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战略
搜索文档
东鹏特饮的战争
格隆汇APP· 2025-10-13 09:35
公司上市进程 - 公司于2021年登陆A股,成为国内功能饮料第一股 [1] - 今年以来公司谋求"A+H"上市,于4月3日递交的港交所上市申请失效后,于10月9日再次递表 [2][3] 市场地位与财务表现 - 公司是国内功能饮料霸主,2024年能量饮料销售量占比高达47.9%,连续四年销量第一 [4] - 公司股价从2021年发行价46.27元飙涨至超过300元,总市值超1600亿元,2024年全年股价涨幅超80% [4] - 营业收入从2021年69.78亿元增长至2024年158.39亿元,净利润从11.93亿元增长至33.27亿元,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63.09% [4]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达107.37亿元,同比增长36.37%,全年营收或将首次突破200亿元 [6] 资金状况与融资需求 - 公司资金充裕,2024年底货币资金达56.53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48.97亿元,合计超105亿元 [6] - 2025年上半年资产仍近100亿元,且公司计划使用不超过110亿元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 [7] - 港股IPO计划融资约14.93亿元用于海外扩张及产能建设,公司现有资产足以覆盖该需求 [7] 负债与股东行为 - 公司短期负债从2023年29.96亿元猛增至2024年65.51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18.69%,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6.08% [8] - 2024年公司分红金额达23亿元,股利支付率达69%,自2021年上市以来累计派现六次,总额达53亿元 [10][11] - 限售股解禁后股东频频减持,原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套现超40亿元,持股比例从9%降至1%,其他关联股东减持套现超32亿元 [13] 业务结构与盈利能力 - 能量饮料是公司核心业务,2022年营收占比一度达到96.6% [16] - 公司毛利率稳步上升,2024年整体毛利率达44.81%,2025年上半年提升至45.15%,其中能量饮料业务毛利率已超过50% [13] - 公司推行"1+6多品类战略",电解质饮料"补水啦"增长迅速,2024年收入近15亿元,同比增超280%,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14.9亿元,同比增长213.7% [19][22][23] 销售模式与费用投入 - 公司销售体系覆盖全国超420万家终端网点,过往三年经销商销售产生的收入在总营收中占比均超过85% [28][31] - 2024年销售费用大幅增加,同比增长37.09%,主要由于销售人员薪酬增长24.77%、广告宣传费支出增长54.45%及渠道推广费支出增长54.03% [32] - 线上渠道发展较慢,2024年线上渠道收入4.45亿元,占比仅2.8% [32] - 研发投入增速远不及销售费用,2022-2024年经销及销售费用年复合增长率36.01%,而研发费用复合年增长率仅为19.68% [25][26] 海外市场与行业前景 - 公司海外业务占比极低,2024年国内业务占比达99.94%,海外业务占比仅0.06% [32] - 港股上市募资将主要用于海外市场渠道开拓,公司已在印度尼西亚、越南和马来西亚设立子公司 [32] - 中国功能饮料市场2019至2024年间复合增长率达8.3%,但2024年中国人均功能饮料年消费量仅9.9升,远低于美国的54.9升和德国的20.1升,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33][34] - 尽管销售量登顶,但由于产品单价相对较低,公司销售额在行业内屈居第二 [35]
东鹏饮料20251012
2025-10-13 09:00
