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扩大内需
icon
搜索文档
对话经济学家姚洋:科技发展进入“无人区”,更需要“原始创新” | 新京报访谈
搜狐财经· 2025-11-03 18:41
在未来几十年,我国的科技进步要开始起到引领世界的作用。 新京报:《建议》已经发布了,你最关注哪些方面的提法?有何感受? 姚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还有科技自立自强,二者被摆在了非常显著的位置。虽然其他方面的内容也涉及了,但关键是要看摆在 最前面的是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信号。 过去十几年,我国经济实现了转型升级,这个转型升级实际从2010年就开始了。在此之前,我国经济是出口导向,通过外延式的扩张来求发展,特别是从 海外市场上来寻求发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就开始转型。 ▲著名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院长姚洋。图/受访者供图 解读"十五五"规划建议系列专栏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后,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发布。即将启幕的"十五 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意义重大、使命非凡,《建议》则已为这未来五年发展绘就蓝图,其中既有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远景,更有关系每个人的民生大小事。新京报评论部推出"解读'十五五'规划建议"专栏,陆续刊发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文| 柯 ...
拓展增量 提升效益 畅通循环——锚定三方面重点任务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
中国证券报· 2025-11-03 10:39
文章核心观点 - “十五五”规划建议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核心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通过供需两端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 [1] - 规划部署了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破除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三方面重点任务,旨在重塑供需结构,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1] -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需把握“拓展增量、提升效益、畅通循环”三个关键 [1] 大力提振消费 - 将大力提振消费作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首要任务,基于中国14亿多人口及未来十多年中等收入群体将超过8亿人的巨大市场潜力 [2] - 需求侧发力点在于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核心是促就业以改善消费能力与预期,并提升公共服务支出比重为居民刚性支出减负 [2] - 供给侧发力点在于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增加高品质、个性化、绿色化商品和服务供给 [3] - 制度保障旨在优化消费环境,包括清理汽车、住房等消费不合理限制性措施及落实带薪错峰休假,以扩充消费场景,提升文旅服务消费 [3] 扩大有效投资 - 投资重点转向“投资于人”,将年度规模达50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更好地用于惠民生、补短板、育动能 [4] - 优化投资结构意味着增加民生公共服务及人力资本投入,资金将更多投向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前沿科技领域 [4] - 提高投资效益需加强政府投资全过程管理,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实施重大标志性工程项目,解决“重投入、轻效益”问题 [5] -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需用好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发挥基础设施REITs、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渠道作用,激发投资活力 [5] 破除市场障碍建设统一大市场 - 破除市场障碍有利于高效聚集国内外资源要素,发挥巨大市场潜力,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畅通大循环的基础 [6] - 近年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制度逐步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已从328项减少到106项,清理了4000余件妨碍统一市场的规定及4200多件阻碍要素流动的政策 [6] - 未来需做好顶层设计,提高制度统一性、设施联通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并推动要素资源市场向统一、高效、规范方向发展 [6] - “十五五”规划有望在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及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方面做出系统部署,将超大规模市场资源优势加速转变为产业竞争优势 [7]
对话经济学家姚洋:科技发展进入“无人区”,更需要“原始创新”
新京报· 2025-11-03 10:09
