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半固态电池
icon
搜索文档
MG陈萃:加速MG4渠道布局,半固态电池版车型年内交付
新京报· 2025-08-08 23:14
MG4预售及定价策略 - MG4预售价为7.38万元,是同级别车型中起售价最低的 [1] - 公司内部为定价做了很多努力,旨在展示诚意并扩大市场份额 [1][2] - 预售24小时内订单达11067辆,超出预期 [1] - 月销量目标设定在8000-12000辆之间 [1][2] 产品竞争力与技术亮点 - MG4搭载电解液仅5%的半固态电池,是市面上首款量产半固态电池车型 [1][3] - 半固态电池版车型将于9月发布并在年内交付,在寒冷地区表现优异 [3] - 公司认为MG4在产品力上不逊色于任何竞争对手 [2] - 已实现与OPPO的智行手车互联,覆盖全国80%以上手机型号 [4] 渠道建设与市场策略 - 目前渠道是公司最关注的短板,正在加速建设 [2] - 已开设80家快闪店,重点布局山东、广东、浙江等省份 [1] - 公司承认在中国新能源市场声量有待提升,正通过产品力和价格策略扩大份额 [2] 行业合作与智能化 - 与OPPO合作实现语音控制车辆功能,包括远程调整空调、自动泊车等 [4] - 行业正经历来自互联网公司和手机厂商的两波冲击 [4] - 未来将继续深化与OPPO的合作,扩大车手互联覆盖范围 [4]
对话|MG陈萃:加速MG4渠道布局,半固态电池版车型年内交付
贝壳财经· 2025-08-08 23:02
产品定价与竞争力 - MG4预售价7.38万元,为同级别最低价格 [1] - 公司内部为定价做出大量努力,旨在展示市场诚意 [1][5] - 产品力不逊色于竞品如海豚、星愿等 [4] 销量目标与渠道建设 - 月销量目标设定为8000-12000辆 [2][5] - 预售24小时订单达11067辆 [2] - 渠道短板为当前重点,已开设80家快闪店,覆盖山东、广东等6省 [2] 技术亮点 - MG4搭载电解液仅5%的半固态电池,为国内首款量产车型 [2][6] - 半固态电池版9月发布,年内交付,冬季续航表现优异 [6] - 与上汽清陶合作开发半固态电池技术 [6] 跨界合作与智能化 - 与OPPO实现智行手车互联,支持语音控制车辆及手机双向操作 [8][9] - 车手互联功能覆盖全国80%以上手机型号,未来将扩大覆盖 [9] - 行业面临华为、小米等科技公司带来的软件能力冲击 [7]
上汽清陶半固态电池液体含量降至5%
第一财经网· 2025-08-05 23:05
8月5日,上汽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陈萃表示,全新MG4将搭载上汽清陶第二代半固态电池,电池液体 含量只有5%,将在今年年内批量交付。上汽清陶第一代半固态电池液体含量在10%左右。 全新MG4将搭载上汽清陶第二代半固态电池,电池液体含量只有5%,将在今年年内批量交付。 ...
2GWh大圆柱电池项目落地贵州
起点锂电· 2025-08-05 18:36
贵州兆科能源锂电池生产基地项目 - 公司锂电池生产基地项目于8月2日正式开工 总投资2 5亿元 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 将建设研发中心 锂电池智能产线及智能制造车间 主要生产大圆柱锂电池 应用于两轮车及储能领域 [2] - 项目计划于2025年12月建成投产 全面达产后将形成年产2GWh新能源动力电池的规模化产能 实现年产值约6 5亿元人民币 [2] - 项目自签约到开工仅4个月时间 2025年4月湖南兆科动力与黔东南高新区签订投资协议 贵州兆科能源于4月7日正式注册成立 [2] 湖南兆科动力的业务与技术布局 - 湖南兆科动力是贵州兆科能源的全资子公司 成立于2019年12月 专注于锂电池研发 生产 运用及销售 产品应用于铁塔基站 太阳能路灯电池 两轮电动车电池 智能家居电池 电动工具电池及军工产品等领域 [2] - 公司2020年8月实现量产 一期项目投入1 5亿元 年产能1GWh 年产值3 5亿人民币以上 同年成立兆科研发中心 专注18650圆柱电池研发生产 [3] - 公司自2022年9月布局钠离子电池研发 已研发出容量1300mAh 1500mAh 循环周期500次 倍率0 5-1C的18650钠离子电池 [3] 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 - 公司ZK-INR18650系列高倍率电池中 2600mAh 3C型号实现8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超80% 2500mAh 8C电池达成1000次循环寿命 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3] - 钠电池采用"低溶剂化能+铝集流体"技术路线 具备安全性高 -40℃低温性能稳定等优势 契合换电市场"降本增效"需求 [4] - 半固态电池技术实现突破 ZK-INR21700 4 0Ah 3C电池以2000次循环 重物冲击安全通过的特性 构建换电电池"安全+耐用"双保险 [4] 研发合作与产业化进展 - 公司通过"院企新能源合作基地"与长沙矿冶研究院共建中试平台 加速钠离子电池与半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落地 [3]
突发!688184,实控人之一被立案侦查!
