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茶
搜索文档
无糖茶的苦,年轻人不想咽了
36氪· 2025-11-20 17:57
无糖茶市场增长放缓 - 无糖即饮茶销售额增速显著放缓,今年4-9月旺季同比增速分别为3.9%、7%、19.9%、19.5%、8.5%和6.3%,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2] - 无糖茶件均价持续上涨,从2023年的5.1元/件上涨至2025年的5.6元/件,在价格走高的情况下总销售额增速仍在放缓[2] - 无糖茶市场格局固化,农夫山泉和三得利组成的头部集团合计市场份额达87.3%,较去年同期上升6.4%,而第二梯队品牌份额从11.3%降至7.4%,第三梯队从5.1%收缩至3.4%[7] 无糖茶行业创新乏力与竞争加剧 - 无糖乌龙茶和茉莉花茶两大品类占据近七成市场份额,三得利和农夫山泉在乌龙茶赛道合计份额达86.3%,较去年同期上升5.6%[9] - 有糖茶新品数量远超无糖茶,今年3-4月无糖茶上市新品仅39和44个,而有糖茶高达186和138个,差距接近3-4倍[9] - 有糖茶领域涌现新爆款,如康师傅"冻冻茶"上线5天抖音GMV达1130万,今麦郎"大冰茶"上市一个月卖出超200万箱[10] 代糖产业链面临挑战 - 赤藓糖醇产业出现产能过剩,截至2023年5月底国内产能达38万吨/年,但全球总需求仅17.3万吨/年[2] - 三元生物前三季度总营收同比下滑7.54%至4.76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6.8%至6739.87万元[14] - 金禾实业主营安赛蜜和三氯蔗糖,前三季度总营收同比下跌12.35%至35.43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4.44%至3.91亿元[19] 消费观念转变驱动市场变化 - 无糖茶近七成高频消费者集中在18-30岁年龄段,年轻消费群体在压力下开始回归"放纵"的快乐,嗜甜天性及糖分刺激多巴胺分泌成为情绪抒发的途径[12] - 消费偏好迭代速度加快,网红单品生命周期短暂,品牌和供应商需保持灵活性以应对风口更迭[18]
白砂糖重回配料表
36氪· 2025-11-17 08:10
白砂糖在饮料行业的回归趋势 - 饮料旺季期间传统饮料企业推出含白砂糖的新品白砂糖重新回到配料表中[7][8][15] - 白砂糖回归的原因是消费端健康认知升级口感可控需求以及企业重塑产品共同促成[6][27] - 企业推出低糖减糖产品时白砂糖被重新使用例如元气森林冰茶注明每瓶少8块方糖康师傅低糖高纤冰红茶糖分直降50%[15][17] 代糖市场发展及变化 - 元气森林2018年推出无糖风味气泡水点燃无糖饮料市场代糖如赤藓糖醇三氯蔗糖替代白砂糖[9][11] - 赤藓糖醇厂商三元生物2021年赤藓糖醇产品收入15.67亿元同比增154%但2024年收入降至5.15亿元仅为2021年三分之一[12][13] - 代糖热度下降行业新增产能导致供需失衡白砂糖返场代糖不香了[13][15] 产品策略与口感健康平衡 - 饮料企业注重在好喝口感与健康控糖间找到平衡白砂糖能调配出色口感代糖体验不同[19][21] - 企业采用减糖少糖以及减少单份产品分量变相降低糖分摄入量[18][24] - 品牌如农夫山泉让茶等结合代糖与白砂糖平衡口感匹配年轻人群需求[22][27] 有糖茶饮料市场现状 - 有糖茶市场规模近900亿元但受减糖风潮冲击产品结构陈旧市场格局固化[31][32] - 有糖茶新品数量高于无糖茶2023年7月至2025年6月有糖茶上市新品数量是无糖茶近一倍2024年3-4月有糖茶新品SKU分别为238个和236个无糖茶为94个和76个[34][35] - 有糖茶市场由传统企业主导2025Q2康师傅市占率37.7%统一16.2%农夫山泉茶π15.8%销售额增速均超5%增量空间趋向低线市场[35] 行业整体趋势 - 无糖茶行业从高速增长转向质量发展2025年3-4月无糖茶新品SKU仅39个和44个有糖茶为186个和138个[30][35] - 现制茶饮及咖啡领域也推行糖分分级机制如霸王茶姬让控糖选择更清晰[25] - 在休闲户外聚餐等场景有糖茶依然热卖消费者不再一味追求无糖而是选择低糖与口味契合[26][27]
中泰证券软饮料三季报总结:收入增速放缓、需求韧性犹在 龙头优势进一步强化
智通财经· 2025-11-17 07:40
