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报网

搜索文档
海外动力电池回收是新蓝海吗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08 09:56
中国车企及动力电池企业海外动力电池回收布局 - 国轩高科与晋景新能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全球共建100个电池回收及售后服务网点,首批试点10个网点 [2][3] - 合作内容包括共建全球电池材料贸易中心、电池梯次利用示范点和低碳研究所 [4] - 华友循环与法国苏伊士签署合作备忘录,探索欧洲动力电池回收合作 [4] - 华友循环与晋景新能合作在欧洲31个网点提供一站式回收服务 [4] - 华友钴业已形成从资源开发到回收利用的完整新能源锂电材料产业链 [5] - 比亚迪与澳大利亚Lithium签订3年独家回收协议,指定Envirostream为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商 [6] - 格林美在欧洲布局回收网络,符合欧盟《新电池法》,预计2030年帮助欧洲实现70%回收率 [7] 海外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前景 - 2025年一季度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410万辆,欧洲同比增长24% [11] - 预计2030年欧洲动力电池市场规模达数百亿欧元 [11] - 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退役量预计82万吨,2028年起将超400万吨 [11] - 国内回收行业产值预计超2800亿元,但面临"僧多粥少"竞争局面 [11] - 海外市场呈现"僧少粥多"格局,为中国企业提供新增长点 [11] 海外布局面临的挑战 - 海外物流效率仅为国内60%,跨国运输成本占回收成本25%以上 [12] - 三元锂电池回收利润率4.73%,磷酸铁锂电池仅1.85% [12] - 欧盟《新电池法》要求生产者承担全链条回收成本 [16] - 2027年起碳足迹数据将成为电池进入欧盟市场的门槛 [16] - 欧盟要求钴铅回收率90%,2027年锂回收率需达65% [17] 政策与法规应对 - 欧盟《新电池法》对电池全生命周期制定严格规则 [14] - 需建立本地化回收网络应对不同国家政策差异 [16] - 国内企业引进清洁能源降低生产碳排放 [16] - 生态环境部拟出台政策允许符合要求的锂离子电池黑粉原料自由进口 [21]
汽车早餐 | 长安汽车否认并入东风集团;英伟达CEO称中国AI市场有望达500亿美元;阿维塔回应马斯克转发不实信息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08 09:21
货币政策与金融支持 - 中国人民银行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率从5%阶段性调降至0% [1] - 中国人民银行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总额度达8000亿元,不再区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贷款和支持技术改造设备更新项目贷款的额度 [2] 汽车消费政策 - 广东省鼓励广州、深圳进一步放宽车辆购买限制,增发购车指标,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 [4] -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双新"补贴推动下,华北东北地区A00级车表现优秀,大部分地区A0级电动车呈现较强增长态势 [5] 国际汽车行业动态 - 欧洲议会批准欧盟放宽车企碳排放规则,给予欧洲汽车制造商更多时间遵守规定 [7] - 特斯拉4月在英国新车销量同比下降62%,为两年多来最低水平,其他主要欧洲市场销量也跌至多年低点 [8] - Waymo计划2026年将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扩展至美国亚特兰大、迈阿密和华盛顿特区,并与麦格纳在菲尼克斯都会区新建自动驾驶汽车工厂 [9] 企业合作与战略 - 吉利汽车建议私有化极氪,每股作价2.57美元,若完成私有化,极氪将成为吉利全资附属公司并从纽交所退市 [10] - 三菱汽车与鸿海旗下鸿华先进签署谅解备忘录,鸿华将向三菱汽车供应电动汽车车型,计划2025年下半年在大洋洲地区推出 [11] - 小马智行与Uber达成战略合作,小马智行Robotaxi服务将在今年下半年接入Uber平台,首先在中东市场启动 [14] 企业声明与业务发展 - 阿维塔回应马斯克转发不实信息,表示近期将进行风洞测试并邀请马斯克现场见证 [12] - 长安汽车否认并入东风集团,已对传播不实信息的自媒体采取法律手段 [13] - 泉峰汽车表示三电壳体、智能驾驶壳体业务收入预计将保持增长,出口美国收入占比不足2%,关税政策影响较小 [15] 人工智能与芯片市场 - 英伟达CEO黄仁勋称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未来几年可能达500亿美元,美国企业获得中国市场准入至关重要 [6]
