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业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又一家机器人企业冲击港股上市!刚推出工业人形具身智能机器人DARWIN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26 16:32
公司概况 - 斯坦德机器人成立于2016年,定位为全球领先的工业智能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通过移动机器人集群技术推动工业柔性变革 [1] - 公司提出"1+N+S=∞"的解决方案哲学,包括核心机器人技术平台(1)、多功能工业智能机器人产品(N)及智能协同系统RoboVerse(S),目标是为智能制造提供无限可能性 [1] - 2024年5月推出首款人形具身智能机器人DARWIN,整合超过23个自由度和精密超关节设计,若成功上市或成为"工业具身智能第一股" [2] 市场地位 - 按2024年销量计算,公司是全球第五大工业智能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第四大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 [3] - 在高科技细分领域市场地位突出:3C行业第二、汽车行业第二、半导体行业第五 [3] - 公司是首批开发SLAM技术和工业场景VLA模型的企业之一,在定位、导航、控制及感知技术方面具有突破 [3] 核心技术 - RoboVerse系统是公司核心亮点,支持售前仿真、交付部署和运营管理全流程,可模拟超过2000台机器人的协同运作 [4] - 该系统使公司成为中国首家实现工业机器人系统世界模型及群体智能的企业 [4] 客户与商业化 - 已服务超过400家客户,关键客户留存率超60%,包括小米汽车、富士康、OPPO等知名企业 [6] - 2022-2024年机器人销量分别为725台、1212台和1932台,2024年前4个月出货量达650台 [6] - 客户主要分布在3C、汽车和半导体行业,以中国内地为主 [6] 国际化进展 - 2019年起布局全球化,2023年制定全面国际化战略,覆盖亚太、北美和欧洲市场 [7] - 海外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0.2%提升至2024年的24.1%,三年增长136.3% [7] 财务表现 - 收入快速增长:2022-2024年分别为9627.5万元、1.62亿元、2.5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61.3% [9] - 毛利显著提升:同期分别为1238.2万元、5116.9万元、9715.8万元 [9] - 净亏损持续收窄:2022-2024年分别为-1.28亿元、-1亿元、-4514.4万元,净亏损率从-132.6%改善至-18.0% [9] - 2024年研发开支3661.1万元,销售及营销开支6459.5万元 [9] 研发与团队 - 2022-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5552.5万元、5609.8万元、3661.1万元 [11] - 创始人团队技术背景深厚:董事长兼CEO王永锟和CTO李洪祥均毕业于哈工大,主导公司技术研发和战略布局 [11] 融资与股权 - IPO前最后一轮融资后估值为21亿元,小米智造持股8.4%为重要战略投资者 [12] - 主要股东包括斯坦德自动化(14.3%)、王永锟(12.8%)、小米智造(8.4%)等 [13] 上市计划 - 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加强核心技术平台、拓展销售网络、开发新生产线及补充营运资金 [15] - 公司认为工业智能机器人市场增长潜力巨大,其技术优势和行业专长将助力持续增长 [15]
野村首席观点 | 陆挺:以供给来拉动需求,“苏超”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野村集团· 2025-06-26 16:14
宏观经济与消费提振 - 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4%,增速较上月加快1.3个百分点,创2024年以来新高,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是重要推动因素[5] - 以旧换新政策对零售提振显著,5月家用电器类销售同比上涨超50%,但需更多方式创造长期稳定消费动力[5] - "苏超"联赛作为消费场景创新案例,拉动地方客流量和基建投资(如南通海门球场座位从1万增至2万),体现供给拉动需求的新思路[4][6] 政策与外部环境 - 下半年经济短期向好,主要依赖出口存量订单释放和以旧换新政策延续,但需应对汇率稳定和财政加码以抵御外部扰动[7] - 稳楼市、稳股市为政策重点,地产行业债务出清及保交房问题解决是稳定居民财富的关键[5] 产业转型与制造业升级 - 中国经济正经历从地产驱动向先进制造的结构性转型,创新药、人工智能(如DeepSeek突破)、工业机器人(国产率超60%)等领域表现突出[7] - 中国工业机器人2024年安装总量超全球其他国家总和,制造业升级受益于全球化红利、人才积累、基建投资及庞大内需市场[7] 收入与消费长效机制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生育津贴等)和收入分配机制是支撑消费增长的长期动能[5] - 居民收入提升与消费场景创新(如"苏超")结合,有望使消费成为国民经济稳定支柱[4][5][6]
