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远川研究所
icon
搜索文档
200块的音箱,1000亿的生意
远川研究所· 2025-06-04 20:42
智能音箱市场发展 - 智能音箱在2017年爆发,阿里、小米、百度三家主导市场,天猫精灵以99元低价3天销量破百万,亏损数亿抢占市场份额[4] - 2021年起智能音箱出货量持续下滑,至2024年市场规模较峰值缩水50%[4] - 小米智能音箱虽市占第一,但产品音质和智能化体验有限,核心价值在于带动IoT生态[6] 小米IoT业务战略 - 2024年小米IoT业务收入达1041亿,相当于手机业务的55%、汽车业务的3倍,规模接近格力整体营收[6] - 智能音箱集成Mesh网关功能,成为智能家居入口,解决设备间协议互通问题[8][10] - 小米将IoT模组价格从2014年60元降至2018年9.99元,推动接入设备量从1.5亿增至2024年9亿[12] 线下渠道突破 - 2016年小米手机因过度依赖线上渠道导致销量下滑36%,线下销售占比不足40%[16] - 通过高周转的IoT产品(如充电宝、电吹风)提升经销商资金回报率,门店连带率达2-3.2件[19] - 2021年小米门店突破1万家,2024年达1.6万家,IoT产品周转次数是手机的3倍以上[20] 产品策略转型 - 2022年后小米IoT转向非刚需品类(如洗车机、脉冲水枪),利用线下场景激发"发现式消费"[22][24] - 差异化商品组合弥补大家电渠道劣势,大家电线上化率提升带动增长[24] - 依托手机等高客单价产品支撑渠道,实现低利润率定价,2024年Q1 IoT收入同比增50%[28]
重回主航道,OPPO做对了什么?
远川研究所· 2025-05-29 20:27
OPPO造芯计划与战略调整 - OPPO于2020年启动自研芯片计划"马里亚纳",先后发布NPU芯片"马里亚纳X"和蓝牙音频SoC"马里亚纳Y",下一代SoC架构设计于2022年中完成 [1] - 2023年OPPO突然终止造芯计划,主要因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萎缩导致芯片研发投入难以为继,该决策使公司获得更健康现金流和抗风险能力 [1] - 造芯计划终止半年后,OPPO通过搭载联发科潮汐架构的AI手机Find X7系列迅速收复市场,2024年一季度国内市场份额重回第三 [2] 智能手机行业变革与竞争策略 - 2017年起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首次出现出货量下滑,消费者换机周期从12个月延长至24-26个月,行业进入零和博弈阶段 [4] - 市场集中度提高使价格战回报率下降,竞争重点转向长期竞争力构建,OPPO将造芯作为长期能力建设手段 [4] - 手机研发本质是"系统集成",需软硬件协同提升用户体验,而非单纯追求零部件自产,ASML光刻机85%零部件外购但系统集成良率达90% [4] OPPO产品创新路径与成果 - 公司采取"系统性持续迭代"创新策略,Find X8 Ultra的"LUMO凝光影像系统"需光学/影像/显示多模块协同 [6] - Find N5折叠手机通过3D打印钛合金等技术创新将厚度压缩至8.93mm,重量降至229g,首销日刷新多平台折叠屏销售记录 [7][9] - 2024年OPPO在全球6个市场600美元以上价位段份额前三,墨西哥400-500美元市场第一,平均售价仅次于苹果 [9] 科技行业失败经验与战略抉择 - SpaceX通过"快速失败快速学习"模式,星舰首次爆炸后完成超1000处改进,试飞达9次 [11][12] - 诺基亚因坚持电阻屏技术、放弃安卓联盟等系列决策错误导致转型失败,凸显战略抉择重要性 [13] - OPPO在2011年功能机转型期自担损失处理220万部库存功能机,维护供应链关系为智能机发展奠定基础 [15] 企业长期主义经营哲学 - OPPO坚持"本分"价值观,认为正确道路需不计代价坚持,错误路径需果断放弃,参考乔布斯快速修正AppStore决策案例 [17][19][21] - 公司经营保留"古典"特质:重视合作伙伴共赢、清醒认知能力边界、尊重技术发展周期 [15] - 系统性创新能力沉淀使OPPO在中高端市场建立话语权,技术实现基于对用户体验的独特洞察 [9][15]
姐妹不喝白酒,兄弟已入潮玩
远川研究所· 2025-05-28 15:59
