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

搜索文档
前置货站助企业“飞全球”
苏州日报· 2025-05-09 08:22
内陆段物流时间长、机场安检查验作业量大,不仅增加隐性成本,而且易对货物安全带来风险—— 这是苏州大量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高价值货物空运出口长期面临的痛点。 如今,这一痛点正被消解。在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由苏州和上海两地共同打造的全国首个跨省 市、跨关区航空前置货站,正构建航空货运链新模态。苏州企业经由上海机场出口货物,在前置货站就 能完成机场安检、海关查验、鉴定报告出具三大流程,随后搭载民航监管专用车辆直达机场航班,一刻 也不耽误。据测算,物流时效提升12至24小时,企业地面物流成本降低10%至30%。 外贸物流"痛点"触发制度"破局" 作为全国开放程度、产业能级最高的开发区之一,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型经济活跃,出口企业有2000 多家。据苏州工业园区商务局外贸处副处长凌虹霞统计,园区每年进出口规模约1000亿美元,货物进出 口对航空运输依赖程度高,以空运出口的货值达300亿美元至350亿美元。从苏州层面而言,外贸进出口 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也不言而喻。然而,地理上不临江不靠港的现实,让当地企业始终面临"最后一 公里"的物流瓶颈。 苏州货物从出厂到送机,传统模式下由货代全流程运营。货代到企业提货 ...
独山子石化:搭建创新生态圈 “焊接”智慧产业链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09 06:19
独石化的产业链创新涵盖了从炼油到化工的各个环节。在炼油领域,公司搭建起全国首个分子水平炼油 模型,这一模型宛如炼油生产的"智慧大脑",基本实现了全流程物流走向和性质的精准预测计算。 该技术覆盖2000余种烃类分子数据库,年加工原油800万吨,新增效益可观,同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 万吨,实现了从"粗放加工"向"精准定制"的跨越。 乙烯装置通过"三位一体"智能控制系统(APC先进控制、OTS仿真、RTO实时优化),能够实时感知装置 的运行状态,快速、精准地调整各项参数,实现乙烯日产量连续数月保持高位,屡创历史纪录。 截至4月底,独山子石化公司(以下简称"独石化")自主研发的锂电池隔膜料HP30CF实现规模化应用,累 计供货量突破万吨大关。独石化始终以主业为根基,通过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体制改革深化、核心 技术攻坚突破,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业应用"的创新生态。 独石化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驱动全链跃升,入选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第一梯队, 新材料产量稳居集团公司炼化企业前列。 全链条协同创新 在人才培养方面,独石化更是不遗余力。通过组织各类专业培训,包括与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知 名 ...
协同创新谋发展,长三角打算这么干
国际金融报· 2025-05-08 20:50
科技创新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近日,安徽正式启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下称"长三角国创中心")相关工 作。此举不仅彰显了安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积极作为,更标志着长三角在深化区域协同创新、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又向前迈出 了坚实且关键的一步,开启了协同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共建科技创新共同体 在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领域,安徽动作频频。 今年印发的《安徽省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安徽将与苏浙沪在多个关键领域展 开深度合作。双方计划共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各自优 势,协力打造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产业承载区。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实现三省一市之间的深 度合作与共同发展。 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进程中,长三角国创中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中心由科技部批准,沪苏浙皖共同建 设,于2021年6月3日揭牌成立,总部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 长三角国创中心定位独特,旨在将国家战略部署与长三角区域创新需求有机结合,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推动创新要素 在更大范围内畅 ...
科创生态融合加速 MTR Lab与启迪之星打造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
环球网· 2025-05-08 10:38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区域合作正在向科创生态圈加速。5月6日,港铁公司全资子公司MTR Lab与启迪之星对外宣布达成合作,双方将共同推动智慧城 市、智慧出行及绿色转型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这也标志着内地科创生态圈与香港企业深化协作、共创战略价值,也标志着双方在推动新质生产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技术突破及可持续发展领域迈出 重要一步。据悉,双方将共同努力打造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助力初创企业走向国际舞台。 MTR Lab董事总经理陈定邦表示,MTR Lab计划通过与启迪之星这样的平台合作,引进最新的科技成果到香港,并利用香港作为国际科创中心的地位,帮助 内地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发展。 对于此次合作,双方将充分结合各自的资源优势,相互推荐优质企业以促进合作及投资机会,同时探讨联合投资可能,并为对方推荐的企业提供市场拓展支 持,助力企业在区域和行业内的成长。双方成立了联合工作小组,每年将推荐至少20家高潜力企业,以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支持创新企业的技术升级与市 场拓展。 高玉霞强调:"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启迪之星一直聚焦于产业垂直加速,致力于与世界500强公司及产业龙头进行深度合作,将优质的 ...
