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
搜索文档
可控核聚变展望:进入关键导入期
太平洋证券· 2025-06-18 23:1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可控核聚变开启能源革命新征程,是人类终极能源解决方案,具备能源丰富、零排放、安全性高等优势,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选择 [4] - 多技术路线并行突破,磁约束与惯性约束成主流,两类技术均进入工程验证阶段,共同推动聚变能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 [4] - 产业链协同发展,材料与设备成攻关核心,上游超导材料、耐辐照钨合金突破技术壁垒,中游设备进入供应链,下游推进示范项目 [4] - 政策与资本双重助力,商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国际力量加大投入,全球私营企业融资超62亿美元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多技术路线:磁约束与惯性约束为主流 - 聚变基本原理是轻原子核在超1亿℃高温高压下聚合成较重原子核并释放巨大能量,选择氘 - 氚聚变因反应截面大、点火温度相对低、燃料获取便捷、能量密度高 [7] - 全球聚变研究主要集中在磁约束聚变和惯性约束聚变,磁约束聚变装置有托卡马克、仿星器、磁镜三种类型,惯性约束聚变主要方式是激光和Z箍缩 [11] - 托卡马克利用环形磁场和极向磁场约束高温等离子体,优点是磁场约束效率高、易实现高温等离子体、技术成熟度高,缺点是依赖等离子体电流维持磁场、易引发磁流体不稳定性、结构复杂、运行成本高 [14] - 仿星器通过三维螺旋形外部磁场线圈约束等离子体,优势是无等离子体电流、避免破裂风险、适合稳态运行、磁场结构自然稳定、对材料要求较低,缺点是磁场设计复杂、建造成本高、约束时间短 [19] - Z箍缩惯性约束聚变通过高功率驱动器轰击微型燃料靶丸,利用靶丸物质消融反冲产生的惯性压力压缩燃料,优势是有小型化潜力、无需稳态约束、可模拟核武器物理,缺点是驱动器效率低、靶丸制备苛刻、辐照不均匀性导致压缩效率下降、能量输出断续、依赖高效能量转换与储能系统 [24] - 各国资本开支是投资预判的前瞻性指标,美国、欧洲等海外地区已通过私营企业融资与政府项目加速推进,中国未来五年将进入投资密集期,中核集团未来五年将投入超500亿元用于可控核聚变关键技术攻关与实验堆建设 [29] - 重点公司进展情况各有不同,如CFS预计2035年发电,Helion Energy目标2028年并网发电等 [32] - 国内主要聚变项目融资情况不同,部分项目有政府主导,部分项目获企业或资本融资 [34] - 国内外主要聚变项目各时间节点不同,从Q值验证到厂房建成平均需10 - 15年,中国因技术追赶和政策支持显著缩短至3 - 5年,总体建设时间普遍超过20年,中国“星火”项目通过混合堆技术将时间压缩至12年 [36][37] - 示范堆阶段投资回收期约15年,IRR为8 - 12%;商用堆阶段回收期可缩短至10年以内,IRR提升至15% +,美国Helion等私营企业远期IRR可能突破20% [37] - 商业化挑战包括材料耐久性、成本控制和国际竞争格局等问题,中国在高温超导、紧凑型托卡马克领域领先,美国私营企业主导技术创新,欧洲依赖ITER项目 [38] 产业链协同发展:材料与设备攻关 - 以ITER、CFETR为例,核心设备可分为超导磁体系统、真空室与第一壁、偏滤器与包层、加热与诊断系统四部分,各部分有不同的核心材料和成本占比 [42][44] - 产业链上游包含超导材料和耐辐照材料,中游包含磁体系统、真空与冷却系统、加热与诊断系统,下游由中核集团、中科院系进行总工程承包 [45] - 西部超导是中国唯一实现低温超导线材商业化量产的企业,具备全流程生产能力,产品覆盖多领域,但面临技术瓶颈、国际竞争、成本控制和资本支出等挑战 [49][50] - 联创光电是国内光电及高端装备领域的龙头企业,在高温超导等领域形成技术壁垒,参与“星火一号”项目 [52] - 