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聚酰胺
icon
搜索文档
重庆大学王丹教授:聚酰胺材料单体的生物制造与绿色低碳材料应用
人工合成的聚酰胺作为一类重要的工业材料,在汽车制造、输油管道、电子电器、运动器材及医疗等行业具有广泛应用,全球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人 民币。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聚酰胺材料消费市场,年需求量达数百万吨。 聚酰胺品种繁多,其中 聚酰胺6(PA6/尼龙6)、聚酰胺66(PA66/尼龙66) 产量最大,约占其产量的90%以上。聚酰胺的合成之旅始于一系列特定 的 单体 ,它们是构成聚酰胺长链分子的基础。合成聚酰胺的单体包括内酰胺、二元酸、二元胺及其它ω-氨基酸等,其种类和组合方式的多样性,赋予 了聚酰胺丰富的品类和特性。 目前,市场上已有多种 生物基聚酰胺 产品,如PA1010、PA11、PA610、PA410等,随着生物技术和相关新技术的发展,全球对生物基聚酰胺的兴 趣持续上升。 然而,化学法生产相关核心单体均存在条件苛刻、反应效率低等挑战。以 合成生物技术 开发二元酸、二元胺等核心化学单体备受产业关注。 重庆大学王丹教授 团队长期致力于 聚酰胺关键单体的生物合成开发 ,如 戊二 胺、δ-戊内酰胺与5-氨基戊酸 等等。值得关注的是,团队多项生物基 单体开发技术与 烟台万华化学,广东金发科技,重庆万凯新材料、中石油 ...
产业观察:【新材料产业周报】阿科玛PA11再扩产提升产能至原来的三倍,清协华和完成数千万Pre~A轮融资-20250716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7-16 16:43
【新材料产业周报】阿科玛 PA11 再扩产提升产能至原 来的三倍,清协华和完成数千万 Pre-A 轮融资 摘要: Q 产业发展动态: 阿科玛 PA11 再扩产。7月9日,阿科玛宣布将在新加坡新建 Rilsan® Clear 透明聚酰胺(PA11)生产单元,投资约 2000万美元,预计 2026 年第一季度投产。此次扩产将使其全球相关产能提升至原来的3倍, 以满足眼镜、消费电子、医疗设备和家用电器等行业对可持续高性能 透明材料的需求。(来源:化工新材料公众号) 巴斯夫披露 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7月11日,巴斯夫发布了 2025 年第二季度的业绩,销售额为 157.7 亿欧元,同比下降2.1%,主要是 因为所有业务部门均受到负面货币效应以及价格下跌的影响,尤其是 化学品业务部门。2025年二季度,不计特殊项目的息税折旧推销前 利润(EBITDA)为 17.7 亿欧元,同比下降9.7%;息税前利润(EBIT) 钟浩(分析师) 登记编号 肖洁(分析师) 登记编号 鲍雁手(分析师) 为 4.9 亿欧元,同比下降 5.8%;净收入为 0.8 亿欧元,同比下降 81.4% (2024年同期为4.3 亿欧元)。由于宏观经 ...
阿科玛,再扩产!
