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治坚证据主义
搜索文档
三百年前的教训,我们真的记住了吗?
伍治坚证据主义· 2025-10-24 10:59
约翰·劳的金融实验与密西西比公司 - 约翰·劳提出以国家信用担保成立私人银行发行纸币以缓解法国财政危机[2] - 纸币流通初期刺激商业复苏股价上涨失业率下降[2] - 密西西比公司于1717年成立获25年北美路易斯安那殖民地垄断开发权覆盖面积从路易斯安那州延伸至加拿大南部[2] 密西西比公司股价泡沫与投机狂潮 - 1719年公司股价从500里弗尔暴涨至近10000里弗尔涨幅接近20倍引发巴黎全民投机热潮[3] - 为稳定股价约翰·劳设9000里弗尔价格底线并合并银行与公司发行认购期权鼓励杠杆购股[3] - 1719-1720年法国纸币流通量翻倍货币总量达金银流通量四倍导致巴黎物价一年内上涨一倍[4] 政策干预与泡沫破裂 - 政府颁布法令强制纸币为法定货币禁止金银交易私人持金银不得超过500里弗尔引发民众恐慌[4] - 1720年5月政府试图强行贬值纸币与股票六天后撤回法令但信任崩溃股价两周内从9000跌至4200里弗尔[4] - 1720年12月股价跌至1000里弗尔纸币经济崩溃约翰·劳被解职并流亡[5] 现代美元体系的类比与风险 - 美联储近三年背离泰勒规则2022年通胀达9%时利率仅加至5.5%依赖信誉而非政策压制通胀[7] - 2024财年美国联邦赤字占GDP6.2%公共债务逼近36万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一一年内到期需再融资[8] - 2025年初美元指数下跌超10%但美股创新高反映投资者爱股厌币对美元价值不信任[8] 地缘政治与美元信誉挑战 - 美元被武器化用于关税战和金融制裁促使各国多元化储备稀释其独尊地位[10] - 美国政治制度疲劳如政府关门和债务上限问题削弱美元安全边际[9] - 全球资本或寻找美元外避风港若信任危机重现将影响全球金融体系[10][11]
人人发财的故事,为什么总以崩盘结束?
伍治坚证据主义· 2025-10-23 11:49
文章核心观点 - 阿尔巴尼亚在1990年代因金融监管缺失和经济转型混乱,爆发了席卷全国的金字塔骗局,其根本原因在于正规金融体系薄弱和民众对高收益的盲目追求 [4][5] - 此类“高收益幻觉”事件在新兴市场反复出现,其共同逻辑是收益率远高于经济增长率,导致风险被忽略直至体系崩溃 [5][6] - 投资的核心在于对时间和信任的把握,最危险的信号是当所有人都在赚钱时,保持耐心和警惕高得离谱的收益是关键 [7] 阿尔巴尼亚经济背景与骗局起源 - 1991年苏东剧变后,阿尔巴尼亚计划经济崩溃,通胀率在1992年超过200%,人均收入不足800美元,银行体系瓦解 [2] - 1992年政府推行“休克疗法”,但监管体系尚未建立,对新兴的“投资公司”采取默许态度 [2] - 1993至1996年间,各类理财公司承诺月息10%至30%不等,到1996年底其吸收资金总量达全国GDP的一半 [3] 金字塔骗局的运作与崩溃 - 全国几乎每个家庭都参与理财计划,最大的几家理财公司如Vefa和Gjallica几乎成了地方政府的“印钞机” [4] - 骗局本质是用新投资者的钱发放旧投资者的“分红”,1997年初一家公司停止兑付引发连锁反应,全国陷入骚乱,经济倒退十年 [4] 全球新兴市场的相似案例 - 2020-22年赞比亚和加纳主权债务违约,2022年斯里兰卡外债危机,拉美地方政府靠高息债券维持预算 [5] - 过去两年越南地产债发行人以年息12%吸引散户,但资金链断裂,其逻辑与阿尔巴尼亚相似 [5] 投资心理与市场规律 - 庞氏骗局的关键在于“有足够多的人盲信”,信任是唯一资产,一旦信任破裂则引发挤兑 [6] - 2022年美联储连续加息导致新兴市场融资成本暴涨、本币贬值和资金外逃,与阿尔巴尼亚危机有相似性 [6] - 最危险的时候是所有人都在赚钱的时候,此时无人愿意质疑,投资需要稀缺的品质——耐心 [7]
芯片换稀土,是交易还是僵局?