永鼎股份是国内光通信与超导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聚焦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研发与生产,技术突破使超导带材性能提升、成本降低,产能扩张并参与多个项目 [54][57] - 精达股份是全球特种电磁线领域龙头企业,通过参股布局可控核聚变领域,高温超导技术领先,但面临技术瓶颈和成本控制等挑战 [58][61] - 安泰科技是先进金属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聚焦核聚变装置核心部件制造,技术优势明显,但需提升部件耐辐照寿命和应对项目进度问题 [62][63] - 国光电气是国内真空及微波应用产品领域的核心企业,在核聚变真空系统与微波器件领域技术领先,有产能扩张规划 [64][65] - 合锻智能是国内高端成形装备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依托精密制造能力切入聚变堆核心部件制造环节,技术优势显著,占据技术高地 [66][67] - 爱科赛博是产品根基好、拓展能力强的国产电源龙头,攻克超导电源难题,参与多项国内外重大核聚变项目,但面临项目要求严苛和风险挑战 [69][71] 政策与资本助力:未来延伸空间可期 - 聚变能源开发面临多重挑战,预计2030 - 2050年进入示范堆验证阶段,跨越4个节点后还面临经济竞争力差的困境 [74] - 国家顶层设计将可控核聚变列为前沿技术和战略储备能源,核能“三步走”战略深化,明确发展时间表 [77] - 国家通过科研专项与财政投入支持可控核聚变研究,如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核集团专项规划等 [79] - 社会资本引导方面,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筹)获增资,地方政府配套设立聚变产业园,上海助力核电装机目标 [82] - 国家级创新联合体、国际合作机制和企业技术联盟协同攻关,推动技术转化和国产化 [88][89] - 核心技术专项突破,支持材料与设备国产化,推进装置建设里程碑,如BEST紧凑型托卡马克和星火一号混合堆 [92][93] 产业链受益标的:重视有长期成长空间的方向 - 产业链受益标的分为上游核心材料与关键部件、中游核心设备与系统集成、下游工程应用与商业化三个方向,相关公司分别有精达股份、永鼎股份等,爱科赛博、联创光电等,中国核电等 [96][97][98]
【国信电子胡剑团队】旭光电子:电力设备+军工+电子材料多轮驱动,1Q25毛利率同比改善
剑道电子· 2025-06-18 20:29
核心观点 - 公司主营业务包含电力设备、军工以及电子材料业务,2024年电力设备、军工、电子材料业务分别占总营收的54%/23%/5% [2] - 公司是真空灭弧室头部企业,2024年真空灭弧室营收占比最高,占总营收的43% [2] - 2024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3.9%至0.74亿元 [2] - 1Q25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9.3%,毛利率同比改善3.6pct至23.83% [3]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15.86亿元(YoY +20.5%),归母净利润1.02亿元(YoY +10.5%),毛利率22.82%(YoY -3.87pct) [3] - 1Q25公司营收3.43亿元(YoY -11.4%,QoQ -26.8%),归母净利润0.30亿元(YoY +19.3%,QoQ +39.3%) [3] 电力设备业务 - 2024年公司真空灭弧室产品产销规模达到120万只,创历史新高 [4] - 大功率电子管产品在可控核聚变和半导体设备领域取得新突破 [4] - 加速布局旁路开关和快速开关市场,成功承接多项柔直工程和海上风电项目产品订单 [4] 电子材料业务 - 2024年公司成功实现氮化铝粉体年化产能500吨,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 [5] - 突破基板连续烧结技术瓶颈,开发并投产国内首套氮化铝基板连续化生产设备 [5] - 推出230W/m·k及以上超高热导基板,是国内率先批量供货企业 [5] - 高韧性、高抗弯基板进入IGBT验证阶段,有望成为国内首家供应商 [5] - 氮化铝黑瓷结构件进入半导体设备客户验证阶段 [5]
