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财经

搜索文档
持续亏损、董事长涉短线交易被立案,迈威生物能否顺利赴港上市?
贝壳财经· 2025-05-14 08:40
公司高管动态 - 迈威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大涛因涉嫌短线交易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告知书》[1][2] - 公司表示调查仅针对个人 不会对日常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刘大涛将配合调查工作[3] - 刘大涛2024年持股1510万股 年薪27047万元 拥有药物化学博士背景及20余年医药行业经验[3][4] 财务与经营状况 - 2022-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759亿元、836亿元、783亿元 同期营收仅028亿元、128亿元、1998亿元 研发投入持续高于营收[5] - 同期净亏损分别为955亿元、1053亿元、1044亿元 2024年亏损同比略收窄[5][6] - 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5628% 主要受益于药品迈利舒销售额提升及新药迈卫健上市 药品销售收入达145亿元[6][7] - 2025年Q1营收447885万元(同比-3370%) 归母净利润-292亿元(同比-4185%)[7] 研发管线与资本规划 - 核心管线拥有13个在研品种 涉及临床前研究至新药上市准备阶段 需持续大规模研发投入[7] - 2024年12月启动港股上市计划 拟募集资金支持研发扩张 重点推进骨健康创新药项目[7] - 董事长被立案可能影响港股上市进程 但公司声称上市计划不受影响[8] 行业特征 - 生物制药行业具有高研发投入特性 需长期承担临床试验等高成本环节 导致盈利周期滞后[5]
续签!中巴双边本币互换1900亿人民币再续5年 有何深意?
贝壳财经· 2025-05-14 00:05
中巴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续签 - 中国人民银行与巴西中央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互换规模为1900亿元人民币/1570亿巴西雷亚尔 协议有效期五年 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1] - 2013年中巴两国首次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人民币互换资金规模为1900亿元 此次续签规模与首次一致 [1] - 央行间双边本币互换是一种融资安排 一国央行可以用自己的货币置换另一国货币 以此获得对方货币流动性 一般用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等目的 到期后再相应换回 [1] 中巴金融战略合作 - 中国人民银行与巴西中央银行签署《金融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和《人民币/雷亚尔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2] - 《金融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旨在全面推进两国央行深化合作 包括完善金融市场投资环境 加强金融市场建设相关技术交流 支持金融投资者扩大投资规模 促进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2] - 通过双边本币合作为两国金融市场提供本币流动性支持 促进跨境支付互联互通 加强快速支付系统和跨境二维码支付对接 [2] 协议对双边贸易和投资的影响 - 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有助于扩大两国间本币使用 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3] - 中国连续15年保持巴西最大贸易伙伴地位 巴西也是中国在拉美地区第一大贸易伙伴 续签协议有助于深化两国贸易往来 促进人民币在巴西及拉美地区使用 [4] - 