伍治坚证据主义· 2025-10-22 16:06
中美贸易关系新常态 - 中美贸易关系呈现“脆弱的平衡”,表现为“芯片换稀土”的相互依赖模式,双方均设置贸易障碍但彻底脱钩代价巨大 [2] - 美国拟对中国所有出口商品征收100%关税,中国对稀土出口实施更严格管制 [2] - 全球产业链呈现“去风险”而非“完全脱钩”趋势,中国占全球稀土矿产70%,精炼与加工环节高达90%,美国在高端芯片设计领域占据主导,全球约70%先进芯片依赖美系架构和设备 [3] 资本市场与投资逻辑转变 - 市场对短期紧张后恢复现状存在预期,盈利不再是唯一锚点,政策风险、供应链风险及信任风险成为影响估值的隐性变量 [3][4] - 出现“好消息变坏消息”的错位现象,例如J.P. Morgan单季度利润创新高、Goldman创历史最佳交易收入,但股价因关税和稀土新闻下跌 [4] - 资产配置重心发生转移,黄金作为替代品受追捧,稀土、锂矿、芯片设备等“战略资源股”成为新风口,美国大银行与大型科技股出现“估值错配” [5] 全球产业与供应链重构 - 投资逻辑从追求全球一体化转向在风险可控范围内重新布局,全球分工逐步演变为区域分工 [3] - 美国在芯片、能源、基础设施推行国产化,中国在新能源、AI硬件、供应链自主化上加码投资 [3] - 中国出口结构持续变化,稀土、太阳能、电动车和电池份额提升,对东盟、拉美、中东等非美市场出口增速远高于对美出口 [5] 未来趋势与投资策略 - 未来可能出现美国补贴芯片、中国出口稀土、欧洲左右为难、日韩及东盟成为新供应链桥梁的格局 [6] - 投资策略强调多元分散、控制成本、长期耐心,关键在于确保不被市场波动淘汰 [6] - 主旋律从“效率至上”转向“安全优先”,美国通过《芯片法案》、《通胀削减法案》,欧洲推行绿色补贴,资本主义呈现国家主义特征 [5]
当AI抢走所有工作,人类还剩下什么?
伍治坚证据主义· 2025-10-21 14:55
AI对就业市场的颠覆性影响 - AI发展将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实现人工通用智能(AGI),到2030年可能替代几乎所有职业,失业率或高达99% [3] - 当前AI已能完成写作、编程、绘画等任务,并开始渗透会计、法务、医疗等专业领域,例如ChatGPT生成的商业报告质量超过MBA学生 [3] - 此次技术革命与历史模式不同,AI能自我迭代(如自动编写prompt),导致"prompt工程师"等新兴职位也可能在两年内消失,形成"最后一轮替代" [3][5] 经济结构与分配机制的根本变革 - AI带来"无用的繁荣",通过近乎零成本的劳动力与知识生产,创造"免费劳动力"和"无限财富",但会导致经济增长与就业脱钩 [4] - 资本收益将彻底脱离劳动收益,形成"资本对劳动的最终胜利",未来人类主要角色将转变为被算法操纵的消费者 [5] - 传统解决方案如职业再培训失效,因AI能替代所有工作(包括编程等技能),教育系统滞后于技术迭代速度 [5] 社会形态与投资逻辑的重构 - 全民基本收入(UBI)可保障生存,但无法解决社会价值定义、税收体系及个人身份认同等深层问题 [6] - 后AI时代投资需重新定价"意义",情感陪伴、真实体验、人际连接相关产业(如心理咨询、旅游、艺术)或成为稀缺资源 [7] - AI普及后,"人味"可能成为新奢侈品,因机器无法替代人性中的贪婪、恐惧等特质 [7] 技术演进的终极方向 - AGI被视为人类的"终极发明",其诞生将接管科学、艺术、伦理等所有领域的创新,人类角色从创造者转变为智能的缔造者 [6] - 技术进化与人性进化不匹配,机器可自我升级,但人类心理机制仍保持原始状态,构成潜在社会风险 [7]
去中心化的尽头,是FBI么?
