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创综指ETF
icon
搜索文档
数据折射资本市场助力科创实践轨迹 强化枢纽功能 A股含“科”量跃升
中国证券报· 2025-10-20 06:29
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总体成效 - 近五年交易所市场股债融资合计达57.5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较"十三五"末提升2.8个百分点至31.6% [1] - "十四五"期间交易所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各类债券超52.4万亿元,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累计发行1.77万亿元 [1] - 截至二季度末,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参与投资了九成科创板及北交所上市公司、过半创业板上市公司 [1] 资本市场结构变化与"科技叙事"逻辑 - "十四五"期间IPO金额前三行业为半导体、硬件设备和电气设备,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数量占比过半 [2] - 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四分之一,已高于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占比,市值前50公司中科技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8家增至24家 [3] - "硬科技"领域并购重组活跃,案例包括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重组、芯联集成收购芯联越州、思瑞浦与创芯微整合等 [3] 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工具创新 - 推出科创债ETF、编制科技创新指数、落地数据中心等领域REITs,截至8月底公募REITs产品累计注册79只,募集资金近2000亿元,市值突破2100亿元 [4][5] - 科技创新公司债券自2021年3月推出后累计发行1.77万亿元,交易所债券市场非金融公司债券托管面值超17万亿元 [4] - REITs底层资产预计将拓展至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绿色数据中心、智慧城市物联网平台等新兴领域 [5] 耐心资本与中长期资金投向 - 截至二季度末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规模达14.4万亿元,在投项目15万个,创业投资基金投向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初创科技型企业的在投本金占比分别为55%、54%、21% [6] - 截至8月底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1.4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2%,专业机构持有沪市A股流通市值增长47% [6][7] -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股权投资围绕新质生产力、"双碳"目标等国家重大战略,专业机构交易占比上升12个百分点,科技创新公司成交占比由34%提升至48% [7] 未来政策与发展方向 - 政策有望以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为抓手,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与服务生态 [1] - 一级市场将完善长期资本制度安排引导投资机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二级市场将完善"长钱长投"制度体系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堵点 [8] - 证监会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 [2]
蓝小康、金梓才等名将“上新”;ETF创新品类持续推出丨天赐良基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5 09:04
基金公司治理结构变动 - 方正富邦基金经股东会审议撤销监事会并免去4名监事职务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行使监事会职权[1] - 英大基金为公募行业首家撤销监事会与监事的公司监督职能由董事会风险管理与审计委员会履行[1] - 业内人士指出撤销监事会能整合监督职能避免职责重叠有望提高监督效率并强化董事会核心地位[1] 公募基金经理业绩表现 - 前三季度有业绩显示的3816位公募基金经理收益均值为19.77%中位数为14.97%其中169位收益超60%[2] - 管理规模超100亿元的839位基金经理前三季度收益均值为8.21%中位数为1.14%[2] - 该规模组收益前5的基金经理依次为永赢基金张璐、摩根基金(中国)杜猛、汇添富基金张韡、汇添富基金马翔、万家基金黄兴亮[2] ETF产品创新与申报动态 - 华夏基金申报主投巴西市场的华夏布拉德斯科巴西伊博维斯帕股票ETF(QDII)[3] - 易方达基金申报主投巴西市场的易方达伊塔乌巴西IBOVESPA指数ETF(QDII)[3] - 今年以来行业推出首批上证580 ETF、首批科创综指ETF、首批国证通用航空产业ETF等多类创新产品[4] - 债券ETF快速发展首批8只基准做市信用债ETF于1月成立首批及第二批共24只科创债ETF于7月和9月成立上市后规模大幅增长[4] 知名基金经理新发产品 - 中欧基金蓝小康于10月16日发行新基金中欧价值领航其当前管理规模136.37亿元旗下产品回报不俗[5] - 财通基金金梓才也将发行新基金其当前管理规模43.18亿元在管产品任期回报最高近593%所有产品任期回报均为正[5] 市场行情与ETF表现 - 10月14日市场调整沪指跌0.62%深成指跌2.54%创业板指跌3.99%沪深两市成交额2.58万亿元较上一交易日放量2215亿元[7] - 保险、燃气、煤炭板块涨幅居前能源金属、半导体、小金属板块回调居前[7] - 上证180ETF指数领涨3.02%酒ETF、银行相关ETF表现较好[8] - 半导体板块集体下跌半导体相关ETF最高回调6.85%[9]
