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ifold

搜索文档
GB200 GB300液冷价值量拆解
傅里叶的猫· 2025-09-07 21:16
以下文章来源于More Than Semi ,作者猫叔 More Than Semi . More Than SEMI 半导体行业研究 现在英伟达GB200的交付已经进入稳定交付期,根据英伟达财报电话会上的说法,现在已经满负荷生 成,NVL72每周可生成约1000个机架,随着产能爬坡,三季度还将进一步加速。而且GB300的交付也会 慢慢上量,那GB300中各个重要组件的价值量拆解对投资者来说就非常关键了,这篇文章我们先来拆解 NVL72中的液冷价值量,看下GB300相比GB200,液冷的设计有哪些变化?哪部分的价值量增加最多? 液冷服务器机架 先看下液冷服务器都需要包含哪些东西。 Cooling Tower(冷却塔) 是通过与外界空气等进行热交换,将从板式换热器传来的热量散发出去,从 而使用于交换的冷却介质降温,以便再次回到板式换热器参与热量交换。 下面的图是一个GB200 NVL72机架的简易示图,可以看到Manifold左右两侧的颜色是不一样的,蓝色表 示里面的冷侧歧管,也就是上面图中的Left Manifold,来自CDU的低温冷却液在此分路,送往各服务器 的冷板;红色表示热侧歧管,也就是上面图中的Ri ...
思泉新材(301489):数据中心散热升级驱动液冷需求高涨,25H1业绩实现高增
国投证券· 2025-09-02 20:09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思泉新材"增持-A"评级,6个月目标价229.76元,较当前股价(199.42元)有15.2%上行空间 [6][8][16] 核心观点 - 数据中心散热升级驱动液冷需求高涨,公司25H1营收同比高增78.24%至3.86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33.19%至0.31亿元 [1][2] - 热管理材料业务为核心增长引擎,25H1收入同比增67.77%至3.42亿元,占比总收入88.6% [3][13] - 公司通过产能扩张(东莞工厂大规模生产、越南工厂布局)和技术升级(石墨烯热界面材料项目)匹配需求增长 [2][3]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 CAGR 达40.4%,净利润 CAGR 达56.3%,毛利率从27.52%提升至29.65% [8][12][13] 财务表现 - 25H1毛利率27.03%(同比+1.12pcts),费用率基本稳定,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80%/6.98%/6.47% [2] - 25Q2营收同比增66.30%至2.03亿元,但净利润同比微降1.92%至0.13亿元,主因季节性因素及投入增加 [1] - 历史增长稳健:2019-2024年营收CAGR为19.20%,净利润CAGR为7.49% [11] 业务分项预测 - 热管理材料:2025-2027年收入预计9.07/13.16/18.42亿元(CAGR 42.4%),毛利率28%/29%/30% [13][15] - 磁性材料:2025年收入预计同比增250%至0.11亿元,毛利率25% [13][15] - 纳米防护材料:2025年收入预计同比降30%至0.07亿元,毛利率稳定在25% [13][15] 行业与估值 - 可比公司(苏州天脉、英维克)2025年平均PS为15倍,公司当前2025年PS为17倍,低于目标估值19倍 [16][19] - 数据中心算力需求攀升及机器人等新兴场景散热升级驱动行业增长,公司技术布局与客户资源形成竞争优势 [3][16] - 采用PS估值法,基于2025年19倍PS给予目标价229.76元,对应总市值161.04亿元 [6][8][16]
液冷行业深度报告:千亿液冷元年已至,汽零协同加速布局
2025-09-01 10:01