巴央行可使用人民币互换资金支持双边贸易 中国人民银行会继续完善跨境人民币使用政策 为两国经营主体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投资结算提供便利 [5][6] 全球金融安全网与历史背景 - 中巴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是全球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近期美国推行所谓"对等关税"的背景下 中巴两国加强货币合作将向市场释放两国携手共进的积极信号 [7]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 中国人民银行与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陆续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截至目前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有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互换协议总规模合计约4.5万亿元人民币 [8]
过敏高发季“主妇手”又找上门?医生:手部湿疹一定要坚持治疗
贝壳财经· 2025-05-13 17:29
手部湿疹的现状与认知误区 - 春夏换季时手部湿疹问题凸显 但公众认知存在显著误区 部分患者因缺乏科学防护知识导致病情加重 [3] - 慢性手部湿疹定义为病程超过3个月或每年复发至少两次 临床表现为瘙痒和疼痛 形式包括汗疱疹、角化型湿疹、指尖湿疹等 [4] - 全球每20人中就有1人每年受慢性手部湿疹困扰 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约一半患者还伴有足部湿疹 [5] 手部湿疹的病因分析 - 病因主要分为刺激和过敏两类 刺激源包括洗涤灵、消毒液、碱性过大的肥皂等 过敏则与患者体质相关 [4] - 刺激引起的手部湿疹先发生在受刺激部位 过敏引起的手部湿疹对称出现在左右手相同位置 [4] - 严重过敏体质患者的手部湿疹可能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系统性过敏性疾病相关联 [5] 手部湿疹的治疗现状 - 治疗以外用为主 包括保湿润肤剂和外用药物 需坚持至少半年治疗 症状缓解后仍需减少频次用药 [5] - 传统疗法仅能短期控制症状 不适合长期管理 目前针对局部手部湿疹尚无专门获批药物 [6] - 临床使用非激素类外用药物包括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芳香烃受体调制剂等 [6] 高风险人群与预防措施 - 煤矿工人、建筑工人、护士等职业人群易发手部湿疹 需做好防护措施 [7] - 预防措施包括戴手套、使用润肤剂、避免接触过敏原、控制水温、避免强碱性清洁用品等 [7] - 出现痒或疹子等症状时应立即用药 防止病情加重 [7]
北京科博会闭幕:展现创新硬实力 “中国智造”引领未来
贝壳财经· 2025-05-13 10:17
北京科博会核心成果 - 以"科技引领创享未来"为主题,设置6大专题展区(信息科技、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绿色双碳、数字经济、区域创新),吸引800余家中外企业和机构参展 [1] - AI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成为亮点,智能手术机器人提升基层医疗水平,疼痛管理更精准 [1] - 医疗产业自主可控进展显著,部分企业实现全产业链国产化,部分突破国外技术垄断 [1] AI医疗技术创新 手术机器人领域 - 强联智创展示AI导管塑形机器人,通过AI算法完成神经介入手术的微导管路径规划与塑形方案设计,1:1呈现手术导航效果,降低手术门槛 [2][4] - 手术机器人推广可提升基层医院诊疗能力,解决急诊患者就医难题,增强医疗资源可及性与公平性 [6] 疼痛管理系统 - 新云医疗推出国内首创AI闭环有源可充电式脊髓电刺激系统(NewStim),实现从开环到闭环的技术跨越,患者在各种活动状态下均可获得稳定镇痛治疗 [5] - 通过AI分析脊髓神经信号提取有价值信息,未来或可实现早期健康问题干预 [6] 医疗产业自主可控进展 国产化突破 - 迈迪斯医疗超声用电磁定位穿刺引导设备采用"电磁导航+超声图像"融合技术,穿刺成功率99%,所有部件实现国产化 [7][9][10] 国产替代案例 - 百特康研发颅颌面外科数字化全流程产品(CCMFPlan软件及定位颌板),获CFDA二类认证,研发投入超3000万元,手术时间缩短50%以上,患者费用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五分之一 [10] 创新产品国际化与智慧养老 国际化应用 - 科亚医疗"深脉分数"获中美欧等四重认证,全球仅两家企业通过FDA认证,产品已落地美、英、德等9国,实现冠心病无创精准诊疗 [11][14] - 冠川智能智慧助老产品(生命体征监测仪、跌倒报警器等)出口澳、新、新加坡等国,技术算法实现零误报,具备国际竞争力 [15] 行业趋势 - AI技术推动医疗从经验依赖转向数据驱动,基层医疗能力提升与高端器械国产化双轨并行 [1][6][10] - 中国医疗科技企业加速国际化,在冠心病诊疗、智慧养老等领域形成技术壁垒与成本优势 [14][15]
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连续两个月超50%,5月车市有望平稳增长
贝壳财经· 2025-05-13 09:20
行业整体表现 - 4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75.5万辆,同比增长14.5%,环比下降9.4%,前4个月累计零售687.2万辆,同比增长7.9% [2] - 4月零售同比增速为近10年正常年份同期最高,削弱了汽车市场的季度周期波动特征 [2] - 行业价格竞争趋于温和,车型降价潮明显降温,4月仅有14款车型降价,远低于去年同期的41款和2023年4月的19款 [3] 新能源车市场 - 4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90.5万辆,同比增长33.9%,环比下降8.7%,前4个月累计零售332.4万辆,同比增长35.7% [5] - 新能源车渗透率达51.5%,较去年同期提升7个百分点,连续第二个月渗透率过半 [5] - 新能源车成为春季乘用车市场恢复的主要驱动力,政策推动下报废更新、以旧换新叠加免征购置税促进强势增长 [7] 政策与市场活动影响 - 多地出台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叠加上海国际车展新车集中发布,带动客流量和订单转化率环比提升 [1] - 国家以旧换新政策启动早且补贴"一步到位",截至5月11日补贴申请量突破1000万份,其中汽车报废更新103.5万份,置换更新219万份 [8] - 车展线下活动持续活跃市场气氛,预计5月车市增长相对平稳 [9] 出口市场动态 - 中国汽车出口美国占比极低,自主品牌未在美国销售,美国加关税对自主品牌无直接影响 [10] - 俄罗斯市场自主品牌销量份额保持55%高位,出口减量压力有限 [10]
前4月汽车产销首超千万辆,新能源车增势与价格区间碾压燃油车
贝壳财经· 2025-05-13 09:20
汽车产销总体情况 - 今年前4个月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产量1017.5万辆(同比+12.9%),销量1006万辆(同比+10.8%)[1][2] - 4月单月产销261.9万辆/259万辆(同比+8.9%/+9.8%),乘用车占主要部分(225.7万辆/222.3万辆,同比+10.2%/+11%)[4] - 行业增长受政策工具箱(稳就业稳经济)、技术升级驱动,内需潜力释放支撑平稳增长[3][6] 乘用车市场表现 - 前4月乘用车产销876.5万辆/864.1万辆(同比+14.5%/+12.4%),自主品牌销量594万辆(同比+27.4%),市占率68.7%(同比+8.1pct)[4][5] - 传统燃油车持续下滑:4月销量83.6万辆(环比-20.3%,同比-4.8%),前4月累计359.2万辆(同比-4.8%),A/B/C级车全面下降[4] - 新能源乘用车价格带上移,15万-20万元区间为主流,高于燃油车(10万-15万元)[8] 新能源汽车发展 - 4月新能源车产销125.1万辆/122.6万辆(同比+43.8%/+44.2%),市占率47.3%;前4月累计442.9万辆/430万辆(同比+48.3%/+46.2%),市占率42.7%[8] - 纯电动车增速领先插混车型,A/B级车为新能源主力,高端品牌占比显著提升[8] - 新能源出口表现优于燃油车:前4月整体出口193.7万辆(同比+6%),燃油车出口下降而新能源增长[8] 商用车及行业展望 - 商用车保持同比增长趋势,出口两位数增长拉动整体销量[7] - 机构预计Q2在以旧换新政策与销售旺季共振下行业景气度将回升[9]
