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关税
icon
搜索文档
绿证交易放量增长,山东省属国企变身绿证大卖家
齐鲁晚报· 2025-08-28 18:21
绿证市场增长态势 - 2024年国家能源局核发绿证47.34亿个 其中可交易绿证31.58亿个 [1] - 2024年全国绿证交易量达4.46亿个 同比增长364% [1] - 2025年上半年绿证交易量3.48亿个 同比增长1.18倍 其中单独交易绿证2.42亿个已达2024年全年的87% [1] 绿证价格变动 - 风电绿证价格从核发初期的0.2元/个上涨至50元/个 [4] - 2025年4月至6月绿证均价从4.12元/个上涨至6.48元/个 [4] - 2025年7月22日至8月22日期间绿证挂牌成交均价最高达38.09元/个 最低为3.94元/个 [4] 区域市场表现 - 江苏省2024年绿证交易规模达385万张 同比增长4倍 [7] - 山东省2025年上半年核发绿证5383万个 同比增长130.4% 其中集中式风电3255万个 集中式太阳能1132万个 [7] - 临沂市2024年售出绿证46.3万张 建成全省首个市级绿电绿证交易服务站 [11] 重点行业需求 - 制造业占2024年绿证购买量的68.6% 浙江和内蒙古为最大购买省份 [6] - 电解铝 钢铁 水泥行业被要求2025年绿电消费比例达26.2% 涉及山东249家企业 [7] - 数据中心被要求绿电使用比例达80% 虽暂未强制考核但预期将形成新需求 [11] 企业交易案例 - 南山铝业2024年购置20万张国际绿证 较2023年增长10倍 [8] - 中核汇能与富士康达成321万张绿证交易 创全国出口企业单笔最大记录 [9] - 水发能源2023年交易绿证169.58万张 净利润458.57万元 2024年交易124.15万张 单张净利润增长33% [10] 绿电项目开发 - 信发集团通过新疆光伏风电项目实现碳盈余1759万吨 首个履约周期交易额7.43亿元占全国9.1% [8] - 魏桥集团投资90亿元建设2GW渔光互补项目 年产绿电满足400万吨氧化铝生产需求 [8] - 烟台业达公司开发31个分布式光伏项目 总装机12MW 预计产生16.5万张绿证 增收130余万元 [11] 政策驱动因素 -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2026年全面实施 推动外资企业在华采购绿证同比增长210% 出口型企业采购增长270% [6] - 无锡市对绿电消费企业最高补助50万元 对服务机构最高奖励200万元 [6] - 山东高速 中核汇能等企业通过绿证交易实现路域光伏和分布式电站的零突破 [10]
一度电蕴藏绿意 一张签见证实力——“碳身份证”助力浙企出海
新华社· 2025-08-27 09:32
核心观点 - 国网金华供电公司自主研发的分时分区电碳因子核算平台通过小时级精准计算电力碳含量 助力浙江企业降低产品碳排放并应对欧盟碳关税 提升国际竞争力 [1][2][4][6][7] 技术应用与创新 - 分时分区电碳因子核算平台利用广义节点法和区块链理念 基于碳源机组和电网拓扑大数据实现小时级电碳因子精准计算 [2] - 系统为每度电办理"碳身份证" 相比传统年度平均电碳因子数据实现小时级精度和区域级定位 [4] - 安装新型电碳管理终端设备可实时监测市电电碳因子 光伏发电量及各产线单台设备的能耗与碳排放数据 [6] 企业实践成效 - 哈尔斯公司通过调整抛光工序至光伏发电高峰期 单件产品碳排降低27% 年节省电费超100万元 [1] - 八达仪表公司使用自建光伏供电后 单只智能电表碳排放比完全使用网电降低近30% [6] - 引入绿电交易后最优表现达到每度电仅产生0.028公斤二氧化碳 [6] 市场与金融影响 - 欧盟碳关税将于2026年生效 钢铁铝等产品每吨碳排放可能面临60-100欧元关税 [1] - 金华地区年出口额达7719亿元 碳关税政策形成重大绿色考验 [1] - 分时碳标签获得欧美客户认可 多家银行将动态碳数据作为绿色信贷重要依据 [6] 行业转型意义 - 电网服务从传统保供电向碳路先锋转型 推动企业降碳进入精算时代 [7] - 科技创新为浙江万家企业应对欧盟碳关税提供解决方案 在全球绿色贸易转型中凸显金华方案的精准力量 [7]