核心观点 - 饮料消费旺季结束,三季报平稳收官,龙头企业优势强化 [1] - 功能饮料及无糖茶等结构性成长赛道为优选方向 [1] - 行业原材料及包材成本红利预计延续,需关注企业竞争策略及新品进展 [1] 行情回顾 - 截至2025年11月12日,申万软饮料指数年初以来涨幅13.4%,相对上证指数/食品饮料指数超额收益分别为-5.9%/+16.2% [2] - 25年10月软饮料指数跌幅5%,单月表现弱于其他食饮子板块 [2] - 软饮料行业最新PE(TTM)为30倍,位于近三年50%分位数,三季度以来板块估值水平回落 [2] - 25年第三季度软饮料行业涨幅2.3%,其中业绩贡献4.1%,估值拖累1.9% [2] 行业层面 - 25年第三季度软饮料行业收入106.2亿元,同比增长14.4%,增速环比略有放缓但突显需求韧性 [3] - 25年第三季度软饮料行业归母净利润20.6亿元,同比增长36.6% [3] - 行业盈利能力提升,25年第三季度毛利率42.4%(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销售费用率14.5%(同比改善2.0个百分点),净利率19.5%(同比提升3.1个百分点) [3] - 分品类看,运动饮料实现销售额、销售件数、订单数量“三项齐增”,能量饮料需求同比小幅下降,中式养生水销售额维持正增长 [3] 公司层面:收入端 - 高增长企业:25年第三季度东鹏饮料收入同比增长30.4%,连续3个季度增速超30%;泉阳泉收入同比增长13% [4] - 环比改善企业:25年第三季度养元饮品/承德露露收入增速转正,分别同比增长11.9%/8.9% [4] - 经营承压企业:25年第三季度香飘飘收入同比降低14.5%,欢乐家收入同比降低25.5%,李子园收入同比降低8.5% [4] 公司层面:成本与费用端 - 主要原材料及包材价格持续下行但降幅减弱,铝锭价格略有提升 [5] - 25年第三季度承德露露毛利率44.7%(同比提升4.0个百分点),东鹏饮料毛利率45.2%(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香飘飘/李子园/欢乐家毛利率分别同比变动-2.4/-2.5/-1.9个百分点 [5] - 25年第三季度养元饮品/东鹏饮料/欢乐家/香飘飘销售费用率分别变动-6.0/-2.6/-0.8/-0.1个百分点,李子园/承德露露销售费用率分别变动+0.3/+4.8个百分点 [7] - 成本及费用综合影响下,25年第三季度东鹏饮料/养元饮品净利率分别提升1.8/10.6个百分点 [7] 核心价格跟踪 - 25年第三季度白砂糖价格同比高个位数下滑,苦杏仁价格低位运行 [8] - 主要包材PET、玻璃价格同比持续下行但跌幅收窄,瓦楞纸、铝锭价格同比略有上涨 [8]
国信证券:酒类渠道包袱加速去化 大众品品类表现分化
智通财经网· 2025-11-12 10:48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食品饮料行业呈现总量趋稳、结构分化的特征 [1] - 2025年前三季度行业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2.5%、+2.4%、-4.77%,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0.3%、-2.1%、-14.6% [1] - 第一季度在政策支持和春节假期带动下消费需求渐进复苏,第二季度受规范吃喝政策影响导致消费场景缺失和需求走弱 [1] 白酒板块 - 三季报业绩降幅扩大,渠道包袱加速去化,多数酒企进入调整周期 [2] - 板块进入左侧布局阶段,具备价位和区域话语权的优质公司有望获取更大增长空间 [2] - 推荐关注泸州老窖、山西汾酒、贵州茅台、迎驾贡酒,并建议关注五粮液、洋河股份、舍得酒业的改革节奏 [2] 大众品板块 - 受益于2024年上半年主动降库存减负以及第四季度以来宏观政策发力,2025年细分赛道龙头率先实现经营改善 [3] - 无糖茶、功能饮料、量贩零食、魔芋零食、泡卤零食等细分赛道维持高景气,相关公司收入增速领先 [3] - 零食板块2025年第三季度收入和业绩分别同比增长22.4%和8.6%,饮料龙头规模效应体现板块第三季度业绩增长28% [3] - 啤酒板块需求平淡但成本红利延续,非即饮渠道快速增长对销量提供支撑 [3]
中金2026年展望 | 食品饮料:复苏深化,聚焦高质量增长(要点版)
中金点睛· 2025-11-06 07:52
