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远川研究所
icon
搜索文档
黑珍珠出海,“中国胃”的含金量还在提高
远川研究所· 2025-04-27 20:19
跨境游与餐饮需求 - 跨境游爆发式增长带动国内旅游平台业绩,但中国游客在海外面临严峻的"吃饭问题",对异国餐饮文化认知存在标签化偏差[2][4] - 海外中餐普遍存在"正宗焦虑",但新加坡鸿桃轩中餐厅通过融合本地风格成功上榜2025黑珍珠指南,证明多元化中餐同样受认可[9] - 黑珍珠指南以"中国味蕾"为核心评审标准,2025年海外上榜餐厅达55家,传统/融合中餐占比41%,国际美食占比过半[11][13] 美食指南的商业价值 - 黑珍珠指南成为华人游客打卡标准,新加坡Les Amis餐厅因悬挂"黑珍珠三星"奖牌显著提升客流[13] - 2024年新上榜黑珍珠餐厅线上流量增幅达118.5%,连续8年在榜餐厅日均访问量较首次上榜仍保持30%涨幅[20] - 美团/大众点评服务覆盖170国近1000城,黑珍珠榜单成为连接海外商户与中国游客的关键纽带[20] 行业趋势与技术创新 - 美团计划发布本地生活AI Agent,提供跨境行程规划、餐厅智能预订等个性化服务,强化全球化布局[21] - 美团无人机2024年12月在迪拜开通商业化航线,展示技术出海能力[24] - 黑珍珠指南与《孤独星球》形成时代呼应,前者以专业评审体系解决信息过载时代的餐饮选择难题[18][19] 文化融合与市场机遇 - 泰国Le Du餐厅因上榜黑珍珠中国食客占比达20%且持续增长,显示指南对国际餐饮市场的辐射力[19] - 海外中餐从"正宗焦虑"转向文化融合创新,黑珍珠指南推动中国餐饮审美与国际视野结合[9][11] - 互联网标签化信息与真实体验存在断层,专业美食指南填补了抽象认知与具体需求间的空白[7][13]
美国人凌晨排队抢购中国相机后,影石国内门店被挤爆了
远川研究所· 2025-04-27 20:19
核心观点 - 影石全景相机通过技术创新和场景革命,以"一键出片"理念满足用户对创意拍摄的需求,成为全球全景相机市场的领导者[20][22][24] - 公司通过技术下放和供应链优势,将高端影像技术普惠至消费级市场,实现产品的大众化普及[32][33] - 影石的产品设计聚焦降低创作门槛,激发用户自发解锁多样化玩法,形成跨文化的传播效应[34][39][40] 市场表现 - 影石X5新品在纽约发售引发抢购热潮,凌晨三点即有用户排队,深圳专卖店客流量翻倍[6][8][11] - 2023年全球全景相机出货量196万台,运动相机出货量4461万台,影石以67%市占率主导全景相机赛道[17][20] - 全球每3台全景相机中有2台来自影石,公司社交媒体账号累计粉丝达800万[22][24] 产品策略 - 功能迭代围绕"一键出片":动态跟拍、隐形自拍杆算法、AI智能剪辑等技术降低操作难度[15][22][39] - X5机型配备双1/1.28英寸传感器、8K 30fps全景视频、FlowState防抖技术,售价3798元[31][40] - 对比专业设备TITAN(售价99888元),在保留核心功能同时大幅降低成本[31][32] 技术普惠路径 - 供应链整合:核心供应商包括华为/小米代工厂东莞能率、苹果供应商立讯精密、大疆电池供应商东莞新能源[33] - 技术下放案例:SU7 Ultra极端产品技术向标准版迁移的逻辑同样适用于影石产品线[30][32] - 用户创作生态: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超10亿次,小红书话题浏览4.7亿次,覆盖骑行、滑雪、宠物等生活场景[34] 行业变革 - 影像需求从参数竞争转向场景创新,催生极限运动、VR、全景等细分赛道[15][17] - 手机摄影普及推动全民创作需求,专业设备厂商转向"技术密度"和体验优化[13][15] - GoPro代表的专业设备壁垒被打破,影石通过硬件+软件创新实现创作民主化[35][36][39] 文化影响 - 产品成为快乐传播媒介:用户自发分享创意内容如"胡辣汤视角"、"洗衣机末日逃亡"等抽象创作[36][37] - 隐形自拍杆等创新功能重新定义相机使用范式,类似iPhone集成手电筒功能的行业影响[39][40] - 技术消弭文化差异,形成"无需翻译的快乐"这一数字时代通用货币[37][40]