消费行业分化 - 港股"新消费三姐妹"(老铺黄金、蜜雪冰城、泡泡玛特)表现亮眼,泡泡玛特市值一度突破3000亿港币,成为新消费市值之王 [3] - 传统消费代表贵州茅台上市23年来首次回购未能提振股价,而泡泡玛特在减持背景下仍因超预期财报屡创新高 [4] - 消费行业呈现冰火两重天态势,新消费公司股价表现显著优于传统消费 [3][4] 泡泡玛特发展历程 - 2020年上市首日股价77.1港币,较发行价38.5港币翻倍,市值突破千亿 [7] - 2022年受疫情、盲盒竞争加剧及政策监管影响,利润下滑股价暴跌 [10][11] - 2023年业绩回暖,2024年海外业务收入增长超100%,推动市值回升 [21][22] 基金经理操作 - 张坤2022年初重仓泡泡玛特遭遇戴维斯双杀,三季度清仓 [11][13] - 孙伟2021-2023年持续加仓但离职错过后续5倍涨幅 [14][15] - 2024年胡昕炜、农冰立等原茅台持仓基金经理转向重仓泡泡玛特 [18][22][24] 市场转折点 - 2024年3月泡泡玛特发布超预期业绩指引,股价单日大涨16%,开启独立行情 [21] - 2024年三季度海外业务加速增长,吸引更多基金增持 [24] - 同期贵州茅台成为公募基金低配最多的个股 [24] 行业竞争与创新 - 盲盒模式被名创优品、瑞幸咖啡等跨界复制,竞争加剧 [10] - 泡泡玛特通过韩国市场成功出海,将潮玩与K-POP文化结合 [22] - 政策监管趋严,2024年《盲盒经营行为规范》限制售价与抽奖概率 [10]
美图总算蹭对热点了
远川研究所· 2025-05-27 20:11
美图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2013年推出美图手机,曾贡献95%营收但最终亏损5亿,2018年以品牌授权形式外包给小米[7] - 2014年上线短视频社区美拍,9个月获1亿用户但后被抖音快手挤压,月活与付费用户缩水过半[8] - 2021年投入1亿美元炒币,最终净赚8000万美元后离场[8] - 2023年转型AI驱动,净利润达5.86亿创历史新高,付费订阅收入连续两年增长50%[3][14] 业务转型与战略调整 - 2018年尝试付费订阅模式,初期渗透率仅0.7%,2023年提升至4.7%[10][21] - 2022年发现用户用美图秀秀制作商品图,随即推出电商工具美图设计室,2023年该产品收入达2亿[20] - 现任CEO吴欣鸿聚焦AI图片/设计/视频/数字人领域,放弃跨界扩张策略[26] - 2024年与阿里达成战略合作,获2.5亿美元投资并在阿里系电商推广AI工具[17] AI业务突破 - 2023年发布7款AI产品,包括开拍(视频制作)、美图设计室(电商)、美图云修(商业摄影)等[16] - AI驱动净利润增长233.2%,付费用户达911万,生产力场景月活增长42%[14][16] - 电商卖家成为核心客群,提供"够用就行"的性价比方案,如1元商品图生成[15] - 美图设计室订阅用户破百万,开拍的提词器功能年收1000万[20][21] 行业竞争格局 - 图像编辑领域MAU份额54%,超第二名近一倍[20] - 借鉴Adobe商业模式但更轻量化,避开与Midjourney等直接竞争[19][20] - AIGC行业多数项目昙花一现(如妙鸭相机从榜首跌至500名),美图因场景落地能力存活[12][18] - 全球AIGC融资2023年增长超250%,但Stability AI等明星公司陷入困境[13][19] 核心能力与市场定位 - 早期工具属性导致用户留存难题,月活超5亿但变现困难[7][10] - 2023年明确ToB市场比ToC大4-5倍,生产力工具订阅渗透率可达100%[14] - 国内最早布局AI(2010年成立MT Lab),但上市后忽视技术投入[26] - 产品定价策略:C端8.8元AI写真(狙击妙鸭),B端单次服务低于1元[12][15]
雅戈尔们,浪子回头
远川研究所· 2025-05-26 20:06
行业转型背景 - 中国服装企业在90年代抓住全球产业转移机遇快速崛起,但面临低附加值、低利润的结构性困境 [7][9] - 地方政府推动和内部增长焦虑促使服装企业转向地产、投资等高回报领域 [9] - 典型企业如雅戈尔2002-2024年地产业务收入超1100亿元,2013年后成为收入支柱 [12] 多元化转型案例 - 雅戈尔1999-2020年投资获利超400亿,占总利润70%以上,被称为"服装界巴菲特" [2][3] - 鄂尔多斯2003年投资150亿进入能源领域,2024年电冶板块营收占比达84.5%,是服装业务的6倍 [13] - 杉杉1999年从西装转型新能源,2024年锂电材料和偏光片业务营收186.36亿元,成为全球供应链龙头 [14][16] 转型失败教训 - 七匹狼2015年成立10亿投资子公司,但2024年服装业务净利润7347万,创14年新低 [23][46] - 贵人鸟2015-2020年资产负债率从50.6%升至99.26%,最终破产转型粮食批发 [25][29] - 凯撒文化溢价27倍收购游戏公司,2020年剥离服装业务后净利润从1.2亿暴跌至-7.9亿 [31][32] 回归主业困境 - 雅戈尔2017年投资净利缩水12倍,2019年宣布停止新投资但2024年仍花74亿收购银泰百货 [38][44] - 九牧王2020年退出投资后仍因炒股导致上市首亏,2024年签约5位跨度17年代言人试图挽救 [45][47] - 行业龙头安踏2024年营收破千亿,通过DTC渠道变革和矩阵收购建立优势,难以被老牌企业复制 [40][42] 行业现状反思 - 老牌服装企业面临品牌老化、渠道落后问题,存货周转天数普遍超过200天 [46] - 过度依赖营销投入(如九牧王五裤战略)暴露资源错配,研发投入持续边缘化 [47][50] - 新生代消费场景变化(如lululemon社群营销)对传统经营模式形成挑战 [53]
国会山上股神多
远川研究所· 2025-05-23 14:32
远川投资评论 . 看更好的资管内容 以下文章来源于远川投资评论 ,作者吴文涛 当国内金融圈正在流行从"金饭碗"到"铁饭碗"的上岸路线时,美国的议员们已经展现出了睥睨华尔街的投资实力。 被誉为国会山股神的美国前众议长佩洛西,2024年又秀出一波70.9%收益率的投资操作。别看她相对"国运指数"纳斯达克还有40%的超额,但放在一众国会 议员里也不过排在第十位。共和党众议员大卫·劳泽凭借着英伟达的持仓,以149%的年度收益率一举夺魁。 相比之下,晨星评选出的美国2024年前十佳基金,第一名的收益率不过56.13%,在国会山的世界里,甚至拿不到自己的号码牌。 | 晨星榜单中 收益前十的基金 | 投资收益 | 国会中 收益前十的议员 | 投资收益 | | --- | --- | --- | --- | | Alger Focus Equity Z US | 56.13 | David Rouzer | 149.00 | | Alger American Asset | 52 19 | Debbie Schultz | 142.30 | | | | 有 科技股 的民主党议员 平均收益率 为31%,整体更倾向于持有金融和大 ...
港股怎么又热闹起来了
远川研究所· 2025-05-23 14:32
以下文章来源于远川投资评论 ,作者沈晖 远川投资评论 . 看更好的资管内容 在4月1日安徽铜陵"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故被官媒披露的前一天,小米宣布完成 425亿 港元的配 售,这是港股历史上第三大的闪电配售项目。 前两位是,2021年4月的美团( 542亿 )和2025年3月的比亚迪( 435亿 )。颇为共性的是,三者发生 在各自市值快速突破万亿后的高光时刻。而2021年1季度与2025年1季度,也是基金经理南下香江的两 个鼎沸时点。 去年9月之前,港股连续4年下跌,跌得连私募大佬葛卫东也受不了," 太他妈的难了!就算巴菲特,索 罗斯来了一样被埋! "同期港股融资腰斩,2023年港股IPO募资仅463亿,较2021年缩水86%,创下20 年来最低,港股沦为全球第六大IPO市场。 反观今年,港股重见凌厉升势。 港交所 IPO 融资额 653.25亿 ,同比增长 691.33% , 配售 总 额 1242.68亿 ,同比增长 853.47% 。 蜜雪冰城、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组成"港股三姐妹",刮起新消费风 暴;小米、比亚迪、蔚来组成"港股三兄弟",掀起再融资狂潮。 520当天,曾毓群在港交所敲响二次上市的铜 ...
小米玄戒O1,五个争议问题与解释
远川研究所· 2025-05-22 21:24
以下文章来源于远川科技评论 ,作者何律衡 远川科技评论 . 不罗嗦了,直接进入主题: 为了这颗芯片,苹果请来了传奇芯片架构师Jim Keller、IBM顶级工程师Johny Srouji,以及通过收购PA Semi吸 纳的"大D哥"Daniel Dobberpuhl(领导了Alpha和StronARM项目)等一众硅谷芯片设计顶级人才。 刻画这个时代(的前沿科技) 问题一:玄戒O1是不是国产芯片? 这个问题可以换成另一个问题: 苹果 大名鼎鼎的A系列 SoC , 算不算 " 美国芯片 " ? 作为当下同行对标与学习的对象,苹果A系列的开山之作A4芯片,在十五年前的初次登场其实算不上体面。 超过1个小时的发布会上,A4芯片在PPT上的停留时间加起来不到20秒。产业界对A4普遍持"套壳三星"的嘲讽 态度,但这已经是苹果最大限度资源投入的结果。 随后,苹果又收购了一家做主频加速的芯片设计公司Intrinsity,这也是A4被认为和三星S5PC110"同父异母"的 原因——三星采用了Intrinsity的技术开发了S5PC110芯片,搭载后者的三星Galaxy S大卖特卖,是iPhone的头号 竞争者。 而投入重金招兵 ...