ETF新玩家渐次入场创新产品线持续推进
上海证券报· 2025-10-14 02:20
新参与者动态 - 多家以主动权益投资见长的头部基金公司近期发力布局ETF业务,例如兴证全球基金上报首只ETF(沪深300质量ETF),交银施罗德基金时隔14年重启ETF产品线(上报沪深港科技50 ETF),长城基金也在今年成立旗下首只ETF(中证红利低波动100 ETF)[2] - 新入局者的布局策略均避开热门赛道,聚焦于跟踪新发布的细分指数以寻求先发优势,例如兴证全球跟踪今年3月发布的沪深300质量指数,交银施罗德跟踪今年6月发布的沪深港科技50指数[2] 行业竞争格局 - 目前共有57家基金管理人布局ETF,行业马太效应显著,15家管理人的ETF规模超千亿元,合计达4.95万亿元,占全市场总规模的近九成[3] - 行业头部效应明显,华夏基金和易方达基金的ETF管理规模均在8500亿元以上,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超过10家基金管理人的ETF规模不足10亿元[3] 产品创新与扩容 - 权益类ETF产品线大幅扩容,今年以来首批上证580 ETF、首批科创综指ETF、首批国证通用航空产业ETF等相继推出,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配置工具[4] - 以科创板宽基ETF体系为例,首批科创综指ETF于今年2月成立,截至10月10日,其数量已增至22只,规模合计超百亿元[4] - 债券ETF同样快速发展,今年1月首批8只基准做市信用债ETF成立,7月首批10只科创债ETF成立,9月第二批14只科创债ETF集中成立,上市后规模大幅增长[4] 未来产品规划 - 多家基金公司正在筹备股债恒定ETF的上报工作,此类产品基于今年5月密集发布的股债恒定比例指数系列,每个系列均采用恒定比例进行股债资产配置,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工具[5] 行业发展趋势 - 随着ETF规模快速攀升,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生态圈正朝着智能化、个性化、高效率方向演进,提供资产配置解决方案成为新的竞争焦点[1][7] - 行业未来须以场景化为导向,提供“产品+策略+服务”的一体化方案,并深度融合前沿技术与业务全链条,驱动产品创新、效率提升和服务升级[7] - 产品矩阵升级方面,可以拓展ETF底层资产类别,推出更多创新型ETF,并借助AI等工具建立更有效的投资者教育生态[7]
5.5万亿元规模ETF启新局:从“产品供应商”到“资产配置服务商”
上海证券报· 2025-09-28 23:12
ETF市场规模与增长 - ETF总规模达5.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较去年底增长1.76万亿元 [2][3] - 股票ETF规模为3.62万亿元,是绝对主力,较去年底增长7281.9亿元 [3] - 债券ETF迎来爆发式增长,规模从1799.87亿元跃升至6740.48亿元,产品数量从21只增至53只 [3] - 跨境ETF规模实现倍增,达到8726.91亿元 [3] - 百亿级ETF阵营显著扩容,已有115只ETF规模突破百亿元,其中17只超过500亿元 [2][3][4] 头部产品与竞争格局 - 千亿级ETF频频涌现,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规模为4198.91亿元,易方达沪深300ETF为3014.23亿元,华夏沪深300ETF为2254.23亿元 [4][5] - 富国港股通互联网ETF规模达966.96亿元,接近成为首只千亿级行业主题ETF [5] - 行业马太效应显著,15家基金管理人规模超千亿,合计达4.85万亿元,占全市场近九成份额 [5] - 华夏基金和易方达基金为头部机构,管理规模分别为8868.84亿元和8455.94亿元 [5] - 22家基金管理人旗下ETF总规模不足20亿元,其中超10家不足5亿元,中小机构生存压力大 [6] 行业发展趋势与服务转型 - 行业竞争重心从“拼产品数量和规模”转向“拼资产配置服务能力” [2] - 头部机构率先探索服务转型,例如易方达基金推出“指数直通车”小程序,华夏基金推出资产配置工具“红色火箭LetfGo” [8] - 富国基金强调在低利率环境下,投资者更需要通过多资产配置实现分散化收益,降低组合波动 [8] - ETF资产配置正从“方法论”走向“体系化落地”,富国基金已搭建覆盖全流程的ETF投资决策系统,标志投资走向数字化、智能化平台 [9] - 产品谱系不断拓宽,首批上证580 ETF、科创综指ETF、科创板人工智能ETF等相继推出 [3]
“引长钱促长投”改革效果加快显现 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市值逾20万亿元
金融时报· 2025-09-24 11:32
在去年9月24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要加快投资端改革,推动构 建"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随后,为进一步促进中长期资金入市,中国证监会印发了《关于推动中长期 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今年9月5日,中国证监会对《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为《公开募 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其中,大幅降低销售端费用并优化了赎回费制度安排,以近3年 平均数据测算,第三阶段基金销售费用改革将整体降费约300亿元,降幅约为34%。 自2023年7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后,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按照"基金管理 人—证券公司—基金销售机构"的实施路径,分为三阶段推进。此次销售端的降费规则出台意味着公募 基金费率改革第三阶段开始启动。 第一阶段,主要降低主动权益类公募基金产品的管理费率、托管费率;第二阶段,主要调降基金股票交 易佣金费率,降低基金管理人证券交易佣金分配比例上限;第三阶段,主要调降认申购费等销售环节费 率,每年为投资者让利约300亿元。据中国证监会预计,公募基金费率改革三个阶段累计每年为投资者 让利约510亿元,超额完 ...
