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代工模式
icon
搜索文档
麻六记酸辣粉“塌房”,贴牌产品还有人买吗?
虎嗅· 2025-08-06 10:07
麻六记食品安全事件 - 麻六记酸辣粉在Costco全国门店因发霉问题被紧急下架 涉及2025年6月16日、18日生产的两批次270克规格产品 代工厂阿宽食品承认生产过程中消杀环节不足导致细菌污染 [1] - 品牌方和代工厂启动退货退款及赔偿方案 但赔偿执行不畅 部分非问题批次消费者未获赔偿 依据食品安全法最高赔偿金额为1000元 [3][4][5] - 麻六记曾因2022年张兰、汪小菲与大S舆论风波实现线上销售爆发 直播月销售额突破1亿元 单日超1000万元 但近期因账号封禁和食品安全问题 直播场均观看人数降至2.6万 单场销售额仅5万~7.5万元 总销售额250万~500万元 [6] 代工模式与行业分析 - 麻六记采用多品牌代工模式 酸辣粉由阿宽食品代工 牛肉辣酱由四川饭扫光生产 小旺肠由上海顶好代工 辣条锅巴委托山东高唐好佳佳 凉面由四川万高达味负责 品牌方称自控原材料和配方但未建自有工厂 [8][9] - 阿宽食品为行业头部代工厂 2022年上半年对麻六记销售额1592.87万元 占主营业务收入2.61% 但其定制销售业务毛利率仅18.6% 为所有模式中最低 2022年上半年该毛利率同比降1.3% [9][11] - 代工行业成本敏感 酸辣粉贴牌成本约4.6~5.5元/盒 销量越高成本越低 部分工厂成本可低于2元/盒 口味研发费仅1000元且可抵扣货款 [14][16] 品牌与代工厂风险 - 阿宽食品曾因代工问题卷入2022年三只松鼠"油炸壁虎"事件 黑猫投诉平台存在其面皮、炒米粉产品投诉 2024年年报明确提及生产环节质量控制易出现疏漏 [12][13] - 三只松鼠为摆脱代工依赖加速建设自有工厂并推行透明工厂 麻六记目前未宣布类似转型计划 [17] - 代工模式虽降低初期投入成本 但品控难度高 易引发连锁反应 品牌方监管不力或过度追求利润可能导致产品质量问题 [9][16][18] 公司经营状况 - 麻六记线下业务持续收缩 2024年起北京、上海、太原、成都、浙江金华等多地门店注销 [6] - 汪小菲关联16家企业中仅9家存续 张兰曾任股东或高管的7家企业均已注销或吊销 [6] - 公司面临信任危机与生存挑战 未对事件正面回应 [2][7]
麻六记再翻车,都是代工厂的锅?
36氪· 2025-08-01 20:06
麻六记酸辣粉食品安全事件 - 消费者投诉在开市客购买的麻六记酸辣粉粉饼出现发霉状况 开市客已进行退赔和下架处理 [1] - 问题产品涉及2025年6月16日和18日两个批次 生产过程中消杀环节不足导致部分产品受环境污染 [7] - 麻六记2022年通过直播间营销实现酸辣粉单日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2023年维持数千万级别营收 [4][5] - 麻六记采用轻资产代工模式 白家阿宽是其核心供应商 2022年采购额5034.5万 2023年增至1.74亿(同比增长245.7%) [6] 白家阿宽公司概况 - 成立于2016年12月 为麻六记、李子柒等品牌提供代工服务 产品覆盖方便面、米粉等六大品类 [9] - 2020年营收11.1亿元(同比增长75.89%) 归母净利润7626.5万(同比增长222.49%) [9] - 2021-2024年营收增速放缓至个位数 净利润呈现下滑趋势 2024年归母净利润0.47亿(同比下滑6.79%) [11] - 2024年毛利率28.18% 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研发投入占比长期低于0.6% 研发人员占比不足2% [11][17] 行业竞争格局 - 2023年中国方便食品市场规模6736亿 预计2026年突破万亿 [14] - 统一2024年方便面业务营收98.49亿(同比增长2.6%) 康师傅方便面业务营收284.14亿(占总营收35.2%) [17] - 白家阿宽2021年市场占有率仅2.1% 2024年营收13.64亿 与行业巨头差距显著 [17] - 公司推出爆款产品红油面皮年销量超2亿份 土豆泥泥面上市首月销量破1000万 [9][19] 营销与渠道策略 - 营销高度依赖天猫、抖音等电商平台 线下渠道薄弱 [18] - 通过高校活动、综艺赞助(《嘿!好样的》)等方式扩大品牌影响力 [18] - 拓展海外市场至30多个国家 2024年1-10月欧洲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超50% [18]
