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远川研究所
icon
搜索文档
外卖大战的补贴,都被瑞幸赚走了
远川研究所· 2025-08-07 21:15
瑞幸二季度业绩表现 - 当季营收达123.6亿,超出彭博一致预期近13亿,创历史新高 [5] - 经营利润飙升至17亿,同比增长61.8%,同样刷新纪录 [5][28] - 直营门店单店收入53.8万元,同比提高12%,单店盈利11.3万元,同比增加近1万 [10] 外卖大战对瑞幸的影响 - 二季度配送成本16.7亿,同比暴涨175%,与外卖补贴力度高度相关 [7] - 新用户占比达32%(2870万/9169.7万),外卖平台间接承担获客成本 [12] - 单用户价值135元,同比增长11.6%,反映用户交易频率提升 [14] - 销售费用率降至4.8%(去年同期5.1%),增量用户未增加额外成本 [16] 现制饮品行业特性 - 咖啡奶茶出餐速度极快(如霸王茶姬8秒/杯),适合冲单量 [21] - 高频消费特性(日均可达10杯)能盘活非饭点运力 [21] - 低客单价(约20元)使补贴感知更强,但利润空间有限 [21][23] 瑞幸的竞争优势 - 门店规模超2.6万家,相当于库迪+喜茶+奈雪等头部品牌总和 [24] - 直营门店占比65%,直接获取订单利润,加盟品牌利润留存率低 [26] - 规模效应显现:近三年营收从24亿增至超100亿,销售费用率稳定在4%-5% [28] - 成本费用率压缩至86.2%(降1.3个百分点),经营利润绝对值增长61.8% [28]
最酷的一批分析师,都离不开这张卡
远川研究所· 2025-08-06 21:06
核心观点 - 现代职场面临碎片化信息过载问题,AIGC技术需解决信息整合与结构化重构的挑战 [2] - TicNote通过超强碎片化信息处理能力成为分析师"第二大脑",实现从记录到智能分析的闭环 [5][10][12] - AI产品成功关键在于不颠覆用户习惯而是解决特定场景痛点,TicNote通过手机协同设计实现20小时连续录音等差异化功能 [15][16][18] - 软件能力是AI硬件核心竞争力,TicNote通过Shadow AI实现跨文件项目管理、思维导图生成和"Aha顿悟时刻"等创新功能 [21][24] - 大模型时代产品设计应优先考虑人机交互体验而非硬件颠覆,第二代Ray-Ban Meta通过接入大模型实现功能跃升印证该逻辑 [25][28] 产品设计 - TicNote采用卡片式设计:厚度3mm、重量29g,磁吸手机背面实现无感化使用 [10] - 物理按键一键启动录音,续航能力覆盖20小时连续工作场景 [10][18] - 通过手机协同设计覆盖通话录音等传统手机功能盲区 [16][18] - 区别于AI Pin等产品,坚持"不取代手机"的设计哲学 [15][16] 技术功能 - Shadow AI系统实现录音智能总结、思维导图生成和跨文件知识库构建 [12][24] - 独创"Aha顿悟时刻"功能:主动关联历史会议纪要与实时访谈内容挖掘潜在价值 [12] - 与魔音工坊联动实现语音素材自动转播客,拓展内容产出场景 [24] - 支持网页/App双平台操作,实现跨设备信息同步与管理 [10][24] 行业洞察 - 第三产业工作非标准化特性催生碎片化信息管理需求,分析师日均需处理4-5家上市公司财报 [4] - 消费电子市场证明新设备可与旧设备共存,平板与PC的差异化定位提供参考范式 [18][19] - AI硬件失败案例显示:脱离手机生态(如AI Pin)或缺乏差异化软件(如Rabbit G1)将导致产品淘汰 [15][25] - 索尼电视案例表明消费者更关注功能体验而非硬件参数,三星凭借娱乐性胜出 [19] 公司背景 - 出门问问作为国内"AIGC第一股",拥有13年AI语音交互技术积累 [15][21] - 产品线覆盖智能手表TicWatch等硬件,形成"voice-first"技术矩阵 [15][21] - 软硬结合能力使其成为少数实现大模型落地的AI公司 [21][24] - TicNote集成智能硬件与语音交互技术优势,成为技术集大成者 [15][21]
中国人开的日料店,气死了多少日本人?
