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协同
icon
搜索文档
湖北前三季度GDP增长6% 保持大省领先中部领跑态势
长江日报· 2025-10-22 15:06
总体经济增长 - 前三季度湖北省实现生产总值44875.6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 [1] - GDP增速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别加快0.2个和0.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增速0.8个百分点 [1] - 经济呈现均衡增长、持续向好、量质并进的态势 [1] 产业增加值 - 第一产业增加值3855.36亿元,增长3.2% [1] - 第二产业增加值17072.96亿元,增长5.9% [1] - 第三产业增加值23947.30亿元,增长6.5% [1] - 三次产业协同发力,共同支撑经济大盘稳定增长 [1] 农业生产 - 前三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增速与上半年持平 [1] -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重点农产品供应充足 [1] 工业生产 - 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 [2]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5%,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6.7% [2] - 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产量分别增长42.8%、24.0%、20.0% [2] 服务业发展 - 前三季度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 [2]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0.1%,批发和零售业增长5.7%,住宿和餐饮业增长4.1%,金融业增长5.1% [2] 投资与消费 - 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5%,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2.5% [2]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33.95亿元,增长5.2% [2] - 与以旧换新政策相关的家用电器、家具等商品销售增长迅速 [2] 对外贸易 - 货物进出口总额达6176.9亿元,增长25.3%,其中出口增长30.8% [2] - 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五成 [2] 就业与收入 - 全省城镇新增就业81.61万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 -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36元,同比增长5.3% [2] -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平稳 [2]
前三季度给力!全国GDP超101.5万亿,四川近5万亿,那河南、广东呢
搜狐财经· 2025-10-22 13:47
宏观经济整体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GDP总量突破101.5万亿元,同比增长5.2% [1] - 消费复苏发挥关键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GDP贡献率接近65% [1] - 外贸领域释放积极信号,“新三样”出口额同比增长21% [1] 产业发展与动能转换 - 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幅超30%,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维持两位数增速 [1] - 智能化家电、文旅服务等升级类消费表现抢眼 [1] - 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成为稳住外贸基本盘的关键力量 [1] 政策支持与投资 - 三季度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达2.8万亿元,重点投向科技创新、现代化基建等领域 [2] - 政策精准发力有效激活市场预期 [2] 区域经济发展亮点:四川省 - 四川省前三季度GDP逼近5万亿元,名义增速达4.93% [4] -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纵深推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加速成型,京东方、长虹等龙头企业产值增幅超过行业均值5个百分点 [4] - 清洁能源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晶硅光伏产业贡献工业增加值超600亿元 [4] - 文旅消费爆发式增长,全省旅游收入突破7500亿元,餐饮住宿业营收环比提升22% [4] 区域经济发展亮点:河南与广东 - 河南预计前三季度粮食加工转化率将突破70%,生物经济规模有望突破5000亿元 [6] - 广东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已有3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运营,预计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保持15%以上 [6] - 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或贡献超2000亿元增量 [6] 经济增长底层逻辑 - 经济增长数据折射出中国经济在创新驱动、产业协同、区域平衡框架下的动能转换 [7] - 新旧动能正在实现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7]
“向新逐绿”成制造业走强核心密码
证券日报· 2025-10-22 00:23
绿色转型的核心动力源于技术创新。例如,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锂离子电池制造业增加值高增长背后,是电池能量密度提 升、成本下降的技术突破。从磷酸铁锂到钠离子电池,从半固态电池到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中国企业通过研发攻坚,不断拓 展绿色技术的应用边界。 这种"政策引导+技术突破"的组合拳,推动产业链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跨越。政策与创新的同频共振形成了政策引导创 新方向、创新放大政策效能的良性循环,让制造业绿色转型既有政策托底,又有市场活力,发展根基愈发稳固。 其二,绿色需求的全球爆发,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李春莲 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锂离子电池制造、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电机制造行业增 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9.8%、22.9%、17.1%,均显著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的整体增速。 这组数据不仅是单个行业的亮点,更显示出"向新逐绿"已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动力,彰显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 化、绿色化加速转型,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生动写照。 其一,政策与创新同频共振,筑牢发展根基。 从政策端看,"两新""两重"扩内需政策持续向生产端传导,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领域 ...
