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制造业
搜索文档
中信证券明明: 政策协同驱动我国经济在转型中释放新动能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05:11
经济整体表现 - 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表现亮眼,经济韧性和内生增长动力持续增强 [1][2] - 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政策需在短期需求提振与中长期结构升级间精准平衡 [1] - 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五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引擎 [2] 消费领域 - 家电、通讯设备等品类的零售额同比增长超过20%,"以旧换新"等政策对消费需求的撬动作用持续释放 [3] - 民生领域支出占比进一步提升,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投入均保持增长,形成"民生改善-消费提升-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4] 投资领域 - 高技术产业持续保持高增长态势,信息服务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等领域的增速显著高于整体投资水平 [2] - 上半年窄口径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6%,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项目落地,拉动了即期需求并夯实长期发展基础 [4] - 专项债发行进度明显加快,新增发行超2.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6670亿元,发行进度达49% [4] 货币政策 - 央行通过降准、MLF等工具增加中长期流动性投放,企业新发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3.3%,较去年同期下降45个基点 [5] -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不断增长,覆盖面持续扩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应用精准对接经济转型重点领域 [5] - 货币政策重心从总量扩张转向结构优化和效果巩固,未来工具使用将更注重"精准性"和"协同性" [6] 出口与高端制造业 - 上半年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增长5.9%,高端制造业成为突出亮点,半导体、机器人等方向将受益 [7] - 数字经济、云计算、AI算力、生物医药等领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助力从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 [7] 政策协同与未来展望 - 财政政策可进一步扩大专项债投向领域,让资金更多流向新基建、民生改善等关键领域 [7] - 需加快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构建,稳步推进保交楼、稳预期工作,巩固市场企稳态势 [7] - 10年期国债利率逐步企稳并向1.7%左右回落,政策协同效应在债市中体现 [7]
特朗普登机访华前,中方说到做到,连断美3条“财路”,特朗普不敢再狂了,反复强调1句话
搜狐财经· 2025-07-31 13:42
美国对华能源出口状况 - 6月份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原油额从去年同期的近8亿美元直接归零,为近三年来首次 [1] - 液化天然气自3月起对华出口量连续4个月为零,而去年6月仍有稳定交易 [2] - 煤炭进口额从去年6月的超9000万美元骤降至今年6月的仅数百美元,近乎归零 [2] 中国实施的关税反制措施 - 自2月10日起,中国对美煤炭和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对原油加征10%关税 [5] - 叠加原有税率后,美国煤炭综合税率从3%飙升至18%,液化天然气税率从10%涨至25%,原油税率从10%涨至20% [6] - 4月关税战升级,部分商品税率最高达99%,进口商利润被彻底榨干,导致贸易中断 [6] 中国能源供应多元化战略 - 加速拓展非洲、中东、南美、澳大利亚等地的能源供应渠道 [8] - 俄罗斯已成为中国原油和天然气的重要来源,进一步降低对美国能源的依赖 [8]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 - 风能、太阳能、水电等新能源占比显著提升 [9] - 2025年1-2月全国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3.7% [9] - 国内能源产能增强,减少对外依赖,提升在谈判中的主动权 [10] 中国稀土资源的战略地位 - 中国稀土储量全球领先,若限制出口将对美国高端制造业(如芯片、军工)造成断供危机 [12] - 中国稀土库存可长期支撑,而美国制造业对稀土的依赖难以在短期内找到替代方案 [13] 美国能源出口的竞争劣势 - 俄罗斯原油价格更具竞争力,中东能源供应稳定,美国能源在价格和质量上均无优势 [16] - 美国高端产品如AI芯片、半导体设备对华出口面临中国本土竞争对手及安全审查的阻碍 [17]
风雨50年,中欧关系如何“穿越迷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9 23:09
