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态电池
搜索文档
当升科技:全固态电池用超高镍多元材料和超高容量富锂锰基材料已实现20吨级以上批量供货
证券时报网· 2025-10-26 19:41
公司技术进展 - 全固态电池用超高镍多元材料和超高容量富锂锰基材料已实现20吨级以上批量供货 [1] - 全固态专用高镍多元材料性能接近液态电池水平 电池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 [1] - 半固态正极材料采用超高镍多元体系 可通过针刺及200℃热箱等安全测试 [1] 产品应用与市场 - 半固态正极材料除车用外 还可应用于无人机 eVTOL 人形机器人等领域 [1] - 半固态正极材料已累计实现千吨级出货 [1]
当升科技(300073) - 2025年10月24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10-26 16:40
财务业绩 - 2025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29.67亿元,同比增长49.54% [4] - 2025年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2亿元,同比增长8.02% [4] - 2025年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29.36% [4] - 多元材料出货量超过15,000吨 [4] - 磷酸铁锂出货量达23,000吨 [4] - 公司持有近70亿元资金储备 [13] 产品与技术进展 - 全固态电池用超高镍多元材料和超高容量富锂锰基材料实现20吨级以上批量供货 [5] - 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 [5] - 半固态正极材料已累计千吨级出货 [5] - 富锂锰基材料已实现十吨级出货 [7] -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已完成数吨级小试线建设,产品进入多家头部客户验证阶段 [5] - 公司开发出氯碘复合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属全固态电解质材料领域首创 [5][6] 磷酸铁锂业务 - 高压实磷酸铁锂三代半产品(压实密度2.58g/cm³)稳定量产供货 [10] - 四代半产品(压实密度2.68g/cm³)出货量不断提升 [10] - 第五代产品(压实密度2.75g/cm³以上)验证进展顺利并完成头部客户导入 [10] - 磷酸(锰)铁锂连续月度出货量近万吨 [12] - 攀枝花首期项目年产12万吨建成投产 [12] - 磷酸锰铁锂已实现小批量连续出货 [13] 国际市场与产能建设 - 2025年第三季度国际客户销量同比大幅提升 [4][8] - 与LGES、SKon的战略供货协议顺利履行 [4][8] - 欧洲芬兰基地于2025年上半年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6年下半年建成投产 [11] - 欧洲电动车市场复苏,渗透率显著增加 [9]
国轩高科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95.08亿元
证券日报· 2025-10-25 01:49
据记者梳理,国轩高科旗下L600电池具备5C快充能力,预计2025年底实现量产,该产品凭借能量密度 与成本的平衡优势,已获得主流车企的批量订单。更具战略意义的是,该公司在全固态电池领域实现突 破。目前,该公司"金石"电池实验线已正式贯通,产品能量密度可达到300Wh/kg,可支撑1000公里以 上续航,计划2026年进入小批量量产阶段,有望在下一代电池技术竞争中抢占先机。 国轩高科方面表示,面对动力电池及储能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等机遇,公司在国内积极完善产能布局,推 进新一代产品量产交付,满足未来业务发展和市场拓展需求。 同时,国轩高科还推进海外项目落地,实现本地化生产,以更好地服务国际市场。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于动力电池公司而言,技术迭代与全 球化布局成为企业突围的关键。国轩高科凭借其在磷酸锰铁锂电池的产业化先发优势和固态电池的技术 储备,有望不断提升市场份额。 10月24日晚间,国轩高科(002074)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轩高科")披露了2025年三季报。前三季 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5.08亿元,同比增长17.2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33 ...