中国轻型车排放标准: 从借鉴到创新的绿色进阶之路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07 16:37
我国轻型车排放标准发展历程 - 2000年实施第一阶段排放标准,全面参照欧盟模式,采用ECE15+EUDC驾驶循环测试,排放采样时间1180秒,汽油车一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量降幅超80% [2][3][4] - 第一阶段推动行业技术变革:淘汰化油器改用燃油喷射技术,加装三效催化器(铂/铑/钯),推广无铅汽油,安装活性碳罐燃油蒸发控制系统 [4] - 2005年第二阶段限值加严,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限值降至第一阶段50%,主要通过优化空燃比控制和高效率催化剂实现 [5] 技术突破与标准升级 - 2008年第三阶段取消40秒热机怠速不采样规定,要求冷启动即刻测试,采用紧密耦合催化器(提高载体孔密度/贵金属含量),新增-7℃低温冷启动测试(限值15g/km CO和1.8g/km HC) [6] - 第三阶段首次引入车载排放监控系统(OBD),实时监测催化转换器效率等故障 [6] - 第五阶段将排放达标寿命期从8万公里提升至16万公里 [7] 国六标准的自主创新 - 2016年第六阶段不再参照欧盟,基于中国实际需求构建体系,实现七大创新:燃料中立原则、WLTC测试循环替代NEDC、新增RDE实际道路测试、修订蒸发测试规程等 [8][9] - 国六a/b分阶段实施:国六b限值严于欧盟同期标准,要求三元催化器载体目数达600目以上,缸内直喷汽油机必须配备颗粒捕集器(GPF) [10] - RDE测试覆盖-7℃~40℃环境温度及2400米海拔,要求市区/市郊/高速路段各测16公里 [11] 排放控制技术演进 - 燃油蒸发控制强化:昼间实验时间从24小时延长至48小时,限值从2g降至0.7g,要求增大碳罐容积并优化活性炭性能 [12] - OBD系统升级为COBD框架,新增燃油蒸发系统小孔泄露诊断(1mm/0.5mm)及IUPR率监测频率要求 [12] - 技术发展路径:从化油器→电控三效催化器(200-300目→600目),扩展到颗粒物质量/数量联合控制,GPF成为直喷汽油车标配 [13] 未来发展方向 - 第七阶段标准将引入CO₂排放控制,实现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管控 [13]
反对声持续高涨,美汽车关税小幅“回撤”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07 16:23
当地时间4月2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行政令,允许对进口汽车零部件、在美国组装汽车的车企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根据这项最新行政 令,原定于5月3日开始对汽车零部件加征的25%关税将继续生效,但在美国进行最终组装的汽车有资格在两年内获得部分关税抵免。 此外,特朗普此前宣布的对进口车加征25%的关税已于4月3日正式生效,而根据特朗普最新签署的另一项行政令,进口汽车将免于再被征收单独的钢 铝关税,以避免征收重叠关税产生的累积效应。这些最新举措体现出美国各界对关税政策的反对声持续不断,正在给特朗普政府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部分零部件可申请关税抵免 据悉,关税抵免适用于在美国组装的汽车的进口零部件。具体来看,2026年5月1日之前在美国组装的汽车,进口零部件可获得汽车零售价3.75%的关 税抵免;之后一年,关税抵免上限降至汽车零售价的2.5%,直至2027年4月30日取消。 目前尚不清楚汽车制造商将如何获得抵免,但这一提议可追溯至4月3日关税生效之时。特朗普表示,美国政府希望帮助汽车制造商,"给予他们短暂 的过渡期",但他同时也表示,如果车企不把零部件生产带回美国,将会"严惩他们"。 在此之前,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 ...
