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骁遥电池
icon
搜索文档
深度丨“不卷价格卷价值”!锂电行业加速优化产能结构
证券时报· 2025-07-09 16:04
行业现状与困境 - 锂电行业陷入"内卷"困局,从"卷产能"转向"卷价格",低价竞争导致利润大幅缩减 [3][4] - 行业104家上市公司中,65家净利润下滑,超60家毛利率同比下降 [5] - 企业开工率不足30%,接单面临亏损与现金流吃紧的两难境地 [5] 内卷成因分析 - 前几年新能源产能"大跃进",地方政府补贴力度过大导致扩产计划远超实际需求 [7] - 市场增速放缓,供需格局生变,产能闲置问题突出 [7] - 低价竞争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行业诚信度受损 [7] 反内卷措施与倡议 - 行业协会呼吁将竞争重心从价格转向质量和创新,建立协调机制与自律监管 [9] - 加速供给侧改革,推动落后产能出清,优化优质产能布局 [10] - 企业主动调整扩产计划,如欣旺达终止140亿元投资项目,普利特终止102亿元电池项目 [11] 技术创新方向 - 头部企业通过技术迭代构建护城河,如宁德时代神行/麒麟电池占比将提升至60%-70% [18] - 亿纬锂能大圆柱电池量产装车超3.13万台,国轩高科发布续航1000km+准固态电池 [18] - 材料环节创新聚焦高压实密度正极、快充负极、新型电解液锂盐等方向 [18] 行业未来趋势 - 半固态/固态电池成为技术竞争焦点,新安全标准将加速落后产能出清 [19][21] - 2026年实施的电池安全新规首次强制要求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 [19] - 行业共识转向"不卷价格卷价值",技术创新成为破局关键 [14][15][16]
锂电行业加速优化产能结构“不卷价格卷价值”成为共识
证券时报· 2025-07-09 02:26
行业现状 - 锂电行业陷入"内卷"困局,价格持续磨底直逼成本线,企业普遍遭遇生存困境,开工率不足30% [1] - 锂电池产业板块104家上市公司中,去年有65家企业净利润下滑,超60家企业毛利率同比下降 [1] - 行业从"卷产能"转向"卷价格",低价竞争成为主要表现 [2] 内卷原因 - 前几年新能源产能"大跃进",地方政府补贴力度大,导致扩产计划远超实际需求 [2] - 市场增速放缓,供需格局生变,前期投建产能逐步释放 [2] - 行业"僧多肉少",企业被迫以价格打动客户、撬动市场份额 [2] 应对措施 - 行业协会发布倡议,呼吁从"价格比拼"转向"质量和创新比拼" [3] - 加速供给侧改革,推动产能出清,建立落后产能有序出清机制 [3] - 企业采取减产限价措施,但难以对抗价格大趋势 [3] - 部分企业终止扩产计划,如欣旺达终止两个项目合计140亿元投资 [4] - 跨界玩家叫停锂电项目,如普利特终止102亿元电池项目 [4] 技术创新 - 行业共识转向"不卷价格卷价值",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 [6] - 头部企业推出新产品:宁德时代神行、麒麟电池预计2025年出货占比达60%-70% [7] - 亿纬锂能大圆柱电池已量产装车超3.13万台 [8] - 国轩高科发布G垣准固态电池,续航达1000公里以上 [8] - 材料环节技术持续创新: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快充负极、新型电解液等 [9] 政策与标准 - 政府引导项目审批阶段进行筛选,从源头遏制产能过剩 [5] - 2026年将实施新电池安全标准,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纳入强制要求 [9] - 新标准将提升行业准入门槛,加速落后产能出清 [9]
电动化的尽头,是更大的油箱?
