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工业化
搜索文档
美国500%关税威胁难撼中国!中俄合作立法告破分化图谋
搜狐财经· 2025-10-20 03:07
美国对华关税威胁 -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称85名参议员支持授权总统特朗普对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的行为加征最高可达500%的关税 [1] - 俄罗斯金融专家保罗·贡恰罗夫认为即使7000%的关税对中国也谈不上威慑作用 [1] - 美方此举被视为在乌克兰议题背景下对华施压,并为11月中美新一轮经贸谈判准备筹码 [6] 关税的经济学影响 - 当关税超过100%的从价税时,会吞掉绝大多数商品的利润空间,导致交易不再成立 [3] - 价格被税负抬到远离消费者心理锚点的位置会导致需求端塌陷,供给端择路,500%或7000%的关税更多是一种政治姿态 [3] - 中方在4月11日公告中指出,对美关税提高到125%后,美国相关输华商品已无市场可能性,此为进口商、渠道和消费者共同给出的极限值 [1] 历史先例与市场反应 - 面对中方125%的反制,美方在5月的关税交锋中只维持了33天,因商业团体和消费者反弹而草草收场 [6] - 美国对中国商品加税会推高手机、家电、衣物等日常消费品价格,加剧美国通胀黏性,导致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用脚投票 [15] - 订单波动和库存堆积会最终转化为就业岗位的起伏,体现供应链协同的现实 [15] 欧洲的困境与选择 - 乌克兰战事导致欧洲天然气和电力价格飙升,引发通胀,高能耗制造企业被迫将厂房迁往能源成本更低的美国 [7] - 这种产业迁移推动欧洲的产业空心化,是一次不情愿的“去工业化” [7] - 欧洲对跟随美国制裁中国持谨慎态度,更关注逐项编号的成本清单,因其企业已承受多季账期压力 [7] 中俄战略协作深化 - 俄罗斯明确表示不会加入任何“反华联盟”,并将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法律形式固定,成为国家最高法律层面的承诺 [9] - 这种制度化的“铁合同”使挑拨离间的盘算难有抓手,外部施压者的策略空间收缩 [9] - 中俄贸易中本币结算占比快速上行,人民币与卢布直接结算削弱了SWIFT与美元清算的制裁能力 [10] 中国的市场与供应链布局 - 中国身份叠加为“世界工厂”和不断扩容的“全球市场”,美国若关上一扇门,来自金砖国家、上合组织与“一带一路”沿线的窗口会被推开更多 [12] - 布局方向包括向西通往欧洲的通道、向南的市场增量,以及向内提升产业链韧性与技术迭代的“内功” [12] - 可供选择的市场与技术路线越多,身段就越灵活,可摊薄单一方向的压力 [12] 关键商品与相互制衡 - 稀土作为高端制造的“维生素”,虽占成本比例不高却牵动整条链条,成为“关键小部件” [10] - 中国之前的稀土出口管制被美方承认“挺见效”,相关产业链股价在消息面下滑 [10] - 油轮贸易与稀土出口体现了“供给路径的替代”和“技术要素的不可替代”两种力量的交织 [10] 贸易转移与替代渠道 - 高关税会催生转口与供应链迁移,越南、墨西哥等成为中间站,但价值链关键环节往往难以彻底替代 [10] - 西方对俄油实施“价格上限”,但乌拉尔原油相对布伦特存在折价,亚洲买家通过长约与折扣消化部分风险 [13] - 只要运输与保险找到替代渠道,价格上限就更像一道“围栏”而非围墙 [13]
德国的世界第一,正在批量阵亡
创业家· 2025-09-19 17:59
