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半导体国产化
icon
搜索文档
西安奕材成功上市:12英寸硅片国产化领先者 技术筑壁垒募资拓版图
财联社· 2025-10-27 19:45
公司概况与上市信息 - 公司名称为西安奕材,证券代码为688783,A股股本为403780万股,其中16461.7586万股于2025年10月28日上市交易 [2] - 公司是国内12英寸硅片出货量及产能规模双第一的企业 [3] - 公司创始人王东升先生曾创立并带领京东方实现跨越,致力于解决国内"缺芯少屏"难题 [2] 行业背景与市场地位 - 12英寸硅片是半导体产业链核心环节,2024年其全球出货面积占比已超75% [5] - 全球12英寸晶圆厂产能预计从2024年834万片/月提升至2027年1064万片/月,年复合增长率约8.5% [6] - 国内12英寸晶圆厂产能预计从2024年235万片/月提升至2027年353万片/月,全球占比从约28%提升至约33% [6] - 截至2024年末,公司12英寸硅片出货量及产能规模稳居国内第一、全球第六,月均出货量和产能规模全球占比分别约为6%和7% [8] - 公司是国内主流存储IDM厂商全球12英寸硅片供应商中供货量前两位的企业,也是国内一线逻辑晶圆代工厂供应商中的供货量冠军 [8] 财务表现与增长势头 - 公司营收从2022年10.55亿元增长至2024年21.21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约42% [3][9]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从2022年0.47亿元增长至2024年8.15亿元,增长超17倍 [9]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量产正片贡献主营业务收入的60%,单价最高的外延片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已接近25% [9] 技术实力与研发投入 - 公司已形成覆盖拉晶、成型、抛光、清洗和外延五大关键工艺环节的全链条核心技术体系 [10][12] - 产品核心指标已与全球前五大厂商处于同一水平,产品已量产用于2YY层NAND Flash存储芯片、先进代际DRAM存储芯片和先进制程逻辑芯片 [12] - 2022年至2025年6月,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46亿元、1.71亿元、2.59亿元、1.28亿元 [12] -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研发人员共259人,占比14.41%,累计申请境内外专利1843项,获得授权专利799项,是国内12英寸硅片领域拥有已授权境内外发明专利最多的厂商 [13] - 公司已通过161家客户的验证,通过验证的测试片超490款,量产正片超100款 [13] 产能扩张与未来发展 - 截至2024年末,公司合并口径产能已达71万片/月 [14] - 预计2026年全球12英寸硅片需求将超过1000万片/月 [14] - IPO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西安奕斯伟硅产业基地二期项目,计划2026年达产,达产后合计产能将提升至120万片/月,满足全球12英寸硅片需求的10%以上 [15][17]
帮主郑重:四筛德福科技!净利暴增132%却不涨,是黄金坑还是陷阱?
搜狐财经· 2025-10-27 14:08
公司财务表现 - 公司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132.63%,单季度增速达到128.27% [1] - 公司前三季度经营现金流为-4.1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跌167.7% [3] - 公司当前资产负债率为72.42% [3] 公司估值与市场反应 - 公司股价在16-17元区间,市盈率约为20倍,低于许多新能源公司 [3] - 尽管业绩高速增长,但股价未出现显著反应 [1] 公司业务与技术 - 公司是国内少数能批量生产3微米超薄铜箔的企业,该技术是高端芯片和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关键材料 [3] - 公司产品已进入宁德时代、LG化学等主要厂商供应链,并开始为固态电池提供新型铜箔 [3] - 公司正收购卢森堡公司,完成后产能将成为全球第一,并有望切入AI服务器和光模块顶级客户供应链 [3] 行业机遇与定位 - 公司处于新能源和半导体/AI两大增长风口的交汇点 [4] - 在新能源领域,铜箔是锂电池核心部件,电动汽车普及推动极薄铜箔需求 [4] - 在半导体和AI领域,公司的超薄铜箔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顺应半导体国产化和AI服务器爆发的趋势 [4] 公司战略与资本开支 - 公司宣布了10亿元人民币的产能扩张计划 [3] - 原材料和薪酬支出对现金流造成压力 [3] - 公司正在进行全球并购以扩大产能和市场份额 [3] 资金面看法 - 长线资金可能看好其技术实力和全球布局 [4] - 短期资金对其现金流状况和行业周期性存在顾虑,持观望态度 [4]
做科技投资 “进攻者” 以产品思维锻造长期价值——访恒越基金吴海宁
搜狐财经· 2025-10-27 09:27
"《乔布斯传》中提到'伟大的艺术家和工程师相似,都渴望自我表达'。我选公司时也在找'有产品力的 企业'——要么技术能落地,要么管理层能把战略变成持续的业绩。"吴海宁的投资方法,始终围绕产业 阶段与公司质地两大核心,"产品思维"是贯穿其中的主线。 回顾这些年的变化,吴海宁表示,过去,在私募就职时,她管理的小组合较少受限于仓位与行业配置, 核心在于"在硬科技领域抓个股阿尔法",这段经历让她练就了对科技标的的敏锐判断力。但进入公募 后,更广泛的客户需求与更大的管理规模,推动她重构投资认知——私募能承受高回撤,但公募持有人 更关注赚钱的体验,这要求她把过去的"进攻力"装进"风控框架"里。 2 "《乔布斯传》中提到'伟大的艺术家和工程师相似,都渴望自我表达'。我选公司时也在找'有产品力的 企业'——要么技术能落地,要么管理层能把战略变成持续的业绩。"吴海宁的投资方法,始终围绕产业 阶段与公司质地两大核心,"产品思维"是贯穿其中的主线。 在产业判断上,她最青睐"1—10"的成长阶段。"'0—1'是概念期,可能面临技术失败、落地不及预期的 风险;1—10则是兑现期,产业逻辑已验证,公司业绩能持续超预期。"吴海宁说。 在公司 ...
做科技投资 “进攻者”以产品思维锻造长期价值——访恒越基金吴海宁
上海证券报· 2025-10-26 23:37
基金经理吴海宁的投资理念 - 投资方法围绕产业阶段与公司质地两大核心,以“产品思维”为主线,寻找“有产品力的企业”[3] - 最青睐产业“1—10”的成长阶段,认为这是逻辑已验证的业绩兑现期,而非“0—1”的概念期[3][8] - 选股标准包括赛道质地需兼具大空间与高景气、公司需有竞争壁垒、管理层需与公司利益绑定并能落地战略[3][8] 投资框架与风格演变 - 将私募的“个股穿透力”与公募的“组合管理能力”融合,拓展能力圈至计算机、传媒、新能源等领域,避免单一赛道依赖[5][6] - 操作上坚持“左侧跟踪,右侧布局”,待出现业绩超预期等信号后重仓,卖出基于估值透支或基本面恶化[6] - 投资风格具进攻性,例如电子、通信等硬科技板块仓位一度超过50%,但同时通过行业分散和动态调仓控制回撤[7] 当前市场观点与看好的科技主线 - 短期市场是风险释放后的震荡期,但中长期科技成长股上行趋势可能才走一半,需警惕缺乏业绩支撑和估值过高的公司[10] - 看好AI产业链,国内硬件企业如光模块、PCB具全球竞争力,应用端有望依托人口基数找到爆款机会[10] - 看好半导体国产化,芯片、设备材料等领域突破加速,确定性持续提升[10] - 看好储能领域,海外缺电和国内经济性凸显推动需求放量,龙头公司业绩增长明确[10] 投资业绩与组合管理 - 恒越优势精选混合基金近一年收益达124%(截至10月19日)[7] - 通过行业分散和动态调仓实现攻守平衡,例如今年9月减仓AI算力高估值标的,转向存储、储能赛道[6][7] - 强调不追逐短期热点,聚焦业绩能持续验证的标的,例如从2019年持续跟踪并配置半导体设备龙头[9]
三季报里的三匹“黑马”:电子狂奔、有色起舞、钢铁回暖
第一财经· 2025-10-26 19:11
