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巴斯夫(BASFY)
icon
搜索文档
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靠泊首艘外贸船舶
中国新闻网· 2025-08-26 21:51
项目投资与规模 - 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是公司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投资项目 总投资额达100亿欧元[3] - 该项目由巴斯夫独立建设运营 建成后将成为全球第三大生产基地 仅次于德国路德维希港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基地[3] 码头设施与运营 - 液体散货码头于2025年6月30日正式获批对外开放 具备国际航行船舶停靠和进出口作业条件[3] - 码头设计新建4个泊位 包括1个12万吨级油品化工泊位 2个8万吨级液化烃泊位 1个5万吨级油品化工泊位[3] - "恒晖69"轮成为码头对外开放后首艘抵港的外贸船舶 标志着湛江港石化园区建设迈上新台阶[1] 海事保障措施 - 海事部门调派海巡船护航警戒 疏导船流并驱赶航道内碍航渔船5艘次[5] - 利用智慧海事 AIS CCTV等信息化手段实施全程可视化监管与动态护航[5] - 启动口岸联动监管机制 开辟申报"绿色通道" 简化审批流程 实现外贸船舶"零障碍"无缝停靠[5]
德国做了一个背弃祖宗的决定:将化工厂搬至中国, 投资高达上百亿
搜狐财经· 2025-08-23 20:51
文章核心观点 -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因能源成本飙升、劳动力成本高企及环保法规严苛等因素,被迫将生产线转移至中国,以利用中国较低的能源和劳动力成本、庞大的市场需求及有利的政府政策 [4][6][23] 德国化工行业困境 - 化工产业对德国GDP贡献率达10%,并提供数十万就业岗位,但2022年后生存空间急剧恶化 [2] - 俄乌冲突导致德国参与对俄经济制裁,引发俄罗斯切断天然气供应,欧盟40%天然气依赖俄罗斯,德国依赖度高达60% [8][10] - 天然气价格在3个月内暴涨3倍,导致化工生产成本激增,2023年第一季度能源相关投资成本增加12亿欧元 [10][13] - 劳动力成本高企,德国工人平均工资比中国工人高出数倍,且福利保障体系完善,工会维权强势,人力成本居高不下 [14] - 欧盟环保法规严苛,碳排放标准动态调整,合规成本高,废气处理需达标,否则面临巨额罚款 [16][18] - 政府审批流程官僚化,化工项目立项审批手续可长达5年,影响运营效率 [18] 生产线转移至中国的驱动因素 - 能源成本优势:中国能源价格稳定,欧洲天然气短缺导致化工产品价格差距显著,例如TDI欧洲价格比中国高86%,PVC价格差达99% [12][13] - 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有助于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23] - 市场需求:中国占全球化工产品消费市场的30%,本土化生产可节省运输成本并就近抢占市场 [23] -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提供税收、土地及外资优惠,预计优惠额度高达1.4万亿美元 [25] - 技术合作:中国在新能源领域技术实力强,转移生产线可促进中德技术研发与合作 [25] 巴斯夫在华投资布局 - 2018年投资100亿欧元在广东湛江建设一体化生产基地,历时5年投产,截至2023年底累计投资额达130亿欧元 [21] - 湛江基地成为全球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中国成为巴斯夫全球第二大市场 [21]
大涨344%!巴斯夫、金发供应商,化工新材料“小巨人”,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8-23 00:41
募资与产能规划 - 拟募资1.6亿元用于30,000吨功能高分子材料扩产项目、研发中心建设及流动资金补充[2] - 高分子材料项目包括低VOC功能化材料、粘合树脂和功能复合材料[2] - 宁波工厂产能30,000吨,2024年产能利用率达113.04%[3] - 赣州工厂产能19,639.5吨,2024年产能利用率为75.94%[3] 财务表现 - 2021-2023年营收分别为5.29亿、5.55亿和5.69亿元[2] - 2021-2023年净利润分别为2414.5万、2186.4万和4980.7万元,2023年增长显著[2] - 2024年营收6.1亿元,毛利率17%,净利润5594万元[2] - 2025年1-6月预计营收3.01亿元(同比增长2.61%),扣非净利润2699.18万元(同比增长3.39%)[2] 产品与技术布局 - 核心产品包括相容剂、增韧剂和粘合树脂等功能高分子材料[3][8] - 相容剂产品覆盖通用塑料、电缆料、环境友好材料和工程塑料改性助剂[8] - 粘合树脂包括复合膜、复合板和复合管粘合树脂,应用于阻隔包装、轻量化复合材料和光伏组件[9] - 功能复合材料包括光伏胶膜功能母料(除酸母料、抗PID母料)[9] - 在研产品包括尼龙阻燃增韧剂、锂电池隔膜用UHMWPE粉末、改性聚丙烯蜡等[4] 下游应用与客户 - 产品应用于改性塑料、复合材料和高分子功能膜,终端领域覆盖汽车、线缆、电子电器、光伏等[3][8] - 客户包括金发科技(最大客户,销售额占比近10%)、普利特、万马股份等国内企业,以及LG、巴斯夫等全球巨头[2] - 光伏功能母料需求受N型电池技术升级驱动,包括除酸、抗PID、TCO粘接等新型需求[10] 行业地位与战略方向 - 公司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宁波和赣州生产基地[2] - 重点发展方向为新能源领域,尤其是光伏胶膜功能母料[8][10] - 热熔胶(粘合树脂)下游覆盖光伏胶膜、阻隔包装、建筑建材、新能源等多个国民经济领域[9]
