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

搜索文档
以路成链构筑“黄金走廊”——江西吉安吉州区精心培育电子信息产业
搜狐财经· 2025-07-05 09:26
产业链协同 - 吉州区吉贤路3公里范围内形成电子级玻璃纤维布到高端覆铜板、印刷电路板的全产业链垂直生态,贡献全区电子信息产业七成营收[2] - 上下游企业从"异地配套"变为"隔路协同",原材料供应响应时间从2天缩短至5分钟,包装运输成本节省10%[3] - 龙头企业宏瑞兴科技年需求1亿米玻璃纤维布全部实现本地化供应,仅运输成本每年节省超千万元[3] 垂直整合 - 通过"链长制"推动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设置"入企听诉"服务成效等指标提供全流程支持[4] - 上游振邦新材料攻克电子玻纤布纳米级改性技术,中游宏瑞兴科技覆铜板厚度公差控制在±0.02毫米内达到苹果供应链标准[4] - 产业链毛利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模式[4] 数字赋能 - 宏瑞兴科技通过AI算法优化压合参数使高端覆铜板良品率提升至99.6%,去年营收突破15.6亿元并节省成本20%[6] - 振邦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平台使废品率降低10%,能耗下降15%[6] - 吉州区构建"一云三平台"数字基建体系,培育12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6] 智能制造 - 摩比通讯5G基站天线AI仿真设计系统将研发周期从3个月压缩至7天[7] - 住电电装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汽车线束生产良品率99.8%[7] - 园区企业满意度提升至98%,项目落地周期缩短20%[7] 创新生态 - 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中心将集聚15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培育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4家省级瞪羚企业[8] - 5G电子材料研究院攻克高频高速覆铜板介电常数稳定性难题,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接入187家企业[8] - 上海交大纳米银线柔性触控技术从实验室到量产仅用11个月,应用于折叠屏手机[8] 产业升级 - 全区电子信息产业研发投入强度达5.2%,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37%[9] - 70%专利为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9] - 实现从"制造基地"向"创新策源地"转变,探索"垂直整合、水平拓展"新型工业化路径[9]
豫泰“携手” 共建“空+铁+公”跨境物流通道
搜狐财经· 2025-07-05 05:22
战略合作框架 - 郑州航空港区与泰国东部经济走廊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共建"航空+铁路+公路"跨境物流通道 [1][3] - 合作重点包括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谋划郑州机场——乌塔堡机场货运航线,打造"郑州——乌塔堡"双枢纽 [3] - 双方将探索设立跨境物流数据共享平台,支持跨境电商企业在东部经济走廊设立海外仓 [3] 产业合作领域 - 推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深度融合 [1][4] - 为电池技术、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和投资平台 [4] - 以产业需求为牵引,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促进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4] 区域发展定位 - 郑州航空港区是国家级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先导区 [3] - 泰国东部经济走廊是泰国唯一国家级经济特区,位于北柳、春武里和罗勇三府 [3] - 双方在发展目标、发展模式方面具有相似性,合作空间较大 [4] 物流通道建设 - 依托"1+1+7"口岸体系,重点保障泰国热带水果、水产品及河南电子信息产品、高端装备的快速流通 [3] - 推动贸易通关一体化、仓储共享,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3]
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江西)开幕 签约超百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7-04 21:40
活动概况 - 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江西)在南昌开幕,12个产业转移重点合作项目签约,签约金额超百亿元[1] - 活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题为"共建产业生态,加速中部崛起"[1] - 活动旨在搭建高水平产业转移对接平台,集聚高端要素资源,打造一流产业承接环境,推动区域产业协作深化升级[1] 江西产业优势 - 江西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联通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工业体系较为完备,制造业基础比较坚实[1] - 近年来江西积极承接国内产业梯度转移,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1] 签约项目 - 签约项目涉及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1] - 上海海立电器有限公司与江西南昌经开区签约建设海立冷暖空调压缩机数智工厂及先进电机研发试制中心项目[1] - 上海海立电器有限公司副总裁郁冲表示产业转移是产业链、价值链的深度重构与能级跃升[1] 参会企业 - 活动吸引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制造业500强、民营企业500强等众多重量级企业参会[2] - 主办方安排了电子信息、有色金属新材料、先进装备、航空四个产业链专题对接活动[2] - 还组织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题交流活动和考察活动[2]