文章核心观点 - 食品饮料行业进入弱复苏强分化新常态,增长更依赖产品创新、渠道布局和人群扩圈,拥有强大品牌力、产品创新力、渠道掌控力及高效供应链的企业将实现高质量增长 [3] - 白酒行业报表有望在2026年出清改善,上半年或迎来拐点,建议优选基本面率先修复、长期空间大的龙头酒企,以及报表出清彻底、弹性大的次高端酒企 [4] - 大众食品行业需求低位企稳,质价比、健康与情绪价值消费趋势延续,龙头公司注重效率改善,预计2026年实现收入温和复苏与利润率提升 [4] 白酒行业 - 政策对政商务需求的负向冲击正边际弱化,宴席等大众需求偏刚性,在2025年低基数背景下,2026年白酒动销有望修复至同比转正,上半年行业开始梯次修复 [7] - 酒企战略重点从压货增长转为积极挖掘年轻化等新增量,渠道库存维持合理水平并缓步去化,报表从2025年二季度开始出清,预计2026年调整进入后半程,基本面或在上半年迎来拐点 [8] - 高端酒复苏确定性较强,受益于品牌消费刚性及商务活动增加;次高端报表调整早于行业,企业积极进行产品和渠道创新;地产酒经过库存去化后有望同步修复,组织机制优秀的龙头有望维持份额优势 [9] - 投资主线关注基本面稳健、份额提升的龙头,受益板块修复且分红保障高的标的,以及报表出清彻底有积极变化的弹性标的 [9] 大众食品行业 啤酒 - 2025年行业升级集中在6-10元价格带,但因餐饮景气度低等因素,平均售价增速疲软;龙头企业积极扩充品类寻找新增长曲线 [11] - 预计2026年吨成本同比基本持平,关键变量集中在企业提价及费用节约能力,多元化能力影响长期发展空间 [11] 休闲食品 - 2025年渠道分化明显,会员店、零食量贩等新兴渠道高速增长,电商增长放缓,传统渠道承压 [11] - 2026年线下渠道变革持续,硬折扣、即时零售、商超调改是大势所趋;健康化趋势下魔芋成为行业性大单品,仍处于良性竞争阶段 [11] 软饮料 - 受益于出行、行业创新、冰冻化投入,无糖茶、电解质水等子行业表现亮眼,传统含糖饮品承压;原材料价格下行利好利润率但加剧竞争 [12] - 预计2026年健康化、功能化仍是核心趋势,龙头公司产品推新能力和渠道掌控力形成壁垒,行业竞争有望缓和 [12] 乳制品 - 2025年需求疲弱,包装化液奶需求被现制茶饮/咖啡替代,原奶价格下行造成平均售价压力 [12] - 预计2026年行业温和复苏,龙头乳企保持渠道健康度,关注盈利改善,上游产能去化有望缓解原奶供大于求困境 [12] 调味品 - 2025年因餐饮需求疲软,B端承压,C端增长压力加大,行业增速未见明显提升 [13] - 2026年B端需政策刺激及外食率回升,C端关注头部公司产品升级;需警惕部分包材成本上行风险及大豆价格变化 [13]
无糖茶增速放缓,果子熟了寻找新爆款
北京商报· 2025-11-03 21:53
行业竞争态势转变 - 无糖茶市场热度下降,行业从增量竞争逐渐转换为存量竞争 [1] - 无糖茶市场整体增速放缓,从高速增长进入成熟阶段的自然调整,一二线城市市场趋近饱和,增长动能衰减 [8] - 行业从“拼低价”转向“拼价值”,各品牌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基本退场 [8] 市场销售数据表现 - 2025年饮料旺季(4-9月)无糖茶销售额同比增速明显放缓,多数月份增速不及2024年同期的二分之一,4月增速甚至不及去年的十分之一 [7] - 无糖茶件均价呈现上涨趋势,从2023年旺季的5.1元/pcs上涨至2025年旺季的5.6元/pcs [7] - 无糖茶百毫升均价整体呈现阶梯下降,但2024-2025年旺季的下降幅度已明显收窄 [7] 品牌推新与产品策略 - 新锐品牌果子熟了推出果蔬汁精酿啤酒新品,总果汁添加量≥50%,酒精度≥2.5%,并与7-ELEVEN合作在华北地区门店售卖 [4][5] - 行业头部品牌如农夫山泉、三得利在2024年相继推出咖啡、养生水等新品,三得利推出近10款新品包括清香乌龙、龙井茉莉花茶等 [6] - 果子熟了采用多品类、多品牌战略,旗下涵盖无糖茶、电解质水、维生素饮料等,2024年上半年其无糖茶在国内市场份额达到第三位 [6] 消费者需求变化与机遇 - 消费者需求发生分化,更愿意为大规格、高品质产品买单,对特色茶种的需求增加 [8] - 即饮茶市场正向3000亿元规模迈进,茶作为“超级水替”与“超级饮料替”迎来发展机遇 [7] - 夏季气温波动、消费偏好转向其他健康饮品如电解质水或功能性饮料,分流了部分无糖茶需求 [8]
数读「无糖茶」:潮涌之后,谁留下?谁离开?
