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降级
icon
搜索文档
我的白富美闺蜜们,出境游不买包了
虎嗅· 2025-06-22 09:45
奢侈品消费趋势变化 - 中国高净值女性消费者从奢侈品购物转向体验式消费,如高端酒店和沉浸式旅行 [43][44][47] - 消费者不再追求品牌露出,更注重记忆、氛围和当下感受 [44][49] - 消费动机从"表达自我"转向"自我认知",减少符号化消费 [45][52] 行业数据与市场表现 - LVMH亚太市场(不含日本)销售额同比下降11% [36] - 中国奢侈品市场整体下滑20%,手表、珠宝、皮具等品类跌幅超30% [37] - 法国议会听证会显示中国游客境外旅游和购物减少,奢侈品集团重新评估市场节奏 [35] 消费行为驱动因素 - 汇率波动影响跨境贸易利润,导致家庭支出收紧 [23][24] - 医药行业政策调整(如集采)影响高净值家庭消费能力 [26][28] - 海关监管趋严和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变化抑制海外购物意愿 [11][24] 消费模式转型特征 - 从"爆买"转向长线消费,注重舒适度和体验感 [28][51] - 消费决策时间延长,从即时购买转为反复斟酌 [17][57] - 消费内容从实物商品转向服务类产品(酒店、课程等) [43][47] 目标客群画像演变 - 原核心客群(中国出境购物主力)开始克制分散投资,减少一掷千金行为 [40] - 消费者仍保持高消费能力,但更注重"取悦自己"而非社会认同 [54][57] - 消费层级难以简单定义为降级或升级,呈现结构性调整 [56]
7亿瓶库存积压!茅台酒跌破2000元,黄牛:昨天收的今天就赔了
搜狐财经· 2025-06-21 18:21
茅台价格下跌现状 - 飞天茅台散瓶价格从年初2500元/瓶跌至6月中旬2050元/瓶,部分电商低至1840元/瓶 [1][3] - 6月19日行情显示:25年飞天散瓶单日下跌20元至1930元/瓶,24年原箱下跌20元至2020元/瓶 [11] - 生肖酒价格腰斩,公斤茅台、蛇年生肖酒跌破官方指导价 [6] 库存与供需关系 - 当前茅台流通库存约1.2亿瓶,基酒库存26万吨可兑5.6亿瓶,合计库存相当于7亿瓶 [15] - 库存量可满足中国每个家庭分得2瓶,稀缺性消失导致价格下跌 [15] - 老茅台价格坚挺,2000年产飞天回收价4500-5500元/瓶,2003年羊年茅台达2万元/瓶 [11][12] 消费市场变化 - 传统40岁以上商务群体消费萎缩,年轻人偏好低度酒/果酒,95后认为白酒"太呛""太老派" [17] - 5月出台公务禁酒条例,商务宴请市场被"腰斩",地产商因行业低迷减少采购 [19] - 消费降级导致礼品/宴请场景缩水,婚宴等场合"能省则省" [21] 黄牛与经销商动态 - 黄牛亏损严重,部分声称"亏掉一辆奔驰",回收商高位接货面临房贷压力 [1][8] - 经销商采取"现接单现拿货"策略,报价单日内波动超50元,市场恐慌情绪蔓延 [10] - 传统散户黄牛被清洗,专业团队通过区域布局/直播带货等新形式主导市场 [23] 茅台镇产业现状 - 酒厂生产未受价格波动影响,保持正常酿酒/封坛节奏 [25] - 仁怀市车行达147家,当地居民消费力强劲,宝马/保时捷等豪车随处可见 [27] - 产业信心支撑当地经济,但终端市场客商减少、销售人员增多 [29] 行业趋势 - 专家预测茅台价格下跌可能引发其他高端酒品牌跟跌 [33] - 市场进入洗牌阶段,专业资本取代散户成为主导力量 [23][29]
新消费三巨头为何分化了?
