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能

搜索文档
谷歌投资TAE Technologies,再次押注核聚变发电
搜狐财经· 2025-06-05 01:29
商业化核聚变能源行业 - 商业化核聚变能源发展具有高成本与长周期特性 [2] - TAE Technologies成为全球融资最多的聚变能源公司之一 累计融资达18亿美元 [2] TAE Technologies融资动态 - 公司完成第12轮融资 最新筹集1.5亿美元 投资方包括谷歌、雪佛龙及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 [2] - 谷歌连续参与两轮融资 2022年曾投资2.5亿美元 双方自2014年起在AI优化聚变参数领域合作 [3] - 公司计划在夏季融资轮结束前追加筹集5000万美元 [3] 技术突破与研发进展 - 公司原名Tri Alpha Energy 采用双等离子体球碰撞技术 后升级为单等离子体束生成方案 使反应堆更小更经济 [2] - 2024年4月实现技术突破 通过粒子束直接生成并稳定单个等离子体 提升运行效率 [2] - 当前反应堆可生成7000万摄氏度等离子体 未来商业装置目标温度达10亿摄氏度 [3] - AI技术将反应堆参数优化时间从2个月/1000次实验缩短至几小时 效率提升两个数量级 [3] 商业化规划 - 公司目标在2030年代初期实现向电网供电 [3]
全球聚变竞赛白热化,谁将主导未来能源
新浪证券· 2025-06-04 18:54
从中国聚变的研发布局和发展路径来看,现已构建起多方联动、协同创新的研发生态体系。国家队主攻 主流技术,民营企业探索商用前景和创新技术路线。2025年以来,国内投入较早的聚变装置都取得了关 键技术进展。中科院等离子所的EAST装置首次完成一亿摄氏度1000秒的"高质量燃烧",模拟出未来聚 变堆运行所需环境。中核西物院的环流3号装置首次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都突破一亿摄氏度,原子核 温度达到1.17亿度,电子温度达到1.6亿度,综合参数大幅提升。 民企代表新奥集团实现差异化破局,选择氢硼聚变与球形环托卡马克的技术路线。2025年4月,其"玄 龙-50U"装置全球首次实现兆安级氢硼等离子体放电,温度达到4000万度,这不仅验证了氢硼等离子体 的高参数可行性,为后续的磁约束氢硼聚变实验奠定基础,相关实验成果更对包括中国在内七方国际合 作的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装置研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全球聚变竞争因AI算力需求爆发而显著提速,零碳高能的聚变能源成为破解AI时代能源困局的核心方 案。国际能源署《能源与人工智能》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消耗达415太瓦时,占全球总 量的1.5 ...
中国核电(601985):所得税计提影响业绩,核电建设稳步推进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5-28 19:06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给予公司 2025 年 22 倍 PE,对应目标价 11.44 元 [6][1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短期公司业绩受非经事项影响承压,但长期来看,公司新机组建设稳步推进,董事长提议回购股份方案落地,长期仍然值得看好 [2] 财务摘要 - 2023 - 2027 年预计营业收入分别为 749.57 亿、772.72 亿、861.27 亿、933.3 亿、1080.26 亿元,增速分别为 5.2%、3.1%、11.5%、8.4%、15.7% [4] - 2023 - 2027 年预计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06.24 亿、87.77 亿、106.18 亿、109.38 亿、123.71 亿元,增速分别为 17.9%、 - 17.4%、21.0%、3.0%、13.1% [4] - 2023 - 2027 年预计每股净收益分别为 0.52、0.43、0.52、0.53、0.60 元 [4] - 2023 - 2027 年预计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 11.7%、8.0%、9.1%、8.8%、9.3% [4] - 2023 - 2027 年预计市盈率分别为 18.68、22.61、18.69、18.15、16.04 [4] 资产负债表摘要 - 股东权益 1136.47 亿元,每股净资产 5.53 元,市净率 1.7,净负债率 175.58% [10] 股价走势 - 52 周内股价区间 8.99 - 12.22 元,总市值 1985 亿元,总股本/流通 A 股为 205.68/188.83 亿股,流通 B 股/H 股为 0 [14] - 绝对升幅 1M、3M、12M 分别为 3%、 - 1%、3%,相对指数分别为 2%、0%、 - 4% [13] 业绩报告 - 24FY 实现营业收入 772.7 亿元,YOY + 3.1%;实现归母净利 87.8 亿元,YOY - 17.4%,同比下滑 18.5 亿元 [14] - 25Q1 实现营业收入 202.7 亿元,YOY + 12.7%;实现归母净利 31.4 亿元,YOY + 2.6% [14] 25 年简算 - 漳州 1 号发电,预计归母净利同比增加约 4 亿元;福清 4 号恢复正常运营,预计归母净利同比增加约 3.3 亿元;非经事项消失,归母净利同比增加约 9 亿元;新能源归母净利同比增加约 2 亿元;受江苏市场化影响,归母净利同比减少约 3 亿元 [14] - 预计公司 2025 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 106 亿元,YOY + 21%,对应 5 月 27 日收盘价 PE 18.7x [14] 中长期看好原因 - 核电机组常态化核准,三门 5/6 号机组核准获批,截至目前公司在建/拟建核电机组共 19 台,预计 25 年投产 1 台、26 年投产 2 台、27 年迎来密集投产期 [14] - 