“书记带头下馆子”引爆流量,荣昌经济火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4 20:56
核心观点 - 荣昌区通过政府官员带头消费、特色美食推广和文旅活动策划,成功将短期网络流量转化为长期经济增长动力,带动本地消费、文旅和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5][7][10] - 当地特色产业如卤鹅、夏布、铺盖面等借助流量实现品牌升级和规模扩张,部分企业开始探索全国化和国际化路径 [16][36][39] - 荣昌政府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主动招商引资,将城市热度延伸至工业投资领域,形成消费与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42][43][48] 消费与文旅 - 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多次自费在本地餐馆消费并邀请企业家就餐,带动"高书记同款"成为餐饮新卖点,相关餐馆客流量显著提升 [4][11][12] - 五一和端午假期荣昌接待游客超3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6亿元,机关食堂开放和免费停车等举措有效提升游客体验 [7] - 当地推出"一都三城"文旅品牌,全年举办龙舟赛、河灯节等民俗活动,并创新开展特色足球赛事吸引游客 [30][32] 特色产业发展 - 荣昌卤鹅产业新增100多家商户,龙头企业三惠食品投入自动化设备并研发长保质期产品,开始接触东南亚市场 [16][38][39] - 铺盖面行业启动产业化升级,政府成立专班推动标准化发展,创业者计划在重庆解放碑开设形象店拓展全国市场 [14][36] - 夏布产业通过网红带货实现销量爆发,单日营业额可达低谷期十倍,非遗传承人开始主动拥抱流量营销 [20][23][25] 产业与投资 - 2023-2024年荣昌GDP增速超重庆及全国平均水平,工业投资增速达41.8%,电子元件、兽药等产品产量增长显著 [9][43] - 近期签约5家深圳企业布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项目,预计年产值超10亿元,形成智能网联汽车配套产业集群 [42] - 成渝双城经济圈区位优势吸引外地投资者,荣昌规整的城市规划和稳定的招商政策增强企业落户信心 [46][48] 流量运营策略 - 政府培育本地网络达人矩阵,计划到2025年发展100名成长达人和10名知名达人,推动企业"老板出镜"营销 [35] - 商家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主动获客,铺盖面馆实现24小时营业承接游客流量,夏布网店咨询量激增 [21][22][23] - 政府引导产业"接流量"意识转变,从卤鹅协会跨区域交流到夏布企业主动设计网红款产品,形成市场化运营思维 [25][37]
武汉未来工厂:政府有为与市场有效的“双轮驱动”样本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4 17:44
武汉工业智能化改造模式 - 武汉通过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双轮驱动推动工业智能化改造 形成可复制的"武汉模式" 拉动工业投资连续1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1][10] - 政府出台专项政策支持技改 降低支持门槛至500万元 提高上限至1000万元 首次将研发投入纳入支持范围[3] - 建立200亿元银行贷款资金池和150亿元金融租赁资金池 缓解企业技改资金压力[5][6] 马应龙智能化改造成效 - 膏栓智能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 订单完成周期缩短至14.7天 员工人均产值提高32%[7] - 核心产品一次合格率和市场抽检合格率达100% 单位产值综合能耗下降9.52%[7] - 订单确认效率提升80%以上 发票维护效率提升80%以上 线下发票整理效率提升100%[7] 武汉智能化改造整体进展 - 已培育300条数字化标准产线 建成122家示范智能车间 打造30家标杆智能工厂 创建3家国家数字领航企业[8] - 122家智改示范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1.2% 能源利用率平均提高19.9% 产品不合格率平均降低19.7%[9] - 1-5月武汉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2.1% 制造业投资增长12.9% 其中计算机通信行业占比近40%[11][12] 产业集群与生态建设 - 形成6家高水平智能化改造服务机构 聚合26家联合体单位 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9] - TCL格创东智华中总部升格为全国运营总部 入选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9] - 电子信息 汽车及零部件 钢铁石化等行业加速转型 汽车制造业投资大幅增长44%[9][12] 未来发展规划 - 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 孵化垂类大模型[13] - 推动重点行业实现"5G+工业互联网"典型场景全覆盖[13] - 制订开源鸿蒙生态培育方案 打造国家工业软件生态共性平台[13]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发展论坛举办,数字经济ETF(560800)近2周规模增长显著
新浪财经· 2025-07-04 11:15
指数表现与成分股涨跌 - 中证数字经济主题指数(931582)下跌0 79% [1] - 成分股润泽科技(300442)领涨5 12%,宝信软件(600845)上涨2 68%,北方华创(002371)上涨0 44% [1] - 财富趋势(688318)领跌,圣邦股份(300661)、卓胜微(300782)跟跌 [1] - 数字经济ETF(560800)报价下修至0 75元 [1] ETF流动性与规模 - 数字经济ETF盘中换手率0 37%,成交271 51万元 [1] - 近1年日均成交2348 60万元 [1] - 近2周规模增长1262 24万元,新增规模位居可比基金1/2 [1] - 近3月份额增长600 00万份,新增份额位居可比基金1/2 [1] 行业政策与论坛动态 - 三部门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部署五大重点任务和15个典型场景 [2] - 政策旨在提升电子信息技术对其他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赋能力度,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 [2] -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聚焦"AI应用落地",探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路径 [1] 指数权重股构成 - 中证数字经济主题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51 3% [3] - 东方财富(300059)权重8 12%,中芯国际(688981)权重6 58%,北方华创(002371)权重4 95% [3][4] - 权重股当日表现分化,北方华创上涨0 44%,中芯国际下跌1 55%,汇川技术下跌1 33% [4] ETF产品信息 - 数字经济ETF(560800)跟踪中证数字经济主题指数,覆盖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和高数字化应用领域 [2] - 场外联接基金包括鹏扬中证数字经济主题ETF发起式联接A(015787)和C类(015788) [7]
