测 [11] 陕西省航空产业计量 - 中航西飞开展大尺寸部件多系统组网测量及校准技术研究,解决飞机装配过程中大部件的高精度测量问题 [14] - 研究建立了大尺寸测长标准系统、数据融合标准器组和高精度控制场等标准装置 [15] - 开发了相关测量规划系统及应用程序,实现多系统组网测量路径规划等自动化功能 [15] - 该技术成功入选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计量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典型案例 [15]
威海|威海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大众日报· 2025-05-16 09:13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 威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73.47%,连续多年保持全省首位 [2] - 威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 - 威海坚持"大抓经济"导向,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效能 [2] 传统产业升级 - 招商工业威海船厂数字化绿色智能工厂项目开工,是国内首个全流程海船智能工厂 [3] - 威海船厂手持25艘船订单,合同总金额150亿元,生产计划排至2028年 [3] - 威海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68.1亿元,利润1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7%和19.8% [3] - 威海推动船舶企业提高新船型研发设计能力,打造15大类40多个品种的"威海品牌" [3] - 威海引导纺织服装、轮胎制造、机电装备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 [4] 新兴产业发展 - 光威集团实现国产碳纤维"从无到有",研发15大类全系列型号,多种碳纤维达国际领先水平 [5] - 威海碳纤维产业园引进40多个产业链项目,形成完整产业链 [5] -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69.6亿元 [5] - 威海有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等 [6] - 威海实施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工程,构建多层次科技创新支持体系 [6] 未来产业布局 - 威高"妙手S"手术机器人是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术机器人 [8] - 山东未来机器人水下机器人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实现全产业链自主研发 [8] - 中科融合算力威海分中心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提供算力支持 [8] - 威海将重点发展无人装备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未来产业细分领域 [8] - 低空经济板块以无人机、无人船、无人车为核心打造智能制造基地 [8]
中集集团(000039) - 000039中集集团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15
2025-05-15 22:04
公司业务情况 - 2024 年海工板块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58%至 166 亿元,净盈利 2.24 亿元;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累计持有在手订单价值 63 亿美元,油气业务占比三分之二 [3] - 中美关税共识或带来“抢出口”机遇,利于消化集装箱行业库存和获取短期订单,但面临政策不确定性风险 [3] - 2025 年第一季度中集安瑞科收入同比增长 24.2%至 57.65 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清洁能源分部收入同比大幅增长 33.4%至 43.42 亿元,水上清洁能源业务收入 13.06 亿元,同比猛增 80.0%;化工环境分部收入 5.70 亿元,同比增长 1.4%;液态食品分部收入同比增长 4.3%至 8.53 亿元;截至一季度末手持订单达 283 亿元 [3][4] - 中集安瑞科湛江 5 万吨级绿色甲醇工程预计今年四季度投产,二期 20 万吨级项目同步推进;IMO 净零框架 2027 年生效将对绿色甲醇应用有积极影响,公司已取得市场对接实质性进展 [5] - 模块化建筑业务有施工效率高、成本有竞争优势等优势,但受金融配套、工会抵触、成本及政策支持力度等因素制约;受益于住房短缺、基建升级和数据中心产业发展机遇,中集品牌在该领域有全球领先影响力 [6][7] 公司发展战略 - 未来围绕聚力高质量发展、构建增长新动能两大核心战略展开,推进资产结构优化,聚焦核心产业,在新兴战略领域完成前瞻布局,更注重盈利水平与发展质量 [7] 公司债务管理 - 截至 2024 年末,集团将美元币种债务全部置换为境内人民币、离岸人民币或港币债务,综合债务成本明显下降;2024 年年末有息负债规模从年中 460 余亿元压降至 390 亿元;今年将采取积极资产负债管理措施,协同管控债务规模与结构,改善整体债务成本 [8]
