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融
搜索文档
高净值银发族养老收入替代率75%,保险可以做什么?
搜狐财经· 2025-10-28 19:39
覆盖"康、养、育、富"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新路径,中信保诚人寿正推动保险与康养生态深度融合 文|《财经》记者 杨芮 编辑|袁满 当"老龄化"不再是纸上的抽象概念,而是扑面而来的现实图景,养老这件事也从人们心中模糊的晚年想象,变成了必须作答的时代考题。截至 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亿,占总人口的22%;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亿,占总人口的15.6%。 "老有所养"这一目标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就养老机构的选择和支出,《2025中国高净值人群品质养老报告》(下称《报告》)的调查显 示,高净值银发群体的养老选择呈现显著代际导向特征,子女定居城市(67%)是高净值银发族最主要的养老居住地。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 当前高净值银发族选择居家养老最多(68%),其次是机构养老(21%),社区养老最少(11%)。当前,选择机构养老的中国高净值银发族 每年支付给养老机构的费用平均27.5万元,有37%的人年均花费超过30万元。 中信保诚人寿在成立25周年之际,在本次大会上举行了"中信&保诚海外金融服务"启动仪式暨传家家族办公室2.0发布以及"中信保诚人寿未来 之家"启动仪式,意味着中信保诚人寿将 ...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王文灵:养老金融要积极关注新技术、拥抱新机遇
证券时报网· 2025-10-28 15:59
10月28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成员、副理事长王文灵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养老金 规模大、期限长,如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找到定位,使养老金既能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资 本引擎,又能分享科技创新带来的超额回报,这是当前养老金融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王文灵指出,近年新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为资本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也给养老金投资带来丰厚回报。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养老金融要积极关注新技术、拥抱新机遇。一方面,要找准定位,积极创设适合 的科技创新投资产品,丰富养老金投资组合,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另一方面,通过发挥养老金耐心资 本的优势,支持新技术新产业(300832)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养老金的规模优势,使其能够成为引导估值体系重构的重要力量。"王文灵表示,当数据和算法等无形 资产取代厂房与机器成为核心生产要素时,如何为这些无形资产实现有效确权与定价,从而将数据、算 法转化为可交易、可定价、可追溯的金融资产,值得思考。 在风险管理方面,王文灵还表示,要从关注波动的方差管理转向覆盖全流程的动态风险管控。实现风险 管理从价格短期波动的过度关注,转向对价值长期实现的前瞻性管理,这要求我们建立 ...
前三季度增加值达6700亿元,北京金融业再亮相
北京商报· 2025-10-28 15:08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召开,凸显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地位,其金融业发展以“五篇大文章”为指引,构建了政策协同、高水平开放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1][10] 政策框架与协同 - “五篇大文章”政策框架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方向,旨在实现金融资源对实体经济的精准滴灌 [2] - 北京是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系统落实“五篇大文章”的地区,构建了“1+N”的完整政策框架,强调跨部门和多金融工具的协同 [2] - 政策协同效应显著,截至2025年6月末,北京市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余额达6.8万亿元,增速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5.2个百分点 [3] 科技金融领域进展 - 截至2025年8月末,北京市科技贷款余额超4万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30.9%和14.3% [3] - 北京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专板自2023年8月开板以来,已支持超960家中小企业,累计融资规模突破300亿元 [3] - 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已设立基金14只,落地规模超130亿元,认缴规模及落地项目居全国前列 [3] 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成效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中心累计成交量超320万吨,累计成交金额突破2.67亿元 [4] - 普惠金融方面,创新型中小企业首贷贴息比例提升至40%,通过“畅融工程”举办55场活动,服务金融机构616家次,对接企业817家次 [4] 养老金融与数字金融发展 - 个人养老金账户数及缴存资金规模居全国试点城市前列,商业养老金试点有效开户11.6万户,资产规模达257.4亿元 [4] - 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累计发布31个项目,19个顺利“出箱”,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有28个项目进入试点,13个转为常态化运营 [4] 高水平对外开放实践 - 通过“两区”建设推动金融开放从“要素流动型”向“规则制度型”转变,引进中外资金融机构数量接近200家 [6] - 法巴天星财险于2024年10月获批落户,高盛中国证券成为2025年北京首家取得基金销售牌照的外商独资证券公司 [6] 跨境金融创新与成效 - 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升级,惠及1700家成员企业,跨境收支规模超1500亿美元,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超10亿元人民币 [7] - 北京地区支持办理本外币合一账户业务的银行网点超700家,累计开户近11万户 [7] - 2024年北京地区涉外收支规模增长67.4%,达2.4万亿美元,占全国16.9%,2025年上半年跨境人民币收支达6.2万亿元,占比提升2.5个百分点 [7] 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 - 数字人民币试点深化,累计开立个人钱包近2000万个,累计交易5.4亿笔,金额近3000亿元,支持受理商户近200万家 [8] - 应用场景拓展至境外支付示范区、科技企业并购贷款及担保贷款,实现了资金的封闭管理和自动还款 [8] - 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升级至2.0版本,支持企业数量由1万家扩大至超3万家,升级后一个月内落地首批3笔科技研发贷,金额合计2亿元 [9] 金融业整体经济贡献 - 2025年前三季度,北京金融业增加值达6700亿元,同比增长9%,占GDP比重17.4%,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 [1][9]
