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控股(00700)

搜索文档
AIGC标识办法9月开始实施,平台、大模型公司响应“加水印”
贝壳财经· 2025-09-03 14:15
政策法规实施 -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及配套强制性国家标准于9月1日正式施行 要求所有AI生成合成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虚拟场景等信息必须依法添加身份标识 [1][2] 内容平台合规举措 - B站于8月29日推出AI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功能 提供投稿侧自主声明选项 对未声明内容将强制添加标识并禁止恶意篡改 [3] - 腾讯于8月31日公告优化AI内容识别能力 对用户获取的AI内容添加显式或隐式标识 并禁止删除、篡改、伪造标识的行为 [4] - 抖音上线AI内容标识功能及元数据标识读写功能 支持内容溯源技术 要求创作者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 [5][6] - 快手实施AI生成内容显式标识与元数据隐式标识双体系 要求创作者准确规范标注 禁止恶意操纵标识行为 [6] 大模型公司技术合规 - DeepSeek于9月1日对平台AI生成内容添加标识 发布《模型原理与训练方法说明》披露训练数据与生成机制 保障用户知情权 [7] - 商汤科技于9月2日全面落实显式与隐式标识要求 提供API接口协助合作伙伴实现标识功能快速接入与合规验证 [7][8] 电商平台治理实践 - 抖音电商发布治理AI内容滥用公告 披露四类典型违规行为:利用AI生成虚假商品展示 冒充名人身份带货 虚构测评体验 未声明AI生成内容 [9][10] - 平台采取具体治理案例:处理合成知名运动员亲属声音推销商品 利用AI展示不符合农业常识的丰收场景 篡改地方新闻报道画面推销产品等行为 [10] - 重申合规要求:AI生成内容必须自主声明 禁止生成误导性人物或事物视频 不得发布与商品无关的虚假素材 [11]
腾讯混元最新开源成“最强翻译”:国际机器翻译比赛获30个语种第一
量子位· 2025-09-03 13:49
国际翻译比赛表现 - 腾讯混元Hunyuan-MT-7B模型在ACL WMT2025比赛中获得31个语种中的30个第一名 处于绝对领先地位[4] - 该模型以7B总参数量击败了众多参数更大的模型 包括Gemini-2.5-Pro、GPT-4.1、Qwen3-235B等大型模型[4][5] - 比赛要求参数规模≤20B 且只能使用公开数据训练 在严格约束下取得优异成绩[5][29] 技术框架创新 - 采用协同增强策略优化(Shy)框架 包含基础模型开发和集成策略两大组成部分[15][19] - 基础模型开发通过持续预训练、监督微调和GRPO强化学习三阶段构建[16][17] - 集成策略采用学习型集成方法 通过生成多个候选翻译并训练专门模型进行智能选择或组合[18][26][27] 算法突破 - 首次在机器翻译领域应用GRPO(组相对策略优化)算法 采用组内相对优势替代全局基线[21][22] - GRPO算法显著降低梯度方差 提升训练稳定性 并提高样本效率加速模型收敛[23][24] - 采用复合奖励函数r=0.2×BLEU+0.4×XCOMET+0.4×DeepSeek 综合评估准确性、语义质量和流畅性[24] 模型性能优势 - 支持33个语种和5种民汉语言/方言互译 包括中文、英语、日语及捷克语、马拉地语等小语种[1][4] - 在Flores200测评数据集上表现卓越 明显领先同尺寸模型 与超大尺寸模型效果相当[6][8][9] - 在英语-简体中文翻译任务中AutoRank达到满分1.0 得分87.2 领先第二名Gemini-2.5-Pro的85.2分[5] 应用与部署优势 - 计算效率高 7B模型推理速度快 经FP8量化压缩后推理性能提升30%[30] - 部署友好 可在从高端服务器到边缘设备的多样化硬件环境中运行[30] - 已接入腾讯会议、企业微信、QQ浏览器、翻译君等多个业务产品[30] 开源生态建设 - 模型完全开源 基于Hunyuan-7B基础模型构建[2][31] - 使用OPUS Collection、ParaCrawl、UN Parallel Corpus等公开数据集训练[16][31] - 提供GitHub和HuggingFace等多个平台访问渠道 降低技术门槛[35] 行业方法论价值 - 为垂直领域专业化优化提供可借鉴模板 涵盖数据、算法、架构等多维度系统性设计[33][34] - 学习型集成方法实现从启发式到学习型的跃升 为模型融合提供新思路[26][34] - GRPO算法证明强化学习在序列生成任务中的潜力 具有行业推广价值[21][34]
