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业务调整
icon
搜索文档
突发,资生堂代理的“美国毛戈平”退出日本
36氪· 2025-08-26 08:21
资生堂业绩表现 - 2025上半年销售额同比下滑7.6% [1] - 2019-2024年营收增速放缓 2020年下滑18.6% 2023年下滑8.8% [15] - 日本市场2025上半年销售额下滑0.6% 2020年曾出现29.7%最大跌幅 [21] Laura Mercier品牌动态 - 计划2024年10月退出日本市场 [1] - 品牌定价区间165-790元 2021年进入中国市场 [6] - 天猫旗舰店累计粉丝18.5万 近一年仅热销10万件商品 [6] - 2015年销售额达1.6亿美元(约11.45亿元人民币) [11] 资生堂收购与剥离策略 - 2016年以2.6亿美元(约18.61亿元人民币)收购Laura Mercier和RéVive [11] - 2021年以7亿美元(约50.10亿元人民币)抛售Laura Mercier/BareMinerals/Buxom三大品牌 估算亏损近百亿 [11] - 被剥离品牌2020年销售额暴跌 Bare Minerals降39% Laura Mercier降28% [12] - 收购品牌留存时间短 20年来10起收购中4起被亏本抛售 [26] 品牌运营挑战 - Bare Escentuals2017年重组产生655亿日元(约31.81亿元人民币)减值亏损 关闭100家美国门店 [14] - 醉象品牌2025上半年销售额暴跌57% Q1降65% Q2降43% [30] - NARS品牌2025上半年增速放缓 仅微涨1% [30] - 资生堂收购品牌后欠缺运营能力 难以实现市场深度渗透 [26] 战略调整方向 - 计划将护肤销售额占比提升至80% 2019年实际占比仅60% [14] - 实施"Core3"与"Next5"品牌矩阵策略 聚焦护肤和香水品类 [24] - 日本本土市场收缩业务 解除Laura Mercier代理关系符合战略调整 [26] - 日本美妆市场竞争激烈 雅诗兰黛旗下Too Faced2023年亦退出该市场 [33]
盒马会员店全面停业,新零售探索之路何去何从?
搜狐财经· 2025-08-07 10:20
盒马会员店业务全面停业 - 盒马鲜生旗下会员店业务将全面停止运营 北京世界之花门店于7月31日闭店 苏州相城店和南京燕子矶店同日停业 上海森兰店将于8月31日停业 [1] - 盒马在全国范围内仅存的几家会员店已全部宣告停业 意味着公司正式放弃曾被视为"第二增长曲线"的会员店业务 该业务曾对标Costco [1] 盒马X会员店发展历程 - 2020年10月首家门店在上海开业 标志着盒马正式进军会员店市场 X会员店作为独立业态承载拓展新业务的期望 直接对标Costco [3] - 2021年6月进军北京市场后迎来发展高峰 截至2023年10月在全国开设10家门店 覆盖上海 北京 南京 苏州等多个城市 [3] - 7月29日北京世界之花门店多数货架已清空 半小时内仅五位顾客进店且未消费 店员透露关店是因公司决定砍掉会员店业态 [3] 业务调整原因 - 盒马未给出具体解释 但有知情人士透露是主动进行的业务调整 目的是聚焦盒马鲜生及奥莱等核心业态 强化高品质生鲜供应链和即时配送能力 [4] - 专家认为战略调整是基于自身资源优势和行业趋势的明智之举 通过聚焦核心业务有望实现更稳健发展 [6] 行业影响 - 会员店业务停业让消费者感到惋惜 但商业竞争充满变数 公司未来需在新业态下保持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6]
盒马会员店将全部停业
财联社· 2025-08-05 12:55
盒马X会员店全部停业 - 盒马X会员店全国门店将于8月31日前全部停业 包括上海森兰店[1][2] - 该业务曾被公司视为"第二增长曲线" 对标Costco模式[2][5] - 关店决策系公司主动业务调整 聚焦盒马鲜生及奥特莱斯业态[7] 业务发展历程 - 2020年10月首店在上海开业 2021年进入扩张高峰[3] - 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期间新增4家门店[3] - 截至2023年10月全国共10家门店 覆盖上海北京南京苏州等城市[3] 门店运营现状 - 北京世界之花门店关闭前半小时仅5位顾客进店且零消费[4] - 闭店前货架清空率超90% 仅剩包装箱/毛绒玩具/血氧仪等商品[4] - 会员体系含258元黄金卡与658元钻石卡 定位中产及高端客群[6] 战略调整原因 - 公司资源将集中投入生鲜供应链与即时配送能力建设[7] - 行业专家认为此举为构建更具持续竞争力的业务模式[7] - 原CEO侯毅曾公开表示要与Costco山姆正面竞争[6]
旅拍巨头铂爵“停摆”后续:中国婚博会承诺按合同免费转单
南方都市报· 2025-08-01 23:57