“药王”宝座背后的竞争:今年一季度司美格鲁肽销售额超K药
贝壳财经· 2025-05-12 20:44
司美格鲁肽市场表现 - 诺和诺德2025年一季度司美格鲁肽销售额达557.76亿丹麦克朗(约84亿美元),同比增长32%,反超默沙东的帕博利珠单抗(72.05亿美元)[1] - 司美格鲁肽三个版本(Ozempic、Rybelsus、Wegovy)合计贡献569.34亿丹麦克朗(约84亿美元),其中减重版Wegovy同比增长83%至173.6亿丹麦克朗[2] - 中国市场贡献56.22亿丹麦克朗(约8.52亿美元),同比增长22%,占诺和诺德全球营收7.2%[2] "药王"竞争格局 - 2023年司美格鲁肽与K药销售额差距40亿美元,2024年缩小至2亿美元,2025年一季度实现反超[3] - 司美格鲁肽面临礼来替尔泊肽的强势竞争,后者2025年一季度两大适应症合计销售额61.5亿美元(降糖版38.4亿+减重版23.1亿)[5] - 替尔泊肽在临床试验中显示优于司美格鲁肽的疗效,达到所有主要和次要终点[4] 产品管线拓展 - 司美格鲁肽在研适应症超30个,涵盖慢性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重大疾病领域[5] - 替尔泊肽布局16项适应症,包括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5] - 诺和诺德2024年多次投资扩产以解决司美格鲁肽产能瓶颈[3] 生物类似药竞争 - 司美格鲁肽中国核心专利2026年3月到期,国内已有20多家企业布局生物类似药[7] - 九源基因、丽珠集团等企业率先开展2型糖尿病适应症研发[7] - 联邦制药、翰宇药业等9家企业已获批开展体重管理适应症临床试验,翰宇药业进入Ⅲ期临床[8] 行业发展趋势 - GLP-1赛道从蓝海转向红海,礼来和诺和诺德形成双寡头格局[9] - 创新药企需持续投入研发以应对专利悬崖和生物类似药冲击[6][7] - 中国医药市场潜力加速释放,成为跨国药企业绩增长重要驱动力[2]
32万亿公募基金市场迎变:告别规模焦虑 基金公司回归重回报
贝壳财经· 2025-05-12 09:49
公募基金新政核心内容 - 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25条措施,重点解决基金公司"旱涝保收"和"重规模轻回报"问题,要求业绩差的基金减少管理费,强化与投资者利益绑定 [1] - 新政引入净值增长率、基金利润率、盈利客户占比等考核指标,缓解行业过度聚焦规模的短视倾向,增强逆周期调节能力 [3] - 对新设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推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模式,强化利益共担机制 [4]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公募基金总规模从2019年13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3月底32万亿元,但部分权益类基金近两年因股市波动出现明显亏损,投资者获得感不足 [2][3] - 行业存在过度追求规模扩张的短视行为,需通过考核机制改革引导审慎经营 [3] 新政具体措施 - 完善基金公司治理结构,推动股东会、董事会、经营层以投资者最佳利益为核心 [3] - 调整高管及基金经理考核标准,强化与投资者利益绑定 [3] - 浮动费率基金规模达714.81亿元(截至2024年底),新政将扩大此类产品发行,激励管理人提升投资能力 [5] 基金公司响应与行动 - 多家公司表态将改进绩效考核体系,如易方达基金计划增加浮动费率产品发行,加强投资者教育 [9][10] - 中欧基金推动投研模式从"手工作坊"向"工业化"转型,输出风格更稳定的产品 [10] - 南方基金认为浮动费率机制可促进长期投资、超额收益和风格明晰 [5] 新政预期影响 - 有望构建更健康的市场生态,稳定股市、吸引资金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8] - 基金经理需持续创造良好收益才能获得职业发展机会,形成优胜劣汰机制 [7] - 嘉实基金强调投资者获得感是行业发展的根本,新政有助于建立信任关系 [6]
17家调味品企业年报披露:跨界风潮持续,“零添加”产品需调整