伍治坚证据主义· 2025-10-17 15:02
案件核心事件 - 柬埔寨太子集团董事长陈志被美国司法部以电汇诈骗和洗钱罪起诉,指控其在东南亚经营强迫劳动的诈骗园区,涉案金额达几十亿美元 [2] - 美国政府宣布没收与案件相关的12万多枚比特币,按当时价格计算约合150亿美元,被称为"史上最大规模的虚拟资产没收行动" [2] 比特币与监管现实 - 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特性不意味着"无法监管",区块链上所有交易公开透明,资金流向可被追踪和分析 [3] - 美国政府可能通过两条路径实现没收:资金流经受监管的中心化交易所而被要求冻结上缴;或通过实物查获嫌犯的钱包设备或私钥 [3] - 监管逻辑是"逆向包围",无需控制所有钱包,只需控制通往现实世界的出入口(如交易所)[6] 监管体系与能力 - 美国政府已建立庞大的加密资产执法体系,包括司法部的"国家加密货币执法团队"、财政部的FinCEN以及国税局的区块链追踪小组 [4] - 监管机构展示了强大的区块链取证能力,能将上百个钱包、数千层交易、数百万笔转账通过数字指纹串联起来 [7] - "去中心化"是一种结构,而监管是一种意志,当意志足够强大时,结构也会被改写 [4] 对行业与投资者的启示 - 所谓的"自由货币"其自由程度有限,存储在交易所的资产不属于用户,来自可疑来源或流经灰色地址的资产会被标记且难以进入合规体系 [6] - 技术放大了人性的弱点,投资者需警惕高回报、免监管承诺的产品,最值得投资的不是新技术而是人性中的理性 [8] - 比特币并非对抗制度的"自由资产",而是一面镜子,照出人性的贪婪和政府的力量,技术不等于信仰,更不等于避险港 [7] - 事件可能成为加密货币监管史上的分水岭,表明全球监管已从口头警告进入实际行动阶段 [7]
美元走弱、新兴市场狂飙,资本会持续去美国化么?
伍治坚证据主义· 2025-10-14 10:40
全球资本流向变化 - 2025年以来MSCI新兴市场指数上涨28%,创2009年以来最大涨幅 [1] - 过去一个月投资者向非美国股票基金投入1750亿美元,是美国股票基金投入的1.7倍 [1] - 欧洲股票基金2025年吸引710亿美元资金,是去年的四倍 [8] 市场表现转变原因 - 美元兑一篮子主要货币从年初到10月下跌约10% [6] - 美国标普500市盈率达23倍,而新兴市场仅为14倍 [6] - AI发展需要芯片、电力、铜、稀土等硬件,新兴市场是主要生产基地 [7] - 台积电市值占MSCI新兴市场指数11% [7] 历史背景与市场修正 - 2009年金融危机后十五年,新兴市场MSCI指数总涨幅不到10%,而美国市场飙升超过400% [7] - 当前新兴市场28%的反弹被视为迟到十五年的修正 [7] - 亚洲市场债券发行创2860亿美元纪录 [8] 投资逻辑演变 - 投资界逻辑从"买美国就是买世界"转变为美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 [8] - 资金开始流向韩国、台湾半导体强国,巴西、南非高收益债市,以及欧洲老资产 [6] - 当美国市场波动性增加时,传统新兴市场风险相对吸引力提升 [8]
薛定谔的经济:为什么市场在亢奋,投资者却更焦虑?