斯坦德机器人IPO:研发费用及费用率皆大幅下滑 现实控人低价获巨额股份奖励 创始人1元/股转让90%股权
新浪证券· 2025-06-25 17:09
公司概况 - 斯坦德机器人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港股"工业具身智能第一股",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1] - 公司自称是全球第五大工业智能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及第四大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按销量算)[1][3] - 公司2024年营收2.51亿元,近三年累计亏损2.73亿元 [1][4]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0.96亿元、1.62亿元、2.51亿元,2023年和2024年增速分别为68.44%、54.48% [4] - 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1.28亿元、-1亿元、-0.45亿元,亏损有所收窄 [4] - 机器人解决方案收入占比从88.6%提升至91%,机器人及其他收入占比从11.4%降至9% [4] - 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从2022年的2900万元增至2024年的9340万元,2024年增速61.93%超过营收增速 [12] 研发投入 - 2022-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5552.5万元、5609.8万元、3661.1万元,2024年同比大降34.74% [5] - 研发费用率从57.7%降至14.6%,连续滑坡 [5] - 研发人员薪酬从4655.8万元降至2690.4万元,2024年降幅30.85% [5][6] - 公司解释研发投入下降原因为效率提升措施和前期研发成果优化 [6] 股权结构 - 创始人王淮卿将90%股份以1元/股价格转让给现控制人王永锟、李洪祥及股权激励平台 [2][9] - 2021年王永锟以92.5元/股认购271,590股,2025年追认为1元/股,节省约2500万元 [11] - 2022-2024年公司确认股份支付费用分别为290.8万元、336.1万元、290.8万元 [11] 行业对比 - 竞争对手埃斯顿2024年营收超40亿元,研发费用4.42亿元,研发费用率11.03% [7] - 埃斯顿研发人员薪酬从2.35亿元增至3.48亿元,保持增长态势 [7] 运营情况 - 售后服务开支从625.3万元增至1570.8万元,2024年增速102%远超营收增速 [13] - 公司提供一年保修服务,保修拨备基于销量和历史维修经验测算 [13]
研选行业丨人形机器驱动的下一个百亿赛道!这些国产厂商迎来扩张黄金窗口期
第一财经· 2025-06-25 10:29
618超级回归福利:年单8折起,直降700元! 还送第一财经智享会员季卡权益。 年内最大优惠来袭,后无来者! 仅本月有效!仅年单有效!错过这次再等一年! 注:年单一人限购一单,同一手机号无法叠加。 第一财经智享会员季卡权益 请扫码联系小助手领取 金选导读 研报金选 谐波减速器体积小、重量轻、传动比大的特点,尤其适合空间受限、对精度和动态性 能要求高的场景,使其在工业机器人、机床和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具有优势。东海证券 建议关注...... 点此解锁谐波减速器市场空间预测 研报观点: ①目前谐波减速器主要下游为工业机器人...... ②需求端:人形机器人量产加速,谐波减速器需求激增 ...... ③供给端:哈默纳科缓速扩产,国内厂商迎来机遇 ...... 点此解锁研报全文及推荐详情 1、 机械设备|人形机器驱动的下一个百亿赛道!23.2%复合增速+1400万台需求缺口,这些国 产厂商技术突破+扩产加速迎来扩张黄金窗口期 2、 无人驾驶|运营降本33%,销售毛利84%,112%CAGR引爆千亿市场,港口无人驾驶站上 风口,A股唯一标的获机构强推 1、机械设备|人形机器驱动的下一个百亿赛道!23.2%复合增速+1400 ...