文章核心观点 - 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在特定细分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但正面临倒闭潮 主要由于能源成本上升、劳动力短缺及中国供应链崛起带来的竞争压力 [4][31][41][42][43] 隐形冠军企业定义与特征 - 由德国学者赫尔曼·西蒙提出 指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据绝对优势、年营业额不超过50亿欧元且不为外界熟知的中小型企业 [12][13] - 全球近3000家隐形冠军中德国占比近一半 中国不足100家 [14] - 典型特征包括:扎根中小城镇、家族世代经营、员工离职率低、业务极度细分 [13] - 代表案例:旺众(Wanzl)占全球手推车市场超50%份额 柯尔伯(Körber)垄断全球高速卷烟机市场且最高产能达每分钟1.2万支香烟 [17] 德国隐形冠军的形成背景 - 德国制造业以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为特点 中小企业占比超99% 贡献GDP的55%和70%以上就业 [22][24] - 采取长期主义策略 专注缝隙市场建立技术壁垒 如Flexi公司300名员工实现可伸缩狗绳行销90余国 [25][29] - 与美国去工业化路径不同 德国依赖出口导向模式 缺乏金融优势迫使企业专注实体产业 [21][22] 当前倒闭潮成因分析 - 能源价格飙升:俄乌冲突导致德国放弃俄罗斯廉价能源 能源成本急剧上升 [41] - 劳动力短缺:战后婴儿潮退休潮造成近200万职位空缺 预计2035年缺口达700万 [41] - 中国供应链竞争:中国汽车配套企业产品质量提升且价格更低 直接冲击德国企业市场份额 [42][43] - 典型案例:为奔驰供应车标的Gerhardi公司破产 该企业创立于1796年历经多次经济周期但最终因供应链中断和成本压力倒闭 [31][34][40] 行业结构影响 - 德国经济呈金字塔结构:中小企业为地基(如超70%就业由中小企业吸纳) 巨头企业为塔尖 [24][43] - 隐形冠军构成德国制造业护城河 其倒闭可能引发汽车供应链全局性连锁反应 [36][43]
德国的世界第一,正在批量阵亡
华尔街见闻· 2025-09-18 18:20
文章核心观点 - 德国在隐形冠军企业数量上全球领先,拥有近3000家中的近一半,而中国不到100家 [11] - 德国隐形冠军企业近期面临大规模破产危机,特别是在汽车制造业领域 [6][42] - 中国汽车产业链崛起导致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市场份额被挤压 [52][53] 隐形冠军企业定义与特征 - 指在细分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不被大众熟知的中小型企业 [7] - 具有三个标准:细分领域世界前三或大陆第一、年营业额不超过50亿欧元、不为外界熟知 [10] - 通常根植于中小城镇、家族传承经营、员工离职率低、业务极度细分 [9] - 全球隐形冠军数量近3000家,德国占近一半,中国不足100家 [11] 德国隐形冠军企业案例 - 旺众(Wanzl)占据全球手推车市场超过50%份额,全球每两辆手推车就有一辆来自该公司 [15] - 柯尔伯(Körber)高速卷烟机占据全球市场主导地位,产品遍布150多家卷烟厂,最高产能达每分钟1.2万支香烟 [17][18] - 福莱希(Flexi)在可伸缩狗绳领域全球领先,产品行销90多个国家,员工仅300余人 [37][41] 德国制造业结构特点 - 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99%以上,贡献55%的GDP,吸纳70%就业和80%培训岗位 [30] - 采用金字塔结构:中小企业作地基、巨头作塔尖 [29] - 专注于缝隙市场建立技术壁垒,以长期主义心态经营而非追求上市 [31][33] 德国隐形冠军危机原因 - 能源价格飙升:俄乌冲突导致能源成本大幅上涨 [49] - 劳动力短缺:面临近200万个职位空缺,预计2035年缺口达700万个 [49] - 中国汽车产业链崛起:中国供应商产品质量提升且价格更具竞争力 [52][53] - 产能转移困难:根植本土的中小企业难以像跨国巨头那样转移产能 [56] 行业影响与对比 - 汽车制造业隐形冠军出现倒闭潮,包括奔驰车标供应商Gerhardi等知名企业 [42][47] - 德国500强企业数量(29家)远少于中国(133家),但隐形冠军数量遥遥领先 [3] - 美国去工业化导致制造业外迁,而德国坚持发展高附加值制造业 [21][26]
欧洲经济:危机根源、多维后果与破局路径
金融时报· 2025-09-15 09:23