当升科技20251024
2025-10-27 08:31
公司财务与经营业绩 * 公司前三季度营收74亿元,同比增长33.29%,归母净利润5.03亿元,同比增长8.3%,扣非净利润3.87亿元,同比增长20.38%[2][3] * 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2亿元,同比增长13.57%,扣非净利润1.35亿元,同比增长20.38%[3] * 前三季度整体出货量达11万吨,同比增长超70%,其中磷酸铁锂出货量实现翻倍增长[2][3] * 第三季度三元材料出货量15,000吨,铁锂材料接近23,000吨,钴酸锂出货1,100至1,500吨[14] * 第三季度铁锂正极材料实现盈利,每吨盈利约700元[4][11] * 第三季度三元材料单吨净利润约为1万元,钴酸锂单吨利润约为五六千元[16][20] * 第三季度汇兑损失1,700万元,同时因参股公司股价波动带来2,000多万元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29] 市场与客户结构 * 国内与国际市场占比约为55%和45%[2][3],第三季度因国际客户结构调整,国际市场占比有所减少,但从9月开始恢复[4][9] * 预计2026年国际市场占比将超过国内市场[4][10] * 海外客户订单预计增长30%-40%,已与LG、SK签订长期供货合同,LG今年释放量约2万吨,明年预计3-4万吨;SK今年约1,000-2,000吨,明年3,000-5,000吨[4][23] * 海外市场高镍三元与中镍高电压三元各占一半比例,主要覆盖欧洲主流车型如奔驰、沃尔沃等[19] 未来业绩展望 * 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业绩将环比增长,三元材料业务预计增长约20%,钴酸锂业务增幅在60%至70%之间[2][5] * 预计2026年三元材料产量较2025年增加30%-40%,磷酸铁锂预计增长60%-70%,盈利能力保持稳定或略有增长[2][5] * 预计未来两年富锂锰基电池销量将明显增长,至少达到吨级水平,甚至可能达到十几吨级[2][9] 技术研发与产品进展 * 公司发布锂电复合硫化物电解质方案,实现高离子导电率和高界面浸润性,将全固态电池工作压力从几十兆帕甚至上百兆帕降至5兆帕以内[2][5][7][15] * 已建成10吨级固态电解质小试线,计划2026年建成千吨级产线[2][5] * 全固态专用高镍三元正极能量密度超400瓦时/公斤,订单已超20吨[2][8] * 富锂锰基正极在全固态体系中测试能量密度达500瓦时/公斤以上,开始吨级出货[2][8] * 预计2025年全固态电池出货量达几十吨级别,2026年预计达到上百吨;半固态电池销量可能持续保持千吨以上水平[14] 产能与资本开支 * 芬兰项目进展顺利,预计2026年6月基本产线建成,11月至12月产业化生产,公司承担该项目总投资的70%[4][12][31] * 公司正在进行战略投资规划,包括西南地区铁锂新建产能、芬兰项目以及固态材料产能布局,总投资约50亿人民币[30][31] * 铁锂总产能达到20万吨,主要客户包括中创新航、阳光电源等,并正在开发导入新客户[28] 成本与供应链管理 * 公司在铁锂正极材料方面具有成本优势,每万吨投资比同行低20-30%[13] * 钴原材料出口限制导致价格上涨,但公司通过定价机制将成本上涨传递给客户,并与中伟、格林美等长期合作伙伴确保供应稳定[16][17] * 碳酸锂价格可能因供应缺口在明年继续攀升,镍价相对稳定但有缓慢抬升趋势[34] 其他产品与市场动态 * 磷酸锰铁锂目前面临性能提升和成本控制问题,预计2026年会有一些上车应用但数量不大[18] * 公司正在开发和布局锰酸锂和五伏镍锰酸锂,与头部客户紧密合作,预计明年需求将大幅增加[21] * 铁锂四代产品占比正逐步提升,预计2026年将提升到30%[27]
固态电池量产竞速:东风、奇瑞突破千公里续航,成本仍是拦路虎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4 19:05
固态电池技术进展 - 中国科学家成功攻克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关键技术难关,实现性能跨越式升级 [1] - 东风汽车已构建自主可控的固态电池供应链,掌握电解质、隔膜、原位固化等核心技术 [1] - 东风汽车开发出240Wh/kg和350Wh/kg固态电池产品,最高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 [1] - 奇瑞汽车实现固态电池全产业链技术突破,展示能量密度高达600Wh/kg的犀牛S全固态电池模组,续航目标1200-1300公里 [5] 产业化进程与示范应用 - 东风汽车于2022年1月全球首发固态电池示范运营,获得国内首款固态电池乘用车公告 [1] - 东风汽车固态电池示范车辆已在6省10市运行超过280万公里 [1][2] - 行业预测全固态电池将于2027年开始装车,2030年实现量产化应用 [6] - 电池比能量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产业化时间预计在2027-2028年,2030年左右可实现量产 [8] 行业标准与政策支持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于2025年5月发布《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新标准,首次明确"全固态电池"定义 [5] - 新标准为产业链上下游技术协同提供统一衡量指标,有助于规范市场、加速成果转化 [5] - 工业和信息化部建议强化技术创新引领,系统布局全固态电池等新一代电池研发工作,加速产业化进程 [6] 面临的挑战 - 全球范围内尚未有真正意义上的全固态电池实现量产 [8] - 当前最先进的准固态电池产品电解质中液态成分仍占30%以上,成本比传统锂电池高出2-3倍 [8] - 固态电池量产挑战包括原材料供应链不完善、制造设备缺乏、需解决电解质材料选择、锂枝晶抑制、固-固界面接触等难题 [9]
亿纬锂能(300014):2025年三季报点评:动储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股权激励与历史因素扰动短期利润
国信证券· 2025-10-24 15:00
投资评级 - 报告对公司的投资评级为“优于大市”(维持)[1][4][6] 核心观点 - 公司动力储能电池出货量维持快速增长趋势,但股权激励费用与一次性返利等历史因素对短期利润产生扰动 [1][2] - 剔除上述因素影响后,公司实际盈利能力呈现同环比显著增长趋势,经营性利润稳中向好 [1][2] - 公司在新技术(如全固态电池)和全球化战略(如马来西亚、匈牙利基地)上快速布局,为中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3] - 基于客户需求向好,报告调整了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将实现显著增长 [4] 2025年三季度及前三季度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68.32亿元,同比增长36%,环比增长9% [1]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2.11亿元,同比增长15%,环比大幅增长140% [1]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计营收450.02亿元,同比增长32% [1]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计归母净利润28.16亿元,同比下降12% [1] - 若剔除股权激励费用和单项坏账计提影响,2025年前三季度调整后归母净利润为36.75亿元,同比增长18% [1]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转让部分长期股权投资,形成3.4亿元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收益 [1] 业务运营与出货量 - 2025年前三季度动力储能电池总出货量达83.0GWh,同比增长47% [2] - 其中,动力电池出货量34.6GWh,同比增长67%;储能电池出货量48.4GWh,同比增长36% [2] - 2025年第三季度动力储能电池出货量32.8GWh,环比增长20% [2] - 第三季度动力电池出货量13.1GWh,环比增长16%;储能电池出货量19.7GWh,环比增长23% [2] - 公司储能大电芯产品获国内外客户认可,动力电池领域与宝马、小鹏、零跑、广汽等客户合作深化 [2] - 估计2025年第三季度动储电池单位扣非净利(加回一次性因素后)约为0.025元/Wh以上,环比小幅增长 [2] 技术与全球化布局 - 公司“龙泉二号”10Ah全固态电池成功下线,能量密度达300Wh/kg,面向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高端装备 [3] - 固态电池研究院成都量产基地一期计划于2025年12月建成,具备60Ah电池制造能力;二期计划于2026年12月实现100MWh年产能 [3] - 马来西亚小圆柱基地持续爬坡,储能基地预计2025年底至2026年初投产;匈牙利基地布局稳步推进 [3] - CLS模式首个落地项目ACT公司产能建设按计划推进,国内CLS合作工厂已实现满产满销 [3]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公司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45.05亿元,同比增长11% [4][5] - 预计公司2026年归母净利润为75.25亿元,同比增长67% [4][5] - 