【明日主题前瞻】固态电池行业会议将召开,前4个月行业投资额达150亿
新浪财经· 2025-06-18 19:48
固态电池行业 - 第五届中国国际固态电池科技大会将于2025年6月19-20日举行,前4个月行业投资额达150亿元 [1] - 政策端2025年4月工信部印发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投入60亿专项研发资金,终端路试如宝马、奇瑞等车企启动商业化进展超预期 [2] - 璞泰来铝塑膜业务开拓固态电池市场并送样测试,利元亨设备导入头部企业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项目,曼恩斯特完成"湿法+干法"工艺装备布局 [2] 人形机器人灵巧手 - 灵心巧手获蚂蚁集团等入股,聚焦"灵巧手+云端智能"平台,自主研发Linker Hand系列产品 [3] - 华西证券认为灵巧手是人形机器人落地关键,需突破丝杠、减速器、电机等零部件技术 [3] - 震裕科技灵巧手精密结构件已交付头部客户,汉威科技柔性传感器获小批量订单,拓邦股份空心杯电机实现人形机器人高精度响应 [4] 物流无人车 - 菜鸟新款无人车GT-Lite定价2.18万元(优惠后1.68万元),支持L4级无人驾驶 [5] - 华源证券称物流无人车售价降至5万元以内,路权政策开放推动2025年规模化商用 [5] - 星网宇达自动驾驶系统实现路径规划与避障,湘邮科技适配邮政无人配送车辆需求 [6] HBM存储芯片 - 三星电子获博通HBM3E供应合同,SK海力士预计HBM需求将"爆炸式增长" [7] - 华金证券指出HBM3/HBM3e为AI服务器主流配置,国产供应链加速配套 [7] - 盛美上海设备用于HBM工艺,赛腾股份海外HBM设备订单交付,联瑞新材Lowα球形氧化铝产品供应AI/HPC领域 [8] AI数字人 - 百度推出多模态融合数字人直播间,基于文心大模型4.5T升级语言、声音、形象协调 [9] - 新国都子公司研发"数字员工"通用智能体,三维通信子公司获百度数字人营销奖 [9][10] 海底数据中心 - 上海临港海底数据中心项目开建,为全球首个海上风电融合型零碳新基建示范项目 [10] - 天玑科技数据中心服务市场排名第七,仕佳光子提供数据中心AWG器件及光纤连接器 [10] 可控核聚变 - 中油资本拟出资6.55亿元增资昆仑资本投资可控核聚变,昆仑资本已布局聚变新能20%股权 [10][11] - 中油工程中标聚变新能实验装置主机系统总装,旭光电子合作中科院合肥等离子研究所 [11] 国产CPU - 兆芯集成启动科创板IPO募资41.69亿元,研发x86架构服务器/桌面处理器 [12] - 2024年中国CPU市场规模达2326.1亿元,广电运通子公司年产能18万台服务器,中科曙光参股海光公司生产CPU/DCU [12][13]
主力资金 | 强势涨停,这只龙头股被主力资金盯上
证券时报网· 2025-06-18 18:54
市场资金流向 - 沪深两市主力资金净流出146.58亿元,创业板净流出81.97亿元,沪深300成份股净流入16.9亿元 [2] - 申万一级行业共9个上涨,电子和通信行业涨幅均超1%,国防军工、银行、电力设备、汽车和机械设备等行业微涨 [2] - 22个下跌行业中,美容护理行业跌幅居首达1.73%,房地产、建筑材料、非银金融和轻工制造等行业均跌超1% [2] 行业资金净流入 - 6个行业获主力资金净流入,电子行业净流入居首达29.11亿元,通信、国防军工和家用电器等行业净流入均超2亿元 [2] - 25个行业主力资金净流出,计算机行业净流出金额居首近30亿元,医药生物、基础化工、传媒和有色金属等行业净流出均超10亿元 [3] 个股资金动向 - 超40股主力资金净流入超1亿元,其中12股净流入超2亿元 [4] - PCB龙头股沪电股份主力资金净流入7.22亿元,创2020年2月24日以来新高,连续5日累计净流入13.46亿元 [5] - 中超控股主力资金净流入5.98亿元,中标电力电缆项目金额共计10.61亿元 [5] - 