汪小菲被白家阿宽坑惨了
新浪财经· 2025-07-31 20:27
麻六记食品安全事件 - 麻六记酸辣粉产品出现发霉问题 涉及生产日期为2025年6月16日的批次[1][3] - 问题产品在深圳开市客门店售出 售价65.9元/箱(8盒装)[1] - 上海 深圳 宁波等多地消费者投诉同类问题[3] 代工模式与商业关系 - 麻六记由白家阿宽食品代工生产 非自有工厂[3][9] - 白家阿宽2024年向麻六记销售额达2.01亿元 同比增长15.52%[11] - 麻六记母公司北京食通达为白家阿宽第一大客户 占其2024年销售额14.77%[11] 白家阿宽经营状况 - 公司2019-2021年营收从6.31亿元增长至12.14亿元 2020年同比增速达76%[11] - 定制销售(贴牌代工)业务2020年收入1.5亿元 占总收入13.92%[11] - 2021年净利润同比减少1700多万元 下滑22.7%[12] - 综合毛利率持续下降:2019年35.92% 2020年29.30% 2021年27.27%[12] - 代工业务毛利率2021年仅17.59% 低于综合毛利率近10个百分点[12] 企业质量管控问题 - 白家阿宽承认生产过程中消杀环节不足导致细菌污染[13] - 公司曾因产品质量问题被成都市市场监管局列为重点公示对象[15] - 黑猫投诉平台700多条投诉中 异物变质问题占比超60%[14] - 2022年因食品安全问题导致IPO进程受阻[15] 麻六记经营模式 - 全国拥有37家实体门店[8] - 线上业务营收约为线下3-5倍(2023年数据)[8] - 张兰直播间贡献麻六记抖音销售额近40%[8] - 2025年1月11日至2月9日期间酸辣粉销售额达100-250万元[8] 行业代工模式风险 - 代工企业面临高营收低利润困境[12] - 多个网红品牌共享生产线可能引发连锁质量风险[15] - 代工模式技术含量低 利润空间持续被挤压[17] - 网红品牌可能随时更换成本更低的代工厂[17] 企业转型发展 - 白家阿宽推出自有品牌"红油面皮"系列[17] - 公司从代工模式向品牌运营转型需全面调整研发生产营销体系[17] - 麻六记需要建立质量管控体系以应对代工模式风险[17]
英氏控股IPO背后:重营销轻研发被质疑,代工模式暗藏隐患
北京商报· 2025-07-28 21:41
IPO申请与资金用途 - 英氏控股近期向北交所申请IPO被受理并收到问询函 计划募集资金3.34亿元 [2] - 募集资金用途包括7169.43万元用于产业基地创新中心建设 4820.32万元用于即食营养粥生产 9405.80万元用于品牌建设与推广 7281.49万元用于产线改造 4718.60万元用于数智化项目 [4] 市场竞争格局 - 婴幼儿辅食市场竞争激烈 国际品牌亨氏/嘉宝/小皮持续深耕 新锐品牌窝小芽/秋田满满/宝宝馋了依托线上渠道快速抢占份额 [3] - 跨赛道竞争者三只松鼠旗下"小鹿蓝蓝"2024年营收达7.9亿元 [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3亿元/17.6亿元/19.7亿元 同比增速37.4%/35.7%/12.3% 增长明显放缓 [4] - 同期归母净利润1.2亿元/2.2亿元/2.1亿元 同比增速64.9%/87.7%/-4.4% 2024年出现负增长 [4] - 2025年一季度营收5.4亿元(同比增长12.3%) 净利润8117万元(同比增长5.4%) [4] 业务构成 - 婴幼儿辅食业务占营收比重稳定在八成左右(2022-2024年分别为79.75%/82.35%/77.4%) 毛利率稳定在61% [6] - 其余营收由婴幼儿卫生用品/儿童食品/营养食品贡献 [6] 生产模式与质量风险 - 公司主要采取自主生产与委托代工相结合模式 自有产能仅覆盖婴儿米粉和卫生产品 [6] - 2021-2023年上半年代工模式收入分别达5.31亿元/6.96亿元/5.4亿元 收入占比56.31%/53.68%/63.53% [6] - 代工厂商曾出现质量问题:辽宁晟麦实业2021年4月产品被检出酸价不合格 佛山象尚食品2023年7月因排污超标被罚19万元 [7] - 黑猫投诉平台涉及"英氏"品牌投诉约144条 "舒比奇"品牌投诉23条 [7] 渠道与营销投入 - 