纽约时报猛文预警,中国45%制造份额改写“美国世纪”终章
凤凰网财经· 2025-06-24 21:14
中国制造业全球主导地位 - 中国已在钢铁、铝、造船、电池、太阳能、电动汽车、风力涡轮机、无人机、5G设备、消费电子、活性药物成分及高铁等12个关键产业中占据全球产量榜首,且正以"指数级速度"向高附加值领域蔓延 [3] - 203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将飙升至全球45%,相当于美、日、德三国总和的2.3倍 [3] - 中国从1980年仅占全球制造业5%跃升至2024年的31.6%,美、日、德三国占比将分别萎缩至11%、5%和3% [3] - 中国覆盖联合国41个工业大类的全产业链布局、新能源与数字技术突破(占全球60%以上产能)及区域化供应链韧性(如RCEP合作)被视为核心驱动力 [7] 新能源汽车行业 - 比亚迪2025年3月市值达2620亿美元,超过福特、通用和大众汽车总和(1408.3亿美元)的86% [8] - 2024年比亚迪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427.2万辆,同比增长41.26%,超越特斯拉(179万辆),市占率33.2% [8] - 比亚迪成功跻身全球汽车品牌销量第四名,并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冠军 [8] 工业机器人行业 - 2023年中国新安装工业机器人数量达27.63万台,占全球新安装量的51% [9] - 中国工业机器人总保有量近180万台,位居全球第一 [9] - 同年日本新安装量约4.61万台,美国约3.76万台 [9] 无人机行业 - 中国的大疆创新和其他制造商在庞大的商用无人机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9] - FPV无人机必不可少的组件电池也由中国主导 [11] 全球化与产业转移 - 中国通过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承接产业转移,构建起覆盖41个工业大类的完整产业链 [13] - 中国在新能源、5G等领域形成技术反哺全球的能力 [13] - 汽车、制药等传统高价值产业加速向中国转移,未来尖端产业的竞争主导权也将由中国城市内部角逐 [18] - 中国成为14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稳定在30%以上 [18]
打响机器人概念股退市第一枪的为什么是它?
机器人圈· 2025-06-24 19:24
资本末路与退市过程 - 公司2017年以9亿元收购天津福臻工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哈工智能,转型工业机器人概念股[8] - 2017-2022年累计并购耗资超25亿元,但2021-2024年累计净亏损达19.9亿元[10][19] - 2024年因连续两年财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触发退市条款,2025年6月12日深交所下达终止上市决定[9][11][12] - 退市整理期首日股价暴跌84%,换手率23.45%,成交额4212.49万元[23] 财务迷局与经营危机 - 2024年营收19.36亿元中15.23亿元采用时段法确认,审计机构无法核实真实性[13] - 对哈工成长等4家平台公司初始投资6.5亿元,截至2024年底3.09亿元转让款未能收回[13] - 2025年Q1资产负债率攀升至91%,流动比率0.82,速动比率0.459[14][15] - 现金流量比率从2024年末的-0.005恶化至2025年Q1的0.004[15] 公司治理崩塌 - 2024年年报审议时三位独立董事集体投弃权票,质疑审计资料不全、募资违规等问题[16] - 实控人艾迪2024年6月因1.5亿元债务未履行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17] - 联创集团违规担保9.29亿元未披露被山东证监局警示[20] - 内控审计显示公司在对外投资、收入确认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17] 战略失误与业务困局 - 2017-2020年高溢价并购:天津福臻溢价213%、瑞弗机电溢价329%、柯灵实业溢价14倍[18] - 收购标的业绩承诺期后普遍变脸,如天津福臻2022年亏损1.67亿元[19][21] - 战略频繁摇摆:从工业机器人转向军工(收购江机民科失败)和锂电(收购鼎兴矿业搁浅)[21] - 与韩国现代重工合资设立的哈工现代机器人公司未能扭转亏损局面[22] 行业警示与市场反应 - 公司证券事务部承认"机器人市场需求尚未充分释放",行业规模效应未形成[22] - 退市时市值11.11亿元,3.55万股东户均持股市值仅4.71万元[23] - 案例显示缺乏核心技术支撑的"概念转型"难以持续,需警惕资本包装风险[23]
