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搜索文档
市场有望延续上行趋势!
搜狐财经· 2025-08-26 10:54
市场表现 - 市场延续放量上涨 沪指逼近3900点 个股多数收涨 三市共成交3.18万亿 为历史第二高成交额 较上个交易日放量6000多亿 共有3300多股收涨 北向资金成交总额4045.44亿元 [1] - 各板块多数收涨 稀土 贵金属 CPO 通信 白酒等板块涨幅居前 电子化学品 生物医药等少数板块收跌 [2] - 市场普涨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从外部来看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释放鸽派信号 9月降息预期大幅升温 刺激全球市场普涨 国内方面 乐观情绪发酵扩散 吸引了场外资金继续进场 推动了市场的上涨 [3] - 短期来看 场内赚钱效应持续扩散 有望吸引场外资金持续进场 市场有望延续上行趋势 [4] 行业与概念表现 - 音美居行业上涨3.73% 有色钨概念上涨6.76% 稀土产业ETF上涨7.28% 65%钨箱矿价格较年初涨51.7% [2] - 通信设备行业上涨3.15% F5G概念上涨5.62% 通信设备ETF上涨6.94% 英伟达推出Spectrum-XGS [2] - 観酒行业上涨2.93% 鎧紋概念上涨5.59% 创业板人工智能ETF上涨5.83% 第36届郑州糖酒会开幕 [2] - 航天航空行业上涨2.56% 光电共封装(CPO)概念上涨5.25% 稀有金属ETF上涨4.9% 我军新一代武器装备将集中亮相 [2] - 房地产服务行业上涨2.38% 稀土永磁概念上涨5.01% 5GETF上涨4.88% 烟台对购房给予以旧换新补贴 三部门稀土开采与冶炼分离加强管控 [2] - 电子化学品行业下跌0.33% 万达概念下跌2.05% [3] - 生物医药行业下跌0.28% 儒域概念下跌1.92% [3] - 汽车整车行业下跌0.19% 中伊概念下跌1.71% [3] - 美容护理行业下跌0.13% 药品信息化追溯概念下跌1.03% [3] - 汽车销售行业下跌0.03% 杭州亚运会概念下跌0.92% [3] 宏观与政策因素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释放鸽派信号 9月降息预期大幅升温 刺激全球市场普涨 [3] - 中期来看 美联储有望开启一轮大的降息周期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近日在杰克逊霍尔年会上表示 尽管通胀仍受关注 但就业市场风险上升可能使美联储在9月降息 考虑到明年5月美联储主席将迎来换届 届时降息节奏或将加速 市场预期美联储9月开始 将开启一轮大的降息周期 有望推动全球流动性走向充裕 利好全球金融市场 [4] 投资主题与机会 - 关注国产操作系统概念 科技领域的国产替代 自主可控是大势所趋 但我国数据库 操作系统等重要基础软件领域国产化率仍较低 距离2027年的100%全面替代的目标差距较大 替代空间广阔 [4] - 短期来看 2025中国操作系统产业大会将于8月26日举行 将发布新一代中国操作系统银河麒麟V11 或将刺激相关概念 [4]
GDP能掺水,发电量不会撒谎!七月中国用电超过1万亿度,人类首次!
搜狐财经· 2025-08-25 18:12
全社会用电量创新高 - 2025年7月中国全社会用电量达10226亿千瓦时 首次单月突破万亿千瓦时 为人类历史首次[1] - 单月用电量相当于东盟10国近7亿人口全年用电量总和[1] - 用电量被视为反映经济真实活力的核心指标 较GDP统计更具实时性和真实性[1] 分产业用电增长结构 - 第一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0.2% 主要源于农业电气化转型 包括大棚温控和智能灌溉设备普及[3] - 第二产业用电量达5936亿千瓦时 占总量半数以上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表现突出 新能源汽车制造用电量暴涨25.7%[3] - 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长10.7% 受暑期消费场所人气旺盛及数字新基建推动 5G基站、云计算中心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成为用电新增长点[5] 居民用电特征分析 -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长18% 河南、陕西、山东等省份增速超30%[7] - 空调普及率提升及智能家居设备增加推动用电需求 反映生活水平实质性提高[8] - 极端天气虽带来用电压力 但体现居民通过电力改善生活舒适度的能力提升[9] 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 7月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占比接近25%[11] - 2018年南方五省区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已达44.4% 远超当时全球平均27%的水平[11] - 新能源占比提升降低单位用电污染排放 支撑用电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同步实现[11] 全球电力市场地位 - 2022年中国发电量超过美国和欧洲总和[12] - 德国全年发电量5773亿千瓦时 低于中国内蒙古、山东、广东、江苏任一省区发电量[12] - 2023年全球电力需求增长2.2% 中国贡献6.9%的增长 几乎拉动全球全部增量[15] 未来用电趋势展望 - 预计2030年中国年用电量将超13万亿千瓦时 保持稳定增长[17] - 传统高耗能行业用电增长放缓 高端制造和数字经济产业用电效率提升 单位用电创造GDP更高[17] - 用电结构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体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模式[18]
2025白银投资热度再攀新高,工业需求驱动下如何科学布局?