上海车展上的空天争夺战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07 16:16
飞行汽车行业现状 - 2025上海车展上多种飞行汽车亮相,包括一体式、复合翼三体式、多悬臂和多旋翼式、电动垂直起降(eVTOL)等 [2] - 广汽、小鹏、奇瑞、长安、一汽、峰飞航空等企业均带来飞行汽车相关产品 [2] - 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纷纷抢入飞行汽车新赛道,技术快速演进,应用场景逐渐扩大 [2] - 未来车展将演变为立体出行交通展,水陆空立体交通将迎来爆发期 [2] 主要企业进展 - 小鹏汇天飞行汽车"陆地航母"进入量产前夕,预计2025年三季度启动预售,2026年实现首批交付 [3] - 奇瑞三体式复合翼飞行汽车已完成首航,采用模块化设计实现灵活组装 [3] - 广汽旗下高域品牌展示首款量产级多旋翼飞行汽车GOVY AirCar,搭载L4级自动驾驶技术 [4] - 沃飞长空已完成飞行系统、飞控系统及能源系统技术验证,预计2026年取得适航证 [4] - 峰飞航空采用"先货后人"策略积累运营经验 [4] - 吉利旗下太力飞车TF-1已在2019年获得美国FAA轻型运动航空器适航证 [4] - 亿航智能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获得运营合格证,有望开启规模化服务 [5] 技术发展 - 飞行汽车与汽车在技术上同根同源,底层技术相通,供应链重合 [7] - 智能电动汽车与飞行汽车供应链通用率约为60%~70% [8] - 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轻量化材料、电驱动系统可通过优化适用于飞行汽车 [8] - 国内供应商将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技术转化为飞行导航系统,开发低空避障算法 [8] - 小鹏汇天"陆地航母"采用六电机分布式动力系统,单电机功率150kW,续驶达100公里 [8] - 奇瑞飞行汽车应用混动增程技术,实现500公里超长续驶 [8] - 碳纤维模压工艺使飞行汽车机身重量降低60%,结构件抗冲击性能提升20% [8] - 大疆车载迁移无人机避障算法,可识别100米内障碍物,响应时间小于50毫秒 [8] 电池技术 - 多数飞行汽车空中续驶时间较短,约数十分钟 [7] - 奇瑞进行鲲鹏全固态电池研发,计划2027年批量上市 [7] - 广汽集团已打通全固态电池全流程制造工艺,预计2026年正式装车 [7] - 上汽集团全新一代固态电池计划2026年实现量产 [7] - 赛力斯、长安、东风等车企正在开发固态电池 [7] - 欣旺达展示飞行汽车电池方案,具备研发生产能力,正在积极对接厂商 [7] 市场前景 - 摩根士丹利预测2050年全球飞行汽车市场规模将达9万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超20% [10] - 低空旅游、应急救援与短途物流是主要应用场景突破口 [10] - 城市间100~400公里半径的"空中通勤圈"将逐步成型 [10] - 飞行汽车预计2030年形成示范应用,2035年实现规模化推广,催生10万亿元级市场 [12] 政策支持 - 工信部《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明确2024~2030年推进电动低空飞行器适航取证 [10] - 国内17个省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10] - 上海目标2027年低空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达500亿元 [10] - 相关部门启动低空开放试点,逐步释放低空空域管理权限 [10] - 近5年国内低空经济融资超数百亿元 [10] - 深圳、重庆等地规划建设低空飞行器起降场,构建"城市空中交通网络" [10] 产业转型 - 汽车与低空产业链交叉融合催生协同红利 [11] - 共享新能源汽车电池研发成果降低飞行汽车动力系统成本 [11] - 复用智能汽车AI算法与传感器硬件加速飞行汽车自动驾驶技术成形 [11] - 依托汽车经销商网络构建低空交通服务网点实现地空出行场景无缝衔接 [11] - 车企从"单一交通工具制造商"转型为"立体出行方案提供商" [11] - 飞行汽车将引发第三次交通革命,核心技术涵盖动力推进、平台飞控与交通智驾三大领域 [11]
自主品牌用技术创新定义新豪华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07 16:09
