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小微企业支持债券
icon
搜索文档
【立方债市通】财政部债务管理司来了/南阳严惩企业恶意逃废债行为/河南一区县级城投公司拟首次发债
搜狐财经· 2025-11-03 21:14
财政部债务管理司设立 - 财政部新设债务管理司,司长为李大伟,副司长为曲富国、赵则永[1] - 债务管理司主要职责包括编制国债和地方政府债余额限额计划,承担政府内债发行、兑付等管理工作,并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1] - 债务管理司下设六个处室:综合处、中央债务处、地方债务一处、地方债务二处、发行兑付处、监测管理处[1]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 - 央行11月3日开展783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为1.40%[3] - 由于当日有3373亿元逆回购到期,央行实现单日净回笼资金2590亿元[3] - Shibor短端品种集体下行,其中隔夜品种下行0.5BP至1.316%,7天期下行2.7BPs至1.412%[3] 债务融资工具管理 - 交易商协会发布《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注册专家管理办法》,明确注册专家由投资者、承销商等机构代表组成,其中投资者代表占比不低于30%[4] - 南阳市加强企业债务风险防范化解,督促受帮扶企业承诺不转移资产、不逃废债务[6] 地方城投及企业发行动态 - 驻马店城建投拟发行不超过27亿元中期票据和不超过7亿元非公开公司债券,总规模34亿元[8][9] - 平煤股份完成发行10亿元科技创新债,利率2.82%,期限5年,主体信用评级为AAA[11] - 河南水利投资集团完成发行11亿元中期票据,利率1.88%,期限3年,主体信用评级为AAA[12] - 南阳市宛城区城投公司拟首次发行10亿元中小微企业支持债券,期限不超过5年,承销年化费率上限为2.5‰/年[13][14] - 驻马店城建投完成发行4.25亿元公司债,其中品种一发行3亿元利率2.30%,品种二发行1.25亿元利率2.81%[16] 债市主体股权变动 - 潍坊滨海投资发展公司拟吸收合并潍坊滨城建设集团,后者将解散[17] - 苏州吴中城投进行股权重组,无偿转出吴中文旅64.24%股权等资产,同时获转入吴中交投90.38%股权[18] 债市负面舆情 - 贵州贵平高速公路公司董事长陈永刚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19] - 昆明城投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涉及执行标的53.44万元[20] 机构市场观点 - 华泰固收认为明年债市投资面临艰巨考验,预计十年国债利率上限在2.0~2.1%,下限在1.6~1.7%[21][22] - 中信证券预计11月政府债发行约1.6万亿元,净融资约9千亿元,认为当前债券收益率上行风险有限[23]
稳步推进世界一流交易所建设
金融时报· 2025-10-21 10:04
文章核心观点 - 上海证券交易所“十四五”期间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挥市场功能、深化改革和构建市场生态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稳步推进世界一流交易所建设 [1] 服务新质生产力 - 沪市科技创新公司数量占比从32%提升至41%,市值占比从27%提升至32% [2] - 新上市公司中近七成为科技创新企业 [1][2] -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新能源产业公司数量较“十三五”接近翻番,其中集成电路企业140家,生物医药企业224家,高端制造和新能源企业各260家 [2] - 沪市公司研发投入从0.64万亿元升至1.07万亿元,增幅66%,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近四成 [2] - 科创板新增376家上市公司,包括37家未盈利企业、6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4家红筹企业和13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 [3] - 科创板公司累计形成专利12万项,研发强度中位数12.6% [2] 发挥资本市场功能 - 沪市股票首发融资额较“十三五”增长16% [4] - 债券市场发行总规模31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42%,产业债和ABS产品发行规模超10万亿元 [4] - REITs市场首发上市及扩募共55单,募集资金1405亿元,市场占比近七成 [4] - 科技创新债券累计发行1.51万亿元,惠及超400家科创企业;中小微企业支持债券发行规模超197亿元,为1800余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支持 [4] - 沪市披露资产重组996单、重大资产重组114单,同比分别增长20%、138% [5] - ETF产品规模从0.9万亿元增至4万亿元,累计增长近3.5倍 [5] - 上证综指年化波动率15.9%,较“十三五”下降2.8个百分点 [5] 深化改革与市场格局转变 - 沪市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3.8%、4.6% [6] - 累计公告分红金额7.32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51.2%,占全市场分红总额七成以上 [6] - 回购增持金额上限超3662亿元,较“十三五”增长150.4% [6] - 2024年沪市公司单独披露ESG相关报告的覆盖率达57.7%,较2020年提升22个百分点 [6] - 专业机构持有沪市A股流通市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7%,其中各类中长期资金持有市值增长55% [6] - 专业机构交易占比上升12个百分点,科技创新公司成交占比由34%提升至48% [6] - 沪港通累计成交99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275% [7] - 10家公司完成GDR发行,累计融资33.5亿美元;沪市跨境指数产品规模超3200亿元 [7] 强化监管与投资者保护 - 作出纪律处分近800单,三成以上为公开谴责等重型处分 [8] - “零容忍”打击财务造假或占用担保案件170余单,“强威慑”惩治违规减持行为50余单 [8] - 各类退市合计93家,其中强制退市70家,通过主动退市等多元化出清23家 [8] - 累计为市场主体减费让利约40亿元 [9] - 规则体系累计压降131件,同比减少近三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备查文件减少超50% [9] - 深入上市公司走访2000余家次 [9]
上交所发布“十四五”改革发展情况回顾
新华财经· 2025-10-18 10:26
文章核心观点 - 上交所“十四五”时期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挥市场功能、深化改革及强化投资者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市场规模、制度创新和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 [1][2][4][7][9] 市场地位与规模 - 上交所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场、全球最大交易所债券市场、亚洲第二大ETF市场,期权交易量稳居全球同类产品前列 [1] - 科创板成为全球第三大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地 [2] 服务新质生产力 - 沪市科技创新公司数量占比从32%升至41%,市值占比从27%升至32%,期间新上市公司中近7成为科技创新企业 [2] - 沪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新能源产业公司数量较“十三五”同比接近翻番,分别达140家、224家、260家和61家 [2] - 沪市公司研发投入从0.64万亿元升至1.07万亿元,增幅66%,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规模近4成 [2] - 科创板公司累计形成专利12万项,研发强度中位数12.6% [2] 制度创新与包容性 - 科创板新增上市公司376家,包括37家未盈利企业、6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4家红筹企业和13家适用第五套标准企业 [3] - 22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在上市后实现盈利,比例超4成 [3] - 20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中19家已有核心产品上市,16家营收超1亿元,其中4家营收超10亿元 [3] 直接融资与市场功能 - 沪市股票首发融资额较“十三五”增长16% [4] - 债券市场发行总规模31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42%,其中产业债、ABS产品发行规模超10万亿元 [4] - REITs市场首发上市及扩募达51单和4单,募集资金1405亿元,市场占比近7成 [4] - 科技创新债券累计发行1.51万亿元,惠及超400家科创企业 [4] - 中小微企业支持债券发行规模超197亿元,为1800余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支持 [4] - 沪市披露资产重组996单、重大资产重组114单,同比分别增长20%、138% [4] - 科创板2024年以来重大资产重组项目数量超过前五年的总和 [4] 指数化投资与市场生态 - 新编指数约3500条,ETF产品规模从0.9万亿元增至4万亿元,累计增长近3.5倍 [5] - 科创债ETF规模近1600亿元,推出覆盖中证500指数、科创50指数的ETF期权合约品种 [5] - 上证综指年化波动率15.9%,较“十三五”下降2.8个百分点 [5] 上市公司质量与责任 - 沪市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3.8%、4.6% [7] - 累计宣告分红金额7.32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51.2%,占全市场分红总额7成以上 [7] - 回购增持金额上限超3662亿元,较“十三五”增长150.4% [7] - 沪市公司2024年单独披露ESG相关报告的覆盖率达57.7%,较2020年提升22个百分点 [7] - 337家公司被纳入MSCI ESG评级,其中104家等级提升,评级全球领先公司数量同比增长62% [7] 市场结构与开放 - 专业机构持有沪市A股流通市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7%,其中各类中长期资金持有市值增长55% [7] - 