用“因果规划”解决多智能体协作中的任务依赖难题|港科广&腾讯
量子位· 2025-09-03 13:49
核心观点 - 针对长周期多步骤协作任务中单智能体任务成功率随步骤长度快速衰减、错误级联导致容错率低等问题,研究团队提出CausalMACE方法,通过将因果推理机制系统性地引入开放世界多智能体系统,为复杂任务协同提供可扩展的工程化解决方案 [1][2][3] 方法框架 - 提出全局因果任务图概念,使AI能够理解"如果-那么"的逻辑关系,确保任务执行符合因果依赖 [5][6] - 框架包含判断、规划、执行三个环节:Judger实时验证动作合法性并反馈成败;Planner将复杂任务拆解为小工单并绘制粗线条流程图,再通过因果推理精修任务图;Worker通过深度优先搜索和动态繁忙率指标实现多智能体实时任务分配 [7][11][12][13][14][15][16] - 因果干预模块引入平均处理效应量化依赖边与游戏规则一致性,自动剔除由大模型先验幻觉导致的错误依赖;负载感知调度基于DFS路径搜索与动态繁忙率指标实现多智能体实时任务再分配 [9][16] 实验效能 - 在VillagerBench三项基准任务(建造、烹饪、密室逃脱)中,CausalMACE相较AgentVerse与VillagerAgent基线任务完成率最高提升12%,效率提升最高达1.5倍 [17] - 具体数据表现:在2智能体配置下,建造任务平均得分56.59%(对比AgentVerse无数据/VillagerAgent 36.45%),烹饪任务完成率65.53%(对比AgentVerse 48.64%/VillagerAgent 58.11%);在6智能体配置下,平均完成率达到81.09%(对比VillagerAgent 3智能体68.82%) [17] - 效率指标显著提升:建造任务效率达8.94%/min(2智能体),远超VillagerAgent的3.88%/min;密室逃脱任务效率达276.67%/min(3智能体),对比VillagerAgent 227.4%/min [17]
微信、QQ上线绑定 Steam 账号功能,可展示游戏数据
新浪科技· 2025-09-03 13:14
产品功能更新 - 微信和QQ上线绑定Steam账号功能 用户可展示和查看Steam游戏数据 包括游戏数量、总游玩时间和单款游戏游玩时间等信息 [1] - 微信绑定路径为"发现页-游戏-右上角小人图标" QQ绑定路径为"动态-游戏中心-我的-Steam绑定账号" [1] - 微信绑定页面提示 绑定中如遇加载问题可优化网络或使用加速服务后重试 [1]
游戏ETF(516010)涨超3%,游戏产业链业绩整体超市场预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3 10:18
行业表现 - 游戏ETF盘中涨幅超过3% 近10日净流入资金超2.5亿元 [1] - 游戏行业增速从个位数显著提升至双位数水平 [1] - 腾讯上半年国内外游戏收入达1197亿元创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24% [1] 政策与市场环境 - 政策支持背景下游戏行业中报实现高增长 [1] - 版号发放快速增加推动行业发展 [1] - 三季度业绩有望继续环比提升 [1] 出海与业务拓展 - 以华通和元趣为代表的SLG游戏出海成效显著 [1] - 海外与国产算力持续提升为行业创造新机遇 [1] 技术变革影响 - AI应用爆发时间点逐渐临近 [1] - AI Coding、AI视频、AI陪伴等应用显示游戏行业将成为主要受益者 [1] - 历史表明游戏行业在每次科技变革中均为最终受益方 [1] 投资渠道 - 无股票账户投资者可通过游戏ETF联接基金(012729)参与板块投资 [2]
港股科技回归AI叙事!港股互联网ETF(513770)溢价涨逾1.5%,重仓股阿里巴巴领涨2%!
