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远川研究所
icon
搜索文档
当美债开始“需求不足”
远川研究所· 2025-04-30 14:53
文章核心观点 - 特朗普与鲍威尔在利率问题上存在分歧,特朗普关税政策冲击下美债市场波动,美国国债面临长期信任摇摆及需求不足问题,特朗普态度虽有软化但损害已造成 [7][11][28] 特朗普与鲍威尔的矛盾 - 鲍威尔中性偏鹰发言让渴望降息的特朗普失望,特朗普多次抨击鲍威尔,后悔任命其为美联储主席,因其地产背景及政府债务压力渴望低利率 [7][8] 波动的美债 - 特朗普宣布关税政策后一周美债市场罕见波动,10年期国债收益率4月9日达4.46%、单日涨幅20基点,30年期收益率突破4.7%,均创纪录 [11] - 美债利率逆势上涨或因对冲基金基差套利交易,波动加剧形成抛售美债循环,日本对冲基金因杠杆押注10年期美债爆仓 [12][16] - 特朗普宣布除中国外其他国家对等关税延期90天,美债市场逐渐企稳,但美国债务问题未有效解决,美债面临长期信任摇摆 [16][18][19] 需求侧危机 - 市场流传美债到期规模消息对供给端影响有限,美国国债供给端无太大危机,中长期附息国债规模相对稳定,6月到期美债规模远低于传闻 [20] - 美国财政部4月8日发行3年期国债,尾部利差反映长期国债需求不足,此前仅2020年和2023年出现更大尾部利差 [23] - 美债需求不足会使美国经济遇“范式转换”问题,美联储印钞或不印钞购买美债都会加剧需求减少,导致美元信用出现裂缝 [23][24] 特朗普的贸易策略及影响 - 特朗普做生意有四个阶段,其关税政策反复无常破坏大,动摇人们长期信任,虽态度逐渐软化但损害难修复 [27][28]
迈瑞医疗的“七年之痒”
远川研究所· 2025-04-29 20:42
业绩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367.3亿元,同比增长5.1%,归母净利润116.7亿元,同比增长0.7%,剔除财务费用影响后增速为4.4%,经营性现金流净额124.3亿元,同比增长12.4% [3] - 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82.37亿元,同比-12.12%,归母净利润26.29亿元,同比-16.81%,连续两个季度业绩低于预期 [3] - 尽管业绩不达预期,但市场反应积极,4月29日股价小幅低开后迅速冲高,收盘微涨 [3] 数智化转型 - 公司2015年推出搭载AI的医疗设备,2023年明确数智化转型战略,2024年12月发布全球首个临床落地的启元重症大模型 [9] - 启元大模型整合多模态临床数据,构建"智能监护-诊疗决策-文书生成"闭环,重症知识问答正确率超95%,病例撰写效率提升30倍 [11] - 技术向麻醉科、超声等领域延伸,如TEX20监护超声实现多设备数据融合,麻醉科大模型聚焦术中风险预警与用药辅助决策 [11] 医疗AI技术突破 - 启元大模型通过实时整合监护仪、呼吸机等多设备数据,构建患者"数字孪生",实现秒级病情预警与诊疗建议 [11] - MC系列血细胞分析系统通过百万级数据库与深度学习,将医生阅片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30秒,镜检效率提升60倍 [16] - 公司采用"临床闭环"模式,从数据采集到模型优化再到诊疗验证,形成自我强化的智能循环 [18] 国际化布局 - 2025年中美关税战升级前,公司已在美国备货一年,并在13个国家布局生产基地,可灵活调整生产场地以规避关税影响 [20] - 2018年后美国业务年复合增长达10%,2024年国际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45%,但海外市场占有率仅2%-3% [21] - 公司目标未来国际收入占比超过50%甚至70%,全球研发中心布局覆盖中美欧三大洲,拥有5,259名研发工程师 [21] 行业影响 - 医疗行业"不可能三角"(质量、效率、成本)正被AI技术打破,DeepSeek大模型推动中国医疗行业快速拥抱AI [15][16] - 公司通过"科室级知识蒸馏"技术,将临床专家经验沉淀为可迭代算法资产,形成细分领域竞争优势 [18] - 数智化理念将改变医疗设备行业竞争维度,巩固公司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 [18] 战略愿景 - 公司通过"设备+IT+AI"生态网络覆盖全球190+国家,推动中国医疗智造主导的AI医疗变革 [24] - 启元大模型旨在消弭诊疗水平地域差异,实现技术普惠,如向非洲捐赠超声设备 [25] - 公司定位为技术普惠的实践者,将中国工程师红利转化为全球医疗平权方案 [25]
从“黑盒”到“手机爹”,一段人类驯服算法简史
远川研究所· 2025-04-29 20:42
技术进步与内容分发 - 2025年简中互联网流行语"手机爹"反映用户对算法推荐内容的错愕感,体现技术与人类关系的重构[2][4] - 推荐算法打破信息筛选的中心化模式,今日头条、抖音等产品通过长尾内容匹配迅速扩大用户规模[9] - 抖音算法推动《额尔古纳河右岸》销量从60万册跃升至500万册,4个月销量超过过去17年总和[12] 电子书与知识民主化 - 亚马逊Kindle Store上线初期提供9万本电子书,畅销书定价9.99美元颠覆出版行业[6] - 电子书消除库存限制并推动知识普惠,使普通人能以低成本获取全球图书资源[7] - 互联网时代信息供给激增,2025年全球数据量达175ZB,现代人日均信息接收量是1986年的5倍[7] 算法机制与社会影响 - 推荐算法本质是数学化表达的信息处理工具,核心目标为提升供需匹配效率[10] - 抖音采用双塔召回模型和"推荐优先级公式",通过多目标体系(如收藏率)优化内容分发[23][25] - 算法偏见案例显示技术问题实为社会问题,如COMPAS算法因历史判例数据延续种族歧视[17][19] 内容生产工业化 - MCN机构将爆款内容拆解为脚本、剪辑、推流等标准化模块,实现规模化生产[19] - "交个朋友"和"三只羊"等机构通过矩阵账号延续头部网红影响力,形成工业化内容生态[19] - 平台算法与社会情绪共振推动网红更迭,从安妮宝贝到郭有才反映网民心态变迁[19] 技术演进与监管动态 - GPT模型从人工标注演进至递归奖励建模(RRM),实现分层监督提升可控性[21] - 欧盟2021年推出全球首个AI监管框架,中美日韩相继发布AI伦理治理政策[23] - 抖音公开算法原理与社区规范,通过探索类指标主动破除信息茧房[23][25]
科大讯飞挺身而出
远川研究所· 2025-04-28 23:22
人工智能正走在波涛汹涌的爆发期。越是浪潮涌动,越容易凝聚剧烈的变化。生成式AI的快速进步,也给旷日持久的科技竞赛画出了一条崭新的跑道。 在产业升级与科技自主的语境下,中国人工智能也到了阶段性检验阶段。国产算力替代酝酿已久,国产大模型发展渐入佳境,一场摧枯拉朽的AI生态重塑正 在进行。 这场重塑,突破了"卡脖子"难题,算力追赶和算法创新齐飞,技术进步和产业应用共同发生。 五军之战:中国不只有Deepseek Deepseek横空出世,打破了AI的算法焦虑,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一个季度过去了,中国AI厂商正在形成"五军之战"的竞争态势:DeepSeek、字节豆包、阿里通义、腾讯混元、讯飞星火。 最新的进展是:4月20日,科大讯飞推出最新升级版的深度推理大模型——讯飞星火X1,其独一无二的身位是"目前为止,唯一基于全国产算力训练的深度 推理模型"。 《南华早报》在报道中大写加粗的写上了"无需英伟达"(No need for Nvidia)[1]。 《南华早报》:无需英伟达,科大讯飞发布使用华为AI芯片训练的推理模型 这意味着,中国 AI 在算法创新之外,再次突破 算力 局限,实现了全栈自主可控。 "国产算力"的突 ...