建好零碳园区破解绿色壁垒
经济日报· 2025-08-27 05:57
政策背景与战略意义 -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并部署8个方面重点任务 [1] - 零碳园区建设是锚定双碳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 也是应对国际绿色壁垒和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抓手 [1][2] 国际绿色贸易形势 -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将于2026年正式实施并拟扩展至下游制成品 我国作为欧盟最大进口来源国(2024年进口额5178亿欧元占非欧盟国家进口总额21.3%)将面临重大挑战 [2] - 钢铁 铝等原材料行业首当其冲 若进一步覆盖下游产品则汽车 机械 家电等行业碳成本将显著上升 [2] - 环境技术标准 绿色包装和标签要求 碳足迹等绿色壁垒持续趋严 [2] 当前建设短板 - 碳排放统计核算监测体系不健全 能源与产业结构错位 绿电绿证认证缺乏国际衔接与互认 绿色金融支撑不足 [2] - 需通过可溯源能源供给 全流程碳足迹管理和低零碳技术应用提升绿色贸易适应力 [2] 碳数据管理体系建设 - 建立园区统一的能碳数据管理平台 覆盖碳排放采集 核算 验证 报告全流程 推动与国际主流碳核算规则兼容 [3] - 依托区块链 大数据 物联网技术构建出口产品能耗与碳足迹可追溯系统 [3] - 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 推动建立碳足迹核算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 [3] - 强化碳数据在绿色金融 碳资产管理 低碳产品认证等领域的应用 [3] 绿色认证与国际衔接 - 建立国际互认的绿色标签体系 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开展绿色认证合作 [4] - 引入国际权威第三方认证机构提供绿色认证 碳足迹审核和合规服务 [4] - 加快园区绿电消费标准与国际核算认证体系对接 推动标准制定和认证衔接 [4] - 推动组建绿色供应链联盟 制定统一减排目标和认证标准 [4] 能源与产业协同发展 - 探索以绿制绿模式确保能源端与产品端的低碳属性 [5] - 能源优势地区可发展绿电制氢 储能 新能源装备制造 资源密集型地区加快传统产业低碳改造 沿海外向型地区聚焦绿色航运 绿色物流和出口导向型低碳制造 [5] - 构建多层次差异化绿色金融支持体系 开发绿色信贷 绿色保险 绿色债券等专属产品 [5] - 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设立零碳园区专项贷款或贴息机制 [5] - 形成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金融良性循环 [5]
全球炼化及烯烃行业格局展望
2025-08-25 22:36
**全球炼化及烯烃行业格局展望关键要点**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全球炼油行业与乙烯等石化行业[1] * 公司涉及国家石油公司如中国石化 中国石油 国际石油公司 以及民营企业如龙盛 恒力[1][8][11] **炼油行业核心观点与论据** * 全球炼油毛利率预计在2030年左右达峰值后下滑[1][2] * 全球炼油开工率预计2025年达78%至79% 2030年左右达峰值后因石油需求增速放缓而逐步下降[2] * 到2035年全球约22%的炼油产能(1,840万桶/天)面临关停风险 欧洲和中东地区合计占高风险关停产能一半以上[1][7] * 已有约150万吨/天的炼厂宣布关停或转型 中国占50%[1][5] * 欧洲因碳成本上升和电气化进程加快 石油需求显著下降[2] * 中国成品油需求在2024年达峰值 炼厂逐渐转向生产石化原料以减少汽柴油产量[2] * 非经合组织国家如非洲 预计到2035年石油需求每天增加100万桶[2] * 国家石油公司因政府支持关停意愿较低 国际石油公司更可能关闭或出售盈利微薄的老旧炼厂[1][8] * 