新浪基金· 2025-09-03 10:04
港股市场表现 - 港股高开走强 科技方向领涨 AI主线持续演绎[1] - 阿里巴巴-W涨2% 快手-W、腾讯控股、小米集团-W涨逾1% 哔哩哔哩-W跟涨飘红[1] 港股互联网ETF交易情况 - 港股互联网ETF(513770)场内价格现涨1.51% 开盘不足半小时实时成交额已超1亿元 交投活跃[2] - 持续宽幅溢价 实时溢价率达0.42% 买盘资金态度强势[3] - 近5日获资金净流入8.42亿元 近10日获资金净流入14.71亿元[3] - 年内日均成交额5.98亿元 支持日内T+0交易 不受QDII额度限制 流动性佳[7] 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表现 - 今年以来至8月末 区间累计涨幅39.93% 最大涨幅60.89%[6][7] - 显著优于恒生科技指数同期表现(区间累计涨幅26.99% 最大涨幅48.64%)[7] - 近5个完整年度涨跌幅分别为:2020年109.31% 2021年-36.61% 2022年-23.01% 2023年-24.74% 2024年23.04%[8] 基金持仓结构 - 被动跟踪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 重仓港股互联网龙头[4] - 前4大持仓股为小米集团-W(15.65%)、腾讯控股(14.35%)、阿里巴巴-W(13.87%)、美团-W(10.87%) 合计权重54.74%[4][5] - 前十大持仓股合计权重超72% 龙头优势显著[4] AI行业前景 - 互联网企业既是AI算力出资方 还是AI大模型技术研发者 更是AI主流应用重要提供方[3] - 在AI时代具备独一无二优势 或成为布局AI应用端行情重点方向[3] - AI应用可能接力算力板块 关注行情演绎从算力向云计算、AI硬件、AI应用扩散的可能性[3]
港股三大指数集体高开,机构:港股震荡蓄势,恒科9月向上胜率较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3 09:58
港股市场表现 - 9月3日早盘恒生指数高开涨0.64% 恒生科技指数涨0.99% [1] - 黄金股受纽约期货价格上涨带动集体走强 汽车股表现活跃 [1] - 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持仓股中蔚来绩后涨超4% 百度集团、京东集团、理想汽车、京东健康领涨 [1] 板块盈利与估值分析 - 恒指估值大幅修复 企业中期业绩呈现结构分化 [1] - 半导体、高端制造及出海板块盈利增长强劲 [1] - 可选消费、公用事业、电讯等板块盈利预期下修明显 [1] 后市展望与资金流向 - 美国PMI和非农就业数据若转弱将推动美元利率下行并抬升恒科估值 若数据超预期则美债收益率反弹压制科技板块 [2] - 8月CPI数据决定盈利预期能否企稳 数据向好可对冲关税与政策不确定性波动 [2] - 南向资金年内净买入突破万亿港元 近期主要流向港股AI核心资产 连续8日净买入阿里巴巴 [2] 投资机会聚焦 - 建议关注业绩确定性高的科技龙头 产业与政策共振的半导体、AI与算力基础设施 受益全球流动性预期的有色金属等顺周期板块 [1] - 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标的指数囊括30家港股科技龙头 深度聚焦AI产业链上中下游 [2] - 阿里、腾讯、小米、美团、中芯国际、比亚迪等有望成为中国科技股"七巨头" [2]
35家港股公司回购 斥资16.45亿港元



证券时报· 2025-09-03 09:51
