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1世纪经济报道
icon
搜索文档
新一波“红包雨”砸来 每手已超200元,更多大红包在路上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2 12:34
监管新规推动分红潮 - 监管层要求上市公司构建"中期+年度"双分红体系 推动新一波分红潮提前爆发 截至7月31日已有数十家发布2025年中期分红计划 其中至少9家为上市以来首次中期分红 [1] - 证监会通过风险警示措施倒逼盈利公司提高分红水平 对有盈利但不分红或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实施ST [2] - 2024年以来一年多次分红的上市公司接近900家 较2023年的200家左右大幅增长 [1] 典型案例分析 - 药明康德首次推出中期分红 每手派息35元 分红总额约10亿元 年内累计每手派息达168.2元(含年度分红98.2元及特别分红35元) [1][5] - 东鹏饮料2025年中期每手分红250元 加上4月完成的2024年度每手分红225元 年内每手累计分红达475元 中期分红总额13亿元 [3] - 宁德时代2025年中期每手分红100.7元 总额45.73亿元 分红规模接近2022年中期(15.93亿元)的3倍 [4] 分红规模与频次变化 - 亚翔集成2025年首次中期分红每手100元 加上2024年度分红100元 年内累计每手200元 分红力度达2023年及之前年份的10倍 [6] - 2024年实施中期分红的上市公司达676家 接近2020-2023年总和(692家) 2025年数量有望进一步增加 [6] - 2024年报分红中每手百元以上的公司超157家 九号公司-WD从2023年的284元增至1131元 增幅298.24% [7] 行业分红格局 - 2024年沪深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额2.39万亿元(含中期分红) 同比增长7.2% 近五年累计分红超10万亿元 [7] - 国有企业为分红主力军 近千家国企2024年分红1.5万亿元 占全市场62.8% 六大行分红4206.8亿元 "三桶油"分红1819.7亿元 [8] - 民营上市公司积极响应 美的集团、吉比特每10股派发35元 多家企业实现年内多次分红 [9] 分红政策建议 - 专家建议优化分红政策 要求上市公司制定长期稳定分红方案并加强信息披露 对科创类企业与成熟期企业实施差异化要求 [9]
花样翻新的“对等关税”最先伤到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2 12:30
关税政策对美国汽车行业的影响 - 福特汽车2023年第二季度出现首次季度亏损,业绩损失8亿美元,利润净亏3600万美元[1] - 通用汽车第二季度利润下降三分之一,亏损超过10亿美元,预计全年利润减少40亿至50亿美元[4] - 汽车行业高管敦促政府降低零部件和材料关税以缓解压力[1] 批发与分销行业受关税冲击 - 全美批发商分销商协会预计将成为贸易政策最大受害者,该行业规模达8.2万亿美元[7] - 批发商与分销商计划集体涨价应对成本上涨[7] 消费品行业涨价与成本转嫁 - 宝洁宣布8月起对美国市场25%产品提价5%,因部分材料需进口并面临关税压力[8] - 亿滋与好时等食品巨头警告终端零售价格可能上涨,涉及巧克力、花生酱等日常消费品[10] - 好时公司第二季度关税成本达1500万至2000万美元,通过产品容量缩水实现变相涨价[10] 企业应对策略与本土化挑战 - 宝洁虽在美国大幅投资本土化生产,但仍依赖进口材料导致成本压力[8] - 企业采取直接提价或隐性涨价(如缩减包装)两种方式转嫁关税成本[10]
31省份消费版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2 12:30
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 - 上半年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8%,是增长的主动力 [1] 社消零总额排名 - 上半年社消零总额前十省份依次为江苏、广东、山东、浙江、河南、四川、湖北、福建、安徽、湖南 [1] - 江苏、广东、山东社消零总额超2万亿元,分别为23949亿元、22932.66亿元、20142.1亿元 [5] - 江苏成为社消零规模第一大省,广东、山东分列二、三 [6] - 福建以约500亿元优势超越安徽,跃居社消零总额第八 [6] 消费增速表现 - 上半年共有19个省份社消零增速跑赢全国5%的水平 [1] - 11个省份社消零增速不低于6%,海南以11.2%的增速领先 [1][5] - 天津、北京为全国仅有的两个社消零负增长省份 [1][8] - 至少有13个省份上半年社消零增速超过其全年预期目标 [1] 区域消费特点 - 海南上半年社消零总额1329.89亿元,同比增长11.2%,商品零售同比增长12.7% [5] - 海南汽车类增长91.9%,新能源汽车增长175.3% [5] - 江苏实现社零总额2.39万亿元,同比增长5%,规模和净增额全国第一 [7] - 江苏"苏超联赛+苏新消费"联动IP拉动文体餐饮消费,限上餐饮业饮料及冷饮服务增长21.2% [7] - 中西部多个省份跑出超6%的社消零高增速 [8] 消费增长动力源 - 以旧换新拉动和线上消费提升是主要增长动力 [9] - 福建以旧换新、线上消费双驱动,社消零总额12560.88亿元,增速6% [10] - 福建限额以上家用电器零售额同比飙升43.1%,新能源汽车增长27.7% [10] - 福建限额以上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21.0% [10] - 河南限额以上可穿戴智能设备、通讯器材、计算机产品零售额分别增长95.3%、92.3%、87.0% [10] - 湖南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71.6%,家电类增长55.2% [10] - 广东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增长20.3% [10] 服务消费新热点 - 科技产品如AR眼镜、机器狗等带来新兴消费增量 [12] - 