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指数
icon
搜索文档
签署合作协议、达成合作意向超6000项 第三届链博会闭幕
中国青年报· 2025-07-21 07:47
创新是链博会的底色,也是链博会的生命力所在。在去年"6链1展区"的基础上,本届链博会新增"创新 链专区",吸引了14家企业、机构参展,其中既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权威机构,也有国家知识产 权局等国内主管部门。同时,本届链博会还首次设立了"链博首发站"新品发布专区,参展商首发、首 展、首秀152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比上届增长67%。 "创新力"更强的同时,本届链博会的"国际范"也更足。数据显示,第三届链博会吸引了超650家中外企 业和机构参展,涉及7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境外参展商占比达35%,其中欧美参展商达境外参展 商总数的55%。今年,美国参展商数量比上届增长15%,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占比超65%。 与其他展会相比,链博会不追求短期的现场交易成交额,更注重推动长期互利合作。李兴乾介绍,今年 创新优化了链博会指标评价体系,进一步突出帮助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找朋友、找伙伴、找解决方案、 找应用场景"。据统计,连同参展商带来的50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本届链博会的实际参展商达 1200家。展会期间,参展商与4.2万家上下游企业建立合作联系。 7月20日下午,为期5天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 ...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发布,我国增暖速率高于全球平均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17 17:07
气候变化趋势 - 气候系统变暖趋势持续 全球海洋变暖、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显著加速[1] - 2024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创1850年有记录以来最高值 亚洲区域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1.04℃[3] - 1961~2024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31℃ 2024年首次高出常年值1.0℃[3] 温室气体浓度 - 2023年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分别达420.0ppm、1934ppb和336.9ppb 均为历史最高[3] - 1990~2023年中国瓦里关站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 2023年达421.4ppm 略高于全球均值[3] 极端气候事件 - 1961~2024年中国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增多 台风平均强度波动增强[4] - 2024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创1961年以来新高 雨涝和高温风险突出[4] 海洋与冰川变化 - 1958~2024年全球海洋热含量显著增加 2024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较常年偏高0.39℃[5] - 1960~2024年全球冰川持续消融 2024年参照冰川物质平衡量达-1298毫米水当量[5] - 1979~2024年北极海冰范围每10年减少2.5%(3月)和13.9%(9月)[5] 生态响应 - 2000~2024年中国植被覆盖持续增加 2024年平均NDVI较2001~2020年增长8.2%[5] - 1963~2024年中国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 如北京玉兰展叶期每10年提前3.4天[6] ESG相关服务 - 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提供14项服务 包括资讯、报告、培训等[1][7] - 新浪财经发布多只ESG创新指数 成立中国ESG领导者组织论坛推动标准建立[7]
《全球生态文明转型发展报告2025》在贵州贵阳发布
中国新闻网· 2025-07-17 15:58
生态文明转型发展报告 - 报告《全球生态文明转型发展报告2025: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范式转换》在2025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发布,旨在为全球生态文明转型提供科学路径 [1] - 报告系统梳理联合国成立80年来转型发展进程、生态文明理念特征、全球零碳转型意义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践路径 [1] - 报告分为六章:历史演进脉络、范式表征解析、零碳能源变革、自然解决方案实践、全球生态治理视角、总结与展望 [1] - 报告重点分析生态文明发展范式下能源基础变革如何推动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实现增值自然发展 [2] -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咨询委员会中方召集人潘家华认为报告对推进全球生态文明整体转型具有重要价值 [2] -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陈莉评价报告提炼出前瞻性指导建议和实践经验 [2] - 北京工业大学专家认为报告为零碳转型和生态治理提供参考框架与实践支撑 [2] 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 - 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提供14项ESG服务,助力上市公司传播ESG理念并提升可持续发展表现 [1] - 该中心是业内首个中文ESG专业资讯和评级聚合平台,致力于推广ESG价值理念和企业实践 [3] - 新浪财经依托该中心发布多只ESG创新指数,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 [3] - 新浪财经成立中国ESG领导者组织论坛,推动建立适合中国特征的ESG评价标准体系 [3]
首设创新链专区 第三届链博会这些亮点值得关注
央视新闻· 2025-07-15 14:33