晚点LatePost· 2025-06-19 23:43
电动化战略调整 - 奥迪撤回2033年停售燃油车计划,不再设定明确终止时间表,转向提供纯电、插混和内燃机多样化产品组合[4] - 中国车企从专注纯电转向插混车型,因插混车型纯电续航达300公里以上(2019年平均水平的3-6倍),且成本结构更具韧性[4] - 2024年前5个月插混车型零售销量同比增长76.9%,比纯电车型高54.3个百分点,占新能源整体销量42.1%[5] 油箱容积趋势 - 新能源车油箱容积显著增大:领克06新能源油箱从35升增至51升,海豹06 DM-i配备65升油箱(A+级轿车)[6] - 插混车型油箱普遍大于同级别燃油车:海豹06 DM-i油箱大于轩逸/朗逸,问界M9油箱大于途观L[7] - MPV领域GL8新能源油箱73升超过燃油版,越野车方程豹豹8油箱91.5升超过普拉多23.5升[12][13] - 2017-2024年新能源车型油箱容积累计增加52.6%至58升,与燃油车持平[14] 技术驱动因素 - 电池技术突破:增程式车型电池容量累计增加113.9%,插混车型增加68.1%[21] - 动力电池价格下降:碳酸锂价格不足2022年底九分之一,磷酸铁锂电池价格累计降幅57%[24][26][27] - 发动机热效率提升被重新重视,工程师认为其发展空间大于三电系统[30] 市场结构分化 - 插混车型在10-20万元区间占优(2024年1-5月累销113.7万辆),增程车型在20万元以上更易爆发(累销37.2万辆)[32][33] - 自主品牌成为最大赢家:2024年插混销量250.4万辆(同比+80.2%),比亚迪插混销量达2021年9.1倍[39] 政策与体验优化 - 新能源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至2027年且不区分纯电/插混,推动插混发展[39] - 技术改进显著: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百公里油耗2.9升,长城Hi4实现四驱节油,骁遥电池支持充电10分钟补能280公里[42]
磷酸铁锂的反攻
远川研究所· 2025-06-09 21:04
磷酸铁锂电池发展历程 - 磷酸铁锂电池市场份额从2019年32%回升至2021年72%,2024年1-4月国内装机份额超80%[4][7][22][27] - 技术路线经历"十城千辆"政策扶持(2009-2014)→三元锂主导(2016-2020)→刀片电池反攻(2020年后)三个阶段[10][19][24][25] - 比亚迪刀片电池通过CTP技术将体积利用率提升至60%,使磷酸铁锂体积能量密度达230Wh/L[25][26] 技术特性对比 - 磷酸铁锂优势:成本低30-40%、循环寿命长、安全性高;三元锂优势:能量密度高50-100%(2019年达200Wh/kg)[16][26] - 磷酸铁锂通过高压密技术突破理论极限,第二代刀片电池能量密度达190Wh/kg[29] - 增程车电池容量从10kWh提升至50kWh,推动磷酸铁锂在混动领域渗透[38][39][41] 市场格局演变 - 海外车企集体转向:特斯拉(2020)、大众(2022)、奔驰(2021)等均推出磷酸铁锂车型[45][46] - 韩国电池厂态度转变:LG新能源(2021)、SK On(2021)跟进研发,仅三星SDI坚持NCA路线[31][32] - 全球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需求占比超50%,海外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142%[44] 产品应用趋势 - 高端车型出现"基础版磷酸铁锂+顶配三元锂"组合方案[44] - 电池包技术从CTM→CTP→CTC演进,宁德时代神行PLUS电池实现更高压实密度[29] - 性能车领域三元锂仍占优,如仰望U7的135.5kWh电池包重达903kg[44]
宁德时代(03750)上市获青睐:转型零碳科技,两日大涨市值迈上1.5万亿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5-21 16:15
全球最大IPO与市场表现 - 宁德时代港股IPO为今年全球募资额最大IPO,发售价定在招股区间上限263港元,与A股基本无折价[1] - 全球发售股份总数1.35亿股(绿鞋前),国际配售获逾30倍超额认购,香港公开发售获151倍超额认购[1] - 基石投资者认购总额达26.28亿美元,包括中石化及科威特投资局等[1] - 上市首日开盘涨12.55%,盘中最高涨18%,收盘涨16.43%,次日盘中再涨11%[1] 零碳科技战略转型 - 公司定位从电池供应商升级为零碳科技公司,聚焦零碳交通、零碳电力、零碳产业新能源三大赛道[3][8] - 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连续8年第一达40%,产品矩阵包括麒麟电池、神行电池等[3] - 储能电池出货量连续四年全球第一,市占率近40%,覆盖52个国家1700+项目[7] - 已建成9座零碳工厂,并与海南、天津等省市合作打造区域零碳示范项目[7][8] 零碳交通多场景布局 - 换电领域布局"巧克力换电"及骐骥换电方案,已落地16城,目标2030年覆盖全国80%干线运力[4] - 低空领域试飞4吨级电动飞机,海运领域约700艘电动船舶搭载公司电池[5]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40%,其他场景电动化率低但潜在市场规模均达万亿级[5] 财务与估值分析 - 2024年收入结构:动力电池系统69.9%、储能电池系统15.8%、电池材料及回收7.9%[8] - 当前PS估值仅3倍,显著低于阿里(6.54倍)、台积电(10.53倍)等行业龙头[11][13] - 预测未来5年收入复合增速50%,2029年EBITDA或达3544亿元,企业价值有望达5.67万亿元[14][15] 技术研发与长期战略 - 近十年研发投入超700亿元,累计专利超4.3万项,海外专利申请量居中国第二[10] - 计划2025年实现核心运营碳中和,2035年实现价值链碳中和[10] - 与福特、特斯拉等采用LRS模式输出技术授权,类比能源领域"ARM模式"[13]
