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被动投资
icon
搜索文档
9只信用债ETF解锁质押新功能,债券ETF市场扩容按下加速键
第一财经· 2025-05-30 18:19
信用债ETF质押机制落地 - 中国结算正式批复9只信用债ETF纳入通用质押式回购担保品名单 涉及易方达、华夏、南方、广发、博时、天弘、海富通、大成、平安等公司旗下产品 [1] - 这是自2013年政府债ETF回购创新后基金回购试点的重要推进 信用债ETF可同时作为低风险投资工具和流动性管理工具 [1] - 质押式回购允许资金融入方以信用债ETF为质押品获取短期流动性 华夏基金指出此举能发挥融资质押品作用 [2] 纳入质押库的9只产品详情 - 8只为基准做市公司债ETF 合计发行规模达2171亿元 多只产品数日内完成30亿元募集目标并启动比例配售 [3] - 截至5月29日 8只产品总规模增至62367亿元 较上市初增长187倍 易方达和南方旗下产品规模超百亿元 大成产品规模增长超3倍 [3] - 平安中债-中高等级公司债利差因子ETF规模达15173亿元 年内净流入4192亿元 5月日均成交额超17亿元 [4][5] 二级市场表现 - 8只基准做市公司债ETF日均成交额超175亿元 平均换手率5873% 海富通产品日均成交额达3257亿元 换手率7359% [4] - 纳入质押库的9只债券ETF年初至今平均回报056% 优于债券ETF市场整体043% 大成产品以079%回报领跑 [8] 债券ETF市场扩容趋势 - 债券ETF总规模从2023年底80152亿元增至2024年5月29日的28413亿元 年内扩张超60% [6] - 2024年2-4月资金净流入加速 分别为14929亿元、28253亿元、36149亿元 信用债ETF占据半壁江山 [6] - 行业认为质押机制将提升信用债ETF流动性 做市商制度升级使其从"持有到期"模式升级为综合交易工具 [7] 机构观点与配置需求 - 博时基金经理张磊指出信用债ETF质押可场内融资放大收益 交易成本低且操作便捷 流动性优于单只公司债 [7] - 易方达李一硕表示高评级信用债在利率震荡期具投资性价比 养老金、银行理财等资管机构是主要投资者 [7][8]
被动投资的风口,吹到了债券ETF
搜狐财经· 2025-05-28 22:01
债券ETF市场概况 - 全市场债券ETF规模突破2600亿元,较2024年末的1431.63亿元激增81.6%,增速远超同期股票ETF [2] - 债券ETF快速发展得益于"稳健"和"聪明钱"两大关键词,反映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资产配置需求提升 [4] -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利率下行及贸易摩擦升级推动投资者转向中低风险品种,债券ETF因流动性强、费率低、透明度高受青睐 [4] 信用债ETF特点与优势 - 信用债ETF通过分散化管理降低信用风险并提供额外流动性,解决信用债个券差异大、流动性弱的问题 [5] - 证监会提出稳步拓展债券ETF,重点发展基准做市信用债ETF并研究纳入回购质押库 [5] - 基准做市信用债ETF跟踪深证/上证基准做市信用债指数,入选债券需满足AAA评级、存续规模15亿元以上等严格标准 [6][7] 基准做市信用债ETF表现 - 深做市信用债指数基日以来累计上涨11.38%,超越同期中债1-3年AAA信用债指数161个BP,最大回撤仅0.97% [8] - 采用"T+0"交易机制提升流动性和策略效率,成为短期避险或长期稳健配置的主流选择 [8] - 以信用债ETF广发(159397.SZ)为例,上市后资金流入约45亿元,流通规模达67.96亿元 [10] 投资者布局建议 - 挑选债券ETF需关注跟踪误差和基金管理人运营能力,如信用债ETF广发跟踪误差仅0.0095% [11] - 债券指数基金采用抽样复制策略,管理人的综合实力及经验是关键考量要素 [11] - 广发基金为债指基金领域先行者,2024年末旗下债券指数基金持有人户数达90.3万户,行业领先 [12] 行业前景展望 - 债券ETF规模从不足千亿增至2700亿元,养老金、险资等长期资金需求将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12] - 信用债ETF纳入回购质押库后流动性或进一步提升,在利率走低背景下成为保值增值工具 [12]
4月份券商ETF业务谁最强? 中信证券等头部机构领跑
证券日报· 2025-05-28 00:52