港股市场股份回购概况 - 9月2日共有35家香港上市公司进行股份回购 合计回购7132.60万股 总金额16.45亿港元 [1] 重点公司单日回购情况 - 中国宏桥单日回购3665.00万股 金额9.42亿港元 回购价格区间24.700-25.920港元 [1][2] - 腾讯控股单日回购91.30万股 金额5.50亿港元 回购价格区间599.500-608.000港元 [1][2] - 恒生银行单日回购21.00万股 金额2365.56万港元 回购价格区间111.300-113.300港元 [1][2] - 四环医药单日回购1309.60万股 金额1957.20万港元 回购价格区间1.480-1.510港元 [2] - 联易融科技-W单日回购367.00万股 金额983.90万港元 回购价格区间2.620-2.720港元 [2] 年内累计回购金额排名 - 腾讯控股年内累计回购金额达466.50亿港元 [1][2] - 中国宏桥年内累计回购金额达52.44亿港元 [1][2] - 恒生银行年内累计回购金额达5.26亿港元 [1][2] 回购金额与数量排序 - 按单日回购金额排序:中国宏桥(9.42亿港元) 腾讯控股(5.50亿港元) 恒生银行(2365.56万港元) 四环医药(1957.20万港元) [1][2] - 按单日回购数量排序:中国宏桥(3665.00万股) 四环医药(1309.60万股) 联易融科技-W(367.00万股) [1][2] 其他公司回购数据 - 美高梅中国回购100.00万股 金额1590.01万港元 [2] - 蒙牛乳业回购100.00万股 金额1497.42万港元 [2] - 碧桂园服务回购39.10万股 金额251.41万港元 [2] - 中集集团回购72.45万股 金额577.92万港元 [2] - 威高股份回购67.72万股 金额391.60万港元 [2]

南向资金净流入站上万亿港元关口 重仓腾讯控股、阿里巴巴等公司
上海证券报· 2025-09-03 09:40
南向资金流入规模 - 截至9月2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金额突破1万亿港元,达到10002.21亿港元,创历史新高 [1] - 自2014年沪港通开通以来,南向资金流入港股市场合计达4.7万亿港元 [3] - 2024年南向资金流入规模达8079亿港元,是2015年1271.77亿港元的6.35倍 [3] 南向资金市场影响力 - 南向资金每日成交额占港股比重从沪港深通开通初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35% [1] - 南向资金为港股市场注入流动性,改变和优化了港股市场的投资结构和定价逻辑 [1] - 南向资金已成为港股的"稳定器",内地投资者话语权显著提升 [2] 南向资金配置方向 - 南向资金重点持有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互联网公司、高股息价值股及创新生物医药公司 [2] - 腾讯控股、阿里巴巴-W、中芯国际为南向资金持有市值增长前三,分别增加2169.2亿港元、1517.5亿港元、1004.7亿港元 [2] - 南向资金偏好高股息资产,配置金融、能源、电信股,近两年这些板块估值显著提升 [2] 南向资金流入驱动因素 - 港股市场估值水平显著低于A股市场,存在明显折价,吸引投资者购买 [4] - 2020年起新经济巨头赴港上市,内地资金南下抢筹 [4] - 2022年市场波动加剧背景下,港股低估值叠加高股息资产吸引力,推动资金流入新高 [4] 南向资金主体结构变化 - 南向资金从散户主导变为公募、保险、私募等专业机构主导 [6] - 专业机构投研能力和价值发现专业性大幅提升 [6] - 南向资金对港股上市的内地公司更熟悉,持续发挥"价值发现者"功能 [6] 南向资金未来展望 - 南向资金有望持续涌入港股,改变和优化港股投资结构和估值逻辑 [5] - 2025年港股市场在估值中枢修复与盈利预期改善双轮驱动下具备较大收益空间 [5] - 南向资金涌入是对中国经济未来产业方向进行长期战略配置的体现 [5][6]
亚太股票策略-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亚太股市新投资范式-Equity Strategy - Asia Pacific-APAC equities a new investment paradigm in the age of AI
2025-09-03 09:22