纪要涉及的公司与行业 * 公司:东鹏饮料 [1] * 行业:能量饮料行业 东南亚市场软饮料行业 [2][6] 核心观点与论据 公司收入增长潜力与战略 * 东鹏饮料远期整体收入体量有望达到350亿元甚至更高 [2][4] * 增长动力主要来自能量饮料主产品(远期空间200-250亿元)电解质水等补水产品(远期空间约50亿元)以及果汁茶新品类(远期空间约二三十亿元) [4] * 公司通过出海战略开辟新增长曲线 预计到2030年在东南亚重点市场有望实现50亿人民币收入 [3][11][16] * 公司销售财年即将结束 未来两到三年收入端复合增速强劲 利润端三年维度可保持20%左右增长 [11] 东南亚市场选择的原因 * 东南亚地区具备强大的经济增长韧性 2010-2023年人均GDP复合增速达4% 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2.5% [5] * 该地区拥有显著人口红利 总人口约7亿占全球8.5% 且多数国家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不到10% 形成庞大消费市场 [5] 东南亚能量饮料市场现状 * 2024年东南亚能量饮料市场规模达42亿美元(约300亿人民币) 过去5年复合增速超过6% [2][6] * 市场呈现梯队分化 越南柬埔寨和泰国为第一梯队 占比70%以上 缅甸菲律宾印尼占比23% 新加坡马来和老挝规模较小约1.6亿美元 [6][14] * 各国驱动因素各异 越南和柬埔寨是量价齐升市场 印尼呈现量增价跌趋势 泰国市场相对饱和 缅甸因政局动荡由通胀驱动价格上涨 [6][13][14] 重点国家市场特点 * 越南是东南亚最大能量饮料市场 2024年规模接近15亿元 过去5年复合增速超10% 市场格局稳定 天丝红牛份额40% 百事凭借草莓口味产品份额达25% [7] * 柬埔寨市场人均消费额47美元为东南亚最高 2024年规模约8亿美元 百事凭借高性价比占据60%份额 卡拉宝占26% 韩国Backer品牌占10% [8][9] * 印尼市场规模仅2.5亿美元 不到越南1/5 消费者对价格敏感 过去五年销量增速14%但价格下跌9% 本土品牌通过低价产品蚕食头部品牌份额 [10][12] 公司在东南亚的战略布局 * 公司成立海外事业部并由核心高管带队 在越南印尼等核心市场设立子公司 推行激励方案鼓励员工赴海外发展 [15] * 产能布局规划五个生产基地(天津中山海南昆明及印尼) 总投资额超过55亿元 多个工厂靠近东南亚以降低物流成本 [15] * 渠道策略以线下为主 与当地经销商合作进入传统渠道 已在印尼实现销售并在马来西亚找到专业分销商 [15] * 品牌营销采取逐步渗透策略 通过赞助赛事提升品牌调性 再通过线下互动增强消费者粘性 [15] 其他重要内容 * 东南亚各国市场被分类为高潜力市场(越南柬埔寨印尼)通胀驱动市场(缅甸)成熟稳定市场(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存量饱和市场(泰国) [14] * 公司在东南亚的市场份额目标为 印尼30% 柬埔寨和缅甸20% 越南和菲律宾10%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5% 泰国因竞争激烈暂不预期高份额 [16] * 结合东南亚出海及其他业务 公司总营收规模有望突破330至350亿人民币 有望成为全球化公司 [17]
政策驱动与技术创新共促产业升级 9月新华出海系列指数多数上扬
新华财经· 2025-10-10 22:09
出海战略 - 2025年9月,新华出海系列指数多数上扬,电新出海指数和TMT出海指数月内分别收涨19.58%和11.36% [1] - 企业海外业务对整体收入和利润率产生实质拉动,加速出海的企业ROE和利润率不断修复,出海已成为部分企业财务增长的核心支柱 [3] - 以阳光电源为例,其中报海外收入同比几近翻倍,占公司总营收比例已近六成,成为推动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大幅增长的核心动力 [3] 储能需求 - 全球储能需求呈现超预期增长,2025年8月国内储能市场完成招标规模达25.8GW/69.4GWh,另有13.3GWh储能电芯与直流侧采招项目落地 [4] - 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新获海外储能订单总规模已突破160GWh,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220% [4] - 海外市场需求结构呈现差异:美国因关税预期引发“抢装潮”;欧洲通过补贴与税收减免提升储能装机需求;澳洲预计到2030年前新增100万个家庭电池 [4] 消费电子创新 - 2025年9月,苹果发布iPhone 17系列,在AI功能、显示技术和通信能力方面全面升级;Meta推出首款带屏智能眼镜Meta Ray-Ban Display,标志着AR/VR技术走向规模化应用 [7] - 申万消费电子板块月内涨幅超15%,苹果产业链核心企业与半导体设备厂商表现尤为突出 [7] - 中国消费电子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1658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9772亿元,在全球1.2万亿美元市场中贡献超40%份额 [7] 政策与技术驱动 - 2025年9月末,新华创研恒久指数收盘点位为1892.61点,较上月末涨13.23%,市场呈现“政策驱动+技术引领”特征 [1] - 资金高度向新能源(电池、光伏)、半导体倾斜,这一趋势与政策导向、技术突破及全球产业周期紧密契合 [1] - AI创新成为TMT产业核心驱动力,端侧AI硬件竞争加剧,AI算力需求爆发推动存储芯片价格上涨,半导体行业供需格局改善 [14] 资金流向 - 2025年9月,资金延续对通信设备的偏好,并显著流向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行业(如新能源、高端制造)以及海外需求旺盛的领域(如储能、通信设备) [9][10] - 传统行业与消费板块面临资金流出压力 [10] - 工信部于2025年9月推进固态电池专项补贴审查,财政部延续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至2027年,资金流入产业政策直接影响的行业 [17]