珠海海洋经济突破千亿大关,耕海牧渔打造“蓝色粮仓”
搜狐财经· 2025-05-15 17:45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珠海海洋生产总值达千亿元,占全市GDP的22.3%,贡献率26.4%,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 [1] - 海洋经济呈现一、二、三产协同发展,占比分别为2.4%、40.4%和57.2% [1] - 珠海围绕"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目标,推进海洋管理改革、空间布局优化及新质生产力培育 [1] 细分产业数据 渔业养殖 - 2024年海域养殖产量4.97万吨,同比增长97% [1] - 2025年一季度水产品总产量10.22万吨,同比增长6.4%,增速居全省前3 [1]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海水养殖水体规模达116.5万立方米 [1] 滨海旅游 - 2024年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19.2%),旅游收入640亿元(+21.4%),横琴长隆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2] - 2025年"五一"期间海岛旅游数据创历史新高 [2] 其他海洋产业 - 海洋交通运输业:2024年珠海港货物吞吐量1.26亿吨(+5.7%) [2] - 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业:2024年规上企业产值163亿元(+4.1%) [2] - 海洋新能源:2024年海上风电发电量13.6亿度(+18.3%) [2] 区域发展动态 - 香洲区:推进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入驻企业包括朗诚科技等"小巨人"企业 [3] - 金湾区:谋划2.7万亩海域养殖及悦禾海洋综合体等项目 [3] - 斗门区:发展河口渔业经济,"斗门鳗鱼""斗门笋壳鱼"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3] - 高新区:南方海洋实验室(珠海)科研任务稳步推进 [3] - 万山区:渔业产值和旅游收入快速增长 [3] - 经开区:聚焦临港石化和海工装备制造产业 [3] 金融与政策支持 - 珠海挂牌珠三角首家海洋支行,2024年涉海企业贷款金额665.62亿元(+4.96%) [3] - 2025年一季度涉海企业贷款投放超200亿元 [3] - 推广"标准海供应"模式,2024-2025Q1获批用海项目48宗,面积4142.69公顷 [4] 战略规划与平台建设 - 珠海提出"12345"海洋工作思路,推动陆海联动及"三链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 [4][5] - 依托南方海洋实验室、国家海洋试验场等4大平台发展新质生产力 [4][5] - 目标打造产业海洋、科技海洋、丰收海洋、美丽海洋、平安海洋 [5]
向内挖潜向外借力 泰州让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奔赴
新华日报· 2025-05-11 07:30
产创融合战略布局 - 泰州在北京开展产创融合推介活动,签约9个重大项目和7份战略合作协议,与"国字号"企业和行业龙头建立战略协同关系 [1] - 泰州构建"8+13+X"链群体系,重点发展大健康、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地标性产业,同时布局新材料、新能源、新智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 - 泰州与上海普陀合作建立"创新里·泰州—普陀离岸创新中心",并与多家高校科技园签订合作协议,集成创新要素推动产创融合 [2] 创新平台建设 - 泰州打造产业创新平台和企业研发矩阵"双金字塔"科创培育体系,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格局 [2] - 海陵区出台推进产创融合十条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如康乾机械制造公司布局"机加工柔性生产线",预计实现25%销售收入增长 [3] - 北大医学部(泰州)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落地,开展概念验证项目并协助本地药企进入临床试验绿色通道 [3] 创新成果与产业升级 - 泰州拥有27个高能级科创平台、28家区域离岸创新中心和104家企业离岸创新中心,覆盖多个创新链条 [4] - 2024年泰州市规上工业利润的53%来自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超15% [4] - 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规模达20亿元,离岸创新中心孵化项目达206个 [4]