专业机构交易占比上升12个百分点,科技创新公司成交占比由34%提升至48% [7] - 沪港通累计成交99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275% [8] - 10家公司完成全球存托凭证发行,累计融资33.5亿美元 [8] - 沪市跨境指数产品规模超3200亿元 [8] 投资者保护与监管 - 作出纪律处分近800单,其中3成以上为公开谴责等重型处分 [9] - “零容忍”打击财务造假或占用担保案件170余单,“强威慑”惩治违规减持行为50余单 [9] - 各类退市合计93家,其中强制退市70家、通过主动退市等多元化出清23家 [9] - 沪市年均股息率接近2.5% [9] - 制作音视频投教作品超3000件,组织营业部宣讲等活动近6000场,合作课程覆盖54所高校10万余名学生 [10] - 组织投资者“走进沪市上市公司”超1600场,实现年报业绩说明会全覆盖 [10] 服务优化与数字化转型 - 业务咨询量超15万次,举办“部门负责人接待日”等活动超300场 [11] - 累计减费让利约40亿元,规则体系累计压降131件,同比减少近3成 [11] -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备查文件同比减少超50%,深入上市公司走访2000余家次 [11] - 一网通办门户和移动端实现近500项业务线上集成,上市公司股东会网络投票“一键通”服务使投资者参与数量提高11倍 [11] - 交易服务问题解决率接近100% [11]
上交所“十四五”期间“起承转合” 稳步推进世界一流交易所建设
上海证券报· 2025-10-18 02:38
直接融资功能发挥 - 沪市股票首发融资额在"十四五"时期较"十三五"增长16% [1] - 债券市场发行总规模达31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42%,其中产业债和ABS产品发行规模超10万亿元 [1] - REITs市场募集资金1405亿元,占全市场近七成,首发上市及扩募共55单 [1] - 科技创新债券累计发行1.51万亿元,惠及超400家科创企业 [1] - 中小微企业支持债券发行规模超197亿元,为1800余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支持 [1] 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 - 沪市披露资产重组996单、重大资产重组114单,同比分别增长20%和138% [1] - 科创板2024年以来重大资产重组项目数量超过前五年的总和 [1] - 支持中国船舶吸并中国重工、国泰君安吸并海通证券等千亿级创新案例落地 [1] 中长期资金入市生态 - ETF产品规模从0.9万亿元增至4万亿元,累计增长近3.5倍 [2] - 新编指数约3500条,上证、中证多层次指数体系不断完善 [2] - 科创债ETF规模近1600亿元,推出覆盖中证500和科创50指数的ETF期权合约 [2] 上市公司质量提升 - 沪市公司近五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3.8%和4.6% [3] - 累计宣告分红金额7.32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51.2%,占全市场分红总额七成以上 [3] - 回购增持金额上限超3662亿元,较"十三五"增长150.4% [3] - 2024年沪市公司单独披露ESG相关报告的覆盖率达57.7%,较2020年提升22个百分点 [3] - 337家公司纳入MSCI ESG评级,其中104家等级提升,评级全球领先公司数量同比增长62% [3] 市场交易结构变化 - 专业机构持有沪市A股流通市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7%,其中各类中长期资金持有市值增长55% [3] - 专业机构交易占比上升12个百分点,科技创新公司成交占比由34%提升至48% [3]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 "十四五"时期沪港通累计成交99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275% [4] - 10家公司完成GDR发行,累计融资33.5亿美元 [4] - 沪市跨境指数产品规模超3200亿元,推动股票ETF纳入沪港通标的范围 [4] 市场监管与投资者保护 - 作出纪律处分近800单,其中三成以上为公开谴责等重型处分 [5] - "零容忍"打击财务造假或占用担保案件170余单,"强威慑"惩治违规减持行为50余单 [5] - 各类退市合计93家,其中强制退市70家,通过主动退市等多元化出清23家 [5][6] - "十四五"期间沪市年均股息率接近2.5%,推动上市公司一年多次分红 [6] - 组织投资者"走进沪市上市公司"超1600场,实现年报业绩说明会全覆盖 [6] 市场服务与效率提升 - 累计减费让利约40亿元,规则体系压降131件,同比减少近三成 [7] -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备查文件同比减少超50%,深入上市公司走访2000余家次 [7] - 一网通办门户和移动端实现近500项业务线上集成,投资者参与股东会网络投票数量提高11倍 [7]
上交所“十四五”成绩单出炉
证券时报· 2025-10-17 20:13
