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数据(603138)
搜索文档
海量数据: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4470.74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8-20 17:08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32亿元 同比增长13.98%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470.74万元 上年同期为-2411.74万元 [1] - 基本每股收益为-0.152元/股 [1]
海量数据(603138)8月19日主力资金净流出1486.01万元
搜狐财经· 2025-08-19 21:54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2025年8月19日收盘价16.2元,单日下跌0.8%,换手率4.5%,成交量12.73万手,成交金额2.07亿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出1486.01万元,占成交额7.16%,其中超大单净流出343.75万元(占比1.66%)、大单净流出1142.26万元(占比5.51%) [1] - 中单资金净流出1420.24万元(占比6.85%),小单资金净流入2906.25万元(占比14.01%) [1]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总收入8133.21万元,同比增长25.20%,但归属净利润1768.76万元,同比大幅减少170.87% [1] - 扣非净利润1943.73万元,同比下滑95.64%,流动比率2.731,速动比率2.474,资产负债率28.22% [1] 公司基本信息 - 北京海量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位于北京市,主要从事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注册资本29433.271万元,实缴资本29433.271万元 [1] - 法定代表人闫忠文,公司对外投资6家企业,参与招投标项目1238次 [1][2] - 知识产权包括75条商标信息、60条专利信息,拥有9个行政许可 [2]
华为发布全闪分布式存储新品,面向海量数据场景1:1升级替代HDD
环球网· 2025-08-11 12:24
行业数据存储需求趋势 - AI行业化落地加速推动企业对海量高质量数据存储需求提升 数据规模从TB级演化到PB级 未来2-3年将进入100PB时代 [3] - 自动驾驶训练 运营商万卡平台 多语种语料库等AI前沿场景已采用100PB级数据作为新标配 [3] - 冷数据快速变温变热 例如智慧育种业务需要从500亿份文件实现秒级检索 要求存储系统同时满足100PB容量和1000GB/s读写带宽 [3] 传统存储技术局限性 - HDD存储在空间与能耗方面是SSD的30倍 [3] - 当前SSD成本仍为HDD的3至5倍 成为先进存力普及的主要障碍 [3] 公司产品技术突破 - 华为发布全闪分布式存储新品OceanStor Pacific 9926 实现1:1升级替代HDD [1][4] - 产品搭载61.44/122.88TB高密大容量SSD 提供8PB/2U容量密度 较HDD机型提升16倍 [4] - 基于端到端NVMe协议优化 单节点带宽性能达15GB/s 较HDD提升4倍 [4] - 采用专有EC算法和Die级数据重构设计 重构效率达10分钟/TB 较HDD提高3倍 [4] 公司战略方向 - 华为持续践行全闪化战略 加速先进存力普及 [1][6] - 未来将围绕高容量密度介质 可得容量提升算法等全闪技术继续创新 坚定实现HDD全面替代 [6] 产品服务保障 - OceanStor Pacific 9926配套可得容量保障服务 若达不到承诺容量即补盘 确保用户容量所购即所得 [4]
爱建证券举办AiTech爱建科技论坛半导体专场
证券日报网· 2025-08-10 20:17
论坛背景与目的 - 爱建证券在浦东举办"AiTech爱建科技论坛半导体专场",聚焦硬科技领域,旨在搭建产业、科研与资本的高端对话平台 [1] - 论坛首场活动主题为"AI时代下半导体产业的'变与不变'",并发布《半导体产业白皮书》 [1] 白皮书核心内容 - 《半导体产业白皮书》由爱建证券联合浦东新区科经委发布,采用全产业链视角和海量数据支撑,系统分析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脉络与未来趋势 [2] - 白皮书重点关注三大前沿领域:先进封装技术、高性能存储、高性能半导体材料 [2] - 先进封装技术成为提升芯片性能的关键路径,AI算力需求加速其商业化渗透 [2] - 预计到2025年中国存储总量将突破1800EB,DRAM、NANDFlash技术升级与新型存储技术突破成为焦点 [2] - 新能源汽车、5G、AI等领域需求激增推动半导体材料国产化进程,光刻胶、湿电子化学品等细分领域有望在未来3到5年实现关键突破 [2] 行业趋势研判 - 全球半导体产业2024年底重回正增长区间,2025年将迎来恢复性增长 [2] - 晶圆厂建设周期长、需求变化快导致供需错配,周期性波动将持续,存储芯片因标准化程度高周期特征更明显 [2] 战略合作 - 爱建证券与多家半导体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旨在汇聚金融和产业合力,探索生态协同新范式 [3] - 公司提出"创变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技术与资本共振,赋能半导体行业跃迁 [3]