36氪· 2025-06-20 20:35
港股这几天走势不算很强,赚钱效应相对来说是比较差的,但有个现象却是挺有意思的,那就是新消费 三巨头:蜜雪集团、老铺黄金和泡泡玛特 ,这三家公司的股价走势明显开始出现了一些分化,背后的 现象挺值得我们探讨的。 今年以来,"年轻人的茅台"站上了资本风口。市场高喊"茅台跌倒、新消费吃饱"的口号更是让人振聋发 聩。其中,包括谷子经济、珠宝首饰、茶饮等在内的新消费概念发起猛攻,年内掀起了两轮强势风潮。 新消费也是今年港股最大的热点。 蜜雪集团这几天调整的过程中,说蜜雪有泡沫的人相对就少了很多。因为蜜雪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大 部分人可能没有买过Labubu,也没有去买过黄金葫芦,但很多人却喝过5元钱一杯的柠檬水,尤其是最 近电商外卖平台大战期间,3元钱的柠檬水都喝过不少。 我们不提泡沫,单看三家公司经营的商品,其实本质还是有一些区别的,蜜雪集团实际是消费降级,泡 泡玛特和老铺黄金都是消费升级。泡泡玛特的潮玩本身就是有生命周期的,老铺黄金产品没问题,但现 在大家都没钱消费了,哪怕是黄金,这也是没钱买了,蜜雪集团是几元钱一杯的饮料,基本是随便买, 本身就是消费降级。 从技术形态去看,泡泡玛特和老铺黄金有点像是双顶破位,蜜雪集 ...
住进车库的中产,在消费降级中找到了新的“快乐老家”
虎嗅· 2025-06-20 13:36
车库改造现象分析 核心观点 - 城市中产群体将私家车库改造为多功能生活空间,实现低成本的精神栖息地与个性化休闲场所 [6][11][19] - 车库的核心价值从停车功能转向"心理安全区"和"圆梦试验田",满足创造欲与自主掌控感 [24][29][41] - 该趋势反映消费降级背景下,中产通过轻量级资产配置重构生活体验的务实策略 [14][18][32] 市场需求驱动因素 - 城市居住空间稀缺,人均可支配面积不足,车库产权成本高(部分地区过户费达车库价格1/3)[4] - 中产休闲需求升级,传统户外活动因舟车劳顿吸引力下降,转向近场化解决方案 [9][12] - 自由职业者增长催生混合功能空间需求,车库兼具工作室/商铺/仓库三重属性 [26][28] 改造方案与成本效益 - 基础改造(水电/墙面/地面)成本低于家庭自驾游预算,露营装备可复用为家具 [15][16] - 高效空间利用方案包括洞洞板墙面系统、水性地坪漆、简易上下水系统等 [15][29] - 商业改造案例涵盖陶艺工作室/咖啡店/买手店,面积利用率达28平方米 [21][28][29] 资产配置特性 - 车库作为轻量级不动产,价格波动小,全款购置压力显著低于住宅 [38][40] - 改造投入直接提升使用价值,形成"装修溢价"而非市场溢价 [40] - 相比住宅的学区/地段绑定,车库功能可随需求动态调整 [13][46] 行业潜在机会 - 针对小微空间的专业装修方案需求上升,耐磨材料/折叠家具受青睐 [15][17] - 社区商业生态重构,车库改造门店形成微型商业集群 [28] - 二手车库交易市场活跃,装修废料清理成为配套服务需求点 [21]
天然橡胶:地缘冲突使原油偏强运行 胶价高位震荡
金投网· 2025-06-20 10:12
原料及现货价格 - 截至6月19日杯胶价格为48.30泰铢/千克 环比上涨0.65泰铢/千克 [1] - 胶乳价格为57.75泰铢/千克 环比上涨0.25泰铢/千克 [1] - 云南胶水收购价稳定在13300元/吨 海南新鲜胶乳价格上涨200元/吨至14100元/吨 [1] - 全乳胶上海市场价维持14000元/吨 青岛保税区泰标价格下跌10美元/吨至1710美元/吨 [1] - 泰混价格稳定在13850元/吨 [1] 轮胎开工率表现 - 半钢胎样本企业产能利用率达71.54% 环比上升1.56个百分点 同比下降8.52个百分点 [1] - 全钢胎样本企业产能利用率达61.39% 环比上升2.69个百分点 同比下降0.45个百分点 [1] - 半钢胎企业产能利用率呈现分化态势 部分企业为满足订单需求提升产量 [1] - 全钢胎企业产能利用率走高主要因检修企业恢复常规排产 [1] 轮胎库存状况 - 半钢胎样本企业平均库存周转天数达47.42天 环比增加1.14天 同比增加13.49天 [1] - 全钢胎样本企业平均库存周转天数达41.89天 环比微增0.15天 同比减少3.83天 [1] - 山东轮胎样本企业成品库存呈现环比上涨态势 [1] 泰国天然橡胶出口情况 - 2025年前5个月泰国出口天然橡胶120.7万吨 同比下降2% [2] - 标胶出口69.9万吨 同比下降11% 烟片胶出口16.8万吨 同比增长21% [2] - 乳胶出口33.2万吨 同比增长13% [2] - 出口到中国天然橡胶50.8万吨 同比增长20% [2] - 