山东:培育齐鲁文化大模型等在内的首版次高端软件1659个
齐鲁晚报网· 2025-07-04 11:11
山东省文化和科技融合政策解读 - 山东省政府召开政策吹风会解读支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系列政策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需要信息技术支撑 [1]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成效 - 山东信息技术产业2024年营收达2.2万亿元 2024年1-5月营收6933.7亿元同比增长18.8% [3] - 浪潮人工智能服务器出货量全球第一 歌尔高端虚拟现实头显市场份额全球第一 海信电视机市占率全国第一 [3] -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院校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持产业融合 [3] 市场主体培育情况 - 山东现有规上工业企业4万余家 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企业1093家 [4] - 海尔海信进入全国电子十强 浪潮中创等8家企业进入全国软件百强 [4] - 1623家企业通过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贯标评估 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6个全国第一 [4] 数字产品创新成果 - 培育齐鲁文化大模型等首版次高端软件1659个 超高清激光电视等首件套电子产品73个 [4] - 打造元宇宙创新"名品"16个 应用"名景"18个 11个大模型通过国家生成式AI服务备案 [4] - 培育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2个 省先进级智能工厂及场景1376个 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91% [4] 未来重点工作方向 - 建强智能家电虚拟现实等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支持企业参与产学研对接 [5] - 支持企业打造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领航企业 开展数据管理能力贯标 [5] - 深化元宇宙技术应用打造"名品""名景" 培育100+特色大模型企业和100+优秀行业模型 [6] - 实施5G深度覆盖行动 推动重点文旅景区等5G网络覆盖 智能算力占比今年超35% [6]
“智造之城”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苏州日报· 2025-07-04 08:35
苏州工业经济表现 - 1至5月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9万亿元 同比增长4.7%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8.1% [1] - 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7.1%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6.2% 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 [1]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7.75万元 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至1.77﹕1 [3] 产业集群发展 - 形成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先进材料3个万亿级产业和11个千亿级产业 [3] - 获批6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3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1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 - 实施"核心产业+"战略 推动电子信息+数字经济 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融合发展 [3] 智能制造升级 - 累计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超3万个 创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个 "灯塔工厂"7家 [4] - 建成"东数西算"长三角算力调度中心 构建覆盖通算 智算 超算 量算的完整算力体系 [4] - 目标到2026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5万亿元 [2] 人工智能产业 - 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收2362亿元 增长超20% [5] - 聚集人工智能核心企业667家 其中上市企业32家 全球独角兽7家 专精特新"小巨人"81家 [5] - 出台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若干措施 支持产业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拓展 [6] 新兴产业发展 - 罗氏诊断在华最大单笔投资项目在苏州奠基 建成后年产值可达百亿元 [7] - 协鑫光电GW级钙钛矿产业基地投产 为全球首个GW级叠层组件生产基地 [7] - 低空产业集聚整机制造企业超30家 配套企业超350家 45个项目集中签约落地总投资超50亿元 [7] 绿色低碳转型 - 一季度转型低效工业用地5461亩 新开工"工业上楼"项目56个 全年目标转型10000亩 [8] - 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93家 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9个 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6家 [8] - 建设零碳工厂4家 近零碳工厂36家 通力电梯光伏发电年发电量超300万度 [8] 产业生态建设 - ESG产业创新中心签约近70家企业 首批24家企业正式入驻 [9] - 深入洽谈ESG产业项目300余个 围绕七大行业引入全产业链资源 [9] - 苏州持续打造市场化 法治化 国际化营商环境 2025年全球招商大会签约417个项目总投资超3400亿元 [6]