中欧经贸合作规模与结构 - 中欧货物贸易额从1975年24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7858亿美元,服务贸易达1448亿美元,双边贸易总额超9300亿美元[1][2] - 2024年一季度中欧进出口额达1.3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每分钟超1000万元人民币贸易往来[2] - 截至2024年底欧盟累计在华实际投资1500亿美元,中国对欧直接投资近1100亿美元,双向投资存量达2600亿美元[2] 产业合作领域演变 - 贸易结构从服装鞋帽玩具拓展至机械设备、汽车、光伏产品等高端制造业[2] - 中国在光伏、电动车等绿色制造领域占据全球70%市场份额[3] - 2024年4月中欧签署《绿色科技合作备忘录》,计划三年共同投资150亿欧元聚焦氢能、储能、碳捕集等六大领域[5] 经贸关系韧性表现 - 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及新冠疫情等多重挑战[2] - 双边经贸投资由单向流动发展为双向格局,产业链供应链紧密联系[2] - 中欧经济总量占全球三分之一,贸易量超全球四分之一,人口总和占世界近四分之一[1] 气候变化合作机遇 - 2024年7月发布《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确认绿色为中欧合作鲜明底色[4] -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技术解决方案提供者,与欧洲在新技术部署领域存在合作空间[5] - 双方计划通过技术资金合作拓展第三方市场,特别针对发展中国家开展建筑节能改造项目[6] 竞争格局与摩擦成因 - 欧委会报告承认欧洲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落后于中美[3] - 全球贸易增长放缓及保护主义抬头对欧洲经济构成压力[3] - 欧盟委员会权力上升背景下,中国着力强化与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等成员国双边经贸纽带[3]
海南封关运行,打开中国外资外贸新通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5 06:46
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政策框架 - 全岛封关运作将于2025年12月18日启动 实施"一线放开 二线管住 岛内自由"政策体系 [1] - "一线放开"特征为海南与境外间实行零关税自由便利进出 [1] - "二线管住"对进入内地的货物实施精准管理 防止冲击内地市场 [1] - "岛内自由"实现要素自由流动 企业间交易零关税货物免进口环节税 [1] 全球要素集聚机制 - 零关税负面清单覆盖74%商品税目 8个一线口岸对合规货物径予放行 [2] - 85国人员免签入境 跨境资金自由划转 数据出境负面清单管理实现多维度要素汇聚 [2] - 取消60个商品编码旧机电产品进口许可证 允许38个商品编码产品开展保税维修吸引高端制造业 [2] 供应链价值提升路径 - 零关税商品及加工制品可在岛内企业间自由流转免补税 形成全链条增值生态 [2] - 加工增值30%以上可免税进入内地政策构成核心杠杆 [2] - 通过RCEP规则对接实现"东南亚原料-海南加工-全球分销"路径 [3] 跨境金融与贸易创新 - 健全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体系(EF账户) 推动跨境资产管理试点 [3] - 10个二线口岸实行分类监管 对加工增值超30%商品免征进口关税进入内地 [3] - 通过RCEP原产地规则优惠实现海南加工产品向日本韩国出口 [3]
永赢基金王乾:下半年重点关注“反内卷”政策效应、内需复苏、新质生产力等投资线索与方向
中国经济网· 2025-07-24 09:41
2025年下半年市场展望 - 年初至7月23日,上证指数上涨6.88%、创业板指上涨7.89%、沪深300上涨4.7%,市场整体赚钱效应较好 [1] - 板块表现分化:有色金属、非银金融和银行涨幅居前,煤炭、食品饮料、房地产为负收益 [1] - 结构性行情明显:人形机器人、创新药、AI算力等局部热度较高 [1] - 下半年重点关注"反内卷"政策效应、内需复苏、新质生产力等投资方向 [1] 反内卷政策影响 - 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针对产能过度建设导致的供需失衡和低水平价格战 [2] - 政策推动行业竞争从价格战转向高质量竞争,改善商品价格表现和社会物价指数 [2] - 中游制造业、上游原材料行业有望受益于政策推进,成为重要机会方向 [2] 内需复苏展望 - "两重两新"政策刺激下,上半年内需保持韧性,"以旧换新"刺激耐用品需求,"设备更新改造"支撑制造业投资 [3] - 2025年城市工作会议标志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提质增效阶段,稳楼市政策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 [3] - 地方化债和中央基建发力将继续对冲内需压力 [3] - 内需相关资产估值进入长期价值区间,投资或迎来新一轮春天 [3] 新质生产力投资机会 - 人工智能领域:AI模型迭代和应用渗透提升推动效率提升,产业链孕育丰富投资机会 [3] - 创新药、高端制造等产业体现中国科研和工程师红利优势,有望成为重要投资主线 [3]
从“资产荒”角度看“内卷”的深层原因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2025-07-19 14:51