董事长提议拟集中回购股份总金额 3 - 5 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 13.98 元/股,回购股份用于股权激励,未来 6 月股东无减持计划 [14] - 公司拟投资 10 亿元参股核聚变公司,前瞻性布局核聚变能源领域,为未来聚变堆商业化应用打下基础 [14] 可比公司估值 - 长江电力 2024 - 2026 年 EPS 分别为 1.33、1.41、1.47 元,PE 分别为 22.8、21.5、20.5 [17] - 中国广核 2024 - 2026 年 EPS 分别为 0.21、0.21、0.22 元,PE 分别为 17.3、17.6、16.5 [17] - 平均值 2024 - 2026 年 PE 分别为 20.0、19.5、18.5 [17] - 中国核电 2024 - 2026 年 EPS 分别为 0.43、0.52、0.53 元,PE 分别为 22.6、18.7、18.1 [17]
中国核电2024年归母净利润超87亿元 市场认可度再上新台阶
新华财经· 2025-04-29 10:55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72.72亿元,利润总额225.64亿元,归母净利润87.77亿元,资产负债率压降至68.27%,净资产收益率9.44% [2] - 2024年底公司市值达1969亿元,同比增加593亿元,年内涨幅达43% [8] - 2025年初完成140亿元定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出资近120亿元认购股份 [9] 核电业务 - 2024年累计商运发电量2163.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9%;上网电量2039.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28% [3] - 2025年发电量目标为2370亿千瓦时,其中核电计划发电量1954亿千瓦时 [3] - 截至2024年底控股商运核电机组25台,总装机容量2375万千瓦,全年核电机组发电量1831.22亿千瓦时 [3] - 2024年在运机组非停率0.04次/堆年,22台机组WANO综合指数满分,平均分99.13分,设备可靠性指标97.68分 [3]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控股商运核电机组26台,总装机容量2496.2万千瓦,在建及核准待建机组19台,装机容量2185.9万千瓦 [4] - 2025年4月27日三门核电5、6号机组获得核准,控股核电机组达到45台,总装机容量4682.1万千瓦 [4] 新能源业务 - 2024年新能源机组发电量332.2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2.21%,其中光伏发电量180.69亿千瓦时(增长44.81%),风力发电量151.58亿千瓦时(增长39.02%) [4] - 2025年新能源计划发电量416亿千瓦时 [3] - 截至2025年3月31日非核清洁能源控股在运装机容量3069.16万千瓦 [4] - 2025年一季度累计发电597.4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93% [4] - 钙钛矿组件认证效率达到19.7%,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7] 战略新兴产业布局 - 商用碳-14实现大批量国产化生产,破解国内依赖进口难题 [6] - 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投运,首批镥-177医用同位素出堆 [6] - 2025年3月拟以增资方式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增资金额预计10亿元 [7] 公司治理 - 修订完善《董事会授权管理办法》,保障董事会授权事项决策科学 [8] - 完成30余项企业标准化建设主线工作 [8] - 进入"上证50"和"富时中国50"指数,连续3年信息披露工作获上交所A级评价 [8] -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国新投资有限公司提名非独立董事候选人,中长期资本参与企业治理 [10]
耐心资本加码、入选“上证50”…中国核电市场认可度再上新台阶
全景网· 2025-04-29 09:11
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持续增多,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风云变 幻,对国内冲击逐步增强。如此境况,优势龙头国企所发挥的定心骨作用,对资本市场乃至整个国家经 济来说愈加重要。 2025年4月29日,中国核电年报发布。作为我国核电领域的龙头企业,中国核电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 772.72亿元,利润总额225.64亿元,归母净利润87.77亿元,资产负债率压降至68.27%,净资产收益率 9.44%,稳增长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的同时,资产质量、经营水准进一步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相继进入"上证50"和"富时中国50"指数,获得国内外专业投资者的进一步认可。2025年 初,中国核电140亿元定增完成,除控股股东中核集团外,社保基金会出资近120亿元认购股份。 去年底,社保基金副理事长武建力曾表示,社保基金会作为典型的长期资金、耐心资本,愿携手中央企 业,通过建立常态交流机制、合作开展专题调研、共同培育挖掘优质投资项目等多种方式,全面加强与 中央企业合作,凝聚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大合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安全高效,发电量稳健上升 2024年全年,中国核电累计商运发电量2,163.49亿千瓦时, ...