**行业与公司** 液冷行业 数据中心温控解决方案[1] 涉及公司包括英伟达 中国曙光 高澜股份 申菱环境 银轮股份 英维克 飞荣达 同飞股份 中光电 飞龙股份 拓普集团 川环科技 速联 凌云 鹏鼎控股 显盈科技等[1][3][6][8][9][10][11] **核心观点与论据** * **驱动因素** 国家政策提升数据中心PUE标准至1.2甚至1.1 传统风冷系统无法满足要求[1][2] 芯片算力提升导致功耗增加 工作温度控制至关重要 芯片温度每升高10度寿命衰减50% 每升高1度影响效率释放约10%[2] * **市场规模与渗透率** 全球液冷市场2025年空间约150亿人民币 2026年预计增长至1,500亿人民币以上 实现10倍以上增长[1][4] 国内市场渗透率2025年仅几个百分点 预计2027-2029年达30%-40%[1][4] * **技术路径** 液冷技术主要分为喷淋式 冷板式和浸没式三种 目前以冷板式为主导 未来可能向浸没式演进[1][5] 英伟达MBR72机柜单机柜价值量约80万人民币 其中液冷热板约25万 CDU约30万 manifold大几万 软管约2万 快接头约15万[1][5] * **CDU领域竞争格局** 国内厂商如英伟达 中国曙光 高澜 申菱和银轮等占据主导 海外厂商包括维谛 Gucci和施耐德等[1][6] CDU距离芯片较远 商务拓展相对容易 国内自主品牌有望最快进入海外市场[6][7] * **冷板领域竞争格局** 冷板直接贴在芯片背侧 漏液是关键指标 核心参与者包括台企KLMS和AVC 以及国内企业英维克 飞荣达 同飞 中国光电等 商务关系门槛高[1][8] * **快接头领域竞争格局** 服务器快接头要求精密度高 连续五次插拔漏液量不超过0.25滴 主要供应商来自欧美和台湾地区(如CBC和Pico) 国内供应商包括英维克 川环 速联 凌云和鹏鼎等[3][9] * **Manifold领域竞争格局** Manifold零部件相对简单 内资企业布局较多 包括中光电 申菱 英维克和银轮等[10] * **汽车热管理公司协同** 汽车热管理公司如飞龙股份具有先发优势 在国内市场独供华为并全面覆盖英伟达链条 银轮和拓普具备集成化能力并通过台厂进入英伟达供应链 显盈科技通过深度捆绑富士康进入英伟达供应链[3][11] **其他重要内容** 液冷技术从2023年开始受到关注 经历了多轮市场交易热度[11] 相关标的公司均具有完善利益弹性测算表并进行深度跟踪分析[11]
新莱应材(300260):Q2业绩环比改善,看好公司持续受益于半导体、液冷双增长极勘误版
东吴证券· 2025-08-28 16:32
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1] 核心观点 - 2025年H1业绩小幅下降但Q2环比改善 食品业务稳健增长托底 半导体业务平稳 液冷业务打开新成长空间 [7] - 下调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2.55/3.14/4.15亿元 当前股价对应动态PE分别为62/50/38倍 [7] 财务表现 - 2025H1营收14.09亿元同比-0.6% 归母净利润1.08亿元同比-23.1% [7] - Q2单季营收7.37亿元同比+1%环比+9.5% 归母净利润0.57亿元同比-20.7%环比+12% [7] - 2025H1毛利率24.5%同比-1.1pct 净利率7.6%同比-2.3pct [7] - 经营现金流净额1.3亿元同比+41.8% 存货15.08亿元同比-5.1% [7] - 预测2025-2027年营收30.18/34.22/39.89亿元 同比+5.93%/+13.40%/+16.57% [1][8] 业务板块表现 - 食品业务收入8.46亿元同比+5.4% 受益于乳制品饮料行业需求增长及一体化模式 [7] - 医药业务收入1.22亿元同比-27.5% [7] - 泛半导体业务收入4.41亿元同比-1.3% [7] 半导体业务进展 - 通过美国前二半导体设备厂商特殊工艺认证并成为一级供应商 [7] - 开发控压蝶阀、控压钟摆阀、大型传输阀、ALD阀、离心泵、PVD/CVD腔体等新产品 [7] - 覆盖制程高门槛环节 