线上渠道营收占比持续提升(2022-2024年分别为64.16%/66.45%/69.69%) [10] - 销售费用率远高于行业平均(2022-2024年分别为35.04%/34.26%/36.53% 行业平均27.75%) [10] - 2024年销售费用达7.2亿元 其中电商平台推广费3亿元 平台使用费及佣金1.1亿元 [10] 研发投入状况 - 2022-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552.98万元/921.24万元/1714.83万元 研发费用率0.43%/0.52%/0.87% [10] - 研发费用率不足1% 低于同行2.03%的平均水平 [10] 专家观点 - 上市具有战略意义 有望强化产能建设/渠道下沉/品牌营销和研发投入 [5] - 高营销费用可能侵蚀利润空间 低研发投入导致产品创新滞后 缺乏技术壁垒 [11] - 过度依赖营销可能使品牌形象建立在"流量"而非"技术"基础上 [11]
代工厂和品牌齐致歉 麻六记背后的代工版图
北京商报· 2025-07-28 21:21
麻六记酸辣粉发霉事件 - 麻六记270克规格酸辣粉被曝个别粉饼发白、发霉 涉事代工厂阿宽食品及品牌方先后致歉 [1][5] - 问题集中在2025年6月16日、6月18日两个批次 主因生产过程中消杀环节不足导致细菌污染 [6][8] - 阿宽食品已启动全面召回 承担全部退货费用并提供经济补偿 消费者可通过原购买商家或官方渠道办理 [6][7][8] - 麻六记同步启动召回程序 将加强供应链管理 深化驻厂监督机制 提升审核标准和频次 [8] - 开市客所有门店已下架麻六记酸辣粉 [9] 麻六记业务模式 - 酸辣粉为明星产品 由阿宽食品代工 2022年采购额5034.51万元 2023年增至1.74亿元(同比+245.65%) 2024年达2.01亿元(同比+15.52%) [12] - 速食业务高度依赖代工 牛肉辣酱、小旺肠、辣条锅巴、凉面等产品均由不同代工厂生产 [12] - 线上业务营收约为线下门店3-5倍 直播带货月度销售额曾破亿元 单日超千万元 [13] - 采用线上零售+线下体验模式 创始人称大公司普遍租用流水线 但材料配方和工人为自有 [12][13] 代工模式行业分析 - 事件暴露代工模式深层矛盾 高效与品控难以平衡 供应链管理存在短板 [1][14] - 代工为食品行业普遍模式 可快速实现轻资产扩张 但面临质量把控、责任界定等风险 [14] - 专家建议麻六记加速自建供应链体系 减少代工依赖 完善质量风险预警机制 [15] - 行业认为需以严格质量管控为前提 任何疏漏都可能成为品牌崩塌导火索 [14] - 此次危机或成转型契机 需将食品安全转化为竞争壁垒 实现流量品牌到信任品牌跨越 [15]
大行科工上市前分红超6000万,“折叠车之父”分了多少?
行业背景 - 全球健康意识和环保理念提升推动骑行运动热潮,折叠自行车因便携性优势受城市通勤者和户外运动爱好者青睐[1] - 全球折叠自行车市场规模从2018年83亿元增长至2023年16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5.2%,零售量从190万辆增至280万辆,复合年增长率7.9%[11] - 2024年折叠自行车零售额占全球自行车市场5.3%,零售量占2.1%,显示行业天花板较低[12] 公司IPO进展 - 大行科工正在推进港股IPO,2025年7月17日通过中国证监会备案,7月22日更新招股书二次递表港交所[1] - 公司计划通过IPO募资建设新厂扩大产能,预计2027年投产[10] 财务与分红 - 2022年12月至2025年4月30日累计分红6150万元,其中2025年4月派发2000万元股息[3] - 创始人韩德玮直接持股88.56%,通过员工持股平台控制1.6%股份,合计控制90.16%股份,分红大部分进入实控人腰包[3] - 2024年末现金及等价物1.02亿元,2025年4月30日降至5902.4万元,期间因宣派股息支出2000万元[7] 产能与外包 - 惠州工厂年产能9万辆,2024年前三季度销量17.52万辆,近六成产能依赖代工[4] - 2022-2024年产能利用率持续超100%,2022年达117.2%,代工比例从29.5%升至55.5%[14] - 2024年代工成本1.39亿元,2023年6860万元,2025年前4个月已达5830万元[13] 研发与竞争 - 2022-2025年4月研发开支分别为900万元、1070万元、1760万元及650万元,远少于同期分红[6] - 