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

搜索文档
2025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 新闻吹风会在京召开
中国能源网· 2025-07-25 13:22
大会概况 - 2025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将于9月16-18日在四川省德阳市举办 [2] - 大会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办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 德阳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2] - 大会主题为"绿色新能源 智造新未来" 聚焦清洁能源装备全产业链创新发展 [2] 大会亮点 - 专业聚焦:覆盖清洁高效燃煤装备 水电 风电 光伏 核电 生物质能装备 新型储能 智能电网 高效输变电等全产业链核心领域 [2] - 多元参与:汇聚全球产业链上下游领军企业 关键用户行业代表 科研机构与高校 权威专家学者 金融机构及投资界人士 [2] - 创新引领:展示最新科技创新成果与前沿技术 探讨装备智能化升级 数字化转型路径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深度融合 [3] - 国际合作:吸引国际组织代表 外国政府官员 驻华使节 国际专家及跨国企业高管 特设"清洁能源装备国际合作圆桌对话"等高端活动 [3] - 活动丰富:采用"1+1+N"模式 包括开幕式 权威主旨大会 多场深度专题会议 清洁能源装备展览会 精准市场对接会及实地参观考察 [3] 筹备进展 - 众多国内外专家及企业已确认参会 组委会致力于打造高效 卓越的国际行业盛会 [3]
风口财评|香飘飘业绩下滑,怪冲泡奶茶不香了?
大众日报· 2025-07-25 10:59
公司业绩表现 - 公司预计上半年营收10.35亿元 同比下降约12.21% [1] - 扣非净利约-1.11亿元 同比增亏约6809万元 创2017年上市以来最差中期业绩 [1] 业绩下滑原因 - 消费季节性影响 传统冲泡产品作为热饮销售旺季集中在秋冬 [1] - 消费习惯及需求变化 新兴品类崛起导致消费者选择更加多元 [1] - 产品结构单一 长期以冲泡固体奶茶为主 难以满足健康化需求 [1] 行业竞争格局 - 新茶饮/即饮奶茶/高端定制饮品等新兴品类快速崛起 [1] - 冲泡奶茶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1] - 年轻消费者对健康/品质/体验的追求不断提升 [1] 公司转型尝试 - 推出Meco果汁茶/兰芳园冻柠茶等即饮产品 [2] - 转型步伐较慢 品牌仍深陷"冲泡奶茶"固有印象 [2] - 未能形成新的消费黏性 [2] 渠道结构变化 - 传统商超/便利店等线下渠道增长乏力 [2] - 电商/新零售/即时配送等新兴渠道崛起 [2] - 公司在新兴渠道布局薄弱 供应链响应能力不足 [2] 未来发展建议 -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强化健康饮品布局 [2] - 重塑品牌认知 实现真正的数字化转型 [2]
从“一滴油”到“新材料”的跨越——弘润石化(潍坊)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纪实
中国化工报· 2025-07-25 10:26
入选数字经济"晨星工厂"试点 - 弘润石化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山东省2025年度数字经济"晨星工厂"建设试点名单 [1] - 公司以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合为驱动,推动全流程数智转型和价值重塑提档升级 [1] - 作为潍坊化工产业"链主"企业,公司坚持"差异化、高端化、国际化"战略定位 [1] 差异化定位与行业地位 - 在2024年山东民营企业百强系列榜单中排名第六,成为潍坊市第一大民企 [2] - 公司业务涵盖炼化、仓储、物流运输、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研发等领域 [2] - 在潍坊布局三大特色园区,建有亚洲面积最大的聚丙烯智慧化无人车间,年产45万吨高端聚丙烯新材料 [2] - 明确不走同质化路线,向差异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3] 绿色低碳转型与技术创新 - 坚持"安全第一、环保第一、质量第一"的发展理念 [4] - 以技术创新为引擎,开辟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4] - 自主研发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高端化工产品空白 [4] - 间二甲苯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Ⅲ类润滑油基础油实现进口替代,食品级、医用级高端白油打破国际垄断 [4] 全产业链布局与价值提升 - 坚持延链、补链、强链的发展思路,将炼化副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 [5] - 将劣质渣油深加工为高端白油,实现"吃干榨净"模式 [5] - 计划在滨海弘润新材料产业园再投资135亿元,布局4条新材料产业链 [5] - 建设年输送能力3000万至4000万吨的黄潍复线项目,每年可减碳42万吨 [6] 国际化布局与市场拓展 - 获批上海期货交易所原油期货指定交割仓库,成为全国首家内陆原油期货交割仓库 [7] - 原油保税库为国际大型原油生产商、贸易商提供仓储物流服务 [7] - 在新加坡成立弘润国际能源(新加坡)有限公司,开展原油进口、产品出口及融资业务 [7] - 自主研发的6个产品进入成果转化阶段,将应用于军事、大数据计算平台、新能源、AI等领域 [7]
辛集:全产业链赋能 千年皮都焕新颜
搜狐财经· 2025-07-25 10:13