ETF市场概况 - ETF成为券商财富管理转型与业务创新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1] - 截至4月底沪市ETF共680只总市值2.96万亿元深市ETF共467只总市值1.09万亿元 [2] - 全市场ETF产品总数达1181只较上年同期增长23.28%资产净值4.09万亿元同比增长66.21% [5] 券商竞争格局 - 华泰证券中国银河中信证券位列上交所ETF成交额前三市场份额分别为10.94%8.52%7.94% [2] - 中国银河申万宏源证券中信证券为沪市ETF持有规模前三占比分别为24.57%17.87%6.2% [3] - 华宝证券上海东大名路营业部以4.39%成交份额居沪市营业部榜首 [3] - 华泰证券以11.8%交易账户份额领跑沪市东方财富证券平安证券分别占11.16%5.74% [4] 业务机遇与战略布局 - ETF扩容带动券商零售业务增长并为机构服务做市业务创造有利条件 [5] - 招商证券重点布局ETF产品生态圈财通证券创新"ETF代销+托管"模式 [5] - 券商通过ETF券结业务提升结算份额增强客户黏性并带动代销规模增长 [5] 市场潜力与趋势 - 中国ETF市场显示巨大增长潜力投资生态向被动投资显著转变 [5] - 跨资产类别和地域的多样化产品有望进一步推动ETF市场规模扩张 [5]
“KPI”出炉!基金经理拒绝“躺平”
券商中国· 2025-05-26 14:29
核心观点 - 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强调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旨在解决公募基金重规模轻收益、风格漂移等问题 [1] - 新规将深刻变革主动权益型产品的底层运行逻辑,促使行业更加注重投资收益的稳定性和价值投资 [1][5] - 长期来看,被动投资和价值投资的重要性将更为凸显,公募基金可能降低换手率,增加对低波高分红资产的配置 [5][6] 业绩比较基准现状 - 截至5月25日,纳入统计的3600多只主动权益基金中,最近三年跑赢业绩比较基准的仅有948只,占比26% [2] - 2022-2024年,主动权益基金三年累计跑输业绩比较基准10%以上的比例高达64% [2] - 部分基金跑输基准超过100个百分点,如宏利成长近三年跑输基准超100个百分点 [2] 问题根源分析 - 业绩比较基准设定不够科学合理,部分基金为吸引投资者设定了过高的基准收益 [3] - 行业存在显著的"规模导向",管理费收入与资产管理规模直接挂钩,弱化了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 [3] - 部分产品存在风格漂移,实际持仓与宣称策略匹配度不足60% [3] - 部分管理人陷入"交易亢奋"状态,过度交易产生巨额摩擦成本 [3] 短期影响 - 基准成分股可能获得阶段性资金流入,偏离度较高的产品面临强制调仓需求 [4] - 约46%的主动偏股基金以沪深300为基准但低配银行、非银金融等权重板块超10个百分点,未来需调仓向基准靠拢 [5] - 部分基金经理可能控制跟踪误差,降低组合偏离度,使产品呈现"增强"特征 [7] 长期影响 - 公募基金可能进一步加大对指数产品的布局,强化被动化投资趋势 [5][6] - 换手率可能下降,基金管理人可更从容应对短期回撤,在市场下挫后积极加仓 [5] - 更加重视对低波高分红产品及股票的配置,如银行等长期低配板块的配比可能回升 [5] - 长周期考核机制将促使投资风格更加稳健,减少短期博弈行为,提升组合稳定性 [6] 行业应对 - 业绩基准将成为核心考核指标,直接决定管理费收入和基金经理薪酬 [8] - 部分基金经理将持仓向基准成份股靠拢,尤其是过去表现平庸的基金经理 [8] - 优秀基金经理仍坚持"自下而上"选股逻辑,配置最具成长潜力的优质企业 [7] - 缺乏真正选股能力的基金管理人将面临淘汰压力,管理规模可能持续萎缩 [7]
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丨“理性投资伴我行”——国泰海通证券走进ETF成分股智飞生物圆满举行
全景网· 2025-05-26 13:33