增强内生动力 挺立中部“脊梁”
经济日报· 2025-07-04 06:08
中部地区经济格局 -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1] - 湖北、安徽经济增速领跑,2022-2024年实际GDP三年平均增速分别为5.25%、4.96%,快于全国0.75个、0.46个百分点 [1] - 河南、湖南GDP总量居中部省份首位和第三位,2024年分别为6.36万亿元、5.32万亿元,但增速相对偏慢 [1] - 江西、山西下行压力较大,山西实际GDP三年平均增速为3.87%,2024年名义GDP负增长 [1] 创新能力差异 - 安徽是中部唯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2024年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8.2% [2] - 山西、江西研发投入规模及强度排名中部省份后两位,缺少高层次院校和人才支撑 [2] - 安徽"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成效显著 [2] 产业结构特点 - 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3.6%,新能源汽车产量居全国第2位 [2] - 湖北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五大优势产业营收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60% [2] - 山西煤炭工业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60%左右,江西有色金属贡献率超1/3,湖南六大高耗能行业占比近三成 [2] 开放能级对比 - 安徽2024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居中部六省之首,山西仅为安徽1/5 [3] - 安徽"新三样"出口总额490.1亿元,河南、湖南、山西分别为120.8亿元、104.7亿元、33亿元 [3] - 江西、山西未获批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且没有中欧班列集结中心 [3] 发展挑战 - 2023年中部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低于东部地区,合计申请专利数量约为东部1/4 [3] - 2024年中部六省进出口总额占全国8.21%,经济外向度约12.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 - 省际交界地区发展困难较大,安徽六安、河南信阳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3万元 [3] 未来发展路径 - 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及武汉、长沙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布局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 [4] - 区域战略融合:推动山西、河南参与黄河流域战略,湖南湖北江西协同长江中游城市群升级,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4] - 内陆开放:提升郑州、武汉交通枢纽地位,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 [4] - 区域协同:加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分工合作,构建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 [5]
大湾区“枢纽洗牌” “京九第一镇”如何出招?
南方都市报· 2025-07-03 23:34
常平经济地位变化 - 1995年常平登顶东莞镇街经济榜首 三十年后退居全市第七 GDP被松山湖、长安等千亿俱乐部成员超越 [1] - 广九铁路曾是常平崛起的关键优势 但大湾区高铁网络发展导致交通枢纽地位相对弱化 [1] - 虎门高铁站节假日日均客流突破3万人次 东莞南站崛起形成区域枢纽对常平产生虹吸效应 [1] 区域竞争格局 - 松山湖科学城链接深港创新资源 滨海湾新区获人工智能政策赋能 水乡集聚新能源产业龙头 [2] - 长安镇拥有OPPO、vivo等电子信息产业生态 松山湖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吸引科研团队 [4] - 虎门等镇街凭借多张产业名片位列全国百强镇榜单 [2] 交通枢纽升级战略 - 常平谋划将常平站、东莞东站改造为高铁始发站 通过TOD项目开发争夺区域发展资源 [2] - 常平站"香港城"项目已启动 东莞东站TOD加速推进 目标将过境流量转化为停留经济 [2] - 计划通过"高铁+产业"模式推动物流枢纽升级为要素配置枢纽 [2] 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 需推动纺织服装、玩具等传统产业向品牌时尚、潮玩文创转型 [4] - 布局低空经济、仓储物流新赛道 促进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融合 [4] - 通过链式招商激活494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力 [4] 城市功能重构规划 - TOD开发需超越物理空间更新 常平站"香港城"拟复刻香港商贸基因打造站城一体活力区 [4] - 新城市中心规划发展轴、生态轴、景观轴 与广深科技走廊形成功能互补 [4] - 目标实现从交通枢纽到生态枢纽的定位跃迁 成为大湾区创新节点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