36氪· 2025-10-27 18:27
无糖茶市场整体趋势 - 2025年饮料旺季(4-9月)无糖即饮茶销售额同比增速显著放缓,各月增速均低于2024年同期水平,其中4月、5月、8月、9月的同比增速不及去年的一半,4月增速甚至不及去年的十分之一[2][4] - 价格水平呈现积极变化,件均价从2023年旺季的5.1元/件上涨至2025年旺季的5.6元/件,反映出消费者倾向于购买更大规格、更高品质的产品[6] - 百毫升均价在2023至2025年旺季整体呈阶梯下降,但2024-2025年旺季的下降幅度已明显收窄,表明激烈的价格战正在减弱,行业竞争回归理性[6] 茶种市场份额与价格动态 - 茉莉茶种在无糖茶类目中占比第一且保持稳定,乌龙茶排名第二,普洱和绿茶分列第三、第五位,占比基本稳定[8] - 主流茶种的件均价在2025年旺季均高于2024年,其中乌龙和绿茶的件均价增长显著,至9月时乌龙件均价已与茉莉持平,略低于普洱但显著高于绿茶[10] - 类目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品牌需通过提升产品品质和明确市场定位来满足消费者需求[10] 市场竞争格局与参与者表现 - 老牌无糖茶集团(农夫山泉、三得利)市场份额在2025年旺季进一步提升,继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11][14] - 综合性饮料集团(康师傅、统一、娃哈哈、可口可乐、维他)和无糖茶挑战者(果子熟了、茶小开、东鹏)的市场份额在2025年旺季均出现缩减,挑战者在8、9月的合计市场份额仅剩3.4%[14][16] - 前十大集团的市场份额之和在2025年旺季平均超过95%,类目集中度极高,新进入者的竞争空间非常有限[14] 渠道与价格策略分析 - 在便利店业态中,老牌无糖茶集团的市场份额增幅超过6%,而挑战者份额从4月的5.6%下滑至9月的3.6%[15][18] - 老牌无糖茶集团的件均价逐年上涨且保持高位,综合性饮料集团件均价虽逐年上升但始终低于5元,挑战者件均价在2025年旺季回调至接近老牌水平[20] - 挑战者的百毫升均价自2023年旺季至2025年旺季下降近20%,而老牌无糖茶集团百毫升均价整体平稳,在2025年旺季与挑战者基本持平[22] 乌龙茶种细分市场深度观察 - 在乌龙茶种中,老牌无糖茶集团市场份额超过85%且非常稳定,综合性饮料集团份额从2024年旺季的5%以上萎缩至2025年旺季的约2%[26][28] - 单一乌龙产品在乌龙茶种销售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百毫升均价变化与无糖茶整体趋势高度正相关;复合乌龙占比缓慢下行,其百毫升均价从2024至2025年旺季有明显下滑[29][31][33] - 在单一乌龙市场,老牌集团份额峰值超过95%,挑战者份额不足1%;但在复合乌龙市场,挑战者份额从2024年旺季的近50%增长至2025年旺季的接近60%[35][37][38] 领先品牌产品矩阵与战略 - 三得利通过18个SKU构建了完整的单一乌龙产品矩阵,覆盖从349ml到1.8L的规格以及从淡到浓的风味,并通过组合装满足不同消费场景和提升性价比[39][40] - 在复合乌龙方向,三得利围绕茉莉、橘皮、桂花三种口味进行“乌龙+”挖掘,形成了基于小、中、大规格的完整产品矩阵,强化品牌在乌龙茶领域的专家心智[41][42] - 品牌通过矩阵化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并在品类红利期过后,依靠产品力和品牌力赢得消费者长期信任,实现历久弥新[43]
整个社会都在喊没钱了,为什么这些公司反而年赚百亿?