全球经济背景 - 全球需求疲软导致工业生产与零售销售增速持续放缓,库存积压严重,工业领域产能利用率走低[2] - 石油输出国组织增加产量,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使石油需求下降,供过于求引发油价大幅下跌[2] - 美国收紧流动性政策导致美元融资成本上升,新兴市场企业债务违约风险陡增,冲击高度依赖外部融资的欧洲经济[3] 欧洲GDP增长 - 2025年第一季度欧元区GDP增长0.3%,超出市场预期,但增长源于企业为规避美国关税而提前出口以及短期政策刺激下的私人消费增长[4] - 第二季度欧元区GDP增长骤降至0.1%,德国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被下调至-0.2%,陷入负增长区间[4] - 德国经济疲软受全球需求放缓影响,更源于能源结构转型滞后、工业竞争力下降等结构性问题,出口订单在关税实施后大幅减少[4] 欧洲就业市场 - 2025年4月欧元区失业率降至6.2%,创欧元诞生以来最低水平,第一季度就业人数增长0.3%[5] - 新增就业岗位数量锐减,无法满足新增劳动力需求,企业通过减少招聘、缩短工时控制成本,导致隐性失业压力上升[5] - 就业增长停滞可能形成“经济停滞—就业不足—消费萎缩—经济进一步停滞”的恶性循环[5] 工业生产与零售销售 - 2025年年初欧洲工业生产因出口提前出现短暂飙升,但3月至4月呈抛物线式下降,迅速回落至2024年底低点[6] - 德国能源密集型工业产出较十年前下降超20%,工业生产整体回落到2006年水平[6] - 消费者减少非必要开支,聚焦生活必需品,导致零售销售增速持续低迷,政府投资短期内难以扭转消费与工业需求双疲软局面[7] 欧洲通胀动态 - 2025年5月欧元区通胀率降至1.9%,低于欧洲央行2%的中期目标,能源价格通胀为-3.6%是拉低整体通胀的主要因素[7] - 欧洲央行预测2025年欧元区通胀平均为2.0%,2026年降至1.6%,2027年回升至2.0%[8] - 工资增长呈现放缓趋势,欧洲央行工资追踪器显示2025年谈判工资增长将进一步减弱,2026年和2027年将降至3%以下[8] 欧洲主要国家经济状况 - 德国、法国、意大利三国经济总量占欧盟超50%,其经济困境反映欧洲系统性危机,2024年欧盟GDP为18.1万亿欧元[9] - 德国2025年GDP预计仅增长0.7%,在欧盟成员国中增速垫底,自2017年以来经济累计增长1.6%,远低于欧盟9.5%的平均增速[9] - 法国2010年至2024年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0.8%,低于美国1.5%和德国1.2%,制造业时薪高达36欧元抑制企业投资意愿[11] 欧洲央行利率政策 - 2025年6月5日欧洲央行将存款机制利率下调至2%,为2024年6月以来的第八次降息[12] - 降息基于通胀压力缓解、经济增长疲软及贸易紧张局势加剧经济下行风险,欧洲央行预计2025年全年GDP增长率为0.9%[12] - 欧洲央行主席表示利率水平已接近“中性”区间,政策决定将保持“数据依赖性”,不会预先承诺特定利率路径[13] 欧洲经济危机根源:能源与工业 - 德国40%的天然气进口曾来自俄罗斯,北溪管道破坏后转向美国进口价格高出2至3倍的液化天然气,德国电价飙升至每千瓦时50欧分[15] - 德国自2019年工业产出下降超25%,数十万工程师与产业工人失业,汽车、化工等重工业竞争力大幅下降[15] - 欧盟绿色议程相关政策如能源效率法、碳定价给工业带来额外压力,加速工业外迁或停产[15] 欧洲经济危机根源:技术与地缘政治 - 全球访问量前二十的数字平台中仅俄罗斯Yandex来自欧洲,欧洲在教育体系、税收官僚环境及对美依附性方面存在短板[16] - 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拜登政府推出《通胀削减法案》诱导德国企业迁往美国,欧盟投入数百亿欧元支持对俄“代理战争”[17] - 欧盟冻结的3000亿美元俄罗斯资产面临被特朗普要求转移至美国投资的风险,进一步削弱欧洲财政能力[17] 欧洲经济危机根源:社会与人口 - 德国接纳500万至600万移民,但65%的社会救济金领取者有移民背景,加重财政负担并推高安全问题[18] - 