不经济炼厂可能关闭或转型为生物燃料生产设施(如美国有炼厂转型为氢能或可回收燃料设施)[1][4][6] **乙烯行业核心观点与论据** * 全球约40%-50%的乙烯资产处于负利润或盈亏平衡状态 行业处于周期底部[1][14] * 处于利润前端的是中东和美国利用廉价乙烷的厂家 日韩 欧洲许多企业则处于亏损或盈亏平衡状态[14] * 2020年后全球乙烯投资主要由中国主导 民营企业大量进入[1][11] * 2025-2028年 中国的投资将主要由中石油 中石化等大型炼油公司主导 转向增产石化产品[1][12] * 全球约有6,300万吨乙烯产能面临关闭风险 占2025年全球总产能的27% 高中风险产能约占55%(3,000万吨左右) 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欧洲[1][18] * 中国约有1,100万吨乙烯产能在未来五年内面临关停 其中500多万吨为高风险[1][19] * 中国超过20年的老旧裂解装置总产能约890万吨 占2025年总产能15% 预计"十五五"期间至少关停六七百万吨[19][20] * 中国政府对新项目审批趋严并控制单套装置规模 预计2030年前后投放的新项目将显著减少[3][21] * 日韩台地区预计将逐步退出部分不赚钱或老旧设备(韩国可能减少270~370万吨产能 日本2013-2015年退出了150万吨)[3][22] * 到2028年 欧洲乙烯总产能预计减少12% 上游装置关停多于下游 将更多依赖从中东和美国进口[24] **其他重要内容** * 预测受地缘政治紧张 碳关税 新能源转型速度等因素影响[4] * 若全球高中风险装置全部关闭 全球开工率预计提升约2% 欧洲开工率从74%提升至86%[29] * 到2027-2028年 欧洲和中国的新旧产能调整将显著影响全球供需关系 若高风险产能逐步减少(如每年600万吨)将接近供需平衡[3][32] * 乙烯利润将有所修复 高成本小型装置退出市场后整体成本预计下降约15美元[3][33] * 中国经济复苏对石化产品需求端影响显著 包括房地产 汽车等行业的需求驱动[36] * 全球石化产品需求仍在增长但增速放缓 与GDP增速相当或略低 欧洲需求萎缩严重 中国和东南亚绝对需求量仍在增加但供应增速超过需求增速[31]
格林美(002340.SZ)签署全球范围共建低碳与零碳绿色产业园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智通财经网· 2025-08-18 19:51
战略合作内容 - 格林美与中国华电湖北分公司签署全球范围共建低碳与零碳绿色产业园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1] - 合作以园区"绿电直连"为抓手实施绿电溯源 [1] - 双方将开展多层面多种类的"绿色+循环"模式合作 [1] 合作战略意义 - 合作立足国家"双碳"战略通过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1] - 共同构建全球范围低碳与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和运维体系 [1] - 通过绿色低碳能源使用大幅降低碳排放量 [1] 市场竞争力影响 - 更好满足下游客户对绿电溯源与碳足迹认证要求 [1] - 有效应对"碳关税"挑战提升公司ESG价值 [1] - 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 [1] 发展战略协同 - 推动公司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 [1] - 提升公司全球竞争力促进世界绿色产业发展 [1] - 符合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和广大投资者利益 [1]
为企业提供“碳陪跑”支持
经济日报· 2025-08-14 06:05