市场整体表现与韧性 - 上证综指年化波动率为15.9%,较“十三五”时期下降2.8个百分点 [1] - 沪市年均股息率接近2.5%,市场预期和投资者信心明显改善 [1] - 上交所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场、全球最大交易所债券市场、亚洲第二大ETF市场 [1]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沪市科技创新公司数量占比从32%提升至41%,市值占比从27%提升至32% [2] - “十四五”期间新上市公司中近七成为科技创新企业 [2] - 沪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新能源产业公司数量较“十三五”同比接近翻番,分别达到140家、224家、260家和61家 [2] - 沪市公司研发投入从0.64万亿元升至1.07万亿元,增幅达66%,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规模近四成 [2] - 科创板公司累计形成专利12万项,研发强度中位数为12.6% [2] 制度创新与市场包容性 - “十四五”时期科创板新增上市公司376家,其中包括37家未盈利企业、6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4家红筹企业和13家适用第五套标准的企业 [3] - 上市时未盈利企业中已有22家实现盈利,比例超过40% [3] - 20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中,19家已有核心产品上市,16家营收超1亿元,其中4家营收超10亿元 [3] 融资功能与市场发展 - “十四五”时期沪市股票首发融资额较“十三五”增长16% [4] - 债券市场发行总规模31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42%,其中产业债、ABS产品发行规模超10万亿元 [4] - REITs市场首发上市及扩募达51单和4单,募集资金1405亿元,市场占比近七成 [4] - 科技创新债券累计发行1.51万亿元,惠及超400家科创企业 [4] - 中小微企业支持债券发行规模超197亿元,为1800余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支持 [4] - “并购六条”发布后,沪市披露资产重组996单、重大资产重组114单,同比分别增长20%、138% [4] 投资生态与结构变化 - ETF产品规模从0.9万亿元增至4万亿元,累计增长近3.5倍 [5] - 新编指数约3500条,科创债ETF规模近1600亿元 [5] - 专业机构持有沪市A股流通市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7%,其中各类中长期资金持有市值增长55% [6] - 专业机构交易占比上升12个百分点,科技创新公司成交占比由34%提升至48% [6] - 沪市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3.8%、4.6% [6] - 累计宣告分红金额7.32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51.2%,占全市场分红总额七成以上 [6] 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 “十四五”时期沪港通累计成交99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275% [7] - 10家公司完成全球存托凭证发行,累计融资33.5亿美元 [7] - 沪市跨境指数产品规模超3200亿元 [7] 公司质量与监管 - “十四五”期间作出纪律处分近800单,其中三成以上为公开谴责等重型处分 [8] - “零容忍”打击财务造假或占用担保案件170余单,“强威慑”惩治违规减持行为50余单 [8] - 沪市各类退市合计93家,其中强制退市70家、通过主动退市等多元化出清23家 [8]
上交所“十四五”成绩单出炉
证券时报· 2025-10-17 20:11
市场表现与韧性 - 上证综指年化波动率为15.9%,较“十三五”时期下降2.8个百分点 [1] - 沪市年均股息率接近2.5%,市场预期和投资者信心明显改善 [1] - 上交所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场、全球最大交易所债券市场、亚洲第二大ETF市场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沪市新上市公司中近七成为科技创新企业 [3][5] - 科技创新公司数量占比从32%提升至41%,市值占比从27%提升至32% [5] -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新能源产业公司数量较“十三五”同比接近翻番,分别达到140家、224家、260家和61家 [5] - 沪市公司研发投入从0.64万亿元升至1.07万亿元,增幅达66%,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规模近四成 [6] - 科创板公司累计形成专利12万项,研发强度中位数为12.6% [6] 融资功能与市场发展 - “十四五”时期沪市股票首发融资额较“十三五”增长16% [7][8] - 债券市场发行总规模31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42%,其中产业债、ABS产品发行规模超10万亿元 [8] - REITs市场首发上市及扩募达51单和4单,募集资金1405亿元,市场占比近七成 [8] - 科技创新债券累计发行1.51万亿元,惠及超400家科创企业 [8] - 中小微企业支持债券发行规模超197亿元,为1800余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支持 [8] 投资生态与结构变化 - ETF产品规模从0.9万亿元增至4万亿元,累计增长近3.5倍 [9] - 