国产替代能力持续增强 [7] 液冷业务布局 - 通过子公司菉康普推进液冷产品布局 聚焦CDU、流体管路、快接头、Manifold等组件 [7] - 具备成熟批量加工能力 依托洁净工艺和流体集成技术积累 [7] - 瞄准AI服务器和AIDC对高热密度散热方案的需求 [7] 盈利能力指标 - 预测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2.55/3.14/4.15亿元 同比+12.54%/+23.29%/+32.07% [1][8] - 预测毛利率26.29%/26.38%/26.85% 净利率8.44%/9.18%/10.40% [8] - ROE分别为11.56%/12.47%/14.14% ROIC分别为8.05%/9.07%/10.66% [8] 估值指标 - 当前股价38.73元 对应2025年PE 62倍 PB 7.17倍 [1][5][8] - 总市值157.94亿元 流通市值111.40亿元 [5]
中航光电(002179.SZ):液冷产品广泛应用于防务及工业与民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中的数据中心、超算、储能、风电等领域
格隆汇· 2025-08-19 17:03
公司技术能力 - 公司是国内较早具备整体液冷散热系统方案提供能力的供应商[1] - 在高效散热、智能温控、精准流量分配、系统集成方面深耕多年[1] - 主编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 产品组合 - 主要产品包括流体连接器、机箱、冷板、Manifold、CDU、浸没TANK等[1] - 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整套液冷散热解决方案[1] 应用领域 - 液冷产品广泛应用于防务及工业与民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1] - 具体应用包括数据中心、超算、储能、风电等领域[1]
东方证券:AI液冷国内产业链加速出海 共同促进产业链量利齐升
智通财经网· 2025-08-18 10:40
行业趋势与市场前景 - 液冷技术从可选变为刚需 预计2026年全球数据中心液冷渗透率提升至30%左右 [1] - 生成式AI推动智算中心成为算力设施发展趋势 风冷技术难以满足高功耗芯片散热需求 [1] - 除英伟达外 谷歌、微软、Meta、华为、阿里等国内外云厂商均引入液冷技术方案 [1] - 预计2026年全球数据中心液冷市场空间约为688亿元 其中国内市场约为179亿元 [2] 产业链结构与价值分布 - 液冷产业链上游包括冷却塔、干冷器、冷水机组、水泵等一次侧部件和CDU、液冷板、Manifold、UQD等二次侧部件 [2] - 中游参与者包括第三方液冷解决方案供应商、服务器OEM/ODM厂商、数据中心技术设施建设商 [2] - 下游主要为服务器终端用户 [2] - CDU、Manifold、UQD、液冷板是液冷系统价值量核心部分 四大产品价值量占比超90% [2] 海外市场机遇与出海动力 - 英伟达GB200/300放量、云服务器厂商加快布局ASIC芯片及液冷技术 推动海外AI液冷需求较高增长 [3] - 海外液冷产业链相对封闭 需求快速提升下海外厂商产能扩张可能难以满足需求增长 [3] - 国内液冷产业链公司能力提升、海外云服务商降本需求推动国内液冷产业链公司加速出海 [3] 国内供应商发展路径 - 液冷系统供应商层级可分为系统总成供应商、核心部件供应商、细分部件供应商 [4] - 液冷市场目前以外资和台资为主 国内企业积极布局 [4] - 系统总成供应商护城河较高 部分能力较强的国内液冷厂商有望通过单品配套实现破圈 由部件供应商升级为系统供应商 [4]
液冷概念全线走强 七大概念股盘点(名单)
证券之星· 2025-08-13 16:25