全球绿色经贸规则发展 - 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零碳目标 加速形成新型绿色经贸规则体系[1] - 欧盟已建立完整可持续法规体系 涵盖行业战略指引 供应链全生命周期法令和净零工业技术部署[1] - 中国作为欧盟第二大贸易国面临重大挑战[1] 中国外贸企业绿色转型 - 外贸企业践行双碳目标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1] - 加速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和生产方式成为行业共识[1] - 长三角地区率先探索区域绿色转型 通过可持续发展提升制造业绿色竞争力[1] 企业碳管理实践挑战 - 企业需提供具体产品碳足迹核算数据 例如要求9月底前完成近20款产品核算报送[2] - 碳关税政策下企业面临显性税费成本和供应链韧性考验[2] - 客户将碳排放表现纳入供应商筛选标准[2] 数据核算技术难点 - 数据不稳定性 标准差异性和计算不可追溯性导致供应商难提供真实碳排放数据[2] - 企业缺乏自主碳核算能力 需逐项拆分识别产品BOM表进行计算[3] 政府机构支持措施 - 多机构组建绿色低碳工作组 开展碳里程陪跑服务试点[2] - 提供三位一体服务:碳足迹核算 CBAM填报和法规咨询[3] - 帮助企业创建自主填报模板 建立碳数据管理能力[3] 欧盟监管机制特点 - 欧盟海关系统比对碳数据 进出口数据和第三方核查报告以确认真实性[3] - 碳账册概念实现碳数据核查制度化和标准化[3] - 建立透明可追溯的绿色通关数据体系[3] 行业转型发展路径 - 试点体现政府 专业机构和律所多方协同的创新实践[4] - 通过集中培训帮助企业掌握商品归类技巧[4] - 碳陪跑服务模式可复制 推动绿色竞争力成为外贸发展新引擎[4]
环保监管严格和能源成本高企,化工巨头产能退出欧洲市场
环球富盛理财· 2025-08-07 10:09
行业概况 - 欧盟是全球第二大化学品生产地,2020年拥有2.9万家企业,贡献制造业总就业人数的12.3%(340万人)[2][3] - 化工行业是欧盟制造业中增加值和投资额最高的行业,2018年增加值达3350亿欧元,投资额2300亿欧元[4][6] - 石化产品是欧盟化工行业增加值最高的细分领域,占比32%,其次是消费化学品(17%)和塑料(11%)[7][8] - 欧盟化学品销售额占全球13%,仅次于中国(43%),但份额从2003年的28%持续下降至2023年的13%[15][17][19] 市场结构 - 欧盟化学品销售额按国家细分,德国占比最高(33%),其次是法国(14%)和意大利(10%)[8] - 欧盟一半以上化学品供应给工业界,其中橡胶和塑料制品占比最大(16%),建筑行业占5%[10][11][12] - 2023年欧盟化学品销售额6550亿欧元,同比下降12.4%,其中出口占比34%,欧盟国家间销售占比59%[19][22] 竞争劣势 - 欧洲乙烯生产成本是美国的3.2倍,能源价格是美国的3.3倍,导致全球竞争力下降[35][43] - 2023年欧盟化学品产量同比下降8.5%,较疫情前低11%,产能利用率仅75%,低于历史平均水平81%[44] - 2013-2023年欧盟化工资本开支增速(60%)落后于中国(79%)和美国(64%),研发支出增速(25%)也低于中国(100%)[25][30] 政策影响 - 俄乌冲突导致欧洲能源价格飙升,天然气进口减少40%,计划2027年前完全摆脱对俄能源依赖[34][35] - 欧盟碳关税将于2026年全面实施,覆盖化肥和有机化学品,过渡期要求企业按季度报告碳排放数据[56][58] - REACH法规修订提案要求产量超1000吨的化学物质3年内完成注册,检测费用高达8.5-57万欧元/种[71][72] 产能退出 - 2023-2024年欧洲化工行业将永久关闭1100万吨产能,主要因能源成本高企和监管趋严[43][75] - 陶氏计划关闭德国博伦乙烯裂解装置(2027年)和英国硅氧烷工厂(2026年)[75] - 英力士出售复合材料部门并关闭德国苯酚工厂(65万吨/年),利安德巴塞尔关闭荷兰环氧丙烷装置(31.5万吨/年)[75][77]
格拉迪什卡太阳能电站建设加速,发电量将超本地耗能总量
商务部网站· 2025-08-02 23:53