宏观经济与产业发展方向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科技自立自强被置于“十五五”规划建议的显著位置,是未来发展的关键信号 [3] - 中国经济处于厚积薄发状态,增长质量稳步提高,技术和研发已进入世界前列,并在许多方面超越欧洲和日韩 [3] - “十五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目标为巩固前期成果,在实体经济和技术创新领域再进一步 [3] 科技自立与原始创新 - “十五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标志着中国科技发展从跟随转向引领,进入需要自主探索的“无人地带” [5][6] - 在太阳能电池板、储能、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化等领域已进入“无人区”,成为全球领导者,例如德国和日本车企转而与中国企业合资 [7] - 科技自立自强不等于关门搞建设,而是在开放环境中双向进行,既要吸取各国长处,也要让世界分享中国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成果 [8] 扩大内需与市场需求 - 当前经济增长的最大瓶颈在于需求面而非供给面,存在产大于销的问题 [9] - 扩大内需是“十五五”时期的重点任务,需通过新供给引领新需求,并辅以提高收入、健全社保等内生动力,以及货币和财政政策等外生工具 [9] - 稳定房地产市场和地方政府支出对提振总需求至关重要,两者合计约占国内总需求的一半(房地产占15%,地方政府支出占35%) [11] 经济数据与挑战 - 前三季度中国GDP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但名义增长速度低于实际增长速度,主要受物价水平下行影响 [12] - GDP平减指数为负值,反映出国内需求不足的挑战,同时未来出口维持高增速的难度较大 [12] - 实现“十五五”时期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核心在于有效提振国内需求 [13] 产业升级与教育发展 - 国家产业升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产业工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车间智能化程度提升,需要大专以上教育背景才能胜任 [14] - 教育需面向未来,探索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推动高等教育提质扩容,并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能力,以跟上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步伐 [14][15] - 例如,智能化的电动汽车对维修工人的教育背景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岗位需由大学生担任 [14]
今日晨报 | 政策靴子落地,维持均衡配置
搜狐财经· 2025-11-03 09:01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中信期货研究) 美联储审慎降息并结束缩表,流动性环境由收缩向稳定过渡。美联储10月会议降息25个基点至3.75%– 4.00%,并宣布12月起结束缩表、全额续作国债与机构MBS,以应对储备需求上升和短端利率波动。此 次操作体现出在经济数据真空期下的风险管理思路,兼顾稳增长与流动性稳定。 国内政策托底强化,经济韧性保持。四中全会与《十五五规划建议》定调"科技自立、反内卷、扩大内 需",强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0月PMI降至49.0%,制造业短期放缓但建筑业与服务业保持扩张,政 策性金融工具与专项债加快落地,投资修复提速,经济延续企稳态势。 政策靴子落地,风险偏好回暖,维持均衡配置思路。随着美联储降息与结束缩表落地、中美元首会晤达 成阶段性经贸成果,以及四中全会与《十五五规划建议》具体内容公布,市场情绪改善。流动性边际改 善与中美经贸关系缓和,将重新利好海内外权益资产,尤其科技、自主制造与创新方向,但短期政策利 多已被充分计价,估值压力与资金拥挤或令股指维持震荡整理。中期来看,随着"十五五"规划落实与明 年两会政策落地,权益市场上行动能仍在。当前阶段建议保持均衡配置思路,有色金属在科技 ...
“十五五”规划建议的学习心得:风高浪急之下的久久为功
长江证券· 2025-11-03 07:31
经济增长目标与路径 - 为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2024-2035年GDP同比增速中枢需至少维持在4%以上[5][23][24] - 在美元兑人民币汇率7.1的假设下,若目标为人均GDP 24,000美元,则需实现年均5.06%的名义GDP复合增速[23][25] - 若GDP平减指数同比增速为1%,实现相同目标需要年均4.02%的实际GDP复合增速[23][27] 政策基调与制度自信 - 规划面对外部风险与内部转型摩擦,展现出更足信心,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6][33] - 制度自信源于国内政治体制通过中长期规划指导发展,避免西方政策短视与朝令夕改问题[6][36] 供给端产业建设 - 强调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6][39][44] - 加强对先进技术与未来产业(如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的前瞻性布局,推动从“1到N”向“0到1”迈进[6][39][44][45] 需求端内需扩张 - 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的目标,作为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的核心[7][48][51] - 2023年中国居民消费率(39.6%)显著低于日本(55.5%)、美国(67.9%)及中高等收入国家(47.9%),存在巨大提升空间[52][55][57] - 通过“投资于人”(如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来扩大有效投资,最终服务于消费率提升[7][50] 金融行业工作重点 - 金融工作重点在于防风险,强调“紧盯风险、严防‘爆雷’,巩固严监管氛围”[8][69] - 央行与证监会强调稳市场预期与扩大金融开放,表述从“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转向更积极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拓展贸易项下人民币使用”[8][73][74]