液冷概念市场表现 - 南方泵业和永贵电器涨幅超过14% 方盛科技和欧陆通大涨12% 飞龙股份 淳中股份 大元泵业和中国长城批量涨停 [1] 液冷技术原理与优势 - 液冷技术利用液体作为热传导介质替代或辅助空气散热 具有更高热传导效率和更低能耗 [1] - 通过泵驱动液体在封闭管道中循环吸收热量 再传递至冷却系统散失 [1] - 主要分为直接液冷和间接液冷两种类型 [1] 行业巨头布局推动渗透加速 - 英伟达GB300系统集成72颗Blackwell Ultra GPU和36颗Grace CPU 全部采用液冷散热设计 [1] - 博通将液冷引入交换机设备 AMD MI355X采用液冷平台 [2] - 台系散热龙头奇宏/双鸿明确未来两年水冷占比将快速上升 [2] 国产算力集群发展现状 - 华为发布CloudMatrix384超节点 通过432节点级联构建16万卡超算集群 [2] - 腾讯 百度和阿里宣布支持十万卡级别集群 [2] - ASIC布局加速及国产算力集群规模提升为液冷市场打开新增长空间 [2] 市场规模与增长预测 - 2024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达23.7亿美元 同比增长67.0% [2] - 冷板式解决方案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 [2] - 预计2024-2029年复合增长率达46.8% 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162亿美元 [2] 技术演进趋势 - 大模型训练和AIGC推理推动冷却技术向模块化 智能化和场景适配性方向演进 [3] - 形成灵活高效的散热解决方案体系 [3] 产业链订单增长预期 - 新一代高性能算力芯片出货加速推动数据中心液冷渗透率快速提升 [3] - 带动液冷基础设施供应商订单进一步增长 进入业绩高速增长阶段 [3] 主要液冷解决方案供应商 - 英维克为机房温控龙头 液冷方案覆盖冷板式/浸没式 是腾讯和字节跳动数据中心核心供应商 [3] - 高澜股份为宁德时代储能液冷核心供应商 产品涵盖服务器液冷板/CDU等关键部件 [3] - 中科曙光为冷板式液冷技术领导者 PUE可低至1.04 应用于超算中心和金融领域 [3] - 申菱环境为华为数据中心温控合作伙伴 提供端到端全链条解决方案 [4] - 飞龙股份供应电子水泵和温控阀产品 [4] - 欧陆通为阿里巴巴定制浸没式液冷集中供电电源 [4] - 网宿科技为IDC液冷节能方案专家 浸没式液冷系统已落地数据中心 [4]
液冷价值量拆分
2025-08-05 11:15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AI液冷市场,涉及数据中心温控系统及服务器散热技术[1] 核心观点与论据 市场空间驱动因素 * AI芯片功耗和出货量增长推动液冷需求,单芯片液冷价值量2000-3000元,1000万个AI芯片使用液冷市场空间达数百亿元[2][4] * 整机柜方案发展带动液冷渗透,国内单机柜液冷价值量30-40万元,海外ML72机柜达50-60万元,10万个ML72机柜出货市场空间500-600亿元[2][6] 液冷系统结构 * 分为一次侧(数据中心外部设备如干冷器、冷却塔)和二次侧(服务器内部及周边设备),一次侧适用于风冷系统,二次侧为核心液冷组件[2][7][9] * 二次侧主要部件:冷板(芯片散热)、快接头(连接单元)、Manifold(承接快接头)、CDU(动态调整系统参数)[2][10] 价值量与毛利率 * 冷板价值量占比最高(40%),CPU冷板约500元,GPU冷板约1000元[2][10] * CDU占比30%-40%,国内每千瓦价值1000+元,海外200-240美元/千瓦[3][11] * 快接头毛利率50%-60%,国内单对价值600元,海外1300元[2][11] * Manifold及管路占比约10%,毛利率较低[7][12] 技术趋势 * 当前液体多为水基溶液,未来相变或浸没式技术可能采用氟化液/矿物油,显著提升价值占比[5][13] 其他重要细节 * 一次侧设备选择依赖部署区域温湿度及水资源,市场成熟竞争充分[9] * ASIC液冷需求因组网复杂暂无精确测算方式,但可参考芯片/机柜模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