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项目合成气装置机械竣工
证券时报网· 2025-08-19 23:28
项目进展 - 中国化学东华公司联合总承包的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合成气装置于8月18日完成机械竣工并举行300万安全工时庆典仪式 [1] - 机械竣工标志着合成气装置正式进入投产准备阶段 [1] 投资规模 - 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项目总体投资约100亿欧元 [1] - 该项目是巴斯夫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投资项目 [1] 战略地位 -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巴斯夫在全球的第三大生产基地 [1]
德国化工企业巴斯夫—— “共享中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红利”(见证·中国机遇)
人民日报· 2025-08-19 07:17
巴斯夫在华业务布局与投资 - 巴斯夫与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签署合作协议开发下一代固态电池专用电池包技术[1] - 巴斯夫涂料业务部与中国车企蔚来签署意向书建立汽车涂料领域战略合作[1] - 巴斯夫在华建立30个生产基地,业务涵盖化学品、材料、工业解决方案等六大领域[3] - 巴斯夫在中国市场销售额占全球13%,大中华区累计投资达170亿欧元[3] - 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是公司最大海外投资项目,总投资额约100亿欧元[3][4] 研发创新与本土化发展 - 巴斯夫上海创新园是亚太区最大研发中心,累计投资2.8亿欧元,研发领域包括先进材料、化工过程等[2][3] - 公司在中国拥有1.2万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占比10%[7] - 亚洲开放研究网络已完成约200个联合研究项目,涵盖可持续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6][7] - 巴斯夫与华南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协议,覆盖科技创新、产学研融合与人才培养[6] 重点项目进展 - 湛江一体化基地首套工程塑料装置和首批热塑性聚氨酯装置已投产[4] - 基地将建设年产100万吨乙烯的蒸汽裂解装置及多个下游产品生产装置[4] - 湛江市政府为项目提供电子化审查、大件码头建设等配套支持[5] 市场前景与战略 - 预计未来10年全球化工行业增量的70%将来自中国市场[3] - 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人才储备增强外资企业信心[7] - 公司将持续深耕中国市场,共享高质量发展红利[7]
“共享中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红利”(见证·中国机遇)
人民日报· 2025-08-19 06:31
巴斯夫在华业务布局 - 巴斯夫在中国已深耕140年,1885年进入中国市场开展纺织染料贸易,改革开放后加大投资规模[12] - 截至2024年底,巴斯夫在中国建设了30个生产基地,业务涵盖化学品、材料、工业解决方案等多个领域[12][13] - 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超过巴斯夫全球销售额的13%,大中华区累计投资约170亿欧元[12][13] - 巴斯夫预测未来10年全球化工行业增量的70%将来自中国[13] 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 - 湛江一体化基地是巴斯夫迄今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总投资额约100亿欧元,建成后将成为巴斯夫全球第三大生产基地[13][14] - 项目包括年产100万吨乙烯的蒸汽裂解装置及多个下游产品生产装置,首套工程塑料装置和首批热塑性聚氨酯装置已投产[14] - 项目得到广东省和湛江市政府大力支持,包括选址、前期准备、电子化审查等便利措施[14][15] - 配套的大件码头顺利建成使用,降低了原料和产品水路运输成本[15] 巴斯夫研发创新 - 巴斯夫上海创新园是亚太区最大研发中心,累计投资约2.8亿欧元,研发活动涵盖先进材料、化工过程、可持续发展等领域[12][13] - 