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战略

搜索文档
2024年6省会人口增长“10万+”,这个西部城市跃升“第一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2 21:09
省会城市人口增长现状 - 2024年27个省会城市中有24个发布人口数据 其中23个有增量数据 22个城市人口实现上涨 [1] - 6个省会城市人口增量超过10万人 贵阳以19.96万增量排名第一 广州15.1万 合肥14.9万 长沙10.4万 南昌10.22万 杭州10.2万紧随其后 [1][3] - 4个省会城市人口增量不足1.5万人 [1] - 2024年末全国人口140828万人 比上年减少139万人 但省会城市人口普遍增长 [5] 省会城市人口增长原因 - 省会城市是产业、科技、资金聚集地 提供高附加值岗位吸引就业人口 [1] - 优质教育医疗文化资源集中 高校资源丰富 [1] - 人口结构相对年轻 生活成本适中吸引高校毕业生 [1] - 产业发展是基础 如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4.3% 充电桩增长26.3% 太阳能电池增长61.4% [7][8] - 人才政策持续迭代 如武汉"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 年均新增就业30余万人 [9] - 人口年龄结构优势 如南昌16-59岁人口占比68.2% 高于全国60.9%水平 [9] 贵阳人口增长案例分析 - 2024年贵阳人口增量19.96万 居省会城市首位 2004-2024年人口从350.85万增至660.25万 [3][12] - 工业发展态势良好 2024年GDP5777.41亿元 增长6% 工业增加值增长9.1% [12] - 打造"中国数谷" 算力规模达53EFLOPS 较2023年翻番 智算占比超95% [13] - 生态环境优势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9.5% 全国排名第四 [14] - 自然增长率保持高位 2019-2023年维持在4.5‰-8.29‰ [14] 未来省会人口发展趋势 - 人口流动格局变化 跨省流动减少 省内流动增加 [10] - 东部与中西部省会增长更均衡 2024年增量前7名中东部2城 中部3城 西部2城 [12] - 部分省会面临挑战 22个增长城市中11个增量不足5万 兰州自然增长率为-1.01‰ [15] - 未来省会人口"普涨"局面可能改变 自然负增长城市或出现总量下降 [16]
绿联科技(301606) - 2025年4月3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05 17:16
经营业绩情况 - 2024 年营收 61.70 亿元,同比增长 28.46%;归母净利润 4.62 亿元,同比增长 19.29%;扣非归母净利润 4.42 亿元,同比增长 20.42%;若不考虑股份支付费用,归母净利润为 5.02 亿元,同比增长 23.64%,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4.82 亿元,同比增长 24.95% [1] - 2024 年研发投入 3.04 亿元,同比增长 40.87%;截至 2024 年底,累计获得境内外专利权 1628 项 [1] - 2024 年充电类营收同比增长 50.87%,传输类同比增长 21.30%,音视频类同比增长 11.64%,存储类同比增长 19.29%,移动周边类同比增长 16.21% [2] - 2024 年主营收入中,境内收入占比 42.53%,同比增长 10.11%;境外收入占比 57.47%,同比增长 46.46%,其中亚洲(不含中国大陆)贡献 20.68%收入,增长 50.07%,欧洲贡献 19.16%收入,增长 45.80%,美洲区域贡献 15.7%收入,增长 39.92%,其他区域贡献 1.93%收入,增长 75.93% [2] - 2024 年主营收入中,线上销售占比约 75%,线下销售占比约 25% [2] - 2025 年第一季度营收 18.24 亿元,同比增长 41.99%;归母净利润 1.50 亿元,同比提升 47.18% [2] - 2025 年一季度营收和利润增长因国内增速提升、国家补贴推动国内收入增长,境外加强本地化建设使渠道增长,充电类和存储类产品增长 [3] 问答交流情况 业务相关 - 2025 年一季度存货增加因 NAS 和移动电源业务增长,去年 12 月出货量增加致需支付早期采购批次货款,增加现金流备货 [4] - 已布局新能源周边产品,如车载充电充气泵等创新产品,有助于海外扩大销售份额 [4] - 关注新兴市场布局机会,将增强亚洲(非大陆地区)和欧洲市场渗透力度 [6] - 海运费占主营业务成本比重维持在 2%上下,未对业绩造成影响 [6] - NAS 产品拓展了 B 端市场,提供 6 盘位和 8 盘位等产品满足特定用户群体需求 [6] - 2024 年美洲地区主营收入占比 15.70%,虽美国关税高,但其他国家关税低,公司可通过提价覆盖成本,还将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优化成本结构、增加线下渠道布局降低关税影响 [6] - 目前未因税率提高特别提价,受关税影响商品在运输途中,财务报告反映变化有延迟,部分产品税率维持较低水平,公司正构建海外供应链 [7] - 2024 年境内业务毛利率 28.30%,境外业务毛利率 44.11%,2024 年因加大新品推广宣传和研发投入,销售费率和研发费用率提升影响部分利润 [8] - 2024 年充电类产品营收 23.49 亿元,同比增长 50.87%,占总营收 38.08%,未来有望随技术突破和产品推出保持较高增速 [8] 人才相关 - 公司采用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双线并行人才战略,完善薪酬管理体系,吸引和激励人才为公司发展提供保障 [9]