DT新材料· 2025-07-10 22:15
阿科玛新加坡扩产计划 - 公司将在新加坡新建Rilsan® Clear透明聚酰胺生产装置,投资2000万美元,预计2026年Q1投产 [2] - 新装置将使全球Rilsan® Clear产能提升三倍,应对市场对可持续高性能透明材料的需求增长 [3] - 新加坡基地是亚太核心特种聚酰胺生产基地,此前已通过3亿欧元投资将PA11产能提升50% [3] 透明尼龙技术特性 - 透光率达90%,高于PC且接近PMMA,兼具热稳定性、冲击韧性、电绝缘性等优势 [4] - 生产工艺分物理法(添加成核剂形成微晶结构)和化学法(引入侧链单体破坏分子规整性) [5] - 关键挑战在于平衡透明度与机械强度/耐热性,且依赖昂贵进口单体(如脂环族二胺) [5] 透明尼龙分类及市场 - 脂肪族透明尼龙代表产品包括PACM12、PA6/66等;半芳香族(如PA6T/6I)为市场主流 [6][7] - 芳香族透明尼龙耐热性优异但未工业化,因高熔点对设备要求苛刻 [8] - 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244.5亿美元,预计2033年达348.6亿美元(CAGR 4.02%) [9] 行业竞争格局 - 国际巨头主导高端市场(赢创、阿科玛、巴斯夫等),国内企业产品种类单一且性能待提升 [9] - 应用案例包括赢创TROGAMID®用于霞飞诺眼镜片,巴斯夫Ultramid®用于汽车背光元件 [9] - 湖北奥盛拟投资6000万元建设1.5万吨/年透明尼龙产能,显示国内扩产动向 [10] 产业链活动 - 高分子产业年会涵盖政策、AI赋能、供应链等议题,设七大论坛及"新塑奖"评选 [12][13][14] - 论坛聚焦新能源材料、航空航天、5G/6G应用等方向,推动技术转化与终端对接 [14]
上饶银行:金融引擎驱动科技创新,赋能 有色金属产业“智造跃迁”
和讯网· 2025-07-08 11:39
政策支持与战略定位 - 江西省将有色金属产业定位为"万亿级产业" 要求通过技术改造 数字赋能 低碳转型实现升级发展 [2] - 上饶银行紧扣省委省政府部署 以"金融活水润民企春风行动"和"金融活水育新能谷雨行动"为抓手 聚焦科技金融 [1] 金融产品创新案例 - 为红旗集团江西铜业发放1000万元"绿碳铜益贷" 引入碳排放数据挂钩机制 动态调整利率 推动企业绿色转型 [2] - 为江西群鑫强磁新材料提供500万元"惠企贷" 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 解决轻资产企业抵押物不足问题 [3] - 为江西屹鑫新材料发放200万元"科贷通"贷款 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流动资金需求 [4] 产业升级技术突破 - 红旗集团江西铜业研发240级芳香族聚酰亚胺特微细漆包圆铜线并量产 推动铜基新材料产业链高端化 [2] - 江西群鑫强磁新材料拥有28项专利 资金用于稀土废料回收技术研发 巩固国内稀土循环利用领先地位 [3] 综合金融服务成效 - 上饶银行累计为1000余户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超63亿元 其中支持有色金属产业链达42亿元 [4] - 深化与上饶经开区 弋阳新材料产业园等四大产业基地合作 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 [4] 未来发展方向 - 上饶银行将持续赋能江西有色金属高质量"智造跃迁"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 [5]
普利特,增长66.65%
DT新材料· 2025-07-05 00:09
公司业绩与增长 - 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盈利20,000万元-24,000万元,同比增长38 88%-66 65% [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预计盈利19,500万元-23,200万元,同比增长49 77%-78 19% [5] - 基本每股收益预计盈利0 18元/股-0 22元/股,上年同期为0 13元/股 [5] 业务增长驱动因素 - 改性材料业务增长主要源于汽车领域新增产能释放及非汽车领域新客户突破 [1] - 钠离子电池和半固态电池产品出货增加对业绩产生积极贡献 [1] - LCP薄膜产品在手机、低轨卫星、AI、毫米波雷达等领域实现批量交付,但当前营收占比较小 [2] 产能与投资布局 - 改性塑料华南总部及研发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10亿元,年产能预计40万吨,分两期建设:一期聚焦汽车线改性塑料,二期布局高端新材料(如PEEK、PPS、LCP等) [1] - 