远川研究所· 2025-08-05 22:22
日本料理行业现状 - 日本农林水产省2016年推出《海外日本料理烹饪技能认证指南》,旨在限制华人日料店发展,但截至去年全球金牌厨师仅23人且多为外国人[5] - 该认证体系分金银铜三级,金牌侧重文化礼仪传播,铜牌仅要求基础食品安全操作[5] 食材供应链分析 - 日本90%以上三文鱼依赖挪威进口,1980-2000年挪威对日出口从2吨激增至45000吨[10][11] - 中国占据全球鳗鱼养殖70%份额,2024年日本70%鳗鱼供应来自中国[16] - 日本水产进口依赖度高,2021年44.1%进口量集中在中国、智利、美国和俄罗斯四国[16] 商业模式对比 - 纽约日料店净利率12%-15%高于中餐馆,中国上井日料2022年净利率达15.1%[22][24] - 日料通过文化包装提升溢价,如将油炸食品命名为天妇罗,糯米制品包装成花见团子[25][27] - 华人日料采用标准化运营,通过《门店操作手册》规范流程,利用规模效应提升利润[32] 全球养殖业影响 - 中国已主导全球高端食材生产:鹅肝占45%、黑松露70%、鱼子酱60%产能[36] - 加拿大Clearwater公司垄断北极贝供应链,批发价155元/kg的原料在日料店毛利率达82%[40] - 日本存在食材造假现象,如中国牛蒡伪装青森产地可获5倍溢价,97%蛤蜊实为中韩进口[43] 产业文化冲突 - 日本强调"匠人精神"创造文化溢价,如寿司之神小野二郎36.5度手温捏寿司等营销概念[30] - 实际运营中面临原料短缺,2022年杭州高端日料店被曝使用本地食材冒充日本进口[34] - 消费者测试显示中日鳗鱼差异主要在酱料口味,而非食材本身[36]
娃哈哈是谁的?
远川研究所· 2025-07-30 21:06
娃哈哈核心资产与股权结构 - 娃哈哈集团掌握娃哈哈商标,直接投资16家公司且持股比例均低于51%,对旗下公司无决定性投票权[11] - 娃哈哈集团工会作为持股平台主要功能是利益分配,被称为"干部股",宗庆后与高管团队通过6家持股平台控制96家公司[14][15] - 宗庆后家族通过四大板块控制核心资产:宏振投资(销售与投资)、宏胜集团(生产)、三捷投资(体外投资)、离岸投资平台(利益分配)[16][17][18][19] 股权演变历史 - 1999年杭州上城区校办经销部改制,国资持股51%,宗庆后团队持股49%[7] - 2001年上城区国资委转让5%股权至集团工会,完成管理层实际控制权移交[8] - 2007年宗庆后成立100%控股的宏振投资,通过51%持股比例掌握5家娃哈哈系公司绝对控制权[32] 达能合作与纠纷影响 - 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百富勤成立合资公司,达能通过离岸公司金加投资间接持有51%股权[45][46] - 1997年达能收购百富勤所持金加30%股权后成为合资公司最大股东[50] - 宗庆后通过成立35家非合资公司(29家由家族离岸公司控制)转移订单,2006年达能提出40亿元收购非合资公司51%股权被拒[54][56] - 2009年纠纷和解后,合资公司51%控股权归属宗庆后控制的宏振投资[58] 宗馥莉接班后的变革 - 人事调整:一线生产工人涨薪23%,销售人员涨薪31%,员工劳动合同转移至宏胜集团,清退大批高管[64][65] - 股权重构:取代员工工会持股,投资平台被投企业减少,部分资产转移至宗馥莉控制的丽水宏博及离岸公司[67][68][69] - 生产订单转移:杜建英旗下15家关联工厂停产,订单转向宏胜集团,同期宏胜投资15亿元扩产[73][75] - 商标转让受阻:2024年申请将387件商标注入宗馥莉控制的娃哈哈食品公司被杭州国资拒绝[77] 利益分配体系特征 - 宗庆后通过离岸公司、多层嵌套股权结构将核心资产装入家族主体,既保障私密性又掌握分配权[39] - 宏胜集团地位特殊,承接娃哈哈1/3高利润率产品生产,拥有19个生产基地和104条生产线[27][30] - 三捷投资成立类似"分家"安排,杜建英获体外发展资金,与娃哈哈经营关联度低[35][36] - 宗馥莉接班后加速利益集中化,打破原有平衡,体现"拥有者而非继承者"理念[80]
哈根达斯还是不够贵
远川研究所· 2025-07-29 21:15
