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人寿(601628)
icon
搜索文档
保险框架简驭一:“慢牛市”下的戴维斯双击
长江证券· 2025-07-25 13:4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看好,维持评级;推荐新华保险、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投资评级均为买入 [1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在新的保险盈利和投资分析框架下,结合政策、监管及行业发展趋势,保险行业利差中长期有望持续提升,驱动盈利能力上行,估值先修复受损预期,再迈向增长预期,推荐新华保险、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 [3][1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如何理解当前保险商业模式下的盈利和估值模型 - 保险盈利模式适用于“重资产利差业务”分析模型,即经典杜邦分析框架:ROE =(投资收益率 - 负债成本率)* 经营杠杆;保险股投资分析中,估值短周期影响因子是利差预期,长周期是扩表能力和质量;P/EV 是较优估值方式之一 [6] - 保险行业资产是负债的物质载体和财务保障,负债是资产的风险约束和目标导向;短周期内,利差预期尤其是投资收益率对人身险公司盈利影响更大,行业估值主要受资产端主导 [28][32] 2023 年以来的重要变化如何影响当前行业预期 利差预期:由利差损转向长期提升 - 负债端,预定利率动态调节机制和报行合一要求,压降负债成本;资产端,低利率环境下增配权益使投资收益率降幅小于负债成本率;预定利率下调但收益率有吸引力,行业长期扩表能力稳定 [39] - 定价利率动态调节机制使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调整更灵活,利于负债成本下行;监管强化费用管控,“报行合一”使行业负债成本改善,竞争回归产品与服务本质,利好头部险企 [40][46] - 过去权益资产波动大限制保险配置比例,如今政策打通资本市场稳定与收益通道,如建设稳市机制、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等;保险配置权益能力和意愿增强,政策导向下配置比例将持续提升 [50][63][68] - 建立模型测算,未来利差水平有望抬升,符合模型的公司利差损风险小,中长期利差呈提升态势 [72] - 储蓄型险种有不可替代性,负债端规模有望稳定增长;预定利率下调使中小险企竞争难度增加,头部险企更受青睐;监管强化负债端监管,利好规范经营的头部险企 [74][78] 估值思考:从利差损思维回归至增长思维 - 现有存量保单估值方法偏静态,保险估值受益于 A 股慢牛,利差中长期提升驱动保单盈利能力改善,估值有修复空间,慢牛时利差改善更乐观,行业估值多重受益 [81][83] - 看好保险板块双主线配置逻辑,一是配置受益于利差预期改善的弹性标的,如新华保险、中国人寿;二是配置经营稳健、分红展望稳定个股,如中国平安、中国人保 [88]
融通产业趋势臻选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新增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销售机构及开通相关业务的公告
基金销售合作 - 融通基金与中国人寿保险签署销售协议,自2025年7月25日起新增中国人寿保险为融通产业趋势臻选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的销售机构 [1] - 合作内容包括开通定期定额投资业务和转换业务 [1] 业务规则 - 基金转换仅限于相同收费模式下的基金代码,前端收费与后端收费模式之间不可互相转换 [1] - 同一基金的不同份额类别之间不允许互相转换 [1] - 定期定额投资业务的具体程序和规则需遵循销售机构的相关规定 [1] 投资者服务 - 中国人寿保险提供客户服务电话95519和网站www.e-chinalife.com [2] - 融通基金提供客户服务电话400-883-8088(免长途话费)、0755-26948088和网站www.rtfund.com [2] 信息披露 - 投资者需阅读《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详情 [1][2] - 业务规则变动以融通基金最新公告为准 [1]
保险股走强背后:多重利好驱动,估值修复空间显现
第一财经· 2025-07-24 20:58