核心观点 - 当前经济中的"内卷"现象与"资产荒"密切相关,表现为投资回报率持续走低和企业间竞争加剧 [1] - 供大于求是内卷的根本原因,而供大于求又源于前期制造业投资扩张和地方政府行为 [11][15][21] - 居民消费不足进一步加剧供需失衡,与收入预期下降、资产价格下跌和高储蓄率有关 [29][35][36] - "反内卷"需要从减少低效投资和促进消费两方面发力,不同于十年前的供给侧改革 [61][62] 企业部门分析 - 制造业企业利润率持续下滑: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从2021年高点降至2024年前5个月的4.25% [2] - 企业竞争加剧表现为"卷价格"和"卷账期":出口价格指数两年内下跌15%,应收账款回收期从2022年54天延长至2024年前5个月71.7天 [8][11] - 产能利用率持续走低: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75.8%降至2024年上半年74.2% [11][12] 政府部门影响 - 制造业投资增速显著高于整体投资:2021-2024年制造业投资增速比整体投资快4-8.6个百分点 [15] - 地方政府通过财政和金融手段推动投资:2023年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支出增长19.5%,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一度超40% [23] - 新兴产业投资同质化严重:光伏电池、锂电池、新能源车2022-2024年产量年均增速超40%,产能超全球需求 [26] 居民部门分析 - 收入增长放缓且预期转弱:2024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工资增速降至2.8%,消费者收入信心指数从2019年124.95降至2024年95.42 [29][32] - 房地产资产缩水:70城房价自2022年4月以来持续同比负增长 [29] - 储蓄率高企:居民存款余额达162万亿元,存贷比升至1.93,总储蓄率42.49%显著高于国际水平 [36][39] 国际比较 - 资本形成率异常偏高:中国资本形成率41.13%高于趋势值9.37个百分点,是全球平均水平两倍 [44][45] - 制造业占比与储蓄率不匹配:制造业占GDP25.5%显著高于全球水平,但人口仅占17.5% [48][49] - 供需缺口扩大:2019-2024年制造业投资增长40.8%而社零+出口仅增27.1% [52][55] 政策建议 - 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加强招商引资信息披露,完善干部考核体系 [61] - 促进消费措施:增加居民收入,推动内外贸一体化 [61][62] - 减少低效投资:引导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61]
如何看二季度经济韧性和六月内需波动
2025-07-16 23:25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中国宏观经济、地产行业、制造业、服务业、消费行业、基建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二季度经济整体表现**:2025 年二季度中国经济表现强劲,实际 GDP 同比增长 5.3%高于市场预期,环比地产持平近七年均值,投资和消费对 GDP 拉动上升,内需支撑增强,但存在 GDP 平减指数降幅扩大等结构性压力[2] - **生产端和服务端表现**:二季度生产端在关税压力缓解和产业升级转型催化下超预期,6 月工业生产上行显著,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约 6%,信息技术等高端服务业支撑整体增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转型领域表现良好[3][4] - **社会消费品零售情况**:2025 年 6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行,餐饮收入回落受季节性和非市场化因素影响,商品消费仍具韧性,同比增速维持在 5%以上,高景气需求集中在生活必需品等板块[5] - **居民收入与支出情况**:二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因价格下行放缓,但支出稳定,边际消费倾向回升,就业市场改善有助于修复消费意愿[6] - **地产行业情况**:2025 年 6 月地产供需两端调整,销售面积降幅扩大,开发投资和施工面积走弱,但房企资金来源改善,待售面积下降,行业可能趋稳,去库存成效显现,继续下行风险可控[7][8] - **6 月投资端表现**:2025 年 6 月整体投资端降速明显,地产、制造业、基建等投资增速下行,设备更新板块逆势上扬,水利投资走弱,交易仓储和电力投资增长,新基建需求是支撑[9] - **政府融资及财政政策**:2025 年财政前置发力,上半年政府发行进度达全年额度 57%,预计下半年温和发力,需关注资金下达实体项目及增量政策落地情况[10] - **制造业情况**:2025 年 6 月制造业投资景气度和增速回落,受关税冲击和反内卷主观调控影响,但高端制造和产业升级方向仍高景气[11] - **内需波动及未来修复**:2025 年 6 月内需波动受季节性和反内卷主观催化影响,两新政策接续和存量政策落实有望呵护内需修复[12] - **全年经济节奏及关注问题**:上半年经济超预期增长为全年目标打下基础,下半年外需面临压力,全年经济或前高后稳,需关注外需下行、内需波动和价格疲软带来的结构性压力[12] - **增量政策出台可能性**:短期难见增量政策落地,应关注存量政策推进,三季度末或四季度初增量政策出台可能性更大且必要[13]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上半年政府债券发行进度超前,下半年财政政策预计温和发力,需关注资金下达实体项目情况及增量财政政策落地,其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基建投资和经济增长[3] - 餐饮消费疲软,但信息技术、商业活动和金融业等高端服务业支撑了整体服务业增速[3][4] - 2025 年 6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行中餐饮收入回落显著,部分受端午假期错月等季节性因素影响[5] - 制造业中计算机、电子等外贸型行业受关税冲击,化工业等受反内卷主观调控影响导致投资景气度和增速回落[11]