智飞生物公司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02年 专注于疫苗研发生产和销售 已成为中国生物制药行业佼佼者 [3] - 拥有5家全资子公司 多家为高新技术企业 在细菌类和病毒类疫苗领域持续创新 [3] - 通过智锐投资平台孵化培育重庆志祥金泰等生物技术企业 并与美国默沙东等跨国企业保持长期合作 [3] - 2024年营业收入260.70亿元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0.18亿元 [3] - 2024年研发投入13.91亿元 研发人员1072人 近五年累计研发投入突破51亿元 [3] 深交所ETF市场发展 - 深交所构建"三横三纵"培育体系 通过ETF大讲堂走进百强营业部等活动推动市场发展 [4] - ETF相比场外基金具有交易效率高(实时成交)和成本低(无印花税)等优势 [4] - 深交所推动股票型ETF主题行业ETF跨境ETF债券ETF等多品类发展 [4] - 2019年以来ETF市场规模年均增长超50% 2024年突破万亿 [4] ETF投资策略 - 资产配置型策略适合长期投资者 通过行业和市场分散实现稳健增值 [5] - 交易型策略适合短期投资者 利用高流动性和交易便利性把握市场波动 [5] - 红利ETF融资策略和ETF网格策略等创新策略为投资者提供实用工具 [6] 投资者教育活动 - 活动由深交所重庆上市公司协会指导 国泰海通证券华夏基金联合承办 [1] - 通过实地走访和专家解读帮助投资者了解创50成分股企业核心竞争力 [1] - 互动环节增强投资者对ETF市场发展方向和策略选择的理解 [6]
基金经理考核“指挥棒”重振旗鼓 市场资金短期或偏爱基准成份股
证券时报· 2025-05-26 02:12
行业政策变革 - 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行业考核评价体系,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 [1] - 新政策旨在解决公募基金行业"重规模轻收益"的沉疴,以及风格漂移、"交易亢奋"等衍生问题 [1] - 多位公募人士表示,这一举措将深刻改变主动权益型产品的底层运行逻辑,促使行业更加注重投资收益的稳定性和价值投资 [1] 业绩比较基准现状 - 截至5月25日,纳入统计的超过3600只主动权益基金中,最近三年业绩能够跑赢业绩比较基准的仅有948只,占比为26% [2] - 部分基金产品跑输业绩基准超100个百分点,如某基金近三年基准收益率为112.95%,但实际收益率仅有10.25% [2] - 2022~2024年,主动权益基金三年累计跑输业绩比较基准10%以上的产品占比高达64% [2] 问题根源分析 - 业绩比较基准设定不够科学合理,部分基金为吸引投资者设定了较高的基准收益,未充分结合自身投资策略和市场实际情况 [3] - 公募基金行业存在显著的"规模导向",管理费收入与资产管理规模直接挂钩,形成以规模增长为核心目标的经营导向 [3] - 部分主题型、行业型产品虽长期业绩欠佳,但因鲜明的风格标签和特定市场定位仍能维持存续,弱化了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 [3] 投资行为问题 - 部分基金产品的防御性资产配置存在缺口,低估高股息资产配置明显不足 [4] - 部分主动权益产品存在显著的风格漂移,实际持仓与宣称策略的匹配度不足60% [4] - 部分管理人陷入"交易亢奋"状态,过度交易产生巨额摩擦成本并暴露于频繁择时风险中 [4] 短期市场影响 - 基金产品向业绩基准靠拢将是大趋势,基准成份股可能获得阶段性资金流入 [6] - 当前约46%的主动偏股基金以沪深300为基准,但低配银行、非银金融等权重板块超10个百分点,未来需调仓向基准靠拢 [6] - 业绩偏离度较高的产品可能存在强制调仓需求,引发市场短期结构性波动 [6] 长期行业影响 - 被动投资与价值投资的重要性将更为凸显,公募基金可能加大对指数产品的布局 [6] - 长周期考核机制下,公募基金将更加注重投资收益的稳定性,整体换手率可能下降 [7] - 公募基金可能更加重视对低波高分红产品及股票的配置,银行股等长期低配板块配比可能回升 [7] 基金经理行为变化 - 部分基金经理倾向于控制跟踪误差,降低组合偏离度,使产品呈现"增强" [8] - 优秀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仍将坚持"自下而上"的选股逻辑,配置最具成长潜力的优质企业 [8] - 缺乏真正选股能力的基金管理人将面临淘汰压力,管理规模或持续萎缩 [8] 考核激励机制 - 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比较基准超过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 [9] - 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显著超过比较基准的基金经理,可以合理适度提高其绩效薪酬 [9] - 业绩基准将成为衡量产品运作好坏的核心指标,直接影响管理费收入和基金经理薪酬 [9] 基金经理应对策略 - 部分基金公司要求基金经理审视投资组合,固定时间查看业绩偏离幅度,大幅偏离需专门汇报 [10] - 部分基金经理表示未来持仓要向基准成份股靠拢,尤其是业绩平庸的基金经理 [10] - 多数有追求的基金经理仍坚持通过选股获取优秀业绩,不急于将持仓向基准靠近 [10]