宁德时代,企图用换电解决一个“重量级”难题
远川研究所· 2025-05-21 20:25
换电模式的价值维度 - 显性价值包括5分钟快速换电、车电分离降低购车门槛30%-50%、消除电池寿命焦虑 [1] - 隐性价值体现在土地占用减少(换电站占地仅为充电站1/7)、电力容量利用率提升、电网冲击减小、电池梯次利用等社会正外部性 [1][22] - 模式兼具商业与社会效益,2021年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新基建范畴 [1] 宁德时代的战略布局 - 推出全球首款正向开发的75纯电重卡标准电池块,配套第三代巧克力换电站 [1][13] - 商用车领域技术积累深厚,2023年推出骐骥换电解决方案,兼容95%主流车型 [17][27] - 计划2025年前建成300座换电站,2030年形成覆盖80%干线运力的15万公里换电网络 [26] 重卡换电的商业逻辑 - 车电分离使初始购置成本下降30%-50%,全生命周期成本比燃油车低30%(节省130万元) [4][5] - 补能效率优势显著:换电5分钟 vs 充电1-2小时,与LNG补能速度相当 [4][22] - 底盘换电方案提升载货空间5%-7%,电池寿命延长1.5倍至12年/6000次循环 [20] 标准化突破与网络效应 - 封闭场景试点成功:2023年换电重卡销量2.8万辆(占新能源重卡35%),但开放场景渗透率仅15% [8][11] - 75标准化电池解决跨品牌兼容难题,类比"货币领域书同文",可触发产业链协同 [12][19] - 超级枢纽站单日换电量超70万度,支持10车同时换电/日换2000次 [29] 产业链协同与社会效益 - 金融保险机构通过电池资产证券化获得稳定现金流,降低用户资金压力 [23] - 换电站作为分布式储能节点,利用谷电充电+V2G反哺电网,提升绿电消纳能力 [13][22] - 行业渗透率有望3年内从10%提升至50%,实现"电比气省"(年省9万vs燃油车) [25][31]
绝对收益的世界里,常识比叙事更金贵
远川研究所· 2025-05-20 20:35
核心观点 - 天弘基金混合资产团队通过政策解读和资产配置框架优化,构建了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固收+投资策略 [3][7][8] - 经济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将导致A股波动性收窄,需关注结构性机会而非宏观总量数据 [13][14] - 左侧投资和均值回归是团队核心方法论,通过行业配置提高胜率而非依赖个股阿尔法 [9][10][15] 政策研究维度 - 权威媒体文本分析成为理解政策意图的重要工具,政策对市场方向的影响力显著增强 [3] - 通过《人民日报》等资料建立微观文本与宏观结构的联系,捕捉产业调整信号 [3] - 区别于市场对"日本式衰退"的叙事,研究发现中国企业部门负债率显著低于90年代日本 [13] 资产配置框架 - 从单资产转向多资产配置,构建股债平衡+行业选择+个股筛选的三重框架 [7][8] - 资产配置1.0升级至2.0版本,新增资金流(FLOW)监控维度应对2022年债市流动性危机 [10][11] - 股票仓位遵循绝对收益原则,熊市减配/牛市增配,行业选择侧重估值安全边际 [7][9][15] 行业配置实践 - 2023年布局地产后周期品种(东方雨虹)及财富管理链(东方财富/中国平安),错判复苏节奏但守住正收益 [9] - 一带一路出口链成为重要收益来源,2018-2021年核心资产、2024年科技板块均有成功案例 [10] - 回避2024年"科技国运"叙事,重新评估被低估的核心资产 [14] 绝对收益文化 - 建立"不亏钱"优先的投资纪律,考核机制强调个体责任与表达自由 [15][19] - 通过2016年债市牛熊转换、2022年理财破净潮等实战积累组合管理经验 [18][19] - 量化趋势主导市场中,基本面研究创造的均值回归超额收益更具可持续性 [15] 经济转型观察 - 信贷数据对资产价格的预测效力下降,反映投资拉动增长模式边际减弱 [13] - 消费补贴/生育政策等结构性变化需持续跟踪,宏观总量数据易掩盖冰火分化 [14] - 统一大市场内需潜力被低估,消费驱动转型将重塑资本市场波动特征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