保险股走强原因分析 - 保险板块近几个月涨幅显著 从4月1日至今五大A股保险股涨幅在近五成至超过120%不等 其中新华保险累计翻倍创历史新高 中国人保股价创六年多新高 [1] - 7月23日保险板块以2.25%涨幅位居A股前列 新华保险领涨2.73% 中国太保 中国平安等实现0.36%~2.65%涨幅 [2] - 从去年7月24日至今一年时间 新华保险累计涨幅达116.15% 中国人保涨59.16% 中国平安涨48.51% 中国人寿及中国太保涨幅超三成 [3] 资金面驱动因素 - 保险股因估值较低且存在明显配置缺口 分红水平稳健等特点受到公募资金关注 公募基金二季度对上市险企除国寿外均获增持 持仓比例较一季度提升0.53个百分点至1.10% [3][4] - 保险板块估值0.60倍~0.93倍P/EV仍处历史低位 中国平安股息率4.35% 新华保险3.97% 2024年五家上市险企合计分红907.89亿元同比增长20.21% [4] 政策面支持 - 监管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压降利差损风险 两次下调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 传统险从3.5%调整至2.5% 分红险至2% 万能险至1.5% [7] - 监管引导发展浮动收益型业务 通过"报行合一"压降费用率 上市险企2024年"NBV打平收益率"平均下降61个基点 [7][8] 基本面改善 - 负债端回暖与资产端回升形成支撑 2025年上市险企一季报总体超预期 新业务价值高增长验证头部公司受益市场洗牌 [9] - 分析师预测半年报将延续寿险新业务价值普涨态势 健康险 养老险需求提升 财险盈利水平稳步提高 [11] - 资产端在长周期考核机制 下调股票风险因子等政策及资本市场回暖下 投资收益或改善支撑估值修复 [12] 行业前景 - 保险业经营具有显著顺周期特性 随着经济复苏基本面改善已在进行中 [10] - 保险板块正处于长期慢牛起点 上市保险公司均有配置价值 [1]
许萍:以24年坚守诠释国寿与时代同频的心跳
新浪财经· 2025-07-24 16:14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业务总监许萍扎根保险事业24年,从手工核账起步,创造连续三年"零差错"记录,奠定严谨工作作风[3] - 团队在乡村市场开拓五大百万保费平台(老龄、计生、员福、学生、女性安康),累计服务近60万人次[5] - 团队连续6年省公司综合考评榜首,连续四年获分公司"先进单位"称号[8] 业务模式创新 - 放弃大城市高额保单策略,专注乡村普惠保险,开展近百场基层宣传活动[3] - 典型案例:金安区老夫妻几十元保费获4.6万元身故金,学平险48小时内完成327公里外理赔[5] - 通过真实案例教育客户,转化抗拒者成为义务宣传员(如裕安区沈女士乳腺癌理赔案例)[5] 社会责任实践 - 疫情防控期间组织捐赠生活物资给医护人员及受灾群众[5] - 持续开展教育援助(捐赠体育器材、学习用品)及敬老活动(重阳节送棉鞋等)[5][6] 行业荣誉成就 - 个人获2019年集团"巾帼建功能手"、2021年股份公司"团险渠道先进个人"、2022年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8] - 业务模式被作为行业标杆,代表安徽保险业在监管局活动中宣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实践[1]
保险业多维赋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金融时报· 2025-07-24 09:18
人口老龄化现状 - 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老龄化问题亟待解决 [1] 养老金融政策框架 -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未来五年建立中国特色养老金融体系,包含20项细化举措 [2] - 中国人民银行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养老产业 [2] - 六部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推动个人养老金专属产品研发 [2] - 安徽省出台十项措施促进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强化产业支撑和老年群体金融服务 [3] 保险业市场动态 - 保险机构在康养产业规划投资规模超3000亿元,覆盖养老社区建设、大健康生态孵化等领域 [3] - 个人养老金产品总数达1060只,其中保险类产品262只占比24.7%,增速为各品类最快 [4] 养老保险产品创新 - 行业形成"基础保障+补充养老+健康服务"产品矩阵,中国人寿推出覆盖28天至75周岁人群的养老年金保险,含三重保障 [4] - 分红险受市场青睐,中国太保推出"蛮好人生"分红型增额终身寿险,兼具保证利益与浮动收益 [5] - 泰康之家推出乐享会员体系,提供全国旅居服务满足新型养老需求 [6] 养老社区建设进展 - 上半年保险公司新开养老社区27家,呈现核心城市聚焦和科技赋能趋势 [7] - 中国人寿首个城心养老公寓青岛悦境开业,主打智能化适老设施和医疗资源配套 [7] - 中国太保第十家高品质养老社区苏州国际颐养社区投入运营 [7] - 泰康之家采用轻重资产结合模式,全国布局44个项目,开业25家社区,入住居民超17000人 [8] - 新华保险合作康养社区扩展至26城35家,纳入"新华悦"入住资格体系 [8]