中绿电:产业协同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中期分红彰显央企担当
全景网· 2025-10-21 21:34
展望未来,中绿电将以"提质增效"与"新质生产力"为核心主线,持续深耕新能源发电主业,同时结合资 本市场环境与自身战略,择机开展股权再融资,引入优质资源与资金支持。在产业协同与技术创新的双 轮驱动下,中绿电将进一步提升市值管理效能,在实现价值创造与财务稳健的同时,为我国能源结构转 型与"双碳"目标达成贡献更多央企力量。 在"双碳"目标引领与"十四五"规划纵深推进的关键节点,中国绿发旗下新能源专业管理平台——天津中 绿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绿电")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发展目标,如期兑现重组三年盈利承诺, 凭借产业协同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在新能源赛道上持续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此外,公司近期也通 过中期分红等方式积极回馈股东,响应监管号召,践行市值管理要求,彰显央企责任担当。 从行业发展环境来看,在行业竞争加剧、电力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中绿电凭借差异化竞争优 势持续探索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公司依托控股股东中国绿发的多元化产业布局,创新探 索"新能源+文旅"、"新能源+酒店"协同模式,与地方政府建立深度合作,显著提升区域化布局与规模化 资源获取能力;另一方面,公司坚持科技赋能,控股股东研发的自 ...
专访中绿电董事长周现坤:“双轮”驱动深耕新能源赛道,多措并举提升市值管理效能
证券时报网· 2025-10-21 16:59
提升市值管理效能。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作为中国绿发旗下新能源专业管理平 台,天津中绿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绿电")自2021年底完成资产置换上市以来,在装机规模、 经营业绩、技术研发等领域实现跨越式突破,不仅提前完成"十四五"发展目标,超额完成重组三年盈利 承诺,今年更是以"现金分红+股份回购"的举措彰显发展信心。 2025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中绿电也在今年迎来新掌门人,今年5月,周现坤正 式履新公司董事长。近期,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证券时报等媒体开展"我在'十四五'这五年——上市 公司在行动"主题宣传活动,借此契机,周现坤接受了证券时报专访。 周现坤表示,"十四五"期间,公司新能源装机规模增长与盈利提升是规模效应、布局优化与科技赋能三 重共振的结果。面对行业新发展阶段的变化,独特的产业协同能力和强化科技驱动发展的"双轮"驱动将 是企业的两大差异化竞争优势。在资本运作方面,公司将结合资本市场环境和自身发展战略,择机开展 股权再融资工作,在保障现有股东利益的基础上,为公司长远发展引入更多优质资源和资金支持,进一 步提升市值管理的综合效能。 资产置 ...