欧洲生育率低至1.3至1.5,远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反映个人主义盛行、家庭观念弱化的社会问题[18] - 德国自2005年净流失100万高技能劳动力,因高税收、不安全环境与反家庭政策选择移民瑞士、美国等地[18] 欧洲经济破局路径 - 重建能源与工业基础需恢复廉价能源供应,如重启核能或与俄罗斯谈判,同时废除碳定价、降低能源税、简化官僚程序[19] - 建立技术主权需推进教育改革纳入STEM课程,通过税收优惠吸引资本与人才,减少对美国科技巨头依赖[19] - 重塑地缘政治战略需摆脱对美附庸,推行多极化外交,加强与中俄印等国合作,推动与俄罗斯和平谈判[19]
德国的“环保主义”,正在摧毁它的工业根基
虎嗅· 2025-09-07 14:41
德国发电量变化趋势 - 2000年德国发电量为5765.43亿千瓦时 [3] - 2017年达到历史峰值6537.23亿千瓦时 [3] - 2023年发电量降至5118.81亿千瓦时 [8] - 2024年发电量为4972.88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3% [6] - 2023年发电量较2017年峰值下降21.7% [8] 火力发电量萎缩 - 2003年火力发电量3145.55亿千瓦时 占总发电量51.63% [10] - 2023年火力发电量降至1348.92亿千瓦时 占比26.4% [10] - 火力发电量较2003年下降57.12% [10] - 德国通过《煤炭退出法》规定2038年彻底淘汰煤电 [12] 核能发电全面退出 - 2001年核电发电量1713.05亿千瓦时 占比29.21% [35] - 2023年4月关停最后三座核电站 [27] - 2022年核电贡献德国总发电量6% [28] - 德国自1989年后无新核电站商用 [33] 能源政策影响案例 - 莫尔堡火电站装机容量1640MW 2015年投运2021年停运 [18] - 2015-2020年累计发电342.88亿千瓦时 [20] - 度电成本估算达1000欧元 [20] - 2019年碳排放470万吨需缴纳碳税 [23] - 通过竞标制度获得退出补贴关闭电厂 [24][25] 基础设施效率问题 - 柏林新机场规划至投用历时30年 成本从28.3亿欧元增至73亿欧元 [44] - 易北爱乐音乐厅成本超预算7亿欧元 [45] - 斯图加特中央火车站建设成本从25亿欧元增至100亿欧元 [45] 环境治理对比 - 黄河含沙量从历史均值27.5公斤/立方米降至2024年5.76公斤/立方米 [54] - 长江2024年含沙量为0.118公斤/立方米 [55] - 黄河流域建成5.83万座淤地坝累计拦沙74亿吨 [56] - 陕西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12.9%提升至2024年28.89% [57]
新英国病人
虎嗅· 2025-08-23 16:25
英国工业衰退的核心观点 - 英国工业竞争力整体下滑 无法独立制造现代战斗机 是高端制造和传统产业衰退的缩影 [1] - 衰退根源在于依赖全球寻租体系而非实干创造 削弱长期建设意愿和能力 [2][3][4][6][7] - 产业空心化导致自主可控能力丧失 国家战略独立性下降 [9][10][33] 工业衰退的具体表现 - 军工领域:航母需共享船锚 核导弹试射故障频发 无法自研洲际导弹 [24][25][26][28][32] - 陆军规模削减至7.3万人 为拿破仑战争以来最小 主战坦克不足百辆 [35] - 钢铁产量从1970年2831万吨峰值跌至2024年400万吨 彻底退出原生钢铁冶炼 [38][40][41] - 制造业占GDP比重仅7.1% 在G7国家中垫底 [83] 贸易与能源依赖 - 2025年美英贸易协议:英国输美汽车超10万辆部分需缴27.5%关税 美国牛肉获1.3万吨/年免税配额 [13][14][15] - 能源依赖美国天然气 价格达原三倍 导致工业用电缩水 [11][12] - 5G建设排除华为致成本上升进度延迟 6G研发缺乏系统性投入 [96] 优势产业现状 - 航空发动机巨头罗尔斯·罗伊斯和军工企业BAE系统仍居顶级技术梯队 但丧失系统集成能力和产品定义权 [63][64] - 空客项目中英国负责制造机翼 但主导权归属法德 [65][66][67] - 