核心观点 - 哈根达斯在中国市场面临严峻挑战,包括门店关闭、客流量下滑及被新式茶饮挤压生存空间 [3][4][5][6] - 公司高端定位策略与现制饮品大众化趋势相悖,导致其在价格战和渠道转型中陷入被动 [37][45][46] - 冰淇淋品类供应链成本高、规模化难度大,制约哈根达斯与奶茶品牌竞争的能力 [47][48][49] 市场表现与竞争格局 - **业绩下滑**:2025财年三季度母公司通用磨坊净销售额同比下滑5%,中国门店客流量出现两位数百分比下滑 [9] 过去五年冰淇淋业务收入从8.2亿美元降至7.2亿美元 [10] - **门店收缩**:2024年关停81家中国门店,部分门店被喜茶等茶饮品牌取代并迁至商场负一层 [5][34] 巅峰时期中国门店占全球44%(400/900家),贡献超50%利润 [13] - **价格对比**:中国双球冰淇淋定价9.89美元为全球最高,较美国(7.06美元)溢价40% [12][14] 品牌定位与历史策略 - **高端化路径**:通过奢侈品联名、商场黄金位置选址及专属冰柜维持形象,曾定位"买得起的奢侈品" [14][17][18][21] - **本地化创新**:1997年推出月饼礼盒占营收28%,并采用"第三空间"模式提升溢价 [17][19] 生产加工逐步本地化以降低成本 [19] - **营销策略**:创始人通过虚构丹麦语品牌名规避低价竞争,进入中国前调研发现"店内消费"偏好 [15][17] 新式茶饮冲击 - **品类替代**:茶饮定价上探至30元与哈根达斯重叠,且因数字化工具和季节适应性坪效更高 [29][31] 2022年后喜茶等降价至15-25元区间,加速大众化 [38] - **渠道挤压**:茶饮品牌占据购物中心黄金位置,哈根达斯在多地门店被喜茶取代 [34] 线上化率仅20%的冰淇淋难以匹配即时零售需求 [35] - **供应链劣势**:冰淇淋需-18℃至-25℃冷链,成本高且损耗率大,无法对标茶饮标准化扩张 [47][48][49] 行业对比与转型尝试 - **对手动态**:DQ中国门店达1695家快速扩张,蜜雪冰城以2元低价产品抢占市场 [6] Gelato凭借手工现制和高定价(30-60元/杯)实现10%增速 [53] - **战略调整**:2022年成立哈根事业部整合多渠道,发力商超和美团等即时零售 [35] 推出9.9元咖啡引流但冰淇淋降价空间有限 [46][50] - **星巴克教训**:星冰乐曾在美国超越哈根达斯销量,2025年星巴克首次降价反映"第三空间"模式与大众化背离 [28][43][44]
再苦一苦Model Y
远川研究所· 2025-07-27 21:06
特斯拉二季度财报表现 - 二季度营收224.96亿美元,创2012年以来同比最大降幅,但环比增长16% [4] - 汽车业务收入166.61亿美元,同比下滑16%,环比增长19%,略超机构预期 [4] - 净利润同比暴跌71%后,二季度毛利率从16.2%回升至17.2%,止住下滑趋势 [13] Model Y改款的市场影响 - 新款Model Y涨价1万多元(美国1000美元),带动单车均价从27.45万元升至29.39万元 [13][14] - 中国市场首周交付突破6000辆,上半年稳居SUV销量榜首及25万-35万元价位销量第一 [19] - 全球销量占比超95%,蝉联两年销冠,但同比下滑17.5% [19][21] 产品战略调整 - 推出长轴六座版Model Y中国特供车型,延续"拉皮"策略 [23] - 廉价车型Model 2/Q定位为"廉价版Model Y",计划四季度推出 [24] - Cybertruck订单转化率仅2%,未能接棒Model Y的走量任务 [30] 研发投入与人工智能布局 - 2024年资本支出超100亿美元,二季度持续加码AI领域 [34] - 自由现金流从27.42亿美元恶化至1.46亿美元 [35] - Robotaxi目标扩大10倍运营规模,计划2025年部署超100万辆,但机构预测实际落地需至2028年 [41] 市场竞争格局 - 国内新能源市场份额从2024年6%缩水至2025年上半年4.8% [27] - 小米SU7销量同比激增419%,但Model Y仍以17.1万辆销量领先竞品 [21] - 传统燃油车凯美瑞、RAV4等车型增速显著,部分新能源车型增速超30% [21]
喜马拉雅要靠山,腾讯音乐要希望
远川研究所· 2025-07-24 17:53