北京海量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关于2025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授予登记完成的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8-07 03:07
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授予登记完成 - 股票期权授予登记完成日为2025年8月5日 [1] - 股票期权授予登记数量为1,765.9962万份 [1] - 股票期权授予登记人数为10人 [1] 激励计划决策程序和信息披露 - 2025年7月1日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审议通过激励计划草案 [1] - 2025年7月2日至7月11日对激励对象名单进行公示且无异议 [2] - 2025年7月21日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激励计划相关议案 [2] 激励计划授予具体情况 - 授予日为2025年7月21日 [3] - 行权价格为12.84元/份 [4] - 股票来源为定向发行公司A股普通股 [4] 激励计划有效期和行权安排 - 激励计划有效期最长不超过117个月 [5] - 等待期分别为45个月、57个月、69个月、81个月、93个月、105个月 [5] - 行权期内未满足条件则股票期权由公司注销 [5] 行权条件 - 公司需满足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无否定意见等条件 [6] - 激励对象需满足未被认定为不适当人选等条件 [7][8] - 公司层面业绩考核要求为2025-2033年数据库自主产品和服务业务收入复合增长10% [9] 股票期权授予登记情况 - 股票期权代码分六期行权分别为1000000882至1000000887 [14] - 股票期权名称为海量数据期权 [14] 权益授予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 公司采用Black-Scholes模型确定股票期权公允价值 [16] - 激励成本将在经常性损益中列支 [16] - 股票期权费用摊销对有效期内各年净利润有影响但可能被业绩提升抵消 [17]
海量数据:关于2025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授予登记完成的公告
证券日报· 2025-08-06 21:44
股票期权激励计划 - 公司于2025年8月5日完成股票期权授予登记工作 [2] - 股票期权授予登记数量为1765.9962万份 [2] - 股票期权授予登记人数为10人 [2]
海量数据(603138) - 海量数据关于2025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授予登记完成的公告
2025-08-06 16:31
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授予情况 - 2025年8月5日完成1765.9962万份股票期权授予登记,授予人数10人[4][5][6][16] - 董事兼总裁肖枫获授1973327份,占总量11.17%,占授予日股本总额0.67%[6] - 职工董事王振伟获授1963324份,占总量11.12%,占授予日股本总额0.67%[6] - 8名核心骨干人员获授13723311份,占总量77.71%,占授予日股本总额4.66%[6] - 行权价格为12.84元/份[8] 激励计划时间安排 - 激励计划有效期最长不超过117个月[9] - 等待期分别为45、57、69、81、93、105个月[9] - 激励计划行权考核年度为2025 - 2033年[11] 行权期及比例 - 第一个至第六个行权期行权比例分别为10%、15%、25%、25%、15%、10%[9] 行权期业务收入目标 - 2028年“数据库自主产品和服务”业务收入目标值不低于6.00亿元,触发值不低于5.00亿元,2025 - 2028年累计值不低于12.00亿元,2028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6亿元[11] - 2029年“数据库自主产品和服务”业务收入增长率目标值不低于30%,触发值不低于25%,2029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7.88亿元[11] - 2030年“数据库自主产品和服务”业务收入增长率目标值不低于27.50%,触发值不低于23%,2030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9.46亿元[11][12] 费用摊销 - 本次激励计划总费用需摊销7805.69万元[19] - 2025 - 2034年各年需摊销费用分别为573.29万元、1290.70万元、1290.70万元、1290.70万元、1172.04万元、968.39万元、673.05万元、362.09万元、153.44万元、31.29万元[19] 考核指标及行权比例 - 考核指标A≥Am时,公司层面归属比例X = 100%;An≤A<Am时,X = 80%+(A - An)/(Am - An)*20%;A<An时,X = 0[13] - 激励对象绩效评价结果划分为五个档次,行权比例分别为100%、90%、60%、0[14] - 激励对象个人当年实际可行权额度=公司层面行权比例(X)×个人层面行权比例(N)×个人当年度计划行权额度[14]
超级赛道再迎利好,融资客加仓叠加筹码集中
搜狐财经· 2025-08-04 14:34