伍治坚证据主义· 2025-10-13 14:52
当前宏观经济的混乱特征 - 美国经济呈现"薛定谔的经济"状态,既繁荣又脆弱,既强劲又不稳[2] - 专业经济学家对美国2025和2026年GDP增速预测的分歧比疫情前高出一倍[2] - 投资者过去依赖的"共识"已经破碎,宏观预测连方向感都缺失[3] 经济复杂性与政策不确定性 - 美国五大科技公司过去三年的AI资本支出超过8000亿美元[4] -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显示95%的企业在AI投入上尚未产生显著回报[4] - 特朗普政府将美国平均有效关税率提高至过去90年来的最高水平[5] - 欧洲政策摇摆不定,包括能源补贴退坡、债务规则重谈、央行独立性被政治化[5] 投资者心理与信息环境 - 社交媒体导致信息爆炸,引发"信息焦虑",投资者高估可控部分并低估随机性[5] - 市场出现黄金和股票齐涨的现象,这在过去仅见于1970年代滞胀或2020年等极端时期[5] 经济结构分化与信息扭曲 - 美国经济结构呈现"K型化",高收入人群消费强劲,低收入群体信用卡负债创新高且违约率攀升[6] - 美国今年上半年家庭消费增长主要来自年收入十万美元以上的群体[6] - AI和算法推荐将人群切割成信息茧房,每个人看到的经济都是"定制版",放大了分化现实[6] 对投资者的启示 - 当代投资面临数据太多、信号太散、情绪变化太快的挑战[6] - 最明智的态度是接受"模糊的正确",而非"精确的错误"[7] - 应保持平和心态,减少社交媒体干扰,坚持"多元分散、控制成本、长期坚持"的投资原则[7]
黄金热潮,是理性还是焦虑?
伍治坚证据主义· 2025-10-09 15:57
黄金价格表现 - 黄金价格一度逼近每盎司4000美元,创历史新高 [2] - 过去一年黄金回报率超过50% [2] - 当前涨势与上世纪七十年代和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类似 [2] 金价上涨的驱动因素 - 实际利率下降是核心驱动因素,10年期TIPS收益率从2.2%降至1.8% [5] - 黄金与实际利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5] - 全球央行持续净买入黄金,2025年第一季度买入约244吨,第二季度增166吨,全年有望再次突破1000吨大关 [7] - 2025年1-9月全球黄金ETF资金流入创纪录,达640亿美元 [7] - 投资者行为呈现“边冒险边买保险”特征,同时持有AI概念股、比特币和黄金 [7] 黄金的货币属性与历史背景 - 全球货币体系已进入“纸币时代”,货币由信任而非黄金支撑 [9] - 金价飙升反映了对“货币贬值”的担忧和信任的转移 [9] - 黄金的本质是对制度性焦虑的对冲,其吸引力在于不属于任何人的负债 [9] - 黄金并非“反美元”的对立面,而是美元体系的副产品 [10] 黄金在资产配置中的角色 - 黄金的价值在于平衡极端情境,价格机制相对独立于股票、债券和房地产 [10] - 黄金不产生现金流,但能在信任体系动摇时提供保护 [10] - 理想做法是在整体配置中留出一小块位置,而非孤注一掷 [10] 当前市场情绪的深层解读 - 金价暴涨与AI概念股狂热存在微妙共鸣,共同反映对科技进步的乐观信仰与对现实制度的深层焦虑 [11] - 两者共同构成当代投资者的精神图谱:既要参与创新,又害怕崩盘 [11] - 任何金融体系都建立在信任之上,黄金是不同形式的“信任容器”之一 [11]
中美脱钩,还回得去么?