智能汽车芯片的变局,藏在这次握手里
远川研究所· 2025-04-25 15:15
核心观点 - 英伟达与联发科从移动SoC竞争对手转变为智能汽车芯片领域的合作伙伴,成立"发达联盟"共同开发汽车芯片 [2][6] - 双方合作推出天玑汽车旗舰座舱平台C-X1,整合各自技术优势,采用Chiplet技术实现高性能与低成本平衡 [5][15][17] - 合作背景包括生成式大模型上车需求与舱驾融合趋势,以及双方CEO近三十年的交情 [10][21] 行业背景 - 智能汽车芯片市场呈现双峰格局:联发科专注智能座舱芯片(累计出货超2000万套),英伟达聚焦自动驾驶芯片(Thor单芯算力达1000Tops) [7][8][10] - 生成式大模型上车面临挑战:云端部署存在响应速度与隐私问题,本地部署需70亿至数百亿参数模型,现有座舱芯片算力不足 [13] - 舱驾融合趋势加速:车企尝试将智舱与智驾芯片集成到同一PCB板,实现资源池化与能力协同 [22][23] 技术突破 - C-X1采用3nm制程与Arm V9.2-A架构,CPU单核性能领先竞品80%,12核设计支持6-12屏多任务 [17] - 集成英伟达Blackwell架构GPU,浮点算力达10.2 TFLOPS,支持DLSS技术,可流畅运行3A游戏 [17] - 双AI引擎提供400TOPS算力,支持FP4量化格式,大语言模型推理性能比竞品高350% [17] - Chiplet技术整合4nm GPU与3nm主芯片,实现成本1+1<2、性能1+1>2的效果 [15][17] 合作模式 - 硬件层面:联发科C-X1与英伟达Thor可通过One Board方案集成在同一板卡 [22] - 软件层面:联发科适配NVIDIA Drive OS,实现智舱与智驾资源池化 [23][24] - 分工协作:联发科主导座舱SoC整合,英伟达提供GPU与操作系统赋能 [23] 市场影响 - C-X1预计2025年后量产,性能参数在智能座舱领域暂无敌手,已获多家车企订单 [10][17] - 合作推动智能座舱体验升级:支持数百亿参数多模态大模型本地运行,实现真·智能助手 [19] - 舱驾融合方案为车企提供更高性能与更低成本的电子电气架构演进路径 [22][23]
谁来为马路飙车买单?
远川研究所· 2025-04-25 15:15
电动车性能革命 - 电动车零百加速性能显著超越燃油车,特斯拉Roadster在2000年代以4秒成绩打破燃油车垄断[4] - 当前电动车零百加速已进入2秒区间,Model S Plaid 2.1秒、极氪001 FR 2.02秒、小米SU7 Ultra 1.98秒持续刷新纪录[5] - 电机特性决定电动车"起步即巅峰"的加速优势,相同成本下动力输出远超燃油车[8][10] 性能车市场演变 - 电动车将高性能门槛从百万级拉低至20-30万区间,零跑C11性能版4.5秒对标85万保时捷Macan GTS,智己L6 Max超强性能版30万超越400万法拉利488[10] - 日本80年代性能车市场扩张印证社会财富增长与细分市场发展的正相关性,本土车企突破280马力限制推出Legend等车型[15][16] - 宝马M系列在华年销10万辆占品牌销量15%,高性能车需求与用户收入/车辆保有量正相关[21] 行业消费趋势 - 日本第四消费时代显示消费品从功能满足转向个性化投射,摩托车行业跨骑车产销量同比增长23%印证娱乐属性需求提升[19][21] - 中国摩托车行业向400-800cc大排量转型,头部企业集中推出高性能车型应对消费升级[21] - 性能车关注度与收入水平强相关,属于汽车保有量增长后的自然消费升级[21] 技术特性对比 - 电机瞬时峰值扭矩特性使电动车加速曲线优于燃油车,特斯拉早期通过性能差异化打开市场[8][10] - 2006年特斯拉Roadster售价9.8万美元实现4秒加速,较同性能15万美元奥迪R8具备显著价格优势[10] - 雷军2013年考察特斯拉时指出其通过跑车定位突破成熟行业竞争壁垒的策略有效性[10] 社会现象分析 - 日本1955-1975年汽车保有量增10倍伴随交通事故上升,反映机动车普及期与事故高发期的相关性[11] - 德国汽车协会ADAC以"自由驾驶"反对高速限速,反映性能需求与文化认同的深度绑定[16] - 中国2024年千人汽车保有量达322辆,接近日本80年代水平,性能车市场扩张具备社会基础[17]