铂爵旅拍经营问题及解决方案 - 中国婚博会接到大量关于铂爵旅拍因经营不善导致全国订单无法履约的投诉,承诺将挑选优质商家按原合同条款免费转单并启动会员订单处理工作[1] - 中国婚博会成立专项小组为受损会员提供解决方案:已拍摄未拿成品的会员可获1000元补贴或由中婚完成后期制作;未拍摄会员可选择铂爵继续履约、转至知名品牌或改本地拍摄[2] - 处理将分三批进行:第一批为2025年10月底前婚期订单,第二批为12月底前,第三批为明年及以后订单[3] 铂爵旅拍业务调整 - 公司宣布对旅拍业务进行战略性调整,优化服务结构以确保长期可持续发展,授权多地原摄化团队继续提供服务[8] - 公司承认自疫情以来旅拍业务持续亏损,决定缩减业务、关停部分亏损门店,但承诺100%履行已确认拍摄档期[10] - 针对已预约未拍摄客户承诺保障拍摄团队稳定性;对已拍摄未交付订单设立专项团队优先处理[10] 行业及市场反应 - 厦门市翔安区市场监管局表示已收到大量投诉,公司处于停业状态且所有业务已停止[12] - 李佳琦直播间宣布为下单用户提供先行退款方案:未拍摄用户获退款,已拍摄未拿底片用户获关怀金,未核销用户建议联系平台退款[12] - 公司内部员工反映欠薪数月且无高层回应,公告发布后工作安排暂未变动[11]
马凯思“重整”雀巢中国:咖啡业务换帅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1 10:07
核心观点 - 雀巢大中华区咖啡业务负责人更换 由Pamela Takai接替姜海英 自2025年9月1日起生效[1] - 雀巢中国区业绩表现不佳 2025年上半年大中华区销售额24.7亿瑞士法郎 同比下降6.4%[3] - 公司对华战略进行系统性调整 将中国纳入亚大非大区并重新平衡发展模式[6] 管理层变动 - 马凯思于2025年7月1日接替张西强出任雀巢大中华区CEO[2] - 新任咖啡业务负责人Pamela Takai原任雀巢菲律宾奶品健康与营养解决方案负责人 将直接向马凯思汇报[1] - 马凯思曾于2018年7月至2025年担任雀巢菲律宾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2] 财务表现 - 雀巢集团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442亿瑞士法郎 同比下滑1.8%[2] - 大中华区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24.7亿瑞士法郎 约合人民币207.65亿元 较去年同期26.39亿瑞士法郎下降6.4%[3] - 咖啡业务是雀巢营收占比第一大的关键业务 糖果和咖啡业务是营收稳定的重要推动力[2] - 大中华区在雀巢咖啡业务中占比约4% 2023年收入约9.6亿瑞士法郎 约合人民币79亿元 与2021年相比基本持平[4] 战略调整 - 雀巢将中国纳入亚大非大区 给予重点投入和支持[6] - 公司正为中国发展新阶段任命新的领导团队[6] - 过去模式过于专注于分销建设和商业驱动 现在需要重新平衡发展模式 加大对消费需求和消费人群的投资[6] - 雀巢中国的深度调整才刚刚开始[7]
餐饮价格战加剧,恒天然调整相关业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8 09:06
恒天然业务调整 - 恒天然大中华区宣布将消费品牌团队与餐饮服务团队合并,旨在优化业务运营并推动协同效应 [1] - 餐饮服务业务通过"安佳专业餐饮"品牌供应奶油、奶酪等产品,消费品牌业务拥有安佳、安怡、安满等品牌 [1] - 2024财年餐饮服务业务营收23.77亿新西兰元(约101.33亿元),税后利润2.99亿新西兰元(约12.75亿元),消费品牌业务营收3.94亿新西兰元(约16.8亿元),亏损1500万新西兰元(约6394.5万元) [1] - 餐饮业务负责人戴俊琦与消费品牌负责人薄双宇的合并后人事安排暂未披露 [1] 行业竞争格局 - 妙可蓝多2024年餐饮工业系列营收同比增长14%至13.1亿元,国产奶酪品牌通过原料设备国产化降低成本 [2] - 餐饮行业价格战导致上游降价压力,2025年一季度太二、怂火锅、九毛九、肯德基等品牌客单价持续下滑 [2] - 恒天然餐饮业务毛利率在最近财季已出现下滑 [3] 市场趋势 - 恒天然的业务调整可能因市场变化而持续进行 [4]
英特尔CSO,离职!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28 10:21
高管变动与战略调整 - 英特尔首席战略官萨夫罗杜・叶博阿-阿芒克瓦将于6月30日离职,其职责包括监督增长计划、战略合作及股权投资等[1][2] - 部分战略职能由新任首席技术与人工智能官萨钦・卡蒂接管,英特尔资本部门将直接向CEO陈立武汇报[2] - 陈立武自2024年3月上任后已精简领导团队,直接监管数据中心、AI芯片及PC芯片部门,并引入新工程负责人[2] 组织架构优化措施 - 计划削减"臃肿、行动迟缓的中层管理架构",强调未来经理的KPI将不再以团队规模为核心[7] - 2024年计划削减5亿美元运营开支,2025年再削减10亿美元以提高运营效率[6] - 将营销职能外包给埃森哲,并逐步关闭汽车芯片业务以聚焦核心客户与数据中心产品[7][8][9] 财务与运营状况 - 2024年公司公布年度净亏损达188亿美元,为1986年以来首次年度净亏损[3] - 加州圣克拉拉总部计划裁员107人,涉及芯片制造部门15%-20%员工,包含物理设计工程师、云软件架构师等关键技术岗位[5][6][7] - 裁员计划7月15日启动,受影响员工将获得60天通知或4周通知附加9周工资福利[6] 管理层改革方向 - CEO陈立武认为需减少管理职位以加快决策速度,解决官僚主义问题[7] - 强调"最优秀领导者能用最少人力完成最多工作"的管理理念[7] - 改革措施源于制造领域长期挑战及在手机芯片、AI芯片领域的战略失误[3]
A股公司,“更名潮”!