比亚迪、楚天龙、中际旭创、立讯精密主力资金净流入均超3亿元,楚天龙净流入4.19亿元创2021年4月14日以来新高 [5] - 超50股主力资金净流出超1亿元,其中16股净流出超2亿元,拉卡拉净流出8.48亿元居首,融发核电净流出7.88亿元 [6] 尾盘资金流向 - 尾盘两市主力资金净流入3264.24万元,创业板尾盘净流出233.26万元,沪深300成份股尾盘净流入4037.11万元 [8] - 13股尾盘主力资金净流入超3000万元,其中7股超5000万元,恒宝股份净流入9516.3万元居首 [9][10] - 27股尾盘主力资金净流出超2000万元,其中5股超4000万元,红太阳净流出7328.42万元居首 [11][12] ETF动态 - 500质量成长ETF最新份额为5.3亿份,减少10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入44.2万元,近五日涨跌-0.61%,市盈率15.84倍 [15]
机构论市:硬科技有望破局内需
快讯· 2025-06-18 15:36
机械板块表现与展望 - 上半年机械板块涨幅位居A股第6名,板块涨幅top100中40只与机器人相关,26只属于北交所,8只受益可控核聚变 [1] - 行业内需相对疲软,出海步伐更加坚定 [1] - 下半年硬科技有望破局内需,重点关注具身智能与可控核聚变两大方向 [1] - 低估值高股息标的受益利率下行趋势 [1] - 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机械行业值得加码布局 [1] 核电领域具身智能发展 - 国内核电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提速,多家上市公司积极布局 [2] - 景业智能深耕核工业,推出"胡狼1号"四足巡逻机器人,并通过收购和战略合作拓展业务 [2] - 申昊科技与云深处科技合作开发核工业智能巡检机器人 [2] - 上海电气启动"麒麟"具身智能训练场研发工业级人形机器人 [2] - 亿嘉和推出RK100人形机器人探索核电巡检应用 [2] - 沈阳新松机器人开发核应急机器人并在海外市场取得突破 [2] - 核电领域作为危险、重复、繁重的工业场景有望率先实现具身智能赋能与落地 [2]
冰轮环境(000811) - 000811冰轮环境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6171
2025-06-18 15:10
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编号为【2025】第 020 号,类别为路演活动,时间是 2025 年 6 月 17 日,地点为电话会议(招商证券 IDC 及算力论坛)[1][2] - 参与单位众多,包括招商总部、天弘基金、太平资产等多家机构,上市公司接待人员为董事会秘书孙秀欣[1][2] 公司业务与产品 整体业务 - 致力于能源和动力领域,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全生命周期服务,产品为压缩机和换热装置,覆盖 -271℃ - 200℃温度区间,有多种类型压缩机、工业热泵等产品,磁悬浮压缩机有成熟产品且应用于北京冬奥会场馆[3] 数据中心应用产品 - 顿汉布什公司提供冷源装备,“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等两项产品入选工信部目录,国内服务众多项目,海外市场景气且制造基地扩产[4] - 冰轮换热技术公司提供多种热交换装置,“低碳节能闭式冷却技术”获评示范技术,“液冷系统热交换器”入选山东首台(套)名单[4] 核电行业应用产品 - 聚焦核岛冷却、核能供热等场景,研发多项创新技术,旗下换热、顿汉布什、华源泰盟公司分别有相关产品应用于核电项目,部分项目获央视报道[6] 可控核聚变应用产品 - 2016 年研发成功极低温用氦气压缩机,供货中科院实验室,后陆续为科研院所供应,应用于国家重大前沿科技研究项目[7] 热能管理板块产品 - 以全系列工业热泵服务热能管理,重点在北京华源泰盟公司,该公司有多项核心技术群,截至 2024 年末授权专利 96 项、软著 33 项,多项产品和技术获国家级荣誉和入选相关目录,多个项目入选典型案例[7][8] CCUS 压缩机 - 公司是碳捕集装备领先者,获“中国二氧化碳应用推进奖”,自主制造、建设并运营碳捕集项目[8] 螺杆式压缩机发展原因 技术层面 - 二十年前确定螺杆式压缩机为核心产品,组建团队研究,研发出转子型线设计模型,“螺杆压缩机设计理论、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推出自然工质二氧化碳螺杆制冷系统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赠款奖励[8] 市场层面 - 制订“两个替代”策略,进军能源化工工艺冷却细分市场,进行国产替代和机型替代[8]