专访中绿电董事长周现坤:“双轮”驱动深耕新能源赛道,多措并举提升市值管理效能
证券时报· 2025-10-21 16:47
资产置换上市后的发展进展 - 自2021年底资产置换上市以来,公司在资源获取、装机并网和经营业绩三方面取得突破:累计获取新疆大基地项目3230万千瓦;2024年新增装机1283.5万千瓦,在运装机规模同比增长228.52%,实现由百万千瓦级向千万千瓦级的跨越;截至目前在建运营装机规模增长超10倍,超3200万千瓦,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利润总额实现28%的复合增长,超额完成重组三年盈利承诺 [3] - 资本市场平台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24年完成非公开发行募资约18亿元用于青海光伏和风电项目建设;成功发行绿色债券以拓宽融资渠道并降低融资成本;通过完善治理结构和市值管理机制提升市场认可度 [3] 市值管理举措与规划 - 公司近期推出“现金分红+股份回购”组合拳,主要考虑包括:积极响应监管号召及中小股东分红诉求(2025年中期分红获21户反馈股东全部同意);基于公司市值管理需要,旨在彰显发展信心、维护股东收益权、增强投资者信任感并吸引更多投资者,以有效维护股价和提升市值 [4] - 未来市值管理举措包括:结合资本市场环境和自身发展战略,择机开展股权再融资工作,在保障现有股东利益基础上为公司长远发展引入更多优质资源和资金支持,以提升市值管理综合效能 [4] 财务表现改善与核心竞争力 - 公司改善财务表现将围绕“提质增效”与“新质生产力”两条主线:坚守新能源发电主业,提升项目开发、投资和运营质量以推动经营效益稳健增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发挥控股股东科研优势,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在项目中的落地应用以锻造新增长引擎;同时统筹利用市值管理工具和资本市场手段优化资本结构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6] - 公司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独特的产业协同能力,依托控股股东多元产业布局创新探索“新能源+文旅”“新能源+酒店”等协同模式,提升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资源获取能力;强化技术驱动发展战略,控股股东的自同步电压源友好并网技术提升电网稳定性并完成示范应用,在储能领域联合开发的项目填补国内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空白,并积极探索“AI+电力营销”等管理提升工程 [7] 政策影响与储能业务布局 - 针对“136号文”实施后的影响,公司对新能源项目投资更加谨慎:对在建项目重新评估投资收益并优化投资节奏建设时序以控制风险;对拟建项目加大可研论证力度,审慎研判送出消纳上网电价等核心要素以确保投资收益满足内部要求 [9] - 公司在储能业务上已形成“在运+在建+新拓展”并行推进格局:在青海建成投运5万千瓦电化学储能项目,正在建设6万千瓦液态压缩空气储能项目;2025年5月于内蒙古乌海、新疆若羌分别获取储能项目20万千瓦/80万千瓦时、50万千瓦/200万千瓦时;通过规模化应用研发与集采、技术进步和运营优化着力降低储能使用成本 [10]
临港集团与国联集团、国联民生证券深化合作会议圆满举行
经济观察网· 2025-10-21 10:24
10月17日,临港集团与国联集团、国联民生证券深化合作会议在临港集团浦江公司举行。临港集团党委 副书记、总裁、上海临港(600848)董事长翁恺宁,临港集团副总裁龚伟,上海临港党委书记、总裁刘 德宏等领导出席会议;国联集团总裁、国联民生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顾伟,国联民生证券副总裁、国 联通宝董事长杨海,国联民生证券副总裁兼研究所总经理胡又文,无锡战新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 理朱国庆以及国联民生证券各主要业务线主管也出席了会议。 翁恺宁对国联民生证券给予临港集团和上海临港的信任与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双方在股权投资方面 的合作进展卓有成效,未来也期待双方进一步围绕4+2的构想加强战略协同、区域协同、力量协同,并 进一步发挥临港集团在科创资源、产业培育方面的优势,携手推动双方业务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 此次会议为双方搭建紧密合作桥梁,双方将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在基金、投研、金融服务等领域深度 合作,探索创新路径,实现互利共赢,为区域经济与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 会上,双方就各自业务布局及业务发展情况做了介绍,对国联通宝与上海临港通过母子基金架构共同设 立管理的整体人民币10亿规模的沪苏国联策源基金和临港策源基金的 ...