海四达电池产能:已建10GWh,在建6GWh,2025年Q1总产能将达16GWh,其中钠电标准产能超10GWh [3] - 珠海基地6GWh半固态电池产线已建成,314Ah半固态电池处于批量交付阶段 [4] 技术研发进展 - 钠电技术覆盖层氧、聚阴离子、普鲁士蓝三种材料体系,前两种已有成熟产品,普鲁士蓝仍在开发验证 [4] - 海四达成为国内首家完成半固态电池技术从实验室到量产线贯通的企业 [4] 行业活动与趋势 - 高分子产业年会涵盖政策发展、市场分析、投融资、供应链及AI赋能等议题 [8] - 七大论坛聚焦工程塑料、具身机器人、AI消费电子、新能源材料、电磁复合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创新领域 [10] - 特色活动包括科技成果路演、投融资对接、国际合作及终端需求匹配 [10]
终止百亿级新能源项目,普利特拟投资10亿加码新材料,账上现金不足8亿
搜狐财经· 2025-07-01 14:48
公司战略调整 - 终止湖南浏阳30GWh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与系统生产基地项目,该项目原计划总投资102亿元,分三期建设但未开展实质性建设 [1][5][6] - 拟投资10亿元建设普利特塑料改性材料华南总部及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年产能预计40万吨 [1][3] - 战略重心从新能源业务转向新材料主业,2024年改性塑料业务毛利率18.64%显著高于新能源业务2.69%的毛利率 [6][7] 新材料业务布局 - 华南总部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生产汽车线改性塑料产品,二期生产应用于低空经济产业链、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特种材料 [1][3] - 现有改性塑料设计产能48万吨/年,产能利用率达99.89%,在建产能23万吨/年,天津15万吨新材料工厂预计2024年底投产 [5] - 墨西哥工厂6月30日试生产成功,产品可直达北美客户,加上规划产能总产能将突破100万吨/年 [5][8] - 公司改性材料市占率约10%,年出货量60-70万吨,认为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5] 产能与资金状况 -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账上货币资金7.78亿元,2023年通过定增募资10.79亿元 [1][8] - 公司表示可用授信额度充裕,改性材料为轻资产行业投入比例较小 [1] - 扩产主因现有产能满产且旺季存在缺口,新客户拓展和订单量提升需要增强供应能力 [4][5] 新能源业务表现 - 2024年新能源业务拖累业绩,营收83.14亿元同比下滑4.54%,归母净利润1.41亿元下降近70% [7] - 业绩下滑主因新能源电芯市场竞争激烈,锂电池产品价格大幅下滑及计提存货跌价 [7][8] - 公司表示2025年新能源业务已现回暖趋势,终止浏阳项目是基于现有产能规划及市场综合考量 [8]
40万吨! 普利特,低空和人形机器人新材料项目官宣
DT新材料· 2025-06-30 23:34
普利特华南总部及研发制造基地项目 - 公司宣布投资10亿元建设华南总部及研发制造基地 年产能预计达40万吨 分两期建设 [2] - 一期聚焦汽车线改性塑料产品 包括改性PP、PA、ABS和PC合金等 [2] - 二期重点布局高端新材料 包括改性PEEK、PPS、LCP及碳纤维增强材料 面向低空经济及人形机器人领域 [2] 新材料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潜力 - PEEK可用于关节齿轮与轴承、骨架/躯体/四肢、丝杠、传感器外壳等 [6] - PPS适用于关节连接件、传动齿轮、轴承组件 [6] - LCP用于伺服电机连接器、高频信号连接器 [6] - 碳纤维增强材料应用于机械臂、结构件、骨架、关节部件 [6] 公司现有产能及扩张计划 - 全球布局11个新材料生产制造基地 其中5个在建 预计总年产能达71万吨 [3] - 改性材料设计产能48万吨/年 近期扩张包括天津工厂(2025年底投产 新增15万吨/年)、武汉工厂(2024年9月投产)、泰国工厂(2025年4月投产) [3] - 特种材料领域现有产能:LCP树脂聚合4000吨/年、LCP共混改性5000吨/年、LCP薄膜300万平方米/年、LCP纤维1000吨/年 [4] 新兴市场战略布局 - 加速布局机器人、低空飞行领域 改性PEEK、PPS、PA等材料可用于机器人 碳纤维增强系列材料可用于低空飞行 [4] - 部分产品已实现小批量供应 正与下游客户进行验证 [4] - 低空经济领域通过材料优化实现无人机整机减重25%-40% 续航里程提升30%以上 [7] 2025年双轨发展战略 - 