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保险(601336)

搜索文档
两家上市险企披露上半年保费收入
金融时报· 2025-08-08 16:01
上市险企保费收入表现 - 中国太保上半年保费收入2820亿元 同比增长9% [1] - 新华保险上半年保费收入1212.62亿元 同比增长23% [1] - 太保寿险保费收入1680.09亿元 增长9.7% 太保产险保费收入1139.99亿元 增长0.9% [1] 渠道业务发展态势 - 太保银保渠道保费收入370.53亿元 实现74.6%高速增长 [2] - 太保代理人渠道保费收入1188.25亿元 同比下降2.5% [2] - 新华保险个险渠道绩优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月均绩优人力及万C人力同比双位数增长 [1] 财险业务结构分析 - 太保车险保费收入536.07亿元 同比增长2.8% [2] - 太保非车险保费收入603.92亿元 同比微降0.8% [2] - 新能源汽车发展推动车险保费增长 农险/健康险/意外险成为非车险新增长极 [2] 战略转型与行业趋势 - 新华保险全面落实客户中心战略 加强分支机构建设并完善产品体系 [1] - 银保渠道因居民储蓄转移和"报行合一"政策推动进入快速增长期 [2] - 行业佣金率普遍下降使银保渠道价值率显著提升 [2]
分红险红利实现率扭转颓势
金融时报· 2025-08-08 16:01
分红险红利实现率整体表现 - 2024年已公布的千余款分红险产品红利实现率显著改善 扭转2023年多数产品徘徊25%至50%区间的局面 [1] - 红利实现率不低于100%的产品超过200款 涉及30余家险企的1000余款产品 [2] - 头部险企表现尤为亮眼:新华保险59款保额分红产品中56款增额红利实现率达100% 平均值152% 7款现金分红产品实现率均超100% 平均值117% [2] - 平安人寿12款分红型保险中11款实现率达100% 另有1款终身寿险实现率达114% [2] - 部分中小险企表现突出:阳光人寿90多款产品中17款实现率≥100% 恒安标准人寿61款产品中超30款达100% [3] 行业改善驱动因素 - 投资收益提升提供支撑:2024年人身险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达7.45% 同比上升4.08个百分点 新华保险综合投资收益率达8.5% [4] - 监管政策边际优化:2024年窗口指导压降负债成本上限 中小险企分红险实际收益率上限3.2% 大型险企上限3.0% [4] - 监管新规要求六种情形下需论证分红水平合理性 包括监管评级1-3级公司分红水平超过行业3年平均财务收益率3.20%的情况 [4] - 政策调整避免行业恶性竞争 改变分红收益率"一刀切"状况 监管评级高的头部公司可通过合理高实现率提升竞争力 [5] 行业长期发展趋势 - 分红险市场在监管强化和市场调节双重作用下走向健康发展轨道 [6] - 监管部门通过完善信息披露、规范红利演示利率、加强偿付能力监管等措施遏制"激进分红"现象 [7] - 行业竞争格局转变:经营稳健险企凭投资业绩兑现高分红承诺 倒逼其他公司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8] - 行业更注重资产负债匹配和投资风险管理 推动信息披露透明化 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 [8]
险资年内举牌10家上市公司 偏爱银行H股
证券日报· 2025-08-08 15:27
险资举牌动态 - 瑞众人寿增持中信银行300万股 持股比例达5%触及举牌线 持股数量增至7.44亿股[1] - 今年已有6家保险公司举牌10家上市公司 其中9家为H股上市公司 银行股占比达50%[1] - 险资举牌频率显著提升 去年8家险企合计举牌20次 涉及18家A/H股上市公司[2] 银行股受青睐原因 - 银行股具备高股息率特征 国有大行H股平均股息率较A股高1.33个百分点[2] - H股投资享受税收优惠 通过沪港通深港通连续持股满12个月可免征企业所得税[3] - 银行股走势稳定且分红率高 符合险资长期稳定回报需求[2] 会计准则影响 - 新会计准则下高股息股票计入FVOCI科目 可平滑利润表波动[3] - 利率中枢下行环境下 高股息大盘股有助于应对资产荒压力[3] 战略协同效应 - 举牌可促进银保业务深度合作 例如新华保险举牌杭州银行后强化股权纽带关系[3] - 险资可通过举牌与被投银行形成业务协同 提升双方价值[3] 未来投资趋势 - 险资将持续关注现金流稳定、估值合理、处于成长性行业的上市公司[1][3] - 具备良好盈利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公司将成为重点标的[3] - 拥有创新能力及广阔市场前景的成长型行业公司更受青睐[3]
新华保险黔东南中心支公司因未按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等被罚48.6万元
中国能源网· 2025-08-08 15:27
公司违规处罚 - 新华人寿保险黔东南中心支公司因多项违规被警告并罚款48.6万元 具体包括保险代理人执业证管理不规范 未按规定使用经批准或备案的保险条款及费率 业务人员管理不规范 支付协议外利益 [1] - 公司副总经理危登华因未按规定使用保险条款及费率 业务人员管理不规范 支付协议外利益被警告并罚款8.6万元 [1] - 公司营销部员工许琴因保险代理人执业证管理不规范被警告并罚款0.7万元 [1] - 时任副总经理李俊因未按规定使用保险费率被警告并罚款3万元 [1] 监管处罚依据 - 处罚依据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黔东南监管分局行政处罚信息 [1] - 违规事项涉及保险代理人执业证管理 保险条款及费率使用规范性 业务人员管理制度 利益支付协议合规性 [1]