“引长钱促长投”改革效果加快显现
金融时报· 2025-09-24 10:54
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与成效 - 中国证监会推动构建“长钱长投”政策体系并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1] - 截至今年8月底,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1.4万亿元[1][4] - 一年来中长期资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增加6.4万亿元,同比增长42.7%[4] 公募基金降费改革 -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分三阶段全面落地,三阶段累计每年为投资者让利约510亿元[2] - 第三阶段基金销售费用改革将整体降费约300亿元,降幅约为34%[2] - 改革第一阶段降低主动权益类基金的管理费率与托管费率,第二阶段调降基金股票交易佣金费率及分配比例上限,第三阶段调降销售环节费率[2] 公募基金行业发展 - 我国公募基金规模在8月底站上35万亿元大关[3] - 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的平稳落地标志着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3] 中长期资金市场作用 - 中长期资金投资运作专业化程度高、稳定性强,发挥资本市场“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4] -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相关举措包括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广至全国等[4] - 截至2024年8月底,权益类公募基金、保险资金、各类养老金等专业机构投资者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接近15万亿元[4] ETF市场发展 - 建立ETF指数基金快速审批通道,ETF规模在今年8月突破5万亿元大关[5] - 今年首批新型浮动管理费率基金、基准做市信用债ETF、科创综指ETF、中证全指自由现金流ETF等创新产品相继发行[5] - 2025年6月末,中央汇金持仓ETF总市值升至1.28万亿元,占同期股票ETF规模近三成,2024年末持有规模为1.04万亿元[5]
建信基金廿载新程:以体系化提升投研“硬实力” 践行长期主义价值
搜狐财经· 2025-09-19 11:40
行业发展趋势 - 公募基金行业总规模突破35万亿元 发展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与可持续增长 [2] - 行业共识转向平台化、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 替代过度依赖基金经理个人能力的模式 [2][4] - 银行系公募加速布局权益投资领域 建信基金为典型样本 资产管理总规模突破1.43万亿元 服务近9300万客户 [2] 投研体系架构 - 建信基金搭建"3+3+3+1"一体化投研架构:三个重点投资部门、三个战略业务部门、三个柔性研究平台及一个集中交易平台 [4] - 2025年优化为"1+3+5"专业决策体系:1个公司级投资决策委员会、3个专项业务小组、5个资产策略级投资决策委员会 [5] - 权益投资风格划分为四大类型:极致成长策略、景气成长策略、价值成长策略、价值稳健策略 [5][6][7][8] 产品战略布局 - 构建覆盖全谱系的"正金字塔型"产品体系 包括现金管理、固收、被动指数、主动权益、FOF、REITs等多元资产类别 [9] - 泛科技领域投资占比超过权益投资总额的64% 2020年以来半数新发权益产品锚定泛科技主线 [9] - 2025年上半年成功发行10只非货币基金 含权产品占比超70% 平均每月落地2只新产品 [9][11] 风控与文化机制 - 建立多层次风控体系 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领域 遵循"四早"原则 [12] - 实施主动权益基金"业绩红绿灯"机制 按月筛选基金业绩并分级 触发预警机制需进行投资策略调整 [12] - 强调银行系"稳健基因"与"受托人意识" 权益团队以内部培养为主 传承方法论与投资原则 [13] 业绩表现与排名 - 多只基金表现亮眼 包括建信医疗健康行业、建信灵活配置等产品 [8] - 近5年主动股票投资管理收益率排名行业第9/95 近7年排名第9/75 [8]
建信基金廿载新程:以体系化提升投研“硬实力” 践行长期主义价值
券商中国· 2025-09-19 09:26