标胶出口到中国31.8万吨 同比下降5% 烟片胶出口到中国5.3万吨 同比增长342% [2] - 乳胶出口到中国13.5万吨 同比增长75% [2] - 泰国出口混合胶74.7万吨 同比增长55% 其中出口到中国74.2万吨 同比增长59% [2] 供需逻辑分析 - 下旬海外降雨缓和预期有利于新胶产出 月底云南替代种植指标进入对国内供应形成压力 [2] - 6月中下旬轮胎终端市场处于逐步恢复阶段 但物流运输行业利润偏低制约轮胎替换需求 [2] - 半钢轮胎替换需求受消费降级影响表现不足 [2] - 地缘冲突推动原油走强带动橡胶反弹 但供增需弱预期下胶价维持弱势 [2] 操作建议 - 14000元以上空单继续持有 [3]
汽车销量跟踪:淡季提前来临
数说新能源· 2025-06-16 11:19
市场整体走势 - 五一至端午节期间市场呈现"两头翘"走势,但客流量在五一后逐步走弱,端午节短暂冲高后再次走弱 [1] - 乘用车销售淡季周期已回归2020年前模式,今年淡季提前至五月中下旬(往年通常在六月上旬) [2] - 六月市场环比五月预计更淡,部分品牌因新车上市或强刺激政策可能有短期亮点,但整体月度环比走弱趋势明显 [3] 分品牌销量观察 - 比亚迪终端日均订单同比下滑10%—15%(去年破百,今年约70—80),零售端压力较大,主品牌订单量维持在六七万水平 [4] - 吉利银河5月完成约12万订单,6月目标12万,受价格舆情影响,近期周度订单约1.8—2万台 [5] - 理想L6焕新版5月上市后端午节冲量,节后周度订单回落至约1万台(与4月/5月中旬水平相当) [6] - 问界近期订单主要靠大湾区拉动(约1000多单),剔除大湾区及中介订单后呈现下滑或进入稳态 [7] - 零跑全国周度订单基本维持在8000—9000台 [8] - 极氪订单维持在约3000—3500台 [9] - 小鹏上周整体订单约1.1万台,其中MONA03占六七千台,G6/G9/P7i因补贴政策订单有增长 [10] - 特斯拉订单波动大,5月30日FSD转移及6月5日促销措施均带来订单反弹 [11] - 智界S800订单约4000多台,小鹏MONA03Max版上市初期热度高但两周后趋于平稳 [12] 下半年展望 - 需熬过六月、七月淡季,部分品牌已调整半年度冲刺目标 [13] - 燃油车(尤其B级轿车/SUV)可能在半年考核节点冲量(如大众、丰田) [14] - 郑州等地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收紧或停止,若持续收紧可能拉长消费者购车决策周期 [15] - 消费降级明显,A0级(10万以下)纯电小车前五个月增长55%(市场量从100万增至150万),中高端车消费偏谨慎 [16] - 新能源渗透率在50%—55%区间波动,油车(尤其日系、大众)仍具韧性 [17] 新能源与油车竞争 - 油车优势包括性价比、长期稳定性、耐用性、保值率,受下沉市场欢迎 [18] - 电车挑战包括技术迭代过快导致消费者持续观望,二手车残值不稳定,经济形势下换车频率降低 [18] - 零跑、吉利主要抢占比亚迪份额,比亚迪新能源市占率从近40%跌至25%-28% [19] 2026年免征购置税政策影响 - 预计2026年购置税免税额度从3万元降至1.5万元,含税价门槛从约33.9万降至约16.9万 [20] - 当前全国乘用车平均成交价约16.8万,新政策能覆盖约3/4销量(约1700万台) [20] - 20万以上车型税收增加(约八九千至破万),但对中高端/豪华车型消费者感知不强 [20] 重点新车展望 - 小鹏G7定位介于G6和G9之间,预期起售价约20.99万,稳态月销8000—10000台 [21][22] - 小米YU7热度高,预期标准版单电机约24.99万起,轻松破2.5万台/月 [23][25][29] - 理想i8定位运动化造型中大型SUV,预期价格35万区间,销量可超越竞品 [29][30][31] - 理想MEGA Home版占比高(约60%—70%),在50万+纯电家用MPV市场定位独特 [32] 30万+中大型SUV市场竞争 - 主要抢夺合资/外资燃油车份额(如宝马X3/X5、奔驰GLE等) [34] - 2024年30—50万燃油车市场约53—54万台,新能源有望从中再夺取10万+份额 [35] - 主要玩家包括问界M8、理想L8、领克900等,市场增量空间主要靠M8和领克900 [36] 其他动态 - 小鹏MONA03 Max版占比约30%,预计带来约3000台的月销量增量 [38][39] - 地方补贴动态:郑州6月12日起限额/停止,江浙沪地区目前相对平稳 [40] - 比亚迪出海表现好,主因其参数优势及价格调整后较特斯拉更具竞争力 [33]
28岁,为了早日存够50w,我开始了消费降级!