10.14讲座报名| 周其仁:企业如何在全球变局下求存图强
搜狐财经· 2025-10-10 20:47
论坛活动概述 -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中信出版集团将于2025年10月14日联合举办承泽论坛第43期 [1] - 论坛主题为探讨企业在全球政治变局和产业链重组背景下的节点定位与可持续增长路径 [1] - 活动议程包括主题演讲、圆桌对谈及现场问答互动环节 [2] 核心演讲嘉宾与议题 - 周其仁教授将发表主题演讲“全球变局下的企业成长——《寻路集》的由来” [2] - 圆桌对谈主题为“寻路实战——全球化的节点选择与组织进化” [2] - 对话嘉宾包括来自蜜雪冰城集团的CFO张渊及恒瑞医药的临床研发市场总监孟令芳等企业界人士 [1][2] 《寻路集》核心内容 - 《寻路集》为周其仁教授最新著作,聚焦全球变局、产业链重组及企业全球化定位等议题 [7] - 该书基于周其仁教授带领中国企业家全球考察的实践,内容涉及企业出海战略与管理内功修炼 [7] - 周其仁教授曾深入参与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电信改革、医疗改革及城市化等多项重大改革 [7] 主办机构背景 -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性学院,其前身为1994年创立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4] - 学院教学体系涵盖政、商、学三大领域,并作为国家首批高端智库在政策建议方面具有影响力 [4]
比亚迪9月销量罕见下滑:国内增长乏力,海外成“新引擎”
南方都市报· 2025-10-09 19:36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9月汽车销量出现自2024年3月以来的首次单月同比下滑,同比下降5.52%至39.6万辆 [2] - 国内市场增长乏力是销量下滑主因,9月国内销量同比下降15.8% [6] - 海外市场表现强劲,9月海外销量同比增长107%,成为拉动增长的新引擎 [7][8] 2025年9月产销表现 - 公司9月汽车销量为396,270辆,相比去年同期的419,426辆,同比下降5.52% [2][4] - 9月新能源汽车产量为405,554辆,低于去年同期的441,052辆 [4] - 销量同比下滑结束了公司此前连续18个月的同比增长态势 [5] 2025年1-9月累计表现 - 本年1-9月公司累计汽车销量为3,260,146辆,相比去年同期的2,747,875辆,累计同比增长18.64% [4][8] - 累计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213,569辆,累计同比增长16.40% [4] - 公司历史总销量已突破1,380万辆 [8] 分业务板块表现 - 乘用车9月销量为393,060辆,去年同期为417,603辆 [4] - 纯电动车型表现强劲,1-9月累计销量达1,605,903辆,累计同比大幅增长37.31% [4] -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1-9月累计销量为1,612,959辆,累计同比微增2.94% [4] - 商用车板块增长显著,1-9月累计销量41,284辆,累计同比大增259.80% [4] 海外市场表现 - 9月海外销量达70,851辆,占当月总销量约17.9%,同比大幅增长107% [8] - 1-9月海外累计销量达70.15万辆,成为重要的增长动力 [8] - 公司认为海外市场正逐步进入爆发期,出海战略是未来三年核心战略 [8] 销量下滑原因分析 -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其他品牌通过高性价比车型冲击公司中低端市场,分流用户 [5] - 行业政策调整限制无序价格战,对公司此前低价策略形成约束 [5] - 公司自7月起实施库存熔断机制、精简车型配置等措施以缓解经销商库存压力,短期内影响了国内销量增速 [5] - 有市场传闻称公司将全年销售目标从550万辆下调至460万辆,降幅达16% [6]