瞭望新15年: V2G破局在即,宁德时代换电突围
高工锂电· 2025-05-03 19:55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历程 -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经历了15年发展,从弱小到壮大,从跟随到领跑,成为中国制造"新三样"代表[1][2] - 2025年将开启新15年征程,交通电动化向全场景渗透,能源体系变革加速[3] 车网互动(V2G)政策推动 - 2025年4月国家发改委划定9座城市及30个项目为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4] - 政策推动V2G进入实质性加速阶段,包括有序充电(V1G)和双向充放电(V2G)[5] - 南方电网广东公司2025年1月活动吸引超万辆车参与优化充电时段[5] V2G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 缓解电网负荷压力: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3100万辆,用电量占全社会1%以上,2030-2035年将达5%[7] - 提升可再生能源接纳能力:V2G可将电动车电池转化为分布式储能单元,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8] 个人车主模式商业化困境 - 有序充电场景下,峰谷电价差需超1.5元/千瓦时才能激发个人车主参与[10] - 反向放电依赖补贴,如深圳2025年3月试点为每反送1度电提供4元激励,吸引2732车次参与[11] 换电模式(B2G)优势 - 换电站储备数十块电池,相当于聚合约20辆电动车储能容量,更具可控性[13] - 集中管理带来聚合效益,25辆车电池资源每日可产生2000元峰谷价差收益[13] 换电赛道格局变化 - 宁德时代强势入局换电赛道,与蔚来合作覆盖从高端到大众化市场[14][18] - 换电模式价值重心转向挖掘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B2G成为第三增长曲线[16] 超充技术的潜在竞争 - 华为、比亚迪推动兆瓦级超充站,构建"光伏-储能-超充"一体化微电网系统[20] - 超充站具备直接参与电力市场能力,对B2G模式构成潜在挑战[20] V2G商业化前景 - 以换电为载体、电池资产方主导的B2G模式展现出成为V2G商业化主要推动者的潜力[23] - 宁德时代、蔚来围绕换电的生态建设和B端市场突破将是检验路径成功的关键[23]
主力车企在中国加快布局插电混动车
日经中文网· 2025-04-25 12:27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新车市场主要汽车厂商加快布局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V),PHV因续航长超EV增长,预计车企将围绕功能和价格展开更激烈竞争,未来中国产PHV可能加强海外市场攻势 [1] 中国市场主要PHV动向 - 吴铂4月中旬首次推出EREV [4] - 极氪7 - 9月首次推出PHV“9X” [4] - 传祺7 - 9月推出新款PHV“S9” [4] - 小鹏10 - 12月首次推出EREV [4] - 比亚迪在“海洋”系列中推出两款新PHV车型 [4] - 奇瑞汽车在上海车展公开新款PHV“风云A9” [4] - 大众公开首款EREV概念车“ID. ERA” [4] - 马自达2025年内推出新款SUV“EZ - 60”,2024年已推出轿车“EZ - 6”的EV和EREV款 [4][6] 部分车企PHV车型特点 - 极氪9X续航(CLTC模式)达380公里,加发动机驱动续航更长,采用高电压系统和自主开发混动系统,搭载骁遥电池 [4][5] - 比亚迪“海洋”系列两款SUV的PHV车型价格亲民,均为10万元级别 [5] - 广州汽车7 - 9月推出的PHV采用宁德时代“骁遥电池”,15分钟可将电量从30%充至80%,可在零下40度环境正常工作 [5] - 大众“ID.ERA”纯电模式行驶300公里,用发动机续航达1000公里 [6] - 小鹏EREV满电并利用发动机发电续航超1400公里 [6] 中国PHV市场数据 - 2024年PHV新车销量(含出口)514万辆,较2023年增长83%,超过EV同比15%的增长至771万辆 [7] - 2024年新车销售总量中,发动机车份额同比降9个百分点至59%,EV份额同比增2个百分点至25%,PHV份额同比增7个百分点至16% [7] - 2024年EV出口较2023年减少10%至98万辆,PHV出口增长至2023年的3倍,达29万辆 [7]
宁德时代第二代钠电池突破:性能比肩磷酸铁锂,成本优势有多大?