伍治坚证据主义· 2025-10-08 15:34
中美脱钩的演变与现状 - 中美脱钩已从智库概念转变为现实 体现在企业搬迁、供应链转移、资本流动和留学生流向等多个方面[2] - 美国对华政策完成从“接触”到“防范”的转型 两党在对华态度上异常团结[2] 贸易层面的脱钩表现 - 美国对华平均关税在2025年后提升至20%以上 部分行业接近30% 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升[3] - 企业将生产线转移至越南、墨西哥和马来西亚 以应对高关税 美国通胀未因此失控[3] - 2024年墨西哥取代中国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 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5.4%[5] - 越南制造业外资流入同比增长35% 成为新的世界工厂[5] 资本与技术层面的脱钩 - 美国风险投资几乎全部撤离中国 红杉、IDG等美元基金影响式微[3] - 美国对境外投资的审查范围扩大 涵盖芯片、AI、量子计算和新能源等行业[3] - 中美双方均追求“安全的全球化” 将敏感技术留在国内 低附加值产业外包[3] 心理与战略层面的转变 - 美国学界、企业界和媒体界形成“新时代共识” 认为对华依赖过高 必须分散风险[4] - 华为事件促使中国推动“科技自立”运动 自给自足方向已成定局[5] - 脱钩是“渐行渐远”而非“完全分手” 例如iPhone组装从主要在中国转为中国与印度同时进行[5] 对全球经济与投资格局的影响 - “再全球化”打破高效全球分工 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和通胀压力更顽固[5] - 全球投资主线从“找增长”转向“找安全” 资金倾向于政治风险低的地区如印度、印尼和中东[6] - 资本市场进入“区域化时代” 世界从“全球一体化”走向“区域多极化”[6][7] 脱钩带来的经济代价与调整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为232亿美元 是2003年以来同期第二低水平[6] - 美国失去物美价廉的制造伙伴 面临更高成本和更慢的通胀回落[6] - 中国被迫加速经济“内循环” 培育本土科技并扩大对东盟、中东和非洲的贸易[6] 长期趋势与投资者策略 - 中美脱钩是长期结构性转变 而非短期风波[7] - 投资者需审时度势 在区域多极化的新格局中寻找“局部风口”[7]
为什么市场对美国政府关门无动于衷?
伍治坚证据主义· 2025-10-06 16:45
美国政府停摆的常规化现象 - 美国政府停摆在美国政治中已成为一种季节性现象,自1976年以来已发生20多次,平均每4年一次,最短1天,最长34天 [2] - 2025年10月的停摆导致80多万联邦雇员暂时拿不到薪水,但金融市场几乎毫无波澜,股市继续创新高,债市波动有限 [2] - 所谓“政府关门”是国会未能通过财政拨款法案导致联邦机构“非关键”职能暂停,但FBI、军队、邮政等关键部门照常运作 [2] 停摆对经济的直接影响 - 美联储经济学家Michael Reid估计,若停摆持续一个月,美国当季GDP将被拉低0.3个百分点,失业率可能短暂升至4.8%至5%之间 [3] - 停摆导致10月非农就业报告和CPI数据推迟发布,政府统计人员休假,数据采集中断,分析师被迫依赖私营数据公司猜测就业率 [3] - 尽管停摆发生在美国29万亿美元GDP的经济体中,其影响仅被视为小涟漪,债券收益率小幅波动后恢复平稳 [3] 市场对停摆的漠视反应 - 市场对政府停摆表现出“彻底的虚无主义”,伦敦《金融时报》指出市场对政治和经济均不在乎,将其视为一档真人秀 [3] - 投资者已形成条件反射,只要不是违约,停摆就被视为可预测事件,2013年、2018年、2019年的停摆均在最后一刻化解 [4] - 斯坦福大学研究显示,政治不确定性上升短期内反而降低市场波动性,因为企业与投资者会“延迟决策”,导致波动收敛 [5] 政治极化与制度性风险 - 美国公众中认同“另一党是国家威胁”的比例从1994年的16%升至55%,预算谈判更偏向意识形态角力而非财政纪律讨论 [4] - 政治体系功能失调表现为妥协能力下降,停摆是对政府信誉的削弱,信任裂缝扩大,但经济损失和统计数据空白可弥补 [4] - 美国公共债务截至2025年9月已超过35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30%以上,比十年前多出近70% [5] 长期风险与外部影响 - 美元国际地位依赖于对美国制度的信任,财政混乱频繁可能促使其他国家加速多元化储备,增加黄金和非美元资产持仓 [6] - 美联储短期内可独立运作,但长期独立性需政治共识支撑,2018年特朗普指责美联储及2025年试图撤换理事显示政治干预迹象 [6] - 信任透支可能最终导致崩溃,市场淡定不等于风险消失,制度的劣化如桥梁生锈,表面温和但潜在危机积累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