先进战斗机项目由美国主导 英国贡献15%制造份额但无核心技术控制权 [68][69][70] 新兴产业竞争劣势 - 全球市值前20企业无英国公司 最高排名为阿斯麦(ASML)第33位 但受美国资本控制 [89][90][92] - 缺乏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土壤 因汽车工业凋零且无芯片制造能力 [94][95] - 民众生活完全依赖中美数字经济生态 无本土平台企业和技术人才积累 [52][97] 产业政策对比 - 英国持续数十年私有化 国企比重降至近零 导致供应链支离破碎 [111][114][117][118] - 美国通过国防订单为高科技产业输血 如投入17亿美元扶持半导体产业 [123][124] - 中国通过长期连贯的顶层设计壮大新兴产业 如2009年启动新能源汽车补贴 [129][130] 能源转型依赖 - 2030年海上风电目标装机50吉瓦 但现有规划项目不足38吉瓦 [134] - 苏格兰Green Volt风电项目首选中国明阳智能供应风机 能源安全依赖中国制造 [136] - 电池储能需依靠中国远景能源和印度塔塔集团 [127] 全球格局变化 - 金砖国家综合GDP达77万亿美元 占全球40% 超过G7国家的57万亿美元 [19] - 中国造船业占全球新船订单76.2% 英国因绿色转型和基础设施滞后停滞不前 [46][47][49] - 英国公共债务占GDP达95.8% 为1960年代以来最高水平 [16]
保加利亚各界不满欧盟对美妥协
经济日报· 2025-08-08 06:48
协议核心内容 - 欧盟在未来6个月内暂停对美方加征关税的两项反制措施[1] - 欧盟接受美国对部分欧洲工业品征收平均约15%的进口关税[1] - 欧盟暂停原计划推进的对美国数字企业征税方案[1] - 美国承诺向部分欧洲产品开放有限市场准入[1] - 美国表示将在能源与防务领域加强合作[1] 经济影响分析 - 欧洲企业未来3年内每年将为美国能源支付2500亿美元[2] - 欧洲对美出口产品承担的关税负担将是长期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3] - 美国企业将享受欧盟的零关税待遇[3] - 美国消费者将为欧洲商品多支付15%的关税[3] - 欧盟被迫采购价格高昂的美国液化天然气替代成本更低的俄罗斯管道天然气[3] 产业竞争力影响 - 协议将加剧欧盟和保加利亚的"去工业化"趋势[4] - 欧盟经济在全球所占份额已缩水近四分之一[4] - 协议将使欧盟在与中国、美国的竞争中加速落后[4] - 企业界从未参与欧盟谈判立场的制定[4] 国际贸易规则影响 - 协议事实上承认一国有权单方面违反国际法[3] - 协议背离了几十年来确立的国际贸易规则与秩序[3] - 欧盟在经合组织主导的全球最低税率改革中对美国公司给予豁免[2] 政治与战略考量 - 协议触及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定位问题[1] - 欧盟需要展现作为全球强大参与者的能力[3] - 欧盟必须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以进入庞大的中国市场[2] - 欧盟在核燃料和武器采购方面面临高度依赖美国的局面[3]
欧盟要购买美国能源取代俄罗斯油气,俄方回应:将导致欧洲去工业化
搜狐财经· 2025-07-29 15:52
美欧贸易协议核心内容 - 美欧达成新贸易协议 避免大规模贸易战 欧盟将彻底放弃进口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 转而购买美国能源 [1] - 欧盟未来三年将从美国购买7500亿美元能源产品 包括液化天然气、石油和核燃料 [1] - 欧盟计划在2027年前逐步淘汰俄罗斯能源供应 需要稳固可靠的能源来源 [1] 协议具体条款 - 欧盟将对美国增加6000亿美元投资 并购买7500亿美元美国能源 [4] - 美国将对欧盟输美产品征收15%关税 但不会叠加至现有关税 [4] - 双方同意对飞机及零部件、特定化学品、仿制药、半导体设备和部分农产品实行零关税 [4] 俄罗斯方面反应 - 俄罗斯外交部长称协议将导致欧洲去工业化 资本从欧洲流向美国 [3] - 