蜜雪冰城多风光,海底捞就多落寞
远川研究所· 2025-04-23 20:04
蜜雪冰城上市表现 - 蜜雪冰城港股认购倍数达5258倍,大幅刷新快手2021年1204倍的历史记录 [4] - 公司以35倍市盈率上市,市值达1700亿港币,相当于4个古茗、13个茶百道、84个奈雪的茶 [4] - 公司市值接近2000亿港币,是海底捞的两倍 [5] 餐饮行业估值体系变迁 - 传统餐饮估值以单店效率为锚,通过翻台率等指标乘以门店数量计算估值 [8] - 海底捞曾通过保持4-5次高翻台率支撑4700亿市值,但2022年翻台率跌至3次/天导致市值跌至561亿 [8][9] - 2021年餐饮行业投融资超130笔,催生5家上市公司,超级文和友三家门店即获百亿估值 [11] 直营模式困境 - 直营模式面临单店效率稀释问题,海底捞2023年大赚49亿但市值仅1000亿港币因扩张停滞 [12] - 奈雪创始人彭心强调直营可保证品质,但无法解决经营意愿和风险敞口问题 [21] - 周黑鸭疫情期间利润暴跌94%,因70%门店位于一二线城市受冲击严重 [26] 蜜雪冰城商业模式 - 公司97.6%收入来自向加盟商出售原材料和设备,服务收入仅占2.4% [21] - 全球门店达46479家,疫情期间净赚19.1亿,验证加盟模式抗风险能力 [19][27] - 公司营收占门店GMV比值从45.4%降至41.6%,加盟商年均多赚5.6万 [36] 行业模式转型 - 餐饮行业转向"供应链利润+加盟扩张"模式,蜜雪冰城闭店率2.8%低于古茗4.5% [38] - 达美乐和麦当劳已验证供应链模式,麦当劳通过物业收购成为加盟店房东 [40][41] - 奈雪和海伦司单店估值从上市时5882万/5719万跌至93万/345万 [34]
电池的任督二脉,被钠打通了
远川研究所· 2025-04-22 20:04
锂电池发展历程 - 1991年索尼首次将钴酸锂与石墨组成的小电池商业化应用于摄像机[1] - 2008年特斯拉Roadster采用6831颗钴酸锂电池推动锂电池成为整车动力核心[1] - 行业技术路线从钴酸锂迭代至磷酸铁锂/三元锂/钠电池/固态电池,形态从18650小圆柱升级到4680大圆柱[1] - 动力电池发展呈现"性能暴力拉升,成本急剧下探"的摩尔曲线特征[1] 电池技术特性与挑战 - 电池性能存在"跷跷板效应":能量密度/安全性/成本/低温性能等指标难以同时优化[3][5] - 特斯拉Roadster选择钴酸锂牺牲了成本/安全性/循环寿命以换取能量密度优势[5] - 高镍正极提升能量密度但降低热稳定性,硅基负极影响快充性能,薄隔膜增加短路风险[5] - 磷酸铁锂材料稳定且低成本但能量密度天花板低于三元锂,低温性能较差[5] 低温性能痛点与市场影响 - -20℃环境下纯电车续航达成率普遍不足50%,导致东三省新能源渗透率不足50%[6] - 低温下电解液粘度增加使锂离子传输效率大幅下降[8] - 解决低温性能被视作打通新能源车渗透率"最后一公里"的关键[6] 钠电池技术突破 - 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实现160Wh/kg能量密度,-20℃放电保持率超90%[10] - 钠资源储量是锂的420倍,供应链不受地缘政治影响[11] - 最新"钠新电池"能量密度达175Wh/kg,-40℃能量保持率90%,循环寿命10000次[11] - 钠电池可支持500公里纯电续航,解决重卡在-40℃的启动难题[11] 多材料体系融合创新 - AB电池系统通过钠锂混搭实现性能互补,使车辆在-40℃环境下正常放电[13] - 骁遥双核电池采用主能量区+增程能量区设计,集成不同化学体系电芯[14] - "钠+磷酸铁锂自生成负极"方案实现700公里续航并解决低温痛点[15] - "铁-铁"双核方案支持12C快充倍率与超1000公里续航[15] 行业发展趋势 - 电池研发从"参数内卷"转向"场景深耕",注重用户需求而非绝对技术领先[18] - 多核架构技术未来将扩展至商用车/电船/飞机等领域,可能加速固态电池落地[16] - 行业需建立系统思维以实现双碳目标与用户体验的双赢[18]
比亚迪的高端化,只做对了一半
远川研究所· 2025-04-20 20:47