搜狐财经· 2025-06-15 12:27
消费观念转变 - 从冲动消费转向注重实用性 减少非必要支出 [5] - 不再盲目追求大牌商品 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国货替代品 [7][9] - 消费降级后生活方式改变 低物欲带来幸福感提升 [5][11] 二手经济应用 - 从排斥二手物品到主动使用二手平台交易 [13][17] - 通过二手平台出售闲置物品(服装 电子产品 母婴用品等)实现资源再利用 [17] - 二手交易显著降低生活成本 形成可持续消费模式 [13][17] 资源利用优化 - 改变直接丢弃习惯 对物品进行多功能改造(奶茶袋作饭盒袋/垃圾袋 杯子作储物容器) [19][21][23] - 物尽其用策略减少新物品购买需求 有效控制开支 [19][23] - 玻璃瓶等容器改造为储物工具 替代专用收纳产品 [23] 食品消费调整 - 减少零食购买频率(从每周数百元降至基本不消费) [25][27][29] - 用自制餐饮替代外卖和零食 同等预算可购买更多生鲜食材 [29] - 通过充实日程减少零食摄入机会 形成健康饮食习惯 [31] 财务目标管理 - 设定50万元储蓄目标驱动消费行为系统性改变 [1][31] - 消费模式转型带来月度结余增加 增强财务信心 [11][31] - 长期坚持消费降级策略逐步接近储蓄目标 [3][31]
泡泡玛特新宠Labubu炸虾耳机包上架秒空,重仓泡泡玛特的恒生消费ETF(159699)盘中交投活跃
新浪财经· 2025-06-13 14:59
恒生消费指数表现 - 恒生消费指数(HSCGSI)下跌1.22% 成分股中六福集团领涨6.75% 周大福上涨6.51% 老铺黄金上涨3.12% 友宝在线领跌 [1] - 恒生消费ETF(159699)盘中换手3.61% 成交4883.42万元 近1年日均成交1.03亿元 排名可比基金第一 最新规模达12.88亿元 [1] - 恒生消费ETF近1年净值上涨20.38% 自成立以来最高单月回报22.30% 最长连涨月数3个月 最长连涨涨幅21.08% 上涨月份平均收益率5.79% [1] 恒生消费指数成分与权重 - 恒生消费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60.97% 包括泡泡玛特、安踏体育、创科实业等 泡泡玛特含量最高 [2] - 泡泡玛特Labubu怪味便利店系列新品Labubu炸虾耳机包售价99元 上架秒空 小程序盲盒现货仅剩一盒时人数近2万 [2] 消费行业趋势分析 - 银河证券认为"二元消费结构"正在形成 表现为"物质消费理性化 精神消费奢侈化" 反映中国消费市场深度重构 [2] - 国泰君安资管认为本轮新消费本质是"消费降级"的长尾体现 Z世代"悦己消费"叙事性感 但竞争壁垒尚不明确 需关注竞争结构变化 [3] - 当前高景气赛道稀缺 "新消费"主线热度急速上升 呈现明显"赛道化"特征 受到资金追捧 [3] 恒生消费ETF产品信息 - 恒生消费ETF(159699)支持T+0交易 场外联接A类020743 C类020744 可一键布局港股新消费 [4]
水果越自由,百果园越危险
36氪· 2025-06-12 12:29
行业趋势 - 供应链效率提升、进口贸易拓宽、冷链技术普及和生鲜电商崛起使得消费者购买水果成本降低、选择增多,贵价水果从"奢侈品"下沉为日常消费品 [1] -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实质性结束,将进一步推动"山竹自由""红毛丹自由"等趋势 [1] - 高端水果降价趋势明显,以榴莲为例,未来3-5年东南亚榴莲产量可能翻一番,配合供应链优化,高端水果自由化是大势所趋 [9] - 电商平台及新一代商超通过"产地直采 + 规模效应"优势击穿传统价格体系,在水果零售市场占据龙头地位 [17][18] 公司表现 - 百果园2024年平均每天关闭2.65家门店,全年税前亏损达3.91亿元,股价长期低于2元 [1] - 2021-2023年营收增速从16.22%下滑至0.7%,归母净利润增速从369.49%下滑至11.9% [7] - 2024年央视315曝光品控问题,包括腐烂水果切块高价出售、隔夜水果冒充鲜果等,严重损害品牌价值 [12] - 加盟门店单店收入从2021年88.45万下滑至2023年H1的79.6万,北京30%门店亏损,武汉地区一半门店亏损 [14] 商业模式 - 百果园本质是供应链公司,上游仅两处自有种植基地,下游加盟店占比超99% [10] - 加盟模式导致管理难度大,存在无证经营、不履行退货政策等问题,品牌与加盟商利益撕裂 [11][15] - 2024年8月从高端路线转向"高性价比"战略,试图通过降毛利、砍价格应对竞争 [18] - 电商平台直接连接上下游,削弱中间商价值,百果园在低价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 [20] 竞争格局 - 盒马、Costco等新型商超凭借更强大会员体系和商品体系,在水果零售领域更具竞争力 [17] - 盒马2023年9月与17家顶级水果巨头达成战略合作,包括智利车厘子出口公司Garces Fruit等 [17] - Costco通过"毛利率不高于14%"策略建立消费者信任,会员体系远超百果园 [17] - 拼多多等平台通过低价策略(如10元/斤蓝莓、19.9元包邮车厘子)抢占市场份额 [9][21] 消费者行为 - 经济下行周期中,贵价水果从刚需变为可选消费,消费者更倾向选择平价替代品 [7] - 消费者对水果价格敏感度提升,"只要能便宜一块钱,就不会多花一分" [20] - 新型商超因商品体系齐全获得更高消费者依赖度,百果园会员吸引力不足 [17] - 消费者对高价水果品牌信任度下降,更倾向通过电商或商超渠道购买 [16][21]
四年来首次一季度净利下滑,Lululemon也要涨价了?
南方都市报· 2025-06-10 18:42
财务表现 - 2025财年第一季度全球净营收同比增长7%至24亿美元,但净利润同比下滑2.13%至3.15亿美元,为2021年以来首次一季度净利润下滑 [1][6] - 公司库存较2024年同期增加23%至17亿美元 [6] - 美元升值导致净收入增长减少2130万美元 [8] 区域市场表现 - 国际市场营收同比增长19%,中国大陆市场增速达21%(固定美元口径22%),新增27家自营门店,可比销售额增长7% [3][4] - 中国大陆直营门店数量达154家,占全球自营门店20% [4] - 美洲地区营收仅同比增长3%,可比销售额下降2%(固定美元口径下降1%),客流量受高通胀和消费信心下降影响 [5][6] 成本与供应链压力 - 美国关税政策导致成本上升,已计入对中国商品30%额外关税及其他国家10%关税 [9] - 40%产品在越南制造,17%在柬埔寨,11%在斯里兰卡和印尼,供应链高度依赖亚太地区 [9][10] - 计划通过优化采购、供应商谈判和选择性提价缓解成本压力 [9] 竞争与消费环境 - 国产品牌平替产品通过直播电商以不足百元价格冲击市场 [12] - 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可选消费品类(服装、化妆品等)销售额同比下降12.8% [12] - 耐克、始祖鸟母公司等同行也宣布涨价计划应对关税压力 [13] 战略调整 - 加快男装品类创新和门店下沉至二三线市场 [18] - 天猫旗舰店618促销推出叠加优惠券,部分产品进入奥特莱斯折扣渠道 [16] - 下调全年业绩指引,盘后股价暴跌近2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