科创债ETF规模近1600亿元,新编指数约3500条 [9] - 专业机构持有沪市A股流通市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7%,各类中长期资金持有市值增长55% [10][13] - 专业机构交易占比上升12个百分点,科技创新公司成交占比由34%提升至48% [13] 公司质量与股东回报 - 沪市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3.8%、4.6% [12] - 累计宣告分红金额7.32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51.2%,占全市场分红总额七成以上 [12] - 回购增持金额上限超3662亿元,较“十三五”增长150.4% [12] 制度创新与开放水平 - 科创板新增上市公司376家,其中37家未盈利企业、6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4家红筹企业、13家适用第五套标准 [6] - 22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在上市后实现盈利,比例超4成 [6] - 沪港通累计成交99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275% [13] - 10家公司完成全球存托凭证发行,累计融资33.5亿美元,沪市跨境指数产品规模超3200亿元 [13] 监管与市场秩序 - 作出纪律处分近800单,其中三成以上为公开谴责等重型处分 [15] - “零容忍”打击财务造假或占用担保案件170余单,“强威慑”惩治违规减持行为50余单 [15] - 沪市各类退市合计93家,其中强制退市70家、通过主动退市等多元化出清23家 [16]
“十四五”时期沪市股票首发融资额较“十三五”增长16%
证券日报网· 2025-10-17 20:04
直接融资功能发挥 - 沪市股票首发融资额在“十四五”时期较“十三五”时期增长16% [1] - 债券市场发行总规模达31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42%,其中产业债和ABS产品发行规模超过10万亿元 [1] - REITs市场首发上市及扩募共55单,募集资金1405亿元,市场占比近70% [1] - 科技创新债券累计发行1.51万亿元,惠及超过400家科创企业 [1] - 中小微企业支持债券发行规模超197亿元,为1800余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支持 [1] 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 - “并购六条”发布后,沪市披露资产重组996单、重大资产重组114单,同比分别增长20%和138% [2] - 科创板2024年以来重大资产重组项目数量超过前五年的总和 [2] - 支持了包括中国船舶吸并中国重工、国泰君安吸并海通证券等一批创新示范性、千亿级并购案例落地 [2] 长期资金入市与市场生态 - ETF产品规模从0.9万亿元增长至4万亿元,累计增长近3.5倍 [2] - 新编指数约3500条,上证、中证多层次指数体系不断完善 [2] - 科创债ETF规模近1600亿元,并推进了首批科创债ETF落地 [2] - 推出覆盖中证500指数、科创50指数的ETF期权合约品种 [2] - “十四五”时期上证综指年化波动率为15.9%,较“十三五”时期下降2.8个百分点 [2]
上交所“十四五”改革发展情况回顾:含“科”量不断提升 制度包容性显著增强
智通财经网· 2025-10-17 19:12
上交所市场地位与规模 - 上交所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场、全球最大交易所债券市场、亚洲第二大ETF市场,期权交易量稳居全球同类产品前列 [1][2] - 沪市公司近五年研发投入从0.64万亿元升至1.07万亿元,增幅达66%,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规模近四成 [3] - ETF产品规模从0.9万亿元增至4万亿元,累计增长近3.5倍 [5] 科技创新企业发展 - 沪市科技创新公司数量占比从32%升至41%,市值占比从27%升至32%,期间新上市公司中近七成为科技创新企业 [1][3] -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新能源等产业公司数量较“十三五”同比接近翻番,具体为140家集成电路企业、224家生物医药企业、260家高端制造企业、61家新能源企业 [1][3] - 科创板新增上市公司376家,其中37家未盈利企业、6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4家红筹企业、13家适用第五套标准,已有22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在上市后实现盈利,比例超四成 [3] 市场融资与功能发挥 - “十四五”时期,沪市股票首发融资额较“十三五”增长16%,债券市场发行总规模31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42% [4] - 科技创新债券累计发行1.51万亿元,惠及超400家科创企业,中小微企业支持债券发行规模超197亿元,为1800余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支持 [4] - REITs市场首发上市及扩募分别达51单和4单,募集资金1405亿元,市场占比近七成 [4] 市场结构与投资者生态 - 专业机构持有沪市A股流通市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7%,其中各类中长期资金持有市值增长55%,专业机构交易占比上升12个百分点 [6] - 科技创新公司成交占比由34%提升至48%,上证综指年化波动率15.9%,较“十三五”下降2.8个百分点 [5][6] - 沪港通累计成交99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275%,10家公司完成全球存托凭证发行,累计融资33.5亿美元 [6] 上市公司质量与回报 - 近五年沪市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3.8%、4.6%,累计宣告分红金额7.32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51.2%,占全市场分红总额七成以上 [6] - 回购增持金额上限超3662亿元,较“十三五”增长150.4%,沪市公司2024年单独披露ESG相关报告的覆盖率达57.7%,较2020年提升22个百分点 [6] - 337家公司被纳入MSCI ESG评级,其中104家在最新评级中等级提升,评级全球领先公司数量同比增长62% [6]
上交所:“十四五”时期沪市股票首发融资额较“十三五”增长16%
证券时报网· 2025-10-17 18:51
股票市场表现 - 沪市股票在“十四五”期间的首发融资额相比“十三五”时期增长16% [1] 债券市场发展 - 债券市场在“十四五”期间发行总规模达到31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42% [1] - 产业债和ABS产品发行规模合计超过10万亿元 [1] - 科技创新债券累计发行1.51万亿元,惠及超过400家科创企业 [1] - 中小微企业支持债券发行规模超过197亿元,为1800余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支持 [1] REITs市场建设 - REITs市场首发上市及扩募分别达到51单和4单,募集资金1405亿元 [1] - REITs市场募集资金规模占整体市场近七成,在盘活存量资产和扩大有效投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
金元证券研究所周晔:发挥金融中介担当 做好产业发展之匙
证券时报网· 2025-10-16 11:22
文章核心观点 - 证券公司在当前宏观背景下需积极应变,通过业务创新和产融结合,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以提升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成为启动新质生产力的金融引擎 [1][5] 把握政策预期与业务应变 - 证券公司应以“变”字为着力点,通过科技赋能创新和技术重塑业务场景,提供丰富的投融资产品 [2] - 公司需运用债、股等融资工具服务经济实体,承销绿色债券、中小微企业支持债券等,以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3] - 公司应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债券、REITs和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支持地方政府化债,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 [3] - 通过并购重组和投资者关系管理提升公司回报股东能力,在财富管理、投行、研究及资管职能上展现灵活性与预见能力 [3] 增强国内资本市场吸引力 - 增强市场吸引力的关键在于为客户打造良好投资体验,着力点是发展长期资本和“壮大耐心资本” [4] - 去年9月的一揽子金融政策及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设有效激励了投资者信心 [4] - 今年4月初,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券商资管、公募基金等金融主体启动回购增持,以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4] - 证券公司需引导市场理性预期,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A股从融资市向投资市转型 [4] - 通过拓展科创板、北交所业务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扩大高水平开放,便利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 [4] 产融结合与资本市场包容性 - 证券公司需为高投入、长周期、财务不确定性大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配套资本形成机制和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5] - 提升资本市场包容性涵盖布局未来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转型,并帮助合法合规但经营困难的企业纾困 [5] - 公司应发挥产融结合“枢纽”的投行核心能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衔接,健全无形资产估值定价体系 [5] - 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助力上市公司加强产业横向协同和纵向整合,协助化解地区金融风险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