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智能化

搜索文档
亏损300亿关厂解难题,这家跨国巨头为何选择这条“单向车道”?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22 10:13
公司重组计划 - 日产汽车计划在2027财年结束前关闭位于神奈川县的追滨旗舰工厂,并将生产转移至福冈县的九州公司 [2] - 追滨工厂目前有2400名员工,公司承诺为受影响的员工探索多种安置方案 [3] - 关闭工厂是公司全面重组的一部分,旨在降低成本和缩减产能,即使找不到买家也不会改变决定 [3] - 追滨工厂自1961年运营至今,曾是日产聆风电动汽车的首个量产基地,目前主要生产日产Note和Aura小型车 [3] 财务与运营状况 - 截至今年3月,日产财政年度亏损达6709亿日元(约合45亿美元),而上一财年利润为4266亿日元 [5] - 亏损原因包括全球市场竞争加剧、区域销量下降、重组成本高企及库存膨胀 [5] - 公司计划裁员近20000人(占全球员工15%),并将17家工厂整合至10家,年产量从350万辆降至250万辆 [6] - 美国对进口日本汽车征收25%关税对日产影响显著,因其客户群体对价格敏感度高于竞争对手 [5] 技术研发与市场策略 - 日产在固态电池研发方面取得进展,但试点工厂进度因研发费用压缩而受影响 [7] - 固态电池量产应用可提升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帮助公司重建电动化技术标签 [7] - 行业建议日产放弃“全球车”策略,转向区域定制化产品,重点突破欧美市场 [8] - 北美市场需推出电动皮卡,注重实用性、性能及价格竞争力 [8] 联盟与生态构建 - 日产曾与本田合并谈判破裂,现寻求资金支持和合作伙伴 [6] - 公司应通过联盟共享资源,合作研发电动平台技术,或与科技公司成立合资企业突破软件短板 [8] - 智能化趋势下,日产需加强与科技公司合作,提升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能力 [9] 其他影响 - 追滨工厂是神奈川县经济支柱,影响数百家分包商及周边服务业 [4] - 工厂附近的研究中心、测试设施等机构不受关闭影响 [4] - 日产已取消在日本南部建设10亿美元电池厂的计划 [6]
福特中国召回4903辆进口汽车 涉及林肯领航员、福特F -150等车型
犀牛财经· 2025-07-21 15:41
召回事件详情 - 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近期备案了三批次召回计划,涉及林肯领航员、福特F-150和Mustang等多款车型 [1][2][3] - 第一批次召回2021年12月至2024年8月生产的2022-2024款林肯领航员2264辆,因右前制动管可能与空气滤清器出气管干涉磨损导致制动液泄漏 [2][3] - 第二批次召回2017年11月至2022年9月生产的2018-2022款林肯领航员43辆、2017年10月至2020年7月生产的2018-2020款福特F-150 35辆、2018年2月至2022年4月生产的2018-2022款福特Mustang 5辆,因售后更换的电动助力转向机总成存在软件偏差可能导致方向盘异常摆动 [2][3] - 第三批次召回2014年12月至2017年6月生产的2015-2017款林肯领航员2556辆,因外后视镜迎宾灯密封不良可能导致短路起火 [2][3] 召回处理措施 - 对于制动管问题车辆,公司将委托林肯经销商免费检查并纠正右前制动管布置,磨损则更换零件 [2][3] - 对于转向机软件问题车辆,公司将委托授权经销商免费更新电动助力转向机控制模块软件 [2][3] - 对于迎宾灯问题车辆,公司将委托林肯经销商断开迎宾灯连接 [2][3] - 公司将以挂号信等方式通知用户,授权经销商将主动联系安排检查,用户可通过热线电话或市场监管总局网站获取召回信息 [2][3] 中国市场表现 - 2024年长安福特全年销量24.7万辆,虽同比增长但远低于2016年94.4万辆的峰值 [4] - 2024年前5个月长安福特累计销量76983辆,同比下跌16.43% [4] - 2022-2024年江铃福特乘用车销量分别为4.8万辆、3.9万辆和3.5万辆,呈现下滑趋势 [4] - 电动化布局滞后,目前中国市场仅有一款在售纯电动车型电马 [4] - 智能化竞争力较弱,缺乏本土化创新 [4]
捷昌驱动(603583):国产线性驱动领军企业,进军机器人打开成长空间
山西证券· 2025-07-18 10:31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 - A”评级 [1][15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作为线性驱动行业领先企业,技术成熟、产品质量领先、全球产能布局减缓关税扰动影响、主业增长稳健,积极布局机器人灵巧手和关节执行器,具备执行器解决方案底层能力,业绩确定性较强,25 - 27 年 PE 估值低于可比公司均值,故给予“增持 - A”评级 [157][158][159] 各部分总结 公司分析 - 基本概况:国内线性驱动领军企业,成立于 2000 年,深耕行业二十余年,产品应用于多领域,业务布局多元化,与灵巧智能成立合资公司 [4][18] - 