矿山机器人目录公开征求意见,“全市场唯一百亿规模”机器人ETF(562500)现涨0.24%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8 14:12
机器人ETF市场表现 - 机器人ETF(562500)现涨0.24%,持仓股中奥比中光涨7.41%领涨,燕麦科技涨3.76%,天淮科技涨2.79% [1] - 截至当前,机器人ETF盘中成交金额超2.8亿元,6月以来日均成交额4.91亿元,居可比基金首位 [1] - 机器人ETF最新资金净流入2945万元,近10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入3.80亿元,新增规模与份额均居可比基金首位 [1] 机器人ETF规模与份额 - 机器人ETF最新规模129.97亿元,年内规模增长88.60亿元,新增规模位居可比基金首位 [1] - 机器人ETF最新份额159.06亿份,年内份额增长105.83亿份,新增份额位居可比基金首位 [1] 政策与行业动态 -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起草《矿山智能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征求意见稿)》,推进矿山智能化与机器人研发应用 [1] - 中信建投展望2025年下半年机械行业,指出机器人相关标的在板块涨幅top100中占比40只,硬科技(具身智能与可控核聚变)有望破局内需 [2] 机械行业展望 - 机械板块上半年涨幅位居A股第6名,26只涨幅top100标的属于北交所,8只受益可控核聚变 [2] - 行业当前内需疲软,出海步伐坚定,低估值高股息标的受益利率下行趋势 [2] 机器人ETF产品特性 - 机器人ETF(562500)是全市场唯一规模超百亿的机器人主题ETF,覆盖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细分领域 [2] - 场外联接基金包括华夏中证机器人ETF发起式联接A(018344)和C类(018345) [2]
中信证券:中美核聚变投资加速 从实验堆向商业化前进
智通财经网· 2025-06-18 09:59
核聚变技术发展现状 - 核聚变技术是能源领域重大技术革命,中美等核能强国均重点发力可控核聚变 [1] - 全球共13家聚变企业设定了2030年前反应堆Q>1的目标,2020年以来全球聚变公司累计投资加速提升 [1] - 托卡马克运行稳定性较高,制造难度相对较低,成为目前最主流路线,全球聚变反应堆中托卡马克占比最高(79台) [1][2] 核聚变技术路线与挑战 - DT反应为最容易实现的聚变过程,反应温度达上亿度,需磁体约束或惯性约束方式容纳等离子体 [2] - 当前托卡马克装置存在三大问题:运行时长不足(EAST装置最高实现超千秒运行)、中子辐射损伤材料、氚燃料短缺 [3] - 解决方案包括:应用高温超导材料提升磁体性能、采用钨材料替代铍、通过Li-6增殖实现氚循环利用 [3] 核聚变投资与产业链 - 聚变实验堆投资规模达百亿量级,反应堆投资占比约40%,磁体和堆内构件占反应堆成本分别为28%和17% [1] - 2024年全球聚变领域股权投资规模达17.4亿美元,2021-2024年投资规模显著提升,主要投入来自中美 [4] - 美国能源部为聚变创新研究提供1.07亿美元资金,BEST系统将于2027年完成建设并首次演示聚变发电 [4][5] 国际核聚变项目进展 - ITER项目由多国共同参与,计划产生500MW聚变功率,但进度低于预期(全功率运行时间从2035年推迟到2039年) [4] - 中国押注托卡马克进入第一梯队,美国技术路线多元,中美聚变研发节奏加快 [4] - 紧凑型燃烧等离子体聚变能综合研究系统(BEST)将在2027年完成建设,推动核聚变从实验室向工程应用跨越 [5]