招商资管总经理易卫东:券商资管的战略选择与转型路径
中国基金报· 2025-05-23 22:05
券商资管行业现状与挑战 - 券商资管规模从2019年的13万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5万多亿元,同期公募基金规模从13万亿元增长至32万亿元,差距显著扩大[11] - 券商资管参公运作大集合产品存续规模为3722亿元,其中无公募牌照机构管理的3488亿元产品需到期终止或更换管理人,预计导致行业总规模减少6%,年收入减少约28亿元[12] - 券商资管优势包括全业务链协同、投行基因和主动管理能力,但专业度弱于公募、机制灵活性不及私募[10][12] 资管行业核心趋势 - 资管新规打破刚兑后,客户需求从保本转向多元配置,资产类别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4][10] - 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新规推动行业从规模驱动转向以投资者利益为中心,管理人与投资人利益绑定将重塑生态[13] - 长期低利率环境下,日本债券基金规模占比从80%降至10%,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1.6%,固收类产品占比75%面临转型压力[13] - 被动投资崛起,2023年底ETF和指数基金规模已超越主动管理产品,行业集中度加剧(前10家公募占比79%)[14] - AI技术优先赋能投资策略,工业化、智能化投研体系成为竞争关键[14][15] 券商资管战略路径 - 战略定位需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如"五篇大文章"),差异化布局公募与私募双轮驱动业务[15] - 投资体系向工业化、体系化转型,从贝塔策略转向阿尔法策略,强化团队协作替代单人作战[15][16] - 产品创新分为工具型(标准化)、定制型(个性化)和方向型(政策导向)三类,填补3%-8%收益区间的中低风险产品空白[15][16] - 招商资管聚焦精品化路线,强化资产配置与定制能力,量化、"固收+"及FOF产品已初见成效[5][16] 市场机会与未来展望 - 国内资管规模过去5年仅增长20%,远低于居民存款60%和GDP34%的增速,存在巨大发展缺口[17][18] - 债券收益率下行背景下,3%-5%(低波)和5%-8%(中低波)产品区间成为规模增长关键战场[5][16] - 客户需求调研显示8%收益率可覆盖95%需求,但当前债券产品收益上限仅3%,策略创新空间显著[5][16]
利好!连续七年超千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5-23 08:44
年内新发ETF规模及类型 - 年内新发ETF规模突破千亿元,达到1012.4亿元,连续七年超千亿元 [1][3] - 权益类ETF是发行主力,共成立124只,发行规模785.3亿元,多只规模超10亿元 [3] - 债券市场指数化投资加速,首批8只基准做市信用债ETF发行规模合计217.1亿元 [3] 新发ETF持有人结构 - 长线资金积极入市,私募、券商、保险等机构频现 [4] - 公募积极自购旗下ETF,如摩根基金自购3000万元,方正富邦基金自购500万元 [5] - 摩根中证A500增强策略ETF前十大持有人包括摩根基金、浙商证券、国泰海通证券等 [6] ETF市场发展趋势 - 主流宽基指数布局趋于完善,行业主题指数覆盖科技、消费、金融等板块 [6] - ETF呈现集中上报、快速获批特点,如科创综指ETF从上报到获批仅9天 [8] - 后续ETF阵营将继续扩容,11只正在发行,6只即将发行,均为权益类ETF [8] ETF新品上报情况 - 5月以来已有12只权益类ETF上报,涵盖机器人、人工智能、港股通科技等主题 [9][10] - 上报产品包括富国国证机器人产业ETF、景顺长城中证人工智能50ETF等 [10] - ETF快速注册机制实施,原则上5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 [10] ETF市场发展空间 - ETF已成为市场重要增量资金,未来长钱长投生态可期 [10] - 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推动下,ETF市场具有可观发展空间 [11] - 外资机构看好中国ETF市场增长空间,将推动A股权益投资国际化 [11]
