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

搜索文档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取向持续体现
金融时报· 2025-09-15 10:06
货币供应与社融增长 - 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1.98万亿元 同比增长8.8% [1] -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433.66万亿元 同比增长8.8% [1] - 前8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26.56万亿元 同比多增4.66万亿元 [1] 政府债券发行与债务化解 - 前8个月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10.27万亿元 同比增加4.63万亿元 [2] - 超长期特别国债累计发行9960亿元 发行进度近80% [2] - 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已发行1.9万亿元 用于置换隐性债务 [2] 信贷投放与结构优化 - 前8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3.46万亿元 [1] -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5.20万亿元 同比增长11.8% [5][6] -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4.87万亿元 同比增长8.6% [6] 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 制造业贷款占新增对公贷款比重达53% 较2024年提升33个百分点 [3] - 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景气度较高 带动融资需求增长 [3] - 纺织服装、专用设备、计算机通信等行业投融资需求旺盛 [3] 房地产政策与信贷效应 - 多城市放松限购及信贷政策 商品住房成交量环比由负转正 [4] - 居民购房需求回暖 按揭贷款咨询和签约量明显增长 [4] 结构性政策导向 - 科技贷款、绿色贷款、普惠贷款增速均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6] -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实现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全覆盖 [6]
又一家上市公司发布股票异动公告
金融时报· 2025-09-15 10:05
股票交易异常波动 - 公司股票在9月8日至9月10日连续3个交易日内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20% 属于异常波动情形 [1] - 前述3个交易日股价累计涨幅达26.96% 多次触及涨停 [1] - 截至9月11日收盘 股价报102.07元/股 总市值达371.27亿元 [1] 估值水平与行业比较 - 公司最新市盈率为145.93倍 最新市净率为19.60倍 [1] - 所属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最新行业滚动市盈率为27.69倍 行业市净率为1.73倍 [1] - 公司市盈率和市净率显著高于行业水平 [1] 机器人产业布局 - 公司在9月5日特定对象调研活动中表示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战略布局和业务拓展 [2] - 通过收购上海狄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51%股权和广州金力智能传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5%股权进入相关领域 [2] - 成立全资子公司浙江荣泰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推进机器人业务市场化、产业化进程 [2] 主营业务构成 - 公司主营各类耐高温绝缘云母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4] - 主要产品包括新能源汽车热失控防护绝缘件、小家电阻燃绝缘件、电缆阻燃绝缘带 [4]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72亿元 其中新能源产品收入4.61亿元 占比80.54% [4] 机器人业务影响评估 - 公司在机器人零部件领域的业务销售额较小 占比极低 [4] - 该业务不会对公司的年度净利润产生重大影响 [4] - 公司主营业务经营正常 未出现大幅度波动 [3] 行业概念炒作先例 - 上纬新材因涉及人形机器人概念股价自2025年7月9日至8月5日累计涨幅达1320.05% [3] - 该期间出现7次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和7次严重异常波动情形 [3] - 上交所曾对相关投资者采取暂停账户交易的自律监管措施 [3]
8月末社融规模存量 同比增长8.8%
金融时报· 2025-09-15 10:03
从结构看,8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1.2%,同比低1.2个 百分点;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占比0.3%,同比低0.1个百分点;委托贷款余额占 比2.6%,同比低0.2个百分点;信托贷款余额占比1%,同比低0.1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 占比0.5%,同比低0.1个百分点;企业债券余额占比7.7%,同比低0.4个百分点;政府债券余额占比 21.1%,同比高2.2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2.8%,同比低0.1个百分点。 本报讯记者马玲报道中国人民银行9月12日发布2025年8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初步统计, 2025年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3.66万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 款余额为265.42万亿元,同比增长6.6%;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1.19万亿元,同 比下降21%;委托贷款余额为11.15万亿元,同比下降0.6%;信托贷款余额为4.49万亿元,同比增长 5.5%;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2.12万亿元,同比下降4.1%;企业债券余额为33.47万亿元,同比 增 ...