2024年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市场五大公司份额60.4%,大行科工占26.3%[14] - 全球折叠自行车市场竞争激烈,五大公司占19.4%市场份额[14] 海外市场 - 2023年海外销售从2022年5620万元大跌至2030万元,2024年回升至2980万元[14] - 中国内地、美国和欧洲是三大销售区域,2024年零售量分别占全球22.1%、9.0%和8.6%[15] 质量问题与毛利率 - 2024年代工产品退换货率升至3.2%,较2022年1.8%翻倍[16] - 自有产品毛利率高于OEM产品,OEM供应商收取5%-6%原材料成本作为管理费用[16]
财说| 高增长背后的隐忧:惠而浦过度依赖关联交易
新浪财经· 2025-07-16 07:36
业绩表现 - 公司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暴增559%至2.05亿元,扣非净利润增幅达857% [1] - 2024年归母净利润大增148.72%,今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暴增10倍 [3] - 2023年净利润8113.27万元,2024年净利润2亿元 [16][5] 营收结构 - 2024年全年营收36.49亿元,海外市场占34.25亿元(93.85%),中国区收入1.25亿元(3.43%)同比暴跌77.02% [2] - 前五大客户贡献90.59%销售额,关联方交易占比73.52%,单一客户贡献超总营收一半 [2] - 内销收入从巅峰期大幅下滑至1.25亿元,线上渠道几乎沦为"展示橱窗" [11] 财务风险 - 2024年应收账款16.7亿元(同比增长21.65%),其中关联方应收账款10.6亿元 [4] - 应收账款占营收比例从2022年26.85%升至2024年45.79%,中报时达71.25% [5]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5657万元,净利润仅覆盖12.5%应收账款 [5] 管理架构 - 组织架构极度扁平化,仅保留技术、财务负责人,核心职能由总裁直接统管 [8] - 总裁自愿放弃薪酬,技术负责人薪酬115万元,财务负责人薪酬72万元 [8] - 管理链条断裂导致维修响应慢、配件等待周期长等问题遭消费者集体投诉 [9] 战略转型 - 全面转向代工模式,销售费用从2021年占营收8.36%降至2024年1.13% [3] - 线下销售人员从760人减至113人,销售费用职工薪酬从2.2亿元砍至4300万元 [12] - 研发人员减少54人至234人,品牌价值持续流失 [12][3] 关联交易 - 代工订单主要来自美国惠而浦集团,2024年该集团亏损3.23亿美元 [15] - 2023年异常分红6.04亿元(分红率744.69%),2024年分红2.22亿元(分红率110%) [16] - 被质疑"掏空式分红",将子公司利润转移至控股股东 [16]
代工模式反噬,罗马仕如何陷入“死循环”
北京商报· 2025-07-07 21:23
公司现状 - 罗马仕因"市场环境变化"和"公司业务发展需要"自7月7日起停工停产6个月,除召回相关员工外其余员工进入停工状态 [1] - 公司总部办公层员工数量锐减,多数员工未被召回且公司未回应主动申请召回的人员 [3] - 公司高管对媒体询问保持沉默,前公关部门高管表示"墙倒众人推" [3] - 公司线上渠道在主流电商平台被全面下架,淘宝显示"没有找到相关宝贝",京东和拼多多也未展示罗马仕产品 [7] - 部分消费者退款因账户余额不足出现延迟,加剧资金链压力 [7] 产品质量问题 - 罗马仕召回2023年6月5日—2024年7月31日期间制造的三款移动电源共计491745台,原因是电芯原材料问题可能导致过热和燃烧风险 [3] - 2025年前六个月社交媒体已传出超过三次罗马仕充电宝安全问题,涉及起火、爆炸等事故 [4] - 行业人士指出充电宝行业大量采用质量较差的B品甚至C品电芯,相较于A品更不稳定 [10] - 民航领域人士证实某些被召回充电宝的电芯存在质量问题,在航空环境下易发生事故 [10] 市场表现 - 罗马仕曾连续11年成为天猫"双11"移动电源品类销冠,年出货量超过5000万件 [7] - 全球充电宝市场前五大厂商占有约18%份额,小米以8%份额位居第一,罗马仕未单独披露份额 [8] - 罗马仕部分20000mAh机型售价低至69-99元,10000mAh产品售价129.95元,显著低于安克(289元)和飞利浦(139元)同类产品 [9] 经营模式 - 公司长期依赖低价策略和大规模代工生产压缩成本,忽视电芯等核心部件质量管控 [9] - 作为整机厂商不直接生产电芯,依赖供应链提供核心部件 [10] - 代工模式及供应链质量问题集中爆发,导致主要营收途径受阻同时承担巨额售后成本 [1]