华天科技拟购24亿半导体资产收涨停 标的三季度预盈3000万环比增80%
长江商报· 2025-10-21 08:05
收购交易概述 - 华天科技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华羿微电100%股权,同时募集配套资金 [1] - 交易对方包括华天电子集团、西安后羿投资等27名股东 [3] - 本次交易属于关联交易,华天电子集团为华天科技控股股东,持有公司22.54%股权 [4] - 华天电子集团和西安后羿投资分别持有华羿微电64.95%和9.88%的股权 [6] 交易战略意义 - 收购是华天科技业务链延伸,可迅速完善封装测试主业布局,拓展功率器件封装测试业务,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1] - 华天科技业务规模位列中国大陆前三、全球第六,华羿微电专注于半导体功率器件领域,具备芯片设计、封装测试到销售的全链条能力 [1][6] - 交易将有助于双方最大化实现客户资源价值,满足客户一揽子需求,增强客户黏性 [11] - 华羿微电将借此实现曲线上市,其曾于2023年寻求科创板IPO但未成功,当时拟募资11亿元,估值达110亿元 [1][7] 公司财务表现 - 华天科技2023年营收112.98亿元同比下降5.10%,归母净利润2.26亿元同比下降69.98%,扣非净利润-3.08亿元 [8] - 华天科技2024年营收144.62亿元同比增长28%,归母净利润6.16亿元同比增长172.29%,扣非净利润0.33亿元扭亏为盈 [8] - 华天科技2025年上半年营收77.80亿元同比增长15.81%,归母净利润2.26亿元同比增长1.68%,扣非净利润-813.15万元同比减亏77.36% [8] - 华羿微电2023年、2024年营收分别约为11.44亿元、13.83亿元,净利润分别约为-1.45亿元、1879.94万元 [9] - 华羿微电2025年1-8月营收10.74亿元,净利润4562.03万元,公司预计三季度净利润超3000万元,环比增长约80% [2][10][11] 业务与技术协同 - 华天科技已掌握SiP、FC、TSV、Bumping、Fan-Out、WLP、PLP、3D等集成电路先进封装技术 [6] - 华羿微电是集功率器件研发设计、封装测试、可靠性验证和系统解决方案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6] - 交易完成后,华天科技将延伸至功率器件自有品牌产品的研发、设计及销售,覆盖汽车级、工业级、消费级功率器件产品 [7] - 华羿微电设计业务客户包括比亚迪、大疆、H3C、TTI等,封测代工业务服务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安森美等国际国内知名半导体企业 [11] 市场反应与资产状况 - 二级市场上,华天科技股票于10月17日复牌之日股价涨停 [2] - 截至2025年8月底,华羿微电总资产约24亿元 [2]
广交会+:中国第一展对大湾区意味着什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0 18:00
广交会平台功能的演变 - 广交会已超越单一时间节点的展会,成为将全球需求、贸易规则与技术创新同步导入的系统性平台 [1] - 平台通过“展会—订单—产能—交付”的快速传导,改善企业现金流与产能利用率,增强外贸韧性 [1] - 广交会带动市场结构优化,使新兴市场与欧美市场形成互补,提升企业在认证、合规、交付与服务上的整体系统能力 [1] - 其内涵向“新”提质,让企业直接接入全球需求端实时变化,并向“智”升级,通过新设展区清晰显影产业技术路线图 [2] 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的影响 - 广交会重塑大湾区产业分工,加强区域协同,推动从“制造大区”转向“创新高地” [1] - 构建从展台到交付的“快通道”,直接拉动外贸增长,例如广州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5.5% [3] - 大湾区内地9市进出口达4.38万亿元,增长4.3%,增速快于广东整体0.3个百分点,占广东进出口总值的96.3% [3] - 广州与深圳在展会组织、产业承接与技术孵化上形成互补,东莞、佛山、惠州提供高效制造与配套 [6] 外贸量与质的提升 - “展会—订单—产能—交付”链路顺畅使企业现金流转快、产能利用率回升,融资与用工稳定 [3] - 许多中小企业将展期作为全年订单的“定标点”,根据订单调整产品方向,实现库存与原料采购的“订单驱动” [3] - 上半年大湾区内地9市出口机电产品1.93万亿元,增长7.5%,占出口总值的68.9% [4] - 主要出口商品如电脑及其零部件、电工器材、集成电路分别增长15.6%、17.1%、27.1% [4] - 新动能产品如无人机、“新三样”出口增势强劲,分别增长29%、28.7% [4] - 自主品牌产品出口6382.9亿元,增长11.5%,占比提升2.1个百分点至22.8% [4] 全球化与市场拓展 - 截至10月15日,已有来自210个国家和地区的12.5万名采购商完成预登记,较上届增长12.4% [4] - 广交会全球合作伙伴增至227家,覆盖110个国家和地区,多家全球重点采购企业确认参会 [4] - 参展商积极开拓新兴市场,针对其“价格敏感型”特点对产品做出调整,与注重“私人定制”的欧美市场形成互补 [4] - 在香港的国际金融、法律与标准服务平台加持下,企业能以更低成本处理合规与争端,提升“全球交付”确定性 [5] 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 - 