预计公司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96.11亿元,同比增长28% [4][5] - 对应2025-2027年每股收益(EPS)分别为2.20元、3.68元、4.70元 [4][5] - 对应2025-2027年动态市盈率(PE)分别为36倍、21倍、17倍 [4]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49.18亿元、910.05亿元、1128.56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3.5%、40.2%、24.0% [5] - 预计净资产收益率(ROE)将从2025年的9.8%提升至2027年的15.8% [5]
正力新能港股IPO半年再度配股融资扩产 有息负债大增、回款状况不断恶化
新浪证券· 2025-10-22 17:48
融资活动 - 公司于2025年4月在香港IPO上市融资约10亿港元[2] - 时隔半年于2025年10月计划配售新股再次融资约5亿港元[1][3] - 2022年至2024年期间公司完成了3轮融资总额达到34亿元[4] 资金状况与债务压力 - 公司资金面长期入不敷出每年的资本支出都远超同期经营现金净流量[5] - 截至2025年6月末现金及等价物为25.49亿元较2023年末的20.34亿元增加约20%[7] - 同期短期借款为16.82亿元较2023年末的6.94亿元大增一倍以上长期借款也有所增加[7] 募资用途与产能状况 - 此次配股募资净额约70%用于新生产工厂二期工程约10%用于全固态电池中试线约10%用于研发活动约10%用于营运资金[1][7] - 2021年至2024年一季度公司形成的有效产能分别为1.3GWh 5.1GWh 14.5GWh 5.1GWh对应产量分别为0.9GWh 3.1GWh 7GWh 1.5GWh[7] - 同期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9.23% 60.78% 48.28% 29.41%呈明显下滑趋势[7] 经营业绩与市场地位 -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分别为32.90亿 41.62亿 51.30亿和31.7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7.20亿 -5.90亿 0.91亿和2.20亿元营收利润均逐年改善[8] - 2025年1-9月公司动力电池出货量11.05GWh市占率2.24%同比提升0.43个百分点[9] 客户与应收账款风险 - 公司回款状况在不断恶化[10] - 上市前主要客户威马汽车自2022年起经营困难并进入破产重整直接取消了对公司的电池采购导致公司亏损由2021年的4.02亿元增至2022年的17.2亿元[12]
【新能源周报】新能源汽车行业信息周报(2025年10月13日-10月19日)
乘联分会· 2025-10-21 17:31
行业信息 - 国轩高科在全固态电池技术领域实现关键突破,全固态金石电池处于中试量产阶段,并已启动2GWh量产线设计工作[12] - 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电动汽车出口中自主品牌占比达59.5%,较去年同期有明显提升[12] - 北京今年累计新增机动车停车位4.8万个,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14] - 加拿大马尼托巴省省长致信总理要求取消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的100%关税,称该做法引发双边贸易战[14] - 小米旗下基金入股汽车零部件公司盛势启创,该公司专注于汽车动力总成系统传感器研发[15] - 我国建成世界最大充电网络,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充电设施数量达1734.8万个,高速公路充电设施超4万个,是五年前的5倍[16] - 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6亿辆,其中汽车3.6亿辆,驾驶人5.5亿人[16] - 理想汽车与欣旺达共同成立山东理想汽车电池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16] - 京东联合宁德时代、广汽将于双11期间推出"国民好车",预计为埃安换电车型[16] - 2025年9月全球电动汽车销量首次突破200万辆,1-9月全球累计销量1470万辆,同比增长26%[17][18] - 中国1-9月电动汽车销量900万辆,同比增长24%,欧洲300万辆增长32%,北美150万辆增长11%[18] - 9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76.0GWh,同比增长39.5%,其中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62.2GWh占比81.8%[19] - 