纽约时报猛文预警,中国45%制造份额改写“美国世纪”终章
凤凰网财经· 2025-06-24 19:18
中国制造业全球份额预测 - 203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将占全球45%,相当于美、日、德三国总和的2.3倍 [5] - 2024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31.6%,美、日、德三国占比分别为11%、5%和3% [5] - 中国从1980年仅占全球制造业5%跃升至2024年的31.6% [5] 中国在关键产业的主导地位 - 中国已在钢铁、铝、造船、电池、太阳能等12个关键产业中占据全球产量榜首 [5] - 中国占据全球45%工业机器人装机量,2023年新安装量达27.63万台占全球51% [3][9] - 比亚迪2025年3月市值超过福特、通用和大众汽车总和,超出1211.7亿美元 [8][9] 新能源与汽车产业表现 - 比亚迪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427.2万辆,超越特斯拉179万辆 [9] - 比亚迪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占率达33.2%,蝉联全球销量冠军 [9] - 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占全球60%以上产能 [8] 产业链与技术优势 - 中国覆盖联合国41个工业大类的完整产业链 [8] - 中国通过国家主导战略在新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技术良性循环 [3] - 中国大疆创新等制造商在商用无人机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9] 全球化与开放红利 - 中国成为140多个国家最大贸易伙伴,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30% [15] - 中国通过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构建完整产业链并形成技术反哺全球能力 [12] - 中国从"世界工厂"转变为"全球创新枢纽" [15] 产业转移趋势 - 汽车、制药等传统高价值产业加速向中国转移 [14] - 未来尖端产业竞争主导权将由中国城市内部角逐 [14] - 多国招商主管携政策礼包赴深圳寻求合作 [17]
拓斯达(300607):投身具身智能领域,静待公司业务结构改善
群益证券· 2025-06-24 15:3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报告给予拓斯达“买进”的投资评级 [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深耕工业机器人、五轴数控机床等设备领域,凭借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深厚积累,积极投身具身智能赛道,与华为合作推出基于鲲鹏 + openEuler 的智能机器人控制平台,看好二者合作从单点技术升级为技术 - 生态 - 市场的三维协同 [7] - 公司正经历转型阵痛期,实施“聚焦产品,收缩项目”的战略转型,2025Q1 高毛利率的产品类业务潜力得到释放,扣非后利润环比实现扭亏,未来业务结构将得到改善,盈利弹性逐步释放 [7] - 预计 2025 - 2027 年公司实现净利润 0.4 亿元、0.8 亿元、1.3 亿元,2025 年实现扭亏,2026 - 2027 年同比分别为 +71%、+70%,看好公司的成长性,给予“买进”的投资建议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基本信息 - 产业为机械设备,2025 年 6 月 23 日 A 股价 31.97 元,深证成指 10048.39,股价 12 个月高 / 低为 43.5/9.37 元,总发行股数 476.97 百万股,A 股数 337.69 百万股,A 股市值 107.96 亿元,主要股东为吴丰礼,持股 30.32%,每股净值 5.87 元,股价 / 账面净值 5.44,一个月、三个月、一年股价涨跌分别为 -6.2%、-0.2%、166.6% [1] 近期评等 - 2024 