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乡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筑牢经济底盘 夯实发展支撑 ——看中国经济之“重”
人民日报· 2025-08-17 06:30
三农基础 - 2024年粮食总产量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夏粮产量达2994.8亿斤,实现稳产丰收 [1][6]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6元,实际增长6.2%,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突破50万元 [7] -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2409亿元,同比增长4.9%,县乡市场规模占比提升0.1个百分点 [8] 外贸活力 - 上半年货物贸易进出口21.79万亿元,同比增长2.9%,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0014家,增长11.7% [10] - 辉格公司出口额突破2.75亿元,增长17%,自主研发21个系列产品精准匹配欧美需求 [10] - "十四五"实际使用外资累计7087.3亿美元,提前完成引资目标 [10][11] 两重建设 - 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6%,增速高于全部投资1.8个百分点,拉动投资增长1.0个百分点 [14] - 国家发改委安排超3000亿元支持第三批"两重"项目,全年8000亿元项目清单全部下达 [15] - "十四五"102项重大工程预计年底完成,滇中引水工程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14][15] 城乡融合 - 城镇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可新增2000多亿元消费需求和万亿元投资需求 [8] - 帮扶车间带动务工村民人均年增收近万元,农田基础设施和农机设备投入增加 [7][15] - 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新型城镇化驱动经济增长韧性增强 [8]
收入水平全国第三 浙江如何提振消费?
证券时报· 2025-08-05 10:11
政策导向与消费潜力释放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有效释放内需潜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1] - 浙江通过居民收入增长(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7813元,同比增5 1%)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倍差1 67)推动消费需求扩大[1][3] - 浙江计划到2035年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通过"千万工程"和"山海协作"缩小区域差距[4] 区域收入结构与增长亮点 - 杭州、宁波、绍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万元(44709元、43797元、43030元),丽水、衢州增速领先(均≥6%)[2][3] - 农村居民收入增速(5 7%)快于城镇(4 7%),工资性、财产净、转移净收入增速均高于城镇[3] - 丽水居民经营净收入增长显著(7 4%),四大收入来源全面增长[3] 消费场景创新与业态融合 - 杭州大运河杭钢公园改造为工业风文旅综合体,融合市集、演艺、露营等多元消费场景[5] - 浙江暑期促消费行动聚焦文旅、体育、夜间经济等领域,上虞夜间演艺带动客流增40%[5] - 乡村消费升级案例:义乌李祖村创客业态达73家,年销售额超7000万元,游客量破百万[6] 乡村经济与产业联动 - 天台县塔后村形成"民宿+康养+文化"产业链,集群发展70家民宿及配套业态[7][8] - 浙江农村通过IP赋能(如扎染工坊改造)吸引年轻消费群体,探索差异化文旅产品[6][8] - 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如数字游民配套)成为乡村消费升级的支撑点[4][8]
城乡融合绘就巴渝乡村振兴画卷
经济日报· 2025-07-23 06:05
城乡融合发展 - 重庆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14%,居中西部第一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24∶1,脱贫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0605元,同比增长6.8% [1] - 巴南区城镇化率从2021年的83.9%上升至2024年的84.7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021年的2.01缩小至2024年的1.94 [3] - 重庆中心城区外区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1.5%,主城都市区与山区库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缩小至1.66∶1 [4] 要素双向流动 - 巴南区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城乡要素流动,取得重庆首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挂牌交易、首位城市人才落户乡村、首个农村权益退出试点等成果 [3] - 重庆健全城市工商资本和科技、人才下乡有序引导机制,实施"四进三回"行动,引导城市产业、技术、信息等优质要素向乡村流动 [4] - 巴南区盘活60多亩闲置土地,引入社会资本打造智慧种植基地,村集体每年增收20万元 [2] 产业振兴 - 重庆实施千亿元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优做精特色名优农副产品 [5] - 永川区黄瓜山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21年的2.48万元提高至2024年的3.01万元,年游客接待量超过80万人次 [6] - 重庆着力发展火锅食材、粮油加工、生态畜牧三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建设10条百亿元级产业链 [7] 农业科技创新 - 重庆组建7个农业科技创新联盟、16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成全球最大的家蚕基因库及全国最大的榨菜和柑橘资源圃 [7] - 累计取得农业科技成果1724项、转化377项,转化率达21.86%,转化金额超12亿元 [7] - 建成国家级平台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9个 [7] 农村三产融合 - 