中国基金报· 2025-08-03 21:18
公司事件 - ST帕瓦共同实际控制人之一、董事张宝因涉嫌职务侵占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2] - 张宝通过供应商占用公司资金1.41亿元及销售货款4991.88万元,合计1.91亿元,已归还3000万元 [5][9] - 公司因资金占用问题被叠加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9] 公司运营与治理 - 公司其他董事、监事及高管正常履职,控制权未变更,生产经营未受重大影响 [4] - 公司积极追讨占用资金并与张宝沟通还款计划 [9] - 张宝现持股1656万股(占比10.41%),2024年薪酬120.08万元 [7] 高管背景 - 张宝为中南大学博士及博士后,曾任该校冶金与环境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及行政职务 [6] - 张宝2019年9月起任公司总经理,2022年10月任董事长,2025年5月因身体原因辞任但仍任董事 [6] 业务与市场 - 公司主营新能源电池材料研发生产,聚焦锂/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半固态/固态电池领域 [9] - 截至8月1日公司股价10.01元/股,总市值16亿元 [10]
翔丰华2025年中报简析:净利润减107.7%,应收账款上升
证券之星· 2025-08-02 07:10
财务表现 - 2025年中报营业总收入6.88亿元,同比下降2.8%,归母净利润-294.59万元,同比下降107.7% [1] - 第二季度营业总收入3.82亿元,同比上升1.9%,归母净利润520.5万元,同比下降79.53% [1] - 毛利率12.44%,同比减33.07%,净利率-0.49%,同比减109.28% [1] - 三费占营收比10.65%,同比减9.45%,每股经营性现金流-1.52元,同比减343.19% [1] - 应收账款同比增幅达32.31%,有息负债同比增17.30%至17.33亿元 [1] 财务变动原因 - 营业收入下降2.8%因下游行业增速放缓,负极材料产能过剩导致产品单价下降 [3]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下降364.68%因客户现金回款减少 [3]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下降68.26%因理财产品到期赎回 [4] - 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增311.4%因银行借款增加 [5] - 信用减值损失增115.87%因客户回款增加冲回前期计提 [5] 业务与资本结构 - 公司ROIC为3.07%,净利率3.55%,历史中位数ROIC为8.5% [6] - 商业模式依赖研发、营销及资本开支驱动,需关注资本开支项目合理性 [6] - 货币资金/总资产仅8.64%,有息资产负债率达36.78% [7] - 应收账款/利润达1350.69%,财务费用/近3年经营性现金流均值达212.92% [7] 行业与产品动态 -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负极材料供求阶段性失衡 [3] - 公司储备硅碳/硅氧负极材料技术,计划2025年小批量试产固态/半固态电池产品 [7]
力神电池发布六款新品
起点锂电· 2025-07-09 18:55
活动信息 - 2025第五届起点两轮车换电大会暨轻型动力电池技术高峰论坛将于7月11日在深圳举办 主题为"换电之城 智慧两轮" [1][2] - 活动由起点锂电、起点固态电池、起点两轮车及换电主办 参与企业包括小哈换电、雅迪科技、亿纬锂能等30余家产业链企业 [2] 力神电池新品发布 - 公司推出六款圆柱电池新品 包括三款21系列、一款46系列、两款18系列 覆盖电动工具、电摩、无人机、人形机器人等应用领域 [3][4] - 21700 55PT-5.5Ah能量密度达295Wh/kg 采用全极耳+固态电解质+硅基负极 支持8C放电和1000次循环 [3] - 46120-55Ah大圆柱电池能量密度330Wh/kg 采用硅碳负极+固态电解质 18分钟充至80% 循环1500次 适用于eVTOL和人形机器人 [4] 产能与技术进展 - 苏州力神圆柱电池基地总投资28亿元 规划5条产线 1月已实现21700电池首批下线 [4] - 二期项目规划产能7.3GWh 目前两条产线调试中 预计2025下半年完成剩余三条产线建设 [5] - 天津力神开发硅基负极材料 青岛力神为一汽红旗定制电芯通过量产认证 [5] 市场布局 - 公司2019年进入两轮车市场 已获江淮等客户 计划重点拓展东南亚两轮车市场 [6] - 新品中21700 55PT-5.5Ah和46120-55Ah搭载固态电解质 显示半固态电池技术突破 [6][7]
“千里”之行 始于创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10 04:43