产业概况 - 辛集形成涵盖制革、制衣、研发、设计、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以"集优品·向辛行"为发展目标,在服装、制革、科技创新三大领域协同发展[1] - 产业集群效应持续增强,2025年上半年总投资31.17亿元的9个重点项目开工,推动"中国皮都·胶原新城"战略布局实施[5] 服装产业升级 - 从单一冬装生产向全品类、绿色化、时尚化、个性化转型,与国内外知名品牌合作拓展四季服装品类,打造中国北方秋冬服装产业供应链基地[2] - 打破"重冬轻春"传统格局,推出国风系列、户外系列等多元化产品,组建皮革服装设计工业设计创新中心,与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合作引入创新资源[2] - 2024年线上销售额突破1.8亿元,通过"直播+跨境电商"模式拓展市场[7] 品牌建设与展会 - 采用"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策略,连续举办国际皮革皮草时装周,2025年展会集中展示外贸优品、精品服装、生态皮革等成果[3] - 以"辛集展团"模式亮相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等高端展会,吸引恒源祥等知名品牌合作入驻[3] 制革产业转型 - 以绿色化、品牌化、高端化、国际化为方向,12家企业完成无铬鞣制新技术成果转化,处于全国同行业绿色转型领先地位[4] - 开阳皮革量产环保无铬鞣纳帕皮,月产能达数万套,成为汽车座椅指定材料[4] - 产业链从服装革向鞋面革、箱包革、汽车座椅革、家居革等领域延伸,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4] 科技创新体系 - 工业设计创新中心每年推出数百款新型面料与设计产品,电商直播基地吸引阿里巴巴、抖音等平台入驻[7] - 河北省皮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四川大学等院校建成国内领先制革技术平台,宝隆公司编织羊毛材料、凌爵变色皮革等成果源自产学研合作[7] - 2025年"制革行业多介质综合控污与废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入选国家重大专项[7] 国际合作与人才培育 - 与意大利、俄罗斯设计机构对接,登鹏制衣与意大利设计师合作研发高端款式,企业参加意大利琳琅沛丽皮革展等国际展会获得海外订单[8] - 凌爵、宏四海、北美赛公司被中国皮革协会评为"最佳研发企业",功能性皮革产品填补国内空白[8] - 工业设计创新中心每年孵化10余个设计项目,图休设计公司"衣植染"技术研发出36种环保面料,与一线品牌达成合作[8]
安徽三年内将组建30个县域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5 08:57
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措施 - 安徽省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措施》,旨在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1] - 将开展"一群一策"产业诊断,每年遴选规模体量大、延伸配套好、支撑带动强的集群,围绕产业链升级、价值链延伸、供应链韧性、市场供需匹配四大维度形成综合解决方案 [1] 科技创新支持 - 到2027年,安徽将组建30个左右县域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为集群与高校院所合作牵线搭桥,依据研发投入、创新成果产出绩效给予支持 [1] - 支持企业建设工业设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质量认证中心以及共性技术平台、中试基地,并争取国家"两重"资金支持 [1] 数字化转型 - 开展数字化转型培训,优先在集群推广应用"小快轻准"数字化解决方案,支持集群企业梯度培育智能工厂 [1] - 推动集群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规模以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全覆盖 [2] - 支持中小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模型实施轻量化"智改数转"项目,形成转型标杆 [2] 绿色转型升级 - 大力推行绿色制造,对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按规定给予奖补 [2] - 支持县域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绿色发展,拓展县域分布式光伏多应用场景 [3] - 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域省级以上开发区开展零碳园区试点,加大对试点园区内科技创新、项目建设、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及国际碳足迹认证的支持 [3]
银行App大“瘦身” 减法背后的数字生态重塑
金融时报· 2025-07-25 08:57
银行App整合趋势 - 银行App正在经历大规模整合与关停浪潮 珠海华润银行宣布润钱包App将于2025年10月15日停止服务 功能将全面迁移至华润银行App [1] - 信用卡和直销银行类App是整合最密集的类型 北京农商银行 渤海银行 上海农商银行等多家银行的信用卡App已在2024年停止服务 [2]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4年9月发文要求金融机构对低活跃度 体验差 功能冗余的移动应用进行优化整合或终止运营 [2] 整合驱动因素 - 降本增效是核心动因 每个App涉及人力 技术 资金等多方面投入 包括开发阶段的架构设计 程序编写 以及上线后的维护 更新 服务器租赁等持续开支 [2] - 信用卡新用户增长乏力 独立App运营成本效益比下降 某银行信用卡中心从业人员表示在降本增效背景下独立App变得不划算 [2] - 监管政策导向推动整合 专家认为关停或整合App能使银行集中优势资源 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2] 整合带来的变化 - 银行从"广撒网"转向"精准化" 头部银行加速场景化布局 如嵌入电商平台 出行平台等应用生态 中小银行则通过深耕本地化服务或垂直客群实现差异化突围 [3] - 用户体验显著提升 整合后App实现一站式服务 用户只需一个入口即可办理多项业务 珠海华润银行表示迁移后将实现"一个客户 多个产品"的一站式服务 [3] - 银行得以集中资源投入核心业务创新 例如在信用卡领域发展数字信用卡 利用加密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提供便捷安全的服务 [3] 未来发展趋势 - 银行App将向生态化 智能化 差异化方向发展 超越支付 理财功能 向"生活+金融"生态延伸 以高频服务带动金融需求 [5] - 深度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成为核心驱动力 借助大数据 人工智能 区块链等技术对用户数据实时分析 提供个性化金融解决方案 [4] - 用户体验持续优化 未来App将更注重以用户为中心 通过简洁界面 流畅操作 精准服务推荐打造极致体验 [5]
单张借记卡定制费上千元!存量时代银行创收之道?