鑫椤储能· 2025-04-22 09:26
宁德时代钠电池技术进展 - 公司正在开发第二代钠电池,性能指标接近磷酸铁锂电池,规模化应用后成本将有优势[2] - 钠电池与锂电池结构类似,但能量密度较低,安全性和耐低温性能更优[2] - 第一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达160Wh/kg,充电15分钟可达80%电量,-20℃下放电保持率超90%[4] - 下一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研发目标为200Wh/kg以上[5] - 钠离子电池已首发落地奇瑞车型,双方推出电池品牌"ENER-Q"[5] 钠电池发展核心原因 - 钠资源丰富(地壳含量2.3%),远高于锂(0.0065%),供应链更稳定[6] - 材料成本低:正极可用铁、锰等廉价金属,负极可用硬碳,电解液成本低于锂盐[7] - 负极可采用铝箔集流体,进一步降低成本[8] - 热稳定性高,适合储能和低速电动车等安全性要求高的场景[9] - 低温性能优异,-20℃下离子电导率比锂高30%以上[10] - 可填补中低端市场,缓解锂资源压力(2030年全球锂需求预计超200万吨)[11] - 生产工艺与锂电池高度兼容,可快速复用现有产线[12] 宁德时代技术路线与产业化 - 正极材料可能采用层状氧化物或普鲁士蓝的改性方案[14][17] - 负极采用硬碳,容量可达300-350 mAh/g[17] - 电解液开发适配钠离子的新型配方,隔膜沿用锂电池技术[15] - 已与奇瑞、哪吒等车企合作测试钠电池车型,推进储能示范项目[18] - 目标通过规模化将成本降至<0.5元/Wh,较铁锂电池低20%[18] - 第二代电池目标能量密度180-200Wh/kg,循环寿命需提升至5000次以上[18] - 利用钠离子扩散系数高的特性,结合CTP技术优化快充性能[19] 市场前景与行业影响 - 短期内难以替代锂电池,但可在储能、低速车等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23] - 可能采用钠电池与锂电池混搭的AB电池方案提升性价比[23] - 技术突破将加速钠电池产业化,推动锂/钠电池"双轨并行"格局[23] - 有望重塑中低端动力和储能市场格局,降低对锂资源的依赖[24] 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总收入3620亿元,归母净利润507亿元,同比增长15%[5] - 综合毛利率24.4%,同比增长5.3个百分点[5] - 经营性现金流970亿元,期末货币资金超3000亿元[5] - 预计2025年神行和麒麟电池在LFP、NCM产品中出货占比将提升至60-70%[5]
动力电池迎“新大考”② | V2G商业化待破局,宁德时代携换电入场
高工锂电· 2025-04-09 17:49
政策推动与行业背景 - 中国加速推动新能源汽车与电网互动(V2G),从概念验证转向规模化应用,政策层面进入实质性加速阶段,首批试点包括9座城市和30个项目[1] - 车网互动包括有序充电(V1G)和双向充放电(V2G),前者已有超万辆车参与的规模化案例[1] - 政策未来重心在于构建具备商业可持续性的双向能量流动闭环[2] 电网需求与V2G价值 - 推动V2G的核心需求是缓解电网负荷压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3100万辆,用电量占全社会1%以上,预计2030-2035年将达5%[4] - 另一核心需求是提升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接纳能力,V2G可将电动汽车电池转化为分布式储能单元[5] - V2G能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通过提供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增强电网灵活性,构成其商业模式核心逻辑[6] 