黑珍珠出海,“中国胃”的含金量还在提高
远川研究所· 2025-04-27 20:19
跨境游与餐饮需求 - 跨境游爆发式增长带动国内旅游平台业绩,但中国游客在海外面临严峻的"吃饭问题",对异国餐饮文化认知存在标签化偏差[2][4] - 海外中餐普遍存在"正宗焦虑",但新加坡鸿桃轩中餐厅通过融合本地风格成功上榜2025黑珍珠指南,证明多元化中餐同样受认可[9] - 黑珍珠指南以"中国味蕾"为核心评审标准,2025年海外上榜餐厅达55家,传统/融合中餐占比41%,国际美食占比过半[11][13] 美食指南的商业价值 - 黑珍珠指南成为华人游客打卡标准,新加坡Les Amis餐厅因悬挂"黑珍珠三星"奖牌显著提升客流[13] - 2024年新上榜黑珍珠餐厅线上流量增幅达118.5%,连续8年在榜餐厅日均访问量较首次上榜仍保持30%涨幅[20] - 美团/大众点评服务覆盖170国近1000城,黑珍珠榜单成为连接海外商户与中国游客的关键纽带[20] 行业趋势与技术创新 - 美团计划发布本地生活AI Agent,提供跨境行程规划、餐厅智能预订等个性化服务,强化全球化布局[21] - 美团无人机2024年12月在迪拜开通商业化航线,展示技术出海能力[24] - 黑珍珠指南与《孤独星球》形成时代呼应,前者以专业评审体系解决信息过载时代的餐饮选择难题[18][19] 文化融合与市场机遇 - 泰国Le Du餐厅因上榜黑珍珠中国食客占比达20%且持续增长,显示指南对国际餐饮市场的辐射力[19] - 海外中餐从"正宗焦虑"转向文化融合创新,黑珍珠指南推动中国餐饮审美与国际视野结合[9][11] - 互联网标签化信息与真实体验存在断层,专业美食指南填补了抽象认知与具体需求间的空白[7][13]
美国人凌晨排队抢购中国相机后,影石国内门店被挤爆了
远川研究所· 2025-04-27 20:19
核心观点 - 影石全景相机通过技术创新和场景革命,以"一键出片"理念满足用户对创意拍摄的需求,成为全球全景相机市场的领导者[20][22][24] - 公司通过技术下放和供应链优势,将高端影像技术普惠至消费级市场,实现产品的大众化普及[32][33] - 影石的产品设计聚焦降低创作门槛,激发用户自发解锁多样化玩法,形成跨文化的传播效应[34][39][40] 市场表现 - 影石X5新品在纽约发售引发抢购热潮,凌晨三点即有用户排队,深圳专卖店客流量翻倍[6][8][11] - 2023年全球全景相机出货量196万台,运动相机出货量4461万台,影石以67%市占率主导全景相机赛道[17][20] - 全球每3台全景相机中有2台来自影石,公司社交媒体账号累计粉丝达800万[22][24] 产品策略 - 功能迭代围绕"一键出片":动态跟拍、隐形自拍杆算法、AI智能剪辑等技术降低操作难度[15][22][39] - X5机型配备双1/1.28英寸传感器、8K 30fps全景视频、FlowState防抖技术,售价3798元[31][40] - 对比专业设备TITAN(售价99888元),在保留核心功能同时大幅降低成本[31][32] 技术普惠路径 - 供应链整合:核心供应商包括华为/小米代工厂东莞能率、苹果供应商立讯精密、大疆电池供应商东莞新能源[33] - 技术下放案例:SU7 Ultra极端产品技术向标准版迁移的逻辑同样适用于影石产品线[30][32] - 用户创作生态: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超10亿次,小红书话题浏览4.7亿次,覆盖骑行、滑雪、宠物等生活场景[34] 行业变革 - 影像需求从参数竞争转向场景创新,催生极限运动、VR、全景等细分赛道[15][17] - 手机摄影普及推动全民创作需求,专业设备厂商转向"技术密度"和体验优化[13][15] - GoPro代表的专业设备壁垒被打破,影石通过硬件+软件创新实现创作民主化[35][36][39] 文化影响 - 产品成为快乐传播媒介:用户自发分享创意内容如"胡辣汤视角"、"洗衣机末日逃亡"等抽象创作[36][37] - 隐形自拍杆等创新功能重新定义相机使用范式,类似iPhone集成手电筒功能的行业影响[39][40] - 技术消弭文化差异,形成"无需翻译的快乐"这一数字时代通用货币[37][40]
智能汽车芯片的变局,藏在这次握手里