锚定三方面重点任务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
中国证券报· 2025-11-03 04:16
“十五五”规划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核心观点 - 规划建议提出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 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 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1] - 部署三大重点任务: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 旨在重塑供需结构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提升经济增长韧性 [1] 大力提振消费 - 将大力提振消费作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首要任务 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 未来十多年中等收入群体将超过8亿人 市场潜力巨大 [1] - 从需求侧发力 着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促就业是基础工作 合理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为居民刚性支出减负 [2] - 从供给侧发力 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 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大力增加高品质、个性化、绿色化的商品和服务供给 服务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 - 完善制度保障以优化消费环境 清理汽车、住房等消费不合理限制性措施 落实带薪错峰休假 以扩充消费场景 提升文旅服务消费 [2] 扩大有效投资 -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规模已达50万亿元 投资重点转向“投资于人” 将政府资金更好地用于惠民生、补短板、育动能 [3] - 优化投资结构 增加民生和公共服务投入及人力资本投资 资金更多投向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前沿科技领域 [3] - 提高投资效益 加强政府投资全过程管理 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 实施重大标志性工程项目 解决“重投入、轻效益”问题 [4] -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用好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发挥基础设施REITs、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渠道作用 激发投资活力 [4] 破除市场障碍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高效聚集国内外资源要素 充分发挥巨大市场潜力 “有了统一大市场 才能畅通大循环” [5] - 近年已取得进展 累计清理4000余件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从328项减少到106项 清理4200多件阻碍要素流动的政策举措 [5] - 未来需做好顶层设计 提高制度统一性、设施联通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 推动要素资源市场向更统一、高效、规范方向发展 [5] - 重点举措包括优化企业总部和分支机构、生产地和消费地利益分享 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市场效率提升 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5][6]
2026年宏观展望:通往供需新均衡
开源证券· 2025-11-02 22:15
宏观目标与政策基调 - 2026年实际GDP增速目标设定在5%左右,为实现2035年目标,未来十年GDP需年均增长4.17%[3][14] - “十五五”规划强调科技安全主线,AI与国产替代具长期确定性,传统产业优化预计新增10万亿元市场空间[3][15] - 财政政策更积极,2026年赤字率或提升至4.2%,广义赤字规模可能增加1.7万亿元[7] 供给端调整 - 服务业开放空间较大,2024年中国服务贸易限制指数为0.225,高于OECD均值的0.19,电信、会计等行业限制显著[4][46] - “反内卷”行业2024年工业增加值约5.0万亿元(占工企12.8%),产能约6.4万亿元(占工企12.4%),减产1%/3%/5%可改善产能利用率0.1/0.4/0.6个百分点[4][54] 需求端展望 - 外需方面,美国AI投资成经济新增量,财政赤字率维持6%左右,若全球贸易保持高景气,2026年出口同比或为+2%[5][93] - 内需投资中,设备更新支撑制造业投资,2025年政策性金融工具5000亿元预计拉动2026年总投资2.45万亿元;地产投资降幅收窄,城市更新需求超4万亿元[5][107][24] - 消费端服务消费潜力大,2024年服务消费占比46.1%,较美欧有10-20个百分点提升空间;以旧换新政策拉动效应从2024年8.7倍降至2025年5.9-6.7倍[5][113][112] 价格与利润平衡 - 预计2026年CPI同比0.7%左右,PPI同比在乐观假设下为0.5%(反内卷达供给侧改革三成效果),悲观假设为-0.7%[6][149] - 企业利润回暖,反内卷行业利润改善速度快于非反内卷行业[152][153]
聚焦四中全会 | 盛松成:经济高质量发展需平衡好消费和投资
经济观察报· 2025-11-02 13:44