核心观点 - 喜马拉雅以209亿元估值出售给腾讯音乐,相比最后一轮融资300亿元估值缩水1/3 [1][2] - 版权是喜马拉雅最核心的资产,但高昂的版权成本和有限的商业化能力导致其长期亏损 [5][24][26] - 在线音频行业面临用户规模和商业效率的天花板,喜马拉雅的经营指标已接近触顶 [29][32][34] - 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后,将占据在线音频行业45 52%的市场份额,但行业前景仍存疑 [64][65] 估值与行业对比 - 喜马拉雅最终出售价格209亿元,相当于7个知乎、8个Keep、11个斗鱼的估值 [2] - 公司5年累计亏损超30亿元,4次冲击上市未果 [2] - 2023年月活用户突破3亿(1 3亿移动端+1 7亿物联网及第三方平台用户),与小红书、B站相当 [22] - 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达130分钟,超过抖音 [22] 版权资产分析 - 拥有行业最大规模内容库:520万本有声书(覆盖47 7%畅销书)、160万泛娱乐音频、1620万播客、1440万知识付费课程 [11][12] - 2014年起与德云社合作,2015年掌握70%有声书改编权,2016年《好好说话》单日销售额500万元 [8][9][10] - 2021-2023年订阅收入占比过半,广告收入中开屏广告占50%,音频内广告不足3% [13][36] - 内容成本+收入分成占收入超30%,是最大经营支出 [26] 商业化困境 - 付费率从12%下滑至11 6%,订阅收入增速从57 1%降至8 5% [17][35] - 物联网用户占比达57%,主要依赖被动收听场景 [31] - 缺乏《甄嬛传》式爆款内容,音频广告植入效率远低于视频 [28][36] - 2022年《郭德纲30年相声精选》完播人数400万,同期周杰伦新歌MV 8小时播放量1 5亿 [51][52] 行业竞争格局 - 腾讯音乐收购懒人听书(市场份额29 76%)后,与喜马拉雅(45 52%)形成垄断 [64] - 在线音乐行业付费率21 76%(腾讯音乐),是喜马拉雅的近2倍 [53] - 音乐版权市场90%份额曾由腾讯音乐掌控,周杰伦版权纠纷导致网易云赔偿85万元 [44][46] - 虾米音乐因"版权获取不足"关停,印证版权决定行业生死 [47][48] 赛道局限性 - 音频用户时长受通勤时间限制,难以通过内容质量突破 [33] - 缺乏成熟付费机制,有声书行业未经历类似唱片业向流媒体的转型 [56][58] - 腾讯音乐旗下企鹅FM运营8年月活仅200万,最终停运 [62] - 行业整体面临"值钱不赚钱"悖论,版权续约成本可能数倍增长 [38][60]
平板电脑又杀回来了
远川研究所· 2025-07-22 20:53
全球平板电脑市场概况 - 2024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同比增长9.2%,结束连续三年下滑趋势 [3] - 苹果出货量仅增长5.3%跑输大盘,华为和小米抢占主要增量市场份额 [3] - 安卓阵营在2019年后加速布局,华为、小米、OPPO、vivo等厂商集体入场 [6] iPad mini的历史影响 - 2012年iPad mini发布引发市场转折,屏幕缩至7.9英寸,定价比iPad低170美元 [9] - 首季销量达1000万台,是竞品Nexus 7全年销量的两倍 [11] - 399美元定价成为行业价格锚,压制安卓阵营利润率(iPad mini毛利40% vs Nexus 7不足25%)[15] - 2015年Q4 iPad mini销量占比达47%,挤压高端产品线(iPad Air单机利润225美元 vs mini仅131美元)[25] 安卓阵营的定价突破 - 2016-2018年iPad mini断更期间,华为MediaPad M5 Pro版定价上探至3488元,小米Pad 4 Plus定价翻倍至1899元 [27] - 2019年后安卓旗舰平板性能对标手机:三星Tab S3采用骁龙820,华为MediaPad M6搭载麒麟980 [28] - 2024年iPad Pro起售价升至1299美元(11499元),带动安卓阵营定价空间上移3000-5000元 [35][37] 产品定位演变 - 苹果将iPad Pro定位为生产力工具:2015年起搭载专用A9X芯片,支持Final Cut Pro等专业软件 [31][32] - 大屏化趋势明显:iPad Pro最大尺寸达13英寸,折叠屏手机进一步压缩7-8英寸平板市场 [33] - 安卓阵营转向生产力场景:华为MatePad Pro引入多屏协同,小米Pad 5性能对齐旗舰手机 [38] 市场份额变化 - 2015-2018年非苹果厂商合计份额从30%提升至40%以上 [28] - 2024年iPad Pro占苹果平板总销量38%,iPad mini份额降至10% [30]