搜狐财经· 2025-08-22 19:15
白银价格表现 - 长江现货1白银均价报9165元/千克 较上一交易日上涨120元 创年内新高 [1] - 伦敦银现货价格突破38美元/盎司 创2012年以来13年高点 [1] 白银供需格局 - 2025年全球白银工业需求占比预计突破55% 供需缺口扩大至8800吨 库存降至10年新低 [1] - 工业需求占比从2019年52%升至2024年58% 预计2027年达60% [3] 光伏产业需求 - 2025年光伏用银量预计达7560吨 较2022年翻倍 [3] - N型电池渗透率提升推动银耗增长40%-100% 尽管无主栅技术降低15%银耗 [3] - 中国2023年光伏装机量占比48.7% 直接拉动白银消费 [3] 新能源汽车需求 - 电动车单车用银量达50克 充电桩及车载电子系统扩大需求 [4] - 2025年汽车行业白银消耗量预计达2566吨 年增速超12% [4] 科技产业需求 - AI数据中心及5G基站建设推动银基导电材料用量增长 [5] - 智能穿戴设备普及拓宽白银工业应用边界 [5] 白银价格波动特性 - 2025年5月国际白银单日最大波动幅度达3.8% [6] - 2025年8月伦敦银单日最大涨幅超2% [6] 交易平台服务优势 - 提供交易编码保障透明度 支持MT4/MT5双平台 平均成交时间0.03秒 [6] - 取款到账时间2小时 相比非正规平台2-3天更具效率优势 [8] - 实行零佣金政策 伦敦银点差优惠 同等交易可节省约15%成本 [9] - AI智能风控系统在0.3秒内完成3.2万笔订单自动平仓 爆仓率降低60% [10] - 24小时在线团队单日处理咨询超2.1万次 5秒内快速应答 [11] 投资分析工具 - 技术分析需运用MA20、MA60、MA120均线系统及MACD指标 [13] - 基本面分析需关注全球制造业PMI、光伏装机量及美联储点阵图 [14] 资金管理建议 - 单笔交易持仓不超过账户总资金30% 波动加剧时下调至20%以内 [15] - 建议选择50倍以下杠杆控制风险 [16]
广州数字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中国发展网· 2025-08-13 17:17
广州数字经济综合实力 - 广州数字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直播电商零售额和跨境电商出口规模均位居全国主要城市第1位 [1] - 2024年广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4470.30亿元 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 同比增长9.8% 占全市GDP比重14.41% [1] - 数字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1.3% 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全省和全市经济增长水平 [1] 5G网络建设与应用 - 广州累计开通5G基站超过10万座 5G用户达2098.8万户 [2] - 5G个人用户普及率居全国主要城市第1位 远高于全国总体水平 [2] - 入选全国5G应用"扬帆"行动重点城市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十大试点城市 2024年10家工厂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单 [2]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 广州加快成为全国人工智能领先城市 建设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链群 [3] - 30家企业被评为广东省大数据骨干企业 13家企业被评为广东省人工智能骨干企业 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3] - 文远知行、小马智行、云从科技等企业成为细分领域第一股 6家企业上榜《2024年全球独角兽榜》 [3] 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 广州14个行业大模型通过中央和地方网信办备案 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3] - 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集聚超过3.6万家企业 形成千亿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3] - 海珠区获批建设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 琶洲算法大赛成为国内同类比赛中参赛范围最广赛事 [3]
8月13日万通发展(600246)涨停分析:芯片投资、科技转型驱动
搜狐财经· 2025-08-13 15:23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8月13日涨停收盘价10.15元,涨幅9.97%,盘中1次打开涨停,封单资金6162.27万元,占流通市值0.32% [1] - 主力资金净流入1.35亿元,占总成交额4.74%,游资资金净流出9117.32万元,散户资金净流出4389.35万元 [1] - 近5日股价从6.94元持续上涨至10.15元,累计涨幅超46%,其中8月8日、11日、12日、13日均出现涨停 [1] 业务发展与战略转型 - 拟以8.54亿元收购数渡科技62.98%股权,标的公司PCIe5.0交换芯片进入客户导入阶段 [1] - 持续推进通信与数字科技战略转型,通过并购光通信企业积累技术资源 [1] - 物业管理业务年租金收入达1.86亿元,核心区域资产提供基本面支撑 [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中报预增公告显示净利润同比增幅58.30%-72.20%,亏损收窄 [1] 行业概念关联 - 公司被归类为光通信、毫米波通信、5G概念热股 [1] - 8月13日光通信概念上涨3.14%,毫米波通信概念上涨2.96%,5G概念上涨1.87% [1]
资本市场要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赋能