中国摩都,电动车产量半年激增近5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3 08:50
重庆电动车产业发展现状 - 重庆电动车产量2024年达298万辆,同比增长19% [1] - 2025年上半年产量飙升至219.75万辆,同比激增58.6%,增速远超行业平均的29.5% [1] - 政策目标为到2027年建成智联电动车全球产业基地,实现年产量超1500万辆 [1][13] 产业基础与配套 - 重庆已吸引全国电动车行业前十强中的7家企业入驻,雅迪、爱玛、台铃等头部品牌均已设厂 [1][7] - 本土配套率超过60%,电机、电控、车架等核心总成基本实现就近配套 [1] - 雅迪在永川构建的产业链使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过60% [12] 智能化转型进展 - 台铃大足基地生产的电动摩托车搭载华为鸿蒙智联系统,实现手机靠近解锁、里程预测等功能,上市即获万台订单 [11] - 中国移动物联网公司研发出"智联电动车中控系统(2.0版)",融合AI、北斗与移动通信技术 [11] - 头部品牌已将无钥匙解锁、手机APP互联、远程控制、OTA升级等功能作为高端车型标配,81.5%的消费者更倾向购买智能化车型 [14] 企业转型案例 - 宗申电动摩托车产销量从2022年的35.83万辆增至2024年的53.14万辆 [7] - 隆鑫推出高端品牌"茵未",宗申与比亚迪合作研发长续航电池 [7] - 虬龙科技的轻量化电动越野车销量已突破10万台,证明特定场景下用户愿意为智能体验付费 [12] 出海战略与布局 - 重庆将高端摩托车纳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发布出海工作方案 [16] - 目标到2027年电动摩托车年产量突破1200万辆,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80% [16] - 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等物流网络,形成覆盖东南亚、欧洲的快速物流网,可实现当日发车第三日抵达老挝 [16] 市场竞争与挑战 - 东南亚两轮车市场规模约200亿美元,但电动化率较低 [17] - 性能对标燃油摩托的锂电摩托车价格是燃油摩托的2–3倍,在东南亚面临价格过高难以普及的问题 [18] - 东南亚市场需面对本田、雅马哈、铃木、川崎等日企的竞争 [18]
中国摩都 电动车产量半年激增近5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3 08:23
重庆电动车产业发展现状与目标 - 2024年重庆电动车产量达298万辆,同比增长19% [1] - 2025年上半年电动车产量飙升至219.75万辆,同比激增58.6%,增速远超行业平均的29.5% [1] - 政策目标为到2027年建成智联电动车全球产业基地,实现年产量超1500万辆 [1] 产业基础与价值链重构 - 重庆已吸引全国电动车行业前十强中的7家企业入驻,本土配套率超过60% [2] - 2025年1-7月电动摩托车产量145万辆,同比增长34% [2] - 产业战略为对内深耕国内电摩市场,对外拓展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等潜力区域 [2] 历史背景与产业转型 - 重庆作为传统摩托车制造重镇,摩托车产量仍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 [2][9] - 全国超200个城市实施"禁摩限摩"政策,燃油摩托车市场空间被压缩 [9] - 2012-2018年电动两轮车销量在3200万上下波动,已超过摩托车销量巅峰 [11] 主要企业转型路径 - 宗申电动摩托车产销量从2022年的35.83万辆增至2024年的53.14万辆 [12] - 隆鑫推出高端电动品牌"茵未",宗申与比亚迪合作研发长续航电池 [12] - 雅迪、爱玛、台铃等电动两轮车头部企业均在重庆设厂 [13] 智能化发展趋势 - 台铃在重庆生产的电动摩托车搭载华为鸿蒙智联系统,上市即获万台订单 [16] - 中国移动物联网公司研发出智联电动车中控系统(2.0版),支持AI、北斗与移动通信技术 [16] - 头部品牌已将无钥匙解锁、手机APP互联、OTA升级等功能作为高端车型标配 [19] 成本控制与产业集群效应 - 虬龙科技的轻量化电动越野车销量已突破10万台,验证特定场景下用户为智能体验付费的意愿 [18] - 雅迪在永川构建的产业链使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过60%,为控制智能硬件成本提供可能 [18] - 81.5%的消费者更倾向购买智能化车型,车辆定位、异动报警、电池BMS管控等功能需求位居前列 [19] 出海战略与全球布局 - 2024年中国两轮电动车保有量已突破3.5亿辆,国内市场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置换 [19][21] - 重庆计划到2027年电动摩托车年产量突破1200万辆,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80% [21] - 东南亚两轮车市场规模约200亿美元,但电动化率较低,性能对标燃油摩托的锂电摩托车价格是其2-3倍 [22] 物流优势与市场竞争 - 重庆拥有面向国外的5大物流通道,可实现当日发车第三日抵达老挝,极大提升全球交付效率 [22] - 在东南亚市场,中国企业面临本田、雅马哈、铃木、川崎等日企的竞争 [23] - 企业采取分兵突围策略,如津沙摩托锁定小排量赛道,昌明摩托深耕定制化 [25][26]