从四中全会公报看资本市场改革动向
五矿证券· 2025-10-28 14:49
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看好 [6] 核心观点 - 报告核心观点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发展擘画蓝图,资本市场作为现代经济和金融的枢纽,将在经济转型升级、科技自立自强、提振消费及健全社保体系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改革深化将利好非银金融行业 [2][14] 事件描述与背景 - 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十五五”规划的建议 [1][13] 资本市场改革方向 -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必须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升直接融资占比,推动金融资源高效引入新质生产力领域,引导金融业由“规模扩张”走向“提质增效” [2][15] - 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必须以投融资端综合改革为牵引,融资端通过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度提升包容性,投资端通过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引入中长期资金和丰富金融产品来增强吸引力 [3][16] 资本市场与消费提振 - 资本市场可通过财富效应夯实居民消费底气,并通过IPO、债券、公募Reits等工具支持消费企业产能扩张和优化升级,形成“财富效应—收入提升—消费能力增强”和“融资支持—供给升级—消费意愿增强”的双向循环,大力提振消费 [4][17][18] 资本市场与养老金融 -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资本市场与养老金融良性互动,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中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的“稳定器” [5][19] - 我国养老金体系面临规模偏低和结构性失衡挑战,2024年总规模约15.92万亿元,占GDP比例仅11.80%,远低于美国养老金总规模约46.99万亿美元及其占GDP 160.39%的比例 [19][25] - 我国养老金第一、二、三支柱规模占比分别为54.77%、42.40%、2.83%,结构上依赖第一支柱,第三支柱发展滞后,未来需专业金融机构增加第三支柱产品供给以改善结构 [19][25]
金融“活水”润京华 2025年首都金融高质量发展纪实
金融时报· 2025-10-28 08:37
行业整体表现 - 截至2025年前三季度,北京金融业增加值达6700亿元,同比增长9%,占GDP比重17.4%,对首都经济拉动1.5个百分点 [2] - 金融业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 [2] 金融风险防控与监管 - 通过“蜜蜂计划”进行防非宣传,制作202期电视专题、1200条短视频,总播放量达15亿次 [2] - 依托“冒烟指数”平台加强风险监测,实现对企业异常苗头的毫秒级识别 [2] 科技金融与资本市场 - 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科技贷款余额达4万亿元,设立14只股权投资基金,科创债规模4500亿元 [3] - 2025年1至9月北京市新增11家上市公司,截至9月末上市公司总数达795家,位居城市榜首 [3] - 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超270家,总市值突破8000亿元,“北证50”指数年内涨幅超50% [3] 绿色金融 - 北京绿色交易所敲响全国CCER市场启动首锣,利用金融手段将污染成本转化为价格信号 [3] 普惠金融 - 举办54场“畅融工程”活动,促成775家企业与597家金融机构对接 [3] - 通过普惠金融支持,例如平谷区草莓采摘园引进无土栽培技术,实现一季增收6万元 [3] 养老金融 - 个人养老金账户数及缴存额稳居全国试点城市前列 [3] - 商业养老金覆盖11.6万户,资产规模达257.4亿元 [3] 数字金融与金融科技 - 北京地铁全网支持五大国际卡组织“拍卡过闸” [3] - 金融监管沙盒作为创新孵化器,有31个监管工具项目排队入场,19家顺利“毕业” [3] - 资本市场领域有28个试点项目,其中13个已实现常态化运营 [3] 区域协同与对外开放 - 京津冀协同发展融资规模突破万亿元 [4] - “平急两用”项目获得贷款56亿元,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达1100亿元 [4][5] - 吸引瑞穗证券、保德信资管、高盛中国证券等一批外资金融机构落户北京 [5] - 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齐聚金融街论坛 [5]
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
上海证券报· 2025-10-28 07:36
公司治理与报告批准 - 公司第十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于2025年10月27日审议并通过了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董事会会议应到董事10人,实到10人 [1] - 公司第三季度财务报表未经审计,由董事长、行长及财务负责人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2] - 公司监事会第十一次会议于同日审议通过第三季度报告,应到监事9人,实到9人 [50] 股东结构变动 - 法国巴黎银行(含QFII)在2025年前三季度合计增持公司股份123,635,625股,占报告期末总股本的1.00%,期末持股比例达17.14% [5] - 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前三季度合计增持股份608,746,244股,占报告期末总股本的4.92%,期末持股比例达14.21% [5] - 南京紫金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紫金信托合计增持股份160,508,574股,占1.30%,期末持股比例达13.51% [6] - 南京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前三季度增持股份148,303,153股,占1.20%,期末持股比例达9.99% [6] - 持股1%以上股东(不含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前三季度合计增持股份1,034,444,310股,占报告期末总股本的8.37% [7] 主要财务业绩 - 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资产总额29,623.0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709.08亿元,增幅14.31%;负债总额27,468.