核心观点 - 比亚迪通过高强度研发投入(3年从106亿增至542亿)和技术创新(易四方、云辇等)推动高端品牌(仰望、腾势、方程豹)布局,但市场表现不及预期,20万以上车型销量占比从2020年18%下滑至10% [13][15][24] - 高端化受阻主因包括:技术驱动而非用户需求导向的产品定义(如仰望U9赛道表现不佳、腾势Z9空间折损)、产品定位割裂(如N9"可城可野"口号)、技术等级叙事被中端车型(汉L/唐L)参数突破稀释 [29][36][39][45][55] - 公司20万以下市场依赖度高(占比80%),单车收入降至14.5万元,与高研发投入形成财务压力 [25][26] 研发与技术投入 - 研发投入3年增长411%(106亿→542亿),研发团队从4万扩至12万,年报研发项目从2页增至6页 [13] - 技术矩阵包括易四方(四电机驱动)、云辇(底盘系统)、DMO(越野平台)等,差异化配置于高端品牌(如仰望U8搭载云辇X,腾势Z9GT用易三方) [22][23] - 目标通过技术溢价攻占20万以上市场(占行业利润80%),但实际20万以上销量占比反降8个百分点 [15][19] 高端品牌市场表现 - **仰望U8**:上市4个月销量破5000辆后放缓,终端优惠超10万元,累计交付过万台 [6][32] - **腾势**:D9 MPV成功后,N7/N8未达预期(N7降价8万),Z9GT DM月销从3000+跌至不足1000辆 [11][39] - **方程豹**:豹5降价5万保销量,豹3售价下探至14万,高端形象弱化 [12] - 三大高端品牌合计销量19万辆,占公司总销量不足5% [24] 产品定义问题 - 技术优先导致场景错配:仰望U8越野功能(应急浮水)成功,但U9赛道表现不佳;易三方技术(圆规掉头)对主流用户低频 [30][36][39] - 空间与定位矛盾:腾势Z9GT因三电机布局牺牲后排空间,5.2米车身稀释驾控标签 [43][44] - 设计割裂:N9混动SUV强调"可城可野",U7行政轿车配运动外观,与奔驰EQS教训重复 [46][49] 市场竞争环境 - 20万以下市场面临合资品牌降价(如比亚迪10-15万SUV市占45%)、新势力下沉(零跑、小鹏)挤压 [18] - 华为验证技术高端化路径:车BU 7000人团队研发ADS智驾/激光雷达,问界M9成50万级销冠带动车BU盈利 [20][21][22] 战略矛盾 - 中端车型汉L/唐L搭载10C闪充(810kW电机)突破参数,冲击高端品牌技术溢价叙事 [52][55] - 工程师文化导致"技术信仰优先",用户需求调研权重不足 [50][51][61]
快手本地生活,一份七亿人的消费新样本
远川研究所· 2025-04-20 18:18
新线城市消费力崛起 - 三四线城市累计贡献《哪吒2》全国票房总量的57.2% [3] - 全国171个非一线城市中97.1%实现消费增长,云南玉溪增长率最高 [5] - 四线城市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例达70%,高于北京上海的59% [14] - 快手用户月消费能力超1000元占比73.3%,超八成有中高消费意愿 [14] 本地生活业务高速增长 - 快手本地生活2024年GMV同比增长200%,新线城市用户贡献六成 [8] - 新线城市本地生活GMV同比增速超220%,支付用户数增长超120% [17] - 唐山南湖景区在快手核销率达64%,春节高峰期达78% [20] - 快手本地生活GMV增长最快10个城市中9个为新线城市 [22] 平台用户与商业生态 - 快手6成用户分布三线及以下城市,本地生活业务新线城市贡献占比均达6成 [30] - 平台品牌商家数量2024年较2023年翻倍,品牌商家GMV同比增长超140% [34] - 有动销短视频数量同比增长58%,有动销直播数量同比增长265% [35] - 2024年Q3月均使用快手搜索用户超5亿,搜索场景成交GMV同比增长286% [36] 商家成功案例 - 九号电动车新线城市成交人群占比75%,在快手人群资产达1100万人 [29] - 蜜雪冰城六成用户来自新线城市,端午专场活动突破百万GMV [42] - 绝味鸭脖入驻一年成交用户破百万,一季度GMV环比增长超60% [37] - 老庙黄金首场38大促GMV破亿,吸引超360万人观看直播 [37] 平台工具与技术支持 - 磁力本地推使蜜雪冰城75%订单来源于此 [43] - 本地投产品商家数量半年增长超100%,商业消耗增长172% [44] - 私信x企微模式降低商家成本80%,转化率提升27% [48] - 数字员工留资率较真人提升20%,两轮以上会话占比提升62.5% [62]