自主品牌豪华车崛起 - 比亚迪仰望U8加长版冲击百万元级豪华车市场 预售价150万~200万元 [2][3] - 极氪009光辉典藏版预售价80余万元 成为40万元以上豪华MPV销量冠军 [3] - 问界M8售价35万~45万元 配备增程动力 智能底盘 ADS 3.3系统等 [4] - 尊界S800预售价100万~150万元 搭载华为全方位技术加持 [4] - 极氪9X光辉版预售价109.8万元 岚图梦想家山河版预售价70.99万元 [4] - 自主品牌在豪华车市场份额提升至21% 问界M9连续6个月获50万元以上车型销冠 [9] 技术创新驱动 - 仰望U8L搭载易四方四电机驱动系统 综合功率880kW 峰值扭矩1280N·m [5] - 云辇-P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可自动升高悬架并增强阻尼 保持车身稳定 [6] - 极氪009光辉典藏版配备智能魔毯底盘 双腔空气悬架调节范围±35mm [6] - 赛力斯发布场景化智能安全体系 热效率达44.8%的新一代超级增程系统 [6] - 尊界S800搭载30+高精度传感器 构建L3级智能驾驶感知架构 [7] 市场格局重塑 - 自主品牌打破外资品牌长期垄断豪华车市场的格局 [9] - 比亚迪仰望品牌构建60万至200万元价格区间产品矩阵 [9] - 自主车企凭借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握 填补豪华市场空白 [10] - 中国汽车产业链在高端化驱动下实现质的飞跃 [10]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穆希雅: 欢迎中国车企来欧洲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07 16:09
穆希雅介绍道,相关调查显示,超过2/3的德国汽车行业受访者计划持续增加在华投资,尤其是在研 发、生产和销售等领域;1/3的受访企业将扩大在华产能,长期来看,80%的企业计划维持或扩大在华 生产规模。多数德国企业秉持"在中国,为中国"的策略,也有部分企业仍继续将中国视为出口基地。 对于产能布局问题,穆希雅解释道,德国车企扩大在华产能是为了适应中国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基于 在中国积累的市场经验,更好地践行"在中国,为中国"的策略,通过投资研发和生产更适配中国市场的 产品,实现快速转型。产品方面,德国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在中国市场上非常注重本土化,无论是 从数字化还是产品设计方面来看都是如此。与此同时,她还提到,中国车企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逐 渐积累在欧洲市场的经验,尝试"在欧洲,为欧洲"的发展路径。 市场需求方面,穆希雅强调,中国和欧洲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存在差异且不断变化。中国消费者更看重车 辆空间和数字化功能,欧洲消费者则侧重于安全性和性能,但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发展,消费者的需求将 逐渐趋近。她认为,如果车企想在不同的市场上取得成功,就必须灵活适应不同市场的独特需求,在经 销商、售后、营销、产品等方面因地制宜。 ...
奥博穆:以长期主义对待在华机遇与挑战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07 16:09
近年来,电动化、智能化浪潮席卷汽车行业,这些新技术成为驱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奥博穆认为, 长期以来,德国汽车工业以德国标准开发产品、以欧洲为生产核心基地并销往世界各地,向来成果斐 然。"但这种模式现在已经行不通了,我们必须更好地适应各大市场的需求,并且变得更加灵活。大众 在中国的全新发展战略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奥博穆表示,在全新技术领域,不管是自动驾驶还是人工智能领域,大众集团正在加快步伐,并取得了 一些成果。其中,在自动驾驶领域,大众正与合作伙伴Mobileye一起,计划到2026年将L2+级辅助驾驶 系统应用在奥迪和保时捷的车型上。此外,双方还在共同研发L4级自动驾驶系统,将基于ID.Buzz纯电 动MPV提供出行服务。 近日,大众与优步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在未来10年内在美国多个城市部署一支由数千辆 完全自动驾驶的ID.Buzz车辆组成的车队,预计今年晚些时候启动测试,并于2026年在美国洛杉矶进行 首次商业投放。 "一直以来,大众都在以长期主义视角来看待我们在中国市场上的机遇和挑战,这一点未来也不会 发生改变。"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近日在接受德媒《法兰克福汇报》采访时如是 ...