个人车主模式困境 - 个人车主参与的V1G模式经济激励不足,峰谷电价差需超过1.5元/千瓦时才能有效激发积极性[8] - V2G模式商业化更复杂,目前依赖补贴(如深圳每反送1度电补贴4元),难以大规模持续推广[9] - 用户需求与电网目标存在天然差异,主观意愿和客观响应能力不可控[9] 换电模式优势 - 换电模式(B2G)将电池所有权从个人转移至电池资产方,解决个人参与痛点[11] - 换电站聚合约20辆车的储能容量,具有可控性和规模化优势,测算显示高效聚合25辆车电池资源每日可产生2000元峰谷价差收益[12] - 换电模式实现电池"在车梯次利用",被视为电池资产价值最大化路径之一[14] 主要玩家战略布局 - 宁德时代通过广泛结盟覆盖从高端到大众化市场的多种车型,计划2025-2026年重点发力B端市场[16][17] - 蔚来与宁德时代在换电领域布局,逐步构建覆盖中高端到大众化市场的"换电+V2G"基础设施蓝图[17] - 换电业务从促进销售转向挖掘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B2G被视为"第三增长曲线"[14] 技术路径竞争 - 兆瓦级超充技术构成对换电模式的潜在挑战,其构建"光伏-储能-超充"一体化微电网系统,天然契合V2G[18] - 超充站具备直接参与电力市场能力,但若依赖个人车主意愿可能重回商业化难题[18] - 宁德时代也在布局支持高倍率充电和B2G的技术,显示技术路线融合可能[18] 行业展望 - V2G商业化进程在政策驱动下加速,换电载体+B2G模式展现出成为主要推动者的潜力[19] - 未来V2G市场可能是多种技术路径融合、商业模式迭代的动态过程[20]
宁德时代以高性能电池发起攻势
日经中文网· 2025-04-05 15:02
市场份额与行业地位 - 公司全球车载电池装车量份额达37.9%,较2023年提升1.3个百分点,连续8年保持首位 [3] - 与韩国竞争对手(LG新能源、三星SDI)相比,公司在营收下降背景下仍实现净利润增长15%至507亿元,盈利能力显著领先 [3] - 中国LFP电池市场中,公司凭借神行电池反超比亚迪,重新占据装车量首位 [5] 财务表现与业务策略 - 2024年营业收入3620亿元,同比减少10%,为2014年以来首次下滑,但毛利率提升5.8个百分点至23.9% [3][4] - 高性能电池(麒麟电池、神行电池)供货增加是利润增长主因,两者分别针对高端(续航1000公里)和性价比(续航700公里)市场 [4][5] - 公司通过专注高价产品线(如麒麟电池)满足车企对能源密度的高要求,同时以神行电池覆盖主流需求 [5] 产品与技术研发 - 麒麟电池(2022年发布)已应用于极氪、小米高端车型及理想汽车,支持快速充电与长续航 [5] - 神行电池(2023年发布)提供10分钟充电400公里等多样化型号,推动LFP市场份额回升 [5] - 2024年推出专用于插电式混动车的骁遥电池,已适配30款车型,并加速全固态电池研发 [6] 产能与全球扩张 - 2024年产能达676GWh,为2019年的12.8倍,计划新增219GWh产能 [6] - 欧洲布局加速:匈牙利工厂即将启用,与斯特兰蒂斯合作在西班牙建厂 [6] - 工厂开工率从2021年95%峰值降至2024年76.3%,需警惕欧洲EV减速带来的成本压力 [6] 研发团队优化 - 技术人员总数首次减少1.3%至2.0346万人,但硕士/博士占比提升7.1个百分点至27.8%,为近五年最高 [6] - 高学历人才增加支撑了麒麟、神行电池后续迭代及新电池开发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