远川研究所· 2025-04-25 15:15
核心观点 - 英伟达与联发科从移动SoC竞争对手转变为智能汽车芯片领域的合作伙伴,成立"发达联盟"共同开发汽车芯片 [2][6] - 双方合作推出天玑汽车旗舰座舱平台C-X1,整合各自技术优势,采用Chiplet技术实现高性能与低成本平衡 [5][15][17] - 合作背景包括生成式大模型上车需求与舱驾融合趋势,以及双方CEO近三十年的交情 [10][21] 行业背景 - 智能汽车芯片市场呈现双峰格局:联发科专注智能座舱芯片(累计出货超2000万套),英伟达聚焦自动驾驶芯片(Thor单芯算力达1000Tops) [7][8][10] - 生成式大模型上车面临挑战:云端部署存在响应速度与隐私问题,本地部署需70亿至数百亿参数模型,现有座舱芯片算力不足 [13] - 舱驾融合趋势加速:车企尝试将智舱与智驾芯片集成到同一PCB板,实现资源池化与能力协同 [22][23] 技术突破 - C-X1采用3nm制程与Arm V9.2-A架构,CPU单核性能领先竞品80%,12核设计支持6-12屏多任务 [17] - 集成英伟达Blackwell架构GPU,浮点算力达10.2 TFLOPS,支持DLSS技术,可流畅运行3A游戏 [17] - 双AI引擎提供400TOPS算力,支持FP4量化格式,大语言模型推理性能比竞品高350% [17] - Chiplet技术整合4nm GPU与3nm主芯片,实现成本1+1<2、性能1+1>2的效果 [15][17] 合作模式 - 硬件层面:联发科C-X1与英伟达Thor可通过One Board方案集成在同一板卡 [22] - 软件层面:联发科适配NVIDIA Drive OS,实现智舱与智驾资源池化 [23][24] - 分工协作:联发科主导座舱SoC整合,英伟达提供GPU与操作系统赋能 [23] 市场影响 - C-X1预计2025年后量产,性能参数在智能座舱领域暂无敌手,已获多家车企订单 [10][17] - 合作推动智能座舱体验升级:支持数百亿参数多模态大模型本地运行,实现真·智能助手 [19] - 舱驾融合方案为车企提供更高性能与更低成本的电子电气架构演进路径 [22][23]
谁来为马路飙车买单?
远川研究所· 2025-04-25 15:15
电动车性能革命 - 电动车零百加速性能显著超越燃油车,特斯拉Roadster在2000年代以4秒成绩打破燃油车垄断[4] - 当前电动车零百加速已进入2秒区间,Model S Plaid 2.1秒、极氪001 FR 2.02秒、小米SU7 Ultra 1.98秒持续刷新纪录[5] - 电机特性决定电动车"起步即巅峰"的加速优势,相同成本下动力输出远超燃油车[8][10] 性能车市场演变 - 电动车将高性能门槛从百万级拉低至20-30万区间,零跑C11性能版4.5秒对标85万保时捷Macan GTS,智己L6 Max超强性能版30万超越400万法拉利488[10] - 日本80年代性能车市场扩张印证社会财富增长与细分市场发展的正相关性,本土车企突破280马力限制推出Legend等车型[15][16] - 宝马M系列在华年销10万辆占品牌销量15%,高性能车需求与用户收入/车辆保有量正相关[21] 行业消费趋势 - 日本第四消费时代显示消费品从功能满足转向个性化投射,摩托车行业跨骑车产销量同比增长23%印证娱乐属性需求提升[19][21] - 中国摩托车行业向400-800cc大排量转型,头部企业集中推出高性能车型应对消费升级[21] - 性能车关注度与收入水平强相关,属于汽车保有量增长后的自然消费升级[21] 技术特性对比 - 电机瞬时峰值扭矩特性使电动车加速曲线优于燃油车,特斯拉早期通过性能差异化打开市场[8][10] - 2006年特斯拉Roadster售价9.8万美元实现4秒加速,较同性能15万美元奥迪R8具备显著价格优势[10] - 雷军2013年考察特斯拉时指出其通过跑车定位突破成熟行业竞争壁垒的策略有效性[10] 社会现象分析 - 日本1955-1975年汽车保有量增10倍伴随交通事故上升,反映机动车普及期与事故高发期的相关性[11] - 德国汽车协会ADAC以"自由驾驶"反对高速限速,反映性能需求与文化认同的深度绑定[16] - 中国2024年千人汽车保有量达322辆,接近日本80年代水平,性能车市场扩张具备社会基础[17]