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称协议只对美国有利 给欧盟工业和农业带来巨大附加成本 [3] - 协议被指针对俄罗斯 禁止欧洲购买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 [3] 欧洲内部不同意见 - 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批评协议严重失衡 可能削弱欧盟经济实力 [4] - 6000亿美元投资承诺和大规模采购美国军事技术被认为不利于欧洲本土就业和产业发展 [4] - 法国总理批评欧盟最终向美国屈服 称其为"黑暗的日子" [5]
心智观察所:马克·安德森|美国不能让中国主导机器人世界
观察者网· 2025-07-12 08:57
美国工业历史与战略拐点 - 美国19世纪通过"美国系统"实现工业化转型 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推动 战胜托马斯·杰斐逊的农业经济主张 [3] - 1870-19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 美国建立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包括飞机 汽车 电视等 奠定工业超级大国地位 [4] - 1920-1970年经济增速为当前两倍 伴随太空竞赛和计算机产业兴起 1971年后进入低增长阶段 [5] 保护主义与工业生态系统 - 美国系统核心是保护主义 构建完整工业生态 如汽车产业包含三大公司和数千供应商 [4] - 威廉·麦金莱时期通过高关税保护工业 后转向"互惠贸易"策略 迫使其他国家开放市场 [4] - 当前政策讨论与麦金莱时代相似 需明确是否重建工业优势 [5] 去工业化与经济影响 - 1971年后主动去工业化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生产率增长下降 [5] - 转向服务经济和金融化 硅谷等知识经济中心崛起 但农村地区未受益 [7] - 低增长催生零和博弈心态 成为民粹主义兴起的根源 [7] 城乡分化与社会问题 - 去工业化加剧城乡裂痕 沿海精英对中部乡村存在文化偏见 [7] - 纽约 西雅图 旧金山等城市出现功能失调 如国有化提案和治理失败 [8] - 知识经济导致资源集中 硅谷房价达300万美元 形成经济分布失衡 [8] 人工智能与再工业化机遇 - 需在AI时代占据机器人技术领导地位 否则面临中国竞争压力 [1] - 呼吁建立"外星无畏舰"工厂 推动再工业化以促进经济增长 [1] - 制造业在美国经济占比自20世纪中期以来大幅下降 [1]
卢比奥对中国“垄断”稀土感到愤怒:美国想要蛋糕,却不愿进厨房
搜狐财经· 2025-06-10 09:24
中美稀土争端 - 稀土出口成为中美贸易和技术争端的重要议题 美国指责中国加强稀土出口管制 称其为"不可靠合作伙伴" [1] - 美国国务卿卢比奥指责中国通过"撒谎 欺骗 黑客攻击和盗窃"获得稀土全球主导地位 但该言论被批逻辑漏洞百出 [3] 稀土行业发展历程 - 中国通过30年时间 投入几十亿美元 将稀土加工从"脏活"发展为全球霸主 拥有绿色精炼技术和数百项专利 [5] - 美国因环保法规严格和企业嫌成本高 将稀土开采加工外包给中国 导致自身供应链缺失 [5] - 中国在稀土 核电 太阳能 风能 高铁等领域的长线布局 体现了长期投入的战略思维 [7] 稀土产业现状 - 中国稀土产业优势在于技术先进 规模经济和全产业链布局 美国即使能生产 成本也将高得缺乏竞争力 [7] - 美国缺乏稀土专家和完整供应链 马来西亚曾尝试稀土加工但失败 显示行业门槛高 [7] - 中国通过稀土管制不仅是对美反制 更是巩固全球供应链主导地位的手段 [8] 产业竞争格局 - 美国在芯片等领域制裁中国后 才发现稀土供应链问题 反映其战略短视 [8] - 西方长期将中国视为廉价代工厂 但中国已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突破 改变产业格局 [8] - 美国需在关税 技术出口和地缘政治等方面让步 才能换取中国稀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