比亚迪9月销售汽车39.31万辆,外销同比增长107%
巨潮资讯· 2025-10-02 10:33
公司销量表现 - 2025年9月全月销售新车396,270辆,其中乘用车销售393,060辆 [2] - 9月乘用车及皮卡海外销售70,851辆,同比增长107% [2] - 2025年1-9月累计销售3,260,146辆,乘用车及皮卡海外累计销售701,579辆 [2] - 公司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已突破1,380万辆 [2] 分品牌销量 - 王朝丨海洋系列9月销售355,774辆 [2] - 方程豹品牌9月销售24,121辆 [2] - 腾势品牌9月销售12,407辆 [2] - 仰望品牌9月销售758辆 [2] 销量目标与增长态势 - 公司2025年初始销量目标为550万辆 [2] - 内部多次下调销量目标,最新下调高达16%至460万辆 [2] - 公司正面临五年来最慢的年度增速,创纪录扩张时代可能接近尾声 [2] 海外市场拓展 - 出海速度加快,8艘滚装船中已有7艘投入运营 [2] - 计划在三年内在欧洲本地生产电动汽车,以帮助避免欧盟关税 [2] 行业竞争格局 - 随着行业非理性竞争得到整治,中国汽车市场将面临大规模洗牌 [3] - 约有100家车企可能在这场激烈竞争中出局 [3] - 低价策略失效,不少整车厂将面临生存压力并被市场淘汰 [3]
“摩都”战事下半场:国内换轨,“下南洋”答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22:55
重庆电动车产业发展现状与目标 - 重庆正从“摩托之都”转型为“智联电动车全球产业基地” [1] - 2024年重庆电动车产量达298万辆,同比增长19%;2025年上半年产量飙升至219.75万辆,同比激增58.6%,增速远超行业平均的29.5% [1] - 政策目标为到2027年建成全球产业基地,实现电动车年产量超1500万辆 [1][17] 产业基础与价值链重构 - 作为传统摩托车制造重镇,重庆已吸引全国电动车行业前十强中的7家企业入驻,本土配套率超过60% [2] - 2025年1-7月,重庆电动摩托车产量145万辆,同比增长34%,电动化转型加快 [2] - 产业配套从传统车架、灯具转向锂电池、钠电池、智能电控系统等上游核心部件 [11] 企业转型与竞争格局 - 传统“摩帮三巨头”分化:宗申电动摩托车产销量从2022年的35.83万辆增至2024年的53.14万辆;隆鑫推出高端品牌“茵未”;宗申与比亚迪合作研发电池 [10] - 雅迪、爱玛、台铃等头部电动两轮车企业均在重庆设厂,与传统摩企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生态 [11] - 雅迪在永川构建的产业链使电机、车架等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过60% [16] 智能化发展趋势与挑战 - 竞争焦点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决定产品最终定价权 [12] - 台铃大足基地生产的电动摩托车搭载华为鸿蒙智联系统,实现手机靠近解锁等功能,上市即获万台订单 [14] - 中国移动物联网公司研发出“智联电动车中控系统(2.0版)”,支持车辆精准定位、远程锁车等功能 [14] - 智能化面临成本挑战,在高度价格敏感的市场中,通过打造产业集群降低成本是关键解法 [15][16] 出海战略与全球市场机遇 - 国内两轮电动车保有量已突破3.5亿辆,2024年行业销量为4920万台,同比下降10.55%,市场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置换 [18] - 重庆政策推动电动摩托车产业“提质强链出海”,目标到2027年电动摩托车年产量突破1200万辆,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80% [20] - 东南亚两轮车市场规模约200亿美元,但电动化率较低,中国车企面临日系品牌竞争及产品价格过高(是燃油摩托2–3倍)的挑战 [21][22] - 企业分兵突围:津沙摩托锁定欧洲小排量市场,昌明摩托深耕俄罗斯定制化,宗申、隆鑫靠智能化建立壁垒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