管理层及股权架构:股权结构集中,胡仁昌为实际控制人,管理层行业经验丰富 [25][29] - 财务分析:多元化布局驱动业绩向好,2017 - 2024 年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 26.75%,2024 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营收主要源于海外市场,内销潜力大,25Q1 毛利率下降、净利率提升,稳定分红回馈投资者 [32][36][43] 受益于产品智能化和工业精细化,线性驱动产品有望全面开花 - 需求端:预计 23 - 27 年全球线性驱动市场规模 CAGR 为 8.34%,智慧办公、医疗康护、智能家居等领域需求增长带动市场扩容 [46][49] - 供给端:海外厂商具备先发优势,国内企业性价比优势突出,国内企业有望扩大海外市场份额 [94] 看点 - 设立海外子公司、布局海外产能,打开全球市场空间:布局全球化战略,设立多地生产基地和子公司,推进生产智能化改造和海外产能扩张 [100][104] - 绑定海外优质客户,多种销售模式并驾齐驱:客户认证壁垒高,合作粘性强,国内外销售模式不同,积极参与国际展会拓展海外市场 [106][110][112] - 多年研发投入行业领先,逐渐形成产业技术壁垒:坚持研发投入,截至 2024 年取得 941 项专利,筹划成立机器人执行器事业中心 [115] - 人形机器人量产在即,布局线性执行器、灵巧手开拓新增长曲线:执行器占人形机器人成本 60%,线性执行器市场空间大,灵巧手应用广泛,公司线性执行器项目进展顺利,与灵巧智能合资成立公司 [119][126][141]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盈利预测:预计 2025 - 2027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43.93、52.16、61.58 亿元,线性驱动业务收入增长,其他业务收入增速 10% [151][152] - 投资建议:公司技术、产能、业务布局等优势明显,25 - 27 年 PE 估值低于可比公司均值,首次覆盖给予“增持 - A”评级 [156][158][159]
“聪明车”必须是“安全车”
科技日报· 2025-07-18 07:35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已超过50%,全球最高,泊车辅助驾驶技术在中高端车型渗透率超过20% [1] - 2030年及之后的两三年可能是L3、L4从试点走向规模化应用的窗口期 [1] - 2025年上半年自动驾驶商业化迎来关键拐点,从"技术验证"加速转向"场景落地" [1] - 中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阶段成功实现换道超车,并在智能化领域取得终端先行优势 [1] 技术发展趋势 - 自动驾驶正从规则驱动与数据驱动向认知驱动演进,目标是构建具备人类脑推理特征的高等级智能驾驶系统 [2] - 2025年AI与汽车融合正在触发范式级突破,DeepSeek等技术普惠化加速汽车智能化升级 [2] - AI技术不仅重塑汽车核心竞争力,更深刻影响用户体验,将成为决定未来汽车产业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 [2] 企业实践与挑战 - 安全是自动驾驶不可跨越的鸿沟,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同时不带来2-3倍成本负担是较大挑战 [2] - 法雷奥中国团队开发智能大灯产品只需8-10个月,而欧美需要两年左右,中国研发效率和能力领先全球 [2] - 整车企业代表展示了新能源智能汽车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2] 产业链协同发展 - 中国汽车智能化已走到全球比较前沿的位置,建议整车厂与ICT企业联合推动产业升级 [3] - 未来汽车产业需要以更开放模式链接更多智能化能力,车企需与算力、算法公司无缝链接 [3] - 跨界融合将为中国汽车产业提供发展活力 [3]
AI驱动汽车行业新竞赛
中国证券报· 2025-07-18 05:03
中国汽车智能化发展现状 - 中国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超过50% 位列全球最高 [1] - 新能源乘用车L2+辅助驾驶装车率达77.8% 传统燃油车达52% [1] - 泊车辅助技术在中高端车型渗透率超20% 24万元以上车型APA装车率超50% [1] - 比亚迪推动"全民智驾"概念 辅助驾驶成为消费者购车重要考量因素 [1] 智能化竞争战略路径 - 发展高阶智能驾驶需缩短L3+自动驾驶从试点到规模化应用的时间窗口 [2] - 企业需将核心竞争力迁移至智能化和AI技术 这是行业优胜劣汰的关键 [2] - 2020-2030年是普及低阶智驾技术的关键窗口期 需加速培育用户习惯 [2] - 建议采取"低成本低阶技术布局+高等级自动驾驶突破"的双路径策略 [2] 产业链合作模式创新 - 华为/Momenta/元戎启行等智驾企业与整车厂深度绑定 解决技术落地难题 [3] - 欧洲日本经验显示 整车厂联合攻关+整零战略联盟可突破技术瓶颈 [2] - 中国车企通过合资/投资控股实现反向技术输出 开创开放合作新途径 [5] 技术突破与商业化挑战 - L3向L4/L5升级面临"黑箱决策""数据依赖"等技术瓶颈 [3] - 需通过"类脑认知架构"实现智能驾驶安全性的跃迁 [3] - L4以下辅助驾驶需平衡安全性与成本(可能增加2-3倍)的矛盾 [3] - AI操作系统发展分三阶段:AI in OS/AI for OS/AI as OS [4] 全球化发展维度 - 需实现技术创新从参数比拼转向价值创造 [4] - 管理模式需从交易关系升级为伙伴关系 [4] - 推动中国产品向全球品牌跃升 建立国际市场信任度 [4]