**亚太地区人工智能(AI)股权投资策略纪要分析** **涉及行业与公司** * 行业:人工智能(AI)全产业链 包括AI芯片 半导体设备与材料 科技硬件 数据中心 生成式AI软件 IT服务 电力设备 液冷 人形机器人 自动驾驶汽车(AV) 国防等[1][2][4][9][41][47][48][49][50][51][52][53] * 公司:提及多家上市公司及私营企业 包括台积电(TSMC) 腾讯(Tencent) 三星(Samsung) 阿里巴巴(Alibaba) 以及中国的AI芯片 光学模块 PCB 软件公司 韩国的国防和机器人公司 日本/台湾的材料公司等[14][38][44] **核心观点与论据** * **AI重塑亚太股市格局**:AI的突破性进展和全球投资将重塑亚太股市 影响国家经济 地缘政治地位和公司命运[1][16] * **亚太经济体AI准备度评估**: * 美国是全球AI创新和应用中心[2][25] * 中国凭借政策支持 强大AI研究 多样化应用场景 充足电力供应和强大制造能力位居第二 尽管面临出口管制 仍在构建自给自足的AI生态系统方面取得进展[2][25][55][98] * 日本在半导体材料 工业机器人 量子计算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保持领先 但公众对AI的接受度较低[2][55][99] * 印度拥有庞大的IT人才库和巨大的AI应用国内市场[2][55][102] * 台湾的晶圆代工能力和韩国的内存技术使其成为全球AI供应链不可或缺的参与者[2][55][100][101] * **AI对经济增长 就业和地缘政治影响力的重新定义**: * 中国/日本/韩国可能利用AI抵消人口问题 实现高于预期的长期GDP增长 挑战其股市的结构性看跌观点[3][26][106][107][108] * 自动化削弱廉价劳动力吸引力 一些新兴亚洲经济体可能难以吸引外资和提升经济结构 在新时代落后[3][27][106][122] * AI可能打破文化/语言障碍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但政治分歧可能导致技术碎片化和排斥[3][106][134][139] * **万亿美元市场机遇**: * 全球AI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的超过3000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近1.2万亿美元 复合年增长率(CAGR)约30% 2025-30年累计投资达3-5万亿美元 亚太地区可能占1万亿美元[4][21][155] * 资本支出周期将为许多科技和非科技行业创造巨大市场机会[4][16] * 亚太作为全球AI生态系统的支柱 将受益于此[4] * 台湾的AI代工 韩国的HBM 中国的AI芯片/生成式AI软件/液冷行业预计年增长20-50% 而中国的半导体设备和印度的IT服务可能仅温和增长[4][21][156] * AI在AV 机器人 国防 互联网和医疗保健等领域的应用也将快速增长[4][53] * **AI就绪度决定经济利益**:国家的AI基础设施 资本 人才 研究等就绪度将决定其利用AI经济收益的能力[25] * **电力供应成为关键制约因素**: * 数据中心耗电量占全球电力消耗比例从2024年的1.5%(416TWh)预计翻倍至2030年的约950TWh 相当于日本2024年总耗电量[59][64] * 美国数据中心耗电占比从2024年的4.2%预计激增至2030年的>8% 电力约束是主要挑战 缺乏新电力产能可能使2030年停电增加100倍[59] * 中国凭借丰富的煤炭和可再生能源 积极的电网扩张和对高科技行业的政策支持 电力供应不是关键约束 数据中心耗电占比从2024年的1.7%预计升至2030年的约3%[65][66] * **公众AI接受度**:印度 中国和新加坡在AI公众接受度方面领先大多数发达国家 中国近70%的受访者表现出对AI的更大信任和接受度 而只有41%的美国人信任AI 澳大利亚和日本更低(36%和28%)[67][69] * **AI投资与独角兽**: * 全球AI私人投资从2013年的50亿美元飙升至2024年的1510亿美元 美国占2024年全球AI私人投资的72% 中国从2013年的6亿美元升至2021年的260亿美元 但2024年降至93亿美元[71][76] * 美国政府2019-23年AI投资达3290亿美元 中国1330亿美元[72][73] * 截至2025年7月 全球706家科技独角兽中 美国占近60%的数量和68%的市值 中国位居第二 占13%的数量和17%的市值 印度第三 占4%的数量和2%的市值[77][80][81] * **AI研究与专利**:中国领先全球AI研究 