新浪财经· 2025-07-25 08:11
吉林银行DIY借记卡收费调整 - 吉林银行宣布自2025年8月1日起对DIY借记卡定制服务收费,此前免费的卡面定制和4位-6位卡号定制将开始收费 [1][2] - 收费标准显示,DIY卡面定制费100元/张,卡号定制按位数分级收费,4位卡号88元/张,8位卡号508元/张,金属材质卡另收388元/张 [3][4] - 若客户选择"卡面定制+8位卡号定制+金属材质"组合,单卡成本高达996元 [1][4] - 不同客户层级享有差异化优惠:吉行财富客户定制金属材质享7折优惠,私人银行客户全部免费 [1][4] 银行个性化定制服务行业现状 - 多家银行已开通个性化定制服务,收费跨度较大,如浦发银行定制借记卡费用区间为10元-5000元 [6] - 交通银行提供"专属定制卡面"服务,个性化照片卡工本费100元/张,自选卡号另收100元/张 [6] - 工商银行定制卡面工本费普遍在100元左右 [6] - 区域性银行如泸州银行和苏州银行也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苏州银行信用卡卡号定制收费0元至2000元不等 [7] 信用卡业务发展趋势 - 信用卡业务进入存量竞争时代,2025年一季度全国信用卡数量降至7.21亿张,连续第十个季度下滑 [9] - 多家银行2024年信用卡发卡量下降:交行减少831万张,建行减少300万张,工行、邮储等也出现下降 [10] - 信用卡消费额萎缩,如招行2024年信用卡消费额减少约3900亿元 [10] - 专家认为信用卡业务应从三大维度挖掘优势:数据驱动的精准服务、数字化转型、优化风控模型 [11] 银行数字化转型 - 银行高管强调个性化服务是数字化技术发力的重点方向 [7] - 浦发银行副行长表示人工智能将开启商业银行新格局,提高效率、扩大普惠、促进创新 [7] - 兴业银行首席信息官认为数字化转型的下半场是智能化服务 [8]
东吴证券,找到了黄金赛道
券商中国· 2025-07-25 07:25
核心观点 - 东吴证券通过构建一体化科创金融服务生态、产品创新及数字化转型,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实现金融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 [1][2][6] - 公司以"投行+研究+投资"一体化模式深度服务区域经济,聚焦苏州四大主导产业创新集群,形成专业化、特色化发展路径 [2][3] - 通过发行全国首批科创债、创新"股债联动"产品、打造北交所优势品牌等举措,累计发行科创类债券超200亿元,保荐北交所项目数量连续三年行业前三 [4][5] - 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自主研发行业首个国产化核心交易系统及证券业首个备案大模型"东吴秀财GPT",AI技术已应用于投研、投顾等业务场景 [6][7] 战略定位与区域协同 - 深度融入苏州区域经济,重点服务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产业创新集群,组建"百人团"提供定制化金融方案 [2] - 与苏州各县市(区)政府签订战略协议,联合设立科创基金及并购母基金,培育拟上市企业并推动产业整合 [3] - 通过"金鸡湖经济论坛"等高端产业活动提升科创企业市场可见度,研究所在创新药、高端制造等领域形成市场影响力 [2] 产品创新与市场实践 - 累计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含双创债)超200亿元,包括全国首批科创债12亿元及首单民营创投科创债"24金雨K1" [4] - 创新设计"债券+IPO"综合方案,成功保荐旭杰科技、龙腾光电登陆北交所/科创板,2022-2024年北交所保荐数量稳居行业前三 [5] - 2024年完成深交所主板首单过会并购案(华亚智能)及北交所首单境外重组案(佳合科技),入选交易所示范案例 [5] 数字化转型 - 2023年发布行业首个全面国产化核心交易系统,2024年自研大模型"东吴秀财GPT"成为证券业首个通过备案的AI模型 [6] - AI应用覆盖投行智能报告处理、研究摘要生成及高净值客户AI投顾服务("东吴之声"),提升服务效率与精准度 [6] - 数字化转型战略以"业务引领、科技赋能"为导向,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以匹配科技企业需求 [6][7]
构建一体化科创金融服务 锻造东吴证券黄金赛道
证券时报· 2025-07-25 06:19