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73.73亿元,增幅14.48% [10] - 存款总额16,405.5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43.83亿元,增幅9.65%;贷款总额14,114.8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50.83亿元,增幅12.34% [11]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19.4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7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80.0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06% [12] - 利息净收入252.0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52%,在营业收入中占比60.09%;非利息净收入167.4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1.63%,占比39.91% [12] - 成本收入比为23.27%,较上年末下降4.81个百分点 [12] 资产质量与风险管控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不良贷款率为0.83%,与年初持平;拨备覆盖率为313.22%,保持了较好的风险抵补水平 [13] - 公司持续优化客户策略,严把风险入口关,提高新增授信质量,并加快存量风险处置 [13] 公司金融业务发展 - 对公贷款余额10,731.3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69.31亿元,增幅14.63% [14] - 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涉农贷款余额分别较上年末增长33.03%、17.47%、16.16%、7.80% [14] - 实体用信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34.90%,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1.56% [14] - 服务小微实体客户20万户,"鑫e小微"标准化产品体系触客近24万户,"鑫转贷"业务规模突破300亿元 [14] - 投资银行累计承销债务融资工具超2,200亿元,江苏省内市场份额保持第一;供应链金融业务量超2,427亿元 [14] - 国际业务客户数达12,838户,较年初增长28.38% [14] 零售金融业务表现 - 零售价值客户、财富客户、私人银行客户分别较上年末增长18.31%、16.31%、15.43%;手机银行App用户数较上年末增长19.39% [15] - 零售金融资产规模达9,686.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17.52亿元,增幅17.14%;个人存款余额5,651.7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86.77亿元,增幅18.61% [15] - 个人存款付息率较上年末下降26BP;个人贷款余额达3,383.4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1.52亿元,增幅5.67% [15] - 母公司个人贷款不良率1.33%,较上季度末下降10个百分点;零售板块实现营收117.02亿元,同比增速22.10%,其中代销中收同比增速47.42% [15] - 零售板块实现利润16.22亿元,营收创利显著增长 [15] 金融市场与资产管理业务 - 公司资产托管业务规模达3.9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42% [17] - 南银理财产品规模实现较好增长,荣获"金贝奖"2025卓越银行理财公司等称号;鑫元基金公募资产管理规模达2,287.67亿元,同比增长18.77% [17] 重要事项与利润分配 - "南银转债"于2025年7月17日提前全部赎回并摘牌,累计共有19,996,127,000元转换为公司A股普通股,转股数为2,356,550,272股,占转股前公司已发行A股普通股股份总额的23.55% [18] - 如皋长江支行于2025年9月28日开业 [18] - 2025年中期利润分配方案为向全体普通股股东每10股派送现金股利人民币3.062元(含税),共计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37.857亿元,占合并报表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30.00% [56] - 拟于2025年12月23日对南银优1优先股股东派发现金股息,每股发放现金股息人民币4.86元(含税),合计人民币2.3814亿元(含税) [27]
山东:金融“五篇大文章”贷款增速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新华财经· 2025-10-27 17:55
文章核心观点 - 山东省在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的贷款增长表现强劲,各项贷款增速均显著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其中养老金融贷款同比增速最高,达44.3% [1] - 山东省通过开展“金融五篇大文章全面推进年”行动,推动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落地,其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1] - 截至8月末,“五篇大文章”贷款余额达6.6万亿元,同比增长16.9%,前8个月新增贷款7570亿元,占全部贷款增量的78.4% [1] 贷款增速表现 - 科技金融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3% [1] - 绿色金融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9.4% [1] - 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0% [1] - 养老金融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4.3% [1] - 数字经济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4.0% [1] 政策支持与实施效果 - 山东省推动新创设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落地,包括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 [1] - 这些工具的落地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1] - “五篇大文章”贷款(剔除子类间重复后)余额为6.6万亿元 [1] - 前8个月“五篇大文章”贷款增加7570亿元 [1] - 新增贷款占全部贷款增量的比例为78.4% [1]