搭载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新车销量占比超过60%[19] - 赛力斯旗下蓝电汽车成立汽车销售新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20] - 工信部将研究制定"十五五"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规范企业OTA升级活动[21]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建立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企业报告制度,截至9月我国实施汽车召回3230次涉及车辆1.2亿辆[21] - 中国科学家在全固态金属锂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100公斤电池续航有望从500公里提升至超1000公里[22] - 工信部将组织编制"十五五"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23] - 工信部加快完善汽车数据安全配套政策标准,聚焦汽车数据流通利用和跨境流动规则[23] - 工信部加快制修订各类应用领域锂电池产品强制性标准,包括绿色设计、回收利用和产品安全标准[24] - 我国即将迎来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阶段,2024年回收利用量突破30万吨对应市场规模超480亿元,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24] - 海南澄迈集中签约173个项目,意向签约金额约673.6亿元,涵盖新能源汽车出口等领域[25] - 鸿蒙智行智界发布购置税补贴方案,针对新能源车购置税补贴将于明年1月1日起退坡[25] 政策信息 - 工信部拟全面提高车企智能化、网联化相关能力要求和生产准入门槛,明确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通用要求[27] - 绍兴市上虞区对专业充电设施经营企业给予补贴,直流快充桩按200元/千瓦补助,交流慢充桩按100元/千瓦补助,合计补助288.9万元[31] - 新疆哈密市发布城市充电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公告,明确住建部门为充电基础设施主管部门[32] - 中国汽研牵头制定的电动汽车供电设备国家强制性能效标准正式发布,将于2026年11月1日起实施,预计年节电量达10亿度[34] - 四川广汉市发布2025-2030年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要求新建住宅停车位100%建设或预留充电基础设施[35][36][37] -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行动方案,目标到2027年底在全国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满足超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38] - 浙江金华开发区开展2025年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补贴申报工作[39] - 河南平舆县要求2025年底前公交车、巡游出租车等新增车辆均使用新能源汽车,重型载货车辆绿色替代率达到50%以上[39][40] - 上海浦东新区推出汽车消费补贴,消费者最高可享2.4万元补贴[40] - 驾校教练车、场地新规明年5月起实施,增加新能源教练车技术性能和充电服务设施要求[41] - 浙江宁波调整汽车报废更新政策,增加"报废车车牌所在地"和"新车上牌地"限定条件[42] - 四川省暂停实施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43] - 湖南省制定加快提升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行动计划,目标2026年底全省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44][45] - 重庆市持续推进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前瞻布局充换电等配套设施[46] - 云南省暂停2025年汽车报废更新、置换更新补贴申请[46][47][48][49] 企业信息 - 小鹏汽车MONA正式发往中东非,开启出海新征程[51] -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开始四季度爬产,三季度全球交付49.7万辆创纪录[51] - 