重庆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纳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培育规上加工企业近900家,总产值超2600亿元 [8] - 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健康养老等新业态,打造8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9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000多个休闲观光体验园 [8] 乡村建设 - 重庆累计建设巴渝和美乡村达标村3500多个 [9] - 行政村通硬化路达100%,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100%,自来水普及率超9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7.8% [10] -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100%的行政村和99%以上的自然村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75% [10] 乡村治理 - 重庆构建完善党建统领"141"基层治理体系,在1031个镇街全覆盖建成基层治理中心指挥室,在1.1万个村社设立6.5万个网格 [10] - 累计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6个、示范村60个 [10]
老区“融”出新气象(活力中国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5-07-20 08:50
鄱阳湖区域一体化发展 - 沿湖公路连通南昌、九江、上饶等地形成鄱阳湖湿地文化观光区,带动观鸟、赏景、餐饮、研学等业态兴起 [1] 城乡融合与土地改革 - 鹰潭余江区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将分散的农村土地储备后入市,吸引产业入驻 [3] - 鹰潭华和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因租金仅为沿海1/3而选择搬迁,产能扩大且成本降低 [3] - 锦江镇前进村通过土地入市获得58万元收益,70%用于公益事业,30%差异化分配给村民 [3] 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 - 德兴市体泉村依托1500多家网店形成布艺个性化定制产业,年销售额达2.5亿元 [4] - 每日2.5万件快递从体泉村发出,布艺产业带动就业超1000人,村庄从"空心村"变为富裕村 [4] 区域融合与产业集群 - 赣州南康区通过"家具产业链一件事清单"提升审批效率35%以上,吸引150多家大湾区家具企业入驻 [7] - 圣蒂斯堡(赣州)智能家居制造基地从东莞迁至南康后追加8亿元投资,上半年家具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400亿元 [7] - 南康家具通过大湾区拓展国际市场,马来西亚家具展展品首日售罄,国外集采签约金额超2500万美元 [8]
2025年上半年四川GDP达31918.2亿元 同比增长5.6%
中国新闻网· 2025-07-17 15:25
四川2025年上半年经济形势 宏观经济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达3191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 [1] -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963.3亿元(+3.2%),第二产业11111.5亿元(+5.3%),第三产业18843.4亿元(+6.0%)[3] 产业发展动态 农业 - 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同比增3.4%,水果产量增6.4%,茶叶产量增5.2%,水产品产量增5.2% [3] 工业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4.7% [3] 服务业 - 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增速领先三大产业 [3] 投资与消费 -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7% [3]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60.2亿元,同比增长5.6% [3] 经济景气度 - 全省税电指数为103.4,处于景气区间 [3] 政策导向 - 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重点稳就业、企业、市场和预期 [4]
三色绘就城乡美
经济日报· 2025-07-12 08:21
红色旅游发展 - 红兴谷研学营地自2022年试营业以来累计接待研学研修游客超40万人次[1] - 兴国县已开发5条红色精品路线和50多门特色课程,2023年上半年红培和研学学员超13.5万人[1] - 江西通过重塑红色资源形成城乡融合、错位发展的新格局,推动革命老区转型[1] 绿色生态经济 - 湖陂村依托2000余棵水杉林生态优势打造"水杉秘境"等景点吸引游客[2] - 该村实施"三新计划"招引新村民,发展民宿、咖啡店等创新业态,利用距南昌40公里的区位优势提升客流[2] - 江西作为全国唯一双试点省份,通过"三原"模式将生态颜值转化为价值,带动乡村旅游发展[3] 古村落保护与活化 - 竹桥村现存109栋明清古建筑,通过"拯救老屋行动"和基建改造重焕活力[4] - 江西省拥有413个中国传统村落(全国第八)和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全国第四)[4] - 政府通过盘活闲置资源、融合现代元素,将传统村落转化为振兴发展的文化动能[5]
打造特色农业致富“金饭碗”
经济日报· 2025-07-10 05:47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 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积极探索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 - 特色农产品总量增加、质量提升,生产规模扩大,龙头企业快速成长,知名品牌涌现 [1] - 2024年1-6月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7万亿元 [1] - 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共有区域农业形象品牌915个,产业品牌近万个,包括"寿光蔬菜""章丘大葱"等国际知名品牌 [1] - 山东寿光的番茄采摘机器人将采收效率提升3倍 [1] - 山东省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57元,增长6.2% [1] 政策支持与成效 -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鼓励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 [2] -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精做优特色种养业、手工业、文化产业 [2] - 政策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2] 发展挑战 - 乡村特色资源同质化较重,产业链条较短 [2] - 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偏低,品牌建设和管理滞后 [2] - 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农民参与机制不完善,乡村人才短缺 [2] 未来发展路径 - 因地制宜推动乡村形成不同产业特色,加强城乡融合延伸产业链 [3] - 大力发展县域农业经济,深挖"土特产"资源,统筹特色产业布局 [3] - 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流通营销、品牌推广有机融合 [3] - 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推动特色高效农业"全链条"提质增效 [3] 企业与社会服务 - 涉农企业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4] - 发展农文旅融合项目如休闲农业、康养旅游等新业态 [4] - 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推进产学研融合,推广绿色技术 [4] - 完善企业联农带农机制,协调农户和企业利益分配 [4] 人才培养 - 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构建专业队伍 [4] - 培育本土人才技能提升,培养新型农民和"土专家" [4] - 优化外部人才引进环境,吸引农业科技等领域人才下乡 [4]
淳安城乡融合经验成全省典型
杭州日报· 2025-07-08 11:01
教育资源配置优化 - 淳安构建"高中向县城集聚、义务教育向片区中心集聚、学前教育向乡镇中心集聚"的梯度化教育服务体系 [1] - 新建淳安县第三中学提供1800个高中学位,实现汾口中学和威坪中学整体迁入县城的战略目标 [1] - 淳安三中作为现代化与园林化兼具的示范性高中,标志着该县高中教育完成县城集聚 [1] 公共服务政策创新 - 推出"1+7+X"政策体系:以教育为核心,整合安居、就业、医疗等7大配套政策,提供个性化X服务 [2] - 安阳乡试点建立"一对一"服务机制,涵盖城区学位、保障住房、就业岗位等全流程支持 [2] - 通过用工信息对接、专场招聘等方式帮助进城家长实现就业 [2] 进城家庭支持措施 - 建立"一生一档"学生档案系统,组织点对点家访了解需求,提供900多套保障性租赁住房 [3] - 实施"课前课后"帮扶、"爱心妈妈"结对等机制,开通"家门口"至"校门口"校车专线 [3] - 推出"乡事城办"服务机制,包括城乡公交定制专线、老年食堂"一卡通"等跨区域便利措施 [3] 政策实施成效 - 优质教育资源成为人口集聚"强磁场",显著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进城意愿 [3] - 就业安居政策形成闭环,使进城家庭实现"安居乐业"的长期稳定 [3]
浙江做好“三篇文章”探路共富
经济日报· 2025-07-06 06:15
城乡融合发展政策 - 浙江省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 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 围绕"富民"统筹强城 兴村 融合三篇文章 [1] - 省级101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中96项消除城乡差别 80项消除户籍差别 [1] - 1833个缩小"三大差距"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696 8亿元 完成率59 1% 新建项目开工率87 1% [1]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实践 - 2004年在全国地级市中首个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提出"六个一体化" [2] - 探索"繁华都市与美丽乡村"双向奔赴路径 聚焦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等关键问题 [2] - 科学规划"1640"城乡空间体系 即1个中心城区 6个县域副中心 40个新市镇 [3] 产业融合发展案例 - 平湖市首创农业经济开发区"广陈模式" 招引农业项目56个 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1个 [3] - 秀洲区新塍镇实现万亩土地集中连片 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3] - 南湖区"大三星"组团片区跨镇域串联6个村 海宁市"大桃园"组团片区联动11个村和1个合作社 [3] 要素流动与政策支持 - 深化"居住证+积分"制度改革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4] - 省级财政3年安排240亿元以上支持城乡融合发展 [4] - 政策性银行每年安排800亿元信贷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 [4]
萧山进化以“合伙人”机制破题城乡融合
杭州日报· 2025-07-01 10:29
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签约 - 进化镇与杭州山衡伊树农文旅公司、杭州鸿瑞国兰发展公司、杭州锦竹林农业开发公司签约开发三大项目:云谷翼境·低空田园文旅、国兰基地、锦竹林都市农场 [1] - 云谷翼境项目规划200亩土地,包含五大分区(低空观光+飞行体验区、航空主题商拍区等),引入15种业态如高端航空运动、无人机种植链研发 [1] - 国兰基地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目标成为全国品种最全、档次最高、杭州市规模最大的精品国兰示范基地 [1] - 锦竹林都市农场以太平桥村为中心,采用"企业+村集体+村民"共富模式打造产业带,辐射周边乡村 [1] 乡村振兴合作模式创新 - 项目以村或跨村为单位,引入青年团队构建"乡村振兴合伙人"关系,强调价值共创而非传统招商 [1] - 进化镇发布"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令",推出资源开发型、产业赋能型、文化运营型三类合作模式 [1] - 案例:欢潭村与文创公司合作开发"宋韵欢潭"IP,衍生品利润反哺村庄建设 [1] 区域发展战略与资源整合 - 依托生态优势及"百名干部走千企访万户"活动,优化现代农业布局并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2] - 通过行政村联结共建形成片区式、组团化乡村共富联合体 [2] - 全面梳理村级闲置资源,引进优质企业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