瞭望 | 北京金融街:提升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质效
新华社· 2025-10-27 17:47
北京金融街的战略定位与经济贡献 - 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其核心区面积为2.59平方公里,占北京市土地面积的0.02% [1][2] - 驻区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占北京市比重超过70% [1][2] - 贡献了北京市三分之一以上的金融业增加值及约70%的金融业税收 [1][3] 资产管理高地建设 - 截至2024年末,西城区驻区资管机构管理资产规模超过20万亿元,占北京市总量的50%左右,占全国的12.5%左右 [4] - 构建了覆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全领域的资产管理体系,是全国头部资管机构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4] 对外开放与创新实践 - 区域内共有外资金融机构120余家,涵盖国际知名投资银行、商业银行、金融集团及支付组织的中国区总部 [3] - 创新实践成果包括高盛高华证券成为北京首批外商独资券商,以及全国首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等 [3] - 戴德梁行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5年一季度,金融街租金水平和十年历史平均吸纳率等指标均居领先地位 [3] 金融服务机制与平台 - 创新构建了北京金融街合作发展理事会、北京金融街服务局、北京金融街服务中心有限公司、金融街论坛“四位一体”服务机制 [5][12] - 首创“双管家”服务模式,深化集监管支持、机构运营、环境优化等为一体的“6R”服务体系 [5] - 打造了包括金融街研究院、《金融街观察》、“金融街发布”在内的“六大平台”以强化服务支撑能力 [5] 科技金融发展 - 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四年多来已汇聚277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90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90% [7] -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年均增速约15%,高于一般贷款增速 [8] - 截至2025年9月末,北京地区银行间市场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超过2100亿元,居全国前列 [8] 绿色金融进展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北京市绿色贷款余额逼近2.4万亿元 [8] - 2024年科创公司债券、绿色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分别达2155亿元和741亿元,均居全国首位 [8] - 国家外汇管理局“科汇通”试点落地,便利国际绿色科研资金跨境使用 [8] 普惠金融成效 - 截至2025年8月末,北京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5%,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8%,创业担保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近40% [9] - 国家外汇管理局搭建的外汇衍生品银企服务平台,已服务超2300家企业累计签约业务129.4亿美元,其中中小微企业家数占比超九成 [9] 养老金融与数字金融 - 北京地区银行新发放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及养老产业贷款累计超过140亿元 [10] - 作为北京市首个数字人民币试点示范街区,截至2025年8月末,北京市累计开立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近2000万个,交易笔数达5.4亿笔,金额逼近3000亿元,支持受理商户近200万家 [10] - 证监会累计将27个项目纳入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多个项目源自金融街机构 [11] 未来发展规划与国际合作 - 将着力构建更具韧性和国际化的现代金融体系,重点提升全球顶尖金融资源集聚能力 [14] - 以北京证券交易所为核心引擎,打造“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资本市场生态圈 [14] -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国际化水平创新高,海外分会场增至5个,辐射东南亚、中东、欧洲、北美等关键区域 [13][14]
瞭望 | 提高质量向未来
搜狐财经· 2025-10-27 17:26
优先满足高龄失能老人照护需求,最为刚性也最为急迫 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加快构建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统筹协调机制 特别要关注农村老年人需求,避免"重城市、轻农村" 老年人收入水平低进而制约消费的问题亟需破解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欣 翟天旸 发展银发经济,满足银发一族的养老、享老、备老需求,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银发 经济当以何种姿态更好向未来?持续探索银发经济的中国方案应向哪些方面接续发力?近期,《瞭望》新闻周刊 记者邀请银发经济研究者和参与者共同探讨答案。 聚焦急难愁盼 持续加力服务 《瞭望》:如何看待近年来银发经济发展态势? 陆杰华:相关政策持续出台,覆盖发展改革、民政、财政、卫健、商务、金融等多个部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社会资本关注度明显提升,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市场活力显著增强。 方彧:近年来,我国银发经济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24年底,我国养老服务相关企业约16万家,较2023 年底增长24.36%。同时,银发产业的边界不断拓展,从养老服务、老年用品、康复辅具延伸至文化旅游、老年教 育、抗衰老等新兴领域。 鄂俊宇: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伴随老龄人口结构之变而生的银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