行业转型趋势 - 公募基金行业总规模突破35万亿元 发展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与可持续增长[1] - 行业共识转向提升权益投资能力 政策指引明确要求提升权益投资规模与占比[1] - 以固收见长的银行系公募加速布局权益投资领域 建信基金为典型样本[1] 投研体系变革 - 行业从依赖基金经理个人能力转向平台化、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2] - 建信基金搭建"3+3+3+1"一体化投研架构 涵盖三大投资部门、三大战略业务部门及三大研究平台[3] - 2025年进一步优化为"1+3+5"专业决策体系 包括1个公司级投委会、3个专项小组和5个资产策略级投委会[4] - 主动权益投资风格划分为四大类型:极致成长策略、景气成长策略、价值成长策略和价值稳健策略[4][5][6][7] - 配套机制包括跨部门大组讨论、季度多维打分和"1+1"传帮带机制[7] - 平台化建设成效显著 近5年及7年主动股票投资管理收益率排名行业第9/95和第9/75[7] 产品战略布局 - 构建覆盖全谱系的"正金字塔型"产品体系 涵盖多元资产类别和跨市场投资[8] - 权益投资中泛科技领域占比超过64% 2020年以来半数新发权益产品锚定泛科技主线[8] - 产品形态包括主动管理科创主题基金、被动化工具(如科创综指ETF系列)和指数增强策略[8] - 加速布局人工智能、自由现金流、港股红利等新兴主题ETF产品线[10] - 2025年上半年成功发行10只新产品 全部为非货币基金且超7成为含权产品[10] 风控与文化体系 - 建立贯穿前中后台的多层次风控体系 遵循"四早"原则严防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11] - 实施主动权益基金"业绩红绿灯"机制 按月筛选并分级基金业绩 触发预警机制时启动督导和调整[11] - 文化内核强调"稳健基因"与"受托人意识" 价值观体系为"创新、诚信、专业、稳健、共赢"[12] - 权益团队以内部培养为主 注重方法论传承和投资原则一致性 避免规模冲动和短期排名压力[12] 行业发展新标准 - 优秀公募机构需具备可持续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不依赖个人的投研生产链[13] - 投资风格需可识别、可解释、可验证 投资过程必须稳定且可追溯[14] - 需坚守受托责任 将敬畏风险的文化转化为日常行动自觉[14]
从债券向权益切换!公募基金多元资产配置策略会:看好科技与黄金两大方向
华夏时报· 2025-09-17 14:30
科技板块投资前景 - 科创板总市值突破10万亿元 年内涨幅超20% 显著领先其他宽基指数[3][4][5] - 科创板上市公司达589家 电子行业权重突出 在科创50中占比近三分之二 生物医药 新能源 机械设备等领域占据重要地位[3][5] - 科创板企业研发投入总额达841亿元 研发投入占比中位数高达13% 在全A股市场中独占鳌头[4] - 电子板块业绩亮眼 2025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均有显著增长 受益AI算力需求爆发及国产替代迫切性[4] - 建信基金权益投资投向泛科技类企业数量超1400家 布局科技金融相关产品19只 规模较年初增幅约73%[3] 资产配置策略 - 采用"4-3-2"宏观因子分析框架及普林格周期模型研判 资产占位或将从债券正式切换至权益 市场交易中枢有望抬升[6] - 看好"科技+大金融"的哑铃型结构 重点关注AI产业链 国产替代(半导体与军工) 创新药及新消费等高景气赛道[7] - 对A股市场整体持乐观态度 预计下半年上证综指以区间震荡为主 港股因显著估值性价比有望表现突出[7] - 对利率债和信用债保持中性观点 利率债走势波动较大 可转债需等待更具配置价值时机[7] - REITs处于估值中等偏高水平 可择优关注业绩表现良好项目的二级市场机会[7] 黄金资产配置价值 - 全球央行连续三年购金超千吨 成为推动金价上涨的重要边际力量[8] - 黄金同时具备分散风险 抗通胀和货币功能 美债信用担忧升温及多地宣布黄金为法定货币背景下长期逻辑正在重构[8] - 短期金价可能受关税政策和市场情绪扰动波动 但中长期配置价值获得多数分析师认可[8] - 美联储9月有九成概率降息25bp 年内整体降息预期为3次 降息周期开启将推动美债实际利率下行 利好黄金定价[9]
上交所:截至8月底沪市ETF规模超3.7万亿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8-31 18:56
沪市ETF规模与结构 - 沪市ETF总规模超3.7万亿元 境内市场占比超70% [1] - 股票ETF规模约2.6万亿元 债券ETF规模约4500亿元 [1] - 5只ETF产品规模超千亿元 [1] 资金流动与产品配置 - 今年以来资金净流入超3500亿元 [1] - 沪深300、中证A500、上证180ETF成为机构投资者重要长期配置工具 [1] 产品扩容与创新 - 上半年新上市ETF共96只 募集规模合计788亿元 已超2024年全年水平 [1] - 50只宽基ETF上市 包含16只科创综指ETF规模合计近200亿元 [1] - 8只上证180ETF上市规模合计超220亿元 [1] - 首批中证A500增强ETF、科创综指增强ETF上市 丰富投资者多元化配置选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