格拉迪什卡太阳能电站建设进展 - 格拉迪什卡地区太阳能电站建设正在迅猛扩张,预计发电总量将超越本地社区总用电需求 [1] - 目前已有20兆瓦光伏电站投入运营,覆盖本地约50%用电需求 [1] - 新获批6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已完成全部用地及建筑许可审批 [1] 光伏系统对本地发展的影响 - 光伏系统普及对生态保护、能源独立及提升本地经济在西欧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 [1] - 地方政府正全力简化光伏能源项目的行政审批流程 [1] - 未来本地企业需采用可再生能源生产以规避欧盟碳关税 [1]
欧盟碳关税倒计时,南京试点碳服务助企破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0 21:52
欧盟碳关税政策影响 -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于明年1月初开始征收 企业需建立"碳账本"以满足出口要求 [1] - 欧盟碳关税政策落地导致供应链韧性受考验 未达标企业可能被迫退出主流供应链体系 [1] - 德国博世等核心客户要求披露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 企业需完成近20个出口产品的碳足迹核算 [2] 外贸企业面临的挑战 - 显性碳成本和隐性碳成本急剧上升 技术储备不足的企业面临被淘汰风险 [1] - 土耳其 墨西哥等国通过税收和地理优势争夺电动汽车等行业订单 加剧市场竞争 [2] - 企业在CBAM填报过程中面临数据不稳定性 标准差异性和计算不可追溯性等问题 [2] 应对措施与试点服务 - 绿色低碳工作组开展"碳足迹核算+CBAM填报+法规咨询"三位一体试点服务 [3] - 工作组从原材料采购到运输销售各环节切入 帮助企业创建自主填报模板 [3] - 企业计划通过供应链布局 产品节能减排和市场布局三方面应对绿色壁垒 [3] 碳数据监管体系 - 欧盟海关通过系统比对企业碳数据 进出口数据和第三方核查报告确认数据真实性 [3] - "碳账册"机制将绿色低碳信息纳入监管链条 形成透明可追溯的绿色通关数据体系 [4] - 南京海关数据分中心将开展集中培训 帮助企业掌握合规归类方式降低碳关税风险 [5] 行业现状与认知问题 - 国内企业对碳填报认知不足 数据质量参差不齐 更关注生存而非绿色低碳议题 [4] - 企业普遍未意识到全球供应链关联性 可能间接受到碳政策影响 [4] - 需要政府加强监管提示 避免企业被动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4]
绿氨绿醇产业崛起正逢其时   
中国化工报· 2025-05-19 10:25
绿氨绿醇产业发展背景 - 绿氨绿醇成为破解合成氨、甲醇生产高碳排放的核心路径,国内传统产业面临国内外低碳转型压力 [1] - 合成氨和甲醇生产碳排放量高达约2.2亿吨,占化工行业碳排放总量的50% [2] - 欧盟"Fit for 55"方案要求航运企业碳排放配额比例从2024年40%提升至2026年100%,化肥、氢行业将首批纳入碳关税征收范围 [2] - 绿氨绿醇是实现偏远地区风光电资源消纳的关键选择,当前产能集中在内蒙古、新疆等北方地区 [3] 技术与市场挑战 - 绿氨绿醇产业处于市场培育阶段,原料碳的绿色属性是难点,生物质路线技术装备有待提升 [4] - 电解水工艺面临风光电资源不稳定、储电技术滞后、氢气储存成本高等问题,生物质工艺仅有内蒙古易高公司技术获欧盟认可 [4] - 电解水制氢成本是煤头的2至3倍(绿电成本0.30元/千瓦时),需电价降至0.15元/千瓦时才具经济性 [4] - 全球多个绿氨绿醇项目出现停产或延期,如埃克森美孚、壳牌项目推迟,丹麦沃旭能源项目因市场不及预期停工 [5] 发展机遇与策略 - 风电和光电裸电成本降至0.05~0.06元/千瓦时,输送到电解槽后约0.20元/千瓦时,新疆等地电力市场已现负电价 [6] - 政策支持小型新能源项目市场化运作,氨醇企业可与当地新能源企业并网获取低价电力 [7] - 行业需探索新技术路径如中科院电催化还原N2技术、美国"黄氢"技术,已建成项目应加快投产 [7] - 中国氮肥协会发布《绿色合成氨分级标准》《绿色甲醇分级标准》,需持续完善标准体系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