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增长 -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从2017年180亿元跃升至2024年6000亿元,预计2030年突破1万亿元 [1] - 40家自主可控概念股年内平均涨幅超过8% [1] 相关公司市场表现 - 瑞芯微上半年净利润增幅达190% [1] - 云从科技-UW股价上涨34.21% [3] - 拓维信息年内涨幅73.51%,涉及软件领域 [3] - 瑞芯微年内涨幅46.12%,涉及芯片领域 [3] - 虹软科技年内涨幅30.19%,涉及软件领域 [3] - 云大励飞-U年内涨幅21.47%,涉及软件领域 [3] - 拓尔思年内涨幅20.11%,涉及软件领域 [3] - 麒麟信安年内涨幅15.80%,涉及软件领域 [3] - 常山北明年内涨幅13.31%,涉及软件领域 [3] - 北易创新年内涨幅10.15%,涉及芯片领域 [3] - 神州泰岳年内涨幅9.82%,涉及数据库领域 [3] - 海量数据年内涨幅6.33%,涉及数据库领域 [3] - 润和软件年内涨幅5.24%,涉及软件领域 [3] - 寒武纪-U年内涨幅4.73%,涉及芯片领域 [3] - 浪潮信息年内涨幅4.60%,涉及算力领域 [3] 机构资金行为特征 - 机构库存数据反映机构资金参与交易的活跃程度 [7] - 部分股票出现机构库存长期活跃但股价未涨现象,可能预示大资金布局 [15] - 机构资金往往提前布局,等待合适时机出手 [8] - 部分人工智能概念股机构库存已持续活跃数月 [16] 产业投资逻辑 - 需要区分真正具备核心技术的公司与蹭热点的企业 [16] - 投资需关注机构资金对企业看法 [16] - 需通过深入数据分析判断机构行为意图 [16]
巨头们都看好的物理AI是什么
证券之星· 2025-07-31 17:26
物理AI技术范式 - 通过GPU加速技术突破计算瓶颈 将物理定律和真实场景数据深度融合 使AI能够基于已知规律推导决策 [1] - 颠覆传统AI依赖海量数据训练的路径依赖 成为数字孪生世界的构建者 重塑工业设计和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 [2] - 实现从数据驱动到原理驱动的范式转变 将科学发现速度推向高铁时代 [6] 技术优势与解决方案 - 物理求解器约束生成过程解决数据污染导致动作失真问题 机器人训练成本降低50% [3] - 合成10亿英里自动驾驶数据解决极端场景数据匮乏问题 加速车企模型迭代速度 [3] - 实时预测货架倒塌等突发事件 工厂运维效率提升30% [3] 计算能力与应用案例 - GPU能同时处理数百万个流体微元的运动轨迹 使需要超级计算机运行一周的模型在几小时内完成 [5] - 上海中心大厦通过物理AI模拟台风侵袭时的结构应力 特斯拉工厂机械臂在虚拟环境完成百万次抓取测试 [5] - 模拟精度达到原子级别 在医疗领域预测药物副作用 在环保领域构建地球气候数字镜像 [6] 国内产业链生态 - 形成从底层感知到上层应用的全链路生态 承载工业软件国产替代使命 [7] - 索辰科技天工开物平台实现四维时空耦合下的多物理场设计与仿真 支持虚拟训练机器人及智能驾驶场景 [7] - 奥比中光通过RGB-D相机提供3D视觉数据支撑 能科科技推动物理AI与实际工业场景结合 [8] 企业战略布局 - 索辰科技并购宁波麦思捷55%股权补足动态环境感知能力 收购北京力控元通51%股权强化工业数据采集 [8] - 构建从物理场感知到决策闭环的全链路闭环 对标英伟达Omniverse的国产方案 [7][8] - 全球工业仿真软件市场经历变革 新思科技收购ANSYS交易获批重塑格局 [8] 行业发展机遇 - 低空经济和新能源场景对高精度仿真需求爆发 物理AI作为行业基础设施属性明显 [9] - 国内企业凭借对本土需求的深刻理解 在物理场仿真数据积累上具有优势 [9] - 处于0到1阶段的技术 对客户价值已远超预期 迎来弯道超车窗口期 [8][10]
从“能动”到“能想”再到“有温度”,这些企业让机器人“活过来”
华夏时报· 2025-07-30 13:45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发展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展示3000余项前沿成果,上百款机器人展示多样化功能,包括格斗、舞蹈、长跑、叠衣、售货等[1] - 具身智能成为行业热点,机器人从"能动"升级为"能想"和"有温度",具备记忆力、物理感知力、语言能力、行动力与视触觉[1] 上海国地中心机器人技术 - 发布"青龙"全产品体系,包括青龙Pro(185cm/85kg)、青龙Lite(145cm/45kg)等,构建具身智能机器人生态[2] - 青龙Pro集成五感感知、双臂协同等七大核心分系统,支持多自由度手臂组合和模块快拆快换[2] - 青龙Lite定位低成本开源小人形,具有轻量化、稳健运动性能等优势,适用于教研与轻量服务场景[2] 华为云技术支持 - 华为云CloudRobo平台为上海国地中心提供具身智能开发支持,生成仿真数据集使工业机器人应用提速[3] - 华为云与多领域企业合作,包括铁路巡检机器人、有色金属行业大模型、气象AI、工业智能制造等[4] 商汤科技具身智能平台 - 商汤发布"悟能"具身智能平台,以具身世界模型为核心,提供感知、视觉导航及多模态交互能力[6] - 平台支持端侧芯片嵌入,演示机器人能流畅讲解PPT并互动,接近人类助理水平[6] - 具身世界模型可生成多视角视频内容,实现虚实融合体验和自然语言指令执行[6] 机器人感知技术突破 - 复旦大学团队开发"自适应视触觉AI传感器",使机器人具备人类级触觉,能处理豆腐、薯片、果冻等脆弱物品[7] - 传感器具备柔性界面和多维力学探测能力,结合AI算法实现精准交互[7] 语言能力与语料发展 - 上海构建多层次语料供给体系,上线首个语料运营公共服务统一门户,加速AI模型迭代[8] - 游族网络利用全球游戏用户行为数据开发AI工具平台,支持游戏研发全链路工作[9] - 游戏领域的仿生数据可作为具身智能训练素材,政策端加强语料基座建设[10] 行业前景展望 - 机器人技术将在医疗、养老、工业、服务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开启人机协作新时代[10] - 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降低,智能机器人将逐步进入日常生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