A股2025年三季报整体业绩 - 截至10月26日,1096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三季报,披露率约20% [1] - 693家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占比63.22% [1] - 882家公司归母净利润盈利,占比80.5% [1] - 整体营收与净利增速中位数分别为5.27%和8.42% [1] - 已披露公司前三季度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平均值分别为11.67%和30.4% [2] 电子行业表现 - 电子行业营收与净利增速中位数双双突破14% [1] - 111家电子行业上市公司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中位数分别为15.51%和14.94% [2] - 19家电子行业公司实现净利翻倍增长 [1][2] - 半导体公司几乎包揽电子行业业绩增速前十 [1][3] - 寒武纪前三季度营收46.07亿元,同比增长2386%,归母净利润16.05亿元 [3] - 硕贝德归母净利润增速高达1290.66% [3] - 海光信息前三季度营收94.9亿元,同比增长54.65%,归母净利润19.61亿元,同比增长28.56% [3] - 小市值半导体公司如臻镭科技、新相微、长光华芯等实现归母净利润翻倍 [3] 有色金属行业表现 - 有色金属行业盈利能力持续回升 [2] - 紫金矿业前三季度营收2542亿元,同比增长10.33%,归母净利润378.64亿元,同比增长55.45% [4] - 紫金矿业矿山企业毛利率为60.62%,同比增加2.91个百分点 [4] - 紫金矿业矿产金产量65吨,同比增加20% [4] - 赤峰黄金、招金黄金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达86.21%和191.2% [5] 非银金融行业表现 - 非银金融业绩增长受益于活跃行情 [2] - 东方财富前三季度营收115.9亿元,归母净利润90.97亿元,同比双双增长超五成 [5] - 东方财富第三季度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7.9亿元,同比增长140.9%,基金代销业务收入约9.7亿元,同比增长34.1% [5] - 中信证券第三季度营收227.75亿元,环比增长49.07%,归母净利润94.4亿元,环比增长31.58% [5] - 中信证券前三季度经纪业务收入109.4亿元,同比增长52.9% [5] 钢铁行业表现 - 钢铁行业在“反内卷”政策推动下,供给侧优化,龙头公司业绩转暖 [1][6] - 友发集团、杭钢股份、山东钢铁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399.25%、122.52%、109.63% [6] - 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方案,要求到2025年底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6] 其他行业亮点 - 传媒和国防军工行业亦有突出或不俗表现 [2]
锂电、黄金重挫 湖南白银跌超8% 流感概念爆发 特一药业直线涨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2 12:53
10月22日,大盘低开后缩量震荡,小微盘股表现活跃。截至午盘,上证指数跌0.44%,深证成指跌0.81%,创业板指跌0.89%,北证50涨1.19%。 | 上证指数 深证成指 | 北证50 | | --- | --- | | 3899.05 12971.98 1475.71 | | | -17.28 -0.44% -105.33 -0.81% +17.28 +1.19% | | | 科创50 | 万得全A | | 1390.46 3056.23 6219.32 | | | -15.86 -1.13% -27.48 -0.89% -36.91 -0.59% | | | 沪深300 中证500 中证A500 | | | 4575.78 7119.14 | 5476.72 | | -32.10 -0.70% -66.48 -0.93% -39.76 -0.72% | | | 中证1000 深证100 | 中证红利 | | 7304.91 5740.85 | 5630.93 | | -39.14 -0.53% -39.98 -0.69% -9.43 -0.17% | | | 万得全A涨跌分布 | | | 跌 2891 ...
