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胺

搜索文档
研报掘金丨中银证券:首予隆华新材“买入”评级,聚醚产品优势产能的持续放量
格隆汇APP· 2025-08-12 14:02
公司业务与产能 - 隆华新材是聚醚行业优质标的 产销量快速增长[1] - 公司现有聚醚产能97万吨/年 另有33万吨/年聚醚项目在建 产能规模位居行业前列[1] - POP产品获评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1] 新产品布局 - 聚醚胺和聚酰胺产品逐步进入产能释放期[1] - 看好公司聚醚产品优势产能的持续放量[1] - 新材料业务具有广阔发展前景[1] 财务表现 - 2019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CAGR为22.65%[1] - 2019年至2024年归母净利润CAGR为12.93%[1] - 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09亿元 同比增长11.52%[1] - 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5712.47万元 同比增长19.52%[1]
中广核技:3月25日俊尔公司位于中山的年产3万吨改性高分子材料正式投产
证券日报网· 2025-08-04 18:13
公司产能扩张 - 俊尔公司年产3万吨改性高分子材料项目于3月25日正式投产 [1] - 主要产品包括聚酰胺、聚烯烃和聚酯等改性高分子材料 [1] 产品应用领域 - 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子电器、汽车和新能源等行业 [1]
重庆大学王丹教授:聚酰胺材料单体的生物制造与绿色低碳材料应用
DT新材料· 2025-07-19 20:05
聚酰胺行业概况 - 人工合成聚酰胺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输油管道、电子电器、运动器材及医疗等行业,全球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1]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聚酰胺材料消费市场,年需求量达数百万吨 [1] - 聚酰胺6(PA6/尼龙6)和聚酰胺66(PA66/尼龙66)产量最大,占聚酰胺总产量的90%以上 [1] - 生物基聚酰胺产品如PA1010、PA11、PA610、PA410等逐渐受到关注 [1] 聚酰胺合成技术 - 聚酰胺合成依赖于特定单体如内酰胺、二元酸、二元胺及ω-氨基酸等,其多样性赋予聚酰胺丰富品类和特性 [1] - 化学法生产核心单体存在条件苛刻、反应效率低等挑战,合成生物技术开发二元酸、二元胺等单体成为产业关注焦点 [1] 重庆大学王丹教授团队研究 - 团队长期致力于聚酰胺关键单体的生物合成开发,如戊二胺、δ-戊内酰胺与5-氨基戊酸等 [2] - 多项生物基单体开发技术与烟台万华化学、广东金发科技、重庆万凯新材料、中石油等单位合作 [2] - 团队科技成果包括生物基化学品和材料、L-哌啶甲酸等,将在SynBioCon 2025大会展示与对接 [3] SynBioCon 2025大会 - 大会将于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智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和美妆原料五大方向 [9] - 绿色化工与新材料论坛将探索可替代石油化工关键原材料如二元酸/醇、二元胺、精细化学品等的开发与产业化合作 [9] - 王丹教授将出席大会并分享《聚酰胺材料单体的生物制造与绿色低碳材料应用》主题演讲 [3]
重庆大学王丹教授:聚酰胺材料单体的生物制造与绿色低碳材料应用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7-16 21:18