上半年多家险企获赔率超99% “秒赔”与“直付”成新常态
金融时报· 2025-07-24 09:18
行业赔付规模与效率 - 人身险业整体赔付规模持续扩大,服务效率显著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理赔模式已成为行业标配,部分公司小额理赔实现"秒级"到账 [1] -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上半年赔付件数超1214万件,赔付金额超302亿元 [2] - 平安人寿赔付237.7万件,赔付金额206.2亿元,平均日均赔付1.31万件,赔付金额1.14亿元 [2] - 太保寿险赔付194.7万件,赔付金额99.2亿元,平均日均赔付约5481万元 [2] - 新华保险赔付总件数241万件,累计赔付金额73亿元,日均赔付1.34万件,赔付金额4065万元 [2] 获赔率与险种结构 - 行业获赔率持续保持高位,多家险企获赔率超过99%: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和中信保诚人寿均达到99.6%,平安人寿获赔率99.1%,新华保险、中华人寿、百年人寿等均保持在98%以上 [2] - 重疾险赔付在各家保险公司中均占据"大头":太保寿险重疾险赔付52.3亿元占比52.7%,阳光人寿重疾险赔付10.2亿元占比60%,平安人寿重疾险赔付金额占比达50% [2] - 医疗险理赔件数在所有险种中遥遥领先:平安人寿医疗类型件数占比92%,阳光人寿医疗类型8.8万件占比83.7%,百年人寿医疗类型件数超9成,中英人寿医疗类型件数超8成 [3] 科技赋能理赔时效 - 平安人寿实现93%的自动审核理赔案件在60秒内完成精准责任判定,最快赔付仅需8秒 [4] - 新华保险理赔时效从申请至结案仅需0.72天,5000元以内小额医疗险理赔时效从申请至结案仅需0.37天 [4] - 太平人寿最快理赔2秒,小额理赔时效为0.11天 [5] - 泰康人寿最快理赔1秒,平均索赔支付时效1.46天 [5] - 太保寿险智能决策突破件均审核时效8.06秒 [5] - 中信保诚人寿案均理赔时效0.97天,电子化率提升至99.8% [5] 理赔直付服务创新 -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理赔直付赔案量超391万件,赔付金额超21.3亿元,其中一站式直付案件量超200万件 [6][7] - 新华保险直连直付服务覆盖12个省的医院网络,服务客户约993人次,赔付金额达309万元 [7] - 平安人寿"住院直快赔"赔付件数达144.1万件,赔付金额68.9亿元 [7] - 富德生命人寿云赔处理案件17.44万件、赔付15.74亿元,直赔医院覆盖17个城市26家医院 [7] - 太保寿险理赔服务直达累计为近3000名客户提供重疾绿通和理赔垫付 [7] - 泰康人寿实时支付7万件,自动审核34万件,97835人次直赔/快赔服务 [7]
保险电销为何风光不再
金融时报· 2025-07-24 09:18
行业趋势 - 消费者购物习惯逐渐向线上转移,电销渠道获客成本攀升,人力、场地等运营开支居高不下 [1] - 监管部门对电销的合规要求日益细化,企业合规成本增加,电销中心加速退场成为行业调整的必然选择 [1] - 保险电销渠道经历深刻变革,今年以来已有10余家保险电销中心或分部被撤销,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 [1][3] 电销渠道发展历程 - 保险电销模式兴起于21世纪初,2002年由招商信诺人寿、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等险企引入国内 [2] - 电销渠道在黄金时期凭借高效触达客户、相对较低成本等优势成为多元化营销主力渠道 [2] - 寿险电销保费在2018年达到213.6亿元峰值后,自2019年开始连续三年下滑 [2] - 截至2023年7月,主要寿险公司电销渠道标准保费收入不到51亿元,销售人力持续下滑到3万余人 [2] 电销中心撤销情况 - 今年以来已有7家保险公司的12家电销中心或分部被撤销 [3] - 近五年退出的保险公司电销中心达60多家 [3] - 中国人寿、平安人寿、人保寿险、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中英人寿、北大方正人寿、阳光人寿等公司均撤销了部分电销中心 [3] 电销式微原因 - 电销座席职务处于行业末端地位,面临严苛考核压力,工作模式僵化 [4] - 车险电销从业者需完成电话通时、通次指标,并对续保率、转保率等有考核要求 [4] - 黑猫投诉平台涉及保险电销关键词的投诉有2000余条,包括欺骗误导、虚假宣传、套路购买等问题 [4] 多重因素影响 - 互联网销售渠道崛起弱化电销成本优势,获客成本攀升,人力、场地等运营开支居高不下 [5] - 销售误导等违规行为频发,监管部门合规要求日益细化,企业合规成本增加 [5] 科技赋能转型 - 行业亟须运用科技手段破题,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获客,提升消费者体验感和信任感 [6] - 部分险企引入AI话术分析系统,实时监测通话内容,降低销售误导发生率,提高沟通针对性 [6] - 财险公司搭建"网电一体化"客户管理平台,实现从电话沟通到线上成交的无缝衔接 [6] - 保险公司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客户画像,筛选高投保潜力客户群体,提高获客效率 [7] 未来发展方向 - "电话沟通+线上服务"的融合模式能提升复杂型寿险产品的转化效率 [6] - 需平衡技术应用与客户体验、规范销售行为与提升业绩,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升服务质量 [7]
保险业定点帮扶写下民生答卷
经济日报· 2025-07-24 06:02
保险业定点帮扶成效 -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中国人寿保险集团、中国太平保险集团3家中央金融保险企业在2024年度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成效考评中获得"好"的最高等次 [1] - 保险业聚焦产业、就业、教育、医疗、金融服务等关键环节,从资产负债两端持续发力,在定点帮扶地区取得显著成效 [1]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帮扶措施 - 在黑龙江桦川、陕西留坝、江西吉安和乐安、四川红原5个县扶持产业项目100余个,捐赠资金投入产业超过1.12亿元 [1] - 支持黑龙江桦川县建设日产100吨稻米油生产线,打造现代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出资改造全国唯一的县属部级质检机构 [1] - 在陕西留坝县投入资金改造44座食用菌大棚,助力近30户村民增收 [1] - 搭建消费帮扶平台,将4600余款土特产推向全国市场,累计销售额突破2.33亿元 [2] - 2024年在5个帮扶县累计支付各类保险赔款2.6亿元 [2] - 自2021年以来培训各类基层干部与专业人才超3.6万人次 [2] - 累计选派955名挂职干部深入一线,开展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 [2]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帮扶措施 - 2024年累计投入帮扶资金4.43亿元,招商引资超7.63亿元 [3] - 培训"三支队伍"6275人次,开展消费帮扶近9800万元 [3] - 2024年涉农人身保险承保2.7亿人次,农险业务为1665万户次农户提供6784亿元风险保障 [3] - 向定点县投入1361万元,为近49万人提供280亿元人身保障,为10万余户家庭提供18亿元农业风险保障 [3] - 在天等县创新"防贫四保"模式,应用"牛脸识别"技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3]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帮扶措施 - 在甘肃两当与安徽裕安坚持"保险+民生"双轮驱动 [4] - 在两当县推广"防返贫险"与"三户一孤一留守"大病救助保险 [4] - 在裕安区围绕皖西白鹅等特色产业推进农险服务,创新"政银保+信用主体"模式,服务5000户AAA级信用户 [4]
中国人寿 以高质量金融保险服务 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
人民日报· 2025-07-24 05:50