物流好生意,不再是快递
远川研究所· 2025-04-17 19:58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零担货运总量达1415万吨,同比增长17.5% [2] - 营收首次突破百亿至115.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8.37亿元,同比激增64.2% [2] - 毛利率提升至15.9%,同比增加3.1个百分点 [9] - 全国网点数量达33000家,乡镇覆盖率99.3%,中小企业客户增至630万,同比增长超80万 [2] 行业格局与潜力 - 零担快运市场规模2015年已达1.1万亿,正向2万亿冲刺,显著大于快递市场(2021年刚破万亿) [6] - 行业集中度低,全网型零担前五名市占率仅60%,处于整合初期 [23] - 商流碎片化趋势推动小批量、多批次运输需求,全网型零担市占率从2018年的300亿增至1500亿,占比提升至16% [19] - 美国龙头ODFL在整合阶段净利率从5.1%跃升至22%,国内安能净利率从5.1%提升至7.2%,显示相似成长路径 [23] 公司竞争优势 - 首创加盟制,构建高密度网络生态,网点覆盖深度堪比邮政 [2][9] - 取消50多项罚款(原罚款收入达3000万/月),降低网点成本压力,头部网点留存率97% [12][14] - 推出差异化产品如"3300王牌系列"(300公斤内特殊区域0加收)和"9996时效标准" [14] - "铁三角"团队赋能网点,案例显示某家具运输网点二级门店增20+个,发货量增长近3倍 [14] - 运输成本降至301元/吨(降5%),分拨成本102元/吨(降16.5%),规模效应显现 [20] 增长驱动因素 - 大件电商渗透率提升20-30个百分点,推动全网型零担需求 [16] - 制造业与批发零售转向小批量发货模式,压缩区域型/专线型零担空间 [16][17] - 迷你小票业务增速达30%,显著高于营收增速,拉动利润率提升 [23]
小米汽车的成功,是因为它的缺点
远川研究所· 2025-04-16 20:54
核心观点 - 小米SU7通过牺牲实用性(如空间)换取造型和性能,成功锚定非实用性需求市场,差异化竞争策略奏效 [6][26][34][38] - 中国乘用车市场结构变化显著,单身用户占比从10%提升至22%,非家庭用户催生对性能、设计等非实用性需求增长 [30][34][39] - 电动车技术特性(低成本动力、智能化架构)为小米提供了差异化竞争基础,其研发重点与特斯拉早期策略相似 [38] 产品设计策略 - 采用豪华车典型的长L113参数(前轮到踏板距离)设计,轴距达3000mm超过Model S,但通过溜背造型压低车高牺牲后排空间 [11][12][14][24][26] - SU7 Ultra版本配备1548Ps马力、1.98秒零百加速,最高时速350km/h,定价52.99万元,性能参数激进 [36][38] - 选择轿车而非SUV切入市场,因轿车更符合年轻人对"Dream Car"的想象,且单人驾驶场景占比提升 [28][34] 市场环境变化 - 2024年中国市场同期上市184个新车系,竞争激烈但细分市场机会显现 [6] - 宝马M系列在华年销10万辆(占品牌总量15%),显示性能车型需求持续增长 [39][40] - 产业链成熟降低造车门槛,但小米选择将研发投向电机性能而非全面竞争 [38] 竞品对比 - 与长城坦克300相似:锚定非实用需求(越野/性能)同时兼顾部分实用性,避免同质化竞争 [35][36][37] - 不同于新势力普遍首推SUV的策略(蔚来ES8/理想ONE等),小米是少数以轿车切入的新品牌 [29] - 与特斯拉Model S、小鹏P7同属保留长车头设计的电动车,但SU7空间牺牲更彻底 [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