公司战略与定位 -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资本市场是连接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关键枢纽,公司通过"投资—投行—研究"服务模式变革、"股债"联动等产品创新和AI赋能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1] - 公司摒弃传统单点式金融服务模式,构建集投资银行、行业研究、股权投资、并购重组在内的一体化综合性科创金融服务生态,为科技企业提供从种子期到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护航 [2] - 公司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聚焦苏州着力打造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创新集群,组建"百人团"和战略客户服务小组提供"一企一策"定制化金融解决方案 [2] 投研与市场服务 - 公司研究所持续加强对新兴产业覆盖与研究,在创新药、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市场影响力,通过"金鸡湖经济论坛"等高端产业活动提升科创企业市场可见度与价值认同感 [2] - 公司发挥区域协同优势,与苏州各县市(区)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常熟、太仓等地落地科创基金培育拟上市科创企业,参与设立苏州市并购母基金推动四大产业创新集群发展 [3] 金融产品创新 - 公司作为科技创新债券市场先行者,2025年5月成功发行12亿元科技创新公司债券,自2016年以来累计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含创新创业债)超过200亿元 [4] - 2024年成功发行全国首单民营创投企业科技创新债券"24金雨K1",通过路演和实地调研打消投资人疑虑 [4] - 创新设计"债券+IPO上市"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为旭杰科技、龙腾光电等企业发行创新创业可转债和创新创业债并保荐其登陆北交所、科创板,2022-2024年北交所上市项目数量连续三年位居行业前三 [5] 并购重组与产业整合 - 2024年操刀华亚智能并购案(深交所主板当年度首单过会并购重组项目)和佳合科技并购案(北交所历史上首单境外重大资产重组项目),体现公司在产业整合、价值重塑方面的综合能力 [6] 数字化转型与科技赋能 - 公司实施"业务引领、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战略,2023年11月发布行业首个全面自主创新核心交易系统,采用国产软硬件技术栈保障业务稳定高效 [7] - 2024年4月自研大模型"东吴秀财GPT"完成算法备案,成为国内证券行业首个自研并通过备案的大模型,通过投行智能报告处理海量信息、生成研究摘要提升投研效率 [7] - 私财AI投顾"东吴之声"为高净值客户提供个性化资产配置建议,提升金融服务智能化、普惠性和专业性 [7] 未来发展方向 - 公司将继续扎根苏州科创热土,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化"投行+研究+投资"一体化服务模式,以智能、高效、精准的综合金融服务与科技创新企业共同发展 [8]
华盛昌袁剑敏:在仪器仪表赛道推陈出新
上海证券报· 2025-07-25 02:58
时间回到1997年,彼时,红外测温仪器大多由西方产品主导。华盛昌敏锐地察觉到国内技术空白,毅然 踏上研发红外测温芯片的征程。"一方面,我们要打破西方的技术壁垒,实现国际化战略;另一方面, 可以填补国内空白,提升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袁剑敏说。 起初,华盛昌将研发重点放在工业领域测温枪上。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品质,产品很快在工业设计和精度 上达到甚至超越了国际同类产品水平。2003年"非典"疫情的暴发,让袁剑敏意识到,红外测温技术在医 疗领域大有可为。于是,公司迅速调整战略,仅用三个月时间,便将工业测温枪成功改造成额温枪,并 大量投放市场。这一创新之举,不仅满足了当时疫情防控的迫切需求,也让华盛昌在国产疫情防控装备 领域崭露头角。 34年来,华盛昌始终保持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创新能力,成功开发了涉及30多个领域的1000多 种数字化检测产品,涵盖红外热像仪、空气质量检测仪、激光测距仪等众多品类。 袁剑敏 华盛昌总部 ◎记者 邓贞 "年轻人创业前,要先把行业痛点摸透。我们这款产品是针对光伏领域直流电弧火灾事故痛点而生 的。"华盛昌董事长袁剑敏轻轻转动最新款的AI智能故障电弧检测产品,对上证报记者说。 在采访中,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