西安奕材新股发行结果出炉!12英寸硅片龙头厂商即将上市
搜狐财经· 2025-10-22 10:57
公司上市与募资 - 公司于10月22日完成科创板上市,发行价格为8.62元/股,发行数量为53,780.00万股,募集资金总额为46.36亿元,全部用于西安奕斯伟硅产业基地二期项目[2] - 本次发行全部为公开发行新股,无老股转让,公司是"科创板八条"发布后受理并通过审核的首家未盈利企业[2] - 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保障第二工厂建设,第二工厂达产后将与第一工厂通过技术提升形成120万片/月的产能[4] 市场地位与业务规模 - 公司是中国大陆第一、全球第六的12英寸硅片厂商,2024年月均出货量和产能规模全球占比分别约为6%和7%[2] - 公司已从全球12英寸硅片市场的"新进入者"快速成长为"赶超者",在国内外市场均建立起竞争优势[2] - 公司已通过验证的客户累计161家,其中中国大陆客户122家,中国台湾及境外客户39家,已通过验证的测试片超过490款,量产正片超过100款[3] 财务与运营表现 - 公司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10.55亿元增至2024年的21.21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41.83%[3]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3.02亿元,同比大增45.99%,创下成立以来半年度最佳业绩[3] - 出货量从2022年的234.62万片飙升至2024年的625.46万片,复合增长率高达63%[3] 客户与市场拓展 - 在国内市场,公司是国内主流存储IDM厂商全球12英寸硅片厂商中供货量第一或第二大的供应商,也是国内一线逻辑晶圆代工厂中国大陆12英寸硅片供应商中供货量第一的供应商[2] - 在国际市场,公司已向客户D、联华电子、力积电、格罗方德、客户P、客户O等全球一线晶圆厂批量供货,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期间,公司外销收入占比均稳定在30%左右[3] - 2025年1-6月量产正片已贡献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约60%[3] 产能规划与行业影响 - 第二工厂达产后,公司总产能将达120万片/月,可满足中国大陆内资晶圆厂2026年321万片/月12英寸晶圆产能的37%,全球产能占有率达到10%以上[4][5] - 产能提升将极大缓解国内12英寸硅片供需失衡,进一步推动国产化设备和材料的突破,全面提升国内电子级硅片产业链的竞争力[5]
早盘直击|今日行情关注
沪指重回3900点上方,科技股大幅反弹。 近期关税风波有所缓和,市场担忧情绪缓解,叠加十五五规划即将定调,市场关注点重新回到国内产业趋 势。周二市场重回升势,沪指重回3900点上方,双创指数出现大幅反弹。本轮关税冲击明显小于4月,市场已经有较强的免疫力,并且在"关税冲击下的低 点是逢低布局机会"的心理影响之下,指数并未出现4月时的大幅调整,以横盘震荡为主,下方承接力度较强。因此市场很难出现持续性的深幅回调,震荡 上行的趋势不会发生变化。 热点板块: 10月科技方向依然值得关注,反内卷出现成果的板块有补涨机会。科技板块在经历了8-9月的持续上涨后,板块内部出现有序轮动和高低 切换。预计10月科技板块内部将继续维持有序轮动的格局,滞涨的机器人、军工、智能汽车等板块有望迎来补涨。而领涨板块如算力硬件、国产半导体、 新能源等一旦出现明显调整,也将形成较好的逢低布局机会。反内卷出现阶段性成果的板块,如光伏、水泥建材、煤炭、快递等板块如得到三季报验证, 也将迎来补涨的机会。关注:1)机器人国产化和走进老百姓生活依然是2025年比较确定的趋势,机器人产品将从人形机器人向四足机器人、功能型机器 人扩展。以此带来的传感器、控制 ...
中国半导体 - 因国内人工智能 GPU 需求强劲,将中芯国际(SMIC)评级上调至增持Greater China Semiconductors-China Foundry Upgrade SMIC to OW on Strong Domestic AI GPU Demand
2025-10-22 10:12
**涉及的公司和行业** * 行业:大中华区半导体行业,特别是晶圆代工和人工智能 GPU 领域 [1][2][3] * 公司:中芯国际 [1][4][8],华虹半导体 [3][4][9],华为 [11][35],寒武纪 [11][44],阿里巴巴平头哥 [11],百度昆仑 [11],以及设备供应商如中微公司和北方华创 [1][10] **核心观点和论据** * **投资建议调整** * 将中芯国际评级从“持股观望”上调至“增持”,目标价从 40 港元上调至 80 港元 [4][8][107] * 将华虹半导体评级从“持股观望”下调至“减持”,目标价从 38 港元上调至 60 港元 [4][116][139] * **看好中芯国际的核心逻辑:强劲的国内 AI GPU 需求** * 驱动因素:中国 AI 