杭州高新(300478) - 杭州高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
2025-05-07 17:42
行业发展前景 - 线缆用高分子材料行业受国家政策支持,国家智能电网、现代化城市、新能源汽车和轨道交通等领域发展对电线电缆功能和质量要求提高,行业有较大市场空间和较好前景 [2] 行业与公司对比 - 线缆用高分子材料下游为电线电缆行业,行业已迈入成熟期,需求受电线电缆需求正向影响;公司在技术经验、生产工艺等方面有优势,形成完整体系,是产品系列化程度高、结构丰富的企业之一 [3] 公司盈利增长点 -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供全面产品解决方案,重点发展大客户,合作共赢;持续投入特种线缆用高分子材料研发,提高毛利率;与福建南平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新公司,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技术协同创新,提高研发准确性,加强研发能力,深入开发华南市场,提高盈利水平 [3] 公司本期盈利水平 - 2025 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 8390.80 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21.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180.43 万元,较去年同期减亏 55.73% [3]
兆威机电(003021):2024年营收、归母净利润稳健增长,汽车电子与灵巧手是未来主要增长点
中银国际· 2025-05-07 13:5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公司投资评级为增持,原评级也是增持;板块评级为强于大市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2024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稳健增长,2025Q1归母净利润同比略有下滑;主要业务领域有序迭代,17自由度电机直驱人形机器人灵巧手成亮点;构建“1+1+1”纵向协同创新体系和“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向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小幅调整盈利预测,维持增持评级 [4][6][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股价表现 - 今年至今、1个月、3个月、12个月的绝对涨幅分别为74.1%、6.8%、17.5%、101.7%,相对深圳成指涨幅分别为74.1%、9.5%、20.5%、98.6% [2] 公司基本信息 - 发行股数2.402亿股,流通股2.062亿股,总市值313.4896亿元,3个月日均交易额14.6736亿元;主要股东深圳前海兆威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持股35.44% [3]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 - 2027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62亿元、3.29亿元、4.06亿元,每股收益1.09元、1.37元、1.69元,对应市盈率119.8倍、95.4倍、77.2倍 [6] 财务数据 - 2023 - 2027E主营收入分别为12.06亿元、15.25亿元、18.53亿元、23.04亿元、29.13亿元,增长率分别为4.6%、26.4%、21.5%、24.3%、26.5%;EBITDA分别为1.69亿元、2.44亿元、3.12亿元、3.89亿元、4.7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亿元、2.25亿元、2.62亿元、3.29亿元、4.06亿元,增长率分别为19.6%、25.1%、16.2%、25.6%、23.6%等 [8] 经营情况 - 2024年营收15.2亿元,同比增长26.4%;归母净利润2.3亿,同比增长25.1%;2025Q1营收3.7亿元,同比增长17.7%,归母净利润0.5亿元,同比降低1.2% [9] 业务领域 - 汽车方面与博世、比亚迪等合作,提供车载运动屏幕等产品;消费及医疗科技方面为AR&VR等领域提供解决方案;先进工业方面布局工业装备;机器人方面2024年11月发布全球首创灵巧手产品 [9] 创新体系与发展模式 - 构建“1+1+1”协同创新体系,将传动、微电机与电控系统高度融合;构建“双轮驱动”发展模式,与头部客户合作开发定制化方案,加快核心产品自主品牌商业化 [9]
拓宽大学生职业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新华日报· 2025-05-07 10:45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为大学生职业创新拓展多元路径。在知识更新加速、技术融合加深的时代背景下, 学科交叉已成为高校创新教育的重要趋势。相较于传统的单一学科路径,交叉融合更能回应复杂问题导 向的创新需求。高校正依托产教融合平台,探索以项目牵引、任务驱动为基础的跨学科实践路径,通过 组织结构与资源配置的系统调整,拓展学生的知识边界与能力结构。高校普遍面临"学科壁垒较强、平 台资源分散"的现实问题,一些学校通过建设"模块化交叉平台"与"技术共享工坊"打破原有学院制结构 限制,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协同攻关提供空间支撑。部分高校还通过设立校内跨学科创新基金或工作 室,鼓励学生在企业导师、高校教师联合指导下,以团队形式开展开放式课题研究。学科交叉融合推动 高校从"学科本位"走向"问题导向",也推动创新教育从"线性传授"向"网络协同"转型。通过产教融合拓 展学生的创新路径,不仅有助于培育复合型人才,更为大学生职业创新能力的生成提供了更加多元与开 放的制度空间。 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为大学生职业创新凝聚集体智慧。实习实践范式正从教学附属向创新驱动转变。当 前高校面临的挑战不仅包括资源配置和制度保障,更在于通过组织模式与育人机制的系 ...