高质量展会如WAIC 2025带动周边酒店、餐饮消费 [12] - Rokid智能眼镜将在全国几千家眼镜门店上线 [12] - 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将举行具身智能相关展会 [13] - 山西省实施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扩大文化旅游消费 [13] - 上海市打造文化消费高地,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 [13] - 北京市挖掘文娱消费新内涵,打造旅游消费新场景 [13] - 杭州"黑神话:悟空"艺术展吸引45万人次观展 [13] 消费政策支持 - 下半年全国至少有20个省份出台或延续以旧换新和提振消费政策 [11] - 财政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规模增加到3000亿元,预计拉动消费2万亿元 [11]
31省份半年报全部出炉,广东、江苏、山东GDP位列前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2 12:24
全国31省份经济半年报 - 2025年上半年全国31省份GDP数据已全部公布,广东、江苏、山东三省GDP总量位居全国前三,分别为68725.4亿元、66967.8亿元和50046亿元 [2] - 东部省份经济总量保持领先优势,中部省份在经济增速上表现突出,西藏、甘肃和湖北GDP增速排名全国前三位 [2] - 2025年上半年全国GDP平均增速为5.3%,福建、北京等东部省份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达到5.7%和5.5% [5] 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 广东GDP总量持续领跑全国,2025年上半年达68725.40亿元,江苏、山东紧随其后,同比增速分别为5.7%和5.6% [5] - 湖北GDP增速达6.2%,领跑中部省份,出口表现尤为亮眼,同比增长38.5%,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比达54.9% [7] - 福建消费及工业增长提供关键支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 [6] 工业与新兴产业发展 - 2025年上半年全国27个省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跑赢区域GDP增速,装备制造业及汽车、电子等行业表现突出 [3][9] - 装备制造业成为工业增长"压舱石",占全部规上工业的35.5%,较去年提高0.9个百分点,拉动工业增长3.4个百分点 [9] - 福建、湖南、山东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2%、12.2%和13.0%,显著高于工业整体增速 [10] 新兴产业表现 - 广东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增幅达14.7%-58.2% [11] - 湖北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4%,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7.5%,锂离子电池、电子元件等产品产量增幅超20% [13] - 河南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5%,新能源汽车生产带动相关产业高速增长,陕西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9% [11] 产业结构调整 - 各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机器人、无人机等新兴产业,广东已成为国内最大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11][12] - 工业机器人行业进入重要发展周期,技术应用场景推广对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效率起关键作用 [12] - 各省寻求多元化发展路径,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势力",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13]
港交所锣声不停 VC/PE迎退出大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2 11:42
今年,香港资本市场迎来久违的火热景象:明星企业扎堆上市,港交所IPO数量与募资金额节节攀升, 这股热潮正为积压已久的VC/PE机构打开"退出窗口"。 2025年上半年,尽管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整体退出案例有所减少(935笔,同比下降43.3%),但清科数 据显示,其中被投企业IPO案例数为583笔,占比62.4%。中企被投企业港股及美股IPO案例数达到292 笔,同比上升32.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媛深圳报道 今年,会是VC/PE的退出大年吗? "一定是的!"近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多位风投创投(VC/PE)人士,几乎都给出了肯定回复。 其中,港股IPO主导退出市场,上半年港交所主板上市40家,募资金额居全球首位。上半年境内外上市 中企融资额前四均为港股项目,其中宁德时代赴港二次上市以超300亿元融资额领跑,恒瑞医药、海天 味业、三花智控等紧随其后。 去年,还有投资人公开说"我们投资的公司如果要去港股上市,我把他腿打断",港股IPO还被部分媒体 称为"PE坟场"。但今年风向一转,曾有5家企业同日上市,还有超200家企业排队港股IPO,业内笑 称"港交所的锣快不够敲了!" "港交所的锣快不够敲了" 今 ...