暂停研发电动汽车后,本田为何急于投资汽车芯片开发商?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17 15:57
本田停止电动汽车研发 - 本田汽车决定停止研发新的电动汽车,此前曾尝试推出多款纯电新车如Honda e但市场收获不足 [2][3] - 停止研发可能与美国市场取消电动车税收抵免政策有关,从2023年9月30日起7500美元新车抵免和4000美元二手车抵免将取消 [3] - 本田与索尼合资成立的索尼本田移动出行株式会社运营亏损520亿日元(约26亿元人民币),合作新车Afeela市场反响平淡 [4] - 本田2023年搁置了与通用汽车联合开发经济型电动汽车的计划,但中国市场不受停止研发影响 [4] 本田投资汽车芯片开发商 - 本田计划投资日本芯片制造商Rapidus,预计2025财年下半年投入数十亿日元 [5] - Rapidus目前主要股东包括丰田、NTT和索尼,已获得73亿日元投资,目标2027年量产2纳米制程芯片 [5][6] - 本田原计划自主开发自动驾驶芯片,现通过与Rapidus合作确保下一代汽车芯片供应 [5] - Rapidus采用GAA工艺和RUMS商业模式,计划2027年在北海道工厂实现2纳米芯片量产 [6] 战略转型背后的考量 - 投资芯片可降低20%采购成本和30%整车电驱系统成本,破解电动车亏损难题 [7] - 传统车企研发预算正从电池电机转向算力平台和传感器融合等芯片领域 [7] - 本田加入后与丰田、日产形成日本汽车芯片联盟,标志"车企主导+本土代工"模式成型 [7] - 通过芯片投资构建未来竞争力,形成"传统能源供血-智能技术造血"的良性循环 [7] - 暂停电动车研发并非放弃转型,而是重新锚定"技术主权",掌控芯片这一"数字引擎" [8]
中国汽车智能化领跑
环球网资讯· 2025-07-17 11:40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超过50%,全球最高,泊车辅助驾驶技术在中高端车型渗透率超20% [1] - 2025年上半年自动驾驶商业化从"技术验证"转向"场景落地",中国在智能化领域取得终端先行优势 [1] - 2025年AI与汽车深度融合将触发产业范式级突破,AI成为决定产业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 [1] - 中国汽车产业需完成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开放创新等关键跨越 [3] 市场数据 - 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产销首破150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达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占新车销量44.3% [1] 技术进展与挑战 - 主流自动驾驶技术难以突破L3级向L4、L5级发展的瓶颈,需通过"类脑认知架构"实现认知模式跃迁 [3] - 汽车智能化发展需AI操作系统支撑,东软睿驰已参与实现多种形态的AI Agent,加速智能规模化落地 [3] - 安全是不可跨越的鸿沟,车企要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控制成本 [3] 国际化与竞争 - 中国车企迎来智能化出海关键窗口期,为进军高端市场提供机遇 [3] - 中国技术正向全球汽车厂商提供,但智能化出海面临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合规问题 [3]
伯特利拟1.98亿参投合伙企业 上市累赚46.7亿加码新兴领域
长江商报· 2025-07-17 07:36
对外投资 - 公司拟出资1.98亿元参与投资合伙企业,持股比例为99%,资金将主要投向人形机器人、汽车智能化、出行新技术、低空经济等领域的高成长性未上市企业股权 [1][2] - 此次投资由公司与金鼎私募共同设立共青城伯金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合计认缴出资额2亿元,其中金鼎私募作为普通合伙人认缴200万元,持股1% [2] - 公司现金储备充足,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货币资金为21.05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19.36亿元 [2] - 自2018年上市以来公司共进行过3次对外投资,包括2018年出资3000万元设立汽车零部件与智能制造基金(持股10%)、2019年以1800万元认购万安部件33.96%股权、2022年子公司出资5850万元与吉利控股成立智能底盘合资公司(持股65%) [3] 