新华网· 2025-08-12 14:25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关键核心技术发展 - 中国经济安全全面加强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1] -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5G、基础软件、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可再生能源发展等领域加快步伐 [1] - 关键核心技术是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撑 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1] 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赋能 - 科创板上市公司高度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特别是在"硬科技"领域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1] - 创业板在2021年实现上市公司业绩高增长 电子、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板块集聚效应显著 新能源板块汇集了上游锂电资源、中游电池研发及下游汽车制造全产业链领军企业 [2] - 北交所上市公司创新驱动作用增强 2021年研发支出合计30.4亿元 研发强度达4.7% 是规上企业平均水平的3.3倍 [2] 资本市场支持机制与发展方向 - 资本市场通过支持相关企业融资解决资金问题 提高企业扩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2] - 通过资本搭桥引导创投机构在重要产业创新领域发力 提供更多稳定、高效的资金支持 [2] - 标杆性企业初步形成聚集效应 主阵地作用持续有效发挥 [2]
瞭望 | 建立技术输出博弈思维
搜狐财经· 2025-08-11 16:58
文 | 钱沛杉 近日,商务部会同科技部调整发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对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实施 出口管制,引发广泛关注。 这一举措并非简单的贸易政策调整,而是标志着我国科技水平发展进入新阶段后——从长期的技术引进 转向自主创新,并在多个领域实现全球领先——对于技术贸易的思路开始作出重大调整:要以更加审慎 的态度、用博弈思维看待技术输出。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已在多个技术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转变。国家 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36130亿元,投入总量稳居世 界第二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第11位, 是十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在新能源、5G、人工智能等大量制造业、科研领域,我国不 仅掌握了核心技术,更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关键位置。中国很多技术的领先度已超过一般大众的认知, 从技术跟随者逐渐转变为规则制定者,这种技术实力的提升,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技术输出的策略。 对于技术本身应采取分级分类管控策略。相关部门应当定期评估各项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战略价值,及时 调整管控清单,对 ...
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七部门联合发文!划重点→
搜狐财经· 2025-08-06 12:37
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指导意见核心要点 - 七部门联合印发文件推动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 聚焦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传统产业升级等八大领域[1][12][14] 关键技术攻关金融支持 - 银行需为重点产业链技术攻关提供中长期融资 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等领域优先[1][16] - 突破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可享股票债券融资绿色通道[1][18] - 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等"三首"产品推广将获更多金融支持[1][18] 科技成果转化资本支持 - 开展"一月一链"投融资路演和"千帆百舸"上市培育活动[2][20] - 优化硬科技评价体系 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2][20] - 创业投资可采用直投、服务换股等模式投资在孵企业[2][20] 传统产业升级融资渠道 - 银行加大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信贷支持[3][24] - 企业可通过融资租赁更新设备 相关债权可证券化[3][26] - 上市公司可通过整体上市、定向增发实现行业整合[3][26] 新兴产业资金支持 -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企业可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4][32] - 政府基金、保险资金重点布局未来制造、未来能源等产业[4][32] - 推行"创新积分制"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便利科技企业融资[4][33] 中小企业融资创新 - 基于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提供应收账款、订单、仓单融资[5][43] - 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 不依赖核心企业信用[5][43] - 加快建设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平台[5][41] 绿色金融工具应用 - 银行支持高碳行业绿色低碳技改项目 不搞一刀切[6][36] - 绿色信贷债券向环保节能低碳领域倾斜[6][36] - 建立支持高碳产业转型的金融标准体系[6][35] 数字金融服务创新 - 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建可获中长期贷款和融资租赁支持[7][39] - 银行建设数字化产业平台实现一站式服务[7][39] - 运用大数据AI技术提升中小企业服务效率[7][39] 产业区域布局优化 - 金融机构支持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46][48] - 大型银行优化跨区域授信管理制度[46][48] - 完善并购贷款、固定资产贷款等服务匹配转移需求[46] 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 - 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范围[54] - 有序扩大外资企业再投资免登记试点[54] - 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满足外贸需求[52]
重磅!七部门印发,大利好!