董明珠“海归间谍论”惹争议,格力美的等曾发生多起海归间谍案
搜狐财经· 2025-05-03 00:35
董明珠"海归间谍论"事件 -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临时股东大会上发表"绝不用海归派,因有间谍"的争议言论,引发舆论风暴[1] - 言论被指违反《劳动法》平等就业条款,多家官媒批评其"制造群体对立"与"背离国家人才战略"[10][12] - 事件舆情声量达303万次互动,影响力值突破8亿,成为涉及国家安全与人才政策的公共议题[12] 格力技术安全与泄密案例 - 2023年格力两名海归工程师分别泄露直流变频压缩机与热传导技术,导致东南亚12亿美元订单与欧洲2.3亿元政府采购订单损失[3] - 公司1.3万研发团队中海归占比不足1%,显著低于美的(15%)与海尔(12%),反映其本土化人才战略[3] - 格力累计申请专利121,431项(发明专利65,584项),连续八年位列中国家电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4] 格力军工合作与国家安全 - 2015年起与中航科工集团开展军民融合合作,磁悬浮压缩机技术拓展至军工领域[5] - 光储直柔系统与钛酸锂电池技术应用于轨道交通、通信基站等涉及国家能源安全与数据安全的场景[5] - 公司拥有16个研究院、152个研究所及1411个实验室,包括1个院士工作站和4个国家级研究中心[4] 海归群体与国家安全数据 - 2013-2023年间谍案例中海归占比6.67%,但多涉及高新技术领域,破坏性较强[5][6] - 国家安全部披露多起海归涉案案例,包括高校教师窃密、军工专家泄密及中央部门潜伏案件[6] - 中国累计留学人员达656万,79.3%为硕士以上学历,在AI、新能源等领域贡献显著[6] 公务员招考政策变化 - 北京取消留学生定向选调,上海限招软科前50高校,广东删除60所海外院校选调资格[7] - 财政部2025年录用名单显示12.5%新人为海归硕士,反映"分类管理"政策导向[9] - 涉密岗位明确禁止6个月以上非公派境外经历人员报考,包括国安、公安部等关键部门[9] 舆论争议与市场反应 - 胡锡进连续发文指责董明珠"身份歧视",但被质疑与留学中介存在利益关联[14] - 格力股价在事件后微涨0.8%,一季报发布时累计涨幅达1.25%,显示市场影响有限[16] - 《新京报》等媒体列举宁德时代、药明康德等海归科学家案例,反驳"技术封闭论"[10]
智驭未来:科锐国际解码AI 时代的人才战略与组织进化之路
中国新闻网· 2025-04-29 17:13
活动概述 - 由浦东新区人社局指导、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数字中国AI项目支持、科锐国际主办的AI时代组织人才进化私享沙龙在上海举办,聚焦AI时代下的人才政策、产业趋势与组织变革 [1] - 60余位来自科技创新领域的企业HR高管及业务负责人参与,包括燧原科技、普元信息、擎朗智能、西门子医疗、霍尼韦尔、科磊半导体、远景能源等企业代表 [1] 浦东新区战略布局 - 浦东自2018年起锚定"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六大硬核产业发展战略,率先建成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3] - 浦东进一步将人形机器人、大模型等前沿领域纳入未来产业布局,以科技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 [3] - 浦东持续优化人才服务体系,为各类人才营造优质发展环境 [3] 人才政策解读 - 上海市人才落户政策以"总量调控"与"结构优化"为双重目标,构建覆盖多元人才类型的落户通道 [4] - 政策体系以"居转户、人才引进、留学生落户、特殊人才认定"四大路径为核心,差异化对接重点产业人才需求 [4] AI与半导体产业趋势 - AI与半导体领域成为全球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5] - 企业应立足自身数据优势,构建差异化解决方案,规避"烟囱式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 [5] AI时代人才市场变化 - AI时代创新型人才成为企业争夺焦点,技术极客、跨界领袖、实践先锋更受青睐 [6] - 企业组织形态向"全职员工+数字员工+敏捷外包及合作"模式转型,"AI同事"或将成为未来职场标配 [6] - 企业用人策略采用专家服务等灵活方式招揽核心人才,构建敏捷组织架构 [6] AI时代组织创新 - AI与数字化转型是对数据、人(组织)和生态系统的全面重塑 [7] - 企业需高频监测组织温度,关注员工体验,以保持创新活力 [7] AI人才供应链重构 - 外企视角:AI面试在批量"劣汰"过程中准确率高,但在中高级人才选拔中仍需资深HR和专业判断 [8] - 央国企视角:招商局集团通过统建底层算力平台、数据平台、大模型应用平台,实现资源整合 [9] - 民企视角:AI将重塑人才服务模式,推动HR团队向"技术型专家"转型 [9] 科锐国际的实践 - 科锐国际通过AI赋能ATS招聘系统、CRM客户开发系统等,提升业务效率 [9] - 科锐国际旗下的HR SaaS平台"才到"在AI算薪等方向积极探索和创新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