业绩表现 - 公司归母净利润连续6年增长,从2019年的4.02亿元增至2024年的12.09亿元,上市至今累计实现归母净利润约46.7亿元 [1][5][6] - 营业收入从2019年的31.57亿元增至2024年的99.37亿元,接近百亿规模,仅在2020年出现下滑 [5]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26.38亿元(同比增长41.83%),归母净利润2.7亿元(同比增长28.79%) [5] 业务发展 - 公司主要从事汽车底盘系统及智能驾驶系统研发制造,涵盖制动系统、智能驾驶系统及转向系统业务领域,具备机械制动、转向及智能电控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 [4] - 2025年一季度在研项目总数498项(同比增长6.41%),新增量产项目57项(同比增长11.76%),新增定点项目120项(同比增长13.21%) [6] - 研发投入持续加码,研发费用从2018年1.01亿元逐年增长至2024年5.76亿元,截至2024年末拥有国内外有效专利416项(含发明专利105项),研发人员达1250人 [6]
【高通(QCOM.O)】全球无线通信芯片领导者,引领端侧AI革命——投资价值分析报告(付天姿/王贇 )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7-16 21:35
高通公司业务概况 - 高通是全球领先的无线通信技术公司,成立于1985年,1991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核心业务为手机、IoT和汽车(QCT)[3] - 手机业务是公司收入支柱,FY2024收入248.63亿美元,占总营收63.81%[3] - 2024Q1-Q3智能手机SoC芯片出货量达2.22亿颗,全球第二,高端安卓手机芯片市场份额59%(销售收入口径)[3] 技术优势与专利壁垒 - 通过自研+收购(WIFI/蓝牙/射频/汽车/AI等领域专利)构建技术护城河,1989年推出的CDMA技术成为3G网络基础[4] - 截至2025年初拥有约5,600族5G SEP专利,全球第二[4] - 技术许可业务(QTL)为第二大利润来源,近十年税前利润率超60%[4] 新业务增长潜力 - **IoT业务**:1)PC领域布局Windows on ARM,推出骁龙X系列芯片配合微软"Copilot+AI PC"战略 2)智能眼镜芯片占全球份额超80%,合作Meta/Pico/Sony等头部厂商 3)2025年收购IP供应商Alphawave进军AI数据中心[5] - **汽车业务**:座舱芯片龙头向中高阶智驾芯片拓展,"汽车智能化+智驾平权"趋势推动收入增长[5] 短期业绩挑战 - 苹果自研基带芯片将导致2027年对苹果硬件出货归零,收入大幅下降[6] - 关税不确定性可能提升中国手机厂商采购成本,市场份额或被联发科蚕食[6]
领克收获150万车主认可,以“用户主义”重构高端市场估值体系
格隆汇APP· 2025-07-16 20:15
行业格局变化 - 国产品牌乘用车2025年上半年销量927万辆,市占率68.5%,同比提升6.6个百分点,合资品牌份额持续下滑[1] - 新能源乘用车单月零售渗透率2024年7月首次突破50%,2024年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1000万辆[1] - 领克累计交付突破150万台,成为中国汽车高端化里程碑,耗时8年实现这一目标[1] 领克市场表现 - 2025年1-5月全国乘用车平均售价17万元(同比下降0.7万元),领克品牌加权均价达18.9万元,超过丰田/日产/大众/本田等合资品牌[4] - 领克EM-P智能电混家族加权成交价超24.8万,稳居高端插混市场前三;燃油车领克03(12.8万)超思域(11.4万),领克06(11.2万)超XR-V(10.55万)[5] - 2025年上半年领克品牌三年保值率54.58%,9款车进入细分市场保值率前十,其中领克03/07/09登顶细分市场第一[6][9] 产品与技术优势 - 构建"燃油+插混+纯电"全产品阵容,领克03销量超40万辆,开创国产品牌燃油性能车先河[13] - 插混车型新增用户中80%为置换客群,30%来自BBA车主;2.0T Ultra版本主销占比达64%[14] - 采用SPA Evo架构、LYNK OS N/Flyme Auto智能座舱系统、千里浩瀚智能辅助驾驶H5/H7方案等技术体系[15] 用户运营与品牌建设 - 用户增换购比例超39%,新老用户推荐比例达71%,建立Co客生态包括Co:Club/Co客领地/领克App等[20] - 通过Co客理事会实现用户与品牌平等对话,开展应急救护等公益活动延伸品牌社会价值[21] - 典型案例包括应急救援志愿者车主和野生动物摄影家车主,体现产品多功能性和品牌精神[21] 未来发展路径 - 已完成Z10/Z20纯电车型布局,开启下一个150万辆目标,强化全球化发展战略[25] - 行业转向技术竞争和智能化/全球化,领克凭借产品定义/智能化/供应链/用户等多维度护城河保持领先[25] - 通过技术创新(三电/车身/底盘)和底层创新(架构/操作系统)构建新竞争壁垒[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