应用普及和政策支持本土 AI GPU,将推动未来两年对国内先进制程代工的需求 [1][2] * 需求侧:中国移动计划到 2028 年部署 10 万颗国产 GPU 的网络 [2] 预计 2026 年中国 AI GPU 营收将达到 1130 亿元人民币,2027 年达到 1800 亿元人民币,2024-27 年复合年增长率为 62% [2][20] NVIDIA 在中国 AI 处理器市场的份额已接近零,需求转向本土供应商 [2] * 供给侧:中芯国际先进制程产能扩张逐步消除设备瓶颈,通过多 patterning 技术可向 7nm 和 5nm 节点推进 [1][10] 预计 7nm 及以下制程总产能到 2025 年达到 22k wpm,2026 年达到 42k wpm [1][10] 中芯国际在国产 AI 芯片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07] * **看淡华虹半导体的核心逻辑:成熟制程业务可持续性存疑** * 尽管华虹半导体提高晶圆价格,但这可能只是此前降价后的均值回归,其真实盈利能力较弱 [3] 2025 年第二季度华虹半导体的 EBITDA 利润率为 30%,低于中芯国际的 47% 和联电的 41% [3] * 行业检查显示 MCU 和图像传感器存在库存积压 [9] 市场期望其扩张 7nm 制程,但公司澄清仅合并华润微电子旗下的成熟制程业务 [9][139] 随着无锡 12 英寸晶圆厂产能提升,折旧将快速增加并侵蚀毛利率 [116][122] *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技术进展与挑战** * 华为昇腾 AI 处理器路线图显示,新产品在迁移到本土工艺时性能有所下降,反映出制造过程中的良率问题 [35][36] 例如,昇腾 950 的 FP16 算力为 500 TFLOPS,低于昇腾 910C 的 800 TFLOPS [36] 但互联带宽有显著提升 [37] * 非华为芯片(如平头哥、昆仑、寒武纪)需要 6-12 个月时间迁移到中芯国际等本土代工厂 [11][45] 目前中芯国际有 15k wpm 的 7nm 产能,但一半需保留给华为智能手机 SoC,因此今年仅假设 8k wpm 产能用于中国 AI GPU [45] * 检测工具是美国供应商 KLA 受严格出口管制下的真正瓶颈 [10] * **中国半导体自给率趋势** * 中国半导体自给率预计从 2024 年的 24% 提升至 2027 年的 30% [52][60] 特别是在 GPU 领域,自给率预计到 2027 年将达到 50% [28][33] * 驱动因素包括中国存储厂商在行业下行周期中大幅增产,先进制程逻辑芯片取得突破,以及汽车需求持续强劲带动图像传感器和功率半导体增长 [52] * **财务预测与估值** * 中芯国际:将 2025 年每股收益预测下调 5%,但将 2026 年和 2027 年每股收益预测分别上调 14% 和 25% [102][103] 新目标价 80 港元对应 2027 年预期市盈率 32 倍和市净率 3.1 倍 [8][107] * 华虹半导体:将 2025 年每股收益预测下调 42%,但将 2026 年和 2027 年每股收益预测分别上调 7% 和 8% [134][135] 新目标价 60 港元对应 2026 年预期市净率 2.0 倍 [116][137] * **风险情景分析** * 对中国 AI GPU 需求进行了情景分析,基准情景基于两个假设:中国政府禁止采购低性能 NVIDIA AI 处理器的规定持续有效,以及国内 AI 计算需求保持结构性强劲并由本土供应商填补供应缺口 [20][22][23] * 看涨情景:假设中国云服务提供商无法购买 NVIDIA 或 AMD 芯片,即使用于海外数据中心,同时国内 AI 计算需求保持强劲 [20] * 看跌情景:假设中美政府均允许中国云服务提供商进口国外 AI 芯片,且他们愿意使用 NVIDIA 或 AMD 产品,或者 GPU 利用效率提升抑制需求 [21][22]
点燃人才新引擎!华强北人才日活动高能开启
南方都市报· 2025-10-21 22:38
活动概况 - 活动于10月18日举办,主题为“政策赋能、经验共享”,旨在搭建人才成长与企业创新的互动平台 [1] - 活动吸引超过200家企业代表参与 [1] 政策支持 - 活动对“福田英才荟”政策及重点人才政策的申报标准进行深度解读,旨在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4][5] 行业聚焦与分享 - 行业分享环节聚焦半导体国产化背景下贸易商的新机遇与挑战,剖析全球供应链变局中的市场新趋势 [6] - 分享基于华强北作为全球电子元器件集散地的独特优势,展现了其作为“创新试验田”的活力 [6] 区域经济与未来规划 - 华强北街道现有经营主体11.5万家,从业人员约22万人 [7] - 计划通过常态化活动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并定于11月1日举办2025年华强北国际创客大会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