港交所锣声不停 VC/PE迎退出大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2 11:41
港股IPO市场复苏 - 2025年上半年港交所主板上市40家,募资金额居全球首位,其中宁德时代赴港二次上市融资超300亿元,恒瑞医药、海天味业、三花智控紧随其后[1] - 上半年港股及美股IPO案例数达292笔,同比上升32.7%,占整体退出案例62.4%[1] - 港股IPO数量和筹资额分别同比上涨33%和711%,大型IPO推动港交所募资规模登顶全球[3] - 德勤预计2025年港股将迎来约80只新股,融资金额达1300亿到1500亿港元[5] 市场驱动因素 - 港股估值修复逻辑显现,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超7000亿港元,融资成本显著低于美国及内地[2] - 政策红利包括证监会支持内地龙头企业赴港上市、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及"A+H"快速通道[2] - 监管审批提速,A to H企业备案效率提升,且赴港上市企业质量较高[3] - 明星企业示范效应显著,如蜜雪冰城认购倍数达5258.21倍,冻资1.82万亿港元;宁德时代认购超120倍,冻资2800亿港元[3][4] VC/PE退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73家上市中企获VC/PE支持,渗透率达67%,同比上升35.2%[6] - 港交所主板为VC/PE贡献582.03亿元账面退出回报,整体IPO退出总回报1057.61亿元,平均回报倍数3.83倍[6] - 头部机构如中金资本收获7家被投企业IPO,红杉中国参投6家,华金资本、君联资本各5家[7] - 影石创新上市首日为IDG资本、启明创投分别带来853倍、183倍账面回报[7] 行业分化与挑战 - 生物科技与健康、零售和消费行业IPO数量并列第一,工业(含先进制造业)筹资额居首[9] - 消费行业账面回报倍数达17.81倍,电子信息行业退出金额最高(273.97亿元),先进制造回报倍数仅1.50倍[9] - 上半年港股新股首日破发率约30%,海螺材料科技首日跌47.67%,METALIGHT跌30.26%[8] - "新消费+硬科技"为港股成长主线,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市场认可度[9]
横琴上半年外贸增长101.5%,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98.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2 11:29
宏观经济表现 - 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63 13亿元 同比增长5 0% [1] - 第二产业增加值24 66亿元 同比下降34 0% 第三产业增加值238 47亿元 同比增长12 1% [1]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9 7% 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3个百分点 [1] - 专用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31 6%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 2% [1] 服务业发展 - 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 3% 信息传输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21 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2 9%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1 4% [1] - 1-5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 4% [1] - 信息传输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1 6%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3 5% 文化 体育和娱乐业增长9 5% [1] 消费与投资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 59亿元 同比增长42 1% 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23 03亿元 同比增长44 8% [2] - 限额以上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3 03亿元 同比增长171 7% 限额以上通讯器材类零售额2 58亿元 同比增长2 7倍 [2] -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7 9% 降幅较一季度收窄4 8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98 5% 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33 6% [2] 外贸与财政 - 进出口总额224 81亿元 同比增长101 5% 出口总额138 01亿元 同比增长104 2% 进口总额86 79亿元 同比增长97 3% [2]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 07亿元 同比下降3 0%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8 01亿元 同比增长20 4% 民生支出占比69 2% [2] 澳资经营主体 - 截至6月末澳资经营主体7346户(含澳资企业7189户) 同比增长14 6% [3] - 澳资经营主体占全部经营主体的12 3% 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1 4个百分点 [3]