贝壳财经· 2025-05-11 14:41
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A股17家调味品上市公司总计实现营收641亿元 净利润77.23亿元 其中7家企业实现营收净利双增 6家企业双降 [1][2] - 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海天味业以63.44亿元净利润占据行业总利润的82.1% [1] - 仅海天味业和梅花生物两家企业营收超200亿元 分别为269.01亿元和250.69亿元 [4] - 营收增速前三为莲花控股25.98% 日辰股份12.59% 宝立食品11.91% 增速最低为雪天盐业-13.9% 加加食品-10.52% 梅花生物-9.69% [4] 企业业绩分化 - 海天味业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9.53%至269.01亿元 净利润同比增长12.75%至63.44亿元 产销量超450万吨 [6] - 加加食品是唯一亏损企业 营收13.01亿元同比下滑10.52% 净利润亏损2.43亿元 主要因散装味精和植物油业务下滑 [5] - 净利润增速前三为佳隆股份155.23% 莲花控股55.92% 恒顺醋业46.54% 增速最低为雪天盐业-57.13% 中炬高新-47.37% 加加食品-26.83% [5] 产品结构变化 - 海天味业多品类协同发展 酱油/调味酱/蚝油/其他品类营收分别为137.58亿/26.69亿/46.15亿/40.86亿元 同比增速8.87%/9.97%/8.56%/16.75% [6] - 酱油行业进入存量博弈阶段 人均需求量从2015年28千克降至2023年不足5千克 [8] - 中炬高新酱油收入29.82亿元同比下降1.5% 千禾味业酱油收入19.6亿元同比下降3.8% 加加食品酱油收入7.3亿元仅微增0.86% [8] 战略调整动向 - 海天味业完成管理层更迭 程雪接任董事长 并推进H股上市以拓展全球化业务 [7] - 莲花控股算力业务营收8064.34万元 同比大幅增长10447.11% 成为第三大营收来源 [12] - 多家企业跨界布局 海天味业推出瓶装水 涪陵榨菜开发专用调料和榨菜月饼 [12][13] 政策影响应对 - "零添加"新规GB 7718-2025将于2027年实施 禁止使用相关宣传用语 [10] - 海天味业"零添加"系列销量同比增长超60% 多家企业已布局减盐/零添加产品线 [10] - 企业积极应对新规 转向减盐/高附加值原料等健康化方向 [11]
母亲节丨孕期哺乳期如何安全变美?这份医生指南请收好
贝壳财经· 2025-05-11 14:41
孕期哺乳期医美风险与建议 - 孕期哺乳期女性经历激素波动、代谢重构等复杂生理变化,产后3-6个月仍处于恢复期,部分变化甚至持续1年,贸然医美可能引发"美容变毁容"风险 [1] - 孕期痤疮建议哺乳期后治疗,若迫切需处理可使用壬二酸乳膏、低浓度过氧化苯甲酰等安全外用药,禁用维A酸类、四环素类、异维A酸等致畸产品 [2] - 光子嫩肤虽可抑制痤疮杆菌但缺乏孕期哺乳期安全数据,建议断奶后使用 [2] 面部年轻化与注射美容 - 面部填充剂(玻尿酸、胶原蛋白等)均无妊娠期/哺乳期安全数据,部分含交联剂或麻醉剂可能影响胎儿,建议哺乳期结束或产后1年再考虑 [3] - 注射美容存在感染、结节形成、血管栓塞等风险 [3] 皮肤问题处理建议 - 70%孕期黄褐斑产后1年内可自行消退,建议不予治疗,持续存在可口服氨甲环酸(需医生评估),激光可能加重色沉 [4] - 孕期皮肤疣多为生理现象,多数可观察至哺乳期后处理,黑色素瘤需立即活检,生殖器疣应在孕中期处理 [5] - 妊娠纹预防需孕期控制体重加强保湿,产后1年可尝试黄金微针、CO2点阵激光等手段但效果有限 [10] 意外医美处理与疤痕管理 - 正规医美肉毒素分子量大无法穿透胎盘屏障,医美剂量远小于危险阈值,规范使用未发现致畸案例 [7] - 激光美容能量穿透浅目前未发现影响胎儿,但均缺乏明确安全数据应主动避免 [7] - 剖宫产疤痕建议分期管理:美容缝合、延长拆线时间5-7天、持续抗瘢痕治疗至少半年 [8] 产后身材与毛发管理 - 产后身材改变属生理现象,建议1-2年通过饮食运动调整,医美改善需哺乳期后且身体恢复良好 [9] - 产后脱发一般6-12个月自愈,持续1年以上可外用米诺地尔或CGF注射,严重者考虑毛发移植 [11] - 孕期多毛症多为生理性,永久性脱毛需哺乳期后进行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