每日投行/机构观点梳理(2025-06-17)
金十数据· 2025-06-18 09:40
黄金市场 - 花旗预计黄金将在未来几个季度回落至每盎司3000美元以下,2026年下半年可能回到2500-2700美元水平[1] - 投资需求减弱、全球经济增长改善和美联储降息是金价下滑的主要原因[1] - 在基本预测中(概率60%),金价将在下一季度巩固在3000美元上方后走低[1] 原油市场 - 花旗预计布伦特原油近期将在70-80美元/桶交易,长期预测维持60-65美元/桶[2] - 油价上涨主要反映风险溢价上升,对石油产出和出口影响有限[2] - 加拿大皇家银行警告,油价上涨导致通胀飙升可能使标普500指数下跌20%[7] - 华泰证券指出中东局势升级可能导致油运运价跳涨[9] 美国经济与政策 - 摩根士丹利认为"美丽大法案"可能增加赤字但对经济增长作用有限[2] - 美国银行警告外国对美国国债需求下降,托管资产自4月以来减少600多亿美元[3] - 加拿大皇家银行列出美股回调三种情境,最坏情况下标普500可能回到4月低点[7] 外汇市场 - 荷兰国际认为美元上行潜力有限,即使美联储对降息持谨慎态度[4] - 德商银行指出近期美元走强源于油价反弹而非避险属性[5] - 大华银行预计美日可能测试145关口,长期或在143.00-145.50区间交易[6] 中国经济 - 中信证券预计二季度GDP有望实现较快增长,工业生产5月下旬显著改善[7] - 浙商证券预计下半年或呈现股债双牛结构,10年国债利率可能下行至1.5%[9] - 中信证券观察到5月社零增速明显回升,但投资增速低于预期[7] 行业动态 - 中信证券判断可控核聚变行业长期成长趋势确立,零部件企业订单有望释放[8] - 中信证券认为药品耗材质量监管加强将利好高质量仿创头部企业[8] - 天风证券建议关注存储、端侧AI、CIS等高弹性产业机会[10] - 国泰海通认为白酒行业二季度景气度仍在寻底,价格端压力较大[10]
可控核聚变行业深度
2025-06-18 08:54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可控核聚变行业、核裂变行业 - **公司**:Helion Energy、西部超导、精达股份、上海超导、合锻智能、国光电器、安泰科技、旭光电子、雪人股份、综合科技、佳电股份、中广核矿业、中国核建、中岩大地、利伯特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全球核聚变技术发展迅速**:各国加大资本和政策支持,创新型国企融资增加,中美涌现创新公司;托卡马克、仿星器及 FRC 装置技术路线均有进展;超导材料和 AI 赋能加速核聚变发展,预计 2040 年成本或与风电看齐 [1][3][4] - **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取得重要进展**:EAST 装置和中国环流器 3 号刷新记录,托卡马克装置取得重大突破;中科院等离子所加快项目招标,上海聚变科学研究中心启动大装置招标,规模不亚于国际先进水平 [1][5] - **可控核聚变技术面临挑战**:核心挑战是实现足够高的温度、密度和时间积累;需利用磁场约束等离子体,规避外壁腐蚀,但磁约束控制难以避免湍流现象,需要构造足够耐腐蚀、高温高压材料 [1][6] - **全球主要国家加大对可控核聚变投资**:截至 2024 年 7 月,投资额同比增长 57.2%,达 71 亿美元;私营公司如 Helion Energy 获重要融资,其 FRC 路线发展到第七代 Polaris,具有较大潜力 [1][7] - **核裂变与核聚变是相反过程**:裂变是重原子分裂释放能量,聚变是轻元素合成,需极端条件 [1][8] - **人工智能在核聚变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模拟预测、数据分析和处理,优化反应堆几何形状和运行参数,提高核聚变效率和稳定性;AR 模型应用可大幅提升研发效率 [3][4][10] - **核聚变技术的创新路线**:主要包括仿星器、磁镜装置和场反转配置(FRC);FRC 具有系统结构简单、造价与运行成本低、商业化潜力大的特点 [9] - **惯性约束核聚变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商用民用领域应用较少,但已实现重大进展;代表性的装置包括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和法国 ELM,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绵阳九院的神光一二装置也取得显著成果 [11] - **ITER 项目不断取得有序进展**:计划 2034 年启动运行,2036 年进行全池试验,到 2039 年开始氘氚核聚变实验;尽管多国合作带来一定分歧,但仍是全球最具规模且最为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之一 [14] - **中国三代堆及四代堆发展潜力巨大**:三代堆以华龙一号为代表,四代堆包括高温气冷堆与快堆,高温气冷堆已投产,快堆正在建设中;中国进入举国体制时代,在三代堆拓展到四代堆以及未来可能发展的融合堆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15] - **核融合产业链各环节成本拆分明确**:典型托卡马克项目总投资规模约为 1000 亿元,其中超导材料占比最大,为 40%以上;偏滤器及包层材料占比 20%左右;电源系统占比 15%以上 [16] - **FRC 装置的电源系统要求较高**:关键点在于线圈电流迅速上升以达到磁场反转效果,对瞬间关闭和放开的要求极高,通常需要相关电容器和真空开关来实现微秒级别的瞬间能量释放 [17] - **核裂变领域部分公司表现突出**:综合科技、佳电股份等公司在三代堆业绩释放及四代堆储备方面表现突出;中广核矿业签订长协合同显示出较高业绩弹性;中国核建、中岩大地、利伯特是核电施工建设方面的重要标的 [18] - **旭光电子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具有优势**:早在 2020 年就与等离子所合作过长脉冲、高功率电子管项目,为国内独供角色;电子管作为高耗能耗材,使用周期一般为一年左右 [20] - **2024 - 2026 年是三代堆业绩强释放期**:2022 年核准的 10 台机组不会立即开工建设,审批和建设需要时间;从 24 年开始到 26 年,将是三代堆业绩强释放期,三代堆相关标的业绩确定性非常高 [21] - **核聚变与裂变板块整体投资前景较好**:无论是裂变还是可控核聚变,从三代堆到四代堆以及未来的发展路径,都具有较强投资前景;三代堆有确定性增长,可控核聚变更具估值和业绩弹性 [22][23]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2025 年以来,可控核聚变行业在资本市场表现亮眼,裂变和核聚变领域都获得了相对不错的超额收益 [2] - 谷歌 DeepMind 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合作,以及普林斯顿团队在 2024 年 2 月和 10 月实现了突破性的 AR 模型应用,将等离子体温度提高了 1000 万倍 [10]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绵阳九院的神光一二装置在惯性约束核聚变技术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11] - 中科院 BEST 项目于 2025 年 3 月顺利完成顶板浇筑,标志着工程进入全面分区完工交付阶段 [12] -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自 2025 年 3 月以来持续进行核心设备招标,包括预算金额达 2 亿元的 170MHz 回旋管及 3500 万元低温透屏测试冷箱 [13] - 中岩大地在岩土工程软土地基处理上表现优异,已获得超过 3 亿元订单,并且随着核电机组数量增加,每年至少会有三四台基础设施项目,对其业绩有较大推动作用 [18] - 利伯特专注工业模块设计,其业绩弹性较高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