“深空经济”蓄势待发 耐心资本成破局关键
金融时报· 2025-09-15 10:03
核心观点 - 中国深空探测已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成功实现人类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和全球首次月背采样返回 [1][3] - 深空经济被视为万亿美元规模的新兴产业 涵盖十大重点方向包括资源开发、能源、旅游等 [2][4] - 商业航天成为关键驱动力 2024-2025年连续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获科创板政策支持 [2] - 产业仍面临长期资本缺口 需耐心资本支持和完善"产学研政融"协同生态 [7][8] 政策支持 - 商业航天2024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被列为"新增长引擎" 2025年再次写入并要求"安全健康发展" [2] - 证监会2024年6月扩大科创板第五套标准 支持商业航天等前沿科技企业上市 [2] - 国家航天局已制定多项商业航天发展规定 加强对民营航天活动的政策支持 [8] 产业规模与前景 - 全球深空经济规模预计2040年达万亿美元 [2] - 深空探测实验室首次提出十大产业方向:深空资源开发、互联网、能源、生物、运输、智能、建造、旅游、安全及文化 [4] - 产业阶段从科学探索转入"资源开发-产业落地"新阶段 [4] 技术成就 - 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登陆月球背面 解决月背通信控制难题 [3] - 嫦娥六号完成全球首次月背采样返回 [3] - 商业航天快速发展显著降低太空进入成本 吸引更多资本参与 [2] 产业推进措施 - 成立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委员会负责产业布局 [5] - 联合投资机构设立深空产业基金 构建生态协同发展圈 [5] - 组建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打通产业链 [5] - 设立孵化器连接政府招商政策 帮助科学家规划公司发展 [5] 资本需求 - 深空产业存在显著融资缺口 需10年以上长期耐心资本 [7] - 当前基金管理期限多不超过10-12年 与产业长周期不匹配 [7] - 金融资本已逐步进入商业航天 但产业尚未形成稳定发展格局 [8]
惠民生、促消费是宏观政策重点发力方向
金融时报· 2025-09-15 10:03
金融总量数据表现 - 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8.8% 较上年同期高2.5个百分点 [1] - 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8% 较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 [1] - M2与社融增速保持较高水平 与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并略高 [1] 经济指标与出口表现 - 8月制造业PMI较上月提升0.1个百分点 生产指数上升0.3个百分点至50.8% 制造业生产扩张加快 [1] - 8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0.3% 较上月提升0.2个百分点 非制造业保持扩张 [1] - 对美出口有所回落 但对东南亚/欧盟/非洲地区出口维持两位数增长 [1] - 市场预期全年经济有望完成5%左右增长目标 金融市场信心较好 [1] 宏观政策导向与措施 - 财政政策将优化支出结构 加大促消费/惠民生保障力度 完善财税制度与二次分配 [2] - 金融政策主线兼顾稳增长与防风险 保持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并防范金融风险 [2] - 以旧换新政策成效显著 8月个人消费需求内生增长与政策推动形成叠加效应 [2] - 北上深等城市放松非核心区域限购/调整住房信贷政策 满足刚性及改善性住房需求 [2] 消费刺激与行业治理 - 推出育儿补贴/消费贷款贴息/养老再贷款等工具 提振消费信心并挖掘有效需求 [3] - 整治新能源汽车/光伏等行业非理性竞争问题 提升行业治理水平促进供求平衡 [3] - 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 财政政策积极发力 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3] 中长期政策方向 - 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稳步推进 实体经济供求关系有望更均衡 [3] - 聚焦深层次矛盾推进关键领域改革 包括社会保障/政府债务管理/税收制度优化 [3]
前8个月人民币贷款 增加13.46万亿元
金融时报· 2025-09-15 10:03