中国基金报· 2025-08-05 20:00
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指导意见核心观点 - 央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旨在构建同推进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金融体制,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1][12] - 目标到2027年基本成熟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实现贷款、债券、股权、保险等工具联动衔接,显著提升制造业企业融资水平 [13] 重点支持行业及措施 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技术攻关 - 引导银行为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服务器、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提供中长期融资 [5][14] - 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开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绿色通道" [5][14] - 加大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及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 [14]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 加强对5G、工业互联网、数据和算力中心的中长期贷款支持 [6][20] - 运用融资租赁、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资产证券化拓宽资金来源 [6][20] 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 -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7][18] - 推动长线资金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方向布局未来产业 [7][18] 产业链协同发展 - 完善并购贷款政策,支持链主企业开展"补链""延链"型投资 [8][16] - 支持矿企加快重要矿产增储上产,提高战略性资源保障能力 [8][16] 绿色低碳转型 - 加快建设高碳产业绿色低碳化转型的金融标准体系,强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应用 [19] - 支持环保、节能、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推动绿色工厂转型升级 [19] 金融工具与政策支持 - 用好科技创新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 [9][26] - 鼓励创业投资基金与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高校院所等合作,发展创业投资二级市场基金 [10][15] - 推进贸易结算跨境便利化,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 [10][23] 金融机构配套机制 - 银行需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完善尽职免责和激励机制 [24] - 推动金融机构与科技中介合作,探索"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服务 [15][25] - 鼓励金融机构派驻金融专员至重点产业链企业及产业集群 [25] 区域与跨境布局 - 支持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转移,加强转出地与承接地金融服务衔接 [22] - 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优化QFLP试点业务 [23]
重磅!七部门印发,大利好!
中国基金报· 2025-08-05 19:43
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指导意见核心内容 政策背景与总体目标 - 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旨在构建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金融体制,加快金融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3][12] - 目标到2027年形成成熟金融支持体系,制造业企业信贷需求充分满足,债券发行和股权融资水平显著提升[13] 重点支持产业领域 制造业核心技术攻关 - 引导银行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服务器、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8大领域提供中长期融资[4][14] - 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开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绿色通道[4][14] 数字基础设施与新兴产业 - 加强5G、工业互联网、数据和算力中心建设中长期贷款支持,运用REITs、资产证券化拓宽资金来源[5][20] -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10大新兴产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6][18] 产业链与资源保障 - 完善并购贷款政策,支持链主企业开展"补链""延链"型投资[7][16] - 推动矿企加快重要矿产增储上产,提高战略性资源保障能力[7][16] 金融工具创新与配套措施 货币政策工具运用 - 实施科技创新再贷款及贴息政策,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定向工具[8][28] 长期资金引导机制 - 推动政府基金、国企基金、保险资金布局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健康等6大未来产业方向[6][18] - 鼓励创投基金与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高校院所等8类机构合作赋能科技成果转化[9][15] 区域与跨境服务 - 支持中西部产业转移,优化跨区域授信管理,加强转出地与承接地金融服务衔接[22] - 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范围[24] 金融机构能力建设 - 银行需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构建差异化授信模型,完善尽职免责机制[25] - 推动金融机构与产业链数据对接,开发基于"数据信用"的供应链"脱核"融资模式[21] 政策协同机制 - 建立重大产业项目"一对一"辅导机制,政府性担保机构为制造业小微企业增信[29] - 强化产业与金融风险联合研判,防范资金挪用和"内卷式"竞争[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