险资持续加大不动产投资力度
证券日报· 2025-08-08 15:27
险资不动产投资模式转变 - 险资机构从主要投资地产股转向多元投资方式 更注重长期投资回报 [1] - 投资方式包括设立债权投资计划 成立私募股权基金收购地产项目公司股权 加大公募REITs配置力度 [1] 具体投资案例与结构 - 新华保险通过坤华天津持股99.9% 收购14个万达系商业地产项目公司股权 对12家公司持股100% 对2家公司持股99.99% [1][2] - 新华保险与大家人寿联合万科成立住房租赁基金 分别持股59.9%和30% [2] - 中国人寿认缴出资35亿元 联合成立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基金 投资公募REITs [2] - 中国人寿系统内资金认购华夏华润商业REIT约6.86亿元 占总募集规模10% 成为第一大外部投资人 [3] 投资偏好与资产特征 - 险资偏好收租类物业 注重底层资产投资价值和租金等长期收益 [1][4] - 对存量商业地产 办公楼 康养地产 长租公寓等领域物权投资增加 底层资产出租运营收益成为长期稳定收益路径 [4] - 一线城市商业地产租金收益率约5.5%至6.5% 有助于提高保险公司整体投资收益率 [5] 行业影响与配置策略 - 地产投资周期与险资久期契合 提供长期负债期限匹配的资产选择 优化资产配置 [5] - 险资加大地产投资有助于优化资产配置格局 实现资产多元化 降低投资风险 [5] - 险资介入有助于稳定楼市预期 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为实体经济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6]
年内二度出手,新华保险举牌北京控股,高股息红利资产仍是“心头好”
中国经济网· 2025-08-08 15:26
新华保险举牌北京控股 - 新华保险于3月26日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北京控股港股无限售条件流通股15万股 占新华保险已发行普通股总股本的0.01% [1][2] - 权益变动后 新华保险持有北京控股港股普通股62,938,500股 约占北京控股总股本的5% 触发香港市场举牌规则 [1][2][3] - 北京控股是一家综合性公用事业公司 主营业务涵盖燃气、水务及环境等公用事业板块 [3] - 新华保险持有北京控股港股普通股股票的账面余额为16亿元 占其2024年年末总资产的比例为0.11% [4] - 新华保险权益类资产账面余额为3174.702亿元 占其上季末总资产的比例为21.13% [4] 险资举牌整体趋势 - 开年以来已有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平安人寿、阳光人寿、长城人寿等6家保险公司对13家上市公司股票进行增持并触发举牌 [1][6] - 举牌标的包括2家A股和11家港股 H股上市公司在险资举牌案例中出现频率较高 [1][7] - 险资举牌次数已超2021年、2022年、2023年全年 [6] - 保险公司连续持有H股满12个月取得的股息红利可免企业所得税 使得险资在投资港股时能进一步放大高股息率优势 [7] 举牌标的特征 - 以银行、公用事业等基础设施类为代表的资产受到险资追捧 [1][8] - 在年内被举牌的13家上市公司中 5家均为银行股 [7] - 六大国有银行H股平均动态股息率为5.71% 比A股对应银行的平均动态股息率4.69%高1.02个百分点 [7] - 北京控股2024年全年股息每股1.62港元 以3月26日收盘价30.85港元/股计算 股息率为5.25% [8] - 较高的股息率意味着更丰厚的收益回报 对追求稳定现金流的险资具有巨大吸引力 [8] 险资投资策略分析 - 险资长钱长投的诉求更加迫切 重点方向是增配并长期持有高股息股票等红利资产 [1] - 稳定且高额的股息收入能为险资提供持续资金流入 有助于保险资金的长期稳健运作 更好匹配保险业务的赔付需求和资金运用计划 [8] - 新华保险年内已两次举牌上市公司 1月27日通过协议转让方式以13.095元/股受让杭州银行逾3.29亿股股份 占其普通股总股本的5.45% [4]
财经深一度丨险资入市、利差损风险、人工智能——上市险企年报热点透视
新华社· 2025-08-08 15:26
险资入市策略 - 五家A股上市险企2024年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 中国人保集团同比增长88.2%、中国人寿增长108.9%、中国平安增长47.8%、中国太保增长64.9%、新华保险增长201.1% 利润增长主要受投资端推动 [2] - 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特点 与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天然匹配 公司通过强化投研能力、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来提升投资稳定性 [2] - 投资策略聚焦"做长、做宽、做深" 支持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 关注符合国家战略的新经济项目和新质生产力投资机会 实现投资品种和策略多元化 [2] - 保持对新能源、新质生产力、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关注 坚持穿越周期的稳健配置策略 平衡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 [3] 