丰田加速全固态电池量产,目标2027-2028年推出首款搭载量产全固态电池车型[52] - 赛力斯集团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上市进程取得重要进展[53] - 比亚迪SEAL获东盟NCAP五星评级,成为首款获此奖项的纯电动轿车[53] - 理想汽车首个海外零售中心在乌兹别克斯坦开业,2026年新车型将适配海外市场法规要求[53][54] - 小鹏P7+累计交付突破80000台[55] - 比亚迪搭载天神之眼的车型突破140万辆[55] - 特斯拉充电网络实现江西省地级市全覆盖,建成36座超级充电站、145根充电桩[55] - 蔚来乐道第10万台量产车下线[56] - 赛力斯增资至约16.33亿元,增幅约8%[58] - 阿维塔与京东零售签署合作协议,围绕全渠道营销、售后服务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58] - 小鹏汽车9月出口量突破5000台,1-9月累计出口29723辆,同比增长125.2%[58][59] - 广汽与华为联合打造"启境"品牌,首款车型已完成设计定型[60] - 全新小鹏P7确认车内外均设有机械开门冗余,断电也能开门[60] - 京东物流与小鹏汽车深化战略合作,在迪拜启用中东区域备件仓库[60] - 赛力斯成立国际贸易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61] - 小鹏汽车计划明年真正量产飞行汽车[61] - 比亚迪泰国交付第10万辆新能源汽车,泰国工厂年产能达15万辆[62] - 智界回应"换用宁德时代电芯":仅10-11月集中交付,后续批次切换为中创三元锂电池[63] - 奇瑞展出犀牛S全固态电池模组,电芯能量密度达600Wh/kg,整车续航提升至1200-1300公里[64] - 理想汽车辅助驾驶累计用户140万人,累计里程53.7亿公里[64] 新车信息 - 魏牌高山7正式上市,售价28.58万元,配备44.28kWh三元锂电池组,WLTC纯电续航172km[66][67] - 智己LS6新增车型上市,官方权益价22.99万元,提供52kWh电池组,CLTC纯电续航370km[68][69] - 广汽传祺向往M8宗师版上市,售价26.99万起,配备25.5kWh电池,CLTC纯电续航136公里[70][71] - 新款东风奕派eπ008五座版上市,限时售价15.99万起,增程版CLTC纯电续航202km,综合续航1220km[84][85]
松井股份(688157.SH):成功开发出全固态电池绝缘胶框打印设备与材料一体化解决方案
格隆汇· 2025-10-20 16:10
行业背景与挑战 - 全固态电池生产采用叠片、等静压等工艺易导致电池片在制造过程中发生形变,引发短路隐患[1] - 为保障电池片与电解质之间良好界面接触需施加大压力,进一步增加边缘形变及内短路风险[1] - 行业内已逐步引入绝缘胶框技术,通过对电池片绝缘封装和增设胶框隔离来保障结构稳定性和绝缘安全性[1] 公司解决方案 - 公司依托UV数字喷印技术积淀与涂层材料领域创新能力,成功开发出全固态电池绝缘胶框打印设备与材料一体化解决方案[1] - 该解决方案实现了工艺革新与显著效率提升[1]
恩捷股份(002812) - 2025年10月17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10-20 10:00
行业供需与竞争态势 - 隔膜行业新增产能低于去年,有效产能减少,供给存在改善 [2] - 储能电池需求旺盛,动力电池需求维持增长,下游总需求维持增长,供需有望逐步趋于平衡 [2] - 行业整体盈利状况不佳,扩产放缓,一些中小企业停止扩产 [2] - 公司作为隔膜龙头,产品品质好,有品牌优势,受到众多下游客户认可 [2] - 公司下游客户需求和订单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产能利用率已处于较高水平 [2][3] - 公司通过提升产品性能、改善产品结构等多种方式改善盈利水平 [3] 技术路线布局与产品优势 - 半固态电池结构与传统液态电池相似,仍需隔膜;全固态电池处于产业化初期,短期内不具备大规模商业化条件 [4] - 即便未来全固态电池商业化,液态电池因性能好、价格低仍将占主导地位,全固态电池更多应用于“三深”等细分市场 [4] - 公司是行业内最早投入前沿技术研发的企业,最早实现半固态隔膜商业化,并通过合资公司主导半固态电池隔膜研发和生产 [4] - 公司在全固态电池方面保持高度关注和研发投入,可批量制备硫化锂粉末和电解质粉体,具备小试吨级年产能和10吨级产线出货能力 [4] - 公司拥有湿法和干法基膜、耐热涂层、粘接涂层及功能涂层等全系列隔膜技术,湿法技术领域有多项领先能力(如5um高强基膜、大粒径PMMA混涂隔膜等) [5] - 公司通过在线涂布一体化技术和大幅宽高速线投产,不断提升生产效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