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能源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储能行业半年报“预喜”:高增长下产业升级与市场扩容并行
环球网· 2025-07-29 10:16
行业盈利表现 - 8家储能企业披露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4家预计净利润增长超40%,1家扭亏为盈 [1] 全球储能产业发展 - 全球储能产业进入市场化竞争阶段,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 [3] - 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258GWh,同比增长106% [3] - 国内厂家出货252GWh,同比增长109%,占据全球主导地位 [3] - 头部厂商市场集中度提升,产能利用率高,部分供不应求 [3] - 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头部厂商引领产能扩张 [3] 投资与扩产动态 - 上半年中国储能系统集成环节新签约、开工、投产项目27个,总投资超550亿元 [4] - 扩产反映全球储能市场增长前景被看好,竞争加剧推动市场份额集中度提升 [4] - 头部企业加码新技术研发,布局大容量电芯,部分企业向下游延伸实现垂直整合 [4] 全球储能需求变化 - 海外市场新兴需求崛起,上半年全球新兴市场超大型储能项目密集交付 [4] - 宁德时代、晶科能源等在智利、澳大利亚的项目推动新兴市场成为增长引擎 [4] - 海外市场超大型项目交付推动需求格局变化,部分企业研发适用于算力场景的储能产品 [4] 行业未来展望 - 未来储能行业有望健康发展,为全球能源转型与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4]
小核酸跻身第三大药物类别,中国药企已斩获超60亿美元BD大单,重点公司已圈出
第一财经· 2025-07-29 10:11
油气设备行业 - 中东天然气开发进入战略窗口期 受发电需求增长和能源转型推动 预计2030-2035年石油需求见顶背景下产油国加速布局天然气 [3] - 天然气全产业链扩张驱动工程建设与高端装备需求 重点公司中东订单表现突出:一家企业中东订单达15亿元占10%市场份额 另一家企业中东订单3年实现翻倍增长 [2][3] - 推荐标的包括中东订单爆发的高端装备出海企业及需求能见度高+产能布局前瞻的业绩稳健增长型企业 [3] 小核酸药物行业 - 小核酸药物(ASO/siRNA/miRNA)成为继小分子和抗体后第三大药物类别 中国药企已通过BD合作斩获超60亿美元交易额 [2][7] - 商业化应用呈现两大趋势:罕见病领域商业化模式成熟 慢性病领域长效治疗优势显现 国内企业重点布局慢乙肝和心血管疾病管线 [7][8] - 海外MNC加速通过合作研发布局 国内企业同步推进自主研发 机构推荐关注慢乙肝及心血管领域小核酸药物管线优质标的 涉及多家A股和港股上市公司 [7][8]
阳光电源2.4GWh项目落地保加利亚,撬动中东欧能源转型
鑫椤储能· 2025-07-29 10:11
核心观点 - 阳光电源与欧洲开发商Sunotec签署2.4GWh储能项目协议,标志着中国高端储能装备首次进入保加利亚市场,并推动中东欧能源转型 [1][2] - 该项目将保加利亚储能容量提升近5倍(从不足0.5GWh增至2.4GWh),显著改善电网稳定性 [2] - 中国储能企业全球市场份额达43%,阳光电源以16.7%市占率位居全球第二,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能力突出 [5] 项目合作细节 - 合作涵盖光伏+储能一体化站点及独立储能电站,部分项目纳入保加利亚国家级资助计划"RESTORE"(预算10亿欧元,补贴比例最高30%) [2][4] - 阳光电源提供PowerTitan 2.0储能系统及逆变器,适配保加利亚极端气候条件(夏季高温/冬季严寒) [2] - Sunotec评价中国技术方案在安全性、成本控制和环境适应性上表现优异 [2] 中东欧储能市场机遇 - 中东欧光伏资源丰富(保加利亚年日照超2000小时),但电网薄弱,储能需求迫切 [3] - 欧盟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42.5%的目标推动各国加速储能布局,政策激励密集出台 [4] - 阳光电源正与德国、西班牙等国推进吉瓦级项目,中国技术深度参与欧洲能源转型 [5] 中国储能产业链竞争力 - 中国储能企业形成"全链条竞争力",覆盖电池电芯、逆变器到系统集成 [5] - PowerTitan 3.0等新技术有望推动中国企业在德国、英国等高端市场突破 [5] - 全球碳中和背景下,技术、资本与政策的跨国协同成为能源转型关键 [5]
李强总理出席,宁德时代、中芯国际、天合光能、金风科技......等齐聚
DT新材料· 2025-07-28 23:28