经济增速目标 - 为实现2035年人均GDP超过20,000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标,未来十年需保持年均4.5%以上的经济增速 [2] 创新驱动与产业体系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被置于最突出位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入纵深阶段 [3] - 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刚超30%,与美国47.5%的占比存在明显差距,尤其在研发、信息技术服务等高附加值行业 [3] - 公报明确要求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并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3] 内需扩大与消费投资循环 - 宏观政策出现重大转变,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作为第一大任务,着力点转向惠民生、促消费 [4] - 今年三季度产能利用率为74.6%,低于2006-2019年77%的平均水平,表明传统投资过度扩张是当前经济症结 [4] - 消费和投资应实现良性互动,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国家已推进育儿补贴、学前教育学费减免等措施 [4] - 建议通过税制改革优化增值税分配机制,提高地方政府促消费积极性,目前增值税分配遵循“生产地原则” [4] 对外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 - 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在全球位次进入前三,2015年ODI首度超过FDI,贸易伙伴日趋多元化 [5] - 对前三大贸易伙伴(东盟、欧盟、美国)出口占比从2019年50.8%降至2024年45.5%,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比加速提升至47% [5] - 来自美国的贸易顺差占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比重从2018年92.1%持续下降至2024年36.4%,为近十年最低点 [5] - 货物贸易中人民币跨境结算比例已达30%,部分地区如广东高达50%以上,人民币具备成为类避险货币的属性 [6]
国金证券:“十五五”规划建议下的投资线索
智通财经网· 2025-11-01 20:25
智通财经APP获悉,国金证券发布研报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 的建议》,是发改委编制"十五五"规划《纲要》的顶层依据。《说明》明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 最重要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体系现代化和科技自立自强仍然是"十 五五"时期的核心主线。《说明》特别提到《建议》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防止一哄而上,是 要引导地方结合自身禀赋条件,科学理性、实事求是的开展工作,这也是正确政绩观的体现。 国金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A:1)"制造业比重"如何影响中长期利率中枢? 公报明确提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这一提法或意味着,产业体系在"十五五"期间的重要性高。历史 数据显示,制造业比重与长期利率中枢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一现象不仅在国内债券市场中有所体 现,在海外发达和新兴经济体中亦有类似表现。 2)科技行业发展对利率中枢的影响? 公告提出"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的目标,科技创新在"十五五"期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用"高科 技出口占制成品出口金额的比重"作为科技行业发展状态的代理变量,分别观察中国、美国和日本的数 据。从长期趋势来看,各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占 ...
21社论丨有效投资与消费升级双管齐下,助力扩内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1 13:03
扩大有效投资政策 - 国家发展改革委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统筹安排5000亿元资金,其中新增2000亿元专项债券额度,精准投向部分重点省份的重大项目建设 [1] - 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已全部投放完毕,共支持超过2300个项目,项目总投资规模约7万亿元 [2] - 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重点投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消费基础设施以及交通、能源、地下管网等城市更新领域 [2] 促进消费升级举措 - 中央财政对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分类别给予资金补助,超大特大城市每城补助4亿元,大城市每城补助3亿元,其他城市每城补助2亿元 [2] - 试点重点支持健全首发经济服务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及元宇宙等技术在服务消费场景的深度融合、鼓励优质消费资源与知名IP跨界联动 [2] - 构建三级商业体系架构,以全国示范步行街和核心商圈为引领,以特色商业街区为支撑,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为基础 [3] 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 服务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持续提升,2024年达46.1%,今年前三季度进一步增至46.8% [3] - 下一步将引导资金精准投向养老托育、文旅康养、家政服务等民生重点领域,推动服务设施改造升级 [4] - 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财税支持和人才培养措施,激发生活性服务业的创新活力与市场潜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