出版物和专利授权 2023年占全球AI期刊出版物的近23% AI期刊引用的23% 以及授权AI专利的70% 美国2024年发布了40个著名AI模型 中国15个[82][83][84][85][86] * **物理智能: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 * 全球机器人密度从2016年的每万名员工74台增至2023年的162台 中国领先世界 2023年安装的工业机器人占全球>50% 韩国密度最高(>1000台/万名员工)[88][89][90][91] * 美国拥有最多的商业AV部署 但中国紧随其后 拥有更多AV试验 加速国际扩张 预计未来十年上路的机器人出租车数量是美国的兩倍[92][93][94][95] * **中国私营企业的"DeepSeek时刻"**:2025年的"DeepSeek时刻"代表中国创新的根本重新校准 未上市的私营公司日益推动突破性技术 证明其仍然具有高度创新性和竞争力[143] * **短期风险**:AI存在巨大潜力 但短期风险是沿"S曲线"的炒作-修正周期 包括资本支出和股价 一些AI相关股票因非凡预期而大幅上涨 可能因能源约束 计算成本 低投资回报 监管干预等而容易失望[54] **其他重要内容** * **投资策略驱动因素**:预计四个不同驱动因素将塑造亚太AI相关行业:AI基础设施行业 科技硬件行业和台湾/韩国/日本的半导体行业主要受全球数据中心资本支出周期驱动 中国AI芯片和半导体设备股票表现主要受政府政策 技术进步和构建自给自足生态系统能力以及中国国内需求增长驱动 AI应用行业将取决于AI采用和货币化速度 定制化AI云 LLM和数据中心运营将受益于主权AI计划[41][159] * **细分市场预测**: * 芯片与HBM:亚洲AI芯片市场预计从2024/25年的350/660亿美元增至2026年的1010亿美元和2030年的2610亿美元 2025-30年CAGR为32%[47][160] * 半导体设备:后端设备市场预计CAGR>10% 前端(晶圆制造设备 WFE)市场应增长6-10% CAGR 中国WFE账单2024年同比增长21%至380亿美元 2025-30年应正常化至约每年300亿美元[48][168][172] * 半导体材料:AI相关材料占整个半导体材料市场近10% 预计现在至2030年增长率为20-30% pa[48][174] * 科技硬件:全球AI服务器收入预计以24% CAGR增长 到2030年达到8450亿美元[49][181] * 数据中心:中国/日本是亚太成熟的数据中心市场 印度/马来西亚贡献强劲增长 中国数据中心市场收入预计以13% CAGR(2024-30年)增长 到2030年达到460亿美元 AI相关数据中心市场应以约44% CAGR增长 到2030年占数据中心总量的近1/3[50][189] * 中国生成式AI软件:预计以40% CAGR(2024-29年)增长 到2029年达到98亿美元[50][199] * 印度IT服务:AI编码效率应是通货紧缩的 但业务流程的新机会可能会出现 预计市场温和增长2-3%[51][207] * 电力:中国AI相关电力设备需求预计以18% CAGR(2024-30年)增长 到2030年达到50亿美元[51][230] * 液冷:中国液冷需求预计看到57% CAGR(2024-30年) 到2030年达到19GW(2024年为1.3GW)[52][237] * 人形机器人: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预计2025年达到1.8万台 2030/35年达到100万/1000万台 对应2025-35年88% CAGR[52][241] * AV:中国具有L2+/L3功能的PV销量预计从2025年的610万辆增至2030年的1840万辆 CAGR为25%[52][247] * 国防:预计全球国防工业AI相关TAM到2025年底达到约300亿美元 随后五年可能实现12% CAGR[53] * 中国互联网:从模型构建转向AI应用 云计算市场预计以25% CAGR增长 到2030年超过4400亿美元[53] * 中国医疗保健:AI提高效率和药物开发[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