达利欧退隐,“潮汐”又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2 11:25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退休 -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出售剩余股份并离开董事会,标志其正式退休[1] - 文莱主权财富基金以数十亿美元交易获得桥水近20%股权[1] - 达利欧回顾50年投资生涯,强调桥水四条工作原则:选人文化决定一切、建立思想精英制度、允许犯错但必须学习、痛苦+反思=进步[8] 桥水基金业绩表现 - 桥水资产管理规模从2019年底1680亿美元降至2024年底921亿美元[3] - 旗舰基金Pure Alpha五年累计收益率5.9%,2024年回报11.3%,2025年上半年收益率17%[3] -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旗舰基金增长逾14%,2010年欧债危机期间部分基金收益率超40%[2] 达利欧投资哲学 - 提出五大驱动力量:债务/货币/经济周期、内外秩序混乱周期、自然力量和人类创造力[2] - 七条核心投资原则包括理解经济机器运作、把握因果关系、多元化配置等[10] - 强调投资组合应持有10-15个低相关资产,可降低80%风险而不减少收益[10] 债务危机预警 - 达利欧预测未来5年全球债务危机概率高达65%,美元霸权或受重创[1] - 提出"3%解决方案",主张美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应削减至3%[6] - 认为经济体过度积累债务将引发危机,需通过去杠杆压缩债务规模[4] 方法论争议 - 中银证券徐高批评达利欧用微观思维分析宏观债务问题[5] - 指出达利欧将宏观经济机械化的错误,忽视预期改变对行为的影响[6] - 认为美国债务可持续性取决于美元霸权地位而非债务规模本身[5] 行业周期观点 - 达利欧认为世界正进入由五大力量重塑的新秩序周期[10] - 强调演化过程中存在潮汐般周期循环,投资者需适应变化[11] - 提醒警惕市场过热,避免追涨杀跌行为[10]
珠海500亿科技巨头诞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2 11:20
资产划转概况 - 格力集团将横琴金投、格力金融投资等20余项核心资产注入新组建的珠海科技产业集团,划转规模约200亿元[1] - 珠海科技产业集团成立于2024年5月28日,注册资本500亿元,华发集团和格力集团分别持股60%和40%[1] - 划转资产主要包括科技产业投资平台资产,涉及金融牌照企业、产业基金和硬科技企业股权[1][2] 资产划转细节 - 金融投资方面:划转珠海格力金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权、广东横琴金投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权等6家金融牌照企业[2] - 产业基金方面:划转珠海发展投资基金20%LP份额、珠海格金广发信德智能制造基金43.8%LP份额等10只重点产业基金[2] - 科技实体企业方面:划转珠海格创芯谷产业开发公司100%股权、维视艾康特医药科技1.54%股权等[2] 财务数据 - 珠海格力金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资产3,546,003.67万元,净资产1,784,853.02万元,营业收入187,385.15万元,净利润-23,817.8万元[6] - 珠海格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资产895,951.50万元,净资产320,919.25万元,营业收入8,248.52万元,净利润-3,614.5万元[6] - 珠海发展投资基金20%LP份额账面价值174.198万元,广东武岳峰集成电路股权投资合伙企业9.92%LP份额账面价值19.374万元[5] 业务影响 - 格力集团将丧失原有的产业投资业务,转为通过参股珠海科技集团参与产业投资[2] - 公司收入结构将发生变化,建筑安装和商贸收入占比将分别达到53.37%和32.36%[7] - 公司将不再实际控制阳普医疗、科恒股份和航宇微等上市公司[7] 战略调整 - 新平台将重点整合两大集团的核心科技资产,构建支撑珠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投资运营主体[1] - 格力集团未来或将调整战略方向,更加聚焦于海岛建设投资领域[8] - 货币资金、大额存单以及格力电器股权等高流动性资产仍将保留,资产流动性维持在较高水平[3]
云天励飞冲刺港股,国内推理芯片市占率首次曝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2 11:15
公司概况 - 云天励飞是一家AI公司,专注于推理芯片和边缘AI应用,凭借"算法芯片化"和"端云协同"技术路线发展行业级、企业级、消费级三大场景业务 [1] - 公司早期以智慧城市业务起家,现已转型为覆盖多场景的AI解决方案提供商 [1] - 7月30日公司正式递表港交所,计划A+H两地上市,募资用于芯片研发、战略收购、市场推广等 [1]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5.46亿、5.06亿和9.17亿元,呈现波动增长 [3] - 同期净亏损分别为4.48亿、3.84亿和5.72亿元,经调整净亏损为3.13亿、2.97亿、3.83亿元 [3] - 研发开支高企,2022-2024年分别为3.47亿、2.95亿、4亿元,占收入比从63.4%降至43.6% [3] - 毛利率从31.9%降至20.9%,2025年Q1回升至28.8% [5] 业务结构 - 消费级业务2024年营收占比44.2%,主要来自收购的岍丞技术,产品包括AI拍学机、AI眼镜等 [3] - 2025年上半年AI玩具销量在中国主流电商平台排名第一 [4] - 岍丞技术产品进入华为、荣耀等品牌供应链,2024年累计出货超3000万套 [4] - 企业级业务2024年营收占比27.1%,包括芯片、算力服务和IP授权 [5] - 2023年6月获得16亿元AI算力大单,提供4000PFLOPS算力服务 [5] - 行业级业务2024年营收占比27.7%,集中在智慧城市和公共交通领域 [5] 技术布局 - 已推出4代AI推理芯片,包括DeepEye和DeepEdge系列 [6] - 在中国AI推理芯片市场排名第五,份额0.3%,英伟达和华为分别以66.7%和12%居前两位 [6][7] - 在NPU驱动的AI推理芯片市场排名第二,份额1.9%,华为以74.9%居首 [7] - 第五代Nova 500芯片在研,支持兼容多数AI大模型架构 [7] - 开发DeepVerse芯片针对大模型推理,DeepXBot芯片用于人形机器人 [7][8] - 已与十余家机器人厂商合作,投资具身智能公司探索前沿应用 [8] 发展战略 - 坚持算法芯片化理念,打造软硬一体技术能力 [7] - 计划持续迭代AI推理芯片,加速数据中心和智能设备布局 [8] - 抓住国产芯片自主创新趋势,强化市场地位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