第三届辽宁“校企协同科技创新伙伴行动”启动会暨服务辽宁轨道交通产业专项活动在大连举行
人民网· 2025-05-07 09:40
辽宁校企协同科技创新行动 - 第三届辽宁"校企协同科技创新伙伴行动"启动会在大连举行 首次走进企业车间现场解决问题 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 活动由省教育厅等八部门联合主办 2023年以来举办73场对接会 校企签约238项 2543家企业与高校对接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3] - 会议强调2024年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战年 将推进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 提升校企协同创新质效 推动高校创新要素向企业汇聚 [3] 轨道交通产业合作 - 中车大连公司提出技术需求 省内高校发布60余项科技成果 涉及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 [4] - 大连交通大学与中车大连等五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 中车科学家作校企协同创新主旨报告 [4]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 - 将打造人才培养新范式 打破校际校企边界 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 [3] - 计划建设辽宁高等研究院 提升国家大学科技园质量 培育新质生产力 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 [3]
构建开放协同创新生态
经济日报· 2025-05-07 05:59
广东政策的突破性,还体现在将开源生态建设嵌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的协同体 系。从创新链协同、产业链贯通、资金链护航到人才链支撑的系统性设计,使得开源生态不再是孤立的 技术平台,而是成为连接四链的枢纽,推动广东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升级。 系列政策的落地实施,仍面临挑战。比如如何避免开源社区"重建设轻运营"?如何平衡开源社区数据开 放与数据安全及隐私、版权保护问题等。对此,建立包容审慎监管机制,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立 法工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箭在弦上。 对企业而言,自主研发成本高、投入多、风险大,开源社区通过代码共享、协同开发,可加速技术迭 代。该措施还提出,推动广州、深圳数据交易所打造国家级数据交易场所,打造广东省数据要素集聚发 展区,这将推动数据要素的开放流通,为开源生态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撑。 日前,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每年择优支持 一批开源社区和开源生态中心,每个给予最高800万元资助。此举不仅是广东打造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 人产业高地的关键举措,也是我国地方层面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构建开放协同创新生态的积极探 ...
西安经开区:以创新驱动发展 企业与人才斩获多项国家级荣誉
中国经济网· 2025-05-06 10:21
企业荣誉与成就 - 陕汽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宏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1][2] - 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先进集体 [1] - 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应用工程部部长邱明安被评为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劳动模范 [1] 陕汽控股发展概况 - 2024年陕汽全年累计产量13.7万辆,行业排名第三,市场占有率为16.6% [3] - 新能源汽车销量超万辆,同比增长200% [3] - 海外市场保有量达36万辆,覆盖全球超过140个国家和地区 [3] - 推动"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包括陕汽商用车和陕重汽 [2] 西部超导技术优势 - 全球唯一掌握从合金熔炼到磁体制造全产业链的企业 [4] - 我国国内唯一的低温超导线材生产企业 [4] - 2003年获批"国家级超导体与磁性材料应用实验室" [4] - 在航空、能源、医疗等领域解决多项"卡脖子"难题 [4] 西安经开区产业支持政策 - 设立"西安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陕汽集团交管服务站",提升企业发运时效 [3] - 策划"科技企业家成长训练营",支持企业设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4][5] - 拥有各类创新平台及称号702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47个 [5] 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 以"建设世界一流产业创新发展区"为目标,深化"有色院模式" [5] - 推进未来汽车、未来能源、未来材料为代表的"千亿产业" [5] - 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