2024年与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卫蓝新能源合作开发下一代固态电池包技术[10][16] - 亚洲开放研究网络已完成约200个联合研究项目,涵盖可持续材料、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解决方案等领域[16][17] - 巴斯夫在中国有1.2万余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占比约10%[17] 战略合作与本土化发展 - 巴斯夫涂料业务部与中国车企蔚来在德国签署意向书,加强汽车涂料领域合作[10][11] - 与华南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覆盖科技创新、产学研融合与人才培养[16]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与巴斯夫共同研究热塑性聚氨酯的结构和性能[16] - 公司将持续深耕中国市场,扩大业务布局,提供更多可持续和创新的产品与解决方案[13][17]
湛江经开区何以半年新增百亿元固投
中国化工报· 2025-08-11 13:39
核心观点 - 湛江经开区通过创新招商机制和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石化产业集聚发展 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9.67亿元 新增纳统项目23个[1][2][4][6] 招商引资成效 -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达119.67亿元 占全市总量23.6% 位列第一[1] - 新增纳统项目23个 计划总投资约33.6亿元 新增投资约9.77亿元[1] - 集聚67家规上工业企业和12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 协同招商机制 - 建立招商引资工作专班 "一把手"挂帅 下设3个招商工作组形成协同合力[2] - 推行政企协同机制 成立巴斯夫/中科炼化/钢铁产业链联合招商工作组[2] - 邀请龙头企业专家参与项目评估 从源头把关项目质量[3] 营商环境优化 - 实行"一事一议"定制政策包 覆盖用地/税收/人才/配套等环节[4] - 采用"一项目一领导一团队"全流程陪跑机制[4] - 同步推进产业园/生活区/旅游片区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4] 招商模式创新 - 采用驻点招商/产业链招商/龙头招商/委托招商四种模式[5][6] - 委托德中联合会/上海化工研究院等专业机构扩展招商资源[7] - 通过巴斯夫/中科炼化/宝钢等龙头企业带动下游产业集群[6] 重点项目进展 - 巴斯夫一体化基地核心装置计划年内投产[6] - 宝钢零碳工厂/中科2号EVA项目/中国纸业等重点工程加速建设[6] - 石化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项目同步推进[6]
巴斯夫,签约两大巨头!
DT新材料· 2025-08-10 00:05
巴斯夫与宁德时代合作 - 巴斯夫与宁德时代签署阴极活性材料框架协议,支持宁德时代全球业务发展,这是继6月与国轩高科合作后又一电池领域重大举动[3] - 宁德时代2024年营收3620亿元,归母净利润507亿元,同比增长15%;2024年上半年收入1789亿元,同比增7.27%,净利润305亿元,同比增33.02%[4] - 宁德时代全球动力电池年出货量360GWh(市占率37.9%),储能电池年出货量110GWh(市占率29.5%),双赛道全球第一[3] - 宁德时代欧洲布局包括德国图林根工厂(30GWh)、匈牙利德布勒森工厂(100GWh)、西班牙合资工厂及印尼基地(15GWh)[3] 合作背景与战略意义 - 巴斯夫在电池回收技术(如德国施瓦茨海德Black Mass工厂)和清洁能源生产方面经验丰富,可助力宁德时代应对欧盟《新电池法规》的碳足迹披露、回收材料比例等要求[4] - 巴斯夫提供全方位电池材料解决方案,包括NCM/NCA高镍三元材料、LCO、LMO及钠电池材料,并推出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D88S(已小批量出货)[5] - 巴斯夫与Group14合作开发硅基锂电池解决方案,循环超1000次后容量剩余80%,性能达传统石墨阳极四倍[6] - 宁德时代将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提前至2026年,能量密度目标400Wh/kg(样品达500Wh/kg,较液态电池提升40%)[6] 巴斯夫与巴德富合作 - 巴斯夫与亚洲最大建筑涂料乳液企业巴德富签署协议,供应丙烯酸丁酯(BA)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合作研发绿色低碳涂料解决方案[8] - 巴斯夫湛江基地丙烯酸及酯装置2025年投产,年产能为40万吨BA和10万吨2-EHA[8] - 2025年上半年丙烯酸丁酯均价8711元/吨(同比跌5.99%),7月价格跌至7500元/吨创年内新低,市场利润率低于预期[9] 行业活动预告 - 2025年高分子产业年会涵盖政策发展、市场分析、投融资、供应链及AI赋能等议题[12] - 第三届高分子电磁复合材料论坛聚焦5.5G/6G、AI终端及车用材料[16] - "新塑奖"评选涉及创新材料、新能源应用等,网络投票7月14-23日,颁奖典礼9月11日[14]