大湾区经济总量达14.79万亿元,超越纽约与旧金山湾区,与东京湾区并列全球第一梯队 [5]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中首次超越“东京—横滨”,位居全球第一 [5] - 内地9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1万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达190家,形成完整产业链谱系 [5] - 第138届广交会首次设立智慧医疗专区,47家企业带来全链条方案,服务机器人专区有46家领先企业展示 [6] - “展示即验证”机制推动企业从“卖硬件”转向“卖可运营的能力”,即输出整体解决方案 [7] - 企业从被动接单转向主动定义产品,从输出产品升级为输出整体解决方案 [7]
“新”潮澎湃幸福河——山东深化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高水平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大众日报· 2025-10-20 09:13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 -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主持召开三场专题座谈会进行谋划部署 [1][2][3] - 山东被赋予“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的重要使命 [1][6] - 战略目标为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1][3] 山东省战略实施与成效 - 顶格研究重大事项,动态更新工作要点、政策措施和重点项目清单 [6] -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山东省黄河保护条例》等多项地方性法规 [6] - 全面推动重点任务落实,在生态环境保护、黄河长久安澜、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聚力突破 [6] - 以占全国1%的水资源保障全国8%的粮食产量,黄河干流水质连续9年稳定在Ⅱ类 [7] -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崛起为区域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7] 区域协同与物流网络建设 - 山东加速推进沿黄省区内陆港建设,构建覆盖沿黄、辐射全国的内陆港集群 [8] - 已布局54个内陆港,开通100余条海铁联运班列,运输时间从48小时缩短至不足22小时 [8] - 通过海铁联运班列,助力沿黄省区的新能源汽车、光伏面板等产品高效走向全球市场 [8] 鲁豫省际产业协同 - 山东与河南通过“一区多园”模式整合化工园区资源,打造鲁豫省际高端化工产业合作区 [12] - 建立化工人才共享机制,让技术人才突破地域限制、跨区域复用 [12] - 明确多个县区作为合作结对,以“小切口”项目带动毗邻地区产业互补与服务共享 [14]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与环境治理 - 山东与河南建立黄河流域首个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山东向河南兑现生态补偿金2.5亿元 [15] - 生态补偿经验已在省内133个县(市、区)全面推广,实现省内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 [15] - 黄河干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全域贯通,豫晋陕三省也签署了相关协议 [15] - 连续4年实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十大行动”,流域内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连续4年保持90%以上 [18] 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 - 在黄河三角洲实施湿地保护重大工程,300口油井全部退出,清除13万亩互花米草,年均注入2亿立方米生态补水 [17] - 黄河三角洲淡水沼泽湿地面积守住30万亩,黄河口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遗产 [17] - 黄河山东段划分1269个管控单元,与全省生态环境分区体系织成“绿色网络” [17] 滩区迁建与民生保障 - 山东完成黄河滩区迁建工程,60万名群众彻底告别水患 [20] - 为迁建群众培育特色产业,如羊毛地毯加工、富硒果蔬种植、黄河文旅项目等,实现“安居乐业” [21] - 东平湖防洪治理工程使老湖区南排泄洪能力从210立方米每秒跃升至450立方米每秒,调蓄能力显著增强 [21] 现代水网与防灾能力建设 - 山东作为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加速构建省级水网大动脉 [22] - “十四五”以来年均治理中小河流超500公里,累计除险加固病险水库水闸894座 [22] - 全省洪涝受灾人口、倒塌房屋、直接经济损失较“十三五”分别下降95%、98%、96%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