深交所ETF大讲堂5.15南昌站∣把握AI时代机遇,共探ETF高质量发展
经济观察网· 2025-05-19 16:09
深交所ETF大讲堂活动 - "深交所ETF大讲堂"系列活动走进江西南昌,吸引约200名金融机构、投资者及券商代表参与,活动涵盖全球指数投资趋势、ETF市场发展、宏观经济及配置策略等主题[1] - 活动由深交所基金管理部联合华宝基金举办,旨在服务新质生产力,深交所专家介绍深市ETF发展态势,国泰海通证券及华宝基金代表分享专业领域见解[1] 华宝基金ETF业务发展 - 截至2025年3月末,华宝基金权益类ETF资产管理规模达853亿元,同业排名靠前,连续三届获《上海证券报》"金基金·被动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奖"[2] - 公司构建"硬科技"ETF产品矩阵,包括金融科技ETF、科技ETF、电子ETF等,2024年12月后重点布局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及通用航空ETF[3] - 宽基ETF领域完成中证"A系列"三大产品布局,高股息策略ETF推出标普红利ETF、800红利低波ETF等[3] - 公司推进"侠客行"基金渠道培训体系和"ETF全知道"投教品牌,覆盖微信、雪球等平台,触达百万投资者[3][7] 深市ETF市场动态 - 近五年深市ETF规模年均增长超50%,2024年规模翻番,深市为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聚集地,电子、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集聚效应显著[4] - 深市ETF规模相比纽交所及纳斯达克仍有较大上升空间,产品类型涵盖宽基、主题/行业、债券、商品期货及货币ETF[4] 2025年投资策略展望 - 国泰海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方奕提出"转型牛"条件形成,无风险利率下降与风险偏好提振为关键动力,股市或呈N型节奏[5] - 投资主线聚焦新兴科技(如AI、人形机器人)及周期金融(券商、保险、银行),央企高分红股亦受关注[5][6] ETF行业趋势与工具创新 - 2024年12月国内被动型权益基金规模首超主动型,行业进入Smart Beta策略时代,华宝基金提供定投、哑铃等多样化ETF策略[7] - 华宝基金AI主题ETF矩阵成型,包括创业板人工智能ETF(算力)、港股互联网ETF(大模型)、通用航空ETF(场景应用)等[8]
连续七年!冲击1000亿大关
中国基金报· 2025-05-18 20:24
国内ETF市场发展 - 国内ETF新发市场连续七年冲击1000亿元关口,截至5月17日,今年以来新发ETF产品数量123只,发行总规模达965.15亿元 [1][2][3] - ETF规模快速增长受政策推动、市场环境演变和投资者行为变迁共同作用,资管新规推动资金转向标准化工具,外资通过ETF配置中国资产 [3] - 新"国九条"明确ETF战略地位,产品费率下降,机构持有比例提升,中央汇金战略持仓超万亿元,ETF成为长期配置的"压舱石" [3] ETF产品创新与需求 - 创新品种如基准做市信用债ETF、科创综指ETF、自由现金流ETF等成为资金追逐热点,天弘、博时、南方等公司旗下产品表现突出 [4] - 机构投资者偏好创新ETF以优化资产配置和对冲风险,个人投资者则因参与门槛降低和决策简化而青睐 [4] - ETF具备高流动性、低费率和高透明度特点,公募基金改革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约束,推动主动权益基金偏向被动化管理 [4] 投资者结构与行为 - 机构投资者持有ETF份额达1.54万亿份,同比增长38.8%,占比提升至60.3%,国有资金持仓占比显著上升 [6] - 机构投资者增持宽基ETF追求资产配置确定性,个人投资者偏好行业及策略类ETF以捕捉短期主题弹性 [7] - 宽基ETF适合长线资金因行业覆盖广、波动率低,个人投资者可通过定投策略提升收益风险比 [7] 基金管理人策略 - 中金基金布局"基础工具+特色化策略"产品矩阵,宽基ETF服务机构客户,特色指数工具满足长期配置需求 [8] - 海富通基金聚焦客户陪伴式服务和专业化服务,提升持有体验 [8] - 行业普遍重视ETF产品线特色化布局和营销策略优化,以提升投资者长期获得感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