专家预计:中国5年内将点亮第一盏“核聚变灯”
观察者网· 2025-04-27 17:20
核聚变技术发展 - 核聚变能被视为人类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具有绿色、安全、无限利用的特点 [1]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预计2027年建成聚变能实验装置,5年内实现"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1] - 中国磁约束聚变能技术路线图包括实验装置、聚变实验堆、工程示范堆和原型电站 [1] - 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已启动方案设计,目标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电站 [1]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小堆)发展 - 未来10年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开发验证和推广的重要窗口期 [4] - 小堆有近百种设计方案,涵盖水冷、气冷、液态金属冷却和熔盐冷却等多种技术 [4] - 中国已建成全球首个第四代特征的球床式高温气冷堆,有望率先建成陆上小型压水堆"玲龙一号" [4] - 小堆具有建造周期短、单机投资低、厂址适应性强等优势 [4] 核能发展前景 - 核电是双碳目标下替代煤电的最佳选择,国家能源局计划2025年底实现6500万千瓦核电装机 [3] - 国际原子能机构预计2050年全球核能装机突破11亿千瓦,小堆将占核电总装机容量的1/4(约3亿千瓦) [3] - 小堆在数据中心供能、园区综合能源供应、替代退役煤电等方面有广阔商业前景 [6] - 预计2030年左右完成小型堆核电站商业示范 [6] 核能技术协同发展 -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与可控核聚变协同发展被视为人类能源革命的"双引擎" [7] - 小堆兼具三代堆成熟性与四代堆创新性,是未来10-20年的战略必争领域 [6] - 聚变技术仍需解决材料、成本和工程化等问题,预计20年内完成实验堆和示范堆环节 [6] - 中国数据中心耗电量预计2030年达400TWh,是2020年的两倍,AI应用生态繁荣将增加算力需求 [6]
双擎驱动能源升维!专家预计:2027年建成聚变能实验装置、2030年完成小型堆核电站商业示范
证券时报网· 2025-04-27 16:20
核聚变能发展 - 核聚变能被视为人类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具有绿色、安全、无限利用的特点[1]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预计2027年建成聚变能实验装置,5年内实现"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1] - 中国磁约束聚变能技术路线图包括实验装置、聚变实验堆、工程示范堆和原型电站[1]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计划2027年建成,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已启动方案设计[1] - 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将完成从ITER到聚变原型电站的技术过渡和工业实践[1] 核电发展现状与规划 - 核电被认为是双碳目标下替代煤电的最佳选择[1] - 国家能源局计划到2025年底实现6500万千瓦核电装机[1] - 中国已建成全球首个第四代特征的球床式高温气冷堆[2] - 中国有望率先建成全球首个陆上小型压水堆"玲龙一号"[2]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发展 - 未来10年是SMR开发验证和推广的重要窗口期[2] - SMR有近百种设计方案,涵盖多种反应堆技术[2] - 与大型核反应堆相比,SMR具有建造周期短、单机投资低、厂址适应性强等优势[2] - SMR还具有体积小、安全性高、功率比大、适应性好、核废物少、退役成本低等特点[2] - 预计到2030年左右将完成小型堆核电站商业示范[2] 能源应用前景 - 预计2030年中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将达到400TWh,是2020年的两倍[2] - AI应用生态繁荣将带来更大算力需求[2] - SMR在数据中心供能、园区综合能源供应、替代退役煤电等方面有广阔商业前景[2] 技术路线比较 - SMR兼具三代堆成熟性与四代堆创新性,是未来10-20年的战略必争领域[3] - SMR需通过标准化设计、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以证明竞争力[3] - 聚变堆还需解决材料、成本和工程化等问题[3] - 预计未来20年内可能完成聚变实验堆和示范堆环节[3] - SMR和聚变堆将共同引领世界能源绿色转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