货币供应 - 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1.98万亿元 同比增长8.8% [1] - 狭义货币M1余额111.23万亿元 同比增长6% [1] - 流通中货币M0余额13.34万亿元 同比增长11.7% 前8个月净投放现金5208亿元 [1] 贷款情况 - 8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273.02万亿元 同比增长6.6% [1] - 人民币贷款余额269.1万亿元 同比增长6.8% 前8个月增加13.46万亿元 [1] - 住户贷款增加7110亿元 其中短期贷款减少3725亿元 中长期贷款增加1.08万亿元 [1] - 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2.22万亿元 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82万亿元 中长期贷款增加7.38万亿元 票据融资增加8778亿元 [1] - 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227亿元 [1] - 外币贷款余额5517亿美元 同比下降7.1% 前8个月增加96亿美元 [1] 存款情况 - 8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329.96万亿元 同比增长8.8% [2] - 人民币存款余额322.73万亿元 同比增长8.6% 前8个月增加20.5万亿元 [2] - 住户存款增加9.77万亿元 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6106亿元 [2] - 财政性存款增加2.21万亿元 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5.87万亿元 [2] - 外币存款余额1.02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19.4% 前8个月增加1654亿美元 [2] 银行间市场 - 8月银行间人民币市场日均成交9.65万亿元 同比增长16.8% [2] - 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5% 现券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0.1% 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7.2% [2] - 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1.4% 较上月低0.05个百分点 较上年同期低0.37个百分点 [2] - 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1.41% 较上月低0.05个百分点 较上年同期低0.38个百分点 [2] 跨境人民币结算 - 8月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1.47万亿元 其中货物贸易1.11万亿元 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0.36万亿元 [3] - 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0.61万亿元 其中对外直接投资0.24万亿元 外商直接投资0.37万亿元 [3]
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考评办法迎调整
金融时报· 2025-09-15 10:03
央行考评办法调整背景与目的 - 中国人民银行于9月12日宣布调整优化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考评办法 该机制最初于2004年建立并在2018年调整 此次修订旨在适应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转型和金融市场发展 [1] - 调整重点包括优化简并考评指标 分类实施机构考核 加强与债券做市商考核联动 以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1] 考评机制历史演变与定位 - 一级交易商制度始于1996年 央行择优挑选市场机构承担货币政策传导职责 2004年建立年度考评机制并定期更新名单 [2] - 2018年央行将考评指标扩充为七大类15项 7年后再次调整以服务货币政策框架转型 [2] 新考评办法核心调整方向 - 大幅精简指标数量 突出货币市场传导和债券做市要求 货币市场传导考核涵盖资金融出的量、价、覆盖面及市场波动时期的稳市表现 [2] - 债券做市考核包括报价、成交情况及债市波动时期的稳市表现 旨在增强国债收益率曲线基准性并理顺利率传导机制 [2] 机构合规与过渡安排 - 新规强调不得违法违规的底线 考评期内出现不当行为的机构将被暂停交易商资格 [3] - 2025年度一级交易商名单保持不变 设置过渡期便于机构适应调整 [3] 分类考核与多元化发展 - 新办法明确对银行与非银等机构分类实施考核 改变过去统一排名导致银行占优的局面 [3] - 调整有利于提升交易商多元化 支持不同类型机构在宏观调控、政策传导和工具创新中发挥作用 [3]
前8个月社融规模增量 累计为26.56万亿元