展会概况 - 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将于11月16日至20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举办 展台搭建等准备工作已全面完成 [1][3] - 展会设置六大链条展区:先进制造、绿色农业、数字科技、健康生活、智能汽车、清洁能源 以及供应链服务展区 [3] 参展情况 - 共有651家中外企业和机构参展 涉及7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 [5] - 参展企业中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占比超过65% 境外参展商占比达35% [5] - 美国参展商数量较上届增长15% [5] - 连同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 实际参展商将达到1200家 [5] - 170多家境外机构将组团来华观展洽谈 [5] 创新亮点 - 首次设置创新链专区 [6][8] - 首次举办"链博首发站"新品发布活动 [6][8] - 首次发布各链条和展区可视化产业图谱 [8] - 将展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实践成果 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进展 [10] 研究报告发布 - 将连续第三年发布《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 [10][12] - 创新首发全球供应链四大指数:促进指数、连接指数、创新指数、韧性指数 构成全球供应链指数矩阵 [12]
★证监会: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资本市场生态
证券时报· 2025-07-03 09:55
资本市场改革政策 - 证监会推出"1+6"深化科创板改革措施,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试点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等 [3] - 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 [1][3] - 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 [3] 研发投入与创新成果 - 2024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达1.88万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50%以上 [1] - 上市公司专利数量占全国总量1/3,私募基金参与投资了90%科创板/北交所公司及50%创业板公司 [1] - 科技企业在千亿市值A股公司中占比从10年前的12%提升至27%,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领域形成集聚效应 [1] 股债联动与融资创新 - 推动科创债发展,优化发行交易制度,加快推出科创债ETF及可交换债/可转债产品 [4] - 首批2只数据中心REITs获批注册,支持科技企业利用知识产权/数据资产开展证券化融资 [4] 长期资本培育 - 推动社保/保险/产业资本参与私募股权投资,优化基金份额转让及股票实物分配机制 [5] - 支持编制科技创新指数,开发科创主题公募基金产品 [5] - 拟在上海设立科技公司建设资产管理服务平台 [5] 上市公司质量提升 - 落实"并购六条"及重组管理办法,推动股份对价分期支付、简易审核程序等新举措 [5] - 研究完善股权激励实施程序,提升便利性 [5] 对外开放举措 - 优化QFII制度,拓展可交易期货期权品种至100个,研究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 [6] - 推动液化天然气期货期权上市,提升外资参与便利度 [6]
资本加速向“新”集聚 全面创新的资本市场生态正在形成
证券日报· 2025-06-26 00:43
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 -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聚焦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制度包容性适应性提升,推动"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 [1] - 截至6月25日,50家公司登陆A股,同比增长19.05%,募资371.25亿元,同比增长22.72%,其中49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1] - 监管部门通过发行上市、并购重组、债券融资改革等制度创新引导资本向前沿科技领域集聚 [1] 支持优质科创企业上市 - 证监会发布实施意见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全链条金融服务,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 [2] - 截至6月25日,80家企业上市申请获受理,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分别有14家、17家、49家 [2] - 科创板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创业板第三套标准也将启用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 [2][3] 未盈利企业IPO动态 - 6月24日上交所审议禾元生物IPO申请,拟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 [3] - 上交所受理的14家公司IPO申请中有3家未盈利企业拟科创板IPO [3] - 需加强对未盈利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实质审核,建立差异化信息披露体系和动态跟踪机制 [3] 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 - 截至6月25日,上市公司披露1833单并购重组,其中88单为重大资产重组,同比增长158.82% [5][6] - 电子设备、半导体、汽车等行业重大资产重组较多,上市公司收购未盈利资产、拟IPO资产频现 [6] - 证监会修改《重大重组办法》,建立重组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新设重组简易审核程序 [6] 科创债加速扩容 - 5月7日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公告发布,截至6月25日全市场累计发行科创债9609.48亿元 [8] - 自5月7日以来科创债发行5473.84亿元,同比增长547.04% [8] - 10家公募基金公司上报首批科创债ETF,未来将吸引更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重点领域 [8] REITs与新基建 - 证监会批复全国首批2只数据中心REITs注册,REITs资产范围拓展至新型基础设施领域 [8] - 未来将支持科技企业利用知识产权、数据资产等开展资产证券化、REITs融资 [9] - 建议扩大数据中心、算力网络等新基建REITs发行,探索"公募REITs+私募基金"分层投资模式 [9]
股债联动,引金融“活水”滋润科技创新
证券时报· 2025-06-25 08:53