关税战下 中国外贸进出口表现亮眼背后的底气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10 14:59
外贸整体表现 - 4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3.84万亿元,增长5.6%,其中出口2.27万亿元增长9.3%,进口1.57万亿元增长0.8,进出口双增长规模创历史同期第二高,带动前4个月外贸整体增长2.4% [2] - 4月进出口增速较一季度加快4.3个百分点,出口增幅扩大、进口由降转增 [14] - 前4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8.05万亿元增长6.8%,占进出口总值56.9%,拉动整体进出口增长3.7个百分点 [25] 行业亮点与技术创新 - 高技术产品出口前4个月达1.52万亿元增长7.4%,占出口总值18.1%,其中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增长16.4%、工业机器人增长58.3%、风力发电机组增长45.5% [14] - 智能家居企业首创抽真空系列产品,结合"时间保鲜"技术使保鲜时长从2天延长至1周,一季度原产地证申领金额飙升695.4% [4][6] - 工业机器人领域销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广东造"机器人产量连续4年全国首位,东莞机器人企业近4700家,出口覆盖焊接、搬运、装配等多场景 [20][22] 企业案例与产业链升级 - 山东船舶和海工装备出口前4个月突破160亿元增长超80%,青岛企业订单排至2027年,涉及钢材、机械、电子等10余个细分产业协同 [14][18] - 海南食品企业布局东南亚3万亩椰林,2024年进口椰子超2亿颗,前4个月进口额增长80%,产品覆盖全国31省市30万终端网点 [10][12] - 东莞科技企业开发自主导航复合机器人,累计实施全球3000多个应用方案,合作超500个场景项目 [19][23] 市场与政策驱动因素 - 对美出口占比降至15%以下,东盟、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贡献超60%增量,民营企业对三地进出口分别增长9.6%、7%、14.4% [25][29] - RCEP原产地规则等政策助力,海关推出便利通关、技术标准服务等组合拳,保障产业链协作效能 [6][8][16] - 机电产品出口成主力,集成电路、汽车等高端产品增速超14%,民营企业首次占比过半支撑增长 [30]
我国外贸进出口表现为何如此亮眼?一线见闻中找到答案
央视网· 2025-05-10 11:39
外贸整体表现 - 4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3.84万亿元,增长5.6%,其中出口2.27万亿元增长9.3%,进口1.57万亿元增长0.8%,带动前4个月外贸整体增长2.4% [1] - 4月进出口增速较一季度加快4.3个百分点 [2] 出口端亮点 - 江苏智能家居企业运用RCEP原产地规则,一季度原产地证申领金额飙升695.4% [3] - 前4个月高技术产品出口1.52万亿元增长7.4%,占出口总值18.1%,其中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增长16.4%、工业机器人增长58.3%、风力发电机组增长45.5% [9] - 山东省船舶和海工装备出口额突破160亿元,同比增长超80% [11] - 机电产品成为出口主力,集成电路、汽车等高端产品增速超14% [20] 进口端布局 - 海南食品企业通过全链条布局,前4个月椰子进口额同比增长80% [5] - 进口结构显示国内产业升级,对资源依赖度下降 [19] 行业转型升级 - 海工装备制造从"建大船"向"建强链"转型,青岛西海岸新区形成50余家企业的完整产业生态 [11] - 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20] 企业动态 - 广东东莞机器人企业开发自主导航复合机器人,满足家庭到工业场景需求 [14] - 民营企业前4个月进出口8.05万亿元增长6.8%,占进出口总值56.9%,拉动整体进出口增长3.7个百分点 [18] 市场多元化策略 - 对美出口占比降至15%以下,东盟、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贡献超60%增量 [19] - 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有效缓冲关税冲击 [19] 政策支持 - 优化政策组合拳为外贸企业减负增效 [20] - RCEP原产地规则等关税政策助力企业开拓市场 [3]
船舶海工装备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会举行 三大创新平台揭牌,多校企签约
镇江日报· 2025-05-10 07:35