利差损风险管理 - 利差损风险指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收益率低于保单合同平均预定利率的风险 近年市场利率下行影响投资收益 [4] - 通过细化客户需求管理风险 对保守客户提供保障类产品降低利差依赖 对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客户提供浮动收益型产品共享投资收益 [4] - 从资产负债两端着手优化产品业务结构 提高中长期投资收益水平 强化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提升防范化解利差损风险能力 [4] 人工智能应用 - 在风控、销售、承保、理赔等主要场景构建智能应用体系 全面提升保险服务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 [5] - 2017年开始引入深度学习技术 已构建多能力融合的人工智能平台 提供14项AI基础能力 深度应用于200多个业务场景 [5] - 近年积累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基础 2024年2月接入DeepSeek两款模型 为内部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技术基础平台 [5] - 下一步将在代理人赋能、客户体验提升、内勤办公等方面全面推进大模型落地应用 [5] -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风险评估精准度、优化核保理赔流程、提升客户服务体验、促进保险产品创新 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6] - 高度关注国产大模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确保人工智能应用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保护客户隐私和行业稳定 [6]
去年头部险企银保收入同比上涨 上市银行代销保险收入同比普降
证券日报· 2025-08-08 15:26
银保渠道保费与代销收入分化现象 - 上市险企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大多同比增长而上市银行代销收入普遍同比下降形成数据矛盾[1][2] - 新华保险银保渠道保费516.74亿元同比增长8.1% 人保寿险银保渠道保费511.56亿元同比增长4.3% 太保寿险银保规模保费409.02亿元同比增长7.4%[2] - 平安人寿银保渠道新业务保费217.94亿元同比增长10.6% 续期业务保费257.95亿元同比增长26.5% 仅中国人寿银保渠道总保费小幅下降[2] 银行代销收入下降具体表现 - 农业银行代理业务收入下降20.6% 主因代理保险手续费减少 建设银行代理业务手续费收入144.12亿元同比减少44.82亿元降幅23.72%[3] - 招商银行代理保险保费1172.25亿元同比增长21.07% 但代理保险收入64.25亿元同比下降52.71% 平安银行代理及委托手续费收入54.34亿元同比下降29.4%[3] - 普华永道指出银保渠道手续费率行业平均下降约30% 直接导致银行代销收入减少[3] 报行合一政策的核心影响 - 报行合一政策要求保险公司产品定价假设与实际经营保持一致 对银保渠道佣金实施严格约束[3][4] - 政策导致手续费率大幅下降 同时险企优化业务结构转向长期期交和高价值产品 进一步压缩银行佣金空间[4] - 专家分析认为这是保费增长与代销收入下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3][4] 银保渠道价值转型成效 - 平安人寿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62.7% 新华保险实现保费与价值率双增长 人保寿险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达23.41亿元[5] - 险企通过完善制度、强化管控和优化经营体系推动渠道转型 聚焦期交产品和价值贡献提升[5] - 行业从追求保费规模转向平衡规模与价值 通过调整产品期限结构和提高期交占比提升价值率[6] 未来银保合作模式发展方向 - 银保渠道将继续作为重要渠道 重点推进"价值银保"建设[1][6] - 险企与银行将探索长期共赢合作模式 摒弃短期代销费用模式 转向客户长期经营和需求满足[6] - 深化"产品+服务"发展模式 通过专业化队伍建设提升利润率 同时增强银行客户黏性和降低险企销售成本[6]
保险资金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提高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15:26