金融时报· 2025-09-15 10:03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总体情况 - 2025年前8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26.56万亿元 同比多增4.66万亿元 [1] 人民币及外币贷款情况 - 对实体经济发放人民币贷款增加12.93万亿元 同比少增4851亿元 [1] - 对实体经济发放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816亿元 同比少减767亿元 [1] 表外融资情况 - 委托贷款减少855亿元 同比多减307亿元 [1] - 信托贷款增加1942亿元 同比少增1614亿元 [1] - 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23亿元 同比少减2566亿元 [1] 直接融资情况 - 企业债券净融资1.56万亿元 同比少2214亿元 [1] - 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669亿元 同比多1093亿元 [1] - 政府债券净融资10.27万亿元 同比多4.63万亿元 [1]
美国金融监管架构的演进、挑战与启示
金融时报· 2025-09-15 09:23
美国金融监管架构形成脉络 - 美国金融监管采用州与联邦双层监管并存架构 源于先有州后建立联邦的历史背景 州政府最初负责境内金融监管 [2] - 独立前殖民地州已建立银行注册制度 如马萨诸塞州土地银行以政府债券担保发行纸币 立法机构颁发银行特许证并设定利率上限 [3] - 独立后州政府通过专门机构审查银行资格 设定最低资本资产比率 定期现场检查 1863年联邦层面建立国民银行体系并由货币监理署监管 [3] - 1913年美联储成立 联邦监管职能进一步扩大 形成州与联邦并存的持续格局 [2][3] 重大金融危机对监管体制的影响 - 1929年大萧条推动《1933年银行法案》出台 分离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4] - 法案禁止银行董事以股票债券抵押贷款 出台"Q条款"禁止活期存款付息 降低银行融资成本 [4] - 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台《多德-弗兰克法案》 强化美联储宏观审慎监管职责 赋予其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权 [7] - 法案增设金融消费者保护局 维持机构监管格局 仅减少1家联邦监管机构(储蓄监督办公室) [7] 美联储监管职责演变 - 1913年《联邦储备法案》确立美联储政策目标:维护金融稳定 监督金融机构 提高支付系统效率 推动消费者保护 [8] - 1999年《现代金融法案》废除分业经营限制 允许组建金融控股公司 美联储监管范围扩大至金融控股公司 [9] - 《多德-弗兰克法案》增强美联储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 可监管非银行系统重要性机构 并具有直接检查执法权 [10] - 法案明确危机时美联储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协调流动性救助 需提供充足抵押品并披露信息 [10] 新冠疫情应对措施及影响 - 2020年推出2万亿美元刺激计划 美联储降息100个基点至零利率 重启无上限量化宽松 取消存款准备金率 [12] - 提供2.3万亿美元贷款支持实体经济 创设3000亿美元新融资计划 通过美元互换提供国际流动性 [12] - 大规模量化宽松导致通胀攀升 2022年6月CPI达9.1% 为40年最高 2024年4月仍同比增长3.4% [13] - 美联储通过连续加息 缩表和政策指导应对通胀 但面临供应链中断 工资上涨和信贷紧缩等持续挑战 [13][14]
金融与科技的“双向奔赴”赋能中国经济未来
金融时报· 2025-09-15 09:23
该书开篇即从理论高度阐述了金融与产业、创新、政策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深刻揭示了"科技— 产业—金融"循环的内在机理。作者运用翔实的数据支撑和严谨的横向国际比较、纵向历史分析,将科 技金融发展置于全球产业演进的历史坐标系中予以考察:一方面,细致梳理我国科技金融从萌芽到成熟 的发展轨迹;另一方面,深入剖析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科技创新体系,不仅总结了美国在"创新 产生"阶段的制度优势和金融支持模式,还敏锐捕捉到德国、日本在"创新扩散"阶段的制度智慧。 基于对全球经验的系统研究,作者针对我国产业发展特征,以创新生命周期为主线,提出了我国实 现创新链与资金链的有机衔接和螺旋上升的制度链。其核心价值在于:在市场机制有效的领域充分激发 创新主体活力,在市场失灵的环节精准补位制度供给。这一框架突破了传统的市场与政府之间非此即彼 的二元思维,创新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的新型治理范式,为科技金融的制度设计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 工具和操作指南。 模式选择:解构银行服务的范式蝶变 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该书第三章转向中国语境下的科技金融实践,特别是商业银行这一传统金融 机构如何突破固有模式,将服务"创新扩散"的传统优势向"创新产生"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