镇江市船舶海工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会 - 镇江高新区与市科技局、市工信局联合举办大会,旨在深化校地合作、强化产业链协同、优化创新生态,推动镇江打造全国影响力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 [1] - 市科技局介绍镇江市船舶海工产业发展情况,镇江高新区进行产业推介,聚焦技术转移转化、企业技术、投资合作等需求 [1] - 江苏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高校分享科技创新情况与合作愿景,推动产学研联动 [1] 创新平台揭牌 - "先进船舶海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揭牌,由镇江高新区与江苏科技大学共建,目标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1] - "船舶海工装置智能制造技术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和"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数字化创新中心"同步揭牌,助力技术转化与孵化 [1] 合作协议签约 - 江苏科技大学与澳门城市大学达成战略合作,整合学科、区位和资源优势,促进澳门与内地协同发展 [2] - 8家船舶海工企业与6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包括江苏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等)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2] - 镇江高新区管委会与6家企业(如澳芯海洋科技、上海力矩机械)签约,推动产业链项目落户 [2]
时代电气(688187):时代电气25Q1点评:扣非净利润同比+30% 轨交装备+新兴装备双轮驱动
新浪财经· 2025-05-07 10:39
财务表现 - 2025Q1实现收入45.37亿元,同比增长14.81% [1] - 归母净利润6.31亿元,同比增长13.42% [1] - 扣非净利润5.97亿元,同比增长29.52% [1] - 综合毛利率33.50%,较上年同期增长3.84个百分点 [2] 业务分板块表现 轨道交通装备业务 - 收入23.47亿元,同比增长10.72% [2] - 细分收入:轨道交通电气装备19.23亿元、轨道工程机械1.53亿元、通信信号系统1.33亿元、其他轨道交通装备1.38亿元 [2] - 轨道交通电气装备收入占比从76%上升至82%,带动毛利率增长 [2] 新兴装备业务 - 收入21.71亿元,同比增长20.88% [2] - 细分收入:基础器件11.60亿元、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3.86亿元、新能源发电2.51亿元、工业变流2.05亿元、海工装备1.69亿元 [2] - 基础器件收入占比从49%上升至53% [2] 半导体业务 - 收入11.72亿元,同比增长22.63% [3] - IGBT收入10.63亿元,同比增长35.01%,其中高压IGBT收入4.03亿元,同比增长171.91% [3] - 宜兴产线2024年10月投产,预计2025年达产 [3] - 株洲三期预计2025年下半年启动设备搬入,2025年底实现产线拉通(8英寸SiC晶圆) [3] 深海业务布局 - 海洋板块新签订单有望持续增长,巩固挖沟铺缆装备和水下机器人ROV市场领先地位 [4] - 加快深海装备电动化和智能化研发,覆盖海底油气、风电铺缆、采矿等场景 [4] - 提升制造和交付能力,布局制造和实验能力 [4] 未来展望 - 预计2025-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3.5亿元、49.0亿元 [4] - 轨交业务稳中向上,半导体IGBT景气向上,新能源发电和海工板块经营向好 [4]
时代电气(688187):25Q1点评:扣非净利润同比+30%,轨交装备+新兴装备双轮驱动
长江证券· 2025-05-07 10:16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维持)[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一季度时代电气轨交装备和新兴装备业务继续稳健发展 预计2025年轨交业务稳中向上 半导体板块轨交电网IGBT景气向上 新能源发电、海工等板块经营向好 持续看好公司轨交装备+新兴装备双轮驱动[2] 报告内容总结 公司业绩情况 - 2025Q1实现收入45.37亿元 同比增长14.81%;归母净利润6.31亿元 同比增长13.42%;扣非净利润5.97亿元 同比增长29.52%[5] 业务板块情况 - 轨交装备和新兴装备业务稳健发展 2025Q1轨道交通装备业务收入23.47亿元 同比+10.72% 新兴装备业务收入21.71亿元 同比+20.88% 其他业务营收0.19亿元[11] - 25Q1综合毛利率达到33.50% 较上年同期29.66%增长3.84个百分点 主要系收入结构变化及部分产业降本课题成效带来整体毛利增长[11] - 半导体业务景气向上 25Q1半导体公司收入约11.72亿元 同比增长22.63% IGBT收入10.63亿元 同比+35.01% 其中高压IGBT收入4.03亿元 同比增长171.91%[11] - 深海业务布局思路明确 从抓住市场机遇、坚持技术创新引领、提升制造和交付能力三方面推动深海机器人业务发展[11] 财务预测情况 - 预计2025 - 26年实现归母净利润43.5亿元、49.0亿元 对应PE分别为14.3、12.7倍[11] - 给出2024A - 2027E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及基本指标等财务预测数据[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