金融监管政策调整 - 上调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上限 简化档位标准并将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调5个百分点 [1][2] - 提高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集中度比例至30% 引导加大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力度 [1][2][6] - 放宽税延养老保险比例监管要求 明确税延养老保险普通账户不再单独计算投资比例 [1][2] 资金规模与市场影响 - 截至2024年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33.26万亿元 权益资产配置占比约为20% [2] - 权益类资产比例上调5个百分点理论上可带来最高1.6万亿元增量资金 [2] - 偿付能力强的头部险企将获得更大投资空间 体现"扶优限劣"监管导向 [3] 保险公司投资动向 - 多家保险公司表态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 将稳步加大权益投资规模 [1][4] - 中国太保于4月7日增持宽基ETF产品 董事长提议以自有资金回购A股股票 [5] - 阳光保险于4月7日和8日连续增持国内权益类资产 中再资产近期加仓ETF和优质资产 [5] 投资策略与方向 - 保险公司将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及价值型品种等领域投资力度 [7] - 中国人寿资产公司看好A股配置价值 认为逆周期政策将托底经济且企业盈利逐步改善 [4] - 投资策略注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坚持"共同成长"原则陪伴优质企业成长 [7] 市场环境与政策预期 - 低利率环境下的资产荒压力得到缓解 优质资产估值处于低位有利于加仓选择 [2][3] - 政策面需改善资本市场标的质量并优化供给 让险资能够获得良好投资回报 [8] -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同发力 财政赤字率提高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扩大支持实体经济 [4]
大型险企:以实际行动体现耐心资本担当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26
政策调整内容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通知优化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 上调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5% 简化档位标准并拓宽权益投资空间[1][3] - 提高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集中度比例 引导保险资金加大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力度 精准高效服务新质生产力[3] - 放宽税延养老比例监管要求 明确税延养老保险普通账户不再单独计算投资比例 助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高质量发展[3] - 政策释放"宽稳新"信号 "宽"体现在提高险资权益仓位上限 "稳"体现在鼓励长期资本增量入市 "新"体现在定向引导投资创新创业型基金[3] 资金规模测算 - 截至2024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33.3万亿元[1] - 调整后保险业权益资产配置上限为10.4万亿元 较调整前提高5528亿元[4] - 偿付能力较强的大型保险公司有释放千亿元资金的潜力 将直接增强市场流动性[3] 行业机构响应 - 中国人保 中国人寿 中国太平 中国平安 中国太保 新华保险等多家头部险企发声 坚信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5] - 中国人保将秉承"长期投资 价值投资 审慎投资"理念 积极把握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机遇[5] - 中国人寿表示坚定看好A股配置价值 旗下资产公司将持续遵循"长期投资 价值投资 稳健投资"理念 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5] 投资信心依据 - 中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 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 综合国力持续增强[6] - 2024年9月以来出台的重磅政策举措显著提升投资者对国内经济企稳回升的信心[6] - 超常规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对冲"对等关税"影响 支持经济企稳回升和企业盈利改善[6] - 国内人工智能大模型 具身智能等前沿科技进展有利于海外资金重新认识中国 中国科技资产估值体系将得到重塑[6] 实际投资行动 - 中再资产近期加仓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和优质资产[8] - 阳光保险在4月7日 8日连续增持权益类资产[8] - 中国太保4月7日增持宽基ETF等产品 未来将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先进制造业 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力度[8] - 中国太保董事长傅帆4月8日提议以自有资金回购公司部分普通股股票 用于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8] - 中国平安表示将灵活运用综合金融工具和投资策略 持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 先进制造业 新型基础设施及价值型品种等领域投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