蜜雪冰城多风光,海底捞就多落寞
远川研究所· 2025-04-23 20:04
蜜雪冰城上市表现 - 蜜雪冰城港股认购倍数达5258倍,大幅刷新快手2021年1204倍的历史记录 [4] - 公司以35倍市盈率上市,市值达1700亿港币,相当于4个古茗、13个茶百道、84个奈雪的茶 [4] - 公司市值接近2000亿港币,是海底捞的两倍 [5] 餐饮行业估值体系变迁 - 传统餐饮估值以单店效率为锚,通过翻台率等指标乘以门店数量计算估值 [8] - 海底捞曾通过保持4-5次高翻台率支撑4700亿市值,但2022年翻台率跌至3次/天导致市值跌至561亿 [8][9] - 2021年餐饮行业投融资超130笔,催生5家上市公司,超级文和友三家门店即获百亿估值 [11] 直营模式困境 - 直营模式面临单店效率稀释问题,海底捞2023年大赚49亿但市值仅1000亿港币因扩张停滞 [12] - 奈雪创始人彭心强调直营可保证品质,但无法解决经营意愿和风险敞口问题 [21] - 周黑鸭疫情期间利润暴跌94%,因70%门店位于一二线城市受冲击严重 [26] 蜜雪冰城商业模式 - 公司97.6%收入来自向加盟商出售原材料和设备,服务收入仅占2.4% [21] - 全球门店达46479家,疫情期间净赚19.1亿,验证加盟模式抗风险能力 [19][27] - 公司营收占门店GMV比值从45.4%降至41.6%,加盟商年均多赚5.6万 [36] 行业模式转型 - 餐饮行业转向"供应链利润+加盟扩张"模式,蜜雪冰城闭店率2.8%低于古茗4.5% [38] - 达美乐和麦当劳已验证供应链模式,麦当劳通过物业收购成为加盟店房东 [40][41] - 奈雪和海伦司单店估值从上市时5882万/5719万跌至93万/345万 [34]
电池的任督二脉,被钠打通了
远川研究所· 2025-04-22 20:04
锂电池发展历程 - 1991年索尼首次将钴酸锂与石墨组成的小电池商业化应用于摄像机[1] - 2008年特斯拉Roadster采用6831颗钴酸锂电池推动锂电池成为整车动力核心[1] - 行业技术路线从钴酸锂迭代至磷酸铁锂/三元锂/钠电池/固态电池,形态从18650小圆柱升级到4680大圆柱[1] - 动力电池发展呈现"性能暴力拉升,成本急剧下探"的摩尔曲线特征[1] 电池技术特性与挑战 - 电池性能存在"跷跷板效应":能量密度/安全性/成本/低温性能等指标难以同时优化[3][5] - 特斯拉Roadster选择钴酸锂牺牲了成本/安全性/循环寿命以换取能量密度优势[5] - 高镍正极提升能量密度但降低热稳定性,硅基负极影响快充性能,薄隔膜增加短路风险[5] - 磷酸铁锂材料稳定且低成本但能量密度天花板低于三元锂,低温性能较差[5] 低温性能痛点与市场影响 - -20℃环境下纯电车续航达成率普遍不足50%,导致东三省新能源渗透率不足50%[6] - 低温下电解液粘度增加使锂离子传输效率大幅下降[8] - 解决低温性能被视作打通新能源车渗透率"最后一公里"的关键[6] 钠电池技术突破 - 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实现160Wh/kg能量密度,-20℃放电保持率超90%[10] - 钠资源储量是锂的420倍,供应链不受地缘政治影响[11] - 最新"钠新电池"能量密度达175Wh/kg,-40℃能量保持率90%,循环寿命10000次[11] - 钠电池可支持500公里纯电续航,解决重卡在-40℃的启动难题[11] 多材料体系融合创新 - AB电池系统通过钠锂混搭实现性能互补,使车辆在-40℃环境下正常放电[13] - 骁遥双核电池采用主能量区+增程能量区设计,集成不同化学体系电芯[14] - "钠+磷酸铁锂自生成负极"方案实现700公里续航并解决低温痛点[15] - "铁-铁"双核方案支持12C快充倍率与超1000公里续航[15] 行业发展趋势 - 电池研发从"参数内卷"转向"场景深耕",注重用户需求而非绝对技术领先[18] - 多核架构技术未来将扩展至商用车/电船/飞机等领域,可能加速固态电池落地[16] - 行业需建立系统思维以实现双碳目标与用户体验的双赢[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