绿联科技:代工依赖下质量失控或成常态陷召回风波 低研发投入陷入转型迷途
新浪证券· 2025-07-07 17:43
核心观点 - 公司在消费电子配件市场面临供应链失控、技术空心化与渠道失衡三大隐忧 这些结构性短板正引发信任危机并侵蚀长期竞争力 [1] 代工依赖症:供应链失控 - 外协生产占比超75% 轻资产模式导致供应链黑箱化 缺乏对上游材料变更的监测机制和电芯实验室 [2] - 质量投诉频发 黑猫平台累计超770条投诉 涉及充电器过热和数据线断裂等代工质量隐患 [2] - 毛利率从2019年49.74%持续下滑至37% 外协推高采购成本叠加2025年集装箱价格上涨10-15倍及汇率波动 [2] 创新空心化:低研发困局 - 研发投入占比仅4.9% 远低于行业领先企业 专利以实用新型为主(如电池模组布线优化) 核心芯片和算法领域几无建树 [3] - NAS存储产品依赖英特尔控制芯片 软件系统仅做界面优化 缺乏核心技术壁垒 [3] - 新品类扩张失焦 充电产品陷入价格战 存储产品遭小米等对手围剿 外协模式复制至高单价品类加剧质量风险 [3] 战略转型挑战 - 需推动供应链透明化 建立材料区块链溯源体系和电芯安全实验室以切断黑箱操作 [4] - 必须加大研发投入 在GaN快充和固态电池等硬科技领域构建专利壁垒 [4] - 需从电商流量依赖转向技术绑定 成为行业标准制定者而非代工追随者 [4]
ESG解读|员工持股两度因业绩受阻,来伊份再度回购欲重启员工持股计划
搜狐财经· 2025-06-25 18:33
公司经营与员工持股计划 - 公司完成股份回购290.54万股,支付资金总额3022.36万元,计划用于员工持股计划 [1] - 2022年首期员工持股计划因营收未达25%增长且净利润为正的目标而终止 [1] - 2024年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考核门槛下调为营收增长3%或净利润增长20%,但因全年营收33.70亿元(同比下降15.25%)及归母亏损7527万元而终止 [2] - 2025年一季度营收10.48亿元(同比下降1.23%),归母净利润1243万元(同比下降近80%) [2] - 控股股东计划减持不超过3%股份 [2] 行业竞争与激励计划对比 - 三只松鼠2024年营收106.22亿元(增长49.30%),净利润4.07亿元,成功达成员工持股与股票期权激励计划 [2][5] - 盐津铺子2024年营收53.04亿元(增长28.89%),净利润6.40亿元,激励计划顺利解锁 [2][5] - 洽洽食品股票期权计划首年目标落空,两期员工持股计划延期且浮亏 [3] - 良品铺子2024年营收71.59亿元(下降11.02%),亏损0.49亿元 [5] 量贩零食业态冲击 - 量贩品牌鸣鸣很忙2024年营收393.44亿元,净利润9.13亿元,门店超1.5万家,3年增长近10倍 [5] - 鸣鸣很忙毛利率仅7.6%,万宸集团旗下好想来毛利率不足11%,远低于传统零食品牌 [6] - 公司毛利率38.82%居行业榜首,高于行业均值31.17% [6][7] - 公司称量贩零食主打下沉市场,与自身消费群体有差异,但已与养馋记合作共建社区生态 [7][8] 食品安全与代工模式 - 2025年端午节前因蜜枣粽中疑似创可贴异物事件引发食品安全危机,同批次产品下架并启动调查 [10] - 公司采用纯代工模式,依赖第三方工厂,质量管控依赖供应商分级(S-D级)及162次深度巡查 [10][11] - 行业普遍面临食品安全问题,零食很忙要求自有品牌厂商安装24小时生产监控摄像头 [11] 财务与战略调整 - 2024年加盟店数量首次超过直营店,战略转向连锁管理服务+供应链平台 [7] - 洽洽食品2024年营收71.31亿元(增长4.79%),净利润8.50亿元 [5] - 好想你2024年营收16.70亿元(下降3.39%),亏损0.76亿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