行业背景与痛点 - 纯电动汽车早期续航里程仅150公里 冬季衰减至70多公里 存在严重里程焦虑 [1] - 当前主流锂离子液态电池续航提升至500-600公里 但仍面临冬季衰减和电解液易燃的安全隐患 [1] - 固态锂电池被视为下一代技术 能量密度有望突破500瓦时/公斤 兼具高安全性和超长续航潜力 [2] 技术突破路径 - 2015年发现液态电解液副反应可"天然生长"固态电解质 解决固-固界面接触难题 [2] - 2016年创立卫蓝新能源 采用氧化物+聚合物融合技术路线 通过原位固态化工艺填补空隙 [3] - 2017年提出半固态电池过渡方案 添加液态电解质提升导电性 能量密度达360瓦时/公斤 [3][4] 商业化进展 - 2023年为蔚来交付半固态电池 实现1044公里续航 刷新行业能量密度纪录 [1][4] - 半固态电池已切入工业无人机、储能市场 2024年斩获百兆瓦时级储能订单 [6] - 计划2027年小批量投产全固态电池 目标能量密度400瓦时/公斤 [5] 企业战略布局 - 在北京、江苏、浙江等五地建立产业基地 针对细分市场需求定制差异化产品 [7] - 投资27家产业链企业 构建材料、装备、工艺全技术体系 [6] - 采取多领域渗透策略 通过储能等市场实现现金流平衡 [6] 行业发展趋势 - 全固态电池预计2027年小规模装车 2030年实现大规模商业化 [6] - 固态与液态电池将长期共存 各自适配不同应用场景 [6] - 国内多家企业已跟进半固态电池研发 行业进入技术加速期 [4]
翔丰华(300890) - 300890翔丰华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30
2025-06-03 16:36
产品进展 - 公司储备硅碳负极、硅氧负极、硬碳负极材料生产技术,硅碳负极产品已移交多家电池厂商测试,计划2025年小批量试产;硬碳负极处于中试阶段,计划2025年产业化试验;硅碳、硅氧负极可用于固态、半固态电池,产品已移交测试,计划2025年小批量试产 [1][4][7] 原材料应对 - 公司关注原材料价格波动,选择适当时机采购并合理备货,提升管理和技术水平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加强与供应商合作降低成本影响 [2] 产能情况 - 公司目前石墨负极材料产能9万吨,四川遂宁蓬溪县6万吨高端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预计2025年底投产,福建永安市项目按计划推进 [3] 客户资源 - 公司下游客户包括LG新能源、国轩高科、比亚迪等,海外方面2024年已通过德国大众审核并供货,SKon、松下处于产品认证及小批量试产阶段 [3][7] 政策影响 - 中国锂电产业链对美国敞口低,公司产品出口审批正常,关税实质影响有限 [5] 转债评级 - 公司认为下游锂电池行业有增长空间,客户资质好,应收账款回款可控,偿债能力指标稳定,对可转债偿付有信心,评级结果待后续公告 [5] 减持与投资计划 - 已披露的股东减持计划已完成或届满,未来若有将按规则披露;目前暂无引入战略投资者计划,后续若有将按要求披露 [7] 技术合作 - 公司与行业权威专家及战略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开展负极材料核心技术攻关与工艺优化 [7]
载人飞行器搭上高性能半固态电池,动力电池企业助力低空经济提速
广州日报· 2025-05-26 23:46
电池技术在低空经济中的核心作用 - 电池技术是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正在加速突破能量密度、安全性及极端环境适应性等关键技术瓶颈 [1] - 半固态电池已在低空飞行器中率先实现工程化应用,逐步满足载人飞行器对长续航、快速补能、本质安全的需求 [1] - 低空经济成为产业焦点,各企业通过技术迭代和场景化解决方案竞相布局 [1] 半固态电池的技术突破与厂商布局 - 欣旺达推出低空经济动力电池新品"欣·云霄2.0",能量密度达360Wh/kg,计划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 [2] - 孚能科技第二代eVTOL半固态电芯即将小批量量产,能量密度320Wh/kg,支持15分钟快充,60秒长脉冲功率达10C,已获头部客户关注 [2] - 半固态电池被视为载人飞行器宣传核心亮点,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成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主力产品 [3] 载人飞行器电池技术面临的挑战 - 全固态电池仍受技术难题与成本限制,量产面临挑战,半固态电池率先落地应用 [3] - 载人飞行器电池需满足400Wh/kg级量产和500Wh/kg级验证目标,安全性需达航空级标准 [4] - 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直接决定eVTOL载重和续航,超快充技术成为电动化创新关键基础设施 [4] - 当能量密度达600Wh/kg时,循环寿命可能仅数百次,而eVTOL要求数千至上万次 [5] 低空经济对电池产业的影响 - 低空经济为电池产业提供新增长空间,推动电池性能升级与创新 [4] - 无人机、飞行汽车等新兴领域带来动力电池增量需求,成为电池企业新增长点 [4] - 产业链需紧密合作攻克技术难题,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5] 动力电池在新兴领域的竞争格局 - 电池企业加速布局新能源商用车、电动船舶、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抢占"第二增长点" [6] - 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为实现全球净零碳排放目标,2030年电动交通领域年需投入超3万亿美元 [6] - 电池企业从供应商转型为新能源解决方案提供者,如宁德时代定位为零碳科技公司,亿纬锂能拓展物联网全场景方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