中欧企业家座谈会 - 国务院总理李强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主持中欧企业家座谈会,近60位中欧商会和企业负责人出席,中方企业代表包括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宁德时代、金风科技、明阳集团、天合光能、京东、科大讯飞、中芯国际、正泰集团等龙头企业高管 [1] - 李强强调合作是中欧双方唯一正确选择,中国与欧洲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在能源转型等领域合作空间广阔,尤其在光伏领域中国已成为全球龙头,具备技术、产能和成本优势 [1] - 中国光伏企业通过欧洲市场合作可缓解国内产能过剩压力并提升技术品牌影响力,欧洲则可获得优质低价光伏产品加速能源转型 [1] 新能源材料与设备 - 碳材料涵盖石墨、活性炭、碳纳米管、石墨烯等12类基础材料,制品包括电极、导电添加剂、双极板等5类应用产品 [3] - 生产设备涉及炭化活化设备、气相沉积设备、包覆设备等15类专用设备,分析仪器包含电化学工作站、比表面积分析仪、TEM等9类检测工具 [3] 能源技术展会 - 第九届国际碳材料大会暨展览会将于2025年12月9-11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主题覆盖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技术领域 [4]
活力中国调研行|内蒙古能源转型:“15个第一”领跑全国
中国青年报· 2025-07-28 21:12
新能源发展 - 内蒙古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 45亿千瓦 占全区总装机的52% [5] - 过去两年新能源发电量分别为1665亿千瓦时和2125亿千瓦时 增速保持在25%以上 [5] - 绿电外送量从"十四五"初期的300亿千瓦时提升至600亿千瓦时 预计2024年达到1000亿千瓦时 [5] - 建成绿氢产能6万吨/年 接近全国总产能的一半 [7] - 全球首个绿色氢氨项目建成投产 开辟绿氢消纳新场景 [7] 传统能源升级 - 累计建成绿色煤矿180处 智能化煤矿215处 分别占在产煤矿的61%和72% [7] - 千万吨级以上煤矿全部实现"井下不见人 产煤不见煤"的智能化开采 [7] 能源经济成就 - 2024年实现"15个全国第一" 包括新能源总装机 发电量 外送电量等 [1][2] - 新能源装机在全国率先突破1亿千瓦 [1] - 全国首个跨省跨区绿电直连项目获批 实现内蒙古新能源与宁夏负荷点对点直供 [5] 创新消纳模式 - 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 风光制氢一体化等6类新能源市场化消纳模式 [7] - 推进电解铝 铁合金等高载能产业绿电替代 发展绿色算力 零碳园区 [7] - 规划建设绿氢走廊和区内输氢管网 推进"一电变三绿"战略 [7]
两大巨头押注绿氨
势银能链· 2025-07-28 12:08
绿氨产业的核心观点 - 绿氨作为兼具能源载体与工业原料双重属性的零碳新星,正成为国家电投集团与远景科技集团撬动全球零碳产业革命的核心支点 [2] - 国家电投与远景科技的绿氨战略布局折射出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路径自信,通过将风光资源优势转化为绿氨产业优势,为国内难减排行业提供脱碳解决方案,并在国际增量市场中构建竞争壁垒 [12] 国家电投绿氨项目 技术创新 - 首创全球最大规模一次性投产绿氨项目(18万吨/年)、最大碱液与PEM混合制氢系统(36000标方/小时碱液制氢+9600标方/小时PEM制氢)、最大直流微电网制氢工程(40兆瓦新能源发电直供)、最大固态储氢装置(48000立方米) [6] - 应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氢-化"全流程柔性控制系统,通过智能化"源荷互动"机制破解风光发电波动性与合成氨生产稳定性的匹配难题 [6] 产能效益 - 年产能18万吨绿氨,配套80万千瓦风光发电,每年可替代23万吨标煤,减排65万吨CO₂,相当于50万户家庭全年用电的碳排放 [6] - "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通过自建输电网络实现电力直供,系统稳定性较传统电网供电提升40% [6] 市场布局 - 与欧洲、日韩等企业签署销售协议,并与法电中国、中国石油国际事业公司、日本伊藤忠、荷兰孚宝等签署合作协议,首批绿氨于投产之日发往国际市场 [6] 远景科技集团绿氨项目 技术突破 - 自主研发AI驱动电力系统,通过秒级响应调度生产解决新能源波动性与化工稳定性的难题,智能物联操作系统EnOS使项目整体能耗降低20%以上 [10] 规模效应 - 总投资173亿元,全部投产后年产能152万吨,相当于每年减少912万吨碳排放(超过1520万辆燃油车年排放量) [10] - 首期32万吨产能配套143万千瓦风光发电及680兆瓦时储能,实现100%绿电直供 [10] 市场布局 - 产品锁定欧洲与东南亚需求,日本丸红商社签署长期采购协议,绿氨作为储能介质成本仅为锂电储能的0.25% [11] - 项目被誉为"可复制的零碳工业模板",其动态耦合技术与离网运行模式为全球能源密集型产业脱碳提供范本 [11]
凯德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美国AI计划遭遇电力饥渴症
搜狐财经· 2025-07-27 22:25