证券时报· 2025-06-17 18:16
上市公司证券简称变更潮 - 今年以来A股市场超200家上市公司证券简称发生变更 [1] - 多数公司因财务指标未达标被实施风险警示或强制退市 [1] - 部分公司因财务指标好转撤销风险警示 [1] - 35家公司因经营发展变化、主营业务调整、战略转型或资产重组主动更名 [2] 业务调整驱动的更名案例 - 韦尔股份更名为豪威集团 反映2019年收购豪威科技后的三大业务体系(图像传感器、显示、模拟解决方案) [2] - 一汽富维更名为富维股份 体现降低对单一客户依赖 聚焦汽车内外饰、轻量化材料及智能视觉技术研发 [3] 资产重组驱动的更名案例 - 国泰君安更名为国泰海通 因吸收合并海通证券获证监会批复 [4] - 国联证券更名为国联民生 因收购民生证券99.26%股份完成 [4] - 格力地产更名为珠免集团 反映重大资产置换后主营业务转型 [4] - 中航电测更名为中航成飞 因完成收购成都飞机工业集团100%股权 [5] 行业趋势:科技化与智能化 - 富邦股份更名为富邦科技 突出技术创新导向的资源配置 [5] - 玉马遮阳更名为玉马科技 匹配产品功能属性与战略定位 [5] - 春光药装更名为春光智能 业务拓展至智能包装装备及智能仓储领域 [6]
A股公司密集更名折射四大现象
上海证券报· 2025-06-03 02:26
今年以来部分上市公司变更证券简称 - 2025年以来超60家A股公司完成或启动名称变更,其中超30家涉及证券简称调整,仅5月就有10余家拟变更[1] - 证券简称变更反映业务调整、战略转型或资本运作动向,折射出A股公司主动拥抱市场变化的发展逻辑[1] - 变更原因包括业务扩展涉足多元领域、重大资产重组注入新动能、契合科技创新定位、规避行业估值影响等[1] 业务拓展引发"更名潮" - 韦尔股份拟从"韦尔股份"变更为"豪威集团",因其构建了图像传感器/显示/模拟解决方案三大业务体系,2024年图像传感器业务收入191.9亿元占比74.76%[2] - 湘油泵更名为"美湖股份",因业务结构变化:2023年机油泵产品收入占比降至50.05%,新能源车用零部件占比提升至20.66%[3][4] - 上交所规定新业务收入占比低于30%需披露合理性及实施进展[3] 借力并购重组"焕新颜" - 格力地产通过资产置换置入珠免集团51%股权,更名为"珠免集团",战略定位变更为以免税业务为核心[5] - 卧龙地产收购多家新能源企业股权后更名为"卧龙新能",新能源业务将成为利润重要支撑[5] - 证监会支持上市公司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并购重组,引导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集聚[5] 证券简称更"智能"更"科技" - 郑煤机拟更名为"中创智领",反映其煤矿机械/汽车零部件/工业智能业务全面转向智能化[6] - 玉马遮阳更名为"玉马科技",因其功能性遮阳材料属于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7] - 多家公司提升简称中"科技"含量,如建科股份更名"联检科技"、龙星化工更名"龙星科技"[6] 去"环保"特色案例 - 朗坤环境更名为"朗坤科技",天源环保更名"武汉天源",中金环境更名"南方泵业"[8][9] - 奥福环保更名"奥福科技",因"环保"无法涵盖其在材料科技领域的多元化布局[9] - 更名反映业务重心转移或行业定位调整,部分企业借此拓宽市场边界[9]
新爱德集团(08412) - (1) 截至2024年5月31日止年度的年报中所载不发表意见之更新;及...
2025-05-30 18:00
业绩相关 - 拟提供截至2024年5月31日止年度年报不发表意见的更新资料及业务最新状况[3] 业务策略 - 继续执行严格成本控制措施,监控、控制及降低营运及行政成本开支[5] 市场扩张 - 2025年3月底在中国正式开展瓶装水供应业务[5] - 近期在中国开展现有烈酒业务的初步工作[5] 资产变动 - 湾仔Amante雪茄店于2025年4月尾出售[5] - 与成都一家餐厅及酒吧股东订立股权转协议,正办理政府备案手续[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