改性塑料领域:优化产品结构 开发高性能产品 满足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机器人需求 [10] - ICT材料领域:加快LCP等高性能材料研发 拓展5G通信、电子电器应用 布局下一代通信技术材料 [10] 同业竞争动态 - 金发科技提供人形机器人外壳装饰件、执行器齿轮/轴承等材料解决方案 [5] - 南京聚隆、会通股份、沃特股份等企业也在布局人形机器人和低空经济赛道 [8] 在研项目进展 - 无氟无卤阻燃PC合金材料已结题 进入市场推广阶段 [11] - 新能源汽车用超高CTI阻燃聚酰胺材料满足800V高电压要求 [11] - 超高强度纤维增强聚丙烯材料实现以塑代钢目标 [11] - 低介电纤维级LCP树脂已实现量产 [11]
2025年中国特种工程塑料行业发展历程、产业链、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及发展趋势研判:本土企业加快产能布局,特种工程塑料规模预计将超200亿元[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27 09:38
行业概述 - 特种工程塑料是第三代塑料,属于国家经济先导性产业,为高端制造业和国防工业提供关键保障 [1] - 主要品类包括聚酰亚胺(PI)、聚苯硫醚(PPS)、聚醚醚酮(PEEK)等12大类,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 [4][5] - 应用领域涵盖电子电气、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行业,用于制造电子元件、发动机零部件等 [4][9] 政策与市场 - 国家出台《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等政策推动产业化进程,行业正从"进口替代"向"技术引领"转型 [1][19] - 国内市场规模从2018年72亿元增至2024年160亿元,预计2027年达212亿元 [1][19] - 全球市场规模从2018年98.53亿美元增至2024年153.7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7.7% [16] 产业链分析 - 上游原材料以石脑油为主,中国产量从2018年3582.6万吨增至2024年8073.6万吨 [12] - 中游生产企业专注研发制造,下游应用集中在新能源汽车、5G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 [9][10] - 航空航天领域2024年市场规模达1.5万亿元,推动特种工程塑料在飞机结构件等场景的应用 [13] 竞争格局 - 全球市场由杜邦、巴斯夫等国际巨头主导,中国企业加速技术突破 [23] - 本土代表企业包括金发科技、沃特股份等12家上市公司,覆盖全产业链环节 [2][23][24] - 金发科技2024年营收595.36亿元,产品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26] - 沃特股份2024年特种高分子材料营收9.22亿元,同比增长10.55% [28] 技术趋势 - 功能化:开发耐高温、导电等特性满足定制化需求 [30] - 高性能化:通过纳米复合等技术提升机械强度,替代金属材料 [31] - 可循环化:发展可降解材料与回收工艺应对环保要求 [35] - 高端应用:聚焦半导体封装、5G通信等新兴领域 [36] 产品结构 - 聚苯硫醚(PPS)占比33%,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 [20] - 高性能聚酰胺占比29%,用于橡胶、轮胎等行业 [20] - 液晶聚合物(LCP)占比24%,主要服务于显示面板领域 [20]
2025新塑奖企业展示 | 博禄——Daplen™EH196AEC汽车外饰解决方案
DT新材料· 2025-06-26 08:50
活动概述 - 2025中国国际工程塑料产业创新评选以"创新塑造未来"为主题,聚焦工程塑料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创新点 [2] - 设立"创新材料奖"、"创新工艺改进奖"、"创新行业解决方案奖"三大奖项,旨在表彰行业优秀企业并推动行业发展 [2] - 活动时间线:5月6日-7月13日申报初审,7月14-20日入围公示及网络投票,7月21-27日专家评审,9月11日榜单发布 [26][27] 参评企业及创新产品 博禄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 推出Daplen™EH196AEC高性能聚丙烯材料,适用于新能源汽车保险杠,具有高流动性、高刚性及4%-5%减重效果 [6][7][10] - 该材料支持薄壁化设计,提供喷漆、皮纹、特殊撒点等多种开发方案 [9] 其他创新材料案例 - ULTEM™ DT1820EV树脂:首款采用PVD工艺的热塑性塑料,较金属方案降低成本60% [15] - 高性能无卤阻燃剂WSFR-BDP:具有低挥发性和优异热稳定性,全球首条智能化生产线 [16] - 40%玻纤增强高温尼龙:2mm厚度穿透率≥40%,拉伸强度230MPa,国际一流水平 [17] - 5G/6G用TLCP功能薄膜:实现全产业链国产化,适配高频高速天线需求 [21] 行业解决方案亮点 - 抗低温耐湿热阻燃增强PBT:通过复合阻燃技术改善机械性能,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枪 [17] - 可长效传导纺织纤维:以石墨烯为核心,兼具传导性与抗菌性 [17] - Ultramid® XCD聚酰胺:疲劳耐久性提升14-40倍,注塑流动性提高15%-20% [18] - 聚苯硫醚副产盐循环回收装置:全球唯一实现副产盐循环利用,打造零排放生产 [19] 技术突破与产业化 - 5-羟甲基糠醛(HMF)产线:全球首条1000吨/年产能,获欧盟REACH认证 [22] - 高透PC复合材料:2mm透过率85%以上,应用于传感器壳体及车载元件 [22] - 高温尼龙改性方案:开发耐高温抗氧化剂系列产品,满足高端市场需求 [20]
生物制造步入产业化深水区:如何跨越“中试转化”瓶颈,企业怎么干?
政策与产业协同 - 工信部等两部门提出到2027年培育20个以上生物制造中试平台,为产业规模化铺路 [1][2] - 政策端与产业端协同发力,推动生物制造从实验室研发向规模化产业化加速迈进,形成"技术突破—政策护航—资本涌入"的全链条发展活力 [2] - 国家药监局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将审批时间缩短至30个工作日,地方层面如北京、江苏等地也出台专项政策推动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化 [12] 技术突破与应用 - 合成生物学通过基因编辑、酶工程、代谢工程等核心技术突破,降低药物生产成本并提升产能,使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成为可能 [3] - 合成生物学对传统生产方式带来补充或颠覆,赋能传统行业实现低碳生产,提升社会整体劳动生产率 [6] - 高校团队在聚砜塑料回收、羊毛甾醇合成等领域取得进展,企业如凯赛生物、锦波生物等加码布局,弈柯莱自主研发的燕窝酸获批准入新食品原料清单 [2] 企业布局与产能 - 凯赛生物现有1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产能,在建产能90万吨,并与招商局集团、合肥市政府、海澜之家、宁德时代等合作推进商业化应用 [9] - 华熙生物在天津投入数十亿元建设合成生物中试转化平台,与全球20余所科研院校合作,推动中国生物制造竞争力 [7] - 弈柯莱建成台州与重庆双生产基地,高附加值产品产能达数千吨级,双基地规划产值近20亿元 [7] AI赋能与数据驱动 - AI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加速"设计-构建-测试-学习"(DBTL)循环,赋能微生物细胞工厂构建 [10] - 华东医药利用AI在靶点发现领域将蛋白质结构预测时间从数月压缩至小时级,代谢通路设计效率提升40%-60%,研发成本降低超50% [11] - 弈柯莱组建专业AI团队,构建数据收集整理体系并开展自主算法研究,拥有相关算法专利,多个产品研发效率实现量级提升 [10] 原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 凯赛生物开发农业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的高值化利用技术,实现规模化生物制造"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 [16] - 弈柯莱攻关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醇等一碳化合物为底物的生物合成技术,破解"与民争粮"矛盾 [16] - 富邦科技在生物肥料与禾本科固氮、生物农药与根结线虫防治、生物发酵与食品添加剂领域进行布局 [17] 行业挑战与未来趋势 - 合成生物学面临微生物细胞工厂构建的技术壁垒和发酵纯化环节的工程化挑战 [15] - 未来3-5年合成生物领域将呈现技术迭代加速、应用场景拓展深化的发展态势,AI技术深度赋能将显著提升研发效率 [14] - 行业将进入"去芜存菁"的自然筛选阶段,概念型企业调整定位,具备技术沉淀的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形成竞争壁垒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