AI战略定位 - 美国将AI定义为驱动"工业、信息变革和文艺复兴"的核心力量,并视为重塑全球力量平衡的关键战略方向 [1] - 该战略被德意志银行称为"全押式战略",暗示美国经济与AI产业深度绑定 [1][3] 能源瓶颈挑战 - 数据中心电力消耗预计从2023年占全美用电总量4.4%升至2028年6.7%-12%,五年内可能激增近两倍 [1] - 能源瓶颈成为AI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现有电网系统面临指数级算力需求压力 [1] - 美国电力基础设施承载极限可能成为AI突破的关键掣肘 [1] 能源转型路径 - 美国采取三重应对策略:延缓发电厂退役、加速电网现代化改造、押注前沿技术(地热能、核裂变/聚变) [3] - 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被视为平衡能源需求与零碳目标的重要支点 [3] 资本市场反应 - 传统能源巨头与新兴核能企业市值联动性增强,电网设备制造商估值持续攀升 [5] - 市场预期未来五年美国电力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或突破千亿美元量级 [5] 经济影响 - 美国转型为AI领域高贝塔投资标的,经济表现与AI产业进展关联度空前紧密 [3] - 这种深度绑定既可能创造新增长极,也增加经济系统受技术迭代周期冲击的风险 [3]
WAIC 2025 | “灯塔工厂”背后 施耐德电气助力多行业“智”变升级
新华财经· 2025-07-27 19:14
公司动态 - 施耐德电气亮相第八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聚焦AI技术在行业领域与业务场景中的落地应用及生产力转化 [1] - 公司展示上海普陀工厂通过广泛部署AI技术解决方案,人均生产效率提升82%,获评"端到端灯塔工厂" [1] - 无锡工厂凭借AI驱动生态设计、开发闭环碳跟踪平台、以机器学习模型提升能效,实现范围一和范围二减碳90%,获评"可持续灯塔工厂" [1] - 公司针对包装消费品、油气化工、数据中心、智慧楼宇、未来电网等关键行业,展示"智联协同"创新成果 [1] - 公司推出"边缘智能盒",为工业自动化和能源管理场景带来灵活、安全、高效的全维价值 [1] 技术应用 - 边缘智能、大模型、Agentic AI正加速向细分行业渗透,工业专有知识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将迸发更大价值 [2] - 公司发布EcoStruxureTM楼宇智能运维专家,基于知识图谱和大语言模型深度融合的AI Agent,能高效暖通运维及建筑节能减排 [2] - 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新一代电力综合运营系统,可深度覆盖中低压配电、微网监控、综合能源管理等应用场景 [2] - 公司推出SmartCool 2.0末端空调节能解决方案,基于IT负载需求进行秒级同频动态制冷输出管理,助力数据中心制冷能效突破 [2] 行业影响 - AI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可推动新能源接入,提升工业制造、楼宇建筑、交通运输、数据中心等关键领域的效率和能效 [3] - AI技术将加快全球产业的系统性变革,促进高效与可持续 [3] - AI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将全面推进能源、工业等关键领域的结构性变革 [3] - 中国是全球AI产业发展高地,也是施耐德电气AI创新战略布局的关键一环 [3]
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IFRS发布企业ISSB行业指南应用文件
信达证券· 2025-07-27 09:0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国内和国际在 ESG 领域有诸多政策发布和行动,如中欧联合声明、IFRS 发布指南等,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 [3][22] - ESG 金融产品市场发展态势良好,债券、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在存量、发行数量和规模上有一定表现 [5] - 主要 ESG 指数本周和近一年均呈现上涨态势 [7] - 专家认为 ESG 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应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并提出政策建议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热点聚焦 国内 - 中欧领导人发表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双方将在多方面合作推动全球公正转型,包括落实气候目标、支持 COP30 等 [3][12] -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办法,建立节能审查权限动态调整机制 [13] - 广州出台新政支持氢能产业发展,对加氢站、站售氢气和氢车运营给予财政扶持,最高支持 2 亿 [14] - 工信部提出将传统产业深度绿色转型作为首要任务,加快氢能在传统产业应用 [15] -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发布报告显示,截至 2024 年底中国可持续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达 4 万亿元,位列全球前四 [17] - 《绿色信托指引》及《信托行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披露指南》正式印发,规范绿色信托业务和 ESG 信息披露 [18] 国外 - 挪威主权财富基金认为 ESG 投资策略有益于风险管理,可助力长期价值创造 [19] - 荷兰两家氢能企业宣布合并,计划打造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场景的“全柔性电解槽” [20] - 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组织发布亚洲气候风险监管政策报告,分析亚洲司法辖区的气候风险监管框架 [4][21] - IFRS 发布企业 ISSB 行业指南应用文件,帮助企业了解如何应用 ISSB 行业指南 [22] ESG 金融产品跟踪 债券 - 截至 2025 年 7 月 26 日,我国已发行 ESG 债券 3632 只,存量规模达 5.61 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规模占比 61.99% [5][23] - 本月发行 ESG 债券 124 只,发行金额 1345 亿元,近一年共发行 1090 只,发行总金额 12745 亿元 [5][23] 公募基金 - 截至 2025 年 7 月 26 日,市场上存续 ESG 产品 908 只,净值总规模达 10218.02 亿元,ESG 策略产品规模占比 50.34% [5][33] - 本月发行 ESG 产品 5 只,发行份额 15.56 亿份,主要为 ESG 策略和环境保护,近一年共发行 242 只,发行总份额 1722.05 亿份 [5][33] 银行理财 - 截至 2025 年 7 月 26 日,市场上存续 ESG 产品 1014 只,纯 ESG 产品规模占比 54.83% [5][39] - 本月发行 ESG 产品 103 只,主要为纯 ESG 和环境保护,近一年共发行 1034 只 [5][39] 指数跟踪 - 截至 2025 年 7 月 25 日,本周主要 ESG 指数均上涨,300ESG 领先(长江)涨幅最小为 0.96%,万得全 A 可持续 ESG 涨幅最大为 2.26% [7][40] - 近一年主要 ESG 指数均上涨,万得全 A 可持续 ESG 涨幅最大为 22.91%,中证 300 ESG 领先涨幅最小为 17.44% [7][40] 专家观点 - 联合国秘书长表示全球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不可逆转”,敦促各国在 COP30 前提交新气候计划 [42] - 国际能源网总裁张福龙认为 ESG 与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需要,企业应以 ESG 为战略支点驱动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应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等挑战 [42]
张维为《这就是中国》293期:地缘政治安全与中国能源安全
观察者网· 2025-07-27 08:36
中国能源战略核心观点 - 中国能源安全状况敏感但不脆弱,综合自给率达85%[7][16] - 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54%,产量占全球40%(40亿吨/80亿吨)[3] - 可再生能源装机全球领先:光伏10亿千瓦(占全球40%)、风电5.5亿千瓦(占全球45%)[4] - 石油对外依存度72%,天然气43%,但通过七年计划实现原油产量从1.89亿吨增至2.13亿吨(2018-2024)[6][7] - 构建四大油气战略通道(中亚/中俄/中缅/海上LNG)实现进口多元化[10][11] 能源结构演变 - 煤炭占比从2000年70%降至2024年54%,可再生能源每年替代1个百分点(相当于4200万吨石油/年)[16][18] - 石油消费预计2025-2030年达峰,天然气消费2035-2040年达峰[40] - 新能源设备制造占全球70%,但关键矿产(锂/钴/镍)依赖进口[13] 全球化布局 - 中石油在35国运营88个油气项目,形成国内外一体化双循环[10][41] - 全球油气市场供应过剩,沙特阿美将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作为50年战略[9] - 中美能源关系呈"错位竞争",传统能源合作大于冲突[35][36] 技术路径 - 化石能源通过碳捕捉技术实现净零排放[38] - 风光发电+储能构成第二条发展路径,但储能技术仍需突破[38] - 石油工业率先改革开放,1993年即启动海外投资[21] 地缘政治影响 - 霍尔木兹海峡封锁可能性低,伊朗缺乏能力与意愿承担后果[32][33] - 俄乌/巴以冲突影响欧亚能源通道(占全球55%石油/60%天然气产量)[3] - 能源合作项目周期长达10-20年,需国家层面长期推进[24]