消费金融支持 - 公司通过丰富保险保障、加大信贷支持、助力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领域为消费市场注入金融"活水" [1] - 公司境内累计新增保险保障金额超450万亿元,赔付支出2372亿元、同比增长14.7% [2] - 推出首款国寿康宁失能收入损失保险产品,覆盖多项身体结构和功能损伤,提供多重保障和长期支持 [2] 保险产品创新 - 持续丰富涵盖健康、意外、养老等领域的保险产品,包括商业健康险、政策性健康险、大病保险等 [2] - 推动"事前预防"理念融入健康险保障体系,实施疾病筛查活动帮助居民实现大病早发现早治疗 [3] - 加快建设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年金保险、两全保险、个人养老金产品和养老资管产品等 [3] 小微企业支持 - 服务小微企业近85万家,提供风险保障近60万亿元 [4] - 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累计支持1427家小微企业获得融资超46亿元 [4] - 服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690家 [4] 信贷消费促进 - 推出覆盖出行、商旅等多领域的线上线下活动,包括机票优惠与酒店折扣等 [5] - 推出"广发车e贷"产品,提供零首付方案及灵活还款方式,汽车消费贷款较年初增长超26% [6] - 推出额度最高100万元的个人信用消费贷款,并定期发放利率优惠券 [6] 消费场景建设 - 投资全国首单农贸市场公募REITs,底层资产为福州市华威西营里农产品交易中心 [8] - 投资华夏首创奥莱REIT,底层资产为济南首创奥莱和武汉首创奥莱 [8] - 与中粮大悦城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合作项目涵盖商业、写字楼、酒店等多种业态 [9] 乡村振兴助力 - 电商平台特设"湖北广西特产节专区",通过信用卡积分高比例兑换机制引导客户购买帮扶农产品 [7] - "乡村振兴专区"累计交易金额突破1.1亿元 [7] 金融产品创新 - 发起保险行业首只CMBS"国寿投资—首创钜大奥特莱斯第一期资产支持计划" [9] - 设立"国寿投资—首旅环球债权投资计划(一期)"支持主题乐园建设 [9] - 设立"国寿投资—华润置地深圳万象城资产支持计划"支持培育消费领域新质生产力 [9]
“左手科技右手金融” 中国人寿构建科创企业成长加速器
经济日报· 2025-07-23 23:59
政策背景与公司战略 - 七部门联合印发《政策举措》,要求构建科技金融体制以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1] - 公司提出"持续提升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质效",明确保险板块拓展首台(套)、首批次保险,银行板块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投资板块深化新质生产力研究和S基金份额投资模式[1] 保险业务创新 - 财险公司战略性新兴产业保险保障额度同比增长181%,为469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保障[3] - 开发200余款科技保险产品,包括全国首个"实验室一切险"、西藏首单专利保险、安徽首单数据知识产权保险等[5] - 天津"实验室一切险"为30间实验室提供7800万元风险保障,配套物联网和AI监测系统[5] - 广东推出首单商业秘密保险,覆盖风险敞口30万元,提供"保险保障+体检服务+维权援助"三位一体服务[7] - 山东推出"青科保"补贴政策,自主研发"云网安心""金网安心"网络安全保险形成全周期风控体系[7] 银行业务支持 - 广发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超2535亿元[3] - 针对初创期企业开发特色产品,如为杭州光粒科技提供800万元纯信用授信,基于知识产权评估替代传统财务数据[8][10] - 针对成熟期企业推出"科信贷""科技投联贷""科创票据"等产品[10] - 为深圳宏芯宇电子提供5000万元2年期中长期"腾飞贷",采用"固定+浮动"计息方式[11] 投资业务布局 - 资产公司新增投资科创债约50亿元,设立50亿元国寿长三角科创基金[3] - 2024年底发起50亿元"中国人寿-北京科创股权投资计划",穿透投资1300家企业,总体估值超2.3万亿元,含400余家专精特新和100余家独角兽[14] - 创新S份额投资模式,如118亿元投资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实现政府基金与保险资金接力投资[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