政策支持与市场动态 - 证监会主席吴清强调强化股债联动服务科技创新,提出大力发展科创债、优化发行交易制度、支持编制科技创新指数及开发科创主题公募基金产品 [1] - 中国人民银行与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推动科创债发行快速推进 [3] -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指出政策精准破解科创企业融资痛点,科创债有望成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核心枢纽 [1] 科创债发行情况 - 5月7日至6月20日期间,223家发行主体发行300只科创债,总规模达5021亿元 [4] - 科创债发行特点包括规模大、认购热情高、利率低、主体多元,银行发行规模占比超四成(2275亿元),券商发行284亿元 [4] - 募集资金投向覆盖集成电路、智算中心、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银行资金用于科技贷款和投资科创债,券商资金用于科技创新投资和补充流动资金 [4] 科创债ETF进展 - 10家公募机构上报首批科创债ETF,包括易方达、南方、富国等基金公司 [6] - 科创债ETF风险较低、收益较稳,匹配社保基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需求,有望提升市场活跃度和降低发行利率 [6] - 科创债ETF填补"科技金融"债券基金空白,流动性优于普通债基,吸引更多资金参与科创债市场 [6] 未来发展方向 - 吴清提出推动完善科创债贴息、担保等配套机制,加快推出科创债ETF及股债结合产品 [8] - 清华大学田轩建议拓宽发行主体至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并出台实施细则加强监管 [8] - 中国银河证券章俊建议支持发行长期科创债,解决期限错配问题,匹配科技企业长周期融资需求 [8]
更大力度培育耐心资本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上海证券报· 2025-06-25 02:12
资本市场新政观察 - 当前科技创新正从点状突破向系统集成加快转变,需要完善资本形成机制,培育更多耐心资本参与[1] - 耐心资本是解决科技创新"资金缺口"和"周期错配"的关键,能提供跨周期资金保障并促进"科技—产业—金融"循环[1] - 私募基金作为最活跃的风险承担者,其长期资金属性适配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特征[1] 私募基金发展现状 -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资了90%科创板/北交所上市公司、超50%创业板公司,管理规模达20万亿元[2] - 截至2025年4月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近2万家,基金数量超14万只,其中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近1.2万家[2] - 需提升创投机构专业水平,强化一级/二级市场协同,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以吸引长期资本[2] 政策支持方向 - 证监会将推动社保/保险/产业资本参与私募股权投资,优化基金份额转让和股票分配等退出机制[2] - 支持编制更多科技创新指数(如已发布的13条科创指数),开发科创主题公募基金产品[3] - 科创板ETF已超50只,总规模2500亿元,覆盖芯片/AI/创新药等领域,吸引增量资金入市[3] 创新工具协同 - 科技创新指数通过动态调整机制筛选长期增长资产,为耐心资本提供价值锚[3] - 科创属性公募基金将分散资金转化为长期资本,与指数形成"资金引导-反哺创新"的良性循环[3] - 政策环境优化将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完善退出机制以加速培育耐心资本[4]
证监会放大招!科创板“U”标企业来了,五大看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9 20:45
科创板科创成长层 - 科创成长层将成为未盈利企业的聚集地,科创板存量、增量未盈利企业全部转移至科创板创新层 [1] - 股票简称后添加"U"作为统一标识 [2] - 调出条件新老划断:存量公司需上市后首次实现盈利,增量公司需满足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5000万元或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1亿元 [3] - 投资者要求更高,需签署专门风险揭示书才能投资新注册未盈利科技型企业 [4] - 企业信息披露要求更高,需在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中披露未盈利情况及相关风险 [5] - 督导机构责任更大,需就企业研发、盈余改善等有关风险发表意见 [6][7] 证监会四大类政策利好 - 类型一:通过科创债ETF等系列产品支持科技企业融资,包括加快推出科创债ETF、发展可交换债和可转债,支持科技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和数据资产开展资产证券化、REITs等融资 [10] - 类型二:推出培育壮大耐心资本、长期资本的系列措施,包括支持设立专门科技公司、编制更多科技创新指数、开发科创主题公募基金产品,推动基金份额转让业务试点转常规 [11] - 类型三: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资本市场生态,包括优化QFII制度、拓展QFII可交易期货期权品种至100个、研究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推动液化天然气期货期权等产品上市 [12][13] - 类型四:支持科技型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包括研究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程序、落实"并购六条"和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推动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和重组简易审核程序 [14]
证监会放大招!科创板“1+6”只是开始,四大类政策利好已在路上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9 16:47
政策类型一:全方位支持科技企业融资 - 加快推出科创债ETF,积极发展可交换债、可转债等股债结合产品 [3] - 支持科技企业利用知识产权、数据资产等新型资产开展资产证券化、REITs等融资,进一步盘活科技创新领域存量资产 [3] 政策类型二:培育壮大耐心资本、长期资本 - 支持在上海设立专门科技公司,建设新型资产管理服务平台 [3] - 支持编制更多科技创新指数、开发更多科创主题公募基金产品 [3] - 推动基金份额转让业务试点转常规,优化实物分配股票试点和"反向挂钩"等机制 [3] 政策类型三: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资本市场生态 - 加快落实2025年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一揽子重点举措,包括发布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制度优化方案,进一步优化准入管理、投资运作等安排 [4] - 将更多产品纳入外资交易范围,QFII可交易期货期权品种总数拓展到100个 [4] - 与中国人民银行共同研究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 [4] - 推动液化天然气期货期权等产品上市 [4] 政策类型四:支持科技型上市公司做优做强 - 研究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程序 [5] - 抓好"并购六条"和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落地 [5] - 推动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重组简易审核程序等新举措落实 [5] - 严惩违法输送利益以及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行为,严防"浑水摸鱼"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