今年以来熊猫债发行突破千亿元 较去年同期增长超四成
证券日报· 2025-08-08 15:28
熊猫债市场概况 - 熊猫债市场持续扩容 今年以来发行56只 总额1035亿元 较去年同期增长46.6% [1] - 2022年全年发行850.7亿元 2023年增至1554.5亿元 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2] - 银行间市场是主要发行阵地 2023至2024年5月经交易商协会注册发行突破2000亿元 [2] 增长驱动因素 - 境内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且稳中有降 提升对境外发行人吸引力 [1] - 债券市场利率整体平稳 融资成本优势明显 [1] - 创新品种日益丰富 制度安排完善 国际化接轨程度提高 [1] - 人民币国际化推进 提升人民币资产吸引力 [2] 市场机制优化 - 引入"边际区域灵活配售""时间优先"等创新机制 提升发行定价市场化透明化 [2] - 巴斯夫集团发行首单20亿元熊猫债 采用优化版定价配售机制 [2][3] - 创新机制扩大投资人基础 提升定价效率 促进主承销商良性竞争 [3] 人民币国际化影响 - 成为优化人民币跨境循环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渠道 [4] - 发行规模扩大增加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使用 扩大国际使用范围 [4] - 增强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信心 [4]
为“湛江制造”补足金融之“钙”
金融时报· 2025-08-07 10:34
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银行湛江市分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信贷投放、服务创新和重点项目支持等多重举措 显著提升制造业贷款增速和结构优化 推动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2][8] 货币政策工具 - 2025年上半年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科技创新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发放贷款35.85亿元 其中11.66亿元投向制造业企业 同比增长11.46% [3] - 科技创新再贷款助力企业技术攻关 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绿色制造转型 技术改造再贷款推动产业升级 实现政策工具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 [3] - 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2.88% 较去年同期下降49个基点 直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3] 信贷投放 - 制造业贷款余额618.02亿元 同比增长26.7% 增速位居广东省第一 [4] - 制造业贷款较年初增加109.30亿元 同比多增37.15亿元 资金注入强度持续攀升 [4] -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358.53亿元 占全部制造业贷款比重58% 较去年同期提升5.7个百分点 [4] -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达40.4% 较全部制造业贷款增速高出13.7个百分点 支持企业项目落地和技术改造等长线需求 [4] 服务模式创新 - 中国工商银行湛江分行打造供应链金融模式 以核心企业信用和交易数据为依托 构建"银行+龙头企业+上下游企业"融资模式 [6] - 供应链贷款余额达2.13亿元 激活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活力 [6] - 中国银行湛江分行联合湛江湾实验室推出"科技成果转化贷" 提供最高3000万元信贷额度 突破科技企业成果转化资金瓶颈 [6] 重点项目支持 - 金融机构为巴斯夫一体化基地项目组建银团 累计投放资金超197亿元 年初以来新增超100亿元 [7] - 重大项目辐射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 成为制造业贷款增长重要引擎 [7] - 形成"重大项目+金融支持+产业链协同"模式 构建"龙头引领、链条协同"产业生态 [7] 未来发展方向 - 聚焦重点项目 通过项目融资和投贷联动推动绿色制造和临港产业形成规模优势 [9] - 聚焦产业布局 运用科技创新再贷款等工具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助力产业向高端价值链攀升 [9] - 聚焦优质服务 完善供应链金融和科技金融产品 强化资金协同和科研成果转化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