创业家· 2025-10-26 18:16
文章核心观点 - 低欲望社会背景下消费分级和需求迁移创造新的商业机遇 [4][5] - 日本"失落30年"期间八个反周期行业实现强劲增长 [3] - 中国消费市场可借鉴日本经验在低增长环境中寻找突破点 [46][51] 二手经济 - 日本二手奢侈品市场以大黑屋为代表收入暴涨 [6] - 中国二手平台红布林、胖虎业务大幅增长 [7] - 闲鱼日活突破1亿用户转转GMV大幅飙升 [9] - 二手奢侈品成为买不起新品消费者的替代选择 [8] 宠物经济 - 日本Inaba凭借猫粮业务成功上市 [13] - 中国乖宝(中宠)股价表现强劲 [13] - 诚实一口、凯锐思等宠物品牌销量持续攀升 [14] - 新瑞鹏宠物医院和泰淘气益生菌等宠物医疗服务需求大增 [15] 成人护理 - 日本尤妮佳依靠纸尿裤业务实现业绩翻身 [16] - 日本成人纸尿裤市场规模突破100亿美元 [17] - 中国可靠等成人护理品牌具备巨大发展潜力 [18] 健康食品饮料 - 日本三得利无糖茶、三得利啤酒等健康饮品快速崛起 [20] - 中国东方树叶无糖茶、简醇无糖酸奶等品类后疫情时代增长显著 [20] - 东鹏特饮、外星人电解质水等功能饮料需求旺盛 [20] 颜值经济 - 锦波生物凭借薇旖美胶原蛋白产品市值突破400亿元 [24] - Ulike脱毛仪和极萌美容仪年销量超过百亿元 [25] - 家庭美容仪器成为医美替代方案需求旺盛 [26] 户外解压 - 日本Snow Peak露营装备公司靠帐篷年赚50亿元 [29] - WORKMAN品牌获得户外市场增长红利 [30] - 中国凯乐石、骆驼等户外品牌销量高速攀升 [31] 情绪经济 - Labubu潮玩爆火名创优品业绩飙升 [34] - Rio低度酒开创微醺消费新场景 [35] - 消费者愿意为情感满足支付高额费用 [37] 懒人经济 - 安井、三全等速冻食品品牌稳健增长 [42] - 石头、科沃斯等智能家电通过AI技术解放双手 [42] - 社会进入低欲望周期后省时比省钱更具商业价值 [44] 日本企业经营策略 - 7-11通过OFC区域督导为加盟商提供数据化运营支持 [52] - 神户物产业务超市近50%商品为自有品牌供应链效率极高 [52] - WORKMAN聚焦蓝领工装需求填补市场空白 [53] - 龟甲万每年收集10万份反馈研发场景适配产品 [53] - 花王维持高研发投入占比通过技术矩阵运营创收 [54] - 三得利威士忌调和师每日品尝200种原酒把控品质 [55]
行业周报:白酒动销承压分化,饮料零食凸显韧性-20251012
开源证券· 2025-10-12 16:45
投资评级与核心观点 - 报告对食品饮料行业的投资评级为“看好”,并予以维持 [1] - 报告核心观点为:双节期间白酒动销整体下滑,但新消费品类保持成长性 [3] 市场表现总结 - 2025年10月9日至10月10日,食品饮料指数下跌0.2%,在一级子行业中排名第15位,跑赢沪深300指数约0.4个百分点 [3][11][13] - 子行业表现分化,软饮料(+4.9%)、乳品(+1.8%)、保健品(+1.3%)涨幅领先 [3][11][13] - 个股方面,庄园牧场、养元饮品、光明肉业涨幅居前;欢乐家、日辰股份、古井贡酒跌幅较大 [11][13] 白酒板块分析 - 2025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白酒市场整体动销估算下滑约20% [3][11] - 市场呈现场景分化:宴席场景成为核心支撑,高性价比产品与地产酒表现突出;大众消费场景次之;商务场景受环境影响拖累最明显 [3][11] - 价格带呈现“两头强、中间弱”特征:以茅台为首的高端酒与高性价比地产酒表现最优,次高端酒整体承压,仅山西汾酒保持平稳 [3][11] - 白酒库存虽处高位,但因酒企减少压货力度,库存环比略有改善;批价节前稳定,预计节后可能小幅回落但可控 [3][11] - 报告认为白酒板块已接近左侧布局区间,可逐步配置,优先关注业绩出清或底部确认的标的,如贵州茅台、泸州老窖、山西汾酒、舍得酒业 [3][11] 大众品板块分析 - 双节期间大众品板块表现显著优于白酒,因其贴近日常刚性消费,抗风险能力更强 [3][12] - 饮料板块稳健增长源于需求刚性及龙头企业的策略聚焦,功能型饮品(如电解质水、无糖茶)精准匹配假期出行、健康等需求 [3][12] - 休闲零食板块增长与消费行为变化深度绑定,散装、小包装零食适配旅游等即时消费场景,社区店、电商等渠道增速显著 [3][12] - 建议从新渠道、新品类、新市场等成长性角度布局,重点关注卫龙美味、西麦食品、盐津铺子、百润股份等 [3][12] 上游原料价格数据 - 2025年9月30日全脂奶粉中标价同比上涨6.1%,环比下降0.4% [10][17] - 2025年10月3日国内生鲜乳价格同比下降3.2%,环比持平 [10][17] - 2025年10月11日猪肉价格同比下降24.1%,生猪出栏价格同比下降37.4% [10][23] - 2025年8月进口大麦价格同比上涨4.2%,但进口数量同比下降45.2% [10][32] - 2025年10月11日大豆现货价同比下降6.5%,柳糖价格同比下降10.3% [10][36][38] 行业动态与重点公司 - 抖音酒水品类2025年9月销售额环比增长58%,同比增长41%,茅台市场份额达18.64% [42] - 汾酒在全球首发“清香25”新品;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预计可采收酿酒葡萄13万吨 [42][43] - 推荐组合包括贵州茅台、山西汾酒、西麦食品、卫龙美味、百润股份,并分别阐述了各公司的投资逻辑 [4]
“要表、要PPT、要业绩”,总部对区域越管越乱,盯的越严、销量越差
36氪· 2025-10-10 18:30
核心观点 - 快消品行业存在“一管就乱”的现象,即公司对某产品进行高强度管理和资源倾斜时,其销量反而不理想,而当公司降低关注度后,产品销量却出现显著增长 [1][2] - 这种现象源于总部过度管理导致终端业务员执行动作变形,以及总部与区域之间存在的信任缺失和管理脱节 [4][8][10] - 理想的管理模式需要在总部战略指导和区域自主权之间取得平衡,避免过度考核和内耗 [13] 产品管理悖论 - 老吴公司的冰红茶和电解质饮料在被作为重点狠抓时,公司压了很多货但销量不理想,而在公司降低关注、转向无糖茶等新赛道后,原有产品反而实现双位数增长 [2] - 老张公司的红烧和老坛口味速食产品在增加10-15个点的费用投入后,销量增长未能匹配投入,今年降低投入后产品却悄悄增长7-8个点,而今年整个方便面行业增长很低 [2] 过度管理的负面影响 - 总部为抓重点产品会设置大量考核项目,并与员工收入挂钩,导致区域业务员为应对考核而增加终端动作,如将产品排面从3-4个增至6-7个,改变陈列方式,补全漏点跳点等,最终使执行动作完全变形 [4] - 总部因投入费用增加(如增加15%的费用)会要求产生更高回报(如20%以上的销售额),并实施时时跟踪(周进度、月进度、表格、PPT),给业务员造成过大压力 [5] - 过高的考核目标如同让员工“天天跳着去摘果子”,可能导致员工放弃努力,使得“重点”项目反而搞不成,员工工资可能比以往更低 [5][7] 管理放松后增长的原因 - 案例中的产品(如冰红茶、电解质饮料、红烧牛肉面、老坛酸菜面)本身有很强的市场基础,终端业务人员七八年没怎么变化,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市场经验,知道如何卖货 [8][10] - 当公司重点考核其他项目、管理放松时,业务员能依靠经验在市场环境异动时抓住机会,使老产品产生新增长 [10] - 部分总部管理者脱离前线太久,陷入无意义的内卷,为考核而考核,为忙而忙,导致基层业务员成为内卷的耗材 [10][11] 理想的管理模式 - 公司管理应避免极端,既不能过度管理导致“一管就乱”,也不能完全放任导致“下面更散” [3][13] - 总部应给出大方向,但考核不宜过多,表格和数字反馈不宜过急,需给予区域一定的自主权 [13] - 在区域未能意识到的关键趋势(如电商平台、零食折扣等)上,总部应强势插手,不能逆势做市场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