当海外Tier 1开始讲中国故事
远川研究所· 2025-07-18 21:11
行业转型趋势 - 丰田汽车将研发决策权从日本转移到中国,实施"中国首席工程师(RCE)制度" [3] - 上游Tier 1供应商如采埃孚、博世将亚太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向中国迁移,博世重组智能出行集团并放权中国 [4] - 欧洲供应商平均息税前利润率仅3.6%,显著低于中国供应商的5.7%,博世2024年利润率下降1.5个百分点至3.5%,息税前利润减少17亿欧元 [13] Tier 1供应商利润困境 - 松下汽车电子系统(PAS)贡献集团20%营收但仅5%利润,2019年被划为"二次挑战业务",2021年因利润率垫底遭剥离 [6][8] - 汽车零部件行业平均利润率4.7%,供应商面临车企"年降10%"压力,同时需投资电动化新技术导致利润空间受挤压 [9][10] - 大陆集团拆分汽车子集团保留轮胎业务,采埃孚推动电驱动部门拆分以回笼资金,松下出售PAS后集中投资动力电池产线 [12][13] 技术路线押注与战略失误 - 博世2011年启动自动驾驶研发早于特斯拉,但过度绑定奔驰导致Robotaxi商业化失败,奔驰2019年降低优先级 [17][18][20] - Tier 1传统客户(欧美燃油车企)电动化进展缓慢:大众2023年电动车销量74.5万辆(比特斯拉少100万辆),通用/福特不足11万辆 [27] - 电动车电子电气架构变革削弱Tier 1定义权,特斯拉等车企直接整合软件功能并绕过供应商与芯片厂合作 [23] 中国市场战略价值 -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4年增速超30%,成为全球技术迭代最快市场,海外Tier 1将中国定位从消费市场升级为研发中心 [29][32] - 丰田社长佐藤恒治明确"中国领先的智能化/电动化技术将决定全球市场竞争力" [33] - 采埃孚、爱信等传统变速箱巨头技术优势在电动车时代失效,需在中国重建三电与智能化领域竞争力 [29][34] 车企战略调整对比 | 车企 | 原电动化目标 | 调整后战略 | |------|--------------|------------| | 大众 | 2030年50%纯电 | 中国80%新能源,欧洲扩大插混 [28] | | 福特 | 2026年200万辆 | 2030年全系推混动 [28] | | 奥迪 | 2026年纯电化 | 放缓电动车推出速度 [28] |
内容时代的“上海答卷”
远川研究所· 2025-07-18 21:11
BW2025展会与二次元文化发展 - BW2025参会人数达40万创历史新高,国际观众占比13%,相比首届BW规模显著扩大[1] - 参展商从50家增至700家,覆盖二次元衍生品、游戏、AIGC平台及设备商等多领域[1] - 展会成为亚洲最大ACGN盛会,体现上海互联网内容生态的繁荣[3] 上海内容产业政策与生态建设 - 上海推出"沪九条"政策,从创意鼓励、资金支持等九方面扶持内容创作者[3] - 内容产业被视为城市竞争力关键,构建"内容创作之城"新范式[4][5] - 政策强调打造产业链畅通的创作集聚区,推动基础设施完善[8] 区域产业集群与平台效应 - 黄浦区依托小红书等平台形成生活方式内容策源地,实现"即创即富"商业闭环[9] - 杨浦区聚集8300家数字企业,包括哔哩哔哩、抖音等头部平台及配套服务商[11] - 徐汇、浦东、静安分别拥有米哈游、阅文、喜马拉雅等企业,带动全链条生态[12] 技术驱动与内容创新 - AIGC、XR、区块链版权等新技术成为内容产业扩展的重要方向[13] - 内容产业深度嵌入城市经济肌理,形成"内容即治理"的新型城市生态系统[14][15] 创作者职业化发展 - B站90后/00后用户占比78.7%,18-24岁群体占60.3%,为创作主力[22] - "沪九条"将创作者纳入职称评审和人才计划,提供职业发展通道[22] - 案例:B站UP主稚晖君从科技内容创作者转型为机器人公司创始人[18][19] 城市营商环境与人才吸引力 - 上海通过制度保障为创作者提供身份认同和产业链支持[23] - 内容创作者被纳入数字经济体系,获得政策与资源倾斜[25] - 城市效率体现在对人尊重,优化流程助力创作者发展[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