上半年外贸展现韧性,高端制造业出口增长快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5 22:22
外贸总体表现 - 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17876亿元同比增长29% 其中出口130000亿元增长72% 进口87875亿元下降27% [1] - 6月单月进出口总额38527亿元同比增长52% 其中出口23394亿元增长72% 进口15134亿元增长23% [1] 结构性亮点 - 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73% 占进出口总额比重达573% 同比提升23个百分点 [1] - 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47% 机电产品出口增长95% 占出口总额比重达600% [1] - 高端制造业出口表现突出 电动汽车/电池/机电产品成为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直接体现 [2] 市场格局演变 - 对单一国家贸易依存度降至个位数 多元化贸易格局成效显现 [1] - 新兴市场主导增量 RCEP/中欧投资协定等多边机制有效对冲外部风险 [2] -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全球南方国家/欧盟/日韩市场成为新增长点 6月对美出口数据回升 [3] 发展动能与趋势 - 高技术领域投资与出口增长形成正向循环 国际竞争力持续强化 [2] - 区域合作替代单边主义 全球经济重心东移趋势明显 [2] - 行业协会需引导企业摆脱低价竞争 通过质量升级开拓更广阔市场 [3] 政策与展望 - 宏观政策发力显效 外贸韧性支撑经济稳中向好 [3] - 下半年需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 重点挖掘发展中国家合作潜力 [3] -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统筹国内大循环与国际经贸斗争 以高质量发展应对不确定性 [3]
德邦高端装备基金发布二季报!业绩承压下份额却逆势增长
搜狐财经· 2025-07-12 12:21
德邦高端装备基金表现 - 二季度净值增长-3.55%,跑输业绩基准4.12个百分点(基准收益率0.57%)[2] - 成立以来累计收益率-20.57%,大幅落后基准[2] - 基金成立于2025年3月14日,初期规模仅0.3亿元[6] 基金经理陆阳管理概况 - 当前管理3只产品总规模12.15亿元,包括独立管理的"德邦高端装备"和与他人共管的"德邦稳盈增长"、"德邦鑫星价值"[6] - "德邦鑫星价值"任职回报达87.98%(年化54.57%),"德邦稳盈增长"任职回报6.58%(年化3.79%)[7] - 基金经理背景:浙江大学仪器仪表工程硕士,2018年进入证券行业,2021年加入德邦基金[4] 产品份额变动 - "德邦鑫星价值"份额从2024年9月的0.3亿份暴增至2025年3月的6.86亿份,增长超20倍[8] - "德邦高端装备"二季度份额激增3.07倍至1.22亿份,其中C份额从0.16亿份增至1.06亿份(个人投资者主导)[9][11] 投资策略分化 - "德邦高端装备"聚焦人形机器人产业链,重仓浙江荣泰(持仓占比9.72%)、银轮股份(9.41%)、兆威机电(7.7%)等高端制造企业[12][14] - "德邦鑫星价值"专注AI算力赛道,前十大持仓含太辰光(7.8%)、新易盛(7.36%)、寒武纪(5.24%)等算力相关标的[15] - 两只产品业绩分化显著:"德邦鑫星价值"近一年收益57.41%,"德邦高端装备"成立以来亏损20.57%[7][16] 行业赛道展望 - 人形机器人被视为AI+高端制造+新材料的集成方向,产业化进程加速[16] - AI算力赛道受益于全球云厂商资本开支增长,CPO/液冷等细分领域景气度高[16]
黑龙江吉林辽宁:看了美国的五大湖才知,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衰落
搜狐财经· 2025-07-09 02:04
东北地区经济竞争力分析 生产成本与运输成本 - 东北地区因低效率导致高生产成本,同时运输费用相对偏高 [1] - 长三角和珠三角拥有超过10亿人口的庞大市场,而东北三省仅有1亿人,商品需运往关内,额外承担运输费用 [1] - 长三角的上海和珠三角的深圳拥有巨型海港,便于商品出口,而东北其他地区产品需先运到大连港,陆路运输成本较高 [1] - 生产成本与运输成本双双偏高,使得东北产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1] 地域差异与政策影响 - 东北成本高不仅因效率低下,地域差异和政策影响也是重要因素 [3] - 哈尔滨高端制造业几乎只剩汽轮机生产,但未考虑将其搬到成本更低地区 [3] - 每个省份有独特产业定位,东北可能存在某些成本优势产品,关键在于市场化与政策支持 [3] 全球化与市场规则 - 无论成本高原因如何,最终结果是东北企业在全球化市场中竞争力不足 [5] - 同样价格下,长三角和珠三角企业能盈利,黑龙江工厂可能亏损甚至关停 [5] - 经济规律决定政策难以持久逆转,美国五大湖、德国鲁尔工业区等均有类似衰退案例 [5] 效率竞争与经济衰退 - 经济本质在于效率较量,东北效率无法竞争将导致年轻人和资本流失 [6] - 参考美国五大湖地区,经济衰退非偶然,缺乏增长环境下资源必然外流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