一季度欧洲销量强势反弹 中国车企做对了什么?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07 15:54
中欧电动汽车贸易谈判 - 中国与欧盟启动电动汽车价格承诺谈判,期望以市场化机制替代反补贴税 [2] - 欧盟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的高额反补贴税尚未取消,但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表现快速回暖 [2] - 欧盟委员会与中方达成共识,同意立即开展电动汽车价格承诺谈判,以设定最低价格来取代反补贴关税 [5] 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车企在欧洲销量同比增长78%,达到14.8万辆,市场份额从2.5%上升至4.5% [2][3] - 上汽集团旗下名爵品牌销量同比增长1/3,达到76583辆,比亚迪销量同比增长近4倍,达到27365辆 [3] - 上汽集团3月在欧洲售出22296辆新车,同比暴涨74.4% [4] - 中国车企在欧洲销售的纯电动汽车占比从41%降至29%,插混车、混动车和汽油车占比提升 [4] 中国车企欧洲战略 - 更多中国品牌进入欧洲市场,如腾势品牌4月进入欧洲,零跑汽车计划2026年年中在欧洲本土化落地 [2][9] - 中国车企加速在欧洲本土化布局,如上汽集团、零跑汽车等有意在欧洲开启本土化生产 [9] - 中国车企在欧洲建立研发团队,如吉利在瑞典哥德堡设立欧洲研发中心 [10] - 中国车企注重品牌文化融合,如比亚迪赞助2024欧洲杯,腾势品牌在米兰设计周亮相 [11] 欧洲市场反应 -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反对欧盟加征关税,认为此举对德国车企影响严重 [6] - 欧洲汽车行业人士认为应引入中国品牌竞争,以激发本土企业创新活力 [6] - 欧盟政策不确定性影响欧洲消费者购买情绪,价格承诺谈判消息公布后观望情绪消散 [5] 中国车企竞争优势 - 中国汽车品牌在电动化、智能座舱、智能网联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9] - 零跑T03欧洲起售价1.89万欧元,比当地热门车型更便宜 [10] - 中国车企通过赞助体育赛事、聘请当地设计团队等方式提升品牌形象 [11]
丰田系的反击来了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07 13:53
行业投资动态 - 丰田集团旗下7家主要零部件供应商计划将2025财年研发总投入和资本总投入均提升至1万亿日元以上,以推进电动化、自动驾驶等领域 [2] - 2025财年7家供应商研发总投入预计增长6%至1.22万亿日元(约615亿元人民币),其中电装、爱信等6家公司研发投入将创历史新高 [3] - 2025财年7家供应商资本总支出预计增长6%至1.11万亿日元(约560亿元人民币),重点投向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及对外投资 [3] - 电装2025财年研发投入预计达6600亿日元(增长7%),设备投资3700亿日元,聚焦软件、SoC、自动驾驶、动力电池及碳化硅功率半导体 [3] - 爱信2025财年研发投入将达2500亿日元(创纪录,增长6%),资本支出大幅增长25%至2800亿日元以加速混合动力车产品生产 [4] 企业战略调整 - 丰田汽车董事长提出以6万亿日元(约3000亿元人民币)收购丰田自动织机的计划,引发市场热烈反应并带动相关公司股价上涨 [2] - 丰田自动织机接到收购提议后成立特别委员会并聘请顾问评估,当前市值已达5.42万亿日元 [5] - 丰田自动织机由丰田家族曾祖父创立,是丰田汽车前身,收购将加强创始家族对集团控制权,可能成为全球汽车业最大规模收购之一 [7] - 行业分析师认为该收购可能强化创始家族控制但会阻碍公司治理改善进程 [7] 技术领域布局 - 电装将研发重点放在电动化、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半导体和软件领域 [3] - 爱信加速布局电动化、智能化趋势,重点投资混合动力车相关产品 [4] - 丰田自动织机计划将2025财年研发投入提高3%至1400亿日元,专注电动化和自动驾驶技术 [4] - 丰田纺织增加资本支出,重点投向印度等海外市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