年 11 月 15 日前日收盘 21.35 元,评等为买进;2024 年 4 月 22 日前日收盘 27.44 元,评等为区间操作 [2] 产品组合 - 工业机器人占比 9.6%,注塑机、配套设备占比 17.8%,数控机床占比 10.7%,自动化应用系统占比 16.7%,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占比 42.8% [2] 机构投资者占流通 A 股比例 - 基金占比 2.9%,一般法人占比 2.8% [3] 财务数据 - 2023 - 2027F 年纯利分别为 88 百万元、-245 百万元、44 百万元、76 百万元、129 百万元,同比增减分别为 -44.86%、—、—、71.37%、69.89%;每股盈余分别为 0.21 元、-0.57 元、0.09 元、0.16 元、0.27 元,同比增减分别为 -43.24%、—、—、71.37%、69.89%;A 股市盈率分别为 152.24、—、343.11、200.22、117.86;股利分别为 0.04 元、0.00 元、0.03 元、0.06 元、0.09 元;股息率分别为 0.13%、0.00%、0.10%、0.17%、0.31% [9] 合并报表 - 合并损益表:2023 - 2027F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4553 百万元、2872 百万元、2022 百万元、2209 百万元、2468 百万元等多项财务指标数据 [11] - 合并资产负债表:2023 - 2027F 年货币资金分别为 1247 百万元、822 百万元、883 百万元、1007 百万元、1175 百万元等多项财务指标数据 [11] - 合并现金流量表:2023 - 2027F 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 194 百万元、137 百万元、165 百万元、225 百万元、137 百万元等多项财务指标数据 [11]
行业比较周跟踪:A股估值及行业中观景气跟踪周报-20250622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6-22 21:42
报告核心观点 报告对2025年6月14 - 20日A股估值及行业中观景气进行跟踪分析,涵盖指数及板块估值、行业估值比较,以及新能源、地产链、消费、中游制造、科技TMT、周期等行业的景气情况[3][4]。 A股本周估值(截至2025年6月20日) 指数及板块估值比较 - 中证A股整体PE为18.7倍,处于历史70%分位;上证50指数PE为11.1倍,处于历史56%分位;中证500指数PE为27.7倍,处于历史40%分位;创业板指数PE为30.4倍,处于历史10%分位;中证1000指数PE为36.9倍,处于历史40%分位;国证2000指数PE为48.3倍,处于历史65%分位;科创50指数PE为131.8倍,处于历史97%分位;北证50指数PE为63.9倍,处于历史92%分位;创业板指数相对于沪深300的PE为2.4倍,处于历史4%分位[3]。 行业估值比较 - PE估值在历史85%分位以上的行业有房地产、钢铁、电力设备(光伏设备)、国防军工、航空机场、化学制药、计算机(IT服务、软件开发)[3]。 - PB估值在历史85%分位以上的行业无[3]。 - PE\PB均在历史15%分位以下的行业为农林牧渔、医疗服务[3]。 行业中观景气跟踪 新能源 - 光伏:本周光伏产业链价格再度松动,上游多晶硅期货价下跌12.2%,现货价下跌0.7%;中游硅片价格下跌2.8%;下游电池片价格下跌6.9%,晶硅光伏组件价格与上周基本保持一致[3]。 - 电池:钴、镍、锂等现货价均下跌,正极材料三元811型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价格分别下跌0.7%和0.6%[3]。 地产链 - 钢铁:本周螺纹钢现货价上涨0.6%,期货价上涨0.8%,成本端铁矿石价格本周下跌1.7%,2025年6月上旬全国日产粗钢量环比上涨3.4%,日产钢材量环比下跌0.5%[3]。 - 建材:雨季施工条件恶化,叠加需求下行,产能出清缓慢,水泥价格指数下跌0.4%,玻璃现货价与上周基本保持一致,期货价下跌4.7%[3]。 - 房地产:2025年1 - 5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9%,开发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10.7%,新开工和施工面积同比降幅分别收窄1.0和0.5个百分点,竣工面积增速降幅扩大0.4个百分点[3][4]。 消费 - 猪肉:本周生猪(外三元)全国均价上涨1.4%,猪肉批发均价上涨0.3%[4]。 - 白酒:2025年6月中旬白酒批发价格指数环比下跌0.11%,飞天茅台原装和散装批发参考价分别下跌3.7%和3.1%[4]。 - 农产品:玉米价格上涨0.4%,玉米淀粉价格上涨1.2%,小麦价格上涨0.5%,大豆价格与上周基本保持一致[4]。 - 零售:2025年1 - 5月社零同比增长5.0%,5月单月同比增长6.4%超市场预期[4]。 - 出行:2025年5月民航客运周转量同比增长11.5%,三大航客座率环比回升0.1个百分点至84.2%[4]。 中游制造 - 投资:2025年1 - 5月制造业投资和狭义基建投资(不含电力)分别同比增长8.5%和5.6 %,增速较前四个月分别回落0.3和0.2个百分点[4]。 - 发电用电:2025年1 - 5月发电量同比增长0.3%,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4%,增速较前四个月分别提升0.2和0.3个百分点[4]。 - 工业机器人:2025年1 - 5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累计同比增长32.0%,增速较前四个月回落2.1个百分点[4]。 - 重卡:2025年5月重卡销量同比增长13.6%,增速较4月提升7.1个百分点[4]。 科技TMT - 电子:2025年1 - 5月国内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增长6.8%,增速较前四个月提升1.4个百分点;光电子器件产量同比增长1.9%,增速较前四个月回落0.4个百分点[4]。 - 算力:2025年1 - 5月光通信模块出口金额累计同比下降6.9%,出口均价同比下降22.5%,5月光模块出口延续“量增价跌”[4]。 周期 - 有色金属:宏观上伊以冲突影响持续,贵金属COMEX金价下跌2.0%,COMEX银价下跌1.2%,工业金属LME铜、铝、铅、锌有不同程度涨跌,稀土镨钕氧化物价格与上周基本保持一致[4]。 - 原油:本周布伦特原油期货收盘价上涨2.9%,收报77.32美元/桶[4]。 - 煤炭:本周秦皇岛港动力末煤(Q5500)平仓价与上周保持一致,收报609元/吨,后续煤价预计低位震荡[4]。 - 交运:本周波罗的海干散货运费指数BDI下跌14.2%,报收1689点,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上涨8.0%,报收1342点[4]。
2025年前五月苏州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超万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6-20 18:34
贸易总额及结构 - 1月至5月苏州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0761.5亿元,同比增长6.2%,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6% [1] - 出口6795.5亿元,增长8.6%,进口3966亿元,增长2.3% [1] - 一般贸易进出口4621.7亿元,增长7.4%,其中出口3164亿元,增长15.4%,吴中区小家电产业带是重要拉动因素 [1] - 加工贸易进出口4487.9亿元,增长3.5%,其中进口1740.7亿元,增长7.6% [1] 企业类型表现 - 外资企业进出口6170.1亿元,增长5.3% [1] - 内资企业进出口4590.3亿元,增长7.3%,内外资企业呈现齐头并进态势 [1] 区域市场分布 - 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4714.6亿元,增长15.4%,占全市进出口43.8%,拉动增速6.2个百分点 [1] - 对东盟进出口2064.5亿元,增长30.5% [1] - 对金砖国家、非洲分别进出口1074.2亿元、181.2亿元,分别增长9.2%、9.7% [1] 出口产品细分 - 机电产品出口5287.9亿元,增长7.4%,占全市出口77.8% [2] - 电工器材出口358.8亿元,增长19.4%,电脑零附件出口148.2亿元,增长57% [2] - 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分别出口399.6亿元、234.5亿元、54.8亿元,分别增长20.6%、20.1%、21.5% [2] - 工业机器人出口3.6亿元,增长38.2%,反映苏州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发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