聚酰胺行业概况 - 全球聚酰胺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输油管道、电子电器、运动器材及医疗等行业 [1]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聚酰胺消费市场,年需求量达数百万吨 [1] - PA6和PA66是主要品种,占聚酰胺总产量的90%以上 [1] - 生物基聚酰胺产品如PA1010、PA11、PA610、PA410等逐渐受到关注 [1] 聚酰胺单体生产技术 - 化学法生产核心单体存在条件苛刻、反应效率低等挑战 [2] - 合成生物技术成为产业关注焦点,可用于开发二元酸、二元胺等核心单体 [2] - 重庆大学王丹教授团队专注于聚酰胺关键单体的生物合成开发,包括戊二胺、δ-戊内酰胺与5-氨基戊酸等 [2] - 团队与万华化学、金发科技、万凯新材料、中石油等企业开展合作 [2] 行业活动与交流 - 第四届合成生物绿色生物制造大会将于2025年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 [3][7] - 大会将聚焦AI+生物智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和美妆原料五大方向 [7] - 绿色化工与新材料论坛将探讨可替代石油化工关键原材料的开发与产业化合作 [8] - 王丹教授将在大会分享《聚酰胺材料单体的生物制造与绿色低碳材料应用》主题演讲 [3] - 王丹教授团队的多项科技成果将在大会展示,包括生物基化学品和材料、L-哌啶甲酸等项目 [4] 技术突破 - 重庆大学王丹团队开发出生物合成1,5-戊二胺的新策略,产量达211 g/L [7] - 团队在L-哌啶甲酸的生物合成方面取得创新成果 [7] - 生物制造技术正瞄准大宗化学品和精细化学品领域,引领化工产业变革 [7]
德国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把化工搬到中国
搜狐财经· 2025-05-05 09:19
德国化工业历史地位 - 20多年前德国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贸易国 [1] - 德国是欧洲化学工业的引擎,尽管面临高成本压力和东欧竞争 [1] - 1998年亚洲和南美经济风暴导致德国化工业出口大幅萎缩,美国和欧盟需求下滑,但中国进口量持续攀升 [1] - 德国化工三巨头拜耳、巴斯夫和德固赛转向中国进行大规模投资 [1] 巴斯夫公司发展历程 - 巴斯夫是全球化学产业巨头,拥有10万员工,工厂分布在38个国家,客户网络覆盖170多个国家 [3] - 1865年创立,最初生产染料,1871年研制出红色茜素染料,成为合成染料领域领导者 [3] - 20世纪初探索氮的奥秘,开启人工合成氮肥料新篇章,推动农业化学进步 [5] - 二战期间成为德军主要供应商,工厂遭受652次空袭几乎被摧毁 [5] - 战后重建并在1950年代塑料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出尼龙、聚酰胺和Styroper泡沫材料 [8] - 1960年代开始全球化布局,在巴西、法国、印度、日本、美国等地设厂 [10] 巴斯夫在华投资布局 - 2004-2005年投资26亿美元与中国石油化工在南京建设一体化基地,年产170万吨化学品 [13] - 在上海漕泾设立合资企业生产聚氨酯原材料MDI [13] - 2020年在南京创建数字化中心,增强中国数字化实力 [13] - 2021年在上海浦东启动国内首个企业级储能项目,建设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电站,年减碳2595吨 [15] - 2022年与中国化学工程合作,在广东湛江推进一体化基地建设,总投资100亿欧元 [15][17] - 湛江基地将成为巴斯夫全球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仅次于德国路德维希港和比利时安特卫普 [17] 俄乌冲突影响 - 2022年巴斯夫净亏损13.76亿欧元,主要由于俄乌冲突导致俄罗斯业务中断 [21] - 巴斯夫在俄罗斯的子公司被"归为国有",北溪天然气管道股份和合资企业受影响 [23] - 欧洲工厂能源成本激增22亿欧元,尽管销售收入增长12%至219亿欧元,税前利润减少5亿欧元 [24] - 德国55%天然气依赖俄罗斯,化工和医药行业消耗全国25%天然气 [28] - 巴斯夫计划2024年在欧洲削减5亿欧元成本,德国路德维希港工厂将大幅裁员 [30] 中国化工产业崛起 - 德国化工产业转移为中国带来新活力,引入德国专家和经验 [32] - 山东寿光市与德国化工专家合作,建设中德化工园 [32] - 2014年起中国化工新品研发